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其与自我中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20130318

2013-03-18 10页 doc 240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6728

暂无简介

举报
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其与自我中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20130318 大学生抑郁现状与自我中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摘 要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青少年自我中心问卷以及情绪调节效能感问卷对96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探讨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其与自我中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3.4%,抑郁者无性别及年级上的差异。②有无抑郁症状的大学生在自我中心各维度及人际关系敏感上差异显著。③抑郁与假想观众、独特自我、不可伤害性及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与全能性呈负相关;人际关系敏感及独特自我、不可伤害性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自我中心的全能性则对大学生抑郁有显著...
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其与自我中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20130318
大学生抑郁现状与自我中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摘 要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青少年自我中心问卷以及情绪调节效能感问卷对96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探讨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其与自我中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关系。结果发现:①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3.4%,抑郁者无性别及年级上的差异。②有无抑郁症状的大学生在自我中心各维度及人际关系敏感上差异显著。③抑郁与假想观众、独特自我、不可伤害性及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与全能性呈负相关;人际关系敏感及独特自我、不可伤害性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自我中心的全能性则对大学生抑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 自我中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抑郁,中介作用 分类号 1 引言 抑郁(Depression)又称情绪低落,是个体因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感障碍,同时伴随思维、认知功能迟缓及活动能力的减退等症状。 依据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被称为“心理感冒”,发展的心理社会危机理论提出,大学阶段的个体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期间要处理包括职业、婚姻及亲密关系建立等重大人生挑战,在环境适应、学习、择业及自我成长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因此受抑郁情绪困扰的个体也逐年增多。抑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极情绪状态,会影响人们日常的行为和生活积极性,长期存在的抑郁倾向作为一种消极情绪反应,会使大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使其学习效率下降、生活质量降低,重度抑郁甚至伴有严重的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如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总流行率为42.96%,重度抑郁症状流行率为2.08%[1],大学生中曾产生过自杀意图的高达21.27%[2],远高于其他人群。 早期的抑郁理论如抑郁素质论、抑郁的认知理论等,其中,Beck提出的抑郁的认知理论则强调了自我歪曲和消极的认知图式等认知因素与致抑郁密切相关(A.Beck,1975),消极自我评价是抑郁的一个重要成分,抑郁个体在解释外界信息时通常使用一种扭曲的思维方式。 近期,研究者Elkind则提出了关于人格发展的自我中心理论, Elkind 认为自我中心实际上是青少年建立了一个歪曲的自我世界[1],而认知的歪曲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青少年抑郁研究中,最初的自我中心就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 青少年自我中心(Egocentrism)指个体在青春期出现的、无法区分自己关心的内容与别人所关心内容的异同,并由此衍生出对自我独特性和能力的夸大感知、对危险的过分轻视等特殊现象[3] [4] ,,包含 前人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中心可以解释抑郁等内化情绪问题,另外,自我中心倾向性可能会暂时增加个体非理性思维,而这些非理性思维如果逐渐结构化、系统化,最终会形成一系列认知偏差,给个体带来情绪上的问题(摘要,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与抑郁,李晓巍,邹泓,侯柯)。多项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水平与抑郁间存在密切关系:申晶晶认为,青少年一旦遇到各种挫折时,自我中心感受到打击,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同样,在解决问题时仍然以自我中心为价值取向,较少考虑社会和亲人的需要和感受,这也是有些青少年自杀的原因②(②申晶晶.青少年自杀心理解读与对策.青年探索.2004.2.51-53);朱谨认为青少年息自杀者的思维品质中显示出了明显的矛盾性,他们的思维再度出现了自我中心③(③朱槿.请尊重生命:青少年自杀行为干预.中国青年研究.2003.6.58-61);自我中心水平高的青少年报告出更多的抑郁症状,并且这种相关从青春期早期到后期有跨年龄的一致性。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由 Bandura 于20 世纪 70 年代末提出,它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观自我感受(Bandura,1995;高申春,2000),是一种自我把握感和控制感,而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的改变都要通过自我效能感来实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汤冬玲 董 妍 俞国良 文书锋,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4, 598–604)。情绪调节自我效能作为自我效能感的一种形式,代表了个体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自信程度,与个体的情绪体验与行为密切相关(摘要 依恋与消极情绪: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中介 钟娇 李彩娜)。意大利心理学家 Gaprara (1999)和美国心理学家 Bandura (2003)分别发现个体在情绪调节方面的差异取决于个体对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信念,而这种信念会影响个体情绪调节的实际效果,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在这两位学者的推动下,很多学者展开了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RESE)的研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汤冬玲 董妍 俞国良 文书锋,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4, 598–604),并发现自我效能感是情绪研究中的重要变量,自我效能感在情绪与行为之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大学生情绪调节效能感问卷的修订及应用 方春艳① 余明东②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第20卷第7期)。Caprara, Bandura, Gerbino 等人的实证研究显示,情绪对健康及行为的影响作用受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 它可以使个体有效应对压力、提高人际关系质量、提高主观幸福感, 还对抑郁、害羞、亲社会行为、犯罪行为、成瘾行为等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汤冬玲 董妍 俞国良 文书锋,心理科学进展 2010, Vol. 18, No. 4, 598–604)。 文献回顾发现,抑郁与自我中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都存在密切联系。目前自我中心的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维度已成为预测青少年抑郁的有力因素,但个人神话的三个成分对抑郁的预测作用仍有不同。因此本研究旨在证明个人神话的三个成分分别对抑郁的预测作用,考察大学生抑郁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自我中心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仅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同时为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 2.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西安市四所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大学生,发放问卷980份,有效问卷964份。其中男生487人(占50.5%),女生477人(占49.5%);大一411人(占42.6%),大二290人(占30.1%),大三164人(占17%),大四99人(占10.3%)。 2.2 研究工具 2.2.1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9]:该量表着重评价抑郁情感或心境,即个体的情绪体验,较少涉及抑郁的躯体症状。量表共有20个条目,反映了抑郁状态的六个侧面:抑郁心情、罪恶感和无价值感、无助与无望感、精神性迟滞、食欲丧失、睡眠障碍,总分范围为0-60,分数越高抑郁出现频度越高。本研究采用抑郁总分大于等于16分为可能有抑郁者[12]。Radloff指出,用CES-D得分可较好地区分精神科住院病人与一般人群,且对区分病人的抑郁程度有帮助。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 2.2.2 青少年自我中心问卷[10]:由侯珂参考国外的AES、NPFI(以及NPFI问卷衍生出的个人神话各维度的单独问卷)等问卷作为备选题目进行编制,共包含34个项目,由假想观众、全能性、独特自我和不可伤害性4个维度组成。问卷采用5点量表的计分形式,从“不符合”到“符合”,依次记1-5分。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 2.2.3 情绪调节效能感问卷:采用Caprara(2008)最新修订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中文版,用于测量个体对自我调控情绪能力的认知,包括12个项目三个维度,分别为:表达正性情感的自我效能、克制失望沮丧的自我效能及控制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其中后两个维度合并为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问卷5级评分,高分代表更高的情绪自我效能。本研究中的Cronbach’α为0.83。 2.3 问卷施测和数据处理 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测试时间大约30分钟。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研究生做主试,所有问卷当场收回。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大学生抑郁情况: 3.1.1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基本情况 以CES-D总分大于或等于16为可能存在抑郁状态,结果发现,在过去的一周内,抑郁得分≧16分的人数为515人,占有效问卷的53.4%,即大学生抑郁心理症状检出率为53.4%,这与国内有关研究结果相比略高[11]。抑郁检出率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比较(N=964) n M SD 抑郁症状检出率(%) 性别 男 487 19.19 9.15 60.6 女 477 16.01 9.63 46.1 年级 大一 411 17.57 9.38 53.8 大二 290 17.84 9.35 56.2 大三 164 16.60 9.20 44.5 大四 99 18.79 10.97 58.6 城乡 农村 643 17.63 9.21 53.8 城市 321 17.59 10.12 52.6 家庭 经济 1000元以下 358 18.06 9.66 54.2 经济 1000-3000元 432 17.57 9.05 55.1 情况 3001-5000元 115 16.84 10.60 47.8 5000元以上 59 16.71 9.87 47.5 总计 964 17.61 9.52 53.4 3..1.2 抑郁者在性别与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对抑郁者做2(性别)×4(年级)的MANOVA,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1,507)=0.472,P>0.05),年级主效应不显著(F(3,507)=1.023,P>0.05),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3,507)=0.833,P>0.05)。抑郁者在性别与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2 抑郁者在性别与年级上的差异(n=515) 全体 男 女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n=515) (n=295) (n=220) (n=221) (n=163) (n=73) (n=58) 抑 郁者 M 24.78 25.09 24.36 24.53 24.54 24.95 26.21 郁 SD 6.76 6.33 7.28 6.73 6.36 6.93 7.68 者 F 0.222 0.372 注: * P<0.05; **P<0.01;***P<0.001,以下均同。 3.1.3 有无抑郁症状在自我中心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 以CES-D总分大于或等于16为测查抑郁状态的标准,将大学生分为有抑郁症状组和无抑郁症状组,对两组被试的自我中心各维度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均分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有抑郁症状组被试在假想观众、独特自我维度上及人际关系敏感得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组,在全能性维度上得分显著低于无抑郁组,不可伤害性维度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3 有无抑郁症状大学生在自我中心各维度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得分比较(M±SD) 抑郁症状 假想观众 全能性 独特自我 不可伤害性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 有(n=515) 39.60±7.23 20.54±4.70 21.76±4.60 18.56±4.68 23.59±5.07 无(n=449) 37.43±8.40 22.48±4.93 18.87±5.26 18.03±4.87 18.61±5.10 t 15.408*** 2.796*** 10.632*** 0.621 0.146*** 3.2大学生自我中心情况: 3.2.1自我中心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表 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性别差异(M±SD) 男 女 t 假想观众 2.89±0.62 3.05±0.58 -4.03*** 全能性 3.08±0.68 3.04±0.72 0.81 独特自我 3.01±0.71 2.82±0.74 4.01*** 不可伤害性 2.75±0.65 2.48±0.68 6.12*** 注:*P<0.05,**P<0.01,***P<0.001,下同。 从表 可见,男女大学生在自我中心的假想观众、独特自我和不可伤害性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P<0.001;P<0.001),其中,女生的假想观众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01),男生在独特自我和不可伤害性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0.001; P<0.001)。而男女大学生在自我中心的全能性维度上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 3.2.2自我中心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表 大学生自我中心的年级差异(M±SD)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F 假想观众 2.96±0.65 2.96±0.58 3.07±0.59 2.88±0.50 2.38 全能性 3.00±0.75 3.15±0.68 3.08±0.66 3.07±0.58 2.05 独特自我 2.92±0.77 3.00±0.71 2.85±0.66 2.79±0.71 2.64* 不可伤害性 2.56±0.69 2.65±0.69 2.62±0.65 2.75±0.63 2.51 从表 可知,各年级大学生在独特自我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显著(P<0.05),而自我中心其他三个维度得分均无显著年级差异(P>0.05;P>0.05;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独特自我维度上,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5;P<0.05)。 3.3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情况 3.3.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分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表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分的性别差异(M±SD) 男 女 t 表达正性情感 3.59±0.78 3.91±0.68 -6.64*** 克制失望沮丧 3.35±0.70 3.16±0.68 4.31*** 控制愤怒情绪 3.26±0.69 3.02±0.64 5.63*** 总分 3.40±0.56 3.36±0.46 1.19 从表 可见,男女大学生在表达正性情感、克制失望沮丧和控制愤怒情绪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P<0.001;P<0.001),其中,女生的表达正性情感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01),男生在克制失望沮丧和控制愤怒情绪两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0.001; P<0.001)。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 3.3.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分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 表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总分及各维度分的年级差异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F 表达正性情感 3.78±0.73 3.71±0.81 3.80±0.65 3.63±0.85 1.60 克制失望沮丧 3.24±0.74 3.27±0.68 3.34±0.63 3.13±0.65 1.94 控制愤怒情绪 2.92±0.77 3.00±0.71 2.85±0.66 2.79±0.71 0.53 总分 3.13±0.69 3.18±0.71 3.11±0.92 3.11±0.63 1.354 从表 可见,各年级大学生在表达正性情感、克制失望沮丧和控制愤怒情绪三个维度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3.4 大学生自我中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对抑郁预测作用的回归分析 3.4.1自我中心、抑郁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之间的相关关系 对抑郁、自我中心各维度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 1) 抑郁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全能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2, P<0.01;r=-0.24, P<0.01),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越高,抑郁症状越低。2) 抑郁与假想观众、独特自我、不可伤害性存在显著正相关(r=0.15, P<0.01;r=0.32, P<0.01;r=0.09, P<0.01)。此外,年级变量与抑郁相关不显著,性别变量与全能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无显著相关,与假想观众存在显著正相关(r=0.13, P<0.01),与抑郁、独特自我、不可伤害性均存在显著负相关(r=-0.17, P<0.01;r=-0.13, P<0.01;r=-0.19, P<0.01),具体结果见表 。 表 描述统计结果和各变量间的相关 变量 M SD 1 2 3 4 5 6 7 8 1.性别 1.49 0.50 1 2.年级 1.95 1.00 0.027 1 3.抑郁 1.88 0.48 -0.17** 0.01 1 4.假想观众 2.97 0.60 0.13** 0.01 0.15** 1 5.全能性 3.06 0.70 -0.03 0.04 -0.24** 0.17** 1 6.独特自我 2.92 0.73 -0.13** -0.05 0.32** 0.20** 0.12** 1 7.不可伤害性 2.62 0.68 -0.19** 0.08* 0.09** 0.10** 0.26** 0.22** 1 8.情绪调节自我效能 3.38 0.51 -0.04 -0.03 -0.42** -0.05 0.37** -0.08* 0.13** 1 3.4.2情绪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为了自我中心、抑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之间的机制,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程序,对三者之间可能的中介作用进行检验。 分层回归证明中介作用的表格 接着,为了进一步考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及自我中心对抑郁的影响,将抑郁均分作为因变量,自我中心各维度得分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得分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第一层将年级和性别转化为虚拟变量直接进入(enter)方程以控制其影响,第二层逐步进入(stepwise)自我中心的各个维度,第三层进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作为中介变量。结果表明,人际关系敏感及自我中心的独特自我及不可伤害性维度能显著正向预测抑郁,自我中心的全能性维度则能显著负向预测抑郁。(表4) 表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自我中心各维度对抑郁的回归预测 因变量 进入步骤 预测变量 R R2 F Bata t 抑郁 第一层 性别 -0.17 -5.27*** (Enter) 年级 0.17 0.03 13.93*** 0.01 0.43 第二层 假想观众 0.47 0.22 26.66*** 0.15 5.16*** (Stepwise) 全能性 0.44 0.20 93.06*** -0.28 -9.65*** 独特自我 0.34 0.12 97.16*** 0.30 9.86*** 不可伤害性 0.47 0.22 4.31* 0.06 2.08* 第三层 、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效能 0.56 0.32 130.79*** -0.34 -11.44*** (Enter) 4 讨论 4.1大学生抑郁现状的特点 本研究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3.4%,略高于刘宇宁等人的研究结果。在不同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中,大学生均有较高的抑郁检出率,说明可能他们面临很大的压力。当今大学生已不如过去那样炙手可热,他们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如就业前景相当不乐观、日益激烈竞争的学业压力、繁重而力不从心的经济压力、复杂错综的人际关系压力以及“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压力等,这些都导致他们因不堪重负而表现出抑郁症状。此外,不同性别、年级的抑郁者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所承受着各种压力并不会受到生理特征的影响,因此表现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语言及行为减少等抑郁主要症状。现阶段男女平等,所面临和承受的压力都是一样的。这同时也提醒了高校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对大学生的抑郁心理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治疗,已是当务之急。 4.2大学生抑郁与自我中心、人际关系敏感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抑郁者的人际关系敏感得分明显高于无抑郁症状的大学生,同时人际关系敏感与抑郁存在显著正相关,人际关系敏感对抑郁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与国内研究结果一致[12]。具有人际关系敏感的个体对人际安全也过分关注,需要依靠他人的爱和注意维持脆弱的自尊,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当他们缺少外界支持、依赖时,就会对自己能力和关系的稳定性极度不自信,并很难维持积极的情感,因此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导致个体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所以说,人际关系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良好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成长,使他们易博取他人的好感,对自己更有信心,自我评价也更高,不易产生抑郁情绪;同时也为他们步入社会,进行角色转换,为进一步的社会化提供基础。各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卫生讲座及人际关系训练,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逐步改变大学生的消极应对方式,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有无抑郁症状个体在自我中心上的差异与Holmbeck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表明抑郁与自我中心存在密切关系[13]。说明与无抑郁症状的学生相比,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更多地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并认为自己是生活的主角,也更确认自己的独特性,过于关注自我而忽视现实世界。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后期,自我意识和认知发展均处于相对完善的阶段,虽然多数人都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想法,但自我中心主义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认为自己的情绪体验是独一无二的,并常常夸大自己的情绪感受,一方面认为自己是无法被人理解的,不愿与他人交流,并产生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对危险过分轻视,认为自己是不可毁灭的,一旦将自己想象的预期和现实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就会产生等挫败、内疚、自我批评等消极体验,因此,导致抑郁情绪的重要原因是独特自我及不可伤害性观念的这种认知歪曲,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所出入[14]。如果这种错误的认知无法得到及时正确的干预,只会使抑郁更加严重。而全能性观念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对自己持有正性态度,有助于大学生产生较高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对抑郁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由此可见,自我中心的全能性维度对个体来说是一种保护性因子,可以缓解和降低个体的抑郁情绪。 5 结论 5.1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3.4%,抑郁者在性别和年级上无显著差异。 5.2 有无抑郁症状的大学生在自我中心各维度及人际关系敏感上差异显著。 5.3 抑郁与自我中心中的假想观众、独特自我、不可伤害性维度及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与全能性维度呈负相关;人际关系敏感及自我中心的独特自我、不可伤害性维度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抑郁,自我中心的全能性维度则对大学生抑郁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召云.1734名大学生Beck抑郁自评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5:9 [2] 刘连龙,胡明利.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6(1): 171-174. [3](邱炳武 王极盛,抑郁研究中的素质压力理论述评) [3] Elkind D. Egocentrism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1967, 38: 1025-1034 [4] Elkind D, Bowen R. Imaginary Audience Behavio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79, 15(1): 38-44 [5]Baron P,Hanna J.Egocentrism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in young adults.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990,18(2):279~286 [6] Goossens L, Beyers W, Emmen M, et al. The imaginary audience and personal fable: factor analyses and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new look” measures.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02, 12(2): 193~215 [7] Lapsley D. The two faces of adolescent invulnerability. In: Romer. Reducing adolescent risk: Toward an integrated approach. Pennsylvania:SAGE, 2003. 23-31 [ 8]赵菊 [8]郭菲,雷雳.青少年假想观众和个人神话观念的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 ,14(6):873-879 [9] (徐本华,2004) [10] (夏燕,2008) [9]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284-287 [10]侯珂,青少年自我中心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 [11]刘宇宁,金月兰.大学生抑郁情绪及相关因素的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 9(3):208-209 [12] 李莉.大学生完美主义对自尊、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6 [13] Holmbeck G, Crossman R, Wandrel M, et al. Cognitive development, egocentrism, self-esteem, and adolescent contraceptive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1994, 23(2): 169~193 [14]鹿美丽.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 X1:假想观众 X2:全能性 X3:独特自我 X4:不可伤害性 �到底是特征还是维度 �这一部分的内容介绍会让人认为自我中心与抑郁间的关系已成定论,要指出目前研究中的争议 �对结果做进一步的阐述,说明人际抑郁
/
本文档为【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其与自我中心、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20130318】,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