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德方鼎铭文续考

德方鼎铭文续考

2011-01-05 7页 pdf 232KB 1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3877

暂无简介

举报
德方鼎铭文续考 43 德方鼎铭文续考 德方鼎铭文续考 张玉金 内容提要 德方鼎铭文中最难懂的一句话是“ 自蒿”,对此,郭沫若、马 承源、白川静、唐兰四家都做过解释。本文认为,以往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本 文对该句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全篇铭文做了今译。 关键词 德方鼎 铭文 考释 德方鼎铭的释文如下:隹(唯)三月,王才(在)成周,(延)(武) 自蒿(镐)。 咸,王易(赐)(德)贝廿朋,用乍(作)宝 (尊)彝(《集成》5·2661)。 陈梦家[1]把“德方鼎”定为成王时器,郭沫若[2]、唐兰[3]、王世民[4]、刘启...
德方鼎铭文续考
43 德方鼎铭文续考 德方鼎铭文续考 张玉金 内容提要 德方鼎铭文中最难懂的一句话是“ 自蒿”,对此,郭沫若、马 承源、白川静、唐兰四家都做过解释。本文认为,以往的解释都不能令人满意。本 文对该句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全篇铭文做了今译。 关键词 德方鼎 铭文 考释 德方鼎铭的释文如下:隹(唯)三月,王才(在)成周,(延)(武) 自蒿(镐)。 咸,王易(赐)(德)贝廿朋,用乍(作)宝 (尊)彝(《集成》5·2661)。 陈梦家[1]把“德方鼎”定为成王时器,郭沫若[2]、唐兰[3]、王世民[4]、刘启益[5]、彭裕 商[6]等皆从之。 马承源则说:“德方鼎形制上的特点如高足大耳等与典型的晚商方鼎已有一定差异, 如果将它的年代断在成王,亦必是成王后期之物,虽然铭文的内容本身没有提供绝对年 代的确凿证据,但最晚亦不会超过康王。”[7]看来,马承源并未十分肯定此器是成王时器, 但也认为不会晚于康王。白川静不认为此器是成王时器,而认为是康王时器。他说:“关 于把此器看作是成王时器,郭沫若认为,这是因为武王的春祭,要由成王举行,而且器 制和字迹也都与那个时期相合。不过,就德的圆鼎,他认为‘与康王时大盂鼎形制相近’, 这两者的形制相同。在大盂鼎中有‘廿又三祀’的纪年,是康王后期的器。叔德簋的花 [1]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原在《考古学报》1955、1956年连载,后由中华书局在2004年出版。 [2]郭沫若:《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谈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文物》1958年第7期。 [3]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页70~71,中华书局,1986年。 [4]王世民等:《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页13,文物出版社,1999年。 [5]刘启益:《西周纪年》页73,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6]彭裕商:《西周青铜器年代综合研究》页219,巴蜀书社,2003年。 [7]马承源:《德方鼎铭文管见》,《文物》1963年第11期。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5期 总第115期 44 纹,与大丰簋、 簋相近,这两个簋也可认为是康王时器。而且,这个器铭的文字‘王’ 和‘ ’的字形与大盂鼎最为接近,德的二鼎难以认为是比大盂鼎最早的铜器。两簋、 圆鼎的字迹即使认为保存古意,德的四器也可定为康王时器。”[1] 王世民等对德方鼎的形制和花纹做过专门研究,结论是“此鼎应是成王时期器”。从 铭文内容看,“王才成周,(延)(武) 自蒿(镐)”中的“王”,应是成王,所以认为 此器是成王时器,应是可信的。刘启益把此器归为“五祀王在成周组”,认为铭文记载 了成王五年在成周的事。若刘启益说可信,则“三月”应是指成王五年三月。 这篇铭文中最难懂的部分即是“延 自蒿”,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此有 不同的解释。 郭沫若把“ ”释为“ ”,并引用《说文》的训释“安步 也”,认为是等候 的意思。我们释为“ ”的那个字,郭沫若释为福。并说:“福者,胙也,祭祀之酒肉 也。古者,祭后分送其酒肉,曰致福,或归福。《周礼·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 《国语·晋语》:必速祠而归福。肉易腐化,酒较能保持,故福字金文或作 ,从示从酉。 酉者,酒器也。想见古人致福或归福,乃以酒鬯为主。肉经腌制,亦可保存。然道远处, 恐不易立致。” 郭沫若把“ ”解释为“恭候其祭后之致福。”对“自蒿”两字,他 未作解释。 马承源不同意郭说。他认为“ ”字从彳从止,像足践于道上,指示一种行动。他 据《说文》,认为“ ”是“徙”字的或体,有徙移义。他把我们释为“裸”的那个字 仍释为“福”。但认为不是指祭祀之酒肉,而是祭名。他认为“ 福”,就是对于武王 改用福祭的意思;“自蒿”,是指周王特地自镐京去成周。 白川静则认为这篇铭文中的“ ”与《小盂鼎铭》、《吕方鼎铭》中的“ ”一样, 都是侍、侍候的意思。他认为“ ”后的那个字不是“福”,而应释为“ ”,是祭仪 的名称,可能指为修祓而进行 祭的礼仪。对“ 自蒿”,白川静解释说:“王傧 武王举行 祭,德这个人侍候对武王的 祭,从镐来到成周,完成那个礼仪之后得到 了赏赐。” 唐兰认为“ ”即“延”,是引导、延长之义。“ ”后的那个字,他仍释为“福”, 他说“福字作 ,甲骨文常见,祭的一种。鬲本像有流的酒尊,用两手举 ,灌酒于所 祭之示上,称为福;用手取肉放在‘示’称为祭,那么福应该就是灌祭。”他认为“自” 后的那个字“即‘蒿’字,此处当假借为郊字⋯⋯这里说的是郊祭。”对“ 福自蒿”, 唐兰翻译为“延长武王的福祭,从郊都祭完了。” [1]白川静:《金文通释》卷一下,页566~571,1962至1973年,白鹤美术馆志。 45 德方鼎铭文续考 由上述看来,四家对这句话的解释不尽相同,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 面即谈谈笔者的看法。 这句话的第一个字是“ ”。这个字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都常见,应是“延”字[1]。 郭沫若、马承源、白川静三家的说法都不可从,唐兰说可信。唐兰的释字虽然是正确的, 但其释义却可商榷。笔者认为“ (延)”在这里用作动词,是继续、继续进行的意思。 “延”的动词性,由下引几例可以看得很清楚: ⑴惠登黍延于南庚?(合集32606) ⑵癸未卜:其延登黍于羌甲?/延登?(合集32592) ⑶癸卯卜:王其延上盂田耘,受年?(合集28230) ⑷惠上田耘延,受年?/惠湿田耘延,受年?(屯南715) 上引例⑴、⑵中的“延”都是动词,而“登黍”是其宾语。在例⑴中,“延”的宾语“登 黍”前面还加了“惠”;例⑵中的“登黍”也是“延”的宾语,但是后置。例⑶中动词 “延”的宾语是“上盂田耘”,放在动词之后;而例⑷中“延”的宾语“上田耘”和“湿 田耘”则都前置,前面用了“惠”。像例⑴至⑷这样的例子,在甲骨卜辞中十分常见。例 如: ⑸惠三牢用,王受有 ?/用三牢?(合集30300) ⑹丁巳卜:惠宜酒?/丁巳卜:惠今月酒宜?(合集32216) ⑺戊辰卜:其示于妣己,先施妣己示?/惠父己示先施?(合集27412) ⑻惠升伐先酒?兹用。/于乙卯酒升伐?(合集32252) 例⑸中,“三牢”是“用”的宾语。在第一条卜辞中,宾语“三牢”前置于动词“用”, “三牢”前用了“惠”;在第二条卜辞中,“三牢”放在动词“用”之后作宾语。例⑹中 的“宜”是祭名,作“酒”的宾语。在第一条卜辞中,“宜”为前置宾语,“宜”前也出 现了“惠”;在第二条卜辞中,“宜”为“酒”的宾语,放在动词“酒”之后。⑺中的“妣 己示”为动词“施”的宾语,在动词之后,而“父己示”也是“施”的宾语,前加“惠” 先置。例⑻中的“升伐”(“升”和“伐”皆为祭名,“伐”也可能是“升”的宾语)为 “酒”的宾语,或前附“惠”而先置,或出现在动词之后。 上引例⑴至例⑷中的“延”,应是继续、继续进行的意思。先秦传世文献中的“延”, 有的即可训为继续、继续进行[2]。在现代汉语里,“继续”是个名谓宾动词,也就是说它 既可带名词性宾语,也可带谓词性宾语。前者的例子如“继续先人的事业”、“继续我的 [1]张玉金:《卜辞中“ ”为“延”字说》,见《甲骨卜辞语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页282,中华书局,2000年。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5期 总第115期 46 工作”、“继续这项实验”等;后者的例子如“继续学习”、“继续说”、“继续治疗”、“继 续念”等。甲骨金文中的“延”和现代汉语中的“继续”一样,也是名谓宾动词。“延” 带名词性宾语的例子如例⑶、例⑷,又如: ⑼戊辰卜:其延兄己兄庚岁?(合集27617) ⑽戊辰卜:即贞:翌己巳 延祖乙岁?(合集22921) ⑾其延鬯小乙,惠翌日酒,王受 ?(合集27347) 例⑼中的“其延兄己兄庚岁”是说:继续对兄己兄庚的岁祭好不好?例⑽中的“ 延祖 乙岁”是说:不宜继续对祖乙的岁祭吗?例⑾中的“其延鬯小乙”是说向小乙继续使用 鬯酒好不好?前引例⑶中的“延上盂田耘”是说继续进行在上盂田的除草。而例(4)则 是说:是继续进行在“上田”的除草会有收获呢?还是继续进行在“湿田”的除草会有 收获呢? “延”带谓词性宾语的例子如前引例(1)、例(2)。又如: ⑿己亥卜:其延祷?(合集27613) ⒀贞:翌癸未延酒卅牛?(合集15514) ⒁勿延岁于南庚?(合集23081) 例(12)中的“延祷”,是说继续祷祭;例(13)中的“延酒卅牛”,是说继续以酒的方 式使用三十头牛;例(14)“勿延岁于南庚”是说不宜继续岁祭南庚。前引例(1)是说 对南庚继续进献黍子好不好;例(2)是说对羌甲是继续进献黍子好呢,还是不继续进 献好? 德方鼎铭文“延 自蒿”中的“延”,与前引例(9)“其延兄己兄庚岁”中的“延” 是一样的,都是动词,带名词性宾语,意思是继续。这种用法的“延”在西周金文中还 可见到,例如: ⒂唯五月既死霸,辰在壬戌,王 [于]大(太)室,吕延于大室。(《吕方鼎铭》, 《集成》5·2754) 例(15)中的“ ”是祭名。“王 [于]大室,吕延于大室”是说周王在太室举行 祭, 吕到太室继续举行。例(15)中的“延”后明显是省去了宾语。此例中的“延”与下引 卜辞中的“延”是一个意思:“戊申卜,中贞:王宾延,亡尤?”(文432)。 对“延”后的“ ”,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 ”为武王的合文。持此说 的有郭沫若、马承源、彭裕商等;二是认为“ ”是武王之“武”的繁文。持此说的有 白川静、唐兰、刘启益、王世民、张亚初等[1]。上引两说中后说是可信的。对于这个问 [1]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 47 德方鼎铭文续考 [1]裘锡圭:《朕文考臣自厥工解》,《考古》1963年第5期。 [2]赵平安:《两周金文中的后置定语》,《古汉语研究》1990年第2期。 ,白川静做过论述,他说:“郭沫若把 看作是武王的合文,并认为在大盂鼎中有那 样的例子。可是在大盂鼎中却又在其后加‘王’,说成‘玟王、 王’,这不是合文,‘玟 ’是文武的繁文。大盂鼎中有‘嗣玟’之语,有把王号单称为文、武的。在《尚书· 洛诰》中有‘文武受命’,其后的《左传》也有‘僖之某年’、‘文之某年’这样的例子。” 白川静的说法是可信的,“ ”就是“武王”的“武”,是其繁体。 “ ”后的那个字,有两种考释:一是释为“福”,如郭沫若、马承源、唐兰、王 世民、刘启益、彭裕商、张亚初等;二是释为“ ”,如白川静。关于这个字的意义,也 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祭祀之酒肉,如郭沫若;二是祭名,如马承源、白川静、唐兰等。 这个字在甲骨文中业已出现,或释为“福”,或释为“ ”。从其字形所表示的 意义来看,这个字可能就是“ ”,为祭名,是灌酒的意思。唐兰释“福”虽不可从,但 他对这个字之字形和意义的解释大致是可信的。 “自”无疑是介词,“蒿”是它的宾语。“自蒿”是作名词性词语“ ”的后置定 语。这类例子在金文中常见。例如: (16)朕文考 毛公、遣仲征无需,毛公赐朕文考臣自厥工。(《孟簋铭》)(集成8·4162) (17)王赐中马自 侯四 。(《中觯铭》)(集成12·6514) (18)懋父赏御正卫马匹自王。(《御正卫簋铭》)(集成7·4044) 裘锡圭先生曾对例(16)做过解释,认为“自厥工”是表示臣的来源的,并举出例 (17)、例(18)作为佐证[1]。赵平安先生根据裘先生的解释,认为上引三例中的“自+宾 语”都作“后置定语”,这是可信的[2]。 关于“蒿”,也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蒿”通假为“镐京”的“镐”,如郭沫若、 马承源,而白川静认为“蒿”即是“镐”的初文;二是认为此字即“蒿”字,假借为“郊”, 指郊祭,如唐兰。上引两说,当以第一说为是(白川静说尤为准确)。在《德方鼎铭》中, “蒿”作“自”的宾语,明显是表示处所的。 讨论至此,我们就可对“延 自蒿”做出正确的语法分析了。“延”为谓语动词, “ ”为定中短语,作动词“延”的宾语。“自蒿”作“ ”的后置定语,是表示 祭始自何处的。 “延 自蒿”是说继续始自蒿的对武王的 祭,成王在蒿时已开始对武王举行 祭,到成周之后,继续进行对武王的 祭,并在成周完成。德这个人大概从镐京开始已 协助成王从事祭祀,在成周则继续帮助成王举行 祭,因其辛苦有功,所以得到赏赐。 故宫博物院 院刊 2004年第5期 总第115期 48 一种祭祀从一个地方开始,到另一个地方继续进行并完成,这种事在西周时代并 不少见,下引一例很能说明问题: (19)祠自蒿于周。(西周甲骨H11:117) 例中的“祠”为祭名,作动词。这句话的意思是自蒿开始一直到成周都进行祠祭。这里 的祠祭也经历了两个地方。在甲骨文中,可见到例(19)这类句子,如: (20)乙酉卜,行贞:王步自遘于大,亡灾?(合集24238) (21)己酉卜,行贞:王其步自嘉于来,亡灾?(合集24347) 上引两例中,介词“自”和“于”之后的词都是处所名词。“自+处所名词”表示“步” 这种行为的起点,“于+处所名词”表示终点。例(19)中的“自”和“于”亦然。 “延 自蒿”一句,可与下引一例相比较: (22)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称 王醴 自天。(《何尊铭》,《集成》11.6014) 例(22)中的“称”是举行的意思,与下例中的“称”同义:“王肇称殷礼,祀于洛邑。” (《尚书·洛诰》)“复称”是指再举行,意思与“延”相当。“天”是天室的简称,指祀 天之室,此室在镐京(见《大丰簋铭》)。“自天”也是作“ 王醴 ”的后置定语。“复 称 王醴 自天”是说又举行始自镐京天室的对武王的“醴 ”。可见,“延 自蒿” 与“复称 王醴 自天”两句,不但句法结构基本相同,意义也大致相同。 最后把《德方鼎铭》译成现代汉语: 三月,周成王在成周洛邑,继续进行从镐京开始的对武王的 祭。完成后,周成 王赏赐给德这个人二十挂贝,(德)因此铸造了这个宝贵的祭器。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155 English abstract of the articles Another View Regarding the Character “Ding (丁)” i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from Dongdi at the Huayuanzhuang Site LI XUEQIN Abstract: Chen Jian in his article titled Huayuanzhuang Dongdi jiagu bud de "ding" ("A Discussion of the Th« article Chinese appears from Character “Ding(丁)” i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Found at Dongdi, Huayuanzhuang", Palace Museum page 40 to 42. Journal, 2004, No. 4), argues that the "ding"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from Dongdi at the Huyuanzhuang site in Yinxu indicates King Wuding, but this character is in fact a prototype of the pictograph "璧", read as "bi" (辟), which means "君", in the Zi Group of inscriptions and the Huyuanzhuang Dongdi batch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Interpreted thus, all the inscriptions in which this character appears can be read with fluency as can the inscription on a Late Shang bronze you 卣 vessel. Key words: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Huayuanzhuang Dongdi; bi.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nscription on the De Fangding ZHANG YUJIN Abstract: The most difficult sentence in the inscriptions on a bronze vessel known as the De Fangding reads The article Chinese appears from as follows: "祼自蒿". GuoMoruo, Ma Chengyuan, Shirokawa Shizuka and Tang Lan, the four scholars have page 43 to 48. all offered interpretations of this line, but this author argues that none of these interpretations has been satisfactory. The author also offers a new translation of this line, as well as a modern translation of the entire inscriptions. Keywords: De Fangding; bronze in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A Discussion of the Term “Yimin(“夷民”):Reading Notes on the Wu Slips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Unearthed from the Zoumalou Site in Changsha WANGSU Abstract: In inscriptions on the slips from the State Wu there are many references to social identity, and one The article Chinese appears from term that appears is "yimin". Although this term is found frequently in documents from the Han and Wei page 49 to 52. dynasties, its meaning differs somewhat from that of the term as used in inscriptions of the State Wu. "Yimin" in the Han dynasty documents roughly has a meaning similar to today's "minorities" (shaoshu minzu), but in
/
本文档为【德方鼎铭文续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