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语言学导论论文

语言学导论论文

2014-02-28 6页 doc 62KB 5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5997

暂无简介

举报
语言学导论论文课程名称:《语言学导论》 ST模式与现代汉语语法 关键词:生成语言学 现代汉语语法 句型转换 歧义 摘要:自从Chomsky创立生成语言学之后,对于语言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而ST模式是生成语法的核心。在现代汉语中ST模式以及句型转换也能够推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通过句型转换能够消解在汉语中产生的歧义现象。 0.​ 引言 Chomsky的生成语法在现代语言学中是标杆性的理论,它脱胎于传统语法学 和Bloomfieldians 的结构主义语法学,创立了一套动态的语法理论。Chomsky的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影响甚大,被称之为“...
语言学导论论文
课程名称:《语言学导论》 ST模式与现代汉语语法 关键词:生成语言学 现代汉语语法 句型转换 歧义 摘要:自从Chomsky创立生成语言学之后,对于语言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而ST模式是生成语法的核心。在现代汉语中ST模式以及句型转换也能够推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通过句型转换能够消解在汉语中产生的歧义现象。 0.​ 引言 Chomsky的生成语法在现代语言学中是标杆性的理论,它脱胎于传统语法学 和Bloomfieldians 的结构主义语法学,创立了一套动态的语法理论。Chomsky的理论在语言学领域影响甚大,被称之为“the Chomskian revolution”1。而ST模式则是生成语法的基础。当时Chomsky是以英语为对象进行的研究,那么他的ST模式如果用在现代汉语上面,又是否能够解释汉语使用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呢?这是本文想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ST模式来分析现代汉语中的句型结构;第二部分是分析汉语中的句型之间的转换;第三部分是针对汉语中某些有歧义的句子进行分析。 1.​ ST模式与现代汉语单句结构 对于汉语句型的分类,目前尚有许多争论,本文在这里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1981年起草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在这份提要中首先将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句组成的。在这里本文主要讨论的单句的结构。单句可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前者句子中有完整的主语和谓语,比较正式,例如: 1)​ 语言学导论是一门思辨的学科。 2)​ 刘翔跑得很快。 而非主谓句没有完整的主语或者谓语,多用在口语交流中,人们为了方便,省略了句子的部分内容,但同时又不会影响意,例如: 1)​ 真棒! 2)​ 开太阳了。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只留下形容词做一句句子,第二句也是省略了主语,用动宾结构做一句句子。但他们都能正确表达意思。 首先来讨论主谓句,因为它比较符合ST理论中的重写原则。主谓句根据谓语的类型又可以分为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名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2 动词谓语句是由动词作为句子的谓语,如: 1)​ 我和同学在打网球。 2)​ 熊老师教我们语言学导论。 这类句子可以直接从S重写出NP VP序列,利用四条规则3,即: (A)​ S→NP VP。 (B)​ NP→D N (C)​ VP→V N2 (D)​ AUX→T(MOD)(ASP) 对于规则(D)需要作出一点修改,由于英语是曲折语,所以它有形态上的变化,比如名词的复数形式、动词的过去式等。但是汉语是孤立语,没有像英语那样的曲折形位,所以没有词的变体。因此原本(D)规则中的体(aspect)这一条在汉语中不能适用。另外,汉语中有两种表示时态的,第一种是在动词之前加上时态标记,比如“正”、“在”、“会”等字用来表示进行时或将来时,例如: 1)​ 张三在写论文。 2)​ 李四明天会来的。 第二种是在动词之后加上时态标记,比如“着”、“了”、“过”等字用来表示进行时或者过去时,例如: 1)​ 我吃过了。 2)​ 我看着呢。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ST模式中将句子重写为S→NP AUX VP这么做是因为在英语中要将陈述句转换为疑问句需要将AUX提前到句首,如果将AUX归在VP中就会引起不便。4但是汉语不存在这一问题,针对一般疑问句而言,只要在陈述句之后加上表示疑问的“吗”或者“是吗”即可以将陈述句变为疑问句。如前面几个例子均可如此转换: 1)语言学导论是一门思辨的学科→语言学导论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吗? 2)张三在写论文→张三在写论文吗? 3)我吃过了→我吃过了吗? 特殊疑问句的转换会放在第二部分论述,但总得来说,疑问句的转换不会影响到表示时态的字的位置。 反而,由于表示时态的字如“着”、“了”、“过”、“正”、“在”、“会”有的需放在动词之前,有的需放在动词之后,因此,若将AUX畴放在NP和VP之间反而会引起不便。因此可以将这些字看做是对于动词实现时态的词,可以归入VP范畴之下。 形容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可以归在一起讲,形容词谓语句就是形容词做动词,例如: 1)哥哥比弟弟大三岁。 2)今天真冷。 3)张三胖了很多。 这里的形容词其实可以看做描写性的动词,和上面动词谓语句其实差不多,可以看做不及物动词的静态形式,不用另外加以分析。5 主谓谓语句就是把主谓结构作为谓语,例如: 1)他身体健康。 2)这个问题他心里有底。 对于这类的句型可以将视为规则(C)的补充,即 (Cⅰ)VP→N3 V2 比较特殊的是名词谓语句型,这类句型是由名词充当句子的谓语的,例如: 1)我今年二十一岁。 2)张三学生。 3)明天国庆节。 这类句子可以看做是一类省略了“是”这个系动词的句子,因为以上三句话如果都在句中加入“是”,对于句意没有任何影响: 1)我今年是二十一岁。 2)张三是学生。 3)明天是国庆节。 要注意,这里加入的“是”仅仅是作为一个联系动词,要与表示对比的“是”和表示强调的“是”区别开来。6前者如: 1)他是他,我是我,不要一概而论。 后者如: 2)是我救了你的命。 表示系动词的“是”在句子中存在与否是不影响句子的表意的,因此只能看做一个不完全的动词这里。因此一个NP-NP结构的句子,是可以随意插入“是”这个系动词而不改变句子意义的,因此可以建立一个在名词谓语句中插入系动词这样一条规则,然后再根据这样一条规则将名词谓语句进行改写。 接着来讨论非主谓句的情况,非主谓句大多是口头讲得比较多,因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而且为了说话方便大多数都会省略句子结构。非主谓句可以分成分为无主句、独语句和省略句。无主句有以下四种情况7: 1.陈述自然现象。如:出太阳了。 2.陈述生活状况。如:上课了。 3.表示风俗习惯。如:重阳节登高。 4.表示存在、消失或出现的人或物。如:那里有三个人。 对于无主句,其中可以将其看做是时间/处所+NP或者时间/处所+VP 的表层结构,对于“出太阳”这类句子,一是所用的范围不广,只限于一些自然现象,二是每种自然现象都需要特定的动词搭配,“下”配“雨”,“起”配“雾”,每一个NP都要特定的VP一对一固定搭配,没有下雾或者起雨的讲法,因此在这里不做太多讨论,可以看成VP+NP结构的省略句。 至于独语句就是类似“哎呦!”“真美啊”“前进!”这样的一个词组成的句子,用以表示惊讶、感叹、祈使等感情,在句型结构上并无多少可以分析的地方。而省略句是需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一是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比如问答对话中回答的句子可以省略,孤立的答句是不能完整表达意思的,第二是省略成分必须明确。因此我认为省略句可以看做是完整的主谓句的一种特例,因为它经过适当的补充可以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所加入的句子成分也是唯一的。 2.​ 汉语中的句型转换 Chomsky的ST理论中有一部分涉及句型转换,是将核心句转换成祈使句、否定句和被动句。本文在这里主要研究否定句和被动句的转换。 否定句的转换一般被人认为很简单,在汉语中只要在VP之前加一个“不”、“没”等字就可以了,比如: 我看过这本了→我没看过这本书。 我明天来找你→我明天不来找你。 但是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首先是句子中会出现副词。比如 他经常偷懒→他不经常偷懒。 他经常偷懒→他经常不偷懒。 对于这样的句子其深层结构可以拆分为以下两种模式:                S1     ┍——————————┸————————┓ NP1   ADV1         VP1      |     |     ┍——————┸————┓      |     |     V1          S2      |     |     |             |     |     |           |     |     |     |     |     |         |     |     |          他     经常    不          他偷懒               S1     ┍——————————┸————————┓ NP1                VP1      |           ┍——————┸————┓      |           V1          S2      |           |    ┍——————┸—┓         |           |   NP2     VP2         |           |    |   ┍——┸——┓ |           |    |   ADV2  V2      |           |    |    |     |      他           不    他    经常   偷懒 这样的嵌套的模式来加以区别。 另外,有些句子的否定意义是通过加上“不是”来实现的。赵元任先生指出过“隐含的比较级没有简单的否定形式,要在整个句子前面加上“不是”。”8比如: A:我们俩谁成绩好? B:你比较好。 A:不,我想不是我好。 如果单纯的用“我成绩不好”这样的否定就不能表达出比较的含义。事实上不仅仅是这种隐含的比较,凡是信息中心居于NP主语中的句子都要用“不是”来否定。9后半句的深层结构可以作如下划分: S1     ┍——————————┸————————┓ NP1             VP1      |           ┍——————┸————┓      |           V2          S2      |           |             |           |           那           不是     我成绩好 其中不限定定语“那”充当潜藏主语。 第二部分是被动句的转换。汉语中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把字句转换被字句。对“把”字结构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将“把”字句作为一般的主谓宾句式的变体,宾语NP直接出现在“把”之后,动词之前,相当于宾语提位。另一种是将“把”后面的名词短语当做一个小句的主语。10比如:“他把橘子剥了皮”,后一种方法的深层结构划分为: S1     ┍——————————┸————————┓ NP1             VP1      |        ┍————————╂——————┓      |        V1       NP1   S2      |        |        |      |        |        |   |        |     | |        |    |      |        |     | 他 把 橘子的皮 他剥了橘子的皮 不过这样的说法比较复杂,由于补语不确定,分析的时候还要先做转换,将“他把橘子剥了皮”转换为“他把橘子皮剥了”。现在比较令人信服的讲法是“保留宾语”的解决方法。比如:“他把纸门踢了个洞”其深层结构是: S1     ┍——————————┸————————┓ NP              VP      |        ┍—————————┸—————┓      |        V        NP   | ┏———╂————————┓ | | V ASP NP | | | | ┍——┸———┓ | | | |     D N | 他 踢 了 一个 洞 纸门 被字句和把字句之间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是结构上类似,把字句:N(因素)+把+N(受事)+V,被字句:N(受事)+被+N(因素)+V。这里很容易将把字句和被字句认为是对称的。但是我认为这里两者并不对称,原因是虽然两者都可以从主谓宾句子中转化过来,但是两句句子现在的主语在原来主谓宾句子中所占的地位是不一样的,还是举上面的例子: 他把橘子剥了皮→橘子皮被他剥了。 “把”字句的深层结构已经列出,下面列出“被”字句的深层结构。(见下页) S1     ┍——————————┸————————┓ NP              VP1     |        ┍—————————┸———┓ | V1 S2 | | ┍—————————┸———┓ | | VP2 NP2 | | | ┍————┸——┓ | | | V2 NP3 橘子皮 被 他 剥 橘子皮 3.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分析  歧义现象是每种语言当中都会见到的,原来的结构主义与法学并不能完美地解释歧义现象比如“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这样的句子。Chomsky的生成语法学就是要通过深层结构来解释这样的现象。不可否认语言歧义为研究语法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是语法研究的一个突破口。 汉语中的歧义首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口语的歧义,一类是书面的歧义。口语的歧义主要是由于同音词造成的,这里主要讨论书面歧义。书面歧义可以分为语法歧义和语义歧义。11这里主要举几个歧义的例子而后对它们进行分析。语法歧义例如: 1.打死老虎 2.送中国图书 第一句既可以理解为把老虎打死,也可以理解为打死掉的老虎。第二句既可以理解为送给中国一些图书,也可以理解为送中国出版的图书。这些都是在结构上产生歧义结构主义无法消解,而用生成语言学可以进行消解。语义歧义例如: 1.连自己人都看不到。 2.汽车运去了。 语义歧义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句子中的NP既可以作为施事者,又可以作为受事者。第一句既可以理解为没有看到自己人,也可以理解为自己人看不到别人。第二句既可以理解为汽车时运输的工具,也可以理解为汽车被运走了。 解决这些歧义的方法就是用句型的转化。转化的方法就是“把”字句或者“被”字句。比如: 打死老虎→老虎被打死。 打死老虎→(施事者)把老虎打死。 送中国图书→中国图书被送(+受事者)或(施事者)把中国图书(+受事者) 送中国图书→图书被送中国 或 (施事者)把图书送中国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来,汉语中造成的歧义往往是因为受事者或施事者指向不明,所以通过“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能够找到句中缺少的部分,即引发歧义的地方,进而进行制约。比如加上语境的限制,如此就可以解决部分语法歧义。 1 《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 郑玉荣、王庆忠主编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年 3 《语言学导论》 熊学亮 复旦大学出版社 4 《语言学导论》 熊学亮 复旦大学出版社 5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Anne Y·Hashimoto 《中国语言学》 1971年第8期 6 《现代汉语中的‘是’动词》 Anne Y·Hashimoto 1969 7 《语言学基础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 马竹邨 8 《中国话的文法》 赵元任 1968年 9 《现代汉语句法结构》Anne Y·Hashimoto 《中国语言学》 1971年第8期 10 《个性与共性——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 徐烈炯主编 1999年 11 《语法研究入门》 商务印书馆 1999年
/
本文档为【语言学导论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