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西方经济学最经典的笔记总结13

2018-09-11 19页 doc 240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38246

暂无简介

举报
西方经济学最经典的笔记总结13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凯恩斯定律:假设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这被称为“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适用于短期分析,即分析的是短期中收入和就业如何决定。因为在短期中,价格具有粘性,不易变动,当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2.均衡产出:又叫均衡收入,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如果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的存货会增加...
西方经济学最经典的笔记总结13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凯恩斯定律:假设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使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的变动,这被称为“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适用于短期分析,即分析的是短期中收入和就业如何决定。因为在短期中,价格具有粘性,不易变动,当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2.均衡产出:又叫均衡收入,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当产出水平等于总需求水平时,企业生产就会稳定下来。如果生产(供给)超过需求,企业的存货会增加,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如果生产低于需求,企业库存会减少,企业就会增加生产。总之,由于企业要根据产品销路来安排生产,一定会把生产定在和产品需求相一致的水平上。产出或收入的均衡条件是E=Y,即支出等于计划产出,非意愿存货投资等于零。均衡的条件也可表示为I=S,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完毕) (附:在二部门经济中,没有政府和对外贸易,总需求就只有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表示为:y=c+i 这三者分别代表的是剔出了价格变动的实际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公式中,c和i代表的是居民和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投资的数量。举例说明,某企业假定由于错误估计形势,生产了1200亿美元的产品,但市场实际需要的只是1000亿美元的产品,于是就有200亿美元产品成为企业非意愿存货投资或称为非计划存货投资。这部分存货投资是投资支出的一部分,但不是计划投资的部分。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就等于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加非计划存货投资。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非计划存货投资视为零。 ①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 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分别代表计划消费、计划投资数量,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非计划存货投资是指实际产出与均衡产出间的差额。 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换句话说,社会经济要处于均衡收入水平上,就有必要使实际收入水平引起一个相等的计划支出量。 ②投资等于储蓄: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也可用i=s表示。因为这里的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和投资,即E=c+i,而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和计划储蓄,即y=c+s(均为剔出了价格变动的实际收入、消费和储蓄)。因此,可得到i=s。 这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投资等于储蓄,是指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始终等于储蓄。前者为均衡的条件:即计划投资不一定等于计划储蓄,只有二者相等时收入才处于均衡状态;而后者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实际数字,从而必然相等) 3.消费函数:是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消费的因素很多,但收入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消费函数一般以收入为自变量,反映收入和消费之间的依存关系。 根据凯恩斯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若假设二者呈线性关系,消费函数可写成(,均为正数),其中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是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动用过去的储蓄也必须要有的基本生活消费。的经济含义: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4.边际消费倾向:指收入中每增加一单位所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利率。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 其中表示增加的消费,代表增加的收入。一般而言,边际消费倾向在0和1之间波动。 5.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平均消费倾向可以表示为: 它可以指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平均消费倾向在0和1的范围内波动。 附: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表示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例及其下降的趋势。根据消费统计资料,短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长期中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既可以指国民收入的消费倾向,也可以指可支配收入的消费倾向。 6.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又称为边际消费递减规律,是凯恩斯提出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增加的产量在除去个人消费增加以后,就留下了一缺口。假如没有相应的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产品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出去,于是就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生产紧缩和失业。 7.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公式为:。若延续前面的线性消费函数,则可以得到: …(i) 8.边际储蓄倾向(MPS):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率。公式为:MPS=。在函数(i)中,MPS=1-。 9.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的比率。公式为APS=。在函数(i)中APS。 附: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关系:①互补,两者之和为收入,即。②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S。③APC+APS=1,MPC+MPS=1。 10.绝对收入假说:由凯恩斯提出,消费支出和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若假设为,其中>0,0<<1,、分别是当期消费和收入,为边际消费倾向。但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Y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有递减趋势。 1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相对收入假说: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提出。 在指出凯恩斯的错误假设的基础上,杜森贝里提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杜森贝利理论的核心: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了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这一特点称为“棘轮效应”,即上去容易下来难。(短期消费函数之所以有正截距,是由于消费者决定当期消费时,不能摆脱过去的消费习惯。使当期消费决定于当期收入及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要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准的影响,即“示范效应”。这种心理使得短期消费函数随社会平均收入的提高而整个地向上移动。 根据相对收入假设,杜森贝里认为:①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有攀比倾向,即“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决定于其绝对收入水平,而决定于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②消费有习惯性,某期消费不仅受当期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的影响。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即所谓“棘轮效应”。 12.相对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消费函数理论。假说认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①其他家庭或个人的收入水平,即消费者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相对地位;②最近时期的收入水平,主要指消费者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水平。基于以上两个因素,杜森贝里的假说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一个家庭或个人消费多大比例的收入,即其平均消费倾向,取决于其相对收入,也就是说取决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杜森贝里认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是相互影响的,一个人的消费对他人具有“示范效应”。如果所有个人或家庭的收入都加倍,则其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将保持不变,并将继续花费同样比例的收入,其平均消费倾向保持不变。长期中分配格局的稳定性正是平均消费倾向稳定的原因。这用来解释长期消费函数。 第二部分用来解释短期消费函数,它指出家庭和个人对收入上升容易适应,而对收入下降难以适应。由于“棘轮效应”,在短期中,即使收入暂时减少了,家家户户都设法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其消费方面的下降幅度低于它们收入的下降幅度。由此可知,在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即使收入水平较低,消费水平也很难下降,从而平均消费倾向较高。 正如短期消费函数所显示的那样,相对收入假说也存在不足:①它指出充分就业后收入水平的增长必然带来消费成比例增长。这一点对收入特别大和存在意外收入的情形不适用。②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具有不可逆性。但事实上,经过一定时期,收入水平的下降会引起消费缓慢逆转。相对收入假说的以上不足由以后的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作了弥补。 1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由莫迪里安尼提出,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参加工作,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无收入,用第一阶段的储蓄来弥补第二阶段的消费。这样,个人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高(低)时,储蓄是高(低)的;它同时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及人口的年龄分布变量。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一般说来,年轻人收入偏低,这时消费可能会超过收入;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到年老退休,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若用WL表示工作时期,NL表示生活年数,YL表示每年工作收入,依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则有如下关系式: 每年消费:C=WL×YL÷NL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更一般的基本理论,可表示为:C=a×WR+c×YL。其中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 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消费和总储蓄会部分地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14.简述生命周期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里安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它指出,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个人消费占其一生收入现值的比例是固定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a×WR+c×YL。其中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理性人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来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费并保证每年的消费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人们在一生中的消费规律是:青年时以未来收入换取借款,中年时或清偿早期债务或储蓄防老,老年人逐日消耗一生积蓄。一般而言,中年人具有较高水平的收入,青年人和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所以,中年人具有较低的平均消费倾向,青年人和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但终其一生,个人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平均消费倾向。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消费函数在长期和短期中的不同形式。 15.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由弗里德曼提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所谓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数值之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想通过增减税收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为人们减税而增加的收入,并不会立即用来增加消费。 16.永久收入假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它指出个人或家庭的消费取决于永久收入。永久收入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期望终身从其工作或持有的财富中产生的收入。弗里德曼的理论认为,在保持财富完整性的同时,个人的消费在其工作和财富的收入流量的现值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永久收入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b·Yp 其中:代表消费,代表边际消费倾向,Yp代表持久收入。而在实际情况下,个人在任何时期的实际收入可能与永久收入不同。这种情况不一定可以解释在消费函数形式方面相互矛盾的原因。该假说认为,个人的收入和消费都包含一个永久部分和一个暂时部分。永久收入和永久消费分别由一个预计的、有计划的收入成分和消费成分组成;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则分别由收入方面的意外收益或意外损失以及消费方面的不可预知的变化构成。在长期内,个人消费占有固定比例的永久收入,这就解释了长期消费函数在短期内,许多家庭或个人在经济周期中会面临一个负值的暂时收入,然而他们的消费与其永久收入相关,因而他们的平均消费倾向增加,这就解释了短期消费函数。由于每个家庭和个人都寻求消费其永久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因而意外的收益或损失将不会影响消费。但在实际运用中,持有收入和消费的价值估计极端困难。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还是他的现代货币数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弗里德曼用永久收入的稳定性,证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从而说明了货币供给量对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17.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支出的初始变化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式中,Y是国民收入的变化,是支出的变化。 乘数作用可通过初始支出后的消费和收入变化来说明。初始支出增加引起收入增加,增加的收入中将有一部分花费在其他商品和劳务上,这意味着生产这些商品和劳务的人的收入增加,随后他们也将花费一部分增加的收入。如此继续下去,最终引起的收入增量多倍于初始支出量,其大小取决于每一阶段有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即取决于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支出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等。 18.乘数原理:前提假设: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假如一国增加(或减小)一笔投资[以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或减小量)[以△表示]是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其中称为投资乘数。其原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19.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小。即在两部门经济中,或,式中,是增加的收入,是增加的投资,或是边际消费倾向,是边际储蓄倾向。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 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叫“凯恩斯乘数”。投资乘数发挥作用的前提假设是: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 20.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用表示)的比率。在三部门经济中,,代表边际消费倾向。 政府支出的乘数原理:指在宏观经济中,国民收入随着政府支出成倍数增长的原理。根据公式△Y= △G,其中为乘数值,△G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这个公式表明了政府支出需求变化导致了产出以倍变化。这个原理反映了指政府支出的变化必然在经济中各部门间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收入以倍增加。在三部门经济中,。式中,kg表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收入变动,是政府支出变动,是边际消费倾向,是边际税率。政府购买乘数和投资乘数相等:kg=ki 。 21.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用表示)的比率,此时指的是税收总量的变化而不是税率的变化:。(如果只考虑定量税对总收入的影响,则为,税收乘数等于边际消费倾向对边际储蓄倾向之比的负数值)。式中是税收乘数,是收入变动,是税收变动,是边际消费倾向,是边际税率。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 22.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即: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的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 23.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小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假设政府购买和税收各增加同一数量即时, 无论在定量税还是比例税下,平衡预算乘数均为1。 根据平衡预算乘数,可以把财政政策的作用归纳为三种情况: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减少税收将对国民收入有巨大促进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保持平衡,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较小;③政府在减少支出的同时增加税收将会抑制国民收入的增长。 二、简答: 1.简述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并加以简要评论。 答:在国民收入中,总支出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构成。E表示总支出,那么 E=C+I (1) 总收入Y有两个用途:消费C和储蓄S,所以 Y=C+S (2)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是总支出等于总收入。于是有C+I=C+S,那么投资等于消费,即I=S。只要这个均衡条件得到满足,产品市场的实现问题就能解决,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就能顺利进行。 这一均衡条件并没有真正触及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问题。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关键是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生产成比例。同时,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混淆了储蓄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在家庭部门。信用固然打破了企业货币资本量的限制,然而即使在信贷关系相当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投资仍然主要源于资本积累。至于家庭储蓄这不过是补充。此外,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中的投资和储蓄,是经济主体依据自己的心理规律进行决策的结果,因而它们都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很难对二者真正加以讨论。 2.长期消费曲线与短期消费曲线有什么区别? 答:长期消费曲线与短期消费曲线的区别为: (1)短期消费曲线是一条与纵坐标相交的一条曲线,而长期消费曲线则是一条从原点向右上方延伸的一条曲线。 (2)斜率不同,由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比短期边际消费倾向高,所以长期消费曲线的斜率比短期消费曲线斜率大。 (3)在短期,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曲线是一条向上凸的曲线;在长期,边际消费倾向保持稳定,消费曲线是一条直线。 3.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为什么? 答:(1)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MPC=),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 (2)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一点消费都不增加(即=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因此,,所以,。只要不等于1或0,一般有:。 (3)平均消费倾向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为零时,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4)例如,在图2-3中,当收入低于Y0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从图中可见,当收入低于Y0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的连线与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45o,因而这时。 4.简述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与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答: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中,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逐渐递减。凯恩斯认为经济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仍可以处于一种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的存在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相关。具体地说,当社会的实际收入下降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即收入增加时,消费增加的幅度比收入增加的幅度小一些;收入减少时,消费减少的幅度比收入减少的幅度小一些)消费量不会同比例减少,这样就不会使经济进一步衰退。这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实际上起了一种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使经济不会过度繁荣,也不会过度衰退、萧条,而处于充分就业之下又在最低就业之上的稳定状态。 5.简述凯恩斯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答: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 (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 (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是企业投资支出增加最后一单位货币所带来的报酬增量。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一方面,随着投资增加,对资本的需求扩大,就会使资本品价格上升;另一方面,随着投资增加,产品数量增多,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或库存积压,使同期预期收益下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投资者不愿较多投资或减少投资,从而投资需求和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危机和失业。 (3)流动性偏好规律 人们愿意以通货和活期存款的形式保存财富的要求,称之为流动性偏好。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6.简述社会消费函数与家庭消费函数的关系。 答:宏观经济学考察的实整个社会的消费函数,即总消费于总收入之间的关系。社会消费函数是家庭消费函数的总和,但不是简单加总得来的,从家庭消费函数求社会消费函数时,要考虑以下主要限制条件: 一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人越富有,越有能力储蓄,故不同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富有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不均等,社会消费曲线越是向下移动,反之亦然。 二是政府税收政策。若政府实行累进个人所得税,将富有者原本可能用于储蓄的一部分收入征收过来,以政府支出的形势消费掉,这样,社会中消费数量增加,社会消费曲线会向上移动。 三是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公司未分配利润无形中是一种储蓄,若分给股东,则必定有一部分会被消费掉,所以,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消费就越少,储蓄越多,反之亦然。 7.杜森贝里的短期消费函数的特点是什么? 答:杜森贝里认为,消费支出取决于相对于以前最高收入水平而言的可支配收入水平。当可支配收入减少时,居民倾向于维持稳定的消费水平,消费支出的下降慢于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当可支配收入恢复到原来最高水平时,居民的消费倾向提高,消费支出的上升快于可支配收入的上升。因此,消费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8.哪种理论预言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为什么?哪种消费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于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这种关系是什么? 答:(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不会随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作太大变化,这种理论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水平的影响来决定消费,当期消费是相对地决定。依照人们习惯,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则难。因为一向过着相当高生活水平的人,即使收入降低,多半不会马上因此降低消费水平,而会继续维持相当高的消费水平,故消费固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因此从短期来看,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收入增加时低水平收入者的消费会增加,但收入减少时消费水平的降低相当有限。 (2)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认为储蓄与人口的结构有关,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社会上中年人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下降。因此,总储蓄和总消费会部分的依赖于人口的年龄分布,当有更多人处于储蓄年龄时,净储蓄就会上升。 9.简述生命周期假说。 答:生命周期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里安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它指出,在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个人消费占其一生收入现值的比例是固定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主要取决于一生的收入。生命周期假说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a×WR+c×YL。其中WR为实际财富;a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的财富的比例;YL为工作收入;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即每年消费掉工作收入的比例。 生命周期假说认为,理性人根据自己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来安排自己一生的消费并保证每年的消费水平保持在一定水平。人们在一生中的消费规律是:青年时以未来收入换取借款,中年时或清偿早期债务或储蓄防老,老年人逐日消耗一生积蓄。一般而言,中年人具有较高水平的收入,青年人和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所以,中年人具有较低的平均消费倾向,青年人和老年人具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但终其一生,个人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平均消费倾向。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消费函数在长期和短期中的不同形式。 10.弗里德曼的短期消费函数的特点是什么? 答: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等于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之和,居民的消费支出等于持久消费和暂时消费之和。经验统计分析证明,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但持久消费不受暂时收入影响,暂时消费也不受暂时收入影响,因而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收入。另外,由于存在暂时消费和暂时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是不稳定的。 1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与永久收入消费理论的比较。 答:(1)二者的主要内容:详见前名词解释部分。 (2)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收入假说有联系也有区别: 区别: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之变量的重要理由;而永久收入假说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 联系:不管二者强调重点有何差别,它们都体现一个基本思想:单个消费者是前向预期决策者,因而在如下几点上都是相同的: ①消费不只同现期收入相联系,而是以一生或永久的收入作为消费决策的依据; ②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化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甚小,即其边际消费倾向很低,甚至近于零,但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很大,甚至接近于1; ③当政府想用税收政策影响消费时,如果减税或增税只是临时性的,则消费者并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只有永久性税收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12.预期收入变化和当年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相同。按照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预期收入变化和当年收入变化对消费的影响是非常不同的:前者影响大,后者影响小。以收入提高为例。预期收入提高是指预期以后各年收入都提高,这对消费的影响当然非常大。当年收入提高是指仅仅当年收入提高,而预期以后各年收入都不变。这样,当年提高的收入必须分配于以后各年的消费支出,对年消费的影响当然很小。 13.简要论述消费理论的几种观点。 答:产出与需求是相关联的,消费又是需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西方的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消费理论。主要有: (1)绝对收入假说,该理论认为消费是绝对收入水平的函数,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绝对收入假说是凯恩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提出:人们的消费会相互影响、相互攀比形成“示范效应”,人们的消费不是决定于其绝对的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和别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水平。消费具有习惯性,当期的消费不取决于当期的收入而是取决于过去所达到的最高收入和最高消费,具有不可逆性,这就是“棘轮效应”。 (3)生命周期假说,莫迪里安尼提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参加工作挣取收入,第二阶段纯消费而没有收入,靠第一阶段的积蓄维持消费。这样,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该消费者的年龄。它表明在人生的某一年龄段,当收入相对于一生收入高时储蓄也高,当收入相对于一生平均收入低时,储蓄也低。同时,还指出总储蓄取决于经济增长率和人口的年龄分布等变量。 (4)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提出消费行为与人们的持久收入密切相关,而与当期收入很少有关联。因此,持久收入改变对消费的影响较大,当期收入改变对消费的影响较小。 (5)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是前向预期决策者。消费者利用经验及信息对未来收入进行预测,从而做出消费决策,而不是将过去收入的平均值作为持久收入水平。 理性预期、生命周期和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结合在一起就是前向预期理论。 14.简述影响消费的非收入因素。 答:影响消费的非收入因素: (1)利率: 提高利率,是否会增加储蓄,抑制当前消费,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之总和而定。 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鼓励他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储蓄增加,这便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 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提高使人们的将来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人们认为自己较为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可能反而会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 就低收入者而言,利率越高,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故利率提高会增加储蓄;就高收入者而言,利率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就全社会而言,利率的变动究竟会增加还是减少储蓄,视上述人们储蓄总的正负净额而定。 此外,储蓄的另一个目的是为将来养老或其他特定用途,若以将来每年能得到固定金额为目的来储蓄,则利率提高可减少目前所需积蓄之本金,从而利率的提高会降低储蓄。 (2)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是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改变而影响消费。 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实际收入下降,若消费者要保持原有的生活消费水平,则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反之,物价下跌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 (3)收入分配 : 高收入家庭消费倾向比较小,低收入家庭消费倾向比较大,故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比较大,而收入分配越是不平均,全国性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比较小。 15.简述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答:均衡收入指与计划总支出相等的收入。计划支出由消费和投资构成,即y=c+i 已经分析了消费问题,为使分析简化,在收入决定的简单模型中,总是先假定计划净投资是一个给定的量,不随利率和国民收入水平而变化。 两部门经济: 假定:①只存在家庭和企业两部门。 ②投资为外生变量,不随y的改变而改变。 方法一:由收入恒等式,结合消费函数(假定与间存在线性关系),推导出均衡国民收入为。 方法二:均衡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包括消费计划投资,即,从总收入角度看,包括计划消费与计划储蓄,即,因此两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条件为。即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注意,这有别于上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等式,那里是指实际投资等于实际储蓄,包含了非计划存货投资)。由消费函数加上储蓄函数,根据这一关系亦可推导出。 假设本期国民收入由本期消费和本期投资决定,即,而本期消费由上一期的国民收入决定,即,将后式代入前式,得差分方程,其解为,这便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由<1,随时间t推移,。 三部门经济:即在两部门经济基础上加入了政府部门,须考虑政府购买、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因素,且(为税率,当=0时表示定量税,时表示比例税)。 方法一:由收入恒等式, 结合消费函数: 推导出均衡国民收入为: 方法二:均衡收入从总支出角度看,从总收入角度看,因此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条件为,在该条件下,储蓄函数,将、、、代入等式同样可求得均衡国民收入。 16.什么是乘数原理?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假设前提是什么? 答:(1)乘数原理的含义 乘数原理: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如果是自发总支出中投资的增加,则乘数是投资乘数;如果是自发总支出中政府支出的增加,则乘数是政府支出乘数;等等。乘数原理说明了各种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对某一部门的需求(支出)的增加,不仅会使该部门的生产和收入相应增加,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收入和支出的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量数倍于最初增加的支出。设对第一部门最初增加的需求(支出)为,由这种支出引起的收入的增量为。设所有各部门的边际消费倾向为C,则由第一部门增加的收入会使消费需求增加C·,由此引起第二部门的收入增加C·。第二部门增加的收入中又要消费C2·,于是,又使第三部门的收入增加C2·。第三部门由此增加的消费需求C3·将使第四部门的收入增加C3·。这种由收入增加带动的消费需求增加逐轮连续下去,当整个经济再次到达均衡时,增加的总支出(ΔAE)与国民收入(ΔY)则为:。因为,01;而且,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C)。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小,乘数越小。 (2)乘数原理发挥作用的假设前提 前提假设: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内容:假如一国增加(或减小)一笔投资[以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或减小量)[以△表示]是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其中称为投资乘数。其原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 17.投资为什么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储蓄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小。公式为:,或,式中,是增加的收入,是增加的投资,或是边际消费倾向,是边际储蓄倾向。投资增加会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资减少会引起收入成比例减少。由于这是凯恩斯最早提出来的,所以又叫“凯恩斯乘数”。 (2)投资乘数定理成立的条件为:①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的条件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某种程度的增加,即投资的乘数作用可以相当顺利的发挥出来。②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可以被利用。没有充足的劳动力,投资增加并不会使产量和收入增加。③要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利用。 (3)在现实生活中,乘数作用的大小要受到一系列条件的限制:一是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二是投资和储蓄决定的互相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三是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四是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GDP不会增加。 此外,一些西方学者也指出,对政府增加的公共工程支出,也可能存在一些抵消作用。例如,如果政府为增加公共工程方面支出而提高税收,则在公共工程方面那些就业者已增加的开支就将由于纳税人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支出而被抵消。又如,假使政府的支出是靠借钱而不是靠提高税收,则可能影响私人投资,因为政府借钱,一方面会使私人部门的货币减少,另一方面支出增加使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和工商企业通常都要增加货币储备,从而增加货币需求,这就会提高利率,进而排挤私人投资。 18.简述乘数理论的适用性。 答:(1)根据公式,其中a为乘数值,△A为自发支出的变化,它包括投资变化△I,政府购买变化△G和转移支付变化△TR等因素,这个公式表明了自发需求变化导致产出以a倍变化。这个理论反映了现代经济的特点,即由于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关系,某一部门支出(即需求)的增加必然在经济中引起其他部门的连锁反应,从而使收入以a倍值增加。 (2)一般说来,需求的增加有两个后果:一是价格水平上升;二是产出水平(即收入水平)上升。只有当经济中存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时,并且假定自发需求变化时,利率、汇率等都不变化,则自发需求增加△A会导致收入水平增加。当经济中已实现了充分就业时,即没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时,自发需求增加△A只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而不会使产出水平(或实际收入水平)上升。一般情况下,需求的增加将导致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同时上升,上升幅度一般不等。还应该指出,有时经济中的大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但由于某一种或几种重要资源处于“瓶颈状态”,这也会限制乘数发挥作用。 19.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中,收入水平是如何决定的?利息率的变动对此有什么作用? 答:在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中,收入水平是由需求决定的,当不考虑政府部门和对外部门时,需求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组成,由于投资需求被假定为是外生决定的,因此,利息率的变动对需求没有影响;而消费需求与利息率也无关,因而利息率的变动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20.为什么投资的边际效率随着投资支出的增加而逐渐递减? 答:(1)投资的边际效率亦称“内在收益率”,是指一笔投资的未来收益折算成现值时的贴现率。它与资本边际效率的区别在于,它所指的是短期内投资的贴现率,而在短期由于各厂商会同时增加投资而使投资品的供给价格上升。 (2)投资边际效率递减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实际利率的提高会减少企业的实物投资数量。因为利率升高,投资者发现实物投资的回报不如购买国库券或在股市里投机,他们就会增加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而减少实物投资;利率下降,实际投资的收益率确实对投资者有利时,他们就会减少对金融资产的投资,而增加对实物的投资。 第二,投资的边际收益存在着递减的趋势。无论是投资的边际效率,还是资本的边际效率都呈现着向右下方倾斜的特征,这在本质上都反映了资本边际收益的递减。因为对企业家来说,在不考虑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资本的边际效益是投资的边际收益,市场的利率是投资的边际成本,为了获得投资利润的最大化,他们必须保持投资的边际收益等于投资的边际成本,也就是随着利率的下降而扩大投资规模,利率下降的轨迹因此也就是资本边际效益递减的轨迹。 第三,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决定的。一是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作用,投资规模的扩大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又导致产出的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了。二是商品销售竞争的结果。投资规模的扩大导致产出的增加,企业之间销售的竞争必然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从而造成产出的边际销售收入减少。三是生产要素的竞争推动投资成本的提高。因为许多企业的竞相投资造成所有生产要素,包括物资、资金和劳动力供给的紧张,从而导致这些要素价格的上升,投资成本随之增大。这些原因决定投资边际收益的递减,而递减的程度和速度则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 21.简述国民收入决定和国民收入核算的关系。 答:国民收入决定与国民收核算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联系:(1)两者的组成相同。以两部门为例,它们均为C和I,前者是把C和I作为经济变量,研究C和I的变化是怎样影响和决定国民收入的;后者是按Y=C+I计算国民收入。 (2)共同运用了AS=AD的原理。前者把AS=AD作为恒定的分析方法,以此来决定国民收入;而后者是把AS=AD作为恒定的统计方法,据此计算国民收入。 区别:国民收入决定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水平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以及如何不断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国民收入核算是回答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五个总量指标的数量是多少,是对客观经济的如实反映。它是要解决国民收入总量计算问题。 22.简述节俭悖论。 答:节俭悖论:指节制储蓄增加消费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是好事;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是件坏事。 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 三、论述题: 1.论述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答:(1)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AE=Y (2)两部门经济中的AE=C+I,Y=C+S。因此AE=Y,即C+I=C+S,I=S。这就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式。如果I>S,则意味着计划总需求大于实际产量,厂商的非合意存货减少,为了增加合意存货,厂商必然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供给,直至I=S;如果IAE,市场出现供过于求,企业将减少产量和就业,使Y减少。因为不论在E点的左边,还是右边,经济都会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调整,使Y增加或减少,直到达到均衡国民收入。 (2)储蓄—投资法 根据AE=Y,Y=C+S,AE=C+I,则有S=I,因此国民收入的决定也可以通过研究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来进行。如图2-8所示。 图2-8 储蓄—投资法 ①假定投资为主观投资,与国民收入变化无关,投资曲线I为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②I曲线与S曲线交于E点,E为均衡点,Ye为均衡国民收入; ③E点的左侧,I>S,表明当年生产的剩余产品不能满足投资支出的需要,将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Y增加; ④E点的右侧,S>I,表明投资不能消化当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造成产品积压,使厂商减少生产,从而使Y减少。 总之,如果离开了E点,S与I就处于失衡状态,只有达到E点,即S=I时国民收入才回到均衡水平。 3.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 答:四部门指私人、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国外部门的经济活动分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这里只考虑经常项目,一般用净出口表示,净出口为一国出口与进口之差,即: NX=X-M 其中,NX为净出口。X为出口,取决于汇率、国内外价格比和国外的收入水平,是本国国民收入的外生变量。M为进口,主要受汇率、国内外价格比及本国国民收入的影响,为简化起见,假定产品的国内外价格比及汇率保持不变,进口是本国国民收入的函数,则进口函数可表示为: M=M0+mY (M0>0,00,01,所以,投资变动大于产出变动。 (2)厂商预期不确定性。这是由凯恩斯提出的。他用本能冲动来说明投资者的乐观和悲观情绪。厂商的预期受其情绪影响而易变动,预期无实在的根据。故投资者作出决策所依据的基础是不可靠的,这样,投资也极易变动。 (3)投资时间的灵活性。投资是在长期中进行的,投资的具体时期是易于变动的。比如企业要进行投资时,经济正处于衰退,企业无法肯定衰退会在何时结束,从而就会把投资延期,等到经济开始复苏时再投资,从而导致在经济复苏时可能会出现投资过多的现象。这样,投资时间的灵活性就加剧了投资波动。这表明投资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是紧密相关的。 6.按照凯恩斯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俭悖论”?试解释。 答:储蓄和投资来决定国民收入的模型可用图2-9来描述: 图2-9 国民收入的模型 交点E0表示计划的投资等于储蓄,这点决定了均衡收入水平Y0。 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则储蓄函数为S=-a+(1-b)Y,则增加储蓄也就是减少消费,即减少消费函数中的a、b值。a变小,意味着上图中储蓄上移;b变小,意味着图中储蓄线以图中的A为圆心逆时针转动。这两者均会导致均衡点E0向左移动,也就是使均衡收入下降。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筑理论体系。离开了假设,理论就失去其基础,当然也就不能成立。另外,假设往往是对经济的一种理想化、简化,在此基础上构筑的经济理论当然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现实。凯恩斯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限制国民收入增加的就不是总供给,而是总需求。凯恩斯的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30年代大危机的情况提出的,当时工人大量失业、设备闲置。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总需求,当然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走出低谷。 在这个理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不能把凯恩斯的这种理论普遍化。这是因为:(1)凯恩斯所用的是一种短期分析,即假设生产能力、技术条件等都是不变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也是短期。在长期中,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仍然要依靠生产能力的提高、资本的增加、技术的进步。这样,在长期中经济增长就取决于储蓄的提高,而不是消费的增加。(2)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所以不能将之到处照搬。对于总供给不足的国家,这种理论就完全不适用。
/
本文档为【西方经济学最经典的笔记总结1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