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国征途

2010-03-25 46页 doc 473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8300

暂无简介

举报
大国征途大国征途 编者按:回望2009,中国经济征途一路从艰险中走来。     年初,中国的“保八”宣言在当时一片哀鸿的世界经济中看起来像个“另类”;然而,年终中国经济的“V”型反转之势却让世界对“中国经验”刮目相看,甚至震撼。这就是2009,大变局之年。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打响了经济“保卫战”。四万亿提供了充沛的“补给”,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圈出了战略高地,“三驾马车”重新梳理缰绳奋蹄前行。这就是2009,后危机时代的元年。     在时空的光影中,还有更多的关键词注解着2009年的特殊意义:建国60年、改革开...
大国征途
大国征途 编者按:回望2009,中国经济征途一路从艰险中走来。     年初,中国的“保八”宣言在当时一片哀鸿的世界经济中看起来像个“另类”;然而,年终中国经济的“V”型反转之势却让世界对“中国经验”刮目相看,甚至震撼。这就是2009,大变局之年。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打响了经济“保卫战”。四万亿提供了充沛的“补给”,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圈出了战略高地,“三驾马车”重新梳理缰绳奋蹄前行。这就是2009,后危机时代的元年。     在时空的光影中,还有更多的关键词注解着2009年的特殊意义: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     这就是2009,大国征途中历经坎坷而又弥足珍贵的一年。 数据曲线勾画2009中国经济走势 GDP呈现“V”形反转、进出口总值由负转正、投资消费高位增长……透过来自权威部门的宏观经济数据及其勾画的一道道数据曲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即将过去的2009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保增长”目标,回升向好趋势不断巩固,同时在进一步发展的道路上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矛盾。       GDP:“V”形反转奠定“保增长”胜局 中国经济“调结构”要过“五道坎” 社科院预计今年全年城市居民收入可增10%左右 中国经济“十二五”还须加速 中证报:2010中国经济四大风险 2010中国宏观经济十大猜想 姚景源: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调结构"的突破口 中国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四大贡献 厉以宁:六件事决定未来十年中国经济走向 HYPERLINK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9-07/30/content_11796531.htm" \t "_blank"     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下降趋势,跌至6.1%低谷,之后即出现新一轮回调,二季度7.9%,三季度8.9%,一条“V”形反转曲线逐步呈现在人们面前。     多数专家预测,基于目前中国经济的良好态势和去年四季度较低的基数,今年四季度GDP增速可能更高,实现全年经济增长8%的目标已没有悬念。     “中国经济增速呈现‘V’形反转之势,这是中央果断出台一揽子取得的明显成效。”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我们已经取得了保增长的决定性成果,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调结构上来。”      进出口总值:由负转正但仍不乐观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外需空间急剧缩小,到今年2月外贸进出口总额跌至谷底,3月开始出现连续环比增长,10月进口值年内首次实现月度正增长,11月进出口总值月度指标也首次实现年内正增长。     进出口总值由负转正根本原因在于外需好转,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正复苏转暖,而去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外需、促出口的政策也收到了好的效果。     “目前,全球复苏动力不足,主要经济体失业率高企,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融资能力减弱。未来全球外需低迷的情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中国外贸仍将缓慢回升,但复苏之路布满荆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健说 投资消费:高位增长隐藏结构性问题     今年以来,全国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始终保持高位增长态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11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3%。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今年以来中国出口大幅下降。正是投资消费高位增长弥补了外需不足,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90%以上靠投资拉动,消费贡献率依旧偏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     “靠投资,持续性不足,只有靠居民消费,才具有持续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指出,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置于结构调整的首要位置,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经济。       财政收入:逐步回升缓解收支压力     2009年,中国财政收入伴随经济增速的“V”形反弹呈逐步回升态势:1月,全国财政收入下降17.1%;5月,首次转正实现4.8%增长;8月以后,连续出现30%左右高增长。从目前情况看,完成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目标已没有悬念。     值得关注的是,直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两大税种—企业所得税和国内增值税相继实现正增长,表明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尤其是大规模投资拉动下,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企业效益开始好转。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财政收入压力将逐步减轻,但面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刚性需求,支出压力依然很大。       CPI:由负转正受到各方关注     在经历了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在今年11月份“转正”:同比增长0.6%。而从月度环比情况看,CPI从今年7月份开始由负转为持平,8、9月份微升,10月份虽有微降,11月份再度微升。     作为物价核心指标,CPI同比、环比双双由负转正,尽管还不能认为存在通货膨胀,但也引起各界对通胀预期的高度关注。     “价格太高太低都不行。要全面看价格问题,稳定通胀预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在经济复苏阶段,价格的温和上涨,对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是有利的,但价格上涨也会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这就需要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 新增贷款:大起大落但流动性充裕     今年以来,全国新增人民币贷款量大起大落:1到3月不仅月月超过万亿元,且不断创出新高;4到5月,增长脚步骤然放缓;6月,再超万亿元;7月二次下跌之后,逐步趋于稳定。     有关专家指出,就全年而言,一季度新增信贷金额一般比其他季度确实要多一些。此外,这一时期信贷的高增长与此前国家4万亿元投资密切相关,体现了金融部门对国家拉动经济的支持力度。下半年,信贷投放虽有回落,但与历年相比仍然较高。     “市场流动性充裕,银行手中都不缺钱。”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指出,当前还是应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灵活性。          新增就业:止跌回升步入良性循环     今年以来,中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从城镇新增就业情况来看,一季度扭转去年四季度下滑趋势逐月回升;进入二季度以后,每个月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在90万人以上。预计全年可实现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将超额完成全年新增900万就业的目标。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得益于特殊时期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一整套政策体系,同时有关部门积极研究建立政府投资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通过实施推动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来拉动就业,不少地区在安排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时同步制定扩大就业的目标计划,较好地实现了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只要就业,就有工资收入;只要有工资收入,就能消费;只要能够消费,就能刺激生产;只要能刺激生产,就能安排就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尹蔚民说。 我国居民消费超外贸成经济增长第二大动力  2009年12月28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2009中国经验:启动消费》,以下是节目实录:     回顾2009年中国经济的保八之路,除了高额投资拉动,在经济三驾马车当中,消费领域在这一年里的表现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多年以来,居民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中的一块短板,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有三成多,远低于欧美国家70%的水平。然而,在2009年这种状况出现了转变,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7.7%,其中,居民消费的贡献率就达到了4个百分点,超过外贸出口成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大动力。为什么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机的这一年,老百姓却舍得拿出更多的钱来消费?   全球陷入金融危机,老百姓却舍得拿出更多钱消费?     2009年12月20日,临近新年,山东省灵山镇上河北村的村民于翠岭一大早就来到本村附近的一家家电专卖店。她打算买一台平板电视。而这已经是她二十天来买的第二台电视机。     山东省灵山镇上河北村村民:“上一次买是我自己用,这一次是想着陪送我女儿。”     这两台电视机一共花了于翠岭五千元。她给自己买的是一台29寸的彩电,给女儿买的是一台32寸的,而她家里原本还有一台21寸的彩电,是4年前买的。让于翠岭舍得一下子花这么多钱是因为家电下乡的优惠政策。按照国家规定,每一个下乡家电产品都可以享受13%的补贴。于翠岭告诉记者,在她的村里,不少家庭都因为这个政策而添置了新家电。     于翠岭:“我们邻居买了一块,西屋里也买了一块,这家也买的,那边的西屋里也还是买的。”     其实,让于翠岭这样的普通中国农民舍得花钱消费一直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难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欧美各国政府都希望本国消费者能够消费更多的本国产品来刺激经济,而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中国则遭到了许多抨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应该注意平衡自己的经济,刺激国内消费,而不是把眼睛盯着美国。英国《金融时报》则发表文章称疑,中国政府一直试图纠正经济过度依赖于资本投资和外部需求的失衡状态,但迄今为止,这种努力没有什么效果。  比口水战更激烈的是欧美主要国家对中国展开的贸易战,从盘条、无缝钢管、葡萄糖酸钠到轮胎,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2009年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高达116.8亿美元。     外贸形势的严峻,让中国经济失衡的结构性问题再次凸显。启动内需,已经成了中国经济迫在眉睫的选择。事实上近二十年来,中国的社会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不断走低。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上,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这个数字下滑到了47%,2008年是35%左右。而美国的家庭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则高达70%。在世界所有大经济体中,中国的这一比例是最低的。社会保障不足、收入差距扩大、税率较高等原因造成了中国消费率持续降低,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需要一揽子的解决,并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解决,但是金融危机让启动内需的工作刻不容缓。2009年,中国政府下大决心、动用巨额财政资金,先后推出八项促消费政策,鼎力启动中国国内消费。     1. 在全国范围实施家电下乡,每项下乡产品享受13%优惠;     2. 汽车下乡,下乡汽车享受10%优惠;     3. 家电以旧换新;     4. 继续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5. 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6. 减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按5%征收,并实施汽车以旧换新;     7. 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时限有5年调整为2年;     8. 支持困难企业的缓缴社保费、并提供相关补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我觉得这样的集中的大规模的而且覆盖的产品这样多的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我觉得是从来没有过的,这次是非常集中的,非常有特点的,主要是在应对的危机的金融危机这种大的背景下,为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出台的这样的政策。”     怎么才能把刺激政策转化成推动经济的内需动力?     从买电视家电到买房买车,国家刺激消费的全方位政策,我觉得已经不仅是简单的组合拳,更着眼于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过去我们长期依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也就得常看国际市场的脸色,人家经济一不景气,伤风感冒了,我们也得跟着打喷嚏。如果能把国内消费市场刺激起来,消化强大的产能,这样的经济才是健康的,也才能走的更远。可是,怎么才能把刺激政策转化成推动经济的内需动力?     这里是青岛当地的一家商场。销售经理告诉我们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全面实施以来,家电销售出现了井喷。十一期间每天的销售额就到一千万以上。     青岛利群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比方说有10个顾客,最起码得有8个顾客是参加以旧换新的这样。”     家电以旧换新究竟能够带来多大的吸引力,我们来看看这台原本售价约7400元左右的空调。     青岛利群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这款柜机技能享受以旧换新,又可以享受节能补贴,我们现在还有礼品,折合下来一般在6000元左右就可以买到。”     在巨大的政策引导下,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速创出了近年来新高,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达到17%,尤其引人关注的是,中国的农村消费市场开始启动,农村消费更是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连续11个月增速都高出城市消费增长,这是中国消费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专家分析认为,今年农村消费增速快于城市并非偶然,2009年中央财政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大幅增加了农机购置补贴规模,从40亿提高的130亿,还安排了320亿元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这些扩大内需的举措正让农村消费这把“火”越烧越旺。     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徐东生:“国家以前比较支持出口,支持这种投资,对于这种消费品就是从财政政策上很少做,这次应该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我们也感觉到出乎我们的意料,支持力度是前所未有。”     根据商务部统计,国家各项促消费政策实施以来,截至12月12日,家电下乡中标生产企业发货量8184万台,金额1435.6亿元。在北京、天津等9个试点省市推进的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截至12月17日,共回收旧家电352.5万台,销售新家电310万台,销售额121.3亿元。截至12月20日,全国申请补贴老旧汽车1.2万辆,补贴申请金额逾1亿元 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如果没有这个促消费政策,中国家电业会是什么情况?肯定不会有这么旺,肯定不会有这么旺,肯定会受影响的。”     我们回想一年前,国际金融危机黑云压城的时候,很多企业尤其制造业企业都是忧心忡忡。它们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海外市场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国内市场又打不开销路。如果两个市场的大门都关上了,这个2009年恐怕真成了企业的大灾之年。     温家宝总理昨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的时候,就回忆说,那个时候国务院几乎每周都在围绕扩大内需出台新政策,先是家电下乡,后来发展到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后又是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然后又实行了家电、摩托车、汽车以旧换新。这些政策不仅在国内立竿见影,也推动了很多产业全球布局的变化。   “保八” 经济战中,居民消费高速增长成为瞩目亮点     去年年底密集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政策,在2009年里发挥出了巨大的拉动效应。     在中国经济的保八之战中,居民消费的高速增长成为大家瞩目的亮点。不仅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不少实惠,也让全球经济在寒冬中看到了希望。     2009年12月19日,纽约时报评出了2009年37个热词,GM名列其中,这是曾经的全球汽车制造行业老大美国通用汽车的缩写,在今年这个缩写多了新的涵义:Government Motors,意思是政府汽车。因为在2009年通用破产,美国政府出手援救,成为它的主人。纽约时报评出的另外一个热词是Chimerica,这是由中国China和美国America组成的一个合成词。意思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已成为与美国匹敌的经济强国共同主导世界经济。有意思的是,中国的汽车业在2009年的景况正好生动地诠释了纽约时报的这两个热词。当通用汽车苦苦挣扎在破产边缘时,中国的汽车市场却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井喷,许多中国城市都出现了消费者排队买车的场景。     福田汽车销售员衣冠克:“我们销量就是突飞猛进,非常好。”     衣冠克是福田汽车一位普通的销售员,他告诉记者,今年汽车的销量好得让人难以相信。他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不过他也坦率承认,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他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     福田汽车销售员衣冠克:“有一个月销售为零,这是我干了这四五年业务从来没有遇见过的。”     当时正是全球金融危机横扫汽车业的时候,衣冠克和大洋彼岸的同行一样,也感到了阵阵寒意,他的工作方式也因为销售寒冬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福田汽车销售员衣冠克:“以前都是,有时候可能是打车去客户那里,拜访客户,有时候是开公车,办公车。那么公司后来也是因为销量不是很理想,然后公车是不让用了,那么削减开支,后来我们就坐公交车了。”     不仅是衣冠克,当时整个中国汽车业在金融危机的重压下都是举步维艰。危急时刻,国家出台了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和车辆购置税打五折等一系列政策。正准备过冬的汽车商一下子迎来了春天。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如果中央不采取措施,那么汽车工业当时大家讲冬天已经也叫严冬了,那么当时大家估计,如果不采取措施09年的产量还会往下走,那就有可能出来负增长,就减产。”     中国汽车市场在2008年年底被金融危机撞了一下腰,但在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拉动下,重新变得牛气冲天。2009年10月,中国汽车市场跨入了年销千万辆的大门,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张小虞:“09年3月份中央就出台了汽车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随后中央陆续出现了出台了是个产业的调整振兴计划,汽车工业是第一个,那么当月就开始见到一定的效果,当月3月份的时候汽车产量又回升到了100万辆。”     在全球汽车业一片低迷中,中国汽车一枝独秀。据中国汽车协会估计,中国汽车产量年底将达到1350万辆。而衣冠克今年下半年的日子也好过起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当然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他刚刚在两个月前添置了第一辆爱车。     福田汽车销售员衣冠克:“以前做销售的时候工资也是还行,但是想买辆车,养一辆车还比较困难,现在的话养一辆比较轻松。”     事实上,在这场百年一遇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的促消费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而在未来的一年中,中国政府还将继续实行各项促消费政策,推动中国消费市场。启动国内消费已经是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我们认为它是非常好的一个刺激这个消费,而且拉动经济增长,解决了防止我们经济大幅度下滑,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我们经济长远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中国的促消费政策实施效果正在让全球媒体刮目相看,《华尔街日报》2009年12月21日报道,亚洲依靠消费刺激已经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危机。而且这场消费狂欢看起来将持续到2010年。中国已经走在美国和欧洲的前面。美国《时代》周刊杂志2009年11月15日报道,随着债务沉重的美国消费者节衣缩食,越来越富有的中国消费者可能会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中国13亿人口中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买得起汽车、冰箱和平板电视等在不久之前还被视为奢侈品的产品。正是有中国这样的消费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全球经济也会越来越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差不多一年过去了,从这一年来看我们出台的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政策效果。”     半小时观察:启动消费的关键是让更多人享受经济增长成果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一些经济政策过多地重视数字增长而忽略了民生保障,许多普通劳动者为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良多,但却并没有更完全地享受到经济成长的结果。这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病使得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具体表现是一方面内需持续萎缩,另一方面又对投资拉动和对外需市场依赖过度。而这种经济结构失衡又造成了当前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难题,包括环境治理、社会安定、上学难、看病贵、房价高等等错综复杂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此有关。如果民生问题不能解决,如果内需市场始终难以启动,中国经济将不可能有持久健康的发展。当前我们的消费市场还处于启动阶段,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促消费的政策必须进一步加强,现行刺激消费政策大部分要继续执行,我们期待除了在政策措施方面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出台之外,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应该从根本进行完善和调整,因为只有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他们才会对未来有更多的期待和信心,中国的消费市场才能旺盛不衰。(执行主编:鄢闻余 记者:熊曼琳 摄像:李培 张小明 景延) 稳回升 转方式 拓空间——中国外贸绝地反击破"围城" 尽管出口增长依然为负,但海关统计显示,11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这一“拐点”的出现,让饱受外需萎缩煎熬的中国外贸企业看到了曙光。 ·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坐八望十 ·中国经济谋划新一轮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三农”新信息 ·贸易平衡有望持续改善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民生关怀     “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外贸政策定下基调。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散去的阴霾中,中国外贸打响突围之战。     回升:出口转正指日可待     去年四季度以来,受累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近年来高速奔跑的中国外贸放慢了脚步,甚至一度出现了两位数的深度降幅。     但进入2009年,海关统计表上曲折向上的线条勾勒出中国外贸的触底反弹:3月份开始,经季节调整后,中国外贸总值已连续9个月环比增长,11月当月更是迎来了年内首次同比正增长,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2%,环比增长2.6%。     “进出口总值由负转正是意料之中的事,根本原因在于外需的好转。而去年以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外需、促出口的政策也收到了好的效果。”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所所长张燕生说。     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经济正复苏转暖。美国经济第三季度重现“久违的”增长,金融市场也已度过严重危机,同时,日、欧经济也持续好转,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     种种迹象表明,国际市场需求正低位企稳。今年秋季广交会也印证了外需的回暖趋势。专家指出,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月度出口在年内转正的可能性仍很大。     事实上,这次危机也给全球贸易格局提供了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从去年9月份以来,中国对欧美出口的市场份额从前三季度的持续下降转为上升。”张燕生说 低迷:持久作战成关键词     虽然伴随着全球经济的缓慢复苏,中国外贸也迎来了柳暗花明。但业界普遍认为,未来全球外需低迷的情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即便在出口转负为正后,中国外贸也很难再回到从前高增长的年代。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并且,从反补贴到“特保”,从技术壁垒到碳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日趋多样化,仅2009年美国就对中国产品发起了10起“双反”调查。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今年已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中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附加值、竞争力。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今后我国将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出口税收、财政、货币政策方面给企业提供稳定的可预期的环境。     “在巩固传统市场份额的同时,要注意开拓亚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在信贷、保险方面给予企业扶持和引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隆国强说。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明确提出,要努力增加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今年以来,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带动了进口的迅速回暖。“预计未来几个月,进口仍将迎来一定增长,贸易顺差将继续下降,进而改善我国和部分国家的贸易关系。”姚坚说。 出走”:拓展发展新空间     与全球贸易复苏相伴相生的是全球资本的流动。跨境投资不仅能为贸易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整合,更能带动国内相关设备和产品的出口。     有关专家指出,尽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全球资本的流动,但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全球产业布局、产业分工的调整,也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机遇。而“走出去”也是我国突破保护主义“围城”的有效途径。     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今年1至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28.7亿美元,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和商业营销网络。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批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应运而生。     “中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在海外的营销网络,包括品牌的占有、输出等,这些都是延伸产业链,扩大盈利规模的表现。”姚坚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一段时间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机遇期,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走出去”的政策促进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鼓励和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合作。 今年前11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2.1%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江国成 刘铮)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额达到168634亿元,同比增长32.1%,比上年同期加快5.3个百分点,比1-10月回落1.0个百分点。     在上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73535亿元,增长37.8%;房地产开发投资31271亿元,增长17.8%。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11月份,中央项目投资15277亿元,同比增长16.4%;地方项目投资153357亿元,增长33.9%。在注册类型中,1-11月份,内资企业投资155132亿元,同比增长35.6%;港澳台商投资5696亿元,增长1.5%;外商投资6865亿元,下降0.1%。     分产业看,1-11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1.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6%。在行业中,1-11月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2614亿元,同比增长33.6%;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9442亿元,增长2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2075亿元,下降6.5%;铁路运输业投资4646亿元,增长80.7%。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11月份,累计施工项目429470个,同比增加100493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3087亿元,同比增长36.3%;新开工项目317012个,同比增加8823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6922亿元,同比增长76.6%。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11月份,到位资金189487亿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69.8%,国内贷款增长46.4%,自筹资金增长32.2%,利用外资下降15.2%。 前11月全国财政收入增幅超9% 完成全年目标无悬念 · 我国今年财政收入提前完成预算目标 · 11月份中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2.6%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罗沙)根据财政部11日发布的数据,1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502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2.6%。前11个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63393.1亿元,同比增长9.2%。     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呈逐步回升态势,1到4月受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以及结构性减税的影响,财政收入大幅下降。5月份以后收入逐步回升,特别是8月份后因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收入增长明显加快。     前11个月累计财政收入同比增长9.2%,已经提前完成全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8%的预算目标,全年财政收入出现超收可能性很大。而在支出方面,前11个月累计财政支出已经同比增长了22.7%。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财政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的背景下,我国财政收支压力仍将存在。 11月份中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2.6%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韩洁 罗沙)财政部11日发布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1月份,中国财政收入延续近期高增长态势,全国财政收入为5029.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236.9亿元,增长32.6%。     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34.66亿元,同比增长34%;地方本级收入2294.64亿元,同比增长31%。     财政部表示,11月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除经济企稳回升带动相关税收增长外,主要是受去年11月收入下降、基数较低,今年成品油税费改革后消费税增加较多等因素的影响。     前11个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达到6339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324.89亿元,增长9.2%。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4064.89亿元,同比增长6.7%;地方本级收入29328.21亿元,同比增长12.1%。     支出方面,11月份,全国财政支出6349.9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095.9亿元,增长20.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306.06亿元,同比增长32.3%;地方本级支出5043.87亿元,同比增长18.2%。前11个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56235.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410.63亿元,增长22.7%。     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韩洁、罗沙)财政部11日发布的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63393.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这一数字已经接近年初预算确定的全年财政收入66230亿元,增长8%的目标。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前11个月全国财政收入增长看,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完成年初预算目标已无悬念。     从1月份全国财政收入下降17.1%,到5月份首次转正实现4.8%的增长,再到8月份以后持续30%左右的高幅增长,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伴随经济的企稳回升划出一条漂亮的上行线。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呈逐步回升态势。前四个月,受经济增长放缓、企业效益下滑以及结构性减税等多种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大幅下降。5月份以来收入逐步回升,特别是8月份以后因去年同期收入基数较低、收入增长明显加快。     从中央和地方收入看,前11个月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7%,而地方本级收入同比增长12.1%。对此,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指出,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增幅快于中央本级,主要是因为中央收入受结构性减税以及外需下降的影响相对更大,由此带来中央财政收入增长有限。     值得关注的是,继前10个月企业所得税增幅率先转正,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收入也实现了正增长。统计显示,相对于前10个月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1.5%,前11个月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了0.3%。     对此,高培勇表示,直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两大税种——企业所得税和国内增值税相继实现正增长,表明在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尤其是大规模投资拉动下,我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企业效益开始好转并带动相关税收增长。 新华视点:三大民生难题的求解线路 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电 题:三大民生难题的求解线路--2009年教育、医疗、住房改革焦点和趋势     记者汪金福、张晓晶 、韩冰          上学难、看病贵、房价高,多年来被喻为压在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2009年这三大领域无一寂寞,各自演绎了不同寻常的篇章:以撼动指挥棒为出发点的教育改革在争议声中谨慎前行;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方案在千呼万唤中破茧而出;而缔造了历史记录的房价则在人们困惑的眼神中“一路高歌”。     教育、医疗、住房,民生三大难题。经历风云变幻的2009,人们怀揣期待开始畅想明天。          上学难--改革触及本质难点仍需破解     在2009年高考中,作文只得8分,总分仅有428分,却能熟练使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写作的考生黄蛉,最终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录取。这起轰动一时的新闻,成为教育改革破冰的一个信号。     多年来,顺应学生和家长的呼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并非无所作为:封杀奥数班、禁止乱收费、遏制择校风……然而,由于这些举措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不仅成效有限,也难免使这些改革本身局限于“小打小闹”境地。     2009年的教育改革开始破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箭在弦上;尝试对一些特殊人才破格录取的理念在一些地方开始实施,唯分数论的坚冰开始打破,如中学校长推荐制、高分退档、扩大自主招生比例、11个省份推行新高考等。     这一年争议最大的教育改革是北大首推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一项网上调查显示,竟有80%的人对此举表示反对。而从北大公示的学生名单看,偏才、怪才仍没进入招生的视野。究竟是北大在作秀,还是相对于当前的高考改革环境来说太超前?引起人们对高考改革更深层思考 这一年也是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进都同时面临教育是否公平的讨论。今年全国有11个省份进行新课改后的新高考,特点就是把综合素质评价引入了视野。理念虽好,但众多考生和家长仍对其可行性、客观性表示担忧,这使得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多数省份还处于“空转”状态。而山东作为我国率先进行高中新课改的试点省份之一,今年第一次尝试把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录取实现硬挂钩,临沂师范学院将12名综合素质评价低的高分考生退档,尽管受到争议和质疑,但这种崭新的评价方式终究迈出了艰难一步。     专家认为,部分省份和高校的探索都为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考试制度作了有益尝试,但离搭建高考“立交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改革只能前行,没有退路。     坚冰虽已破,路途仍遥远。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认为,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既有体制上的,也有财力上的,既面临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的基本国情,又需要应对群众日益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统筹考虑,科学谋划。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必须在中学和大学同步改革:一是使高校的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让校长的权力受到制约;二是使中学的评价体系与大学的招生评价体系接轨;三是使自主招生公开透明,让与推荐权、招生权接近的人受到监督。 · 翻阅2009: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年终大事盘点 · 2009教育年终盘点:那些停留在记忆中的温暖  · 2009教育热点话题盘点之一:改革激荡声浪高涨  看病贵--医改方向明确效果尚待检验     酝酿多年的新医改方案在2009年上半年隆重登场,使得这个年份在中国医药改革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根据新医改方案,城乡居民可以免费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3年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要达到90%以上;公立医院突出公益性;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的零售指导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各级政府三年需要投入8500亿元……随着一系列配套政策、重点项目的逐步实施,药价高、看病难、个人负担重、公立医院“逐利化”等痼疾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亿万百姓看到了搬掉“看病贵”这座大山的希望。     临近岁末,发改委、卫生部、人社部公布了《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主要基调是提高诊疗费用,降低药价,逐步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体制。     同时,新医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11月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与现行政府规定的零售指导价相比,有45%的药品降价,平均降幅12%左右,6%的短缺药品价格有所提高。     人们为政府解决看病贵的努力和决心叫好,但也有人对实际效果持谨慎态度。在济南一家国企工作的张宝国说,我国大大小小的药品降价已经许多次了,可是大家普遍感觉药价还是贵。最担心的是药价没降下来,诊疗费倒提高不少。     一位省级医院的院长告诉记者,医院一年的财政投入只有1000万元左右,还不够给职工发两个月工资。“财政投入不足,医院趋利性不变,医药价格改革很可能‘摁下葫芦起来瓢’,减少的药品收入总能通过其他渠道补回来,最终还是转嫁到患者头上。”     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武广华认为,医改要达到预期目标,必须与基本药物制度、药品监督管理、公立医院改革等措施协调推进,必须改革公立医院的投入机制,使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益性本位。新医改方案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要解决“看病贵”难题,还要看制度能否进一步完善。 · 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做好8项工作 确保医改开好局起好步 · 新医改进行时:基本药物目录加剧医药行业竞争 · 新医改方案:百姓实惠有哪些? 房价高--调控密集出台能否抑制投机     如果说教育和医疗领域2009年因为改革轰轰烈烈而令人期待甚至引发争议,那么住房领域的“轰轰烈烈”则多少让人有些无奈。一路飙升的房价除了继续让普通百姓望房兴叹,还让人平添了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房价在金融危机中不仅没有充分调整,反而升至历史最高纪录?     回望2009年房价走势可谓扣人心弦:年初,金融危机笼罩下的房价仍处下行通道,人们预测房价调整至少将延续至年中;然而,从3月份开始,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环比便开始上涨,此时人们还将涨势喻为“小阳春”;至5月,部分重点城市已迎来“量价齐升”的局面,此后涨势更一发不可收拾,至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同比上涨达5.7%。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更是以令人瞠目的涨幅位居前列:据有关机构统计,11月份北京四环以内期房均价突破2万元/平方米;上海五一期间参加房展会的本地楼盘均价还是1.2万元/平方米,十一房展会时均价却达到2万元/平方米,创下历届“假日楼市”均价新高;深圳1月份住宅成交均价不过10988元/平方米,到了10月份已超过2万元/平方米,涨幅达100%。     业内人士指出,房价飙涨背后有多种原因。有关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京沪深等一线城市大部分时间当月住宅销售量面积大于当月新上市住宅面积,可售住宅库存量迅速减少导致楼市供应量难以满足需求。中国住宅及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供不应求是房价上涨的重要推手。     如何看待这种旺盛的需求?中国指数研究院指数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化学认为,其中很大部分是投资投机性需求,这些需求大量涌入房市,严重挤占自住及改善性需求的空间。“目前房价收入比、租售价格比等楼市重要指标普遍超过国际警戒线,房价严重偏离普通居民消费需求。”张化学说。     另外,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也使得住房市场缺乏重要的“平衡器”。尽管四万亿刺激计划中有相当部分资金应投资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但相关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保障房建设资金到位率不足25%,保障性住房建设落实情况堪忧。     与此同时,房地产开发商捂盘惜售、囤地倒地、违规放号等一系列行为,以及年中人们的“通胀”预期和年底对优惠政策到期的“恐慌”等,都为2009年房价非理性上涨推波助澜。     房地产市场泡沫积聚的迹象引起了决策层高度关注。12月14日,温家宝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如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增加供应、抑制投机、加强监管、力推保障房等四大举措。这些举措的背后凸显一个关键主题--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此前,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同一天,发改委负责人明确表示,要抑制投机性购房。17日,财政部等五部委再次出台调控举措,宣布将开发商拿地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五成。有关专家表示,抑制投机成为本轮楼市调控的重点。     政府有决心、有目标、有重点,这多少让越来越无奈的消费者有了新的希望。人们相信,住房难并非无解,只要措施得力、监管到位,实现“居者有其屋”不是梦。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 盘点2009房地产市场——房价疯狂 · 网友:“遏制”令下,能否终结高房价鏖战?     稳岗、创业——尹蔚民详解2009年民生工作亮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来说也是压力巨大、任务繁重、挑战严峻的一年。     一年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其中,保就业取得明显成效、创业带动就业取得阶段性进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是2009年度民生工作的三大亮点。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温家宝总理1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城市和国有工矿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 国务院常务会研究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会议认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对于提振信心、活跃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和投资,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新建商品住房成交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速度加快,380多万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但是,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一些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为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会议要求,按照稳定完善政策、增加有效供给、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相关制度的原则,继续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重点是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一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适当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房用地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使用效率。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二要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切实防范各类住房按揭贷款风险。三要加强市场监管。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完善土地招拍挂和商品房预售等制度。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管理。四要继续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详细     11月28日,李连源(中)通过网络召集和联系购房团成员。 一年前的李连源,是西安一个普通的房地产中介人士。一年后的李连源,是西安小有名气的“万人购房团”组织者。通过一年间对房地产市场的深层次介入,李连源对楼市冷暖有了切身感受。>>详细      * 国务院常务会议: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      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其他住房消费政策继续实施。详细>>>     [解读]这意味着政府一方面支持百姓在住房上的自住和改善性需求,一方面抑制投机性购房。详细>>>     * 发改委:我国将完善住房消费和调控政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9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说,明年我国将完善住房消费和调控政策,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投机性购房。详细>>>     * 发改委称将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抑制投机购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9日在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说,明年中国将完善住房消费和调控政策,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的供应,抑制投机性购房。 前11月房地产市场数据发布 房价增幅年内再创新高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 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前11个月的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7%,涨幅比10月份扩大1.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2%,涨幅比10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房价同比涨幅创年内新纪录,环比涨幅也出现大幅上升的趋势。业内人士分析认为,11月一线城市和主要二线城市成交量和成交价格突然放大导致了全国房价再次出现同比、环比大幅上涨。     自今年6月份全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恢复正增长以来,房价已经连续6个月保持同比正增长,但房价环比上涨的幅度却始终呈逐渐收窄的趋势。这一趋势在10月份发生了改变。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与9月份相同。11月份突然发力,环比上涨1.2%,涨幅比10月份扩大0.5个百分点。对此,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表示,11月份价格环比涨幅创新高出乎意料,打破了9月份开始的环比涨幅下滑的趋势,原因依然是对政策可能变向的忧虑,导致购房者在短时间内入市。另外也与部分开发商捂盘惜售,导致房源供不应求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与上月相比,新建住宅销售价格上涨幅度最大的5个城市:海口、杭州、北京、徐州、银川,上涨幅度分别达到了4.7%、3.1%、3.0%、2.8%和2.6%。一个月内出现超过3%的平均价格增幅,反映出11月份房地产市场整体价格呈现井喷状态。     此外,投机性购买人的站位优势也让房价上扬不可收拾。以北京为例,11月份的商品房销售情况已经不断被刷新。有观点认为,在北京购房者中“恐慌性”购房占据40%比例,而这其中又有接近60%的人属于投机型增持。北京的房价被蔓延的“恐慌性”需求和投资型买入持续推高。对此杨红旭表示,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房地产政策调整方案的出台,政策的明朗化将逐渐缓解此前市场的紧张情绪,并对投机形成抑制。(孙维晨) 房子是用来炒还是用来住? 关于房价的争论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就拿北京的房价来说,认为太高的一方认为,均价都两万了,一套房动辄两三百万,按照普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消费者的收入,不吃不喝也要攒几十年都未必买得起,因此房价已经高得离谱。     认为房价还没有到位的人也振振有词:北京作为国际化都市,价格参考必须是国际化的。而一位地产狂人更是直言:年轻人买不起房才正常,买得起那一定是房子太便宜。     当然,这样的论调一出来就遭到炮轰。毕竟除去开发商以及利益相关方,老百姓一定是希望房价越便宜越好。     那么,中国城市特别是北京的房价到底高不高?笔者看来,对此问题之所以莫衷一是是因为,各方拿的尺子不同,因此基本上是各说各话。     如果要搞清楚房价高低,首先要弄清楚房子是用来干吗的,是用来炒还是用来住的。如果房子是用来炒的,换句话说是用来投资甚至投机赚钱的,而且是这类人主导了房市,那么,今后的房价一定还会上升。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进入房市的资本也一样,不把今后的房价推高,他们岂不被套牢?     反过来,如果房子是用来住,说的更准确点是买来自己住,而且这类人主导了房市,那么房价上涨空间就没多大。道理也简单,无论是房价和收入比还是租售比,中国城市特别是北京的房价都是高了。     但问题的关键是,炒房的和住房的到底谁更有话语权?谁更能左右房市?此问题似乎问得幼稚,当然是占据更大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一方力量更大。就从购房者和地产商的博弈看,哪次是购房者占了便宜?因此,房价今后还会上升恐怕就难以避免。     由此可见,许多人认为抬高房价的幕后推手是无良的开发商,其实未必全是。虽然开发商有哄抬房价的动机,但并非绝对力量。因为按照市场原则,还是供需决定价格。如果没有刚性的需求,开发商单靠耍耍类似惜售、制造虚假紧俏等小手段,是注定无法长期大幅度推升房价的。因此,如果要说“幕后推手”,掌握着大量社会财富的炒房者可能嫌疑更大。     有人也许会说,炒房者毕竟是少数,怎么有能力推高整个房价?其实,虽然大规模炒房者是少数,但是,如今把房产作为投资手段的人却越来越多,房产的投资属性在
/
本文档为【大国征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