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09-04-05 44页 doc 198K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51767

暂无简介

举报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第三章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高中生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当前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题。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理论准备的前提下,以法规性文件的形式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级中学各课程标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便是其中之一。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概述 一、当前高中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普通高中所面临的问题的核心是改变“考试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三章 普通高中课程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高中生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当前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题。为此,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大量调查研究和理论准备的前提下,以法规性文件的形式于2003年4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级中学各课程标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便是其中之一。 第一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概述 一、当前高中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普通高中所面临的问题的核心是改变“考试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现象近年来非但没有随高考升学率的提高而缓解,反而愈演愈烈。“考试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是教育价值观全面扭曲和异化的的过程。由此所建立的课程体系,只能具有应试教育的性质。 应试教育课程体系在高中阶段的基本表现:(1)以知识技能的熟练化为课程目标,由此必然导致把知识技能视为外在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现实生活;(3)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倾向严重,简单划一,拒斥学生的选择;(4)课程实施过于依赖接受性学习、机械训练;(5)“一切为了高考”的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6)高度集权化的课程管理。总之,这种课程体系是排斥教师、排斥学生、排斥学校的,因此,学校、教师、学生均处于被动状态。 改变“考试文化”,改变硬实教育的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课程体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二、本次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的高中课程体系承认一个朴素的真理:考试,永远是这个学生在考试。它不把考试置于课程的核心,而把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这意味着教育民主是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民主意味着: 1、 使社会经济处境不利的群体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 2、 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关注并保证其实现; 3、 不仅从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考虑教育民主,使高中教育达到卓越。 因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是追求卓越的大众教育,这是本次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性质的基本认定。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实现上述普通高中教育价值观的转型,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 (一)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二)增设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的课程领域或课程门类,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以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发展功能。为此,1、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2、新课程合理处理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使必修中有选择、选修中有规范。3、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把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三)建立学生自定学习、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学分制,以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制度保障。 (四)建立校本教学研究制度,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完善校本评价制度,优化外部评价,合理处理高中课程评价与大学入学考试的关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六)赋予每一所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使课程改革建基于每一所学校的成功、每一个学生的成功。 四、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整个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表 学习领域 科 目 模块举例 语言与文学 语 文 语文(1—5)+系列1(1—5)(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外 语 英语(6—11)+系列2(语言知识与技能类、语言应用类、欣赏类) 数 学 数 学 数学(1—5)+系列(1—4)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历 史 历史(1—3)+6个选修模块 地 理 地理(1—3)+7个选修模块 科 学 物 理 物理(1—2)+系列(1—3) 化 学 化学(1—2)+6个选修模块 生 物 生物(1—3)+3个选修模块 技 术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基础+5个选修模块 通用技术 技术与设计(1—2)+7个选修模块 艺术 艺术或音乐、美术 4个系列16个模块中任选6个模块 音乐欣赏(2学分)+5个模块中选1 美术鉴赏(1学分)+4个模块中选2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6个运动技能系列(10学分)+健康1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学习领域:与以往不同,普通高中新课程分领域设置,把学习领域作为课程结构的第一层面。高中三年共设置了八个学习领域。 科目:领域之下设科目,每一领域由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模块:科目内的结构也有了重要变化,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还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并用学分来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规定了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2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五、普通高中新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 1、重视课程实质结构的变革,加强艺术课程和技术课程。在这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研究中,专家们普遍认为,普通高中仍属于基础教育,其课程迎体现基础性,应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特别是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批判精神、价值判断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及独立人格的发展。以此为前提,普通高中还应强化课程的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初步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要切实增加课程内容与现实世界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这些都可视为人们对普通高中课程实质结构的思考,课程形式结构的设计就是以此为依据而展开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普通高中学生艺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重视。事实证明,一个高速发展、高度繁荣的国度,不仅应有先进的科学,而且应有与此相匹配、相协调的技术;一个和谐发展、有能力适应现代生活的人,也不仅要懂得系统的科学知识,而且应具备基本的技术素养。技术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其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和信息交流与表达能力。普通高中新课程摒弃以往高中不中是技术教育的传统,专设“技术”领域,并同时重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部分,显然既符合时代要求,又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艺术及其教育的首要价值就在于教人用“审美的眼睛看世界”,给人的灵魂以活力。在艺术的感召下,人们不仅更容易发现自然万物中蕴藏的美,而且更容易发现自己广阔的心灵世界的美。由此而达到对其自身人格价值的肯定,成为具有更高文化品位的人。毫无疑问,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排斥艺术的课程不可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普通高中新课程讲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并努力提倡综合化的艺术课程,讲舞蹈、戏剧邓多种艺术门类与传统的音乐、美术一起纳入学校课程,这无疑从结构上弥补了以往高中课程的重要缺陷。 2、整体关注课程结构的调整,力求学科结构的新突破。普通高中新课程讲课程从向分为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并根据这三个层次构建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框架在我国以往的高中课程中是从未有过的。 普通高中课程的历次改革,在结构上主要关注科目结构的调整。重视科目结构的调整是必要的,因为无论从课程演变的历史,还是从今天的课程现实上看,科目结构都是课程结构的支撑性力量。但是只关注科目结构的调整是不够的。科目结构知识课程结构的一个层面。如果我们称其为中观层面的话,那么在其上下还分别有宏观的和微观的层面,课程结构改革必须整体的、协调的考虑这三个层面。 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科目”之上设计了“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设置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更合理地确定科目设置,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新课程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可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总之,学习领域的设计,从宏观的层面,为课程结构的改善提供了保障。领域的设计合理了,科目的设置才可能合理。以往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的某些问题,如果追根溯源,往往是领域性的缺失。 科目结构主要是科目之间的结构。在其之下,是科目内的结构,即通常所硕的学科结构。众所周知,学科结构问题历来被当成是一个教材问题,而教材结构问题又往往被当作教材内容的增减问题,因而教材或科目在形式上到底应以什么方式存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而这个问题同样关系到学科的价值取向,是普通高中课程结构改革必须予以关注的。 普通高中新课程在这一点上,做了一次极具创造性的探索,即在科目之下设模块。如果说设置学习领域更多是给予教师和学生以价值引领的话,那么,讲科目分解为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若干模块,则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调整上的重大举措。例如艺术中的16个模块基本上是并列的,甚至是可跳跃的。从任何一个模块学习都可以。 模块化设计使科目内在的结构有了新突破,特别是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地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真正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从教育实践看,我国过去的普通高中课程基本上是一种“同一性”课程。这种课程只能造就同一化的、无个性的人,它让所有学生学习相同的课程,以为这就保证了教育质量,实现了全面发展。而事实上,全面发展绝不等于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含义之一就在于所有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展。高质量的教育也并非是等质的教育,而必定是在充满活力的环境中所有学生都实现其发展的可能性。学校课程就必须是多样的和课选择的。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实现,不仅使学生能在有选择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培养其人生规划能力,而且讲使学校走上特色化之路。 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是达到课程的选择性的前提。没有多样化就不可能有选择性。普通高中新课程主要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强化课程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的。一是将三年最低总学分(144)划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116学分,选修学分又分为选修学分1(至少22学分)和选修学分2(至少6学分)。二是通过学科内的模块化设计来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这又有两种不同情况:1是学科内的所有模块都可以选修,如艺术,2是设置部分模块为必修模块,其它为选修模块。如地理1、2、3,另有7个模块则供学生自由选修。这就意味哲学生在学科层面拥有了两种选择权:一是在获得该科目的最低学分后有选择最高学分的权力,二是即便要获得同样的学分,学生也可以选学不同的模块。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可供不同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这种设计显然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课程都具有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课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体现基础性,加强课程整合。 普通高中教育处在九年义务教育之上的较高层面的基础教育阶段,其课程应有适当分化,因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中课程无须整合。普通高中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其课程仍需体现基础性。基础性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反映就是课程的整合。 实现课程整合的途径有二:课程设置的整合和科目内的整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重视了前者,主要体现在:设置学习领域,以学习领域为单位构建课程,力图促进领域内各科目之间的沟通与渗透;设置综合科目,如艺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力图在科目层面加强整合。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在此之外还特别重视了科目内的整合。这是历次课程计划改革都未曾有过的。科目内的整合主要通过模块的综合化来实现。当然在不同的科目内模块的综合化程度各有不同,但模块的设计尽可能综合化的思路是一致的。既重视学习领域和课程设置的综合,又重视科目内各模块的综合,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一大特点。正是依靠这一特点,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整合取得了新的进展。 (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教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并特别强调使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   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应: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二、课程结构   1.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1)学习领域   高中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领域能更好地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2)科目   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3)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    模块的设置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2.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具体设置如下: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共计116学分) 选修学分Ⅰ 选修学分Ⅱ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外语 10 数学 数学 10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历史 6 地理 6 科学 物理 6 化学 6 生物 6 技术 技术 (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8 艺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6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15 社区服务 2 社会实践 6   说明:   (1)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2)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3)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4)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5)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三、课程内容   高中课程内容的选择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时代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   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   国家通过制订各科目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1.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   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高三下学期,学校应保证每个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某些课程,获得一定学分,也可以安排总复习。   学校在保证开设好所有必修模块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开设选修课程的规划,逐步开设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选修课程。   为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高中三年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学生管理,开展教育活动。   2.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   学校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选课指导制度,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学校应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并在选课前及时提供给学生。班主任及其他教师有指导学生选课的责任,并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而长久的联系,为学生形成符合个人特点的、合理的课程修习计划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和帮助学生选课。   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3.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学校应与教研部门、高等院校等建立联系,形成有力推动课程发展的专业咨询、指导和教师进修网络。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为保障高中课程的实施,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同时,大力加强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努力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注重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地区的高中学校要结合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既可以由学校独立开发或联校开发,也可以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发;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网络。   5.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教育行政部门要对高中教育质量进行监测。 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几个概念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 在国际上,除原苏联以及受其影响较大的东欧国家叫教学大纲,而西方国家一般通用课程标准的概念。我们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在1955—2001年之间叫语文教学大纲,2001年开始通称为语文课程标准。其它各科亦如此。从理论上、内容上,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并不完全一致,应该是两个概念。 语文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和颁布的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用、一定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评价考试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提出了各个阶段语文教学应达到的标准,是语文教材编制的依据,指导着语文教师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定和颁布的指导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实施和课程设计、开发、利用的建议。它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语文教材的编制和评估语文教学质量以及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 1、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范围较语文教学大纲的要大,它不仅含括了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建议等内容,还有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的内容:语文课程的结构体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尽管语文教学大纲也涉及到了教学评价问题,但不涉及对整个语文课程的评价。 2、语文课程标准看问题的高度要较语文教学大纲高,它是从课程的高度全面地审视语文,而不仅仅从教学的角度审视语文。语文教学只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方面,而不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全部。语文教学大纲着重从教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因此,视野要狭窄的多。 3、侧重点不同。语文教学大纲主要侧重于对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描述,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侧重于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语文学习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描述的是学生语文学习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及大多数甚至所有学生应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因此它是为学校语文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提供了一种参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是由国家和个别的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制定颁发的,是规范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简直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就十分重要。 (二)设计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 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特点、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应当受到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的制约。任何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不能违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任何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应当有利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课程标准规定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会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中的问题,涉及人口、生态、环保、资源、财税、土地管理、国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依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学科教学内容。 制定课程标准必须充分考虑和尊重国家的国情,即充分考虑和尊重国家的性质、政治制度、经济发达的程度和文化教育的基础等各方面的因素。违背国情,超越国情所提供的客观条件,就根本无法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必须以本学科的性质、意义、功能范围、目标、内容范围、概念体系、基本理论、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包括学生的认识规律作为根本的依据,必须充分考虑观念、态度、情感因素,考虑人的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有稳定性,以保证学科教学活动形成同意的、稳定的秩序。但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稳定性只能是相对的。时代在发展,语文课程标准要考虑时代的适应性,内容要随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充实,形成教育发展中的不同的课程标准,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课程标准历史发展的择要回顾 (一)1923年《国语课程纲要》 打破了科举制度的禁锢,有了学校系统和教学制度作保证,1903年国文科正式设置。语文学科自此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从多学科的综合体中独立出来。 学科初建,并无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活动。国文科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只在《学务纲要》(1903)、《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1912)等文件中有过一些原则性的要求。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改革的浪潮日益高涨。中西教育的交流推动着改革,终于诞生了“新学制”,即“壬戌学制”。 新学制的最大改革是将原“七四学制”改为“六六学制”:小学由7年改为6年,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中学由4年改为6年,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1923年6月,“新学制”《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公布。 《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分为两部分:“课程标准总纲”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纲要”。“总纲”是对一定学段的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的纲领,规定各级学校的课程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的教学时数等,相当于今天的“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纲要”则根据“总纲”具体规定各学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材要求等,相当于今天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 新学制《国语课程纲要》有小学、初中、高中各一套。其主要内容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文范围和要求等。 这套纲要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学原则、分阶段教学要求等,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制定影响很大,有些方面现在仍有借鉴作用。例如: 1、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教学目的”中规定,“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使学生能看”、“能作文法通顺的文字”,显然,读、写、听、说能力的发展是纲要规定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2、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精读”要求“颂习研摩”,“直接讨论”;“略读”强调“学生自修”;“作文”是“定期作文”、“无定期的作文和笔记”、“文法讨论”、“演说辩论”的结合;“习字”是“鉴赏”和“练习”的结合。 3、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 选文要求“文章法式也自然包括再内”,教学内容要求有“定期的文法讨论”。还特别强调指出把握“规律法则”的方法和要求:“文法研究,宜随机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弄出文章的通则来。作文中最多研究文法的机会,……但仍须与精读的选文联络。” 4、注意选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纲要提出:“选文注重传记、小说、诗歌”,“涵养文学趣味”,“参阅的书籍,仍以兴趣为主。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在心性活动的时候,读有趣味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胜。” 5、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兴趣 纲要规定:“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精读选文,由教师拣定一种书本详细颂习研摩,大半在课内直接讨论。”“略读丛书专集等……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课内讨论。” 6、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 纲要要求:“由教师指定数种”丛书专集等,“大半由学生自修”,“求得其大意”。 (二)1936年《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1936年的《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时分配、选文比例、教学方法等。 这套课程标准有以下特点: 1、突出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教学目的”中规定:“使学生……了解固有文化”,“使学生……唤起民族意识并发扬民族精神”。选文强调“合于党国之体制及政策”,要注意加入“党义文选”。 2、注意精读选文中各种文体课文的比例 课文中各种体裁选文的比例,语体文和文言文的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 3、重视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里列举22条教学方法,其中精读教法8条,略读教法6条,文章法则教法4条,作文练习教法4条;规定了“规律法则”教学的内容;文章法则包括语体文法(词性、词位及句式等)和文章体裁(各项体裁的性质、取材及结构等);还规定了教学的时间:在略读时间内讲授。 4、重视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 例如精读的8条教学方法中,有6条与指导学生自学直接相关,包括引起学生自学的动机,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分析、综合、比较之研究,令学生课外自行研究等。 (三)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和初中、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尝试。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草案)》、初中、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产生在汉语、文学分科的教学改革中。这是20世纪后半期第一套语文教学大纲,是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 这套大纲对初中汉语、初中和高中文学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等作了具体规定。 这套大纲有以下特点和不足: 1、教学目标明确,头绪清楚。 2、教学内容易于抽取线索,形成序列。 3、突出了文学教学和知识教学。 4、知识系统性强,覆盖面广。 5、提出了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过程。 6、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内容偏深、偏多、偏难,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脱离当时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水平。 7、忽略了一般使用问题的教学、写作教学和听说教学,忽略了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 8、重视了汉语、文学的学科体系,忽略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未能很好地解决汉语、文学、写作等课的互相结合问题。 (四)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从1959年开始,语文教育界广泛开展了语文学科性质、特点、目标、任务以及“怎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1963年5月,教育部制订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份大纲是语文教育界大讨论的结晶,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 这份大纲有以下特点: 1、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大纲开头即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2、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大纲提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 3、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的辨证关系。大纲指出:“以道为主”、“以文为主”、“道和文并重”都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 4、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加强基本训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要树立勤学苦练的风气。大纲特别强调读、写能力的培养,明确指出:“初中阶段,在小学基础上使学生继续认识生字,掌握较丰富的词汇,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基本上掌握现代语文,作文能够段落分明,语意清晰,用词适当,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字写得端正,不写错别字。” 5、这份大纲的“教学目的”中,没有规定思想教育的任务。思想教育的任务在“选材标准”中提出:“应该注意选取有助于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的文章,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革命意志,反对和防止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反动思想的侵蚀,为逐步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五)1978—1980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及修订本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颁布,1980年修订再版。 这套大纲每一份都包括导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作文教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等几个部分,最后还附有各年级读写训练要求和课文目录。 这套大纲有以下特点: 1、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读写训练的辨证关系 大纲指出,语文课在进行读写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必须在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读写训练也必须以正确的观点为指导,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2、在培养读写能力方面,规定了各年纪的重点 初一着重培养记叙能力,初二继续培养记叙能力,着重培养说明能力;初三继续培养记叙能力,着重培养议论能力。 3、注意读写训练的计划性和语文诸因素的互相配合 大纲要求思考练习要多样化,深浅适度,附有启发性,编配要有计划,前后要有联系,要同课文紧密结合,同作文教学和语文知识教学互相配合。这样,通过练习就可以把知识的传授同基本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4、重视作文教学 作文在教学大纲里单列为一部分,即表示对作文教学的重视,行文更把作文教学提高到很重要的地位。大纲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 5、重视培养好的文风 大纲提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有一个好的文风,懂得写文章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实事求是。这个要求,无论是在当时、现在还是今后,都是十分重要的。 6、对语文知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大纲在语文知识教学内容方面的要求是:力求精要、好懂、有用。在教学方法方面的要求是:语法、逻辑、修辞以及词句篇章的有关知识,可以结合的要尽可能结合起来教学;要少用术语,紧密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实际,力求通过练习收到实效。 7、对听说教学提出了要求 大纲提出:学生要学会说普通话,进一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要注意听的训练,如听写、作听讲记录等。大纲还阐明说和写有密切关系,指导学生口述见闻、说明势力、发表意见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提高书面表达能力也很有作用。 (六)1986—1990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及修订本 1986年12月,国家教委颁布了经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订通过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这个大纲于1987年开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和新的高中教学计划的要求进行了修订,1990年6月出版了修订本。 这套大纲继承了以往大纲的优点,是在总结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国外现代教育理论而产生的。 这套大纲有以下特点: 1、重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大纲“前言”部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 大纲规定: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有助于学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3、降低了难度,减轻了负担 首先是减少课文基本篇目、讲读课文、课内自读课文、文言文单元和课文,增加课外自读课文;其次是降低教学要求,例如初中作文训练要求由原来的“能写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调整为“能写简单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 4、加强对教学活动的指导 大纲中把原来的“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改为“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显得郑重、严肃,引起大家的注意,从而慎重对待;大纲中阐明的“应重视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论述也有深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5、强调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辨证统一关系 大纲要求,要正确处理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统一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祈祷潜移默化的作用。大纲进一步具体要求,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塌塌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规规矩矩、仔仔细细、塌塌实实、认认真真”的品质和习惯,逼近是基本技能训练的前提条件和终结目标,而且要成为个性品质的一部分,迁移到全部学习和全部生活中。 (七)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的结构框架是:导言(叙述语文学科的性质、作用和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基本课文篇目。(1995年该大纲第二版是,基本课文篇目有小调整) 这部大纲有以下主要特点: 1、明确地规定了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靠拖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从以上教学目的的文字表述中,还可明了初中语文的主要目的、其他目的以及二者的关系。 2、强调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上下工夫 大纲“教学目的”的开头就提出“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教学目的”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在语文学科中,发展智力、熏陶感情、思想教育、情趣培养都不能脱离读、写、听、说的语文活动,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中有进一步提出:“要因文悟道,因道悟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3、把“习惯培养”列入“教学要求”中 大纲教学目的中提出,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学要求中列出“习惯培养”的具体项目,例如“默读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专心听话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等等。 4、把“思想教育”列入“教学要求”中 大纲的“教学要求”部分除对读、写、听、说和基础知识五个方面提出教学要求之外,有专门写了一段关于“思想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 5、把“能力训练”列入“教学内容”中 大纲在“教学内容”中共设48个读、写、听、说能力训练项目,包括阅读训练项目18个,写作训练项目15个,听话训练项目7个,说话训练项目8个。“能力训练”成为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6、重视思维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 例如,分析综合能力、比较归纳能力、欣赏感受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等。“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培养整体感知能力,“就课文的内容、语言、写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激发质疑能力,“运用联想或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培养联想想象能力。 7、重视语感和语境意识的培养 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提出,“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在“能力训练”中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的身曾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选择恰当的方式,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文明、得体”等等,目的都在于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语境意识。 8、强调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提出,要让学生在“地一般的现代文”的时候,“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在“能力训练”中要求学生“看出文章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意在淡化问题教学,淡化许多人习惯的“划分段落层次”教学,强调对于文章思路的把握。 9、把“课外活动”列入“教学内容”中 于是,课外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提高了,它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而是语文几哦啊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列入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体计划中,并指定具体的教案去实施的语文教学活动。 第三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 前言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发展特长,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建设一个新的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体系和实施机制。 (二)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课程结构图示如下: (三)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
/
本文档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