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泊船瓜洲

2017-09-21 12页 doc 28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658

暂无简介

举报
泊船瓜洲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并学习用平仄规律读出古诗的韵律。。 2、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语感。 3、工整正确抄写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释题,确定学习目标。 1、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2、解诗题。 泊,什么意思,泊...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古诗,并学习用平仄规律读出古诗的韵律。。 2、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语感。 3、工整正确抄写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过程: 一、释题,确定学习目标。 1、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2、解诗题。 泊,什么意思,泊船呢, 瓜洲是一个地名,在浙江省。 “泊船瓜洲”连起来呢, 还可以怎么说, 指名读,齐读诗题。 3、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怎样来学习这首诗,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板书:诵读 理解 背诵 抄写) 二、诵读,读出古诗韵律。 1、自由读古诗。 师:要求:第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第二,反复朗读,一直读到这首诗顺口了,熟练了为止。 检查读书情况,注意诗中多音字的读音。 2、学习用平仄规律诵读古诗。 (1) 师范读, 问: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小结:读古诗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那就是要缓缓地读,而且读的时候要按照一种规律,这种规律我们称之为平仄的规律。(板书:平 仄) 什么叫平仄的规律呢,我们普通话有四种声调: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第四声。这四种声调我们把它分为两类,第一种我们称它为平声,也就是普通话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我们用一个符号表示:一横。(板书一横)如果我们遇到平声的时候,尽量把这个字的声音延长。(板书:长)(指第一句诗中的“洲”)来,读一读。 指“瓜洲”,来,试一试。 (学生反复练读,感受平仄) 平声会读了,仄声呢,仄声我们用一条竖线来表示。(板书一竖)仄声读的时候一出 来就马上收掉,我们成为仄短。(板书:短) 来试一试:“京口”。口字一读马上收掉。(生练读) 标上平仄,它就是这样的一首诗。(课件出示标有平仄的诗文。) 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2)师范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齐读。 三、品味,理解古诗大意。 1、诗不但要读出味道,更要读书感觉,读出情绪。你看,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老师想问你,你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谁能用一个或几个词来表达。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们再静静地默读这首诗。老师建议:第一,你可以看插图,也可以看看注释,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你从诗人的诗句中,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默读,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预设1:“京口瓜洲一水间”知道京口和瓜洲中间隔着一条江,很近。 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就是今天的镇江,在长江南岸, (教师简笔画出位置示意图: 与瓜洲隔江相对。) 预设2:“钟山只隔数重山”知道瓜洲和钟山也只隔着几重山。 (简笔添画:钟山就是现在南京的紫金山,是作者的家乡。) 第一、二句连: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三处地方相隔都不远。你能把前两句连起来,用读来告诉大家吗,) 预设3:“春风又绿江南岸”知道作者写这首诗正是春天。 (春回大地,江南江北一片春意盎然。这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特别精妙,细细读一读,你发现了吗,) 据说王安石为了这个“绿”字,推敲了很久,进行了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你能放到诗中读一读吗,为什么最后用了“绿”字,它好在哪里, (师小结:一个“绿”字,不仅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了鲜明的色彩,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还让风的吹动充满了灵性和诗情画意。 ) 预设4、“明月何时照我还”知道了作者非常想回到家乡。 (师:你能把诗句的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啊~) 第三、四句连: 师:思乡却不能归,故乡也一定在春风的吹拂下,一片新绿。想到这里,这片盎然的绿色不但没有减轻他心中的忧伤,反而让他越发地思念故土呀~谁来连起来读读。 3、你在读和想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王安石离家这么近,为什么不回家去呢, 师: 好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思念家乡,隔得不远又回不去呢,我有一些资料补充给大家,看完之后,你也许会明白。 四、探究,体会古诗情感。 1、默读资料。 要求:带着问题,拿着笔,一边快速浏览,一边把你觉得有用的地方划下来。 2、交流:你又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师:王安石原来就是宰相,后来被罢了官,这次进京又是去做宰相。他在做宰相的时候,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什么叫变法,变法,就是把原来的那些不好的制度换成新的制度,好的制度。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后来他却被罢了官。这次皇帝又让他去做宰相,他两次推辞,做宰相都不愿去,是怎么回事,他在担心什么, 学生交流。 师小结:他不仅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也为国家的前途担忧啊~读懂了诗人的心,你再来读一读后两行,应该有更深的感触了。 再次诵读。 师:“诗言志”,诗人写诗的时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的。我们读诗的时候,要读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3、背诵。 五、抄写,一字一文总关情。 师:看看,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打开作业本,工工整整认认真真地把这首诗抄写一遍。想着诗人的心情,带着你的情绪,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偶写进你的心里。此时,你读懂了这首诗,也读懂了王安石。 六、拓展,诵读经典诗文 1、出示诗文。 第一首: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却把新桃换旧符。 题目是什么意思,这里讲的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元旦,而是新年的第一天。王安石写了这一天的一些什么情景呢, 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一次做宰相,推行变法的时候写的。大家思考:王安石为什么要写“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会想些什么,他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第二首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第二次做宰相后,又丢了官。这是他回到家乡以后写的。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他要表达什么情感呢, 2、分组学习讨论:王安石在写这两首诗的时候,心里各在想些什么,他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教师分好任务,学生交流。 王安石是借这首诗表达他的心声:除旧革新,废除旧的制度,创造崭新的生活。 梅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冰清玉洁、不畏严寒。王安石在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七、全文。 这节古诗诵读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 好,学有所得。学一文,习一得。日积月累,不可估量呀~ 王安石与《泊船瓜洲》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触犯了贵族官僚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已经年过半百,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在等着自己„„遥望自己的家乡,满腹心事的他,提笔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任职后的第二年,他再次被罢免,回到了南京。 王安石与《泊船瓜洲》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触犯了贵族官僚们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已经年过半百,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在等着自己„„遥望自己的家乡,满腹心事的他,提笔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任职后的第二年,他再次被罢免,回到了南京。 《泊船瓜洲》小考 (一)“间”字读音小考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代表名作,被选入多种教材。其中关于首句末字“间”的读音一直颇有争议,人教版的教参上注明的音是第四声,音同“见”。我觉得这个字的读音需要商榷。 古代诗词作品常涉及到的“押韵”和“平仄”。很多老师认为《泊船瓜洲》的韵脚字是“间、山、岸、还”,而且从韵脚上无论“间”念第一声还是第四声都是合韵的,其实不是。古人作诗讲究音韵合辙,而且韵脚的字不得随便取,必须要在同韵中取得。而且韵有标准,这标准就是“平水韵”和“广韵”。 在我国历史上,写诗、填词、作曲,在一定时期内大体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用韵标准,这就是各种韵书。但在隋代以前,还没有这种韵书。从隋代陆法言开始,以四声分为二百零六韵,编为《切韵》一书,便成为千古韵书之祖。继《切韵》之后,唐代孙愐编撰《唐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编撰的《广韵》,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说成书于景德四年(1007年)。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是宋代的官韵,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广韵》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宋代丁度等还编撰了《集韵》。韵分得太细,写诗很受拘束。南宋时,平水人刘渊编写了《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二百零六韵合并为一百零七韵。因刘渊是平水人,后人则将其 称为“平水韵”。但是,刘渊的平水韵也已佚失。在《平水韵》佚失之前,金代(跟宋同时代)王文郁编写了《平水新刊韵略》一书,又把平水韵的一百零七韵改并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后来通行的“平水韵”。清代将平水韵改称为“佩文诗韵”,也是一百零六韵。 “平水韵”也叫“诗韵”,作为作诗吟词的用韵规范书。 王安石作《泊》是在熙宁八年春二月,也就是公元1075年,在《广韵》之后,“平水韵”之前。王力先生曾指出,因为“平水韵”是根据唐初许敬宗奏议合并的,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是“平水韵”。至于王安石取法哪本韵书不得而知,至于此“间”字读音一一分析如下: 1.《广韵》中“间”字音为“古莧切,去襇,見”,去声,念第四声。 2.平水韵中“间”有两种读音,一种是“上平十五删”;另一种为“去声十六谏”,意思是“间隔”。“山”为“上平十五删”;“岸”为“去声十五翰”;“还”为“上平十五删”。 3.从意思上来看,“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普遍有两种意思:一作“距离”解,是“京口和瓜州只隔着一江水的距离”的意思;另一作“间隔”,有被动之意,是作“京口和瓜州被长江水间隔开来”的意思解。从意思上看两者俱成立,也暂无定论。 4.从诗的格律上来看,《泊》是一首七绝诗,有严格的音律、平仄规定,其中二、四句必须押同韵。“山”和“还”同押“上平十五删”韵。因此也无法判断“间”的读音。 七言绝句有四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首句不入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平仄仄。 《泊船瓜洲》的平仄如下: 平仄平平仄仄(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首句是平起入韵,末字应为平声入韵。那么应该年做第一声。那么全诗押韵都押“上平十五删”,全诗平仄工整,合辙合韵。如果作“去声十六谏”,那么首句变“平仄平平仄仄仄”与第二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合,而且首句末尾出现三个“仄”声,这与“三平调”(句中末尾出现三个连续的平声)一样是古诗中不允许的。所以,从格律上来说,“间”在《泊》中取平声是比较妥当的。 5.从字形上分析,“间”古写作“閒”,“间”是后起字。金文,从门,从月。《说文》中说“隙也。从門从月。會意,亦形。”徐鍇说“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隙也。” “閒”在《广韵》中为“古閑切,上平山”,“平水韵”属“上平十五删”。所以也不会是第四声。诗句中有“明月”字,表当时应该为有月光的晚上,这样“间”作“閒”的意思是很说得通的。可以想象的是:在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夜晚,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在皎洁的月光下,一江春水泛着银色微波缓缓东流,瓜州对岸的京口被流泻的月光照得春色如黛,远处山峦起伏在夜色中隐隐可见。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百感交集,禁不住诗兴大发,遂写下此传世名作。 (一)单从字义上看。“间”字可以读做jiàn,理解为“间隔”的间,意即“‘一水’间隔”,如果强解为此,亦可,但从全诗意境看,不妥,下文再谈。 同时,“间”还可以理解为“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里”,或者“一会儿”(殷敬顺《释文》:间,少时也),读jiān,意即“走过‘一水’的工夫”或“只有‘一水’的路程”(这种说法类此我们今天“一袋烟的工夫”或者“刹那间,如何如何”),“一水”在这里应该理解为长江此岸到彼岸的最短的直线距离,这也可以从京口(今江苏镇江临江处)和瓜洲(今江苏邗江县南临江处)的地理位置上看出。那么这句诗便可以翻译为:“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工夫就到了”,或者“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距离 就到了”。 (二)从全诗意境考察。翻看权威宋诗工具书《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对于此诗的鉴赏文字,文中赏析“一水间”的时候说:“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王安石)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船行迅疾,顷刻就到。”这段鉴赏文字虽然没有具体说明“间”字的读音,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赏析的作者认为王安石在首句中想表达的是愉快的心情和此岸到彼岸用时短暂,细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是说“京口到瓜洲之间只有‘一水’的距离”,“路途短暂”且“心情愉悦”。如果解释为“中间隔着一条水”,整句诗意就不同了,试比较两种读音的翻译:1.读 jiān, “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工夫就到了”,或“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距离就到了”;2. 读jiàn,“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一条江啊”或“京口和瓜洲之间有一条长江间隔着啊”。其中意境老师们可细细品味,后者如何能体现出诗人愉悦之情和用时短暂,并且诗人要是想说“京口和瓜洲之间间隔着一条江”的这种纯粹地理性描述的话,似也无甚意义。 (三)从诗歌的平仄韵律上来考察。诗词的格律知识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说清,在此删繁就简,我们先弄清平仄、古汉语四声,以及它们跟现代汉语读音的关系,再比照律绝的固定平仄格式来套用即可。 古汉语四声分“平、上(shǎng)、去、入”,其中的“平”就是平仄中的平,“上、去、入”是平仄中的仄。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古代汉语的“平”分化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即汉语拼音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古汉语的“上”对应汉语拼音第三声、“去”对应汉语拼音第四声;古汉语的“入”在现代汉语已经分化到汉语拼音的四个声调中去了,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综上简言之,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知道了基本的平仄知识,我们再来考察这首诗的每字平仄: 京口瓜洲一水间——平仄平平仄仄(,平或仄) 钟山只隔数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风又绿江南岸——平平仄仄平平仄 明月何时照我还——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间”字读jiān,便是平(阴平),读jiàn,便是仄(去)。(“隔”在古代属于入声,是仄。) 我们再来看看七言绝句的两种平仄格式: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这两种平仄格式参见王力的《诗词格律》,字外有括号的,表示可平可仄。) 所以对照本诗与七绝的平仄格式不难发现,这首七言绝句属于上述中的仄起式的一般式,直接看仄起式首句最后一字的平仄,即可知“间”字在诗中应为平声,即读阴平jiān。 最后结论:体会诗人心情和全诗意境,再看七绝的格律,可以认定“间”字读音为jiān。如误读为jiàn,恐怕是还没有真正领会诗歌意境和格律知识吧。
/
本文档为【泊船瓜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