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关于知识的知识

关于知识的知识

2010-07-20 8页 doc 24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09533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知识的知识关于知识的知识 KNOWLEDGE ABOUT THE KNOWLEDGE Welfare Lee ICSS, ZHEJIANG UNIVERSITY Copyleft◎welfare_lee@hotmail.com 【Abstract】Knowledge to everyone and all is a difficult item. Some of the discussions before deal with know what and how, some talk to transfer and communica...
关于知识的知识
关于知识的知识 KNOWLEDGE ABOUT THE KNOWLEDGE Welfare Lee ICSS, ZHEJIANG UNIVERSITY Copyleft◎welfare_lee@hotmail.com 【Abstract】Knowledge to everyone and all is a difficult item. Some of the discussions before deal with know what and how, some talk to transfer and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se and gives two directions of describing the knowledge. One is to individuals, knowledge is a “history” and a process; the other is between people, deal with a problem that how can I know you for I am not you. This does cast sunshine in the idea of forecasting in this area of research. 【Key Words】knowledge; Individual; communication 引言 思想与行动无尽的循环, 无数的发明,无数的试验, 带来运动着,却不静止的知识, 急于表达,却非沉默寡言的知识, 用词语构成的知识,以及对词语的漠视 ——T·S·艾略特《磐石》合唱词 关于知识的理论,从古希腊到现在已有深厚的知识积累。然而真正当知识在眼前涌现,突然晕眩。因为我们对称为的“知识”居然“悬置”并表示了相当的冷漠,以至于至今为止都没有统一而且令人信服的意见。 面对自身进行反思,以一种反躬自省的姿态叩问知识,我们可以理解“知识问题”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困难重重。当然最为基本的问题,我却认为可以有两个方面的描述,请注意是“描述”而非定义,这一点我们认为应该成为共识从而避免某种程度的自负。这两个方面是:一,个人如何知道自己知道?二,个人如何被他人知道?这两个方面涉及到许多的问题,在下文中,我们尽可能做些阐释,试图理清关于知识的那些混乱的知识,从而建构一个简单的知识框架。 本文的第一部分将分析知识传统,对应于自己如何知道自己的问题,涉及到知识的产生,积累问题;第二部分将讨论如何交流问题,对应于个人——他者的理解问题,涉及知识交换分配问题;第三部分承接上面两部分,讨论知识的公共化或一般化问题,或者称公共知识如何可能,最后将给出简单的结论。 知识传统 你有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如果驯养我,那该会有多么美好啊!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也会喜欢听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The Little Prince” 惟有降临才是预见的时刻。 ——Arrow 知识在希腊语里“gnoo-(knowledge)”,这个词根在希腊语里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含有“私己”,“亲密”的含义;第二个层次是“熟悉”,“专业意见”,“由感受而理解”;第三个层次是“系统的”和“科学的”含义,大概是启蒙时代以后才具有的含义(汪丁丁,1999,2000)。而现在英语中的knowledge已经没有了第一层含义,而语言本身的历史已昭示了知识概念理解的转向。但是最本身的含义仍然在词语本身的历史中。回溯并重新审视,我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这里我们将引出第一个要讨论的概念——私人知识(personal knowledge)。知识只有在与人结合的时候才有意义,而且在无人(有主体意识进行思考的人)的空间和时间中,我们倾向于认为不存在知识,只存在“物”,或者“沉默的躯体”(福柯 1963)。而一旦当“物”向目视展开并确立“词与物”的对话方式,一定程度上知识已通过这种途径找到了载体——词(语言文字或称符号)(福柯 1966),尽管通过词语表达总是存在问题,并不总是“重逢”,(福柯 1963),但知识毕竟存在了可以表达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性直接导致了感知和知识的可能。 福柯的贡献值得进一步强调。因为福柯指出了知识的过程性,这点非常重要。“概念化的东西并不是那个东西本身”,“词与物的重逢”总是受到词(话语)的干扰,因此只在偶然的情形下才能“邂逅”(welfare , Notes about Foucault , www.cec.zju.edu.cn/forums )。但这种偶然已经明确了这样一个命题,在特定场景下,知识被目视获得。而这种目视并非是静态的,这是一个展开的“过程”。而这种目视在奎因的理解中就变成“观测语句”(observation sentence)(奎因,1990),在福柯的理解上就应当成为沉默的躯体向目视展开从而确定词与物的对话方式。而这里的主体理所当然的是个体。获得知识的途径是一种过程。当然按照学一门学问(知识)的观点来看,认识话语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途径。以国学为例,就须“通小学”(1)。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只可能有作为“过程”的知识,而无法偶静态的,完备的一劳永逸的作为“概念”的知识。当然,概念内在的东西仍然是“知识过程”,或者称“知识传统”。之所以不划分静态的和动态的,乃是因为知识从来没有静态的,知识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汪丁丁,2000)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讲知识就意味着讲知识传统。 而这个传统的构建方式是个体的过程展开于历史之中。大抵而言,知识获取的途径有如下方式(Rusell 1992): 其一为个人直接获得的知识。这就是直接追思“沉默”的结果 其二为通过他人间接体验所获得的知识。这个已经涉及到知识的交流问题,我们将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进行展开。值得在此略作铺垫的是,知识通过某种载体以及某种方式(这里是可能是与文本的对话)获得交流的“乐趣”。 其三是内省的知识。罗素在此给出的例子是幸福(happiness)。幸福是各自体验的,而关于幸福的知识在不同场景下对于相同的人亦有所不同,更无须论相同场景下的不同个体了。但这绝不意味着关于幸福的不可交流性。 以上罗素对于知识来源的分类现大体被人们所接受。我们旨在表明知识获取的来源可以不同,但是知识必定是一个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与“私”相接,但即使私人知识(private knowledge 这个词本被用来同public knowledge 相对,但我个人以为它与personal knowledge 是重合的,所以在除非必要的情况下,我将不再对此作出区分)各不相同,并不否认他们就不存在交流的可能性。这个是本文第二部分着重讨论的。如果说个人直接经验和通过他人的间接体验(最终表现为一种直接体验)是实证方式的话,那么值得指出的是,虽然知识是一个过程,但是并不意味着实证性就标志着知识的形式(福柯,1969)。在休谟提出“当为与实存”的分野以来,规范性就成为一个知识以及知识分子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比如对于幸福而言,中间必然夹杂的价值判断,这种个体主观的对于幸福的判断是无法被排除在知识之外的。在某种突然降临的场景中,个体的关于幸福的知识开始洋溢。而这种“降临的场景”,是具体的时空条件的,所以关于一个场景知识蕴涵了汤因比所谓的历史时间(History Times)在里面。换句话说这种知识当被成为实践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是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金黄色的麦田就是这样一种场景下得到的知识(2)。 既然我们已经得到知识过程或知识转流的印象,我们就不得不把时间引入到我们的分析中来。 一般理解,知识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对于未知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就是芝诺的理论。天才的阿罗(1994)也明确指出知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s a complex process)。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抽离一些片段知识,但不可否认它必须在整个个体的知识传统里才能得到阐述和理解。 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personal knowledge=∫Xt(Yi)。当然我们在此认为一个人的知识积累过程是一连续性过程,Xt是可抽离的片段场景,在整个知识传统中连续的一部分。Yi(I=1,2,……,n)表示构成X场景的所有事件,一般而言是有限个事件。哈耶克(1937,1945)在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中已明确认识到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每个人只需要很少的知识就可以做出决策使社会达到均衡是有可能的。当然必须同时清楚哈耶克的立畅我们是我们传统的选择,而不是我们选择了我们的传统。也即是说在均衡的预设下,知识已经被限定。或者也可以说,不同社会制度提供了不同的场景,因此不同制度下的知识传统就会不一样。 知识交流 意义就是那些可以昭示他人,同时就昭示于昭示者自己的东西。 ——Georog.H.Mead 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想,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预料。事实上统治世界的,就只有这些思想而已。 ——Keyens 我们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是我如何知道你(How do I know what you know?),这个问题与我们第一部分中所讨论的我如何知道我知道的问题(How do I know what I know?)有密切联系。在我“如何知我知”中,曾涉及罗素对于知识来源第二点的讨论:来自他人间接经验。这是否是可能的,成为这一部分所要着力解释的问题。 困难在于我们无法从逻辑上他我的存在,因而个体决不可能知道他人的所思。这个问题最早在福利经济学里被讨论,因为“子非我”就不可能了解所有人的效用函数从而出现一个社会福利函数,当然我们这里还要面对阿罗悖论的问题,但这不是本文的工作了。因为存在无法自证他我的存在问题,导致知识交流领域进展缓慢。 当然对自非我的问题提出明确置疑的是Sen,他认为一个人不能理解他人是不真实的(理解他人:我们这里应当理解为从他人那里获取间接经验以融合成自己的知识)。比如当TITUS(3)上演时,观众多半会流泪,如果每个人都无法感知对方,那么你的流泪我就不应该知道你是痛苦的,即便这是在同一个场景之下。但是显然这是不真实的,那么为什么理论在这里与现实脱节? 这里我们需要涉及另外一个概念——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Polanyi,1958)。为什么将从属于个人知识的默会知识放在这里讨论,稍后的分析就将表明我们的理由。Tacit在英文里还有无言和肃静的意思,因此默会知识也可以说成是一种无言的知识。一般而言与默会知识相对应的应该是编码知识,这一部分讨论主要集中在管理学里。编码知识更多的时候体现为语言与符号,这种知识可以通过开会或者发布公报被其他人所获得,易于流传。但是默会知识更多是针对“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知识来讲的,即含有不用编码进行流传的意思,但是必须指出你怎么样才能做一件事情,但是你可以知道怎么样做这件事情。”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说你会吃饭但你不必要知道你怎么样才能吃饭,在饭桌前的场的是要具备干中学的场景。Arrow(1994)的文章继续阐释了这个观点,你不需要能够描述当下,这种知识就“自然”学会了。这个仍然是我们前面说过的特定场景下的知识,也是一种实践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我们之所以如此强调这种知识,旨在说明获取这种知识的途径是个人体验,承接我们在文章第一部分所论述的“知识传统”,因为里面有个人的时间在内了,而知识过程就应当被理解为是在时间轴上展开的过程(汪丁丁,2000)。 但是这个时间轴在每一点上都有一个横向展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自己如何被他人知道和自己如何知道他人的过程。我称之为知识交流。一种知识交流的可能性是哈耶克(1937,1945)提出来的,哈耶克批评主流经济学的完备知识假设认为计划者不可能掌握全部的知识,因为知识只能分立的个别的存在于经济行动者手里,但是每一人只是知道相关知识的很小一部分,价格机制就可以协调分立知识(divided knowledge)在社会中的运用。但是这事实上并不是知识交流问题,因为在哈耶克看来a的知识结构和b不一样,而且a可以不必知道b的知识,价格机制给出了知识朝边际产出率高的部门积累的信息。随之而来的新古典本身的问题就是这个部门的边际产出率会降低到与其他部门一致,但是事实上的经验却是知识(由于其本身特殊的性质)的积累使这个部门继续领先并可能取得进一步的创新从而形成一种优势——边际产出率继续高于其他部门。这是新古典本身没有解释或者没有办法解释的。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哈耶克在此并不是涉及a如何知道b的过程,而是a可能不知道b,但是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使a与b的决策相互协调,而且这是一种最为经济的手段。 而我们试图从更早的经济学传统中找寻a可以知道b的理由,即便不是通过价格机制。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特别提到了一个概念就是“同情共感”。首先返回的自然是“人”这个层面,从这个层面出发,在前面我们提到的悲剧场景下的例子中,一个人是可以知道他者的痛苦的。当然更为有利的原因应该是由心理学的进展提供的。所以此后这个问题的转向应该是讨论a在多大程度上知道b,从而为福利函数(严格的说应该是社会福利函数)提供理论支持。当然这个“度”的问题尤其值得警惕,因为只要朝前稍微跨过一步,就为集权找到了理由。 而问题的难点也恰在此。还是让我们回到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在此,斯密强调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作为知识的协调机制——价格机制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力量,面包师仅仅知道烤面包的知识而不需要知道怎么种麦子,而且只是为了他“自私”(4)的目的就可以协调这个社会的运转。这样我们可以说明前面要区分的价格机制协调分立知识与a要知道b之间的细微差别,因为后者的基础乃在于“同情共感”。 而关于知识交流,最典型的是盲人摸象的例子(5),对于同一所指(福柯)而言,每一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镜像,也就是存在“主体间性”,同一个词语总是被不同的主体用来指示不同的意向。每一个人都表述,但不交流的话,主观的个人看法就会固定为互不相干的知识传统,而只有在更高的层次上才能综合。而这一切需要知识的互补性,容我把这一点展开来说。首先要指出个体——他者的主体交往在空间上建构了互补性之外,个体自身在只是传统中要需要习得时间上对知识的延续性(汪丁丁,1997)。在盲人摸象的例子里,需要每一个盲人的表述合成一只完整的象(通过主体交流),而对于一个均衡(我们必须牢记均衡要么在过去,要么不存在,要么正在被扰乱,所以只是一种趋向),如果存在的话,因为我们必须面对哈耶克提出的耐人寻味的问题,个人拥有多少知识或者何种知识才能使整个社会趋向均衡,这种知识哈耶克称之为相关知识(relevant knowledge),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度”的问题。之于均衡而言则要求所有的个体决策在此时的相容性,当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强调了知识传统,哈耶克也认为个体的连续性决策有助于“一个人的均衡”(1945)。让我们一下,因为主体的不同,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需要互补性,而互补性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空间上的互补性,二是时间上的延续性(汪丁丁,1999)。 这一部分可以被概括为Yi=∑Xm(m=1,2,…,n)。当然对于不同的x个体,他们的知识可能有重合之处,但在每一个人的知识传统里就不同,所以对于特定的场景之下的Y事件可以由x加总而得。 可能的共识及结论 所谓结论就是你思维休息的地方。 ——马订费歇尔 这一部分我们主要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事件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何以是同一个事件。也就是说某一些知识我们认为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这个共识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要着重讨论的是局部知识(local knowledge),或者称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是一种局部范围的共识,在这个范围内所有人对这个知识了如指掌,当然这种局部知识的习得途径最大的可能是通过默会的方式,因为在不同的区域间,是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传统。但在每一个区域中,这种知识传统却为这个区域中的成员所获得,尽管这种获得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盲人摸象的例子中我们得到启示,那就是当一个摸到象腿的盲人表达他的知识传统时,例如他说这是一根柱子,而如果要被其他人所理解,其他盲人首先需要对“柱子”达成一致,在每一个人的知识传统中对柱子的理解没有分歧。这才能为进一步交流奠定基穿当然重要的是这种开放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地交流,基于“同情共感”的基穿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交流可能产生歧义,例如清朝和英国对于觐见统治者的礼仪上存在大的分歧,但是没有交流就意味着固定的不同的知识体系,就不可能有共识。 另外经济学传统强调价格体系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共识不足,进行协调不同知识传统的分立和矛盾。所以正是因为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很难达成,所以传统选择了价格机制来协调不同的知识;而与此同时,由于不断交流的进行,尽管存在歧义但是却进一步逼近了共识,而这正是对“真”的追求(6)。 知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个文章仅是一个铺垫性的工作,因此在知识具体的交流机制方面讨论甚少,这可能是以后工作的方向。 文章的最后我们愿意重申本文的观点: 知识的第一个向度是个人在时间上展开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传统的复杂过程;知识的第二个向度是个人在横向(空间)上展开与他者交流的过程。在协调不同知识传统方面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由价格机制协调分立知识,另一种是基于同情共感不断获得交流的共识。而由于形成共识是困难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传统选择了价格机制作为一种“经济”的手段。 【注释】 (1) 章太炎,《国学概论》。通小学乃识字的意思。本文仅表示对于符号的认知。 (2) “金黄色的麦田”是指在Saint—Exupéry的小说《小王子》中小狐狸对于与小王子建立“驯养”关系的隐喻。因为只有对小狐狸而言,金黄色的麦田与小王子的金黄色的头发才是一致的,这里用来表示个体对于特殊场景构筑了自己的知识传统。 (3) 莎士比亚戏剧。 (4) 自私在这里仅作中性词,而不带有价值判断。 (5) 这个例子借用汪丁丁在《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一文中的用法。 (6) 奎因,《真之追求》。
/
本文档为【关于知识的知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