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二先立乎其大与自作主宰

二先立乎其大与自作主宰

2018-02-22 5页 doc 17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68456

暂无简介

举报
二先立乎其大与自作主宰二先立乎其大与自作主宰 陸象山的心即理學說 一 心即理說 ,心即理說是陸氐最重要的哲學主張之一,它既有天道論:道德形上學:的涵義,亦有心性論:道德哲學:的涵義。 ,先說其所謂「心」之義: 孟子曰,「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與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鑠也。」故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象山全集》卷一, 孟子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又曰,「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又曰,「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又曰,「君子之所以異於人者,以...
二先立乎其大与自作主宰
二先立乎其大与自作主宰 陸象山的心即理學說 一 心即理說 ,心即理說是陸氐最重要的哲學主張之一,它既有天道論:道德形上學:的涵義,亦有心性論:道德哲學:的涵義。 ,先說其所謂「心」之義: 孟子曰,「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與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鑠也。」故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象山全集》卷一, 孟子曰,「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又曰,「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又曰,「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又曰,「君子之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又曰,「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又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之者,去此心也,故曰,「此之謂失其本心」。存之者,存其心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與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象山全集》卷十一, 陸氐的「心」之觀念,完全源於孟子,即其所謂「本心」、「四端」、「善性」之義。 孟子的本心,簡單來說,是道德價值的根源;它是先驗的i.e.獨立不依於經驗、普遍的i.e.人所共有的。它就道德主體。 ,再說其「理」之一義: 仁即此心也,此理也。「求則得之」,得此理也。「先知」者,知此理也。「見孺子將入井而有怵惕惻隱之心」者,此理也。可羞之事則羞之,可惡之事則惡之者,此理也。是知其為是,非知其為非,此理也。宜辭而辭,宜遜而遜者,此理也。敬此理也,義易此理也。,《象山全集》卷一, 此理在宇宙間,何嘗有所礙,是你自沉埋,自蒙蔽,陰陰地在箇陷穽中。,《象山全集》卷三十五, 上述兩段所言之「理」,明顯有道德涵義,指道德原理。 ,再說其「即」之義: 此「即」字並非一般所謂「等如」的意思,而是實踐上相即不離,或不即不離之義。 ?陸氐所講「心即理」的第一個意思,其實指:道德主體與道德法則在實踐上相即不離。 ,其「理」之另一義:承接二程及朱子的用法,理指超越的孙宙本體。 先生言萬物森然於方寸之間,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孟子就四端上指示人,豈是人心只有者四端而已,又說「乍見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一端指示人,又得此心昭然。但能充此心足矣。乃誦「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云云,「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象山全集》卷三十四, 天地亦是器。其生覆形載必有理。,《象山全集》卷三十五, 可見理是孙宙萬物的存在的根據,亦即孙宙的本體。 ?陸氐的「心即理」的第二個意思,是指:道德主體與孙宙本體在實踐上相即不離。此亦即宋明儒言「天道性命相貫通」之通義。 此義之「心即理」陸氐亦有明言,除了上面的引文外,他處亦有所示: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年譜》,《象山全集》卷三十六, 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語錄》, 第二句說「孙宙不曾限隔人」,其實指孙宙本體與道德主體實踐上圓融不離,說「人自限隔孙宙」,乃指人自己不作道德實踐,以至不能體現天道,是人將自己和天道隔離。 ,象山言「心即理」與伊川、朱子言「性即理」的分別: ,心即理,心是主體義,言「心即理」乃強調主體與天道的相即處, 或即強調道德的內在義。 ,性即理,性兼主體義:一義下之殊理:與天道義:一義下之共理:, 言「性即理」強調主體與天道的相離處,或即強調道德的超越義。 ?心學系與理學系只是立說重點不同,而並根本對立的兩個系統。 二 先立乎其大與自作主宰 I 先立乎其大 ,陸氐的工夫論的基礎一方面在於孟子的學說,?每多發揮孟子的「求其放心」、「復其本心」等觀點。另一方面,是他的出發點,在於補充伊川和朱子強調的格物致知工夫的不足。 ,陸氐年少時已不滿伊川的學說,據《年譜》記載在八歲時候: 〔陸氐〕聞人誦伊川語云,「伊川之言,奚為與孔孟之言不類。」,《年譜》,《象山全集》卷三十六, ,至於陸氐對朱子的不滿,則明顯在於工夫論方面。其與鵝湖之會前所賦之詩中有「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競浮沉」一句,突出其工夫論的優點與朱子工夫論的缺點。 ,陸氐的「支離」一詞,是他一直以來對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工夫的批評。他以為,後二者強調讀書、講論等工夫,往往流於向外追逐,而忽略所有工夫的最後基礎,在於人所共有的本心。?他主張在成德工夫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先立乎其大者」,或即「發明本心」:《象山年譜》語:。 近有議吾者云,除了「先立乎其大者」一句全無伎倆。吾聞曰,誠然。,《語錄》,《象山全集》卷三十四, ,「先立乎其大者」一語本諸孟子: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陸氐將孟子此語發揮其工夫論涵義,指一切成德工夫,俱以挺立道德主體:本心:為最終的基礎。而離開了本心的工夫,全部都不得要領,徒勞無功。 ,陸氐稱這種對於工夫的取終基礎的把握為「知本」: 茍學有本領,則智之所及者及此也,仁之所守者守此也,時習之習此也,悅者悅此,樂者樂此。如高屋之上見瓴水矣。學茍知本,六經皆我註腳。,《語錄》,《象山全集》卷三十四, 一切道德的最終根源,若不離本心,則所有工夫亦須繫於本心,否則便不是真正的成德工夫。其「六經皆我註腳」一語表面上雖有空疏和唯我論之嫌,但在上述意義下,也有其合理性。 ,不過,要注意的是,他這種主張雖是真理,但若以此來否定朱子的格 物致知一套工夫,則有偏差。 ?層面不同 ,先立乎其大者,講心性論與工夫論的貫通,兼屬心性論與工夫論兩 方面,可稱為心性:本體:工夫論。 ,格物致知,屬工夫論。 ,要說明朱子的格物致知工夫有失,陸氐必須論證後者並不繫於本心,而是在實踐上能離心獨立。然而,朱子從未有此說法,反而,如以前所說,朱子以為工夫雖可分為內在的涵義:敬:的工夫和外在的致知:義:的工夫,然而,兩者在實踐上不離本心: 敬字通貫動靜,但未發時渾然是敬之體,非是知其未發,方下敬底工夫。既發則隨事省察,而敬之用行焉,然非體素立,則其用亦無自而施也。故敬義非兩截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勿忘勿助長,則此心卓然貫通動靜,敬立義行,無適而非天理之正矣。,朱子《答林擇之》, ,?朱子並非沒有陸氐的本心與工夫相貫的想法,只是沒有像陸氐那樣自覺地,重點地提出來,並形成鮮明的主張。 II 自作主宰 ,「先立乎其大者」嚴格來說只是本體工夫論的主張,而非具體的工夫論主張。關於後者,最足代表陸氐觀點的,是其自作主宰,或即自立之說。 請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萬物皆備于我,有何久闕,,《語錄》,《象山全集》卷三十五, 〔陸氐〕居象山,多告學者云,汝耳自聰,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無欠缺,不必他求,在自立而已。,《語錄》,《象山全集》卷三十四, 誠者自誠也,而道自道也。君子以自昭其明德。人之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暴謂自暴,棄謂自棄,侮謂自侮,反謂自反,得謂自得。福禍無不自己求之者,聖賢只道一個自字煞好。,《語錄》,《象山全集》卷三十四, 自立、自主,俱指不假外求,自我反省、自求本心的工夫。?第三段引文中他特別強調「自」字的重要性。
/
本文档为【二先立乎其大与自作主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