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手写绘画技巧

2017-09-28 32页 doc 529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手写绘画技巧手写绘画技巧 写意山水画技法 作者简介:孙长康,1941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市,现为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美协会员、书协会员,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高级美术师。 孙长康幼承家学,得其父孙其峰先生尽心指教,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众家之长,他初拜天津北宗山水名家黄士俊为师,后受业于天津著名山水画家赵松涛、孙克纲先生,遍临石涛、石器、梅清大师的作品以奠其基,兼研龚贤以及近代山水大师傅抱石、黄宾虹,得其神韵,故其山水之作形成了散锋、泼写、厚重浑苍、气韵生动的特点。 山水画简述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与人物画、花鸟 画等门类并立的一...
手写绘画技巧
手写绘画技巧 写意山水画技法 作者简介:孙长康,1941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市,现为天津协委员,天津美协会员、书协会员,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高级美术师。 孙长康幼承家学,得其父孙其峰先生尽心指教,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众家之长,他初拜天津北宗山水名家黄士俊为师,后受业于天津著名山水画家赵松涛、孙克纲先生,遍临石涛、石器、梅清大师的作品以奠其基,兼研龚贤以及近代山水大师傅抱石、黄宾虹,得其神韵,故其山水之作形成了散锋、泼写、厚重浑苍、气韵生动的特点。 山水画简述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与人物画、花鸟 画等门类并立的一大门类,是以自然山川为描 绘对象的画种。 山水画的画法既是写实的又是意象式的, 具有表现性。从实质上是用写实手法以求达到“极貌以写物”的境 地。表现山川云树的质量感、空间感及季节与风雨雪等气象的 变幻之美,是山水画画家潜汇探求的重要课题。但是中国山水画的画法不是西方风景画照相式的纯摹写自然,山水画中的山川云树都是经过画家主观意象加工的产物。所以,历来有造就的山水画家多数是本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精神,不断探求自然奥秘,捕捉山情水意,锤炼表现方法和抒写自身性灵的艺术语言。山水画创作是以毛笔、水墨、宣纸为主要工具材料,以线条、水墨为主要笔墨技巧表现。表达主观情感、重笔情墨趣和笔墨形式的感人力量,削弱自然光景和自然色彩的机械摹写,活用散点透视和三远法构景方法以及以少胜多的概括程式,以求创建完美的意境而激发观者的共鸣,是山水画创作之魂。 中国山水画萌芽于晋代,历经唐而宋高度成熟,元、明、清以来几经演变,至今一千五六百年历史,形成了渊源有自的众多流派体系和多姿多彩、脉络相沿的传统风格。不同时代的文化环境,不同资质、格性和生活阅历的画家,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山水画面目的千差万别。山水画的多样,山石皴法、树木云水的丰富技法,及各时代相应的画理画论遗产,都是画家观察自然创造继承发展前人成果的积累,是中国山水画传统的雄厚基基础。由于中国山水画传统表现技法的程式化语言,学习山水画必须尊重传统,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并到大自然中去,才可能创造出既有传统又有新意的作品来。(图为孙长康所作《黄山松云》图) 山石画法 山石画法基本上概括为勾、皴、擦、点、染,其中勾与皴是最 重要的两个步骤。 山石的勾与皴 勾山石用笔要有顺逆,线条要有粗细,线的组织要有疏密、干湿、纵横,用以表现山石纹理、结构,使其有一种整体感。古人说的石分三面,就是这个意思。勾山石时,用笔不可太光,其纹理有的地方要勾清楚。 山石的勾法 这是完全用勾勒的方法画山石结构,以线条粗细、干湿、虚实、疏密来表现山石的体积感。因为勾是山水画中结构的主体(见图一)。 勾皴结合画法 此法是以勾为主,稍加皴擦的画法,其效果丰富自然(见图二)。 斧劈皴画法之 这种皴法用以表现花岗岩的质感,因画出效果类似斧劈的痕迹而被称为斧劈皴。 由于笔触大小不同,分为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等。在画的过程中,用笔方向可根据需要而定,从上向下皴,由下向上皴,先勾后皴和边勾边皴都可以,可视每个人的习惯而定(见图一、图二、图三)。 斧劈皴画法之二 斧劈皴在勾皴以后必须加以擦、点、染才能使画面更加完整和丰满。在以大小斧劈皴画法表现的山水画中,前景的皴法要画得干脆、利落,中远景可以画得含糊、虚远一些,用以表现空间感(见图一)。 斧劈皴画法之三 斧劈皴的着色。墨稿画完后,画面表现已基本充分,用色稍染就可以了。先用花青(也可在花青中稍加墨)皴染山石的暗部及大部,然后再用赭石在亮部稍加提染即可(见图二)。 披麻皴画法 披麻皴因线条形似麻绳披散开的线,故而得名。其勾勒方法多用弧线,以表现山石的结构与起伏,勾时用笔较斧劈皴略平;皴时要按结构线的方向行笔,要见笔;擦以侧锋行笔,用笔要干,使皴的部分更加浑厚,结构更加立体。染的作用是使画面更加完整、苍润。最后,可用重苔点进行调整。用边勾边皴的方法画出来的画面,会收到浑然一体的效果(见下图)。 折带皴画法 勾折带皴时要注意在转折时折角不能太尖,古人云:“勾多圭角而俗态生。”圭角即尖角,所以画时要圆些。这种画法多用来表现横 向纹理的水成岩类山石的结构,与披麻皴画法相近,但要注意横向用笔时切忌笔道平行,要平中有变化(见图一)。 用浓淡墨边勾边皴山石,也是一种灵活运用折带皴画法的一种方法,如果与颜色并用,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见图二)。 云头皴画法 古人云:“云头皴如云旋头髻也。用笔宜干,运腕宜圆,要松秀长韧,笔笔有筋,细而有力。如鹤嘴画沙,团旋中须背面分明。写云头皴每多开面而少转背,若不转背,则此山此石与香腊饼无异矣。转背之法如运线球,由后搭前,从左搭右,能会转背之意,方是云头皴之法也。”云头皴也叫卷云皴,用笔多为横向圆笔表现山石结构,形似卷云 (见图一)。画时用笔要松动灵活(见图二)。 雨点皴画法 雨点皴、豆瓣皴或芝麻皴是“点子”一类的皴法,都是运用中锋笔尖、聚点成皴。清人郑绩云:“雨点皴……先起轮廓,从轮廓中阴处 细细点出,阴阳向背,正是天地间沙泥结成大石,光中有粒,凹中有凸之状。此皴最忌呆点,呆点则笔滞,笔滞则板,板则匠而不化矣。” 雨点皴类似小斧劈画法,有所不同的是皴的笔触要比小斧劈皴更小一些。 荷叶皴画法 这种皴法多表现山势比较陡峭的石灰岩山脉。此线条的组合纹理类似荷叶的筋脉,故名荷叶皴。 下图为用荷叶皴法画的小幅构图,画时要注意前后山峰用笔的繁简与虚实。 乱柴皴的画法 这种画法基本上是在荷叶皴的基础上稍微变化,用笔乱而结构不乱,用笔活还要注意大小关系,长短搭配。前后之间用笔要松,不可画得太刻板。 长康其他山石的画法用大笔散锋画的山石,能表现出一种自然天成的宏阔气势。山水画大家傅抱石用此笔法构筑大气象,而成其盛名。此种画法要求作者要胸有成竹,下笔之前心中有数,大胆落笔,细心收拾。 山水画的积墨法 山水画中的积墨法是多层皴染的一种技法。多层积墨可使画面达到更加浑厚华滋的效果。清代的龚贤、近代的黄宾虹多用此法(见步骤图)。 下图是—幅用积墨法画的小幅山水示范图,此图的勾皴与其他画法基本相同。有所不同的是在皴染的时候不是一遍画够、染够,而是多次皴染,层层加重、加厚,同时还要做到厚而不平,黑而不死,亮部与暗部保持反差。步骤图中的最后一步,仍可再加皴染,使其达到更加浑厚润泽的效果。 焦墨法 这是一幅用焦墨法画就的示范图(见下图),基本上是用较重的、一个层次的墨色画成,故称之为焦墨画法。画时用墨要干,用笔要松,因为墨色相对单纯,所以就要注意把握笔墨的形态及线条的变化,不要涂写得死黑一片,要使画面显现出空灵的韵味。一般这种画法不着色。 泼墨山水画技法 泼墨山水画技法是大写意山水画一个重要的表现技法,它灵活多变,自由度很强。所谓泼墨,不外是淡破浓、浓破淡两种用墨方法。淡破浓(见图一)是先用重墨以轻松的线勾勒出山石的大形,乘其未干,用淡墨破之, 随其泅化之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浓破淡则先以淡墨人手(见图二)。还有先泼后勾、先勾后泼等法,实际上是前两种方法的混用,都要求画时大胆落笔,细心收拾,应手随意地处理。这些画法运用得当,就会达到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否则,适得其反。 泼彩画法 泼彩画法(见下图)是大写意山水画重要表现技法之一。是利用色彩变化丰富的特性来表现山水的复杂性。其方法是先用大笔蘸色按构想布局泼染出山石的大形,色中水分要充足,使水色得到融会或分离,然后待半干时乘湿勾皴。勾时要注意笔法的变化。 小青绿山水画技法 小青绿山水的画法:在勾皴时与一般山水画画法相同,只是在皴擦时要适当多留一些空白,为着色留有位置。着色时先用赭石、草绿、花青打底色,不等全干,着石青,石绿,用色可浓可淡。 大青绿山水的画法 画大青绿山水开始要以勾勒为主,线条要较为规整,近似工笔画法,用线条的疏密来表现山石的结构、体积和空间。画中云、水、树木均用勾勒法,整个画面所用笔法要求统一。着色时,先用赭石打底色,干后用草绿或花青分染出明暗结构,待分染的底色未全干时, 染石青、石绿(一般染石青用花青打底,染石绿用草绿打底)。石色可以多次加染,使颜色厚重,要注意不可伤线(见图)。 山水画的三远法 山水画中的三远法分别为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 平远法是以平视的角度构图,使画面表现出平远、开阔的效果,令观者产生极目千里的感觉(见图一)。 高远法构图是以仰视的角度取势,可以表现山峰高耸、壁立千仞的气势(见图二)。 深远法是高远式构图以下视角的构图,构出的画面有纵深感,或有曲径通幽、深远无边的感觉(见图三)。 四季山水画的表现 古人云:“春江满四泽。”春景山水多以草绿、赭石画之,树木多以柳树、桃树为主,夹叶用绿、黄填色。春江水纹以平缓为主,用笔要明快,多以春季的草木点缀(见下图)。 “夏云多奇峰”,所以画夏景山水,多以山峰云雾为主,勾皴多以笔墨饱满为之,着色上多以蓝、绿表现草木葱茏、山色苍翠。 秋景山水画要表现出秋的丰富。秋景多用赭石、朱砂、朱磦等颜色画树,画时要多用碎点,以表现秋天树叶凋零及秋草枯黄的感觉。 冬景山水画要表现出冷逸的韵味。画冬景(雪景)时,山石树木不可画得太完整,太完整就显现不出雪韵了,画完要有白雪覆盖的感觉。略加渲染后,可用浓淡适中的白粉弹在画面上,既可表现雪花,又具有遮盖画中不完备部位的作用(见下图)。 山水画中树的各种表现技法 画树干的双勾法用笔基本为中锋,需要时逆锋、顺锋、侧锋均可。用墨水分要适中,太干太湿都不好,作画时要在案边备一废宣纸,可作调节墨的干湿之用。勾干的顺序可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但画成的树干不可下细上粗,一定要符合树的生长规律(见图一)。画树干除双勾外,还可以用没骨法,用笔蘸墨直接画,基本上一笔成形,墨色要有干、湿、浓、淡的变化,有的地方要有飞白,画得过湿过干都不好(见图二)。 在自然界中,树的种类很多,但在山水技法中,可以把树枝的表现归纳成鹿角、蟹爪、上仰、下俯等不同类型。由于而枝,由枝而干,树头务求相称美观。次学带叶的树。带叶的树可以先从特点明显的树种开始,如松、柏、柳、槐、桐、桃、梅、竹等等。其他特征不明显带叶的树统称为杂树,画叶有点叶与夹叶(勾叶)之分,样式多种,要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学习。进而学习成组树,一二棵一组,三五棵一丛,务要高低疏密搭配交叉美观。近景丛树,画法有别,要多看前人成法,参照自然真景,循序渐进,逐步把握。 鹿角枝与蟹爪枝的画法 鹿角枝是画树常用的一种样式,这种画法概括了上仰枝的所有树种,因形似鹿角而被称为鹿角枝。此画法一般多用于秋景和冬景山水,可点叶也可不点叶。鹿角枝枝权的画法较难,难在要做到多而)不乱,枝干之间可以相叠,不可相撞,其法在于枝交女字,密处留眼。鹿角枝用途广泛,画枝梢往上长的一类树木时,应作为重点多加练习。 画时要注意树枝的疏密和墨色的浓淡变化。 蟹爪枝形似蟹爪,是表现下垂枝树种的一种样式,这种树的画法除枝形与鹿角枝不同以外,用笔用墨的要求与鹿角枝的画法基本相同(见图)。 树叶的点法 树叶的点法是根据树叶造型的不同,有各种不同的点法。一般分为大混点、小混点、柏树点、桃花点、竖点、横点、介字点、个字点、垂头点、平头点、仰头点、胡椒点、椿叶点以及干点、湿点等。在用以上各种点法时,虽然各有不同,但要注意浓淡干湿和疏密聚散的劐匕 散锋大混点的点法:蘸墨时,一笔中要有浓有淡,不可将墨调匀,点时要将笔锋戳散,点出的效果要有浓淡聚散变化,不可点平。点叶的墨色要与画树干的墨色相融,反差不可太大,也不可没有区别。此外还有一种破锋散点的点叶方法,主要用于表现秋天树叶凋零的景象。画树干时用笔要苍劲。点叶用笔要干些,要有大的疏密变化。画完后也可用颜色罩染,使其画面统一整体(见右图)。小混点与胡椒点 搭配的画法,用点子大小、浓淡的不同来表现树的前后空间,画时要特别注意层次,否则容易混成一片。 夹叶的画法与着色 夹叶画法是画树叶的一种传统表现方法,运用得当可以增力咂面的明度和空间层次,起到调整画面的作用。根据树种及叶形的不同,夹叶有多种表现样式,如三角叶、圆形叶、枫树叶、椭圆叶和菊花叶等多种。作画或写生时勾叶用笔要松,不可勾得过紧、过死。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与画面的需要,自由发挥,不必拘泥于成法(见图一)。 夹叶着色时先要打底色,树叶的颜色要与所用的底色相统一(见图二)。如画石绿叶用草绿打底;画朱砂叶用朱磉打底;画石青叶用花青加墨打底。这样可使色与底色相融,使画面增加厚度。干后如感觉厚度不够,可在画的背面用较厚的底色加染。填叶色时,不可填得过满,过满则容易破坏墨线。当夹叶与点叶混用画时(见图三),要注意两种树形相接的地方不要画得过死,要有虚有实,做到既有层次又浑然一体。几种不同叶形的树组成画面时,应当注意叶形之间的对比与反差,以及墨色深浅、干湿的变化,要相互衬托,颜色协调,起到表现层次、空间的效果。 柳树的画法 柳树是山水画中最常用的一种题材。“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其难度关键在枝条。画时既要注意线条的疏密聚散,又要表现出柳枝的柔韧与弹性。画树干时要注意柳树的特点,用笔用墨与画其他树种基本相同,但要表现出婀娜多姿的树形变化。 初学画树枝最好选用硬毫笔,蘸墨时水分不可太大,这样便于掌握。每蘸一次墨之前,一定要把笔上的墨用尽,以使其画出的枝干有从湿到干的自然变化。画远处的柳树时,柳枝不可画得过于清楚,要浑然一体;轮廓变化不易过大,要整,否则就显得零乱(见下图)。 松树的画法 松树的形富于变化,枝干刚劲挺拔,画时用笔一定要苍劲有力,方能表现出松树的品格。松树干的特点鲜明,树皮成鳞状,画时用笔要粗壮有力。画鳞不可过圆,以似圆非圆为好,亦不可圈的过死,用笔要有干湿、虚实的变化,有的地方可用干笔擦一下,使其浑然一体。画完后可用重墨加些苔点,点苔要有疏有密,千万不可对称。画松的主要枝干要横向伸展,长短要有参差变化,方能表现出松树的特点(见右图)。 画松针要用笔劲健,线条富于弹性。蘸墨水分不可过多。每组松针要相互叠压,每大组松针边缘部分要疏朗,近树干处要多重叠,使其显厚重。树冠要画得平一些,不要变化太大。画中景松树一般用没骨法,墨色变化七要小一些;树干要整体地画,不要一棵一棵地画,树头要平。中景松树的着色基本上用花青加藤黄。远景松树的画法与中景基本相同,在处理上可更简略些。 柏树与杉树的画法 俗话说:“柏皮如绳。”画柏树的干要用散锋,一笔之中要有干湿浓淡,落笔即成型,不足处可稍加调整。画时要注意树干纹理扭转的特点,用笔要有顺逆。树枝画法与画松类似。柏叶的点法用大、小混点都可以,要点出浓淡、疏密的变化,着色可用花青或草绿平染(见图)。 画杉树的干用拖笔法,从上向下画,要注意留飞白。杉树的枝多向斜下方伸展,类似松枝,但较松枝短而密。着色与柏树相同。 树的画法 桃树的树形较其他树矮一些,且枝干多有变化。桃花的点法分红花、白花两种(见图一)。 红花的画法是待枝干画好后,先用胭脂染底色,着色时要有浓淡,不可染平。等到底色半干的时候,用白粉加少许胭脂调成浅粉色点花,点时应有疏密,点完后如感觉层次不够,可用纯白粉稍加提点,以增加厚度。 点白花用淡草绿做底色,待半干时用白粉稍加草绿点花,要求与红花相同(见图二)。 黄宾虹“黑密厚重”的艺术风格与其独特的作画方法步骤密切相关。其作画大致分三个步骤九个方面: 第一步:勾勒--上墨--补笔。 1、勾勒:以墨线勾描山川的大体。画石,往往一勾一勒。用笔勾线,是为画“骨”,对画面起着“生死刚正”的作用。 “画笔勾勒,如字横直”。对于用笔,他讲求中锋,重视收笔回转。偶尔用侧锋。他以为中锋圆稳,使所画山、石沉着不轻浮。他要求用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所谓“折钗股”,又不妄生圭角;更要求画得重,如“高山堕石”。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黄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用以画出山的大势。写生稿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一勾一勒,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意。对善画者来说,这是一局画的起手,大器在后。 2、上墨:在勾勒的基础上,将每块石,每座山分清楚.上墨分湿淡墨和干淡墨。所谓分清楚,一是分石块、山形的大小,二是分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勿使混沌。上墨以淡墨为主,但也可以用浓墨。上墨时,要心有全局,眼看全面,否则容易顾此失彼,为小失大。上墨分湿淡墨与干淡墨。这些淡墨,由干湿不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下同对象的实际去使用。例如干淡墨用在近山处,则湿淡墨可用在远山处。若以湿淡墨画山石坡脚,则干淡墨可用在画水。反之,倘以干淡墨画山地坡脚,湿淡墨可用来画水。即是说,同是画水,却要看实际情况而定。从墨色的变化来说,干湿对比,完全可以灵活运用。 3、补笔:勾勒和上墨后,在不周到处补笔完善之。再有,画上产生“肉多骨少”时补笔完善之。 第二步:点墨或点色--墨破色与色破墨--泼墨(彩)铺水--焦墨宿墨理层次 4、点墨或点色:黄题画云:“细而不纤,粗而不犷,气在笔力,韵在墨彩,北宋人画,浑厚华滋,六法兼备,层层点染,常积数百遍而成。”打点,还起以点作皴的作用,同时又用以补气。点彩宜虚不宜实。 补笔之后,黄宾虹有时站立,对全局画面,作一番细心的观察,待心中有了一个谱,再行点墨或点色。黄宾虹山水画的奇妙,往往出于他的“点”。黄宾虹用起来,千点万点,铺天盖地,所用秃笔,如在 纸上跳舞,圆点、扁点、尖点、梅花点、胡椒点交错使用,从而在“墨团团”里,使一局山水分外爽朗又韵味无穷。 黄宾虹在山水画上打点,还起“以点作皴”的作用。他在画中,原有墨线作皴,当其嫌墨太轻或太单调时,即顺笔势加点,既加皴同时又补气,这个,他七十岁才悟到的。 对黄宾虹的画中墨点,有人嫌他点得太黑,有的以为他的用墨浓重是晚年目疾所使然,这是误解。他是八十九岁患白内障的,到了九十岁的秋天,经过医师手术后,双目恢复大部分视力,当其画写意山水时,仍然用墨浓黑,点染厚重,可见他的这种用墨,正是他晚年 的艺术风格。 对于设色,黄宾虹用墨,将彩色以点擢的方法点上去,故称之为“点色。”关于“点擢”,黄宾虹说,可以三五点,也可以千万点,但有一务,“点宜虚不宜实”。点与点之间要显出灵空,哪怕密点,也要有灵空,不 应使事业与点胶着。点还有多种,其中有“钻点”,点上去名胜铁钉,拔不出来;有“浮点”,点上去松动、灵活;有“方位点”,点上去有助气势。势有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点应顺势。总言之,点黛施朱,要重轻不失,切不可“点不逮意”,脱离画实际的需要,也不可“床上安床”,一切要为了更好地表现山川的特色。 5、墨破色与色破墨:运用这种破色、破墨法于创作,技术需精练是其一,关键在于用得适当与否。黄说:“墨点冲破彩色与彩色渗破墨色,感觉不同,前者性和,后者性烈。”黄宾虹所谓“墨破色性和,色破墨性烈”。怎么理解,如何运用,潘天寿说:“如画郁郁葱葱的山头,宜用墨破色;反之,葱葱有余,郁郁就不足。又如画松,画山阴夹谷间的松,松针添色,宜用色破墨;画山顶或大路间受阳光普照的松,宜用墨破色。”有时,黄宾虹将墨破色与色破墨混合运用,看去不可分辨,这又是一种方法。他的有些作品,很难分出哪是墨破色,哪是色破墨,浑然一体,似无法则。但是,只要细细体味它,就可以体会出它是"入乎规矩而出乎规矩"是一种“无法而有法”。 6、泼墨(彩)铺水:使干与湿,枯与润,浓与淡,远与近,虚与实等对立统一于画面。象给小娃娃脸上披一层薄纱,既使人隐约地看得见娃娃的眉目口鼻,又给娃娃的眉目口鼻都统一在薄纱的平面上而成为整体。黄宾虹泼墨,无非是要将画面的整体感加强。泼墨得法,还起一定的组织与调节作用,如山川有氤氲之气、如云烟有体质、江南之山苍润,泼墨可助之。他画的富春山色,就用泼墨成之,由于用水足,画面清盈,似有光泽。 7、焦墨--宿墨理层次:用焦墨宿墨来强其骨。焦墨,笔渴而浓。若是笔渴而淡,称之为焦淡。用焦墨枯笔,并善于润湿出之,所以获得"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但若用是不好,干与润没有统一起来,画面就会出现“墨太枯则无气韵,墨太润则无文理”之弊。 第三步:铺水--宿墨点提精神。 8、铺水:主要用于接气。铺水,用的并非清清的水,而是利用笔洗池中含墨的水。黄宾虹作画,泼墨与铺水所不同的地方,仅仅是铺水似去画一幅“给娃娃脸上披的那层纱”,比之泼墨的更薄更透明。 9、宿墨提神:宿墨,即由作画者将磨好的墨汁,墨滓储蓄起来,不湿也不全干,近粘液状。谨慎用之,用以画龙点睛,将画挺起精神。至于点多少,点在何处,视情而定。“浓宿”,浓到如漆。若用上好的墨作宿墨,既黑又发亮。“淡宿”,系用旧墨脱胶所致,画到纸上,墨渍沉在纸上,渍旁化开有水渍痕,看去似“淡墨”。有时,浓宿、淡宿可混用。宿墨也可当作色彩用,当墨点层层点染时,用上几点宿墨,更加醒目。画烟雾迷蒙,黄宾虹则以宿墨掺少许藤黄点染,然后铺上水,化开之后,立见奇效。。“黑墨团中天地宽”,也正可以用来形容黄宾虹山水画的用墨特色。宿墨不易用,因为当笔墨干后,笔笔已经分明,欲加宿墨不能浑融,稍有败笔,就暴露无馀.所以用宿墨用笔不能拖、涂、抹,必须笔笔落点上去.他说:“画用宿墨,其胸次必先有寂静高洁之观,而后 以幽淡天真出之。” 除此之外,还有渍墨、饱墨、水破墨、亮墨之说。如,渍墨入画,往往墨泽浓黑而四边淡开,得自然圆晕而跃然纸上。亮墨,“每于画中之浓墨处,再积染一层墨,或点之以极浓宿墨,干后,此处极黑,与白处 对照,尤显其黑,是为亮墨。亮墨妙用,一局画之精神或可赖之而焕发。” 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负载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其艺术方法、艺术形式主和艺术风格的代名词。中国画强调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神,笔墨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不同的笔墨风格往往成为不同绘画流派重要标志。从唐宋至元的山水画发展史看,山水画风格的每一次转变,其变化都主要反映在笔墨上。 与历代名家一样,作为一代山水画大师的黄宾虹,不仅也有自己独特的笔墨特点,而且在笔法、墨法方面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 观点,最重要的就是“五种笔法”和“七种墨法”。 黄宾虹的五种笔法即“平、留、圆、重、变”。 一是“平”:指运笔平缓,力度均匀, 持重而行,气韵贯通,无跳跃,不漂浮。黄宾虹认为,用笔要如锥画沙,起讫分明,笔笔送到,不许有柔弱处。 二是“圆”:指线条圆浑沉厚,富有弹性,树无寸直,石也多圆笔画法。宾翁认为,要指将书法用笔方法的圆转应用于绘画。画笔勾勒,如字横直,起笔用锋,收笔回转,篆法起迄,首尾衔接。要如“折钗股”、“莼菜条”,连绵盘旋,纯任自然,笔法线条婀娜中保持刚劲,圆浑润丽而不能流于柔媚。并进一步指出,董、巨披麻皴用笔圆笔中锋,圆融无碍而绝去圭角。 三是“留”:就是用笔要控制得力,收得住,如“屋漏痕”,积点而成线,不疾不徐,笔有回顾,上下映带,起止无痕,线条沉着而质厚,力能扛鼎。并指出,南唐李后主“金错刀法”与元鲜于枢悟笔法于车行泥淖,皆为“留”法解。 四是“重”:用笔要有力透纸背的力量感和厚重感,如“高山坠石”。并具体说到,笔在纸上运行要沙沙有声,入木三分。 五是“变”:是在平、圆、留、重基础之上的综合变化和相互混用,得古法而超古法,如轻重、提按、顿挫、方圆、缓急等等,在变化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墨法上,宾翁出七种方法,即浓、淡、破、积、泼、焦、宿。 一是浓墨法:即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浓墨要浓而滋润、活脱,用笔头饱蘸浓墨后速画,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黄宾虹引用东坡言“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精湛如小儿目睛。” 二是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景。有湿淡、干淡两种,湿淡是笔上先蘸清水,然后蘸少量浓墨,略加调和后速画。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宾翁举例,李成、董北苑是善用淡 墨的高手,用以表现峰峦出没,云雾显晦,岚色郁苍,咸由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等。 三是破墨法:即以不同水量、墨色,先后重叠而产生一种新 的墨色效果的表现手法。通常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墨色互破等。在墨色将干未干时进行,以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用笔的方向也要注意变化,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以直笔渗破之。破墨法的特点是渗化处笔痕时隐时现,相互渗透,纯为自然流动而无雕琢之气,有一种丰富、华滋、自然的美感。 四是积墨法:一种由淡到浓,反复交错,层层相叠的方法。积墨法的特点是必须等前一遍墨色干后,再画第二遍,才能使画面墨色层次分明、元气淋漓、浑厚华滋。用积墨法,行笔要灵活,无论用中锋还是侧锋,笔线都应参差交错,聚散得宜,切忌堆叠死板。要注意第一次墨色与第二次墨色之间的差别,以看得出笔痕,既要浑然一体,又要有笔迹墨痕可寻。用得好的积墨法始终保持墨的光泽,积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干后出现灰色的死墨,积墨法就失败了。宾翁认为,积墨法以米元章为最备,浑点丛树,自淡增浓,墨气爽朗。勾云,以积墨辅其云气。作水墨画,墨不碍墨;作没骨法,色不碍色;自然色中有色,墨中有墨”。在所有墨法中,积墨法是黄宾虹最常用的,也是其作品之最大特点。 五是泼墨法:指大墨量、大面积、大笔头的绘制方法。这种方法墨足笔饱,水色淹润,虽干犹湿,有一种自然感和力度,但却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泼法有二种,一种是墨水直接泼洒在纸上,根据自然渗晕的墨迹,用笔再加适当点画。另一种是用笔泼墨。这种泼法,便于控制。 六是焦墨法:用笔枯干滞涩凝重,极富表现力。焦墨用法关键在于笔根仍需有一定水分,在运笔挤压中,使水分从焦墨中渗出,达到焦中蕴含滋润的效果。要速度缓慢,故而老辣苍茫。但焦墨不宜多用,与湿笔对比使用方显焦墨的意韵,使画作干裂秋风,润含春雨。 七是宿墨法:即隔一日或数日的墨汁,蘸清水在宣纸上所呈现出的一种脱胶墨韵用墨方法。宿墨在宣纸上的渗化比新墨渗化多了一种笔墨意味,具有空灵、简淡的美感。宿墨常用于最后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画龙点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极易枯硬污浊,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较高的笔墨功夫。黄宾虹最善宿墨,每于画面浓墨之处点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见亮,从而加强黑白对比,使画面更加神彩焕发。 黄宾虹认为,七种墨法在具体运用中可有取舍。他说:“七种墨法齐用于画,谓之法备;次之,须用五种;至少要用三种;不满三种,不能成画。” 宾翁是“五笔七墨”法运用的高手和大家,尤其是晚年,他以大篆笔法作画,沉厚凝重,刚健劲遒,生辣稚拙,沉着刚健,不剑拔弩张,不狂怪奇诡,呈现出一种内美。他将各种墨法灵活交替运用,尤重破墨、焦墨、积墨,融入水法、渍墨等技法,重重密密,层层深厚,杂而不乱,浑沌中显分明,分明中见浑沌,清而见厚,黑而发亮,秀润华滋,自然天成,神采焕然。他的画不但笔力遒劲,力透纸背,似飒飒有声,而且笔苍墨润、圆浑厚重,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王伯敏曾这样记述他的老师:“黄宾虹作画, 先勾勒。然后以干笔去擦, 他的这种擦, 兼有皴的作用。皴擦之后, 或用泼墨, 或用宿墨点 中国山水画空间处理方法 一、遮藏法 前后遮盖,形成重叠状。《明皇幸蜀图》 唐 李昭道 二、浓淡法 1、浓衬淡,此种较常见; 《山溪待渡图》 五代 关仝 近浓墨衬托淡墨形成极为空阔的空间感觉。 2、淡衬浓。 《潇湘图》 五代 董源 此画中浓墨面积虽不太大,但其近淡远浓的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高低法 前低后高或前高后低。 《江山放牧图》 北宋 祁序 四、虚实法 近实远虚。 《赢山图》 北宋 王诜 画中近山实处理而远山虚处理。 五、间断法 留白隔断。 《秋江待渡图》 元 盛懋 画中江水处留白很好地拉开空间距离。 六、色墨法 以墨衬色远。 《云山塔影图》 清 虚谷 七、交错法 多用于溪岸交错处。 《溪岸图》 五代 董源 画中部的小溪占地虽小,却将空间拉向遥远处,起到了极佳的 效果。
/
本文档为【手写绘画技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