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开启的世界

2013-11-20 33页 pdf 410KB 1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9250

暂无简介

举报
开启的世界 1 开启的世界 ——幸福从未离开你 ONE Enlightened World 我们走得太远,却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阿勋 著 内容简介 在人生的字典里,我们总把“财富”、“知识”、“权力”、“名望”放在重要的位置。我们 试图用 2 万多天的生命,去追寻这些我们以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以为先有了这些,才会有幸 福,开更好的车,住更好的房,吃更奢华的酒宴,去更令人羡慕的盛会,但是当曲终人散, 繁华落尽,内心依然空虚落寞,怅然若失。 等待幸福的心,被你丢到哪里去了呢? 这是一本开启...
开启的世界
1 开启的世界 ——幸福从未离开你 ONE Enlightened World 我们走得太远,却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阿勋 著 内容简介 在人生的字典里,我们总把“财富”、“知识”、“权力”、“名望”放在重要的位置。我们 试图用 2 万多天的生命,去追寻这些我们以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以为先有了这些,才会有幸 福,开更好的车,住更好的房,吃更奢华的酒宴,去更令人羡慕的盛会,但是当曲终人散, 繁华落尽,内心依然空虚落寞,怅然若失。 等待幸福的心,被你丢到哪里去了呢? 这是一本开启、彻悟——直达幸福的手册。 一切烦恼如何产生的?永不满足的自我本身是一个假象吗?如何进入当下,感受此时此 地的完美幸福?对时间与空间的焦虑,其实是完全不必的?本书从分析烦恼产生的根源入手, 从自我的虚像入手,通过对当下和时间的思考和一个个睿智的哲学和科学故事,为我们开启 了一扇通往心灵世界的大门。 你会发现,开启的幸福一直就在自己那里,从未远离。你会发 现,觉醒后睁开的双眼,可以像无忧无虑的婴儿一样体验这个“心世界”——全新的、开启 的世界。 作者简介 阿勋(张鸿勋) 一位觉醒者。 曾当选年度“中国十大记者风云人物”,曾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对 2 话》等栏目资深记者和总导演,采访过从国家领袖到世界男高音帕瓦罗蒂在内的众多成功人 士和时代精英,并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等世界精英人物一起,入选 IVLP 世界领袖项目成员。 师从享有全球声誉的现代医学催眠大师、著名精神病学家米尔顿·埃里克森的亲传弟子、 国际顶级教练机构埃里克森国际学院副院长谢莉尔·查普曼,研修开启教练术。在经历了“拙 火”的彻悟体验后,辞职著书。 目 录 引子 一只桶的故事 自序 幸福从未离开你 前言 一把从未锁上的锁,何必费心去开? 第一章 开启的体验:幸福是什么? 家是什么?家是“真我”所在的地方。 彻悟的美,在于我们感到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无论在哪里,都和这个世界深深联结在 一起,深深相爱。这个世界像家一样让我们感到安全而静美,我们就像鲜花一样盛开在宇宙 当中,闪耀着光芒,水滴融入大海,瞬间化为永恒。 “静合悦美”之所 活出自己:走出自我,能去向何方? 放开的不会离去,想要的被迫离开 丢了自己,赢了世界又如何? 第二章 手放开,心解脱 如何才能让一杯混浊的水变清?是,停止搅拌,让它慢慢沉淀。问题的解决不在问 题之外,而是在我们自己那里。何不放开双手,让烦恼翩翩落下?何不放慢脚步,让幸福从 容跟上? 3 问题的解决是否在问题之外? 问题的解决是否在思考之外? 唯有心静如水,才能看清水底 放开双手,让烦恼落下 放慢脚步,幸福跟上 不“执著”放下,才是放下 第三章 放下不是弃绝 夜晚,一位智者对人们说:“看——我手指的那个方向那是月亮。”人们本来都想看月亮的对 吗?可是,智者苦笑——众人却走上前去把智者的手拉过来,仔细地看他用的是食指还是小 指。 大道至简:放下 思想是公理还是定理? 语言和文字的无力 暂忘老师,直视月亮 小测试:你真的放下了吗? 第四章 开启:随时随地 我们总说祝你“永远幸福”,这个“永远”包含“现在”吗? 不包括?那“永远幸福”和现在的你何干? 包括?那么,如果永远“包含”现在,是否还有现在之外的“永远”存在呢? 请你告诉我,不在现在的“永远”在哪里?体验不到,对么?永远只在现在,此时此刻。 让我们换种方式吧,“祝你现在幸福。” 未开启者更适用 倾听自己的生命之音 4 全然在当下:即便不开启 为什么要在当下? 生命不在别处 当下:在你全然所在 旁观思想也是当下 生命在当下的发丝上起舞 当下的判断 每一缕阳光都该照耀到新生命 小测试: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是直播? 第五章 当下:无处不在? 当下,是链接到至善至美“一我”的入口,进了“入”口,会发现“人”的生命真相。 “万 物众生与自我为一我”,这个“一我”当然包括所有的事物、景致、从一粒沙到一滴水,“一 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其实,每一件你正在做的事都是当下的入口。放下所有的忧虑, 进入当下,就能体验真正美好生命。 “人”是“入”口 触及生命 呼吸:进入当下的便捷途径 进入当下的诸多所在 当下在“我”在之处 第六章 认识你自己 我们的心为什么总不能满足?因为我们的心,出生起就曾彻底开启,至大无边。 观察过婴儿的眼神吗?刚刚出生的婴儿会用一种清澈的眼神看世界,那是一种安静、喜悦和 美好的存在感。在婴儿的眼中,世界与我是合一的,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随着年龄的 增长,自我的意识慢慢形成,成人的烦恼渐渐产生。 5 终极问题:我是什么? 不要入戏太深 爱是什么? 身体、思想、生命 疾病和残疾 心理疾病:自我仍然受控 自杀的念头没什么可怕 一只“自我”的猫 第七章 开启的心法 当人经历一些重大事件和巨大挫折的时候,比较容易达到彻悟和开启。比如自然灾难, 罹患疾病,或遭遇亲人的突然离去,往往会让人感到极为痛苦。当到达极限状态时,往往也 是自我开始抽离回归的一个时刻,刹那间自己痛苦和烦恼不在了,进入一种深深的宁静当中。 这一刻也是开启的来临。 不过,幸好,经历剧痛不是唯一的。 开启的发生 保持提问,自得答案 开启注意事项 开启的参悟方法 开启教练的操作 我的开启时刻 第八章 美好开启能多久? 你会微笑吗?让我们体验一种全身心的微笑吧。想象我们的身体像一朵绽放的花朵,从内而 外,散发出芬芳,弥漫在天地之间,充满微笑的喜悦和宁静。 6 开启不是点,是条射线 不求明白,不用去懂 让体验自然流淌 开启后请传播希望 保持静默,不去炫耀 放下“开启的执念” 团体的开启 “你会微笑吗?” 第九章 开启空念的智慧 无限的开端蕴藏在有限里,有限被包含在无限中。海岸线的长度取决于我们用来衡量它 的尺子的长短;人生的长度取决于我们能否全然活在当下。在当下,参透时空的幻像,体验 “一我”的生命永恒。 寻找智慧,从未止步 中国古代的“反相对论” 儒释道中的“一” “至空”才会“大有” 空间的“空” 时空的幻象 时间是什么 第十章 开启幸福新生活? 只要我们带着一颗心:“我此时体验到的任何都是我自己”“我正在对待的就是我自己” 那么,开启的状态时可以在不经过“彻悟”的过程来到我们这里。我们会发现很多烦恼烟消 7 云散,而且那些我们原本抱怨甚至仇恨的人,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面目可憎了,我们会充满智 慧和爱——和一切相爱相处,因为一切皆是自己,包括那个自我。 开启的觉醒 开启的专注 人际关系轻松坦荡 信任与自在的婚姻恋情 教育问题:和孩子成为朋友 自我成形中的青少年 让孩子的心胸“海阔天空” 港口合一:管理之道 开启之后的读书 第十一章 迎接美丽新世界 当我们以“一我之爱”的名义缔结在一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友爱而和谐,世界 上将不再有冲突和战争,人类会更加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随着新意识的觉醒,我 们将迎来一个美丽新世界——开启的世界。 以爱之名 大爱无边:战争与和平 1 000 天的世界 危险的湍流期 新意识的觉醒和进化 一个不必当真的预言 第十二章 开启:随时小品 此时,这本书是你手中的花。 8 是的——你也可以心怀世界、无边绽放。 花儿要绽放的时候,什么力量能挡得住呢? 开启的开心浪花 水的智慧 一刀分别“心”,“必”定有烦恼 唐三藏中藏着什么“三宝”? “玩”:内圣外“王”+“元”初境界 4 条腿,2条腿和 3条腿 人本无名,书本无名 后记 附录 幸福存于当下,生命不在别处——接受《价值中国》专访(节选) 引子 木桶的故事 从前,大山深处,有位白胡子长长的老禅师修行了不知道多少年,听到了许多不知名的老故 事。可是深山中的禅堂,很少有香客前来,这些智慧的故事讲给谁听呢? 从前,山中小镇,有一个不知名的铁匠,捡到路边一块丑丑的黑色铁块,试着打镰刀、饭勺、 刀剑,都打不成,就把这块不成器的废铁熔化后,打了一个小香炉,给了老禅师。 老禅师点化了这个香炉,让它开口说了话。老禅师就常对着圆圆乖乖的小香炉讲故事。由于 小香炉总是烟雾缭绕、浑浑噩噩,老禅师就给小香炉起了一个名字:阿薰。 这天清晨,有风,小香炉阿薰被老禅师的打水声弄醒了,老禅师把水壶放到火上,开始煮茶, 木桶卧在门旁,挡着门,不让调皮的风儿玩门。 “今天讲讲这桶吧。”老禅师在蒲团上盘腿打坐,开口了。小香炉心中奇怪,一只傻张着大 嘴的桶,有什么好讲的?“千年以来,修禅的人一直有一个比喻,把烦恼、没有开启证悟的 心,叫做黑漆桶?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香炉记起以前听老禅师说过:“因为黑漆桶是紧紧密密的,心是很难很难打开的。” 9 老禅师一笑,指着门口敞开的木桶问阿薰:“如果是一个从来没有盖过盖子的桶,是否能打 得开呢?” 小香炉不明白,皱眉纳闷,“嗯?一只从来没有盖过盖子的桶,是否打得开呢?” “是不是‘没有可能打得开’的呢?”老禅师一笑。 “可干吗要打开一只已经开着的桶呢?”浑浑噩噩的小香炉不明白,问老禅师。 老禅师反过来问它:“干吗要让你这只小香炉开口说话呢?”阿薰彻底晕了。“这哪儿跟哪儿 啊?”小香炉突然想起了什么,急忙抢话:“不对不对,你说的黑漆桶和门口那个敞开的桶 不一样,黑漆桶一定是密闭得严严实实的。” 老禅师又是微微一笑,捋着白胡子:“是吗?不管心在内还是在外,如果黑漆桶密不可破, 心怎么会知道有桶呢?” 小香炉想了想……很久才想明白。 是啊,既然密闭无缝,如果在桶外面,还不是以为是一个大木头桩子,哪里知道里面是空心? 如果在桶里面,还不是如同在无缝的密室,哪里知道外面是什么? 老禅师一笑:“既然都已经知道是桶,心自是在内也是在外的,对吗?既然在内也在外,真 的有过这只桶吗?” 老禅师笑着站起身,飘然而去,留下一句话:“省省吧,不折腾。” 都以为自己有个桶,把自己和世界隔绝起来。 里面的想挣扎出去,力争扩大自己的名声、权力、财富、学识。于是,产生了贪婪。 里面的觉得自己正确,外面是错的,固守着自己去指责别人。于是,产生了嗔怒。 里面的想出去,还不愿意放弃桶里已经有的,执著于自己。于是,产生了愚痴。 不让心解脱的,到底是谁呢? 心生内外,自然烦恼。 到底是谁,阻挡了你体验百分之百的幸福呢? 10 不过, 就算是有桶,真的能打开一个从来没盖上过的桶吗? 万一,自己一直是在瞎折腾呢? 自序 幸福从未离开你 从小时候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喜欢仰望天空,无论是落日清晨还是阴霾雷电,尤其 是星月夜空,经常是几个小时保持不动。无数次,我总在想,这么容易看到的壮丽美景,会 有多少人去看呢?夜晚静谧,辽阔星空,璀璨繁星组成的银河总是让我莫名着迷,为此,我 曾经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星河”。 18 岁那年,我去参加一个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选拔赛,试镜的时候我说出了一段现在想来 都觉得是必然的话:“观众朋友你好,我主持的节目叫做《谈心五分钟》。我要告诉大家一个 事实:我们都只掌握自己一半的命运,上帝掌握另外一半。当我们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 上帝手中有另一半;当我们垂头丧气的时候,别忘了我们手里还有这一半。我们这一生,就 是要用手中的这一半去寻找上帝手中的另一半。这是我们一生的命运,这也是命运的一生。” 那是我第一次与电视结缘,后来我选择新闻记者行业与这次经历不无关系。而仿佛从那个时 候开始,“寻找另一半”就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主题。 后来,我就成了一名记者,也做过主持人、导演和国际访问学者。寻找的过程中充满了执著, 从个性上的到职业上的。 在这样一个发展如此迅速的国家做记者,恐怕会拥有这世界上最丰富的人生体验。因为中国 在几十年内所经历的,其他国家可能需要一二百年。 而且,做一名用心体验生命的记者,更非易事。 从做记者的第一年起,我就开始接触大量的生与死—大量,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还要多,至 少多过了我那个年龄所应该承受的。 记得我工作才几个月,去采访一个重大交通事故,大概是下午两三点的时候,我在事故发生 地外围面对摄像机作了现场报道。转过身去,我发现车里面竟然还困着一个人,由于车撞得 非常厉害,车皮把人卷在了里面。我们几个人试着去救他—拿身边所有的工具,包括撬杠都 撬不开。我们十分焦急,能依稀听到里面的人在那里呻吟,并且说:“救救我吧!救救我吧!” 血顺着从车中伸出的那只手臂一滴一滴流下来。 11 到了晚上大概六七点,最终调来了吊车,把车皮整体拉开,我们才把人从车里抬出来。医生 上去看看瞳孔,摇摇头—人去世了。就这样,白天可能还在车里听着音乐快乐奔走,天黑后, 却这样无息地走了。像这般鲜活生命的逝去,我在记者生涯里面对了成百上千。凶案现场, 洪水地震,死刑犯执行,事故现场、矿井深处的矿难现场,死囚监狱……现在想来,在我眼 前走过的这些生死的无常为我积累了更多需要寻找的动力。 生死之大,无论何人,不是小事。 可是,人生如此消逝,静无声息,岂不是毫无意义? 倘若没找到至善幸福就离开了,岂不是最大的遗憾? 我在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几个新闻调查类节目—央视《新闻调查》、《东方时空》做过记者,也 得过全国记者“风云人物”奖—在那一刻,虚荣的自我得到了满足,在那一刻,我以为自己 已经很幸福了,现在才知道那只是快乐—和幸福不一样。至善幸福是一种永恒,快乐只是一 瞬间。 以前所有荣耀和所谓的成绩,也比不上我体会到在我开启之后获得的,以及写这本书的时候 所拥有的这种幸福感。 在那一刻来临之前,我一直在寻找,却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 《对话》据说是中国最高端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访谈类栏目之一,在这档节目做导演的过 程中,我有机会接触到全球众多成功人士,其中有一些人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采访 卢武铉时,他是韩国总统,位高权重—可是就在 2009 年,他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欷歔感叹,一个万人之上的国家领袖,究竟有怎样的痛苦和纠结,能让他选择走上绝路 呢? 节目中采访的很多官员,位高权重,前呼后拥,但是观察本人,却很少有彻底的轻松和泰然 自若。 显然,我们追求的权力中没有最终的答案。 是的,还有很多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也会因为一些原因走上绝路,国际上一些石油大亨,在毒 品中找寻快乐—虽然家中富可敌国。金融危机,很多商业巨头竟然也自杀身亡,给亲人留下 无尽的痛苦。实际上,他们走的时候比过去创业的时候要富有得多。 显然,我们追求的财富中也没有最终的答案。 我也认识一些演艺界的明星,在镁光灯下万人瞩目。但是,我发现很多明星都有一种难言的 对“名声”的依赖。很难有明星在尘埃落定之后保持悠闲和淡定,那么在镁光灯下的明星是 快乐的吗?是的,但是快乐是一个易耗品。私下采访的时候,我观察到很多明星身上的纠结 —即便是世界男高音帕瓦罗蒂,也没有表现出一种平常心、完全幸福自在的状态。 12 显然,我们追求的名声中更没有最终的答案。 没有见到这些大人物之前,原以为他们应该很幸福,他们应该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怎么 看上去却并不幸福呢?那么从这些人身上已经:拥有以上这些,不一定会带来幸福。那 么,追寻的东西到底在哪里呢? 是的,我们走了太远,却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我们在辛勤并且绞尽脑汁到处寻找,却不知道自己丢了什么。 或许我们开最好的车,住最好的房,吃最奢华的酒宴,去最令人羡慕的盛会,但是当曲终人 散,繁华落尽,内心依然空虚落寞,怅然若失。 2009 年 6 月,我生命的恩典时刻到来了—是的,如果以前我知道还有这样一种存在方式, 我愿意拿过去 30 年所有的成绩和所谓的荣誉,来换开启之后这些日子中任何一天的美丽心 境。 一次吃饭席间,我和国际心灵大师玛丽莲·阿特金森博士与副院长谢莉尔·查普曼导师坐到 了一起。当国际教练大师谢莉尔·查普曼导师仔细观察我后,主动提出作一对一辅导时,我 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幸运。我并不知道这些国际教练导师虽然在世界各地授课,却极少作 一对一的辅导。那是一种能量流动极高的过程,后来,导师的中国合作伙伴告诉我,教练技 术进入中国数年,已有不知道多少学员了,但能享受导师主动提出的一对一教练,至今为止, 我是唯一的一位中国人。 我和我的老师都不知道,在一对一辅导十几天之后,一个更大的生命礼物正在等待着我。我 和谢莉尔一起的时间累计约 100 个小时。在整个过程中,我深入揣摩、观察、研究、探讨、 静默、冥想,一再验证了曾经怀疑的那些妙不可言的大道。我全面体验了世界心理学大师艾 瑞克森用他毕生的心血凝结的精湛的辅导技术。 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那个时刻来临了。 那个时刻如此不同寻常,我仿佛“大死”了一次,并且“活”了过来:在数位同伴的紧紧拥 抱中,经过类似“绝别”的战栗、恸哭和彻美的“永恒感”体验,以及持续的无意识状态之 后,我重新看到了“婴儿”眼中的世界,体验到了万物与我合一的至大美好,感受到了一切 事物,以及人类与我之间的深深联结。我“不必”去知道任何问题的答案,却可以体验到生 命本态的静美安宁。那种不可思议的至善幸福持续了几个月。 几个月之后,这种深深的静合悦美的体验渐渐沉淀平复,成了一种从不离开的背景音乐,时 刻在我内心回响。就这样,30年的探索和寻找,3年的思考和迟疑,100 小时的深度挖掘, 一个彻底放下的决定,生命给了我一个极为珍贵的礼物。 后来有人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不可复制的,这是对的,但又不对,为什么?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如我一样的“大死一次”状态,但那种彻底活在当下的美好,却可 13 以随时出现在每个人心里。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曾体验过天 边的天人合一的状态。有的甚至只是看了这本书上的一些文字。 是的,人人都可以开启。 每个人皆可以到达生命中的至善至美,原因很简单—本来,你就 在幸福里,只不过不自知。至善的幸福从未离开你。 幸福的确永远“找不到”—不找,就到了。 入口,就是当下的人自己。 在活着的时候让我们暂时把自我放下,进入内心,就一定能体验到真正美好的生命。然后我 们会发现,自我也在更大的内心那里,因为内心本来如同天地般辽阔。 如果说写这本书有什么希望的话,我只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你—我确定:你不需要亲历我见到 的成千上万个冰冷的事实才能到达完全幸福的彼岸。 你真的不用。前几天,一位经历开启的企业家说“几十年的等待就为了这一天”,并且含泪 给了我一个拥抱。虽然我们只认识了一个小时,却已如同亲人一般温暖,因为我们原来在一 起。 你可以选择:是在生命剩下的两万天里苦苦追寻那些原本你并不需要的东西?还是像我经历 的一样,找到至善幸福的自己?仅有成功一定是不够的,让你的成功更幸福是完全可能的。 至善的幸福一直就在你那里,只需要醒来,而我呢,睡醒了,书写完了,这辈子要做的事做 了,我内心充满了至善的宁静和幸福,剩下的日子里,再没有什么大事儿了。 这本书千言万语,只想告诉你一个真相,完全的幸福从未离开你—这是真的。 祝福你,祝福我们自己。 在一起?阿?勋 2009 年 9月 22 日 前言 一把从未锁上的锁,何必费心去开? 这是一本开启、彻悟—直达幸福的手册。 所以—这不是写给对幸福不留意的人的。 14 这本书的目的是让心灵随时获得至善至纯的幸福—在当下,心灵获得彻底的解脱。 一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是:书中所述的这些方法在运行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开启、顿悟, 体验到极致的美好,体验到心灵的无边美丽—有的人仅仅是因为听说了这本书的一部分,有 的人仅仅是在我帮助开启的人那里获得了开启—这些已经开启的人,有的甚至都没有见过 我。 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是:这篇书稿在成稿的过程中,也有不止一位朋友反馈,看到这些文 字很震撼,很感动,如同心灵在翩翩起舞,而且在读完书稿后,遇到曾经感到烦恼的那些问 题时,比如人际关系、婚姻家庭矛盾,还有对自己的接纳问题,会发现自己已经脱离了以前 的困扰,时时刻刻享受到了静合悦美的当下,处理事情也前所未有地高效。 这些朋友询问我:“我没有彻底经历开启吧?怎么回事儿呢?”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本来 的你啊。” 开启不是“前往”—而是“回归”。 每一个正在读本书的你—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有“美好的自性和宽广无边的爱心”—是 的,你是百分之百的满分:不要再怀疑了。 所以,尤其是对灵修领域的朋友来说,这本致力于“打开心锁”的书—主张的是“不去打开”。 我们能“打开”从未锁过的门锁吗?我们能“点燃”从未熄灭的炉火吗?我们能“前往”自 己“本在”的地方吗? 是的,不必打开,不用点燃,不要寻找。彻底完全放下—幸福—的确找不到—不找,才真正 到来。 有人说顿悟需要恩赐,其实顿悟需要智慧:“找到”的关键在于“不找”,开启的关键在于“不 去开锁”,不去扭那把从没锁过的锁,“推门”,门自然就打开了。 关于“开启”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有两层含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悟,我们可能经常会用一个传统词汇—“开悟”。或许,对于一扇 门而言,“开悟”有点儿类似一个推开的动作,但是仿佛会有结束感,门好像可以会关上— 而“开启”是开之后门保持的状态,关不上—所以,我选择“开启”这个词,或许能让一个 寻道者在路上走得更顺利一些,尤其让那些体验过开悟的人能够继续保持那份美好。 另一层含义,我们要强调一下:“开启”还是一个动词,不过—任何导师或者文字,都不可 能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在开启的刹那,开启的动作只能—也只会有一位主人,那就是开启 者本人。 本书以描述开启顿悟的“静合悦美”开篇,然后围绕着开启的本质展开。开启的本质是脱离 思想,而思想很难脱离思想,于是反其道而行之:本书鼓励思想,用思想来放下思想。本书 带领大家通过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当下”进入至善至美的“一我”,探寻生命的意义; 15 关键的章节是如何认识“自我”并通过对自我的发问获得开启的心法。很多人其实都有过突 然顿悟的状态,但是难在坚持,所以开启之后的保持、开启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同样重要 的。 另外,本书强调,人并不是非要在开启之后才能减少懊恼,其实,那些开启的智慧,未必需 要完全开启才能获得。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关注所有的问题,就会大幅度 减少焦虑等负面情绪。为此,书中还讨论了日常生活中的婚姻家庭、两代人关系、教育问题, 以及职场中的人际摩擦和企业管理等话题,甚至有一些关于心理疾病和自杀的讨论。 关于开启后的智慧小得可以看做是调味品,它使得这样一本讨论生命的书尽可能保持轻松灵 动。的确,如果生命在彻悟之后不能变得无比美好、幸福和轻松自由—否则,古往今来,我 们追求彻悟干什么呢? 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段漫长的海上旅程,而“至善幸福”就是最终的目的地的话,这本书就 是一张地图:“从一个到达者的角度为你画出的航线”,引领你的生命之舟驶向你终其一生追 求的目标。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本书的文风分为两种,一种感性,重流畅,另一种为逻辑,重思辨。 这一分别来自于两种写作状态:一种是在深深觉知的当下,先录下声音之后打出文字,“静 合悦美”的描述等就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为了让喜欢思考的读者,包括那些对心灵成长的文 字有些排斥的人明白本书写作的依据,引经据典的多属此类,此种界分目的只有一个—唤醒 属于“你”的智慧和幸福。 此外,开启智慧和幸福与保护我们的家园和地球的环境有关系。2009 年 8 月,英国前首相 布莱尔来京录制《对话》时,他根据科学数据指出,人们在未来的 3年内如何做,将决定我 们居住的地球和所有人类历史的未来,换句话说,如果人们无所作为,在本书完稿 1 000 多天之后,即便人们翻然悔悟,愿意全力以赴保护地球、爱护环境,也将万分艰难。 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应该明白地球和自己的关系,他人和自己的关系,这将可以让我们 的世界渡过难关,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这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指向月亮的手指不是月亮,要获得至善的幸福,请不必过多思考本书的内容,这本书不是用 脑读的,用心感受就好,看不懂就翻下一页,没关系。看过忘掉,更好。 这本书不要用脑去读,只用心。此外,即便本书可以扔掉,小册子《心灵慢转弯》却应留下。 如果本书价值 1元,小册子应价值 99 元,其中提问值 9元,其余为 90 元,也就是你写出的 答案。不信,你可以试试看。 手指者,手纸而已。用了扔掉,过了放下。 第 1 章 16 开启的体验:幸福是什么? 家是什么?家是“真我”所在的地方。 彻悟的美,在于我们感到每时每刻,每分每秒,无论在哪里,都和这个世界深深联结在一起, 深深相爱。这个世界像家一样让我们感到安全而静美,我们就像鲜花一样盛开在宇宙当中, 闪耀着光芒,水滴融入大海,瞬间化为永恒。 “如何获得长久的幸福”不是今天才开始成为热门话题,只是在今天,我们的压力似乎比以 前的人们大了许多,所以,我们中的很多人开始思考: 我到底在追求什么? 我追求的真的是我最想要的吗? —可是,我们发现,没有一个答案是让我们可以肯定的终极答案。 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吗?这是一次没有目的地的航行吗? 在一天又一天的思考中我们迷茫,不知所来,不知所往。 其实也正常,一条不知道目的地的船只,不迷茫和彷徨—反而是不正常的。 所以,我们首先了解一下开启的至善幸福是什么,看看所有的描述中是否有我们真正该追求 的东西。 其实古往今来,对顿悟、彻悟、开悟的描述数不胜数,所以这里也仅仅是把极致的美好描述 出来“万分之一”而已。这里说“万分之一”,是因为我们无论怎样都难以描述那个无边的 美好境界;我们还会提到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汇:“活出自己”—有的人叫“自我实现、自我 超越”—可是一个人真的能够“离开”自己所在的地方吗?一个人真的能够“前往”自己“本 在”的地方吗?—丢了自己,你赢了世界又如何呢? “静合悦美”之所 开启是什么意思?有的人用“顿悟”、“开悟”、“彻悟”来代替,还有人用“进入当下”,这 些都是类似“开启”的意思,只不过开启更容易表达一种“门推开后一直保持开着”的状态, 仅此而已。 开启的时间,是指时间轴上一个点和点之后的射线—而不仅是一个点。这个点我们可以称为 “顿悟”、“彻悟”、“开悟”,而开启则是一次彻悟之后的所有时间。所以,开启者不会自称: 17 开悟“了”—那样的话,只会停在那个点上。 或许有人会问,开启有什么美好的? 对—我们为什么要开启? 现在把开启换成一个未知数“X”,如果 X=减少烦恼+持续体验幸福+明白人生目的,那么, 我们想要 X吗? 开启只是一个入口,通过这里能够获得至福至善的美好感,同时没有烦恼,当然还可以在深 深进入之后,体验到开启之后获得的更大的创造力。 是的,这种体验是妙不可言的,而且我也是经过那个时刻之后,才真的明白用语言来描述一 个无边无极的存在是多么无力,“言语道断”,有语言到达的就一定有语言到达不了的。但是, 既然写书,就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那种体验吧。 一下是四个字:静、合、悦、美。那是以一种婴儿的眼睛再次观看自己所在的世界,这 是一种形容,而不是体验本身—是对体验的一种描述,是我体验之后,凭直觉表述出来的— 如果能描述其美好的百万分之一,也算是有智慧了。 静—风平浪静。体验的时候本身是不思考自己的所有状态的,这个时候就在寂静中,一种深 深的宁静,没有任何悲伤或者喜悦,只是感觉一种彻彻底底的安全,一无所惧,一无所虑, 心中没有波澜,没有杂质,所以,这个静还有“净”的含义。如同一滴清澈无比的水滴安静 地停留在荷叶的中间,那种感觉,至纯至善,如同雨后的天空。 合—万物归一。这一点在彻悟的时候尤其明显,因为我们会体验到和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 我们不会认为他人、他物、他事和自己没有关系,所有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 所有的一切都与“我”紧密相连,这个“我”远不止自己的身体,而是一种无边无尽的状态, 一切都在祥和无比的状态中悠然存在,我们所感知的一切就是“我”,包括我们的身体和外 界。时间和空间都荡然无存,一切都紧密相连,而且早已经按最好的方式存在了。这一点如 此明显以至于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悦—无忧无虑。这里的体验,是一种难以言状的美好感,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笑出来,或者面 带微笑。我后来在其他接受开启的人脸上也看到过带着泪水的笑、旁若无人的放声大笑,还 有静默无声的眼神中含着饱满的笑,如同一朵盛开的鲜花,感觉到了大爱无边的喜悦,这是 一种踏实的美好、和谐的韵律。后来大部分都会逐渐沉淀,成为一种如同背景音乐的喜悦和 感恩。 美—妙不可言。这是四个词汇中最难以形容的,这种美,是一种不张扬的光芒,是一种无处 不在的灵动,是一种因爱而生的美好,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如同第一次看到浩瀚无边的 大海,第一次看到耀眼动人的日出日落,并且这种感觉将永不褪色。 其实,以上的描述—包括其他人对彻悟时刻的描述,我们都要尽可能放下,尽可能超越这些 文字—去体验那属于你的体验。只能体验,而且这种体验远远超越了文字。 18 为什么呢?因为开启时没有主客体的分别了,之前我们描述的世界都是按照观察体验的客体 存在的,彻悟之时,体验的主体就是体验的客体本身—“我”在通过意识感受无边的自我。 世界在通过我的眼睛看它自己。 是的,在彻悟当中没有一个根本的客体需要去判断,去观察,因为我们所判断的东西都是存 在于我们自己内部的,这份至纯至美、安宁的状态,让我们觉知。这扇门的打开,对于一个 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时刻。它打开了那个无边无际的境界,产生了妙不可言的感受,它 拥有无比的宁静、美丽和幸福。它不是安眠药或者药物酒,而却有超过性高潮带来的忘我感。 它是内含一种持续的安宁。 所有“深度”、“高度”和“程度”这样的词汇都失去了意义,没有什么境界而言,没有什么 层次而言,那样的一种状态,如同全部的水连在一起,至弱,至强,至纯,至善,无边无际。 这种彻悟美在于我们根本“不必”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我们是什么”。那是 一种什么都“不需要知道”的“知道”。 所以那是一种体验,身心灵彻底地开放。无论我们在高山之巅,大海之边,还是在人群之中 或只是静静地独处,我们都感觉到一种非凡的精神上的自由,自信,纯净,充满着爱和美。 它既在我们心里又不在我们心里,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所有之前我们想贴上标签的东西,我们都不再有判断了—如果我们要去判断,比如,这是书, 这是文字,我们就又陷入了原先的无觉状态,而一旦有了开启状态,我们会重新去全身心体 验我们看到的纸和纸上的文字,以及纸上的纹路、颜色、重量,还有我们闻到的纸的味道, 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感觉书是和我们连在一起的。是的,是否完全合一是一个彻悟者开启的体 验标准,如果非要有标准的话。 如果看远处的一棵树,一辆车,或者近处的一棵草,都能够看到这一切,这种巨大的空寂和 空灵会降临在身体上,降临在意识中,没有任何的概念,没有任何的规律。我们的双眼是纯 真的,我们的耳朵是纯真的,我们的鼻子和舌头都是纯真的,轻灵的,那种至纯至美的结果, 不受限制,无处不在。我们像一朵花,盛开在宇宙中,我们能看到自己的美丽,闻到自己的 芳香,这是灵性真正的成长,而且这种状态会一直延续下去。这是一种原本回归的状态,是 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存在,或许是我们称为临在的状态,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样。任何 被确定了的东西都被划入了一个圈子,这样无边的存在,用语言无法描述—那个状态无比巨 大,无比永恒,至空就是至有,即归一。 彻悟的美就在于,我们感觉到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和这个世界相爱—是的,这个世界是 那样的爱我们,我们是那样的安全、幸福,我们被这个世界大家庭庇护着,到处都是安全和 静美的,不管有多少噪音、烦恼,在我们看来都是我们内部的永恒存在的一种美丽,没有加 害,没有仇恨,就是那样静谧。 我们的动作很缓慢—是一种不由自主的慢,不是我们要刻意慢下来,而是感觉每一个当下都 是那样美好,下一秒依旧那么美好,所以我们会以一种拥抱美好生命的节奏进行呼吸、心跳, 进行感知,解决问题。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个时间状态,而这个状态真的是太好了,因为 它是永恒的,就像你在和所有遇见的人和事物谈着永恒的恋爱,美丽的,耀眼的。 19 我们感受到的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存在的一种永久的关系,如同一滴水在大海里,无法分辨它。 所以我们无处不在地感觉我们既属于那个水滴,同时也属于大海。在时间上也是如此,现在 我们可以感觉未来,也可以体味过去,总之是空,这些概念都是相对的,因为没有了界分, 所以哪里都可以,凡事都是好事,因为我们属于那个最大的边界,是最安全的,也是最放松 的,到处都是我们的家,所见的都是自己的家人。 所以概括起来说:开启是什么体验呢? 我们可以让生命完全接纳所有,包括不完全接纳的一切都和自己成为深交的知己。爱自己, 也爱别人,对使自己幸福的责任有所担当;对自己时时刻刻可以打满分;直面痛苦、疾病, 和人相处没有争执、充满智慧,在当下的每一瞬间都能把握幸福,感觉到哪里都是平安幸福 的家。 活出自己,去向何方? 我们总是看到或者听到这样一句话,“活出自己来”,“Let yourself out”。亚里士多德、佛 陀、孔子或者其他先圣也都讲到“实现自我”—尽管用词未必相同。 这句话的意思我们真的懂吗? 走出我们自己,去向何方呢? 活出我们自己,就如同我们要走一段路,起点是现在的我们,终点是活出来的那个我们,这 中间的路我们称为“寻找”,可是很多人找不到,他们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 什么才是到达目的地应有的感觉? 我们体会到有一种永恒平静地存在着,我们悠悠然地静合悦美地活着—其实这是我们体验过 的,想想看,当我们在野外抬头仰望星空,当我们看到日出或是日落,当我们看到潮起潮落 的大海,当我们听到一首歌或者是一段话,一行文字,一部电影,这些情景让我们突然安静 下来并潸然泪下,这种感知被我们称为宁静、美好。当我们感觉到一种宏伟、和平与爱的感 觉之时,此刻就该是我们自己的目的地,对吗? 如果说生命有终点的话—那就是永恒、永远,但是这需要过程,我们要先到达觉悟、开启, 当我们自己充分地活在当下,体会到宇宙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才能够进入到永恒状态。其 实,森林里的鸟叫、山泉、阳光,长天一色中云朵的宁静和平和,还有大海给我们带来的广 阔无垠的深广,对于这种宏伟的感觉起初我们会有些不适应,有时候我们会感觉到有点儿害 怕,那是我们在体验前所未有的宏伟,是在与宇宙连接的这种状态当中所必然要经历的。门 刚刚推开的时候,我们觉得美丽的阳光会有点儿刺眼,接纳后,很快就会适应这种美好—而 我们能够享受到我们自己的宏伟和永恒。那一刻,当彻底臣服并且放下,就体会到了无以名 状的美好—人们称为彻悟。但你不会在意这个词汇了。 但这个彻悟是以我们能够和周围人融合在一起作为标准的,注意我用的“标准”—这个标准 不是我们“要”达到的,而是当我们把永恒和我们自己合二为一的时候,自然“会”达到的, 20 这不是一个要求,而是合二为一之后自然产生的,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既在这里又在那里,既 在当下又在永远,既在水滴又在大海,这一刻产生的是定,即宁静;自然会产生慧,即美好。 人们常说的“定”到达极致就在这里,就是宁静和寂静,是永远的宏伟与庄严。这种永远的 感觉是什么呢?《道德经》中说“天长地久”是先圣感受到宇宙永恒的一种状态和体验,是 之后形之于文字的比喻罢了。 现在放下思考,仅仅体验下面这些话,这是我在临在的情况下,自然流淌说出来的文字。用 心感受即可,不需要专心,不需要思考。 放开的不会离去,想要的被迫离开 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生命的至善幸福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责任,真理包含所有,但是找到的 路却不在外部,不是外部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它完完全全集中在我们的内心,不依靠外力, 不寻找外力,只是安静地进行个人的开启。在开启当中让我们自己内心的那个本性觉醒,而 那个本性是纯善至美的,在纯善至美中我们才会真正进入到开启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旦发生, 我们就知道我们以前遇到的问题都离这个地方很远,也很近,所有的事物,周围的人,包括 我们自己都变成了一个似有若无的、没有边界的整体,空灵、安静又和谐。我们不需要通过 外部的东西去约束我们,不管是导师,是组织、集体,还是任何个人身份,我们不需要一个 边界来拘束我们。当我们“不需要”的时候,我们才真正地和这些“在一起”,从来没有分 开过。 我们是体验创造的存在。当我们感觉需要的时候,表示我们还没有拥有它;当我们感觉需要 爱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拥有爱;当我们感觉需要金钱的时候,我们还没有金钱;当我们需要 平安快乐的时候,说明平安快乐还不够……放下“需要”的念头,只是静静地放下,我们就 会拥有。真正的拥有不是占有,我们真正觉察到的是:“我们放开的不会离去,而想要的却 正在被自己推开。” 刚才这两句话是创造者存在的一种基础,因为整个世界所有我们能感觉到的情绪、事物或者 人都会依照这种法则来实现,我们持续深入体验—我们就会拥有这样的东西:我们体验不快 乐,就会拥有不快乐;我们体验贫穷,就会一直贫穷;我们体验没有爱,渴盼爱,爱就会与 我们擦肩而过—要把这些念头全放下,对于心灵成长的人来说,真理和爱就在放下当中。 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还要寻找觉悟和开启,我们在不断追逐参悟,我们的体验就是没有被开启 —我们一样会是对的,因为此刻还在寻找的体验就是我们的确还没有找到。到了就是放下, 放下才会真正拥有,开启的体验在任何一个我们决定拥有它的时刻,任何一个当下。此刻即 可,放下一切,开启就是一切。当我们不再寻找,所有的一切就都是我们的,因为当一切都 没有边界,没有划分的时候,我们和所有是融为一体的,包括我们自己。 不必尊崇导师或经典—而要爱他们,爱就是要在一起,在一起不是去苦苦追寻,而是放下, 经典、导师都和我们在一起,互相关联,互为一体。我们处于这样一个世界,所有的人在一 起,所有的一切在一起,放下才会真的有,空才会真的有,所以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21 丢了自己,赢了世界又如何? 先哲所说的,并非和我们的生活不相关,如果我们觉得不相关,这里有两句话一定和我们相 关:有一句轻的话,也有一句重的话。 轻的话就是,千万不要等爬到梯子顶上了,才发现梯子搭错了墙;重的话就是,千万不要赢 了全世界,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丢掉了自己。 在媒体从业的十几年中,尤其是在《对话》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高端的访谈节目中,我 见到很多我们以为“极其成功”的国家元首、企业家、政界高官、学者和明星。我曾经跟其 中几位深谈过,我问他们是否真的做了这辈子最想做的事—毕竟有那么多人羡慕并且跟随— 得到的回答却出乎意料,基本上是苦笑一下:“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成功者给我讲他儿 时的梦想和正在做的事情的差别:“想造飞机的最后造了微型小轿车”,“想成为舞台剧导演 的现在做了房地产”。换句话说,他们都在一个并不是自己梦想的梯子上爬了很久,直到突 然醒悟却再也不可能下来重新来过。 如果从励志的角度看,这就是没有完成“天命”之事,如果从开启的角度看,就是将关注点 放在了不该执著的地方。总之,我看到的这些“成功者”身上,少有随时享受当下的幸福感, 而且,越是事业有成的人表现得越明显,他们忽略了自己,也忽略了身边的家人,原因是什 么呢? 他们忽略了真正幸福的生命,忽略了自己的心。 “放下”,不是不做,不是无为—其实,如果明白了自己的“天命”,带着拥抱幸福生命的心 态去做这些事,会做得更好。 所有本来不属于我们的外在的东西最终都会离我们而去,至少在我们死亡的那一刻什么都带 不走。那个最重要的我们“自己”,其实不只是我们的身体,更不只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 我们的身体和思想的确在走向死亡—我们外在的欲望,包括我们外在的身体都不能带给我们 真实的满足。 当发现追求的东西不是自己想要的,我们就会去重新寻找,去体验没有体验过的一切,我们 去远足,去登山,去探险,去旅游,去体验……寻找自己究竟是什么—而当这一刻,无边的 美好和存在被我们彻悟和深深认知的时候,我们就会拥有永恒的感觉。没有什么可怕的,所 有外界我们看到的都不重要了,而且所有从外界看到的自我也都不重要了,这一切都是爱的 存在了—在爱中,我们会自然地尊重每一个生命,哪怕是动物或是植物。 尊重并且放心,这是在这个境界里所获得的。 那些正在爬梯子的人,若干年过去,一反省,发现现在的自己,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 才华了。“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这样自嘲。但实质是,我们已停止成长。 我们忘记了儿时的梦想,忘记了自己的“天命”。 22 我们后悔,我们遗憾,得过且过,觉得再没有机会从头来过—其实不需要从头来过,当下就 是幸福的目的地。人生不是武侠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下不属于自己生命的梯 子,回到我们本来的自己。 是的,如果你设法确定自己的心在“活着”,其实你只是在“死去”。 第 2 章 手放开,心解脱 如何才能让一杯混浊的水变清?答案是,停止搅拌,让它慢慢沉淀。问题的解决不在问题之 外,而是在我们自己那里。何不放开双手,让烦恼翩翩落下?何不放慢脚步,让幸福从容跟 上? 解脱是对于问题而言,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却发现问题总是接二连三地出现:生活 “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就像一杯水,好不容易快要清澈了,又一阵晃动。烦恼让 我们再次混浊—这样的人生的确很无奈。 但是,问一下,究竟是什么人—总来晃这杯总也不清澈的水呢? 会不会是我们自己? 我们能不能放开双手,不去晃动,让烦恼静静沉淀? 我们能不能放慢脚步,不再焦虑,让幸福从容跟上? 甚至—我们在寻求灵性成长,追求“完全”接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搅拌呢?接纳自己的不 完全,是不是才是真的放下呢? 问题的解决是否在问题之外? 所有问题被解决之后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真自由,大自在”—这个自由是回归原先自由的 结构。人们刚出生的时候是完全自在的状态,婴儿的眼睛是清澈的。但是随之不断被告知有 问题,比如说,要好好睡觉,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好好挣钱。当这些思想产生的问题不断 出现的时候,自由就不可能存在了。所谓的自由是一种无边无际的状态,而所有的思想由于 其来源都是“有限的”—不管是语言还是语言表达的思想,以及思想背后的知识,或者是规 律,都是有限的—正因为如此,所有这些有限的思想是不可能有真自由的。自由是回归到原 有的结构—其实是没有结构。当前思想当中的结构是不可能有真自由的,那么,这个结构该 怎样回归呢? 23 你只需扒开炉火上的灰烬,寻找内在的生命之火—这是种比喻,只有把所有看到的、思考到 的东西都放下,才能够拥有真正的自由。放下不是不去做,而是不抗拒,不渴望自由,不渴 望我们回归如如本相,我们才能有机会真正成为如如本相。一个真正自由的人还会说,“我 渴望自由吗?”如同一个真理可能会说,“我渴望自己是真理吗?” 由于问题会接连出现,所以对付问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彻底放下。放下才是真正的拿起, 当这些问题被彻底放下的时候,其实问题已经被“解决”了—不过,不是思想内所认为的解 决,而是觉知后意识到的“解决”—我们是用“问题不必被解决的方式,解决了这些问题” —注意,这里说的解决不是“无为”而是“无为处有所为”,清楚去做该做的事情而已。我 们会问,有可能这么自由吗?没错,是可以这么自由的,不是摆脱某一个问题的束缚,而是 摆脱所有问题的束缚,彻底的空寂。其实古往今来所有的人都面对着这样一种挑战:人有烦 恼,烦恼其实是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在有烦恼的情况下,人有没有可能解开一切烦恼?不 可能。 但是,所有问题有没有同时被解决的方法?答案是有的,不只是亚历山大大帝所说的“这一 切都会过去”。这仅仅是减轻了烦恼,仅限于思考当中,其实这一切从来不必过去,这一切 永远都与我们同在,拥有一颗自由的心,才能产生爱的行动,这种行动就是爱,就是在一起。 放下,不是放弃,只是“允许”。 我们不会想去伤害什么,因为所有我们伤害的都是我们自己,我们也自然不会抱怨什么,因 为抱怨的也是我们自己—这才是爱,彻底的爱。“爱人如己”,“天下为公”,“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这些都是从此而来。我们明确了产生烦恼的原因是把自我与他者区别对待的“分 别心”—分别心产生问题,问题一定有其本质的意义,问题就是:已知一部分条件但不能达 到一种结果,这中间因为有鸿沟,有断裂感,所以产生了问题。其实所有的问题都产生于“需 要”未知的答案,或者是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这个需要,既带来了时间,也 带来了界分,而这种分别心是所有烦恼的根源。 所有的烦恼最终的解决方法,是放下。烦恼不解决又能如何?包括开启本身,我不开启又能 如何?能放得下,才会真正拿得起,带着这种“不解决又能如何”的心态,才会发现解决问 题的最好方法。水至清,才能看得到水下的顽石,水是浑的,怎么看得到?但是,带着要找 顽石的心,不断搅拌,水只会越来越浑。我们想想,自己纠结的时候是不是这样?找到顽石 其实不是目的,我们如何去做,远远比我们做的是什么重要,因为开启之后,我们只关心在 当下是不是完全体验到了那种至善至美,静合悦美的生命。如果体验到了彻底开启的美好, 我们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了,或者根本不是问题了。 我们该吃饭时便吃饭,该睡觉时便睡觉,行好事,做好梦。没有失眠,没有忧虑,没有纠结, 没有抑郁,清澈透明,不需要刻意做什么。 禅宗有一句形容开悟之后常用的话:“山是山,水是水。”在你迷茫中,山是山,水是水。在 你醒悟后,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其实该解决什么问题还去解决什么问题,饿了吃,困了睡, 没什么两样,只不过,我们心里坦荡多了,浩荡无边,一望无际。 问题的解决是否在思考之外? 24 任何问题都会引发其他问题,因为问题本身关乎思想,而思想是知识,是有限的,随着思想、 知识越来越多,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随着思想的扩大,它了解到本身的有限,因而 在有限的思想那里得不到一种完满和平衡,思想本身是不能带来无边的智慧的。 而思想是产生问题的根源,它会产生新的问题,因为问题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比如,我这 些天要完成一个任务是一个问题,完成这个任务要找人合作就是第二个问题,如果找的人不 合作,如何找其他人又是一个新问题…… 问题永远不可能全部被解决,除非在观察过程中觉知,开启的时候就能全部解决了,其方式 就是:问题不需要被解决。然后我们自然会知道如何最终解决。 其实,即便我们功利地想去解决问题,也该先放下问题:当我们彻底醒悟,才会用最好的智 慧去解决—其实在真自由之前,所有的问题构成了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里面去追寻真理是 追寻不到的,
/
本文档为【开启的世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