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考研政治10年考点路线图

考研政治10年考点路线图

2010-04-22 17页 doc 97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90098

暂无简介

举报
考研政治10年考点路线图考研政治10年考点路线图(1) 在下列《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范围内,给出近10年的具体考点出处,可以使考生清晰地了解各章节命题的题型、各章节命题的频率及其重要程度,在全面复习的过程中,也不失对重要知识点的明确和强化。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题数6;总分数11;占本部分题数比重6%;占本部分数比重4%)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知识点范围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历年考点: 1998年...
考研政治10年考点路线图
考研政治10年考点路线图(1) 在下列《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范围内,给出近10年的具体考点出处,可以使考生清晰地了解各章节命的题型、各章节命题的频率及其重要程度,在全面复习的过程中,也不失对重要知识点的明确和强化。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总题数6;总分数11;占本部分题数比重6%;占本部分数比重4%) 1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知识点范围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23题(辨析):唯心主义的产生根源。 1998年理科第2题(单):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发展史中的伟大变革。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题(单):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1998年文(理)科第1题(单):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根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 作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总题数17;总分数2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7%;占本部分数比重9%)1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历年考点: 2007年第1题(单):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 2006年第1题(单):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2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7题(多):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2003年第2题(单):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题(单):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3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历年考点: 2007年第4题(单):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007年第17题(多):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2005年第1题(单):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2001年理科第3题(单):意识的能动作用。 2001年文科第2题(单):意识的起源。 2000年文科第1题(单):意识的能动性。 1999年理科第19题(多):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 1999年文科第2题(单)、1999年理科第1题(单):意识的本质。 1998年理科第11题(多):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6题(多)、2002年理科第17题(多):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2002年理科第1题(单):人类世界及其构成。 1999年文科第17题(多):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与人的实践活动的关系。 1999年文科第1题(单):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总题数22;总分数6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2%;占本部分数比重26%)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历年考点: 2007年第18题(多):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 2005年第16题(多):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2004年第31题(辨析):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2001年文科第17题(多)、2001年理科第17题(多):社会存在的范畴;普遍联系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联系与系统。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2007年第19题(多):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 规律及其客观性。 现象和本质。 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1题(单)、2001年理科第1题(单):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问题上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辩证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的界限。 历年考点: 原因和结果。 可能性和现实性。 2007年第2题(单):对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正确区分。 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2题(单):事物的度及其方法论意义。 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10题(多):量变质变规律。 1998年理科第3题(单):否定之否定运动的表现形式。 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17题(多):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 3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历年考点: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5题(材料):矛盾规律的有关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16题(单)、2001年理科第16题(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999年理科第2题(单):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998年文科第12题(多):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3题(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6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1998年文科第11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总题数19;总分数8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30%)1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题(单):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03年第3题(单):认识的本质是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27题(论):认识的主体及其形成与发展。 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31题(辨析):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历年考点: 2007年第34题():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006年第3题(单):实践和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2005年第3题(单):实践与认识的相互关系。 2002年理科第2题(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2002年理科第16题(多):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 2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31题(辨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2000年理科第30题(辨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2000年理科第17题(多):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999年文科第3题(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2004年第34题(分析):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真理与价值 真理及其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历年考点: 2005年第2题(单):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2001年文科第34题(论)、2001年理科第34题(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的具体性。 检验真理的实践。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33题(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1999年文科第4题(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价值评价及其尺度。 价值选择及其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4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总题数19;总分数4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16%)1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8题(多):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2006年第4题(单):社会生产实践(劳动)和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2000年理科第19题(多):社会的物质基础。 1999年理科第4题(单):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历年考点: 2004年第2题(单):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社会的实践本质。 2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 历年考点: 2004年第1题(单):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2题(单)、2002年理科第3题(单):科学技术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与主要标志。 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31题(辨析)、2001年理科第31题(辨析):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1999年理科第3题(单):生产关系的实质。 3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2题(辨析):资产阶级平等权利消除的是等级特权,保护的是阶级特权。 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4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的观念结构与意识形态。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31题(辨析):政治与金钱的关系。 1999年理科第7题(单):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 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1题(单):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历年考点: 2003年第31题(辨析):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文明和文明形态。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9题(多):文化与文明及其相互关系。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总题数7;总分数19;占本部分题数比重7%;占本部分数比重7%)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社会规律及其特点。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0题(辨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35题(多):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包括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18题(多):上层建筑范畴。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历年考点: 2004年第16题(多):上层建筑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 2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和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6题(单):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条件。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0题(辨析):当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与“全球问题”。 3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7题(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总题数9;总分数18;占本部分题数比重9%;占本部分数比重7%)1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及其更替。 历年考点: 1998年理科第23题(辨析):社会形态及其客观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7题(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2000年文科第18题(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历年考点: 1997年文科第14题(多):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的本质。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18题(多):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1997年文科第2题(单):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历年考点: 2006年第20题(多):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2004年第3题(单):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3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历年考点: 2007年第3题(单):人的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 2002年文科第3题(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36题(材料):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总题数20;总分数7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24%)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13题(单):邓小平关于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述。 2000年理科第34题(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1999年理科第11题(单):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9题(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5题(材料):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0题(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001年理科第24题(多):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涵义。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4题(论):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 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2题(单):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地位。 2002年理科第26题(多):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2002年文科第12题(单):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 依据。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9题(单)、2001年理科第13题(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000年理科第24题(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998年文科第7题(单):国民收入的分配。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历年考点: 2003年第25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2002年文科第35题(论)、2002年理科第35题(论):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000年文科第22题(多):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总题数19;总分数5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8%;占本部分数比重1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历年考点: 2006年第30题(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001年理科第12题(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000年文科第24题(多):人民政协的性质与职能。 2000年文科第23题(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000年文科第12题(单):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1999年文科第24题(多):政治协商会议的职能。 1998年文科第26题(辨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32题(辨析):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1999年文科第19题(多):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25题(多):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战略地位。 1999年文科第25题(多)、1999年理科第27题(多):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 统一起来。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1题(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特点。 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11题(单)、2000年理科第15题(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目的。 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重要意义。 历年考点: 2005年第26题(多):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1999年理科第34题(论):依法治国及其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 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总题数10;总分数1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9%;占本部分数比重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 表现。 历年考点: 2001年理科第11题(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历年考点: 2004年第24题(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2002年理科第24题(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历年考点: 2005年第12题(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002年文科第11题(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1998年理科第26题(多):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1998年文科第8题(单):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12题(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第十章“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总题数4;总分数5;占本部分题数比重3%;占本部分数比重1%)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12题(单):“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内涵。 1999年理科第13题(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998年理科第19题(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的权利。 2“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第十一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总题数0;总分数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0%;占本部分数比重0%)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关于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 各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总题数2;总分数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占本部分数比重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各 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10题(单):社会主义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 保证。 3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 影响力。 历年考点: 2000年理科第26题(多):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五部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总题数3;总分数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0%;占本部分数比重4%)1世界经济及其主要行为主体 世界经济的构成。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13题(单):主要世界经济组织的宗旨。 1999年文科第13题(单):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起源。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 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3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26题(多):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 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各国调整经济结构。 跨国公司的作用。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 (总题数6;总分数2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20%;占本部分数比重28%)1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19题(多):联合国的主要机构。 2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雅尔塔体制。两极政治格局。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25题(多):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 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历年考点: 2003年第37题(材料):选做题Ⅰ: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1999年文科第36题(材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的转换及其原因、表现。 3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9题(单):欧洲联合及一体化进程。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主要热点地区的和平努力。 大国关系。 冷战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同时遭遇挑战。 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第三章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总题数3;总分数7;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0%;占本部分数比重7%) 1时代主题的转换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全面理解提出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和意义。 2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世界和平是促进发展的前提条件。 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3题(单):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14题(单):维护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 和平与发展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3建立国际新秩序 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 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33题(辨析):国际新、旧秩序的基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第四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总题数13;总分数53;占本部分题数比重44%;占本部分数比重55%)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调整。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26题(多):20世纪60~70年代西欧联合自强的主要表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实质。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特征和本质。 历年考点: 1998年文科第30题(材料):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及历史演化。 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 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历年考点: 2004年第37题(分析):选做题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2001年文科第11题(单):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2001年文科第37题(材料):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国的外交政策。 2000年文科第13题(单):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 1999年文科第27题(多):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北约东扩。 西欧、日本的外交政策。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15题(单):西欧的外交政策。 1998年文科第18题(多):发展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1998年文科第10题(单):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本对外政策。 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与经济 (总题数3;总分数4;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0%;占本部分数比重4%)1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 3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发展中国家普遍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25题(多):南北关系。 1999年文科第12题(单):南北矛盾加剧的根源。 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总题数0;总分数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0%;占本部分数比重0%)1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探索。战后苏联对外 政策的变化。 2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与历史教训。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七章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总题数0;总分数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0%;占本部分数比重0%) 1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 独联体成员国与东欧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独联体及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 2俄罗斯的经济、政治与外交 俄罗斯经济、政治的转型。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八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总题数1;总分数1;占本部分题数比重3%;占本部分数比重1%) 1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2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原则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及其新发展 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12题(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对邓小平国际战略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及外交努力。 综合学科 (总题数:39题,总分数:243分) 1 1998年文科第27题(论)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九章。 2 1998年理科第29题(材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跨学科综合题: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与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现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 31999年文科第33题(论)《中国革命史》: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历史性巨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七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章的内容。 41999年理科第22题(多)《中国革命史》: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的内容。 51999年理科第26题(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多种形式,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该考点现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的内容。 6 1999年理科第35题(材料)《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章节: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政策的演变,随着学科名称和知识体系的调整,《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 72000年文科第36题(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82000年理科第12题(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章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92000年理科第33题(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102001年文科第35题(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与原则。 112001年理科第33题(辨析)《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四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所有制结构的异同。 122001年理科第35题(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与原则。 132001年理科第36题(材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二、六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142002年文科第9题(单)《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六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152002年文科第37题(材料)《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八章的内容及《形势与政策》: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中苏关系、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 162002年理科第14题(单)《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六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八章: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172002年理科第18题(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82002年理科第32题(辨析)《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判断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根本标准。 192002年理科第33题(辨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九章及《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 202002年理科第37题(材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的内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影响。 212003年第22题(多)跨学科综合题,涉及《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一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222003年第33题(辨析)跨学科试题,《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五章、《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232003年第35题(分析)跨学科综合试题,涉及《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五章:“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42003年第37题(分析)选做题Ⅱ,跨学科综合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即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章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实质”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三章的“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第五章的“南北矛盾”。 252004年第17题(多)跨学科综合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二章: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内在关系;商品交换的本质。 262004年第12题(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272004年第27题(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章、第六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经济控股的重要意义。 282004年第37题(分析)选做题Ⅱ,跨学科综合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和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七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六章: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92005年第4题(单)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中的各节内容,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社会经济、政治及观念结构的含义与区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涵义和区别。 302005年第19题(多)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七章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 312005年第30题(多)跨学科的综合题,涉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的内容及《形势与政策》: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322005年第31题(辨析)这是一道跨章节的综合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第七章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33 2005年第35题(分析)跨学科综合题,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六章的内容,兼及《形势与政策》,考查的知识点有: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扩大就业,国家关于扩大就业的政策。 342005年第37题(分析)选做题Ⅰ,这是一道综合分析题,涉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二、第四和第七章的内容,兼及《形势与政策》,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西欧、美国的对外政策及其演变;俄罗斯的外交政策。 352005年第37题(分析)选做题Ⅱ综合分析题,涉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第六章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新增考点“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36 2006年第38题(分析)选做题Ⅱ,综合分析题,涉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全球化经济问题、可持续性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m
/
本文档为【考研政治10年考点路线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