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课堂艺术人生:于永正

课堂艺术人生:于永正

2013-03-28 21页 doc 82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5933

暂无简介

举报
课堂艺术人生:于永正教学艺术来自准确地把握教材,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这是肯定的。但是,课堂上常常会有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不能顺利地实施,要么被淘气的学生搅乱——既搅乱了你的方案,又搅乱了你的心情;要么学生死不“配合”,使自鸣得意的设计“搁浅”。   不断的实践和思索使我渐渐明白,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戏曲艺术是自我表现的艺术,而教学艺术则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好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   我...
课堂艺术人生:于永正
教学艺术来自准确地把握教材,是处理教材的艺术,这是肯定的。但是,课堂上常常会有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往往不能顺利地实施,要么被淘气的学生搅乱——既搅乱了你的,又搅乱了你的心情;要么学生死不“配合”,使自鸣得意的设计“搁浅”。   不断的实践和思索使我渐渐明白,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戏曲艺术是自我表现的艺术,而教学艺术则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好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不是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学生是活的。他们不但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肯定和激励。具体到每个人又最需要什么,这就需要老师的观察和了解,需要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共性的东西是一致的,即人人需要理解和尊重。只笼统地说“爱学生”是不够的,因为“爱”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需要理解,没有理解,便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是理解的别名”(泰戈尔语)。   一次,德高望重的斯霞老师执教《乌鸦喝水》。课堂上,她请一位男生读课文,但没读好。斯老师一边把他歪到脖子一边的红领巾戴正,一边说:“读错了没关系,再试试。”那位小朋友不再紧张,而且有了自信,第二遍就读得正确、流利了。这里的关爱就是来自于理解——面对着全班同学和那么多听课的老师,孩子紧张是正常的,红领巾歪到脖子后边也是正常的,因为他是才上一年级的孩子。没有这样的理解,当然也就不会有斯老师那充满爱意的宽慰、鼓励和“戴正红领巾”的动作。   我教过一位叫张斌的学生,语文成绩不好。一次默字,他居然全对!对他而言,简直是破天荒!于是我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从此他很注意写字。他的作文水平更是一般。读三年级时,有一次,他的作文不但没错一个字,而且没让老师动一个字,很通顺(虽然只写了三四行),于是我全篇画上了红色波浪线,并当众读了他的作文。我说:“下次作文,张斌再不错一个字,而且写得通顺,全班同学为他唱一首歌。”张斌激动了,听讲认真,作文专心,课间也不休息了。“这一次作文果然又没错一个字,而且写得通顺,篇幅也增加了许多!”第二次评讲时,我向同学们宣布。同学们为他鼓掌。然后我们为他唱了一首由张斌点的歌儿。张斌激动不已,学生们也为他高兴。从此以后,张斌每次写作文都很努力,尽管进步很缓慢。作文只写三四行,仅仅因为没有错别字,写得通顺就值得表扬吗?值得。因为对张斌来说,就是了不起的进步。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理解,就是要发现平时只能举起50公斤杠铃,而今天他却举起了50.01公斤重量的微小进步,并予以肯定与鼓励。因为这个进步对他来讲实属不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舞。”   张维维是个数学成绩较差的女孩。一次小测验,她又没考及格,但我仍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因为他这次考试比上次多了10分,进步不小!而且我说了一句:“我读时,数学也常常考不及格。”有一次写作文时,同桌的橡皮掉到地上了,她发现了,不声不响地拾起来,放到了桌子上,而她的同桌丁翎竟全然不知。我走到张维维跟前悄声说:“我替丁翎谢谢你。”快下课了,我将此事“放大”——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讲了这件事。我动情地说:“多么好的同学啊!”人的大脑需要情感来滋润,学生的大脑更需要老师良好的情感来滋润。   有一次我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位同学问我“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话音一落,个别学生笑起来。这笑显然带有冷嘲的性质。我灵机一动,说:“这个问提得好。这位同学是想考考我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请大家想象一下:这位车夫的‘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然后写下来。”于是,抽象的词语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活的画面,然后又形成了一段生动的文字。学生们对车夫的饱经风霜的脸的刻画生动而深刻。一段段文字生动而形象地诠释了“饱经风霜”的意思。从此,我每教这一课,都保留了这个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环节,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   如果我不能体察提问题同学的内心,不能站在他的立场上讲话,他会怎样?即使我解释了,使他的问题有了一个概念化答案,但是,个别学生的嘲笑会不会在他心灵上蒙上一层久久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次上阅读课,朱涛向我暗示:他的同桌孙建军睡着了。我立即示意别惊醒他,让他睡。与其让他混混沌沌地听,不如让他睡足觉,养足精神,把下面的课上好。同时,我压低了讲课的声音。此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孙建军每次见到我便笑。这笑的意思大概只有我能读懂。   我从来不批评上课迟到的学生。因为我小时候一旦迟到,便不敢走进校门,更不要说进教室了。我宁肯旷课。怕什么?怕老师批评,怕面子上不好瞧。我对学生说:“迟到了,敢在教室门外喊一声‘报告’,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不但如此说,还送给迟到的同学一个理解的笑。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课堂上才会有民主,才会充满情趣,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我在我的刚刚出版的《语文教学实录荟萃》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创设情境,再现生活   上课伊始,于老师便放了一段伴有鸟叫声、水流声的优美乐曲,要求学生根据听觉感受进行想象,并将想象的内容写成片段。   片段1:晨光中的太阳张开了笑脸,栖息在树上的小鸟尽情地一展美丽的歌喉,旁边的小溪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藤本植物也不甘示弱一丛丛爬上树梢,好一个迷人的早晨!   片段2:一个春天的早晨,我来到葱绿的树林里,小鸟在欢快地唱歌,小河奏着动听的乐曲,小花在微风中舞蹈,我仿佛走进了美丽无比的画卷。   片段3:在一个夏天的早上,我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草丛中闪烁着星星点点的阳光,耳畔响起鸟儿悦耳的歌声,还有哗哗的流水声,真是美妙极了!   于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听后想象,再现生活。每个学生都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构筑多姿多彩的画卷,从而燃起写作欲火,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来。   二、以读促写,认识生活   在学生渐入写作佳境时,一位头戴毡帽,身背猎枪,留着八字须的“猎人”(于永正老师扮)出现了。“我看你往哪儿飞!”“猎人”的枪正瞄准小鸟,学生纷纷上前阻止。“猎人”说大家制止他打鸟的理由不充分,继续捕鸟,学生急得直跺脚。在这样的情况下,于老师给学生每人提供一张《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的读书卡,学生们认真阅读,热烈讨论,从多方面认识到大自然中的鸟对人类的帮助大,人人应该自觉行动起来,保护鸟类。   这时阅读成了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写作对象,认识生活,为后面的说写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双向互动,表述生活   在学生充分阅读《鸟类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文的基础上,“猎人”又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上前阻止他打鸟,这次劝说变得有理有据。“猎人”的态度也由满不在乎到理屈词穷,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以”猎人”的口气)啊,树林里的鸟真多啊!昨天我吃的斑鸠肉真香啊!今天又可以美餐一顿了。   生:(大吼)嘿,不许捕鸟!   师:这样劝不礼貌。   生:伯伯,您到过无声世界吗那里太死寂了。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给自然界带来了无限生机。   生:如果地球上的鸟类灭绝了,大自然便没有了音乐,失去了的生机。   生:鸟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一只杜鹃一年能吃掉毛虫5万多条。   师:(以“猎人”的口气)幸亏我还没把打下来。   生: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可捕食1000只田鼠,从鼠口中夺回一吨粮食。   生:一对啄木鸟可以保护500亩树林不受虫害。   师:(以“猎人”的口气)我才打死一只啄木鸟,早知道我就不会打了。   生:鸟类还是环境保护的监测员。许多鸟类对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当这些气体超过正常浓度时,它们便会出现不适的症状,离开这里。   师:(以“猎人”的口气)这些知识我都不知道。唉!(猎人”把枪砸了)以后我再也不打鸟了。(生鼓掌)   师:现在社会上打鸟现象较普遍,我们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阻止那些人捕鸟呢   生:建立鸟类保护区。   生:制定相应的法律。   生:写个禁止捕鸟的牌子。   师:咱们把刚才的事写下来,教育他人。写成一封公开信也行。上课一开始写的那些话就是开头,请接着往下写,爱怎样写就怎样写。只要别人读了不再打鸟就达到目的了。   陶行知先生说:“于教万教,教做真人。”求真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真实的情感。于老师也正是根据这点,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生活,认识生活,表述生活,而这一过程又使学生不知不沉地融入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畅所欲言,以至达到从内心呼唤“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在盼母归”的境界。 八 写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山东龙口市实验小学。我想以龙口实小的宝贵经验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或者说作为本文的归纳吧。龙口实小的孙宝书校长搞了一个“大量读写,双轨运行”的实验,他的办法比我简单得多,却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我们去考察了,也听了课。老师们的课上得并不比我们好多少,教学方法也不复杂,就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朱作仁教授考察过龙口实验小学后说:“别小看了‘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这是教语文、也是学语文的规律啊!”   真的,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标语),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下面是评改一位学生的习作实录) 生:(读)“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二、补充对应的形象画面。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总不可能“穷尽”,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而根据教学需要,通过练笔而化虚为实,化简为详,补充与课文内容对应的画面,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以深化理解,强化效果。于永正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功:阅读《再见了,亲人》,他首先交代任务,引发兴趣: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写的是志愿军回国时,在火车站同前来送行的朝鲜人民话别的情境(板书:话别人既然是话别,就应该是双方的,但是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此刻,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的话会说什么呢?现在我想把你们分成三组,第一组的同学以大娘的身份、第二组以小金花的身份、第三组以大嫂的身份分别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其次是学习课文,明确方法。在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后,于老师及时以“与大娘分别”为例,引导理清说话的层次和层次间的关系,并分别得出方法,自我叙述,进行细心指导。再则是及时评析,强化效果。在学生写作后,于老师及时引导评讲,引导朗读,抒发感情。一学生以“小金花”的身份是这样叙述的:(读)“志愿军叔叔,我不是不刚强,我是舍不得让你们走啊!我妈妈牺牲以后,是你们为我报了仇。王叔叔就像爸爸一样关心我。我更忘不了罗盛教叔叔,他为了救我们的小伙伴崔莹,献出年轻的生命。叔叔,我长大了一定到中国去看望你们,一定为你们唱《捣米谣》。叔叔们,再见!”这样通过课文对应画面的想像描述,学生不仅把握了“告别话语”的写作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三、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在于老师的教学中,这样的教例经常可见,一个情境的创设,一个句子的提示,就能把学生带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使课文内容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如:《新型玻璃》教学中,于老师要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一学生是这样叙述的:“你们可能不认识我,我刚问世不久。我是‘吸热玻璃’。我在炎热的夏天,可以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天,我可以把冷空气挡在外面,使室内保持温暖,我大大地希望能为你效劳。”(师插话:“‘大大地希望’改成 四、拓展课文的情境空间。不少课文,具有供读者想像的语言空间,在阅读中引导把握语言空间,拓展语言情境,想像语言情节,可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教学中,于老师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巧妙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进行情境的拓宽,内容的延伸,情感的升华。请看《倔强的小红军》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陈赓打自己一个嘴巴之后,还会说什么?还会做什么?请你们展开想像,写下来好吗?能写多少写多少。 (学生写,老师巡视指导。) 一朵刚刚绽开笑脸的花骨朵,像一个怕羞的小妹妹,躲在荷叶的背后,一只蜻蜓在它上边飞来飞去,一会落在了上面,我不由得想起四年级学过的《小池》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该生读完这篇短文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 今天晚上,读了于永正老师《教海漫记》的前几篇,很受鼓舞。   读书过程中,我发现于老师在教学初期遇到的困惑和我们是一样的,不过于老师采取的措施却略高一筹。下面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   第一:教育篇   01、露一手。有人说,没有崇拜就没有教育。对的。于老师教书30多年了,从不忘“露一手”,决不放过在学生面前“露一手”的机会,尤其是刚接一个新班的时候。你的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02、忍耐.宽容。暗自庆幸,今天我忍住了,没有恶意中伤一个学生,而是给予了他们宽容的微笑。不时送给学生一个笑,很坦然,很真诚。笑,使学生、也使自己轻松了。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   03、他山石。自己的脑筋不够用还有别人的。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04、堵截与疏导。水总是要流的。堵,只能让它不再流向我们所不愿意的方向。要使它流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疏导。当有学生不听讲时,立刻表扬认真听讲的同学;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感化影响学生;抓住时机及时进行表扬、教育;相信书的力量,引导学生读书,是另一种意义的疏导。   05、翘起大拇指。可别小觑这么小小翘起的大拇指。向学生伸伸大拇指,对我们来说是“举手之劳”,可不要低估了它。有的老师问于永正老师:“于老师,您一上课怎么后进生都聪明起来了,都活跃起来了呢?”于老师笑笑说:“你们注意我的手了吗?那是竖起的大拇指起的作用。”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   06、纸条的魔力。“明天早上到办公室来一趟,我有事找你。”“我真为你的进步而高兴!”这些在于老师的纸条中经常见到。一张小小的纸条,魔力还不小呢!不信你也试一试!   07、批评的艺术。有时你无意的一句话,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坚持“我”的说法更适用与批评学生。“老师十分生气!你爸爸妈妈知道了,不更气?”“我十分痛心。”另外,无声的批评,也是一种艺术的批评。学生书写不认真,让他看一些字迹工整、字体娟秀的作业。老师什么也不用说,学生也不用评论和表态,看完就离开。批评,有时需要电闪雷鸣,有时需要和风细雨,有时需要凝重委婉,有时也需要默默无声。   08、“教不严,师之惰。”“学立正、齐步走,就是学做人。”书写不认真,让他“描红、仿影、临帖”;不会分段,让他抄写一些短小精悍的小短文;课文背不过,留下他单独背。于老师说:“要严而有方。”   09、童年,应当是一首诗。领学生到田野去拔草、捉大青虫;带学生去郊游;举行“军营一日”活动;在赠给学生的书上题词;让学生和自己的同桌合影留念。童年,应该是一首诗,这首诗是隽永的、多彩的,让人难忘的。   10、尽在不言中。体态也是一种语言,我们就要在教学中运用它。要善于用眼睛说话,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名师,关键看你是否用心。   11、交往。如果可能的话,我们也和其他学校的平行班结成“友谊班”,让孩子们在交往中去直接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爱,去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感,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交往。   12、绰号的故事。“小粘鱼”是于永正老师学生时代的外号。细细想来,起外号,是不是一种文化现象?外号(不包括侮辱人的外号)是不是也是人生中的一种甜味剂?  ?3、经常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注入“兴奋剂”。带领学生去爬山,“军营一日”活动,各种作文比赛,“找漏洞比赛”,“大搜捕行动”,赛后给学生相应的奖励。   14、目中有人。我的目光会在瞬间将学生回视一遍,我会让在座的左右两侧的学生都感受到我眼里有他们。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记住这样一句话:老师讲课时,你的眼睛如果不看老师,我将认为你是个不专心的人,没有礼貌的人。   课堂上,有同学打哈欠,我会发出口令“全体起立!”请学生伸个懒腰,双手搓搓脸,学生精神为之一震。   用你的动作表示对学生的关注,如摸摸他的后脑勺。   对于懒惰的人,有句谚语“站一站,二里半”,是说几人同行,如果谁嫌累,哪怕只是在路边站一站,停一停,就会发现,前边的人已经把他落下了一大截。   对于那些遇到困难的,则要指点,而不是指责。 第二:教学篇   18、幽默。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老师的水平也能超长发挥,取得极好的效果。幽默最重要的是有融融的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幽默与冷漠无缘。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情。   19、教学机智。面对意外情况,“灵机一动”,“灵机”不是别的,说到底,就是“有心”。当然,教育机智主要来自于教师的综合素养。   20、教学相长。教学中难免出现“不如弟子”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也是好现象。应当具有孔子在《两小儿辩日》这个故事中表现出来的“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和谦虚。不懂不要紧,学!   22、微笑教学。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   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里挤出来的,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作支柱。微笑不是别的,乃是老师的美德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23、“一鸟入林,百鸟压声”   教师提出问题后,如果先让“佼佼者”回答,会出现“一人说后,再无人举手”的“万马齐喑”的局面。   有人担心不让好学生发言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不会的。当别人回答不出来,再请他说,会使他更感自豪。   24、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一位美国学者说:“教1遍不会,教10遍;教10遍不会,教100遍;教100遍不会,别忘了,还有101遍。”这句话的核心讲的是两个字:耐心。   有人说:“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这句话如果成立,那么,笨也包括缺少耐心与和气。   在教学中,老师的“配合”,还体现在发自内心的动情的鼓励上。适时的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   25、“再想想”   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功也,精诚之极也。”遇事多想想,真能“鬼神通之”也!   “思而不学则殆”。看看书,翻翻杂志,阅览阅览报纸,也是“再想想”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再想想”的延伸。最感困难的时候,往往正是接近成功的时候,就看能不能坚持“再想想”。   孔圣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百姓说:“众人是圣人。”   “再想想”,也包括和别人一起想,一起讨论。“善假于物”,自然也包括人。   26、“第八次”   一个学生读课文中的一句话,读了七遍都没有读好,你是否会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   张田若先生为什么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我想道理就在这里。   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读书上,值得。哪怕是读“八次”。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27、一扇和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窗口   翻开学生的作文薄,就是和学生交谈。每次改作文,都是和学生交谈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28、“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于老师说:“在园丁眼里,这花是他们的骄子;在诗人眼里,这花是春的使者;在我的眼里,这花是美的文章。”   在于老师眼里,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妻子买来的电动玩具狗、垃圾箱里的剩面包、介绍信、欢迎词、欢送词……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也皆“文章”。   29、我教一年级   教一年级不易。当一名优秀的一年级教师更不易。   有人说,教一年级难就难在“大人要说小孩话”。   所谓“大人要说小孩话”,就是要说浅显的话,形象的话。开口“关于这个问题”,闭口“如此而已”,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儿童就会感到茫然——听不懂。   童心未泯才能教好一年级。面部能够表达出孩子们的天真、稚气、活泼、顽皮,是教好一年级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要揣摩儿童心理。   每次备课时都想一想:假如我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   30、“熏锅屋”   徐州有句老话,“没有熏不黑的锅屋”。——徐州人管厨房叫“锅屋”。   意为新盖的锅屋的墙壁再洁白,日子久了,也会被油烟熏黑。就是说,只要长时间地对一个人施加某种影响,总会使其有某种改变的。   学语文与熏锅屋类似。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   学习语文,仅靠课本那点“烟火”熏,远远不够;要靠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真高兴,在这一点上,我与于老师的观点是一致的。)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是熏锅屋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第二大脑储存库。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1、“攒钱”与“花钱”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偏重于教学生怎样“花钱”——怎么说,怎么写,怎么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而忽视了“攒钱”——语言的积累。不读不背,脑子里没有丰富的语汇,用什么去说去写去思呢?人12岁以前,是学习语文的最佳时期。这个时候应该让他们多读多背,否则我们将愧对他们。   应该在班里掀起买书热、读书热、背书热。这“三热”,热得教人舒服。   只有平时多积攒,到用的时候学生们才会如“囊中取物”一般拿出来“花”呢!   于老师教了几十年的语文,悟出了一个道理:教语文要有积累的意识,学语文好比攒钱;这个“钱”要天天攒,天天花,一直到老。   32、让学生有点“艺术细胞”   有灵气的人,大都懂点艺术。   一般地说,懂艺术的人气质高雅,这更是无疑的。   于永正老师把“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作为自己的信条,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果自身素质允许的话)   33、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   可以说,于老师的课之所以上得精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京剧艺术素养。   如果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不懂点艺术(不一定是京剧艺术)的老师是“不完整”的老师呢?   34、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   语言文字学家倪海曙说:“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   大家习惯于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岂不知,这样量的结果,后进生会越来越短,越来越矮。   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趣,来之于他一次一次的“取得成就的满足”。有时,这“成就”完全是用放大镜找出来的,或者压根就谈不上“成就”而是硬说的。   35、爱屋及乌   ——我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二)   爱屋及乌。你教得好,学生就信赖你,喜欢你;喜欢你,就喜欢你教的学科,对你教的学科感兴趣。如此而已。   “教得好”的基础,或者说前提,是教材把握得好,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得好。   36、导入的艺术   “导入”的“导”字道出了它的作用。“激情激趣”是它的訾议个作用。这一点很重要。没有良好的情感参与和推动理解和记忆将是一句空话。另外,导语常常提出读书的要求,将读书的目的、课文的重点以及学习方法加以提示,所以,它还有导读、导学的作用。   如何导入,要因文而异。有的课文可以在题目上作文章。那些写得扣人心弦、荡人心魄的课文,着重以情导入。这样做不但起到了扭转学生兴奋中心的作用,而且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有故事情节或者写新奇事物的课文,可采用制造悬念的方法,引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有些课文干脆“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根本不设导入这个环节。   总之,“导入”要因文而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要有心,要用心。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可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7、写字、育人、做人   听于永正老师的课,总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点,就是他那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于老师说:“提笔就是练字时。”“学写字就是学做人。”至今记忆尤新。一个生字,首先描一遍,再仿影几遍,又临摹数遍,只要不是大脑有问题,记住它的字形是不成问题的。   38、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   乍教低年级,不以造句训练为然,认为是雕虫小技。其实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造句并不那么容易。   在日常生活中,“小题大作”是被人耻笑的。在教学上,却无大题小题之分,每项训练,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造句训练在诸多语文训练中可谓是“小题”了,但照样可以“   大作”,并能作出很多的文章来。关键要去琢磨。   有这么一件事:一位老师琢磨出一个“万能造句法”——不论用什么词造句,都写“老师让我用‘**’造句”。如用“有名”造句,就写“老师让我用‘有名’造句。”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这分明是“走火入魔”!   39、解词的艺术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训练。至于哪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哪些要去意会,哪些可以借助情境去弄明白,哪些可以而且必须查字典、弄个“水落石出”,哪些词不要或者没办法下定义,可以通过运用(如造句)去掌握,这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而这,要靠老师细细琢磨。   于老师是把功夫花在看教材上的,一个词一个词地去看。这一点,是否值得我们年轻教师学习呢?   40、揭示寓意的艺术   我在执教《刻舟求剑》一课时,曾经把寓意写到了黑板上,让学生背过。可我心里却在犯嘀咕:难道仅仅为了在考试时能准确无误地做上,而让孩子死记硬背这些他们根本不理解的寓意吗?可悲的应试教育!   今天看了于永正老师的做法,使我明白了许多。对!多读多背,记住童话、寓言这个故事,记住这个故事的载体——规范的、生动的书面语言,比“挂小黑板”重要得多。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替乌鸦想一想,它好不容易找到的一片肉被狐狸骗走了,心里会怎么想?会对自己说什么?   你会发现,孩子们的回答,就是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41、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   新颖、巧,应该说是教学艺术性的一个方面;阅读教学中的写的训练,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艺术性的更重要的方面。   续写课文;“补写”,凡是没有把事物写尽的课文,都可以让学生补写。如《黄山奇石》重点写了几种石头,还有几种只写了题目,这时,可让学生仿照上面的方法写下来。   “造段”练习;“写话”练习,如学完《再见了,亲人》,让学生写一写他们之间的对话。   42、“行成于思”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缘起   于老师的一些精彩的课堂设计,都是想出来的。古人云:“行成于思”嘛。   但是,它们不是忽然来了什么灵感,突发奇想,一下子从脑子里蹦出来的,而是经过一个长期的思索、学习、实践的过程形成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学思”、“思学”的过程。   只靠一个人去“思”,所得就会有限;还要“集思”。“集思”才能“广益”。   同事之间经常组织一些教学经验交流会,集思广益,事半功倍。   43、探索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实验的实施   办法之一:利用生活本身提供的言语交际的机会和素材进行说写训练。如:老师病了,请同学们写“慰问信”;捡到东西,及时写“招领启事”;写“表扬信”等。   办法之二: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进行说、写训练。如:写一写上课时,班级来客的外貌、事由;把轧面机“请”到教室,让同学们看着说明书给大家讲解等。   要是生活一时不能提供说、写机会和素材,就创设。人,是活的;思想,是活的。不能坐着等米下锅,要主动找米下锅。   办法之三:开展活动,相机安排说、写训练。如:进行“认识苹果”活动。   办法之四:通信作文。   “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否定了为作文而作文、为升学考试而作文的思想,强调了应用学科的应用性,强调了作文教学的社会效益。   44、“下水”   参加工作第四年了,写过的“下水文”屈指可数。今天,读了于老师的文章,方知“下水”的重要性。   “下水”原是叶圣陶先生打的一个比方。   写“下水文”可不是让学生抄的。“下水”的目的首先在于了解题目的难易,怎样写才好。   写“下水文”不是让学生抄的,但有时候要念给学生听,为学生示之以范。什么时候念?念多少?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写“下水文”时,完全是以教的学生中的极其普通的一员的身份或心态去写的,尽力写得有“孩子气”。   45、命题的艺术   读了于老师“命题的艺术”这一小节,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经常抓耳挠腮了,很大一方面是因为我给他们的题目太大太空洞,使学生产生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给文章起题目是一门艺术。老师给学生出题写作文叫“命题”。因为学生必须按题目写文章,所以给学生出题目——命题——更要讲究点艺术。   《我第一次……》、《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敬佩的一个人》……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这样的作文题目比比皆是。其实,正是这些“意义”、“敬佩”、“难忘”把学生框死了,既无其人,也无其事,就出现了“编”作文的现象。   于老师起的题目就很不错,如: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可以出这么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嘿,我这个人》、《哈,我这个人》、《咳,我这个人》,这些题目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作效果更佳。   再如:让学生写自己和同桌,出这样的题目,《远亲不如近邻》、《不准越过“三八”线》、《井水不犯河水》等,学生一看题目就来了兴趣,能写不好吗?   作文命题少了趣味性,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减少大半,就像做菜少了油盐就提不起人的胃口一样。   为学生出的题目让学生一看便有兴趣,便很动情,便产生写的欲望,确实是一门艺术。   46、“小题大作”   经常嫌弃许多学生的作文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细细想来,自己没能指导学生做到“小题大作”。   在于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件件小事皆可大作,而且作得有声有色。   可是,有的学生有生活,也知道写平平常常的小事,作文却写得苍白无力,为什么?问题在于,这些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不强。我们要让他们在劳动中、活动中、交往中、读书中、艺术的熏陶中,感受生活的真谛,感受人间的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有情、有义、有爱、有恨,才会捕捉住平凡的小事中的闪光的东西,才会与别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才能与大自然中的美产生共鸣。 走近名师:   于永正,属于老一辈的著名特级教师,他是徐州人。一位精神矍铄、幽默风趣的老者,这是他留给我的印象。前几年,曾去徐州观摩过他的课堂教学。几千人的大会堂里,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老师坐得满满的。上课前,礼堂里躁动不安,喧闹不已。但于老师一站上讲台。下面就鸦雀无声。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里,你能随时听到于老师幽默的话语,感受到学生轻松积极的学习状态,更能从老师们开心的笑声中感受于老师的课堂教学的魅力。   我们来欣赏于老师上课的一些片段。 于老师教学古诗《草》,进入复习阶段。 师:小朋友,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背给妈妈听?(找一名学生到前面来)好,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生背诵)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找一学生到前面来)现在我当你哥哥,你该怎么说? 生:哥哥,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哪一首?(生答《草》)弟弟,这首诗我也学过。他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个“白”字。(众笑)我先背给你听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哎,最后一句是什么?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的记性好,谢谢你。(众笑)谁愿意背给奶奶听?(指一生到前面)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您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生答背《草》) 师:草?那么多花儿不写,为什么写草啊? 生:因为草有一种顽强的精神,野火把它的叶子烧死了,可是第二年春天,它又长出了新芽。 师:哦,我明白了。你背吧。(生背)“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是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叶子黄了,干枯了;荣,就是茂盛。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呀?(众笑)   这样的片段,在于老师的课堂里唾手可得。在教《在仙台》,一个学生问:“老师,北京的大白菜运到浙江怎么便‘尊为胶菜’?您不是说,胶州出的大白菜才叫胶菜,才有名的吗?”“嗨!冒牌货吗!不然,为什么要‘打假’呀!可见,那时就有假冒伪劣商品。”接着是一片笑声。 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中的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说的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开玩笑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小朋友哈哈大笑。这位小朋友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于老师表扬说:“你读懂了。”于是笑声又起。…… 于老师说:“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于老师还说:“ 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 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于老师再说:“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 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 于老师把他的幽默融入课堂,把他的幽默融入了课堂评价中,于老师幽默中融入了他高深的教学艺术 于老师把他对学生人文的关爱融合在他的幽默中…… 堂精彩的作文指导课 ——于永正作文指导课观感 洋浦实验学校  王素梅    今年三月份,我有幸在东方市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精彩的作文指导课。作文教学内容是看图作文《四毛的故事》。这节课,于老师展示了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风采,令人叹服的同时,也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一、 得心应手的基本功。     于老师语文教学基本功非常深厚。在这节作文课中,于老师寥寥数笔就向学生画出了可爱的四毛的形象。在娓娓地故事叙述中,又一幅图画出现在学生面前。画面上的四毛,拿着一张倒过来的试卷,分数由66变成了99,于老师就在倒着的试卷上写下倒着的“试卷”两字,令在场听课的许多老师敬佩不己。     于老师的表演才能在这节课中得到充分展示。面对单幅图的看图作文,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推前”、“想后”后,带领学生进行表演。第一次,于老师表演老师,对学生没有考好十分恼怒,大发其火。如果说老师演老师,这是本行,不算什么的话,那么于老师第二次的表演就令人折服了。他问参加表演的学生,回家准备给谁签字,学生回答给妈妈签字。于老师围裙一扎,转眼间变成学生的妈妈。妈妈的唠唠叨叨,对儿子的疼爱,表演得惟妙惟肖。特别是当妈妈知道儿子骗了自己时,伤心地痛哭,哭得把表演儿子的学生也完全带入了境界,儿子也哭了起来,一个劲向妈妈认错。表演到这种程度,不能不令所有听课的教师钦佩万分。     教师是演员,在不同的课堂上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这需要有过硬的基本功。于永正老师无疑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正是因为于老师的亲自参与表演,调动了学生的表演欲望,才使这节作文课生动腥ぃ卤恃灾形铩?BR>    在快下课时,于老师为感谢同学们,唱了两句京剧。男扮女的优美唱腔使同学们激动,使老师们激动。相信于老师的才艺会给学生们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 二、 学生情趣的调动     这节作文课,于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棋高一着。首先是选演员。于老师设计了几个小表演,鼓励学生上台表演。并选出了总导演,事事征求“黄导”的意见,一下子缩短了和学生的距离。表演四毛的学生调皮、活泼。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平时一定不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但今天于老师处处表扬他,与他一起表演。他写的作文于老师给他打了三百分。所以,在下课时,这个学生对于老师说:“感谢于老师教我写作文,这是我有史以来写得最好的作文。真希望于老师不走,继续教我写作文。”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慨。     另外一点就是于老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学生写好作文后,自己读作文,只要发现一个好句子,甚至一个好词,于老师都及时鼓励、加分。当他告诉学生作文可以得150分时,学生说不相信,于老师就当场在学生作文本上打上分数。每个上去读作文的学生都是笑容满面地回到座位。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学生又怎能不愿做作文呢?     在这堂作文指导课上,于老师注重训练内容的趣味性,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条理性、周密性、深刻性,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我最喜欢发言错误的学生。”这是于永正老师每次上课前总要说的一句话。看似简单的语言,不正包含了于老师对孩子的爱吗?只有对学生的爱,才使于老师把每一节课都上得那么丰富多彩,才使每个学生都那么难忘。     语文姓语,学语文是为了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我们教的是语文,而不是课文。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不同点。 ——于永正     我对学生的爱表现在尊重他们的人格,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在他们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了解每个人的不足之处,能在他们最需要我的时候,给他们以帮助;表现在我不吝啬表扬,但每次表扬又不是廉价的;表现在我会用多种方式表达我对学生的爱,让学生感到我时时在关注着他们。学生从我这里感受到了关爱,也就学会了关爱他人。我爱学生,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学生喜爱我,就喜爱我所教的学科。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了兴趣,才意味着教学上的真正成功。 以“美”营造高潮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于老师便常常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用形象的“美”的方法将学生带到课文“美”的境界里,细心体味课文“美”的语言,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将艺术手段用于语文教育,是他营造课堂教学高潮的又一法宝。 (一)画一画 教学《翠鸟》《壁虎》第一自然段,学生读书指导,于老师画画。于老师画得好,学生兴致高,色彩鲜明、形神兼备的黑板画马上让学生于艺术享受之中明白了状写顺序,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于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读,而是启发学生边读边想,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画戴上“白色绒帽”、缠绕上“条条玉带”似的庐山云雾图,再看一看插图和投影,领悟云雾像大海天幕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说说感受并读出这种感受。学生画得兴趣盎然,读得声情并茂。 (二)唱一唱 在《月光曲》的教学中,于老师以贝多芬的同名钢琴曲为背景,让学生体会八、九自然段的感情色彩,学生很快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而在《燕子》的教学中,则将读和歌结合,在学到“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时,钢琴伴奏,让学生齐唱《小燕子》,在歌声中感受语言之美、体味比喻之妙。 (三)演一演 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通过表演,调动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读书,帮助学生感悟。《小稻秧脱险记》“词语教学”片断是成功运用表演组织课堂高潮的范例: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采访手记 于永正——要想让孩子快乐作文,老师首先要快乐,有快乐的心境,童心不泯。怎样才能拥有童心?要像孩子一样有好奇心,要爱好广泛。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读书要琢磨味道,用自己的综合素质引导,示范就是最好的引导,不管什么都是如此。  我的“发现”,使我很兴奋。在课堂上,当我引导学生也这样“发现”后,学生变得也很兴奋。我对学生说:作者这样写,叫“前后照应”,我们这样读,叫“前后联系”。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听课的老师也恍然大悟了。  老师们听了我的造句、造段训练,又交口称赞,问我这个设计是怎么想出来的。我回答的只有一句话:“因为我通过查词典,弄明白了‘究竟’的意思,所以想出了这么一个训练程序”。   由此我想,教学艺术(即高明的教学方式、方法)来自于执教者对所教的教材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连一般的方法都不会有,还谈什么艺术呢?   我是把力气花在钻研教材上的。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了。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字的读音,一一落实,决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课文的“味儿”是读出来的,是“煮书”“煮”出来的。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几乎都来自读。年轻的时候,我备课总是先看“教参”,现在也看,但是在我思考过之后看,或者遇到问题,才去请教“教参”的。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我是从来没上过满意的课的。过去,我拿到一篇课文,读了一遍两遍就去考虑教法,想来想去想不出来。现在悟出来了——这法那法,不钻研教材就没有法。一个人读不懂,就和同事们一起读,人多力量大,好多高明的方法我是和同事们一起“读”出来的。关于这一点,我以后还要谈,这里顺便提一下,目的是想告诉年轻的老师,如果一个人的力量达不到,别忘了,周围还有好多人呢!聪明者,不但要“善假于物”,还要“善假于人”。   我再重复一遍:一定要下功夫钻研教材,否则就不会有得心应手的方法,行之有效的方法,没有好的方法,也就谈不上艺术。教材把握不好,甚至于把握偏了,方法越高明,越会南辕北辙。错了,偏了,还有什么艺术可言呢? 关于备课的重要性不必说了。反正不备课,或者备得不充分,我是不敢进课堂的。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观点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观点二:隐性备课最重要   我把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   第一步:钻研教材。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如我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听了无不手舞足蹈。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备“朗读”,一是多读,用心揣摩课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听别人朗读,听录音。平时,我特别喜欢听广播电台的小说朗读、诗歌朗诵,这对提高我的朗读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努力去做。  观点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上边说了,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   即使教师在教学前没有找到什么好的教学方法,只要朗读好了,读出文章的妙处和味道来了,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有人请教一位台湾的教授怎样教语文,该教授说:“跟我读。”这话真是说到根本上了。   观点四:教案一定要写   隐形实际上并不隐形,它指的是在写教案之前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中包括无形的思考。但我认为,备课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显性备课。所谓显性备课指的是写教案。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教学目标要记,过程要记,关键词语的处理及体会要记,老师要讲的重要的话要记;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写的片断、造的句子,我先写一写,造一造;重要的参考资料也写下来。我以前书写较工整,为的是校长检查能得到好评。现在写得较随意,底线是自己必须能看懂。有些课文考虑得比较周密,我只写个大体教学过程。对已经教过数次的课文,我只写新的体会、新的处理方法。   我还喜欢在课本上写“教案”,美其名曰“备课于书”。我把隐形备课称为“备课于心”。我是每课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课都让学生喜欢,所以更多的是“备课于心”和“备课于书”。教案往往只写个过程,更细微的东西在书上。   总之,备课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出发。   观点五:讨论与自读尤为重要   钻研教材时,我喜欢和同事讨论。同事间的讨?特别是上公开课),很有作用,有时会使我豁然开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会被别人一句话点破。听别人上课,也有助于对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帮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学方法,是在听别人的课的时候想出来的。   人教版小语课本第八册有一篇课文叫《全神贯注》,我读了一遍,就被罗丹的全神贯注的精神所感动。当我又读了两遍后,教法一下子就产生了:我打算一开始把文章最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的两句话“那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
/
本文档为【课堂艺术人生:于永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