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士大夫精神与庶民文化

2017-12-26 11页 doc 25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96227

暂无简介

举报
士大夫精神与庶民文化士大夫精神与庶民文化 第九章 士大夫精神與庶民文化 緒 論 一、從唐末五,到宋初,中國政治社會的變動 1.政治:中古以來的門閥貴族勢力已經徹底解體,得意於科舉的帄民知識分子成為官僚系統的士大夫, 也是構成統治階層的社會菁英 2.社會:A.中古時,的貴族莊園經濟,由於中唐以來的經濟發展以及土地賦役制度的改變而崩解 B.生產力的大幅提升,帶動經濟的繁榮與城市的興盛發展,民間的活動因而蓬勃展開 二、士大夫精神的趨向,反映出中國近世政治文化的特徵;庶民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中國 近世社會生活的風貌 1.士人建構理學作為...
士大夫精神与庶民文化
士大夫精神与庶民文化 第九章 士大夫精神與庶民文化 緒 論 一、從唐末五,到宋初,中國政治社會的變動 1.政治:中古以來的門閥貴族勢力已經徹底解體,得意於科舉的帄民知識分子成為官僚系統的士大夫, 也是構成統治階層的社會菁英 2.社會:A.中古時,的貴族莊園經濟,由於中唐以來的經濟發展以及土地賦役的改變而崩解 B.生產力的大幅提升,帶動經濟的繁榮與城市的興盛發展,民間的活動因而蓬勃展開 二、士大夫精神的趨向,反映出中國近世政治文化的特徵;庶民文化的發展,呈現出中國 近世社會生活的風貌 1.士人建構理學作為思想指引,並發舒出「內聖外王」的抱負;進則改革時政,移風易俗,退亦熱心 公益,輔翼吏治 2.以農業、工業進步為背景,宋,商業也有突破性的進展,不僅國內商業市場活絡、金融擴張,海外貿 易通商國家也多達五十餘國,並發展出許多新的商業技術 3.宋,城市人口激增、商業區侵入住孛區、夜市應運興起,更重要的是,為滿足龐大市民娛樂所需,也 興起了豐富多彩的庶民文藝和娛樂 第一節 士人從政的抱負 一、知識分子的經世思想 1.追求人生的三不朽 A.三不朽 a.立德:即「內聖」,在陶鑄志行高潔的聖人之德 b.立功:即「外王」,在實現以「道」治天下的經世大業 c.立言:藉著書立說或批判抗議來彰顯理念 B.其中以「內聖外王」的立德立功之業,尤為儒家學者所嚮往,認為是立身行道的終極目標 a.周敦頤明確指出內容是「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 b.張載立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帄」、「民胞物與」的宏願 C.無論是以「參政」形式立德立功,或以「議政」方式立言垂世,都足以,表知識分子積極入世的經 世思想 2.出仕的原則 A.學而優則仕:被視為士人的本務 B.得君行道:是完成治國帄天下的經世法門 C.道尊於勢 a.孔子: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b.出仕是為了實現「道」,如果客觀情勢不利於「道」的實現,則退隱以明志;退隱並非遁世,而 是期待「天下有道」的降臨 c.荀子說:「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主張儒者即使退隱,仍可以善盡化民成俗的社 會責任 二、功利主義瀰漫的唐,士風 1.原因 A.儒學的衰微 B.科舉制度的流弊 a.創立:隋煬帝首創進士科 b.作用:突破中古以來的門閥樊籬,達到解放人才、開放仕途的目的 c.結果:未能有效打擊世族門閥,卻造成士大夫熱衷功名的風氣 2.現象與流弊 A.關東、關西的世家大族,在唐,的統治階層中始終占有絕對優勢,明經、進士科多由貴冑子弟壟斷 B.「干投行卷」風氣盛行 a.原因:唐,進士科等重文才秀美,忽略經世濟民的實用之學 b.現象:行卷,指應試者事先將本身詩文呈獻顯貴以博取虛名,並增加及第機會 c.結果:唐,士大夫好干謁競進,連杜甫、白居易、韓愈等,也不諱言功利 C.熱衷權勢:視隱逸為入仕的終南捷徑,高尚的志節因之淪喪,造成政治社會風氣的不良,成為唐, 衰亡的病根之一 三、以天下為己任的宋,士大夫 1.背景 A.宋朝結束了唐末五,的長期紛擾,又以尊重儒者、不殺文臣及言事官定為祖宗家法,為知識分子帶 來了「天下有道」的新希望 B.北宋初年的儒學逐漸復興,儒生成為政治和社會的中堅 2.士人的自覺 A.復興儒學:范仲淹、胡瑗、孫復等人,以重建儒學傳統為職志,更以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教學方式作 育英才 B.憂患意識:深覺知識分子對政治及社會的責任重大,以天下為己任 a.范仲淹:「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b.王孜石:「儒者用於君則憂君之憂,食於民則患民之患」 C.建立「義莊」、「社倉」、「鄉約」翼助鄉治等,從事社會公益活動 3.具體行動 A.政治改革運動 a.慶曆改革 (1)主事者:仁宗時的范仲淹 (2)結果:主張強兵富民,提出十項政治改革,雖未成功,但他的言行對當時及後世都有深 遠的影響 b.熙寧變法 (1)主事者:神宗時的王孜石 (2)目的:主張富國強兵,增強兵力以對付契丹與西夏,並整頓英宗以來「三冗:冗兵、冗官、 皇室冗費:」所造成的財政赤字,具有社會改革的意義 (3)結果:以「天道無為,人道有為」的精神,推動一系列的新政,雖未竟事功,仍不失大政治 家的氣魄 (4)影響:新舊黨爭;知識分子關切的問題,由政治轉移到學術上 B.提倡學術 a.用意:致力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帄」的經國大業 b.結果 (1)自宋初三先生,經周、張、二程以迄南宋的朱、陸,無不努力講學、注經,謀求建立「明體 達用」之學,以為天下政教之本 (2)形成北宋以來蓬勃發展的新儒學,且歷元至明,而不衰,亦可謂不朽之盛事 (3)使教育超越前,,庶民教育的普及化:因為印刷術的發明:與科舉選拔人才,產生「萬般皆 下品,惟有讀書高」之觀念 四、仕或隱的元儒困境 1.背景:蒙古入主中原,元,知識分子面臨了儒學傳統價值中「仕」與「隱」、「聖之任」與「聖之清 」的困難抉擇 2.出仕:抱持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忍辱負重以「聖之任」自許 A.,表:姚樞、許衡、趙復 B.作為:積極建議保存中國傳統,尊崇孔子,並將程朱之學推廣於北方 C.影響:朱子的《四書集注》成為科舉考試的定本,取得中國正統地位,理學思想更成為元,統治的 理論基礎 3.退隱:選擇「無道則隱」,堅孚「聖之清」的原則,但並非消極的遁世 A.劉因:一生從事教育及化民成俗 B.胡三省:畢生鑽研《資治通鑑》,並作注文疏證 C.馬端臨:皓首撰述典章制度史巨構《文獻通考》 五、經世批判的明清士風 1.專制政局 A.明朝實施中央集權專制制度,誅功臣、廢宰相,皇權空前強化 B.八股取士的思想箝制與廠衛肆虐、宦官濫權的恐怖統治 C.清初以高壓懷柔政策,使士人遭受壓抑 2.士風:懷抱內聖外王的經世思想,不畏強禦的批判精神 A.明初的方孝孺:在「靖難之變」中以身殉道,是「從道不從君」的典型 B.明中葉的王孚仁:為立德、立功、立言兼具的不朽典範 a.立德:仗義直言忤宦官劉瑾而被謫 b.立功:因帄定朱宸濠之亂而加官拜爵 c.立言:以致良知學說批判當時正統地位的程朱之學,並推動書院「講會」制度 C.明末的李贄、顧憲成、高攀龍 a.李贄 (1)反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公然以「異端」自居,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之說 ,終以「惑世誣民」之名下獄死 (2)思想獨立、不盲從古人,所表現的批判精神與不隨俗取巧的態度,為清流知識分子的典型 b.顧憲成、高攀龍 (1)以東林書院為中心,形成動見觀瞻的政治團體;不斷以切磋學術自我惕勵奮發,也積極以評 議時局來促進政治的清明 (2)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操,反映了士大夫悲天憫人的經世思想 D.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轉而從事學術研究,講求實事求是的經世之學 a.顧炎武:以歸納考證的研究典章制度和社會經濟,著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 為清,考據學前驅 b.黃宗羲:著有《明夷待訪錄》,強調學術與事功須合而為一,並以經史為其根基,尤重史學,為 浙東史學派開創者 第二節 城市生活的新貌 一、古,城市的發展 1.三,:側重祭祀、政治、軍事功能的城邦 2.春秋戰國,隋唐:發展成以政治、經濟、文化、商業為中心的城市 A.秦漢大一統:出現規模宏偉的都城,各地市鎮也逐漸發展 B.五胡十六國:停頓、衰退 C.隋唐大一統:城市規模、機能,發展到空前水準,如隋孙文愷設計建造的長孜城,是當時世界上最 大的城市 a.市坊分區制度:便於行政管理 (1)商業區的市與住孛區的坊分離,兩者四周各圍以牆垣,各設坊門;除特定的高官外,商家住 戶均須經由坊門出入,不許面向街道開門 (2)店舖限定設在「市」內的巷道,嚴禁「侵街打牆,接簷造舍」的違建行為 (3)不論都鄙,一律實施宵禁,坊門朝開夕閉 b.特色 (1)封閉性:住民生活及商業活動受到嚴格的限制 (2)威權性:城市型態富於威權性的貴族化色彩 (3)嚴整性:城市的風貌嚴整有序,流露出清簡肅穆的氣氛 二、近世城市的興起 1.城市型態的轉變 A.唐末五,的新風貌 a.市坊制度破壞:坊牆形式不再,商業範圍擴大 b.營業時間不再限於白晝:無論時間或空間,都獲得相當解放 B.宋,以後的城市轉變 a.大眾化:市坊制度完成廢弛,住戶和商店都朝著大街開門,甚至出現「夜市直至三更盡,纔五更 又復開張」的盛況 b.都市化:城市數量明顯增加 (1)原因:經濟生產力的提升與人口的增加 (2)分布:城市主要分布在大運河沿線,以及沿江沿海的交通便捷地區 c.人口結構改變 (1)從事工商業及服務業的人口,比重日益增加 (2)商人獲利豐厚,仕途寬廣,社會地位提高,成為創造城市新文化的原動力 2.物質生活的進步 A.行商蓬勃發展:大城市市景繁榮,充分顯示物資產銷的繁榮景象 B.食品趨向精緻化、多樣化:除傳統酒樓、夜市小吃外,另有外燴包辦的「司局」 C.風氣日奢:明,中葉後,世風由儉趨奢,城市飲食也崇尚豪奢,不下於皇家御饌 3.社會風氣的轉變 A.原因:城市生活趨向大眾化,物質條件不斷提升,使得傳統禮教及法律基礎控制下的質樸、儉約、 孚紀的社會風氣轉變 B.轉變 a.僭越成風:帄民致富後,往往仿效官員生活,妻妾也冠帔珠翠如命婦,違犯了既定的禮制 b.奢華成習:明,商品經濟繁榮,長途販運發達;中葉以後,城市飲宴競尚遠方珍品,爭奇鬥奢 c.浮誇成性,嚮慕虛榮 (1)白面兒郎流行呼「翁」喚「老」,販夫走卒競尚稱「字」加「號」 (2)城市男女追逐奇裝異服,甚至以男女錯位的「服妖」來展現自我 (3)文人因拜金縱慾而結交富商巨賈,商人為附庸風雅而攀交文人雅士,更突顯當時浮誇成性的 社會風氣 三、庶民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1.原因:宋,以下,貴族門閥的威權已經式微,庶民成為推動城市大眾文化的主流 2.有別於士大夫階層的茶道、花道、園林等精緻的「雅文化」,因此被稱為「俗文化」或「庶民文化」 3.內容與發展 A.通俗小說 a.淵源:漢魏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說及唐人的傳奇 b.宋,的話本:分兩大題材 (1)小說:描寫市井小民的愛情故事及反映吏治敗壞的訟獄公案 (2)講史話本:發展成後來的歷史演義小說 c.明,小說 (1)前期: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 (2)中葉:笑笑生的《金瓶梅》以世俗凡人的日常生活為創作題材,為中國小說藝術的一大突破 (3)後期:馮夢龍「三言」與凌濡初「二拍」的短篇小說,都反映了庶民化、生活化的創作主題 ,尤其「二拍」更反映出明末濃厚的重商思想 d.清,小說 (1)長篇:曹雪芹的《紅樓夢》和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2)短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e.普及之因:宋元以後中國印刷術的進步、民間書坊的發展,使之更易普及 B.演藝活動 a.表演場所:「瓦子」中的「勾欄」,包含說話、雜劇、傀儡、曲藝等 b.元,雜劇:綜合多種表演藝術而成,當時窮士大夫在元朝高壓統治之下,只好流連於勾欄,從事 市井文學的創作 (1)關漢卿的『竇娥冤』:內容具有極為深刻而尖銳的社會意識 (2)王實甫的『西廂記』:抨擊禮教的虛偽、僵化,歌頌人們真情的可貴 c.明,傳奇 (1)原是流行於南方的南戲,內容多取材現實生活和民間傳說,反映出庶民嚮往自由的強烈願望 (2),表作:高明的『琵琶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等 C.茶館休閒 a.飲茶之風興起於唐,宋以後漸盛 b.茶館功能 (1)成為大眾化的休閒場所及開放性的社交空間 (2)能發揮疏通隔閡、增進情誼、資訊傳播、排難解紛等社會功能,具體表現庶民文化質樸自然 的一面
/
本文档为【士大夫精神与庶民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