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认识

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认识

2017-06-11 10页 doc 16KB 30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1650

暂无简介

举报
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认识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认识 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认识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总体富裕程度确实显著提高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大为增强了,与此同时,改革和发展中积累的某些深层次矛盾和进入新世纪后遇到的新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了。特别是,党内外议论较多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问题等,凸显出来了. 当前中国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有关。比如,政府与民争利、行政干预增多、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产业结构...
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认识
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认识 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认识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总体富裕程度确实显著提高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大为增强了,与此同时,改革和发展中积累的某些深层次矛盾和进入新世纪后遇到的新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了。特别是,党内外议论较多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问题等,凸显出来了. 当前中国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有关。比如,政府与民争利、行政干预增多、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产业结构失衡、消费驱动偏弱、机会不均、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腐败和违法乱纪屡禁不止、利益集团影响变大;其他如社会诚信危机,教育投入严重滞后,国民基础教育薄弱,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增多,社会结构不稳状态有扩大化趋势,等等。 实践明,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等,都与这种政府主导模式和政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有关。特别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愈演愈烈,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已经由1978年的2.57倍(尽管到1983年曾降至1.82倍)增至2009年的3.33倍。从这个意义上看,民富的内涵有二:一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相对合理。 收入分配的经济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随时可能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转变。显然,没有上述那些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体系,公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起点公平条件将难以得到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将无法实现。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要实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包容性增长,关键是政府的定位必须作出重大转变。 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建立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规则,实现无为而治和科学发展。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为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以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经济维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大一块是市场机制失灵,对此,政府也必须发挥作用,这是政府的社会性公共服务部分,它是指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手段支持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项目,为全体公民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起点。 中国要实现更深层次的改革突破和发展创新,还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是行政体制的改革,这应该成为未来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重要议程,是国家真正实现长治久 安和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然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好高骛远,需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当务之急,是将行政体制改革这一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做实做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总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改善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以高质量的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在国土空间和区域间的流动,带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大量的劳动密集型非农企业带动全社会就业机会的增长;鼓励自主创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要加快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环节改善收入分配,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理顺资源环境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相关的政府监管政策,丰富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引入市场化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碳汇产业,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更加重视改革顶层和总体规划,既要明确改革优先顺序,也要合理确定改革的重点任务,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改革积极性,提高公众对改革的参与度,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作者:张军扩 侯永志 刘培林 时间:2011-04-08 浏览次数:523 次 (一)总体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总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改善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以高质量的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在国土空间和区域间的流动,带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改革科研院所的体制,提高国家研发经费的使用效果, 改革教育体制,促进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充分激发全社会所有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大量的劳动密集型非农企业带动全社会就业机会的增长;鼓励自主创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要加快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环节改善收入分配,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理顺资源环境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相关的政府监管政策,丰富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引入市场化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碳汇产业,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既要明确改革优先顺序,也要合理确定改革的重点任务,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改革积极性,提高公众对改革的参与度,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二)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中国也是对全球发展经验的总结。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实践,才能使中国的经济社会沿着正确轨道持续发展。因此,要转变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为社会各阶层参与发展创造公平的机会,坚持让全体人民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 2.协同推进,重点突破。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相互掣肘,互为因果,共同制约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全局性、系统性的设计,必须协调推进。当然,协调推进并不意味着在各个方面均衡用力,也不意味着在各个方面同时取得突破。转变发展方式,要分轻重缓急,根据需要和可能,在某些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转型。 3.调动和保护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合力。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推动竞争优势实现动态转换,即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技术知识优势的转变,需要发挥政府、企业和市场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这需要界定政府和市场、企业和社会各界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使它们形成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还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型的激励机制,以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合力。 4.迅速行动,赢得主动。在经济上升期,各种矛盾往往容易消化,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在经济下行期,各种矛盾往往会暴露出来,并日益尖锐,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会增大,容易凝聚共识,促成行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大量研究表明,在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逐步回落,这不仅会使得原来积累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露出来,也会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对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而明确的时间要求。只有迅速采取切实行动,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5.扩大开放,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转型。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经济全球化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但其总趋势不会发生变化。发展方式转变,应该、必须也有条件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以推进。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要素支撑(包括技术要素支撑)和市场支撑。 6.深化改革,以体制机制作根本保障。发展方式能否转变,关键取决于各市场主体的行 4.以节能减排增效和生态环境保护、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重点促进绿色发展。中国政府已经提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行动规划。应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积极发展与中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低碳技术和减排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和产业增长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特别是要建设节水型社会,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好草原和湿地。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政策重点 第一,不失时机地推进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基础性作用。首先,要加强对非传统资源的产权界定和保护。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非传统资源,比如排放权资源、频道资源等,变得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宝贵,迫切需要通过严格的产权界定和保护,提高利用效率。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计征办法和征税标的,合理确定税费的调整机制;并参照国际经验,立足国情,改进资源税费在不同利益主体和不同利用相关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再次,要着力推进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利率、汇率等要素价格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切实加强对资源、环境、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社会性规制,正确和有效发挥政府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重点解决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标准不合理的问题。其次,增强社会性规制执法的约束力和严肃性,特别要避免短期调控政策考虑对规制政策的影响,或将社会性规制政策作为短期调控政策加以使用的做法。无论在经济上行期,还是在经济下行期,都要严格执行与节能降耗减排及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既不能因为经济的暂时困难而放宽这些法律的执行标准,也不能因为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提高法律标准。再次,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信用评级、调查审计、认证认可、公正仲裁等专业性中介服务,充分发挥其在增强社会性规制政策有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后,要把对资源环境、质量安全等的管理纳入对各级干部的考核当中,从体制机制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得到切实贯彻。 第三,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变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状况。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改变那种把社会保障仅仅视为一种社会福利的观念,充分认识社会保障对于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经济整体竞争力等的积极作用。其次,要以实现基本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提升统筹层次,努力改变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不接续的状况。在这方面中央政府尤其要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再次,要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制定和相关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改进中国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在公共服务事务方面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各地政府都有充足收入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最后,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立法的层次,增强相关法律的权威性,使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提供有法可依。 第四, 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剩余分配机制。要积极探索完善国有企业利益分配的有效途径。建立国有资产(国企股份、国有土地和资源等)及 其收益补充社保基金的长效机制。同时,将国有企业利润按合理比率进行“分红”,上缴国家财政,彻底改变国有企业实际上在无成本地使用国有资产的状况。调整国民收入和国有资本收益的分配结构。要根据行业经济技术特征,把目前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行业——石油石化、电力、电信、民航、航运、矿产资源开发等——进行分门别类,对于那些无须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尽快放宽市场准入,允许各类所有制企业进入;对于那些确须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的行业,要以各种适当的方式——如特许权费、资源税、级差租金等——将其超额利润收归国有,使其行业利润率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基本一致。 第五,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政府在非商业化基础知识领域的作用,弱化政府在应用技术和商业化技术领域的作用,相应改革政府研发经费投放机制和政府科研机构。真正确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开放市场准入,“逼迫”企业创新;通过加速折旧等政策,扶持企业创新。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业,在创业中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改革大学和科研机构,使其在竞争中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切实承担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有的作用。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在广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增效、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把应对气候变化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道德规范等手段,形成节能减排增效、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第六,制定并实施合理的消费政策,促进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一要完善消费品价格政策体系。在普遍提高资源产品价格的同时,对生产活动和居民消费实行阶梯水价、阶梯电价、阶梯天然气价格,对超过定额的消费收取几倍、十几倍乃至几十倍于基本价格的价格,以抑制大量耗费资源的行为。二要完善税收体系。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大幅度提高筵席和奢侈品税率,变消费税主要从生产环节征收为流通环节征收。三要建立或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手段,严厉制裁过度占用和消费重要资源、尤其是过度占用和消费土地、水等不可贸易资源的行为。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本文节选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提供的背景。 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认识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总体富裕程度确实显著提高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大为增强了,与此同时,改革和发展中积累的某些深层次矛盾和进入新世纪后遇到的新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了。特别是,党内外议论较多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问题等,凸显出来了. 当前中国面临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和缺位有关。比如,政府与民争利、行政干预增多、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产业结构失衡、消费驱动偏弱、机会不均、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腐败和违法乱纪屡禁不止、利益集团影响变大;其他如社会诚信危机,教育投入严重滞后,国民基础教育薄弱,犯罪案件、经济纠纷、民事纠纷增多,社会结构不稳状态有扩大化趋势,等等。 实践表明,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区域发展失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等,都与这种政府主导模式和政府的缺位、错位和越位有关。特别是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愈演愈烈,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已经由1978年的2.57倍(尽管到1983年曾降至1.82倍)增至2009年的3.33倍。从这个意义上看,民富的内涵有二:一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整体提升,二是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相对合理。 收入分配的经济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随时可能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转变。显然,没有上述那些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没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体系,公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起点公平条件将难以得到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将无法实现。对现阶段的中国而言,要实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包容性增长,关键是政府的定位必须作出重大转变。 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从与民争利的发展型政府向公共利益服务型政府转变,从行政干预过多的全能政府向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有限政府转变,建立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本规则,实现无为而治和科学发展。从发展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为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以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软件和硬件基础设施,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经济维度。除此之外,还有很大一块是市场机制失灵,对此,政府也必须发挥作用,这是政府的社会性公共服务部分,它是指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手段支持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项目,为全体公民参与市场竞争创造公平的起点。 中国要实现更深层次的改革突破和发展创新,还必须进一步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是行政体制的改革,这应该成为未来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重要议程,是国家真正实现长治久 安和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然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好高骛远,需要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当务之急,是将行政体制改革这一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做实做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总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改善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以高质量的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在国土空间和区域间的流动,带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大量的劳动密集型非农企业带动全社会就业机会的增长;鼓励自主创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要加快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环节改善收入分配,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理顺资源环境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相关的政府监管政策,丰富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引入市场化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碳汇产业,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既要明确改革优先顺序,也要合理确定改革的重点任务,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改革积极性,提高公众对改革的参与度,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作者:张军扩 侯永志 刘培林 时间:2011-04-08 浏览次数:523 次 (一)总体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采取综合措施改善总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改善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以高质量的城镇化带动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促进要素在国土空间和区域间的流动,带动区域间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改革科研院所的体制,提高国家研发经费的使用效果, 改革教育体制,促进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充分激发全社会所有主体的创新活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发展大量的劳动密集型非农企业带动全社会就业机会的增长;鼓励自主创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要加快完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采取综合性措施从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环节改善收入分配,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理顺资源环境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相关的政府监管政策,丰富政府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体系,引入市场化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碳汇产业,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既要明确改革优先顺序,也要合理确定改革的重点任务,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改革积极性,提高公众对改革的参与度,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二)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中国也是对全球发展经验的总结。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实践,才能使中国的经济社会沿着正确轨道持续发展。因此,要转变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为社会各阶层参与发展创造公平的机会,坚持让全体人民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 2.协同推进,重点突破。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相互掣肘,互为因果,共同制约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转变发展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全局性、系统性的设计,必须协调推进。当然,协调推进并不意味着在各个方面均衡用力,也不意味着在各个方面同时取得突破。转变发展方式,要分轻重缓急,根据需要和可能,在某些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转型。 3.调动和保护各方面积极因素,形成合力。转变发展方式,特别是推动竞争优势实现动态转换,即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技术知识优势的转变,需要发挥政府、企业和市场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这需要界定政府和市场、企业和社会各界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使它们形成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还需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型的激励机制,以利益关系的合理调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强大合力。 4.迅速行动,赢得主动。在经济上升期,各种矛盾往往容易消化,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不大,动力不足。在经济下行期,各种矛盾往往会暴露出来,并日益尖锐,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会增大,容易凝聚共识,促成行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大量研究表明,在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逐步回落,这不仅会使得原来积累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显露出来,也会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对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紧迫而明确的时间要求。只有迅速采取切实行动,才能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5.扩大开放,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转型。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尽管经济全球化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但其总趋势不会发生变化。发展方式转变,应该、必须也有条件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以推进。要通过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要素支撑(包括技术要素支撑)和市场支撑。 6.深化改革,以体制机制作根本保障。发展方式能否转变,关键取决于各市场主体的行
/
本文档为【目前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及认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