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气运动的尺度

2014-04-11 21页 doc 2MB 1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7253

暂无简介

举报
大气运动的尺度大氣運動系統的尺度 大气运动系统的尺度 所谓尺度(scale),指的是经历时间的长短或在空间上涵盖范围的大小。空间的尺度以长度计算,包括水平方向的覆盖范围,及垂直方向伸展的高度,分别称为水平尺度及垂直尺度。例如半径为300公里的台风,可以由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十余公里),故其水平尺度为千公里,垂直尺度为十公里。同一大气运动系统维持的时间(生命期)或重复的周期(如果是周期性的运动)称为其时间尺度,以时间单位计算。例如台风,大致可维持一个星期左右,故其时间尺度为一星期。 一般而言,主要的大气运动系统的空间尺度大致和时间尺度成正比(...
大气运动的尺度
大氣運動系統的尺度 大气运动系统的尺度 所谓尺度(scale),指的是经历时间的长短或在空间上涵盖范围的大小。空间的尺度以长度计算,包括水平方向的覆盖范围,及垂直方向伸展的高度,分别称为水平尺度及垂直尺度。例如半径为300公里的台风,可以由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十余公里),故其水平尺度为千公里,垂直尺度为十公里。同一大气运动系统维持的时间(生命期)或重复的周期(如果是周期性的运动)称为其时间尺度,以时间单位计算。例如台风,大致可维持一个星期左右,故其时间尺度为一星期。 一般而言,主要的大气运动系统的空间尺度大致和时间尺度成正比(按这里看图示)。换句话说,范围越大的系统,维持的时间会越久。所以,有时只要提示该系统的空间尺度,就知道其时间尺度了,而不必再特加说明。 各种尺度的定义和现象 小尺度 : 几毫米到几公里 中尺度 : 几公里到几百公里 大尺度 : 千公里到万公里(综观尺度) 到几万公里(行星尺度 小尺度现象:范例 加热的平板上所出现的热对流情况,和柏油路面上的热对流相仿,基本上是乱流尺度的现象。 大致上,小的障碍物产生小的涡流,大的障碍物引发大的涡流。 蜂巢式的中小尺度对流胞。这种情形通常在寒潮暴发时,发生于较温暖的海面上。请注意在黄海及渤海上的云系。 注意红色眼圈范围内,海面上的浅对流云。这是1999年12月20日寒潮暴发后那一天的卫星云图。下页是由航天飞机上拍摄的近距离照片。 由航天飞机在大西洋上拍到的蜂巢状对流胞。注意左方的对流胞,中间是黑的,而四周白色的云,表示每一个蜂巢状对流胞(cellular convection)中,空气由四周上升,再由中间下沈。这种对流胞称为开放式对流胞(open cell),通常是非常冷的空气冲到温暖的海面上产生的;也就是前一页的情况。(取材自Weatherwise, 2000年) 这是十九世纪,Benard在实验室中所得到的蜂巢状对流胞的照片。热平均而稳定的加在平底锅的底下,在锅内流体很浅的情况下,就会发生此类对流。这种形式的对流胞称为本纳胞(Benard Cell)。 在大气有明显的垂直风切时,云会排列成行,称为云街(Cloud Street)。这张照片是由空中拍照的。 下暴气流 微下爆气流的照片 对流系统在下雨的过程中,周遭的空气也跟着被带下来,由于空气下降而压缩,饱和水蒸气压升高,里面的小水滴乃被迫蒸发,吸收潜热,而使得空气的温度不增反降。冷空气密度较大,故会向下加速而导致下冲气流。这类伴随主降水地区的范围较大的称为巨下爆气流(Macroburst)。下冲的气流到达地面后会反弹起来,并向外扩散,形成强大的垂直漩涡及阵风,可能卷起地面上的沙尘及物体。 范围较小的称为微下爆气流(microburst)。它的成因主要是由于雨水在下降过程中蒸发了,吸收潜热,而使空气变得很冷,密度变大,加速下冲所致。它可能发生在云的任何部位。由于它不在主降水地区(或者雨势较小)其周遭空气较干燥,小雨滴的蒸发非常快速,故下冲气流会非常强烈。这种情形在美国中西部经常发生;在台湾好在大气的相对湿度经常相当高,小雨滴的蒸发不明显,故还没有微下爆气流的观测报导。 下爆气流也只有发生在空中的(Mid-air microburst)。但无论如何,下爆气流发生的时间很短,强度很强。据观测显示,在一分钟内地面上的风速发生每秒三、四十公尺巨大变化的情形是常见的。 微下爆气流是飞航安全的最大威胁,特别是对正在起降中的飞机特别危险。这是1976年在卡达Doba机场发生空难的过程。 飞机在着陆的过程中,以30度的角度对准跑道下降。但在到达跑道前,飞机先是遭遇下爆气流所造成的顶头风,飞机因浮力大增而上扬,驾驶的反应当然是将飞机下压,想回到原订路线。但接着飞机到达下冲气流的中心位置,顶头风忽然消失,浮力剧减,驾驶立刻抬高飞机,以至于仰角过高,完全失去浮力而坠机。(取材自"The Downburst",作者为 T.T. Fujita, 1985 1975年6月24日发生在美国肯尼迪机场发生空难的过程几乎如出一辙。 晴空乱流:美丽的波状云(Billow cloud)通常出现在有强烈垂直风切的情况下,波状云在晨曦下显得特别美丽。 波状云通常不见得会是美丽的,其实发生波状云的地方是乱流非常强烈的地方。如果大气比较干燥,则波状云并不会显现,但是乱流依旧,称为晴空乱流实验室所模拟出来的波状云形式的波动。这种实验其实自己在家里也可以做,方法是准备一个可密闭的长条形容器,里面装两种密度相差很少的流体,如水和色拉油。然后先将容器水平放置,等里面的流体完全静止后,突然将容器倾斜一个角度。这时密度比较大的流体会向下流,而密度比较小的流体向上流,两者流动方向相反,而在界面上形成非常大的「风切」(流速差异)。于是波状运动就出现波状云最终会演化成乱流,这是演化的过程。需要补充的是,在大气中如果水气不充裕的话,波状云肉眼是看不到的,故造成的乱流也是肉眼看不到的。这种形式的扰动据信是许多晴空乱流的形成原因。 波状云发生的物理机制,是一种浮力与风切的翻转作用对抗,最终风切的翻转作用超越浮力抑制作用的结果。图的下面显示垂直风切有使空气在垂直方向翻转的作用,但在上面的空气要跑到下面时就会受到浮力的抑制,在下面的空气要跑到上面时亦然。当浮力作用占优势时,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但当翻转作用占优势时,上下的对流就发生了。而由于空气都在流动,而且有很大的风切,故对流的结果是波状的形式(这表示并不真的有「波」产生)。 这种情形称为风切不稳定度。 中尺度 海陆风环流是由于海陆温度的日变化不同而造成的。白天陆地因为比热较小,太阳晒后加热比海面快得多,因此温度较高。故陆地上空气压比海面上空高(详见「大气运动的原理」),上层空气乃由陆地吹向海上,而海面上的空气同时吹向陆地以补充。于是贴近地表的高度,风是由海面吹向陆地的,称为「海风」而形成的环流称为海风环流。 夜晚陆地散热较快,和白天情形正好相反,故贴近地表处风是由陆地吹向海面上的,称为「陆风」。一天的时间里正好形成一次循环,故统称为海陆风。 由于在海风前沿在辐合作用,空气被抬升而在云雨的产生。反之,在夜晚,陆风前沿也是比较容易发生云雨的地方。 山谷风:山与平地接受太阳辐射的程度有异,在白天使空气沿山坡而上,称为谷风。这时在山顶是辐合区,故有云的发展,台湾的午后雷阵雨通常相信与此有密切关联。在夜晚,山上散热较快,空气反从山上而下,称为山风。两者合称山谷风环流 在多山的海岛上,区域环流是海陆风和山谷风交互作用的结果。本图为计算机仿真的结果 积雨云:气团性雷雨是在同一性质的气团里,因热力不均而发生的对流。午后雷阵雨属之。在雷雨胞达到成熟程度时,开始下雨。由于雨水可以落下来,表示重力已经克服了上升气流的上托作用。下降的雨水把四周的空气也一起带下来,于是上升气流开始消失,雷雨胞失去生存的动力,也跟着消散。所以气团性雷雨不会维持很久。在有垂直风切的情况下,对流系统会倾斜着发展,以至于上升气流和降水区域的下降区域是区隔开的,这样的对流系统会发展到很强烈的地步,而且可以维持相当久的时间。 这是绿岛(纬度22度40分)外海的积雨云,基本上它是垂直发展的。低纬度的积雨云因为缺乏垂直风切,所以大多数是直直向上发展的;台湾春末到秋初的积雨云大多具有这种特性。 (洪天助摄影) 这是典型的中、高纬度的积雨云。因为中、高纬度地区水平的温度梯度相当大,而导致垂直风切(称为热力风);所以中、高纬度地区经常有相当大的垂直风切存在,使得积雨云发展都会向上倾斜着发展 重力波:发展高度很高的深对流,有时会引发重力波在大气中传播。这张照片是人造卫星上拍照的,是最有名的一张。照片中写着C字母位置的左下方是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一个强烈深对流,而以此为中心,一波一波的「浪」向右下方送出,就像石头是投在水面上C的附近,眼看波浪向四下传出一样。这种由于重力、浮力交替而产生的波动,称为重力波。 气流流经山岳也是引发重力波的机制之一,称为山岳波。气流在流经山岳时,低层密度较大的空气被迫抬到高处。在越过山顶后,由于失去山的支撑,密度大的空气乃向下掉落(加速),等到达原来空气来处的高度时,因为惯性的关系还会继续向下(及下游)运动。但其时空气已经跑到密度较大的环境了(因为大气密度是随高度而成指数减少的),于是向上的浮力使之向上运动。这种上下交替的周期性运动就是重力波运动。 当山岳波振幅变得很大时,在山的背风区会有成排的云或成串的荚状云发生,称为背风波(lee wave,「山后波」是我比较喜欢的译名,因为「背风波」在没有交待前因后果前,意义不明,是个不明确的名词)。 圆形的山所引起的山岳波会导致像飞碟一样的荚状云(Lenticular cloud)。重力波可以往上传到很高的高度。像本图所示是在贝母云(离地面约七、八十公里的高度)里所拍到的重力波。如果对此波动体会上有困难,不妨把它倒过来看(下一页)。 上一张照片倒过来看的情形,像不像湖面上的波浪? 根据中央气象局的定义,所谓豪雨指的是时雨量超过15毫米,同时日雨量超过130毫米的降水属之。一般千篇一律的说法是:由于台湾山很高,河流很短促,豪雨时山区雨势猛烈,水由山上急流而下,到了平地,一时宣泄不掉,而积水成灾。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台湾在春雨到梅雨季时,豪雨绝大多数是下在迎风面的平地上的。换句话说,豪雨的雨是直接下在平原上而积水成灾的。上面的卫星云图就正好显示这一点,而且类似的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这是台湾豪雨的最大特色。这种现象本人称之为「山前豪雨」。 逆流效应(upstream influence)是一种非线性、瞬变的现象,在大气中发生的时间尺度大致在一小时以内。整个过程可以以下的动画表现出来。 当空气自左边移近山坡时,由于大气是稳定成层的,空气在爬坡时遭遇困难,而缓慢下来。于是跟在后面的空气推挤上来,而在山坡至山脚的地方形成高气压。这个高气压造成逆流方向(向左边)的气压梯度,更进一步阻拒后面的空气继续向山坡移动。于是高气压向逆流方向延伸,使得气流速度缓慢得更厉害,而且变慢的区域也持续向逆流方向推展,注意这时流速变慢的地方早已经不是在山坡上,而是在离山脚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了。这种效应称为逆流效应。逆流效应严重时,在低层甚至于气流的方向都会逆转过来,称为回流(reverse flow),而回流与入流交会的地方称为停滞点(stagnation point)。不论是否有回流发生,在有逆流效应影响的区域都会有空气的辐合产生,而迫使空气向上抬升。当上层有充足的水汽时,就会引发对流系统,而在山前导至豪大雨。这是本人原创性的理论。 其它中尺度天气现象:冰雹必然形成于非常强盛的对流系统中。当雨水或冰晶初次落下时,被强盛的上升运动抬升上去,并且和更多的冰晶结合,也有更多的水凝固在它上面。当它长得够大而再次落下时,又被下一波强盛的上升气流冲到上层。如此反复多次后,原本的水滴或冰晶就变成相当大的冰球了 多胞体对流:有时雷雨系统不是只有一个单独存在,而是有多个依靠在一起,形成一排的雷雨胞,称为多胞(multi-cell)雷雨系统。下面是其中一种成因:起先有一个积雨云系统发展起来,当它成熟时会有强烈的降水(下雨),其下冲气流导致阵风锋面(注:这个不是大尺度的锋面)。这个阵风锋面再引发新的对流(前面有说过),于是这时就同时有两个靠在一起的积雨云了,一个在成熟期,另一个在发展期。接着新的系统在到达成熟期时,再引发第三个新的对流系统,而第一个雷雨系统则步入消散期,因此这时就有三代同堂的情形发生了,而且是成排排列的。 多胞雷雨系统照片。 (取材自Ahren's "Meteorology Today") 多胞雷雨系统照片。 (取材自Ahren's "Meteorology Today") 是绿岛的积雨云发展的过程,观看次序是由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图中可以清楚看到一个新生对流系统产生于主对流系统的右方,同时主对流系统在消散 飑线:雷雨系统有时是排列成行,而且绵延上百公里的,称为飑线,下面是雷达所观测到的飑线。雷达波遭遇大的雨滴时,会产生反射,反射波被雷达接收到后,在雷达屏幕上就会产生荧光的痕迹,称为回波(echo),所以有回波的地方表示有大雨滴,表示在下雨。而且雨滴越大越多,回波越强,因此回波强度又通常可以反映雨势的强度。在本图中每个圆圈的距离是40公里,因此这个飑线长约三百多公里,宽约40公里。(取材自Ray, 1986: Mesoscale Meteorology and Forecasting, p.361) 由飑线的横剖面上看,它有点像在风切情况下的雷雨胞。这张图在进出屏幕的方向上假设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飑线有点像是二维结构的雷雨系统,但垂直风切以及地面上的强烈风变及气压变化是它的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在一般的雷雨系统中是不一定有的,在锋面系统中也并不都有。(取材自Ray, 1986: Mesoscale Meteorology and Forecasting, p.370)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有时有许多雷雨系统集中在一起,结合成一个准圆形的对流体系,其范围可以覆盖好几个州或省,称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 ,简称MCC)。下面是人造卫星所观测到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云图,发生于美国中西部。(取材自Ray, 1986: Mesoscale Meteorology and Forecasting, p.398 依照定义,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必须很大,而且很强盛(发展很高,所以云顶的温度低于摄氏零下32度的区域会超过十万平方公里)。(取材自Ray, 1986: Mesoscale Meteorology and Forecasting, p.392) 超级雷雨胞(Super-cell)是一个很大的、非常强烈的对流胞,通常还有相当程度的旋转,龙卷风常常在里面产生。超级雷雨胞的旋转不是来自于柯氏效应,而是由于垂直风切及倾侧效应。 (照片取材自「时代周刊」) 想象大气中上面的风比下面的强劲,现在拿一张纸条垂直的放在空中,然后放手,看看这张纸条会怎么移动(如图,洪秀雄绘制)。因为纸条在上面一端风速较大,下面一端风速较小,所以纸条会依时针方向旋转。(制作:洪秀雄) 这意思就是:在有垂直风切(即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风速风向)的环境中,空气是具有旋转的特性的,就像转轴是水平躺着的自转陀螺一样。我们称呼这种旋转特性为「涡度」(vorticity),涡度是有方向的(称为向量),其方向依右手定则,竖起右手姆指,其它手指握拳,四个指尖所指的方向和空气旋转方向相同时,姆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涡度的方向。因此像下图,涡度的方向是指向屏幕的。所以我们知道涡度的方向实际上就已经掌握旋转的方向是顺时针的(反气旋式的)或逆时针的(气旋式的)了。(按这里看动画示意图) 当大气中又有垂直运动,而且不同地点的垂直速度也不尽相同时,这个涡度的方向就会被改变掉,称为涡管(一整排都在旋转的空气,在这里就是深入屏幕都是在做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涡管--vortex tube)的倾侧效应(tilting effect)。在本图中,屏幕内有下降运动,屏幕外有上升运动,因此涡管被压下地下。原来由天空看下来,看不到空气有旋转现象的情形,变成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运动了(按这里看动画图示),于是在水平面上出现了一个反气旋式旋转的漩涡。(制作:洪秀雄) 什么会造成水平方向上的垂直运动差异呢?对流!例如在屏幕内的方向有一个对流系统,在对流系统内就会有上升的运动,而它的周遭(屏幕外)同时会有下沈的运动,于是前图所需要的条件都有了。因此涡管的倾侧效应是超级雷雨胞的主要机制。
/
本文档为【大气运动的尺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