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伊尹论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

伊尹论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

2009-12-26 7页 pdf 384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81628

暂无简介

举报
伊尹论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 20O4年第2期 (总第 151期) 学 *-7 与 探 索 Sludv& Exploration No.2,2OO4 C,enera1.No.151 尹 论 — — 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 张 碧 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摘 要:伊尹处于夏商易代之际,处于文化转型时期。作为中国古代有文字传世以来的第一代文化 人,他出身于巫史,并以思想家与政治家的身份,辅佐成汤推翻夏王朝,他的国家学说、君主学说及其建立 的文物典章制度,为殷王朝成为具有东方亚洲特点的...
伊尹论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
20O4年第2期 (总第 151期) 学 *-7 与 探 索 Sludv& Exploration No.2,2OO4 C,enera1.No.151 尹 论 — — 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 张 碧 波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摘 要:伊尹处于夏商易代之际,处于文化转型时期。作为中国古代有文字传世以来的第一代文化 人,他出身于巫史,并以思想家与政治家的身份,辅佐成汤推翻夏王朝,他的国家学说、君主学说及其建立 的文物典章制度,为殷王朝成为具有东方亚洲特点的奴隶制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伊尹为代的中国 第一代文化人多重身份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文明史开端时期的某些鲜明特点。 关键词:伊尹;殷商王朝;第一代文化人;思想文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K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1002—462X(2004)02—0122—07 在殷商思想文化史上,巫史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古代巫者是交通天地、宇宙的神秘人物,他 们是知天知地又通天通地的专家。“也就是当时最重要的知识分子,能知天知地,是智者也是圣 者”⋯(麟)。《史记·殷本纪》中出现在商王左右的人如伊尹、伊陟、巫咸、傅说、箕子等均应是巫史或具有 巫史身份的人物。是知中国第一代文化人多出于巫史。伊尹辅佐大乙成汤推翻夏王朝,建立殷商王朝, 是上古三代历史的重大事件。伊尹是以一个政治与思想活动家的面貌出现在殷商开国史上的。但关于 他在殷商王朝的建树、地位以及因他而涉及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尚需作深入研究。 伊尹的出世 据《史记·殷本纪》等史料,伊尹为大乙成汤的国相,佐汤灭夏建商,经外丙、中壬、太甲,沃丁时逝世, 约历百年。《楚辞·天问》:“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有莘之妇?”这是所见最早记伊尹生于空桑的 神话,“水滨之木”即指空桑。《吕氏春秋·本味》:“有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 君令烀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日:‘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 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日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列 子·天瑞》:“伊尹生乎空桑。”注文与《吕氏春秋·本味》同,“烀人”作“庖人”——“令庖人养之,长而贤,为 殷汤相”。《史记·殷本纪·索隐》皇甫谧日:“伊尹力牧之后,生于空桑。” 这些史料虽有些差异,但均记“伊尹生于空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空桑”即桑树洞,“生于空 桑”即生于桑树洞中,是神树生子神话。桑树是殷商民族的生命之树、圣树。《墨子·明鬼》:“燕之有祖, 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宋为殷后,仍奉殷商之桑林为社主。 这样,桑林就成为殷商祖祀之地。“武王胜殷,立成汤后于宋以奉桑林”,桑林是为殷商民族的圣地。“更 深层的心理背景是桑树是庄严的生殖崇拜的祭坛所在” 2。由此而派生桑间、濮上、扶桑、桑梓等文化 概念。这在以神道设教的外衣掩盖下所显示的文化内涵,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商汤为“万民”的代表 者,一是上帝意志与王的结合。这与以神道与暴力为特征的奴隶制有了距离,说明商汤也是一个巫者。 伊尹正是诞生于民族之圣地——桑林,诞生于民族所信奉的神树——空桑(空桑,树洞,是为女性生 殖器之象征)之中,并经历大水的考验,大水有生命、生育的意蕴,还有“死亡——复活”的意蕴,而“死 收稿日期:2003—08—10 作者简介:张碧波(1930一),男,吉林怀德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从事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研究。 · 12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亡——复活”正是英雄神话的重要特点。正因其生而神奇,生具异秉,“有莘恶其出自木中,因以媵女”, 因而为大乙成汤所得,佐汤成功。《山海经·大荒南经》注引《归藏·启筮》日:“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 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则空桑为日出之地,伊尹生于空桑,则伊尹当为日神之子。 这又与殷商民族崇拜太阳神,“实与成汤为上甲子孙的神话一致,也该是 日神之子。”L3 J(P53) 综上可知,伊尹出身于巫史,而殷商历史上的智者、圣者多出于巫史,这是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的 一 个显著特点。但这些出身于巫史的智者、圣者的文化行为中,巫史成分只占很少部分。 伊尹在殷商王朝中的身份地位 殷商甲骨中有贞人伊尹的 卜辞。贞人集团的 卜辞应该分为两群——王族 卜辞和多子族 卜辞,“在多 子族 卜辞中,贞人子上只有伊尹”L4J。可知,伊尹在商王朝为贞人、巫者,其后代以尹的名字继续为贞人 卜史。在多子族 卜辞中的贞人伊尹是否是成汤时的伊尹,甲骨学家没有明确论证,我们认为这就是指成 汤时的伊尹。至于后代 卜辞中新出现的贞人尹,我们是把他作为伊尹的后代来处理的。 《尚书·周书·君爽》:“公日:君爽,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 保衡。”《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齐叔弓钟铭》:“弓典其先旧,及其高祖。⋯⋯敷受天 命,剪伐夏后。撤厥灵师,伊小臣维辅。咸有九州,处禹之都。”伊尹可“格于皇天”——交通天地神祗,他 辅佐(“左右”、“维辅”)大乙成唐(汤),“敷受天命,剪伐夏后”,推翻夏王朝,“咸有九州”,建立商王朝。是 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伊尹又名阿衡(《史记·殷本纪》),又作“保衡”。阿衡、保衡当是大乙成汤逝世后的后 代王对伊尹的尊称,像周人之称姜尚为“尚父”。 大乙成汤与伊尹之遇合,有一段史事。“汤思贤,梦见有人负鼎抗俎,对己而笑。寤而占日:‘鼎为和 味,俎者割截。’天下岂有人为吾宰者哉!初,力牧之后日伊挚,耕于有莘之野,汤闻以币聘。”(皇甫谧:《帝 王世纪》)因思贤而梦,梦 卜梦占是巫者的,梦与梦占是神谕,“梦是愿望的达成”【5J5。这个梦中得贤, 与武丁之梦得傅说,周文王之梦得姜尚均为同一思维模式。殷周时借梦 卜梦占以传谕上帝的意旨,在这 一 点上显现出共同性。《史记·殷本纪》记:“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 致于王道。”《史记》所记正应梦境与梦占。伊尹负鼎俎以说汤事又见于《墨子·尚贤》、《孟子·万章》和《淮 南子·修务》。 “汤闻伊尹,使之请之有优氏,有优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婚。有优氏喜,以伊尹 为媵送女。⋯⋯汤得伊尹,祓之于庙,爝以耀火,衅以牺报。明日,设朝而见之。”(《吕氏春秋.本味》)这是 记述伊尹“为媵送女”而归于成汤,成汤为之举行大型祭祀仪式以欢迎他。“祓之于庙”,在社坛或宗庙内 为之举行祓祭——除灾祈福仪式。“爝以耀火”,爝,《说文》:“苣火祓也。”耀,《说文》:“耀,举火日耀。”这 是指“以苇束烧火置于权上而祓之也” P )。衅,以牲血涂之日衅,“衅以牺狠”,即杀牲以祭。成汤为 之举行大型的祈福祭祀仪式,正是表明伊尹不是什么“庖厨”,也不是“媵”者,而是一个大巫师,一个大宗 师,故以宗教仪式欢迎他,并“设朝而见之”——布置朝廷行礼而接见他。 历史好像并不这样简单,伊尹归汤之前,曾为之谋夏。“汤⋯⋯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 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报于毫,日:‘桀迷惑于末嬉’⋯⋯皆日:‘上天弗恤,夏命其卒。’汤谓伊尹 日:‘若告我旷夏尽如诗。’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嬉。末嬉言日:‘今昔天 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 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未接刃而桀走⋯⋯汤立为天子,夏民大说⋯⋯尽行伊尹之盟,不 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吕氏春秋·慎大》)这条史料记伊尹与成汤相盟谋夏,以反问计使伊尹奔夏卧 底,并与末嬉相谋制造梦 卜神谕——“两日相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日为君王之相,两日相斗喻夏 商相争。夏桀曾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是把自己与太阳同命运,太阳何时消亡,我就与你们一起灭 亡。末嬉与伊尹制造两日相斗的政治性寓言,正是针对夏桀的。用以鼓动商人,“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 西以进”——以应神谕,取得胜利,使“汤立为天子”。末嬉言“今昔天子梦”“两 日相斗”,制造梦 卜神谕, 则末嬉亦当为女巫。《国语·晋语》:“史苏日:‘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 尹比而亡夏。”晋国史官以末喜为女祸,但“妹喜与伊尹比而亡夏”,当是两周时期人们的共识。当然这不 · 12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是夏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成汤之灭夏,是长期经营的结果。“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 莫达。九有九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诗·商颂·长发》)“昔我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 来王,日商是常。”(《诗·商颂·殷武》)《商颂》记载了成汤的武功。汤时开始南迁至商毫一带(今河南商丘一 带),西进灭葛(今河南宁陵)——此即《尚书》所记“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毫,从先王居。”“汤征诸 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从而将祝融族的顾、昆吾、豕韦与大彭、逼阳分割,远征西方的温,切断顾、昆 吾、豕韦与夏的联系,即《商颂》所说的“包有三蘖”。逐一灭豕韦、顾与昆吾。在征灭了夏桀的与国之后, 乘胜攻击夏桀——“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夏桀与商汤会战于呜条(当在山西中条山一带)。“商涸旱, 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以应“两日相与斗,西方 日胜,东方日不胜”的 神谕谶言,最后取得了胜利。“汤立为天子”,建立了殷商王朝。由于汤“尽行伊尹之盟,不辟旱殃”,成就 了灭夏建商的大事业,所以历代商王尊崇伊尹的功业,“祖伊尹世世享商”——“此谓伊尹始得庙享于商 而世世不绝也”。终商之世,特祀伊尹,比于先王。如伊尹与大乙成汤同列配享。 卜辞中有伊尹从祀上 甲微之例:“癸丑 卜,上甲微,伊宾。”殷商把祖先和天帝等同对待,伊尹配享大乙、上甲微,“伊尹五示”,伊 尹为五个受祭先王之首。“壬戌 卜,又岁于伊二十示又三。”伊尹配祭于二十三个先公先王。可见伊尹在 殷商王朝的地位。 “汤师小臣”(《吕氏春秋·尊师》);“有从卑贱而佑三王者”(《吕氏春秋·首时》)——卑贱者指太公望、伊 尹、傅说;三王指大乙成汤、武丁高宗、周武王。“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也。皆上相天子,至 贱也。”(《吕氏春秋·求人》)“伊尹名阿衡⋯⋯汤举任以国政。”(《史记·殷本纪》)这是说伊尹是成汤的“国相”, 为王者之师,上相天子,任以国政。据《尚书·商书·仲虺之诰》《注疏》记仲虺为成汤的左相,则伊尹为成 汤之右相。“汤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作《肆命》,作《俎后》。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 侯。”(《史记·殷本纪》)这是商代初期王朝政治上一件大事。对此,古本《竹书纪年》则记为:“外丙胜,即位, 居毫。命卿士伊尹。仲壬庸,即位,居毫。命卿士伊尹。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太甲潜出自 桐,杀伊尹。天大雾三日。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母之田宅而中分之。”《纪年》所记太甲杀伊尹 恐不确。从历代商王从祀伊尹,而伊尹为宗教主、阿衡可知,“太甲悔过”,不可能杀害伊尹。 这一段史料,有四点需注意:(1)伊尹有择立王位继承人的权利。从太丁至外丙至中壬,是兄弟相 继。“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是从兄终弟及又回到父子相继。这就是周公在《君爽》中所说的“在太 甲,时则有若保衡”。保衡即阿衡,太甲时伊尹已被尊称为保衡或阿衡。(2)伊尹有放逐君王的权力。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孟子》则记为“太甲颠覆汤之典 刑”。这是伊尹所以放逐太甲的主要理由。这时殷商已有“汤法”、“汤之典刑”——文物典章与礼法制 度。“不遵汤法”,就被放逐或被杀。这当是从氏族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法,而且它具有世界性。“他(指 国王)的命运,他的生死,他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世界的兴亡,直接影响着他的臣民,他的疆域中的一 切牲畜。”“许多古代希腊国王在位的年限只有八年,要重新举行就任圣职的仪式,要重新接受神所恩赐 的新的活力。这样可使国王能履行他的行政和宗教的职务。”“在非洲,国王如果求雨失败便常被流放或 被杀死。” J伊尹之放逐太甲,正因其“不遵汤法”,影响了“行政与宗教的职务”。这当是氏族的国王(或 酋长)的王位继承法的某种遗留。(3)“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伊尹当了摄政王。这与“成王 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史记.周本纪》)是相同的行为。一个是因放逐国王, 而“摄行政当国”,一个是因新君年少,“乃摄行政当国”。这是商、周历史上两件大事。伊尹是大巫,是国 相;周公其实也是大巫,也是国相。当政的国王因各种原因而不能履行国王职责时,就有权放逐他,自己 “摄行政当国”,以便使国家的行政与宗教职务可以正常进行下去。伊尹“摄行政当国”为摄政王,这使伊 尹的身份地位达到高峰。(4)“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 自责,反善,于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摄行政当国”三年之后,还政于太甲。伊尹卒于沃丁之时,“沃丁以天子礼葬之”(《史记正义》引《帝王世 纪》)。沃丁是太甲之子,沃丁葬伊尹以“天子礼”,说明太甲及其子沃丁是承认伊尹之“摄行政当国”这一 段史实的,这也应是历代商王“总是特祀伊尹,几乎比于先王”[ j(睨)的根本原因所在。 · 124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由上可知,伊尹是以政治家的主体身份出现在殷商历史上的,文化人的身份是附带的,并隐藏在政 治家身份之中的。 伊尹在殷商文化上的贡献 《汉书·艺文志》记:“道家”著录“伊尹五十一篇”,“小说家”著录“伊尹说二十七篇”。是知先秦时期 有两伊尹学派,一属道家,一属小说家。而史籍记其出身亦有二说,一是处士,一是庖宰。因出身有二 说,故讫之伊尹而建立之学派亦分而为二:一则借“伊尹处士⋯⋯言素王及九主之事”;一则借“伊尹⋯⋯ 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前者被归之于“道家学派”,后者被归之于小说家者流。 我们认为,这种学派的划分与争论是春秋战国士阶层崛起、诸子之说大兴时期的产物,从中可以看到伊 尹对殷商文化的建设及其与晚周诸子学说的历史渊源关系。 1.国家文化学——伊尹的“至味”之道 “伊尹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史记·殷本纪》)“以滋味说汤”,是伊尹见汤的第一次论说,是 以“滋味”、“至味”,“致于王道”的——借饮食烹饪之道以论述其治国之道,而这个“至味”只有“为天子然 后可具”,即此乃大国(天子)之道。“伊忧天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五就桀,五就汤,将欲以浊 为清,以危为宁也。”(《淮南子·泰族训》)“五就桀,五就汤”,生当夏末,伊尹作为文化人、知识者、思想家,充 分了解了夏王朝的衰败,深入总结了历史之兴亡教训,为说动新兴的大乙成汤,把治国之道化为饮食烹 饪之术——“负鼎俎而干汤”——“执鼎俎,和五味以干汤,欲调阴阳,行其道。”(《淮南子·修务训》)则伊尹 “说汤以至味”,并且是“为天子然后可具”,是以“至味”之道为治大国之道。 伊尹的“至味”论要义有如下几个方面:(1)“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 纪”——凡是调味,以水为主,以火为节。水为阴,火为阳,水软火烈,水柔火刚。伊尹以用水用火为“味 之本”,即要调和阴阳,刚柔相济,恩威并施为治国之本。(2)“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达到“至 味”,必须作好五味的调和,而调和各味是“其齐甚微”——十分精妙的事。协调各方力量,发挥各方职 能,方可治理好国家。(3)“鼎中之变,精妙微纤”——注意鼎中的万千变化,这种变化是“口弗能言,志不 能喻”的,其中含有“阴阳之化,四时之数”。“鼎中之变”是国中之变,使其符合天地、阴阳、四时的变化规 律,只有应时而变方可做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 肥而不服。”这才是为“至味”。(4)做到“至味”,必须备好各种名贵物资材料——有“肉之美者”、“鱼之美 者”、“菜之美者”、“和之美者”、“水之美者”、“果之美者”。备料是烹饪的先决条件,治国者应充分发挥与 调动各地的珍品。而这是“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 是知调动和发挥各地各方的力量参与国家建设,这也是“道”,“道者止彼在己”,“盖谓道存在于己之身而 用之于天下万物”L6J(P765】。这样,“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最后,伊尹把“至味”之道——治国 之道归之在天子国王身上,归之在天子国王遵守“圣人之道”上。 伊尹的“至味”论是一种治国论,是国家文化学说,而把“至味”论提至“圣人之道”的层次,“至味”论 则具有了国家哲学的意味。伊尹的“至味”论是中国古典哲学、古典美学——“以味为美”观念的滥觞。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日:‘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日:‘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日:‘欲左,左。 欲右,右。不用命,乃人吾网。’诸侯闻之,日:‘汤德至矣,及禽兽。”’(《史记·殷本纪》)这是一则寓言性的故 事。“张网四面”象征国家严密统治。巫祝希望“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成汤叹息这太严酷了,天下皆 “尽”——皆为我所占有,这不符合德治原则,“乃去其三面”。“代虐以宽”,这使国家获得更大的活动空 间——“欲左,左;欲右,右”。只对那些“不用命”者方使其“入吾网”。这种“去其三面”,德及禽兽的德 政,当会赢得诸侯拥护,达到团结全国力量和巩固政权的目的。这正是伊尹的“至味”论的实践。 先秦诸子把庖宰饮食与治国之道联系在一起,应是一种共识。《老子·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这 是把治理国家与烹调鱼鲜相对比。“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故以理观之,事大众 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日:‘治大国者若烹小鲜。”’(《韩非子·解老》)老子以烹调鱼鲜喻治国,“贵 静,不重变法。”《庄子·养生主》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是人们熟知的--N寓言。庖丁解牛的经验,“直 · l2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寄道理于技耳,所好者非技也”。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未尝见全牛”的境界,即进入“道”的境界 — — “官知止而神欲行”的“依乎天理”的境界,庄子认为这是人的最高的生命境界。伊尹、老子、庄子均 以庖宰烹饪为喻,阐发各自的人生观念与社会哲学,虽然均归之于道,但他们的旨趣是不同的。 伊尹的国家文化学使殷商得以大治,成为亚洲东方最强大的奴隶制王朝。商汤以中原为中心,其疆 域达到“四海”。以宽简之政取代夏桀的暴政,得到全国民众的拥护。伊尹辅佐商汤征服诸侯,使商汤成 为天下的共主。 2.君主文化学——伊尹的“素王九主”论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中的《老子》甲本,在《老子》本文后面附录了一些久已亡佚的古文献,其 中有《伊尹·九主》一篇为战国时期具有鲜明法家思想倾向的著作。此帛书以《伊尹·九主》名篇,应该是 伊尹思想文化中的君主中心论在战国时期的新发展。司马迁承认伊尹见成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 以任国政”(《史记·殷本纪》)。是知司马迁曾见到伊尹的“素王九主”论,承认是伊尹用以“说汤”的。刘向 《别录》记其文:“九主者,有法君、专君、授君、劳君、等君、寄君、破君、国君、三岁社君,凡九品图画其形。” 与帛书所记有差异。《史记索隐》:“按: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 《伊尹·九主》中强调君主“明分”,并认为这是“天法”的主要内容,这应是伊尹的君主文化论的中心 内涵。即《尚书·伊训》中所谓“先王肇修人纪”——建立君王的立身处世的法纪。所谓素王,孔子“哀道 不行,德泽不洽,于是退作《春秋》,明素王之道以示后人。⋯⋯是以百王尊之,志士法焉。”(刘向:<说苑·贵 德》)“为天下制仪法,乘六艺之统纪于后世”(《史记·太史公自序》)。《庄子·天道篇》:“以此处上,帝王天子 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王充《论衡·定贤》:“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春秋》。”则“素王”指思 想文化为一代宗师者。伊尹之“素王九主”之论,一指自己以“素王”要求自己,一要成汤以九主之法治 商。 《吕氏春秋·先己》:“汤问于伊尹日:‘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日:‘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 将先取。”取者治也。成汤问如何治理天下,伊尹认为治理天下,需要“身将先取”——即“凡事之本,必先 治身。”这是伊尹的君主文化的核心。这种观念集中反映在《尚书·伊训》三篇和《太甲》三篇中。《伊训》 记成汤“肇修人纪”——君主的法纪。这个“人纪”即是听从规劝,顺从前辈的意见,君王明察下情,臣子 恪尽职守,对人不求全责备,严格要求自己。任用贤能辅佐后代,制定刑法,警戒百官。反对巫风,反对 淫风,反对乱风,这些“三风十愆”是亡国败家的根本原因。最后以“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不善降之 百殃”以警告太甲,要求太甲积善行德。伊尹借成汤所创立的“人纪”——君王的纲纪以训诫太甲,要他 避免“三风十愆”——三种坏风俗、十种过错,成为一个明君。《伊训》三篇是伊尹对刚刚继承王位的太甲 的训辞。《太甲》三篇是伊尹对放逐桐宫、悔过自责,又迎回国的太甲的训辞。“祗尔厥辟,辟不辟忝厥 祖”——要严肃认真地遵守君主的法则,做君主的不像君主,就会辱没先祖;“慎乃俭德,惟怀永图”,“率 乃祖攸行,惟联以怿,万世有辞”——遵循祖先的做法行事,注重品德修养,勤于政事;“修厥身,允德协于 下,惟明后”——注重自身修养,用诚信的美德对待臣民,才是英明的君主;“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 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要实行德政,方有治世;“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要时时想 到民众的艰难困苦,要居安思危;“一人元良,万邦以贞。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君 王一人很好,则天下就纯正。君王不以诡辩乱政,臣子不以恩宠利禄居功,天下就大治了。伊尹以夏桀 的败亡为戒,以成汤所建立的君王法则——“人纪”为依归,打着“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的旗号,推 行他的君主文化学说。以天神代言,以先王代言。天神崇拜、祖先崇拜与王权的确立、以君王为中心的 观念是殷商文化的最核心的内容,伊尹的训辞是王权中心的集中反映。 《咸有一德》是又一篇君主文化论。这篇训辞集中阐发了上天——德——人的关系:“非天私我有 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伊尹认为修德方可有天命,上天保佑有德的人。“常 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经常修德,才可保住权力;不修德,国家就灭亡。在这里,伊尹把君王 的修德、国家的安定与上天(帝)的意志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互动关系。君王的权力“得到了宗教意义 上的证明”,上帝与君王紧密结合,君王的行为就是上帝的意志,“给予佑助者便由上帝而变为祖先”,“因 此,殷商的神,不仅是自然暴力和社会暴力的化身,而且被当作了殷商的祖先(即所谓先公先王)”[引。 · 126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正基于此,伊尹认为君王修德才会“克馁先王之禄,永底熏民之生”,他的最后结论是“七世之庙,可以观 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从历代祖先的宗庙上,可以看到(历代)君王的功德史;从万民之长的君王 身上,可以看到(历代)君王的政绩史。 伊尹所坚持的“德政”是殷商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大变革。韩非所谓:“伊尹毋变殷,太公毋变周,则 汤、武不王矣。”(《韩非子.南面》)在充满神学与暴力的奴隶制的文化氛围中,打破绝对化的上帝与君主一 体观念,强调修德用人,观德观政,强调人间秩序的安排。这些新的文化因素虽然还不能改变殷商奴隶 制的实质,但这是一种变革思潮,它必将对殷商社会有所推动。伊尹继承并发展了尧舜以来的“德”观念 与“道”观念,德是君主文化论的最高准则;道是君主文化论的最高境界。以德为美,以道为美,德道交 融、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点的人生价值观念与宇宙观念的基本内涵。 3.文物典章制度上的建设 (1)确立王朝的贡纳制度。商人遵循夏王朝的“九州五服制”,建立自己的贡纳制。《逸周书·王会 解》附《伊尹朝献》一文。前代贡纳制“诸侯来献或无马牛之所生,而献远方之物,事与实相反,不利”。商 汤认为这种贡献制“事与实相反”,对各古族古国“不利”——不利于实施也不利国家与诸侯。伊尹根据 商汤的命令,制定“四方献令”——四方朝贡的法令制度,并具体规定了这些古族古方国朝献的物品、种 类,这些物品均为“马牛之所生”,当地之土产,做到事与实相合,为各族各国提供了便利,得到商汤的认 可,从而为殷商王朝确立了朝献制度。 朝献制是以殷商王朝为中心的中华一体、天下一家观念的制度化,并由此构成中央王朝的统治体系 与统治秩序。商汤与伊尹所建立的朝献制度是建立在“事与实”相符,有利于诸族诸方国与中央王朝的 关系。制度的建立显然符合中央王朝与各族各方国的实际,并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增强了向心力 与凝聚力。经夏代所开创的服事——朝贡制度,历商周而构成的中央王朝为中心的统治体系一直贯穿 于中华帝国的全部历史进程之中,中华多元一体观念为历代继承、发展与丰富。 (2)建立礼乐文化制度。“殷汤即位,夏为无道,暴虐万民,侵削诸侯,不用轨度,天下患之。汤于是 率六州以讨桀罪,功名大成,黔首安宁。汤乃命伊尹作为《大护》,歌《晨露》,修《九招》、《六列》、《六英》, 以见其善。”(《吕氏春秋咕乐》)所谓礼乐文化及其制度化是一个巨大的文化体系,它是确立血缘与等级的 秩序(家、族、邦、国的体制),由此来建立社会秩序(身份、地位、权力的系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制 度与文化模式,为社会所承认与遵守,成为社会行为的法则、与仪式。自中国文明社会以来,历代统 治阶级均制礼作乐、注重礼乐文化的人文功能。“以乐德教国子”、“以乐语教国子”、“以乐舞教国子,舞 云门、大卷、大咸、大招、大夏、大护、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以和邦 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这就可达到“人、鬼可得而礼矣”(《周礼·春官·大司乐》)。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 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史记·乐书》) 《大护》、《晨露》、《九招》、《六列》、《六英》为古乐名。《大护》为商汤之乐舞,用以祭祀先公先王,为天 子之乐。其余均为前代之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 政》)“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 矣。”(《论语·八佾》)可知,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化有一脉相承的联系,虽在历史延续之中各有损益,但都 不是体系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伊尹作为商代初期的文化人,去夏未远,承续夏代礼乐文化,是情理之中 的事,故其所修礼乐文化中,有夏乐《九招》并有夏代之前的诸乐舞,则是对前代礼乐文化的继承。 (3)建立职官制度。“汤问伊尹日:‘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日: ‘昔者尧见人而知,舜任人然后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故明君在上,慎 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昔 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刘向:《说苑·君道》)这条史料是汉人刘向记录的, 其中不乏汉人的意识,但应是保存了伊尹在职官制度上的观点。在《伊训》中,他提出“敷求哲人,俾辅尔 后嗣,制官刑,儆于有位。”并警告卿士、邦君、臣下、蒙士反对“三风十愆”。在《咸有一德》中提出:“任官 惟贤才,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的选贤任能的。在《说苑》中,再次强调“明君在上,慎 · 12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于择士,务于求贤”,方可达到“不下堂而天下治”的境界。这个标准、这个境界为后代所继承,成为历代 建立职官制度的一个共同性的模式,并由此而形成中国官僚文化传统。 伊尹之子伊陟为帝太戊相,“帝太戊立伊陟为相,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惧,问伊 陟。伊陟日:‘臣为妖不胜德,帝之政,其有阙与?帝其修德。’太戊从之,而祥桑枯死而去。伊陟赞言于 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赞伊陟于庙,言弗臣,伊陟让,作《原命》。殷复兴, 诸侯归之,故称中宗。”(《史记·殷本纪》)上古有陟神仪式与降神仪式。陟神仪式,“即巫师到上界与神祖相 会”[1](P262)。《楚辞·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山海经·大荒西经》:“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 与九歌以下。”古人认为有陟神仪式,巫者可以上通天界。“有灵山⋯⋯十巫以此升降”(《大荒西经》);“有 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海内西经》)。高山是巫觋通天的工具。《山海经》中的十巫就有巫咸。降神仪 式,即请天神自上界下降,降下来把信息、指示交与下界:“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 义王家0”(《尚书·周书·君爽》)周公知道在殷商帝太戊时有三位贤臣帮助他治理国家,并有“格于上 帝”——交通上帝的能力,都是大巫者。《殷墟古器物图录》第 l3页有 卜辞:“贞,戊,陟戊爻戊。”丁山考 证:“使戊为咸戊的省称,则陟戊决是伊陟,而爻戊自可决为臣扈了。大戊时代的三名臣,居然见于一 辞。”[3 J(P60)“毫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史记集解》“孑L安国日:祥,妖怪也。二木合生,不恭之 罚。”殿堂上生长野草,对此怪事,伊陟指出这是妖怪,是“帝之政其有阚与”——政治上有缺失,故上天示 警,只要“帝其修德”,则“妖不胜德”,祥桑一定枯死,不足为怪。伊陟的“帝其修德”,“妖不胜德”显系巫 者之言,是对其父伊尹德政观——君主文化学的继承。伊尹把这件事告知巫咸,得到巫咸的支持。司马 迁在《封禅书》中记此事,并说:“伊陟赞巫咸,巫咸之兴自此始0”“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 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史记·天官书》)则司马迁“以巫咸为巫觋”。(《史记·封禅书·索隐》伊 尹之子伊陟为巫者,卜辞中以尹为名的贞人,亦当为伊尹之子孙欤! 由上可见,伊尹是以一个政治家、思想家的身份在殷商历史上做出多方面文化贡献的,并形成“以道 自任”的文化传统。其思想学说中尚有后世儒家与法家思想文化因素,是知伊尹的思想文化具有明显的 综合性,这正是中国文明史开端期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自有文字传世以来第一代文化精英的一个特 点。可以说,伊尹的思想文化成为周秦时代及其以后精英文化的渊薮。 中国与世界东方古国如埃及、印度等走着与古希腊、罗马不同的文明道路,属于马克思所说的“早熟 的儿童”和“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由于夏商周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相对不发 达,直接影响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精细分工,因此没有如同古希腊、罗马那样产生专门哲学家、职业 文学家;相反地,在我国古代文明史初期,思想家与政治家往往是统一的,政治家与文化人往往是统一 的。夏商周时代的祝、宗、卜、史等,他们是官吏,又是宗教思想家、智者、文化人;宗教与政治是统一的, 官、师是统一的。伊尹首先是作为一个政治家身份出现于历史舞台上的,而不是以严格的文化人身份出 现于历史舞台上的。这种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的特点,正是中国文明史开端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伊尹的 文化人的徽记是附带性质的,并表现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的先驱者的特色。伊尹是中华文化史上 第一代文化人与智者,他的思想与行事成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一种文化模式,甚至成为一种文化传 统,他所遗留的文化遗产需要认真总结。 参考文献: [1] 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 傅道彬.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81. [3]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 伊藤道治.殷代史的研究[A].中国考古学研究论文集[c].北京:东方书店,1990.240—243. [5]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55. [6]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7] 弗雷泽.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32,392—410. [8]杨公骥.中国文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92. [责任编辑:那晓波] · 】28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伊尹论兼论中国古代第一代文化人诸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