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

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

2017-10-08 10页 doc 29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 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历程/00B 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 李莉 乡土民俗文化是乡村小说的重要资源,现实生活中它们常以一 种自由散漫状态蛰伏于广大乡村社会.正如散落的村庄一样,乡土 民俗也散落于一片片屋瓦中,又随一缕缕炊烟从各家窗口飘升出来, 弥漫于田野山丘,聚垒为富有泥土气息的民俗文化.现实生活中的 民俗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一旦作为创作原料进入小说文本,便 升华为作家理想中的文化,寄寓作家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判断.因此, 同样的民俗事象在不同文本中蕴涵不同寓意,而不同的民俗...
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
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 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 美的历程/00B 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 李莉 乡土民俗文化是乡村小说的重要资源,现实生活中它们常以一 种自由散漫状态蛰伏于广大乡村社会.正如散落的村庄一样,乡土 民俗也散落于一片片屋瓦中,又随一缕缕炊烟从各家窗口飘升出来, 弥漫于田野山丘,聚垒为富有泥土气息的民俗文化.现实生活中的 民俗文化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一旦作为创作原料进入小说文本,便 升华为作家理想中的文化,寄寓作家的情感立场和价值判断.因此, 同样的民俗事象在不同文本中蕴涵不同寓意,而不同的民俗事象也 可以达同样的心境或者明示同样的意图.乡$,/Ib说里的民俗文化 并非为民俗而民俗,它书写的民俗礼仪形式繁复,意味丰厚,隐喻深 刻,是乡村情绪的镜像映现. 一 , 寄寓情感,留守净地 情感,作为人类的精神慰藉物,其表达方式不可穷尽.在城市,无 论私人情感还是公众情感,大多通过彬彬有礼的文明方式表达.彬彬 有礼的”文明”赋予了城市情感的”格式”化,无论它如何热烈,隔膜总 是存在.在乡村,无论私人情感还是社群情感,都是将它融入各种民 俗礼仪,通过公开仪式在大众视线里进行,接受道德检阅与舆论监督. 张宇的《乡村情感》将乡村情感设置于具体的乡村民俗中,表达 它的醇厚甘美.血性汉子郑麦生患癌症病入膏肓,唯一遗憾的是儿 子婚事尚未完成.老朋友兼准亲家张树声理解病人内心的隐痛,独 自决定将女儿婚期提前,抢在病人去世前办理,以了却病人一生的心 愿.在乡村,这可是破天荒的.”因为按照风俗,这时候是绝对不能 娶媳妇过红事儿的,新媳妇过门来就戴热孝挂哭棍儿,是极不吉利 的.”张树声高风亮节,敢闯这血灾并毅然决然地准备”一手托两家”, 既给姓郑的娶媳妇,又给张家嫁闺女.张树声的义举深深感动郑氏 家族,也得到同宗老族长的首肯,连外姓人木匠也评价他”出手高干 丈,仗义万古传”.时间仓促,礼节却毫不马虎,捆嫁妆,抬嫁妆,送亲 酒等细节一丝不苟,做得气气派派.老族长坐上马车亲自送亲,郑氏 家族动用老礼迎亲.两个家族互相敬重,仪式异常隆重热烈.新娘 秀春牢记父亲叮嘱,避开新嫁娘不进厨房烧火做饭的旧俗,亲自下厨 擀面,扶持垂危的公公品尝儿媳妇的孝心,顺利完成吃饭仪式.七天 后,病人无憾离世,喜丧相连,庄稼院里的情绪一浪接着一浪.红白 喜事牵动着乡村的每根神经. 为了实现一位垂死病人的夙愿,弘扬几千年的道德伦理,张树声 打破血光之灾的禁忌迎着哀丧举办婚礼;为了答谢张氏家族的深明 大义,郑氏家族动用传统旧俗欢迎送亲队伍.抛弃旧俗是为了仁,复 归旧俗是回报,传统文化在这里都能找到合理解释.按政策法规,只 要办个结婚证婚姻就算合法,无须花费更多精力.然而,在传统深居 的乡村社会,内容是不能替代形式的,没有形式的内容会十分落寞. 唯有形式,才能明证人格高尚,才能弘扬优良传统,才能维系古朴情 感.不只是张树声,《黑蜻蜒》(李佩甫)中的二姐也同样如此.文本 也涉及了乡间婚姻,丧葬等民俗仪式,以此表达主人公二姐独立自主 的奋斗精神和对长辈割舍不断的情爱.二姐接受乡俗却又改写了乡 俗.从相亲,订婚到结婚,她遵循形式一样不漏,”内容”上却一切从 简,简陋得寒酸甚至有些窝囊.订婚时她拒绝礼钱,结婚时婚车意外 落水也不介意,穿着湿衣踏进洞房.可是当习俗落到亲人头上的时 候,二姐又极力按习俗表达自己的感情.奶奶死了,她为奶奶守灵, 擦洗尸身,入殓时又高喊”躲钉”,钻”牢盆”,糊”哀杖”等形式也都精 ii,尽力亲自做到位.二姐力图通过这些民俗”形式”报答奶奶含辛茹 苦的养育之思,寄托自己对奶奶的深切哀悼之情. 《黑蜻蜒》不厌其详地描述了丧礼的整个过程,绵密的文字里浸 透着真挚,深厚的乡村情义.《乡村情感》则聚焦于一场特别的乡村 婚礼,一丝不漏地叙述婚礼筹办过程的繁文缛节,颂扬乡村”有难同 当”互帮互助的纯朴民风.这里,”形式”孵化出触手可摸的内容,衍 生出丰富繁多的意义;”内容”则融化于传统”形式”,让”形式”尽情发 挥.无论”形式”抑或”内容”,在乡村,都是为了凸显”情”,凸显乡土 社会那种面对面的淳朴真情,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馨美好,感受到人 作为人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所在. 二,透视习俗.反思社会 一 般言,现代化总是与科学,先进,新锐,独特并行,与迷信,保守, 传统,普适相对立.然而杂糅着迷信,保守,传统,大众的民俗文化随 着社会观念的变革以新的面目恣肆地游走于乡间田野,带着鲜明的 传统胎记生长在现代土壤里.这时民俗文化褪去IH#t,衣,戴上了现 代面具演绎着现代生活.在现代工业模式化,现代经济一体化,现代 观念泛众化作用下,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逐渐接轨,合流,建构新的 现代民俗的同时也逐渐消弭它的个性与地域性.特别是现代化带来 物质繁荣后,经济发达地区的民俗大都与金钱挂钩,民俗文化中消极 因子在现代消费文化观念的裹挟下趁势抬头.社会舆论在评议,民 俗学家们在思考,创作家们也没有袖手旁观,他们发挥文学特有的职 能表达自己对这些不断更新的习俗的理解. 现代婚庆仪式是民间最喜庆,最热闹也是最富生机的仪式.特 别是正常的初婚,人们最爱闹腾.然而,异变婚俗如冥婚,转房亲虽 是历史遗留的足迹,却能使我们更能体味文化的含义.同样的冥婚 题材,鲁彦《菊英的出嫁》和李锐的《合坟》呈现截然相反的基调.《菊 英的出嫁》叙述一个母亲对逝去十年的女儿的无限眷恋与思念.为 了寄托哀思,排遣心中郁结的悲伤,母亲用最古老最传统方式——冥 婚为女儿操劳婚事.《合坟》写老村支书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夙愿, 给十四年前为保卫村里大寨田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北京女知情玉香”配 干丧”.知青的行为是一场政治行为,当这场政治运动被否定后,死 去的知青就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牺牲品.可是老百姓并不因为政治牺 牲品而否定生命的价值,村人自发筹集合坟的一切费用,表达他们对 女青年的怀念,对历史的反思.于是古老的民俗赋予了时代色彩和 现代意义.反思,是现代性的一项重要内容,淳朴的村民没有夸夸其 谈的理论,没有振臂高呼的,只有朴素的惋惜之情,”不是跟上你 修大寨田,玉香还不一定就能死呢!”轻轻的一句反驳,勾起了老支 书的心病,勾起了陈年往事,那些不该发生却发生了的事.但是历史 没有假定,只有吸取教训,对逝去的灵魂进行安抚并在安抚中忏悔, 活着的人们才能心安理得地生活.所以,吉登斯说:”现代性的特征 并不是为新事物而接受新事物,而是对整个反思性的认定,这当然也 包括对反思性自身的反思.” 反思,可以使更健全.然而,当制度,特别是法律也被践踏的 时候,又有什么可以约束机制?一旦约束机制也腐败堕落,老百姓的 路就走到了尽头.退伍军人满金(李锐《寂静》)受村人委托当上访代 社1998年版,第3/*2页. ?曹丈轩:永远的古典,红瓦?后记》,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年版. ?摩罗:冷硬与荒寒:当代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南方文坛 1999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 齐亚敏(1980一),华东师大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现 为河南财经学院讲师 表,控告那些无视百姓利益,违背滥用权力的霸权者.上访六年, 家穷妻死.无奈之中,身心疲惫的老汉把希望寄托给掌管人类三世 (前世,现世,来世)命运的如来佛,老天爷后,自挂荒村核桃树.”对来 世生活的信仰是对幸福和在苦难中,在死亡的恐惧面前支持人的希望 的兴奋剂,也是对那个关于在现在世界上幸与不幸分配如此不均的永 恒问题的答——作为对于将调整一切不公正的另一世界的期望的 回答.”既然现实无能为力,就只好诉诸虚无缥缈的神灵了.在老百 姓心q1,神灵法力无边,没有办不到的事.如果老百姓有了问题和心 结,只有求助神灵才能解决,现实中活着的人该是何等悲哀!老百姓 赖以生存的社会该是何等悲哀!”国家的体制愈良好,则在公民的精 神里,公共的事情也就愈重于私人的事情.私人的事情甚至会大大减 少的,因为整个的公共幸福就构成了很大一部分个人幸福,所以很少 还有什’么是在要个人费心去寻求的了.”卢梭设想的这种不需个人 费心寻找幸福的体制何时得以实现? 泰勒存《原始文化》中释”万物有灵观”时认为这一学说主要有 两个信条,”其中的一条,包括各个生物的灵魂,这灵魂在肉体死亡或 消灭之后能够继续存在.另一条则包括各个精灵本身,上升到威力 强大的诸神行列.神灵被认为影响或控制着物质世界的现象和人的 今生和来世的生活,并且认为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一举一动都可 以引起神灵高兴或不悦;于是对他们存在的信仰就或早或晚自然地 甚至可以说必不可免地导致对它们的实际崇拜或希望得到它们的怜 悯.”在万物有灵观影响下,人们不仅对鬼魂和精灵进行实际的崇 拜,设计各种节El仪式祭奠,而且还将现实生活中遭受的憋屈,愤懑 和仇恨托付给无处不在的神灵去处置,神灵威力上天入地,凡人望尘 莫及.借了鬼神,借了虚无,现实的不合理,人间的不平等就有了一 处存放的寓所,然后在理想中期待,给予实体一个存活的理由.乡村 小说为这种文化的庚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也给社会提供了深 刻反思的平台. 三,隐喻道德,抗衡现代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乡村社会的许多传统仪式在不断变异, 简化,有的甚至消失.存留的部分则成为仪式中的经典,与生活休戚 相关.仪式但是生活形式,也是生活内容,能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 满足精神上的慰藉.它肩负道德,既扬善惩恶,又制约滑出跑道 的违规者.于是,仪式的教育功能逐渐彰显,成为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的无形教材. 《瓦城上空的麦田》(鬼子)是一个经典的虚构文本,一个乡村传 统民俗文化冲击现代城市的寓言,荒诞的内容包含震撼心灵的真实. 李四十分希望儿女们为自己过六十岁生日,自带佳酿去瓦城里找儿 女们.可儿女们只顾自己的小家和自己的事情,没有一个想起父亲 的生H.遭受冷遇的老人十分伤心,气愤.捡垃圾的老头胡来倒是 惺惺惜惺惺为他过生.不料胡来酒醉出车祸.为了惩罚儿女们的不 孝,四把胡来的骨灰盒当做自己的拿去吓唬儿女.儿女们竞信以 为真回家奔丧. 李四妻子以为丈夫真的在城里死了,痛悔不已.老头子到城里 去找儿女们过生日竞被”气死”,这种意外死忘,怎不令老太婆心痛! 她骂儿女,哭丈夫,然后为客死的丈夫招魂. 哭完了,骂完了,她用个布袋装了一些米,提在手里,往I,l~’t-走 去.……老太婆走的小是大路,她走的是路边的那些田坎,那些细细 的窄窄的田坎.一边走,一边把抓在手里的米撒些出去,一边撤, 边喊着李四的名字.……她一路走,一路喊,一路撒;……我要给你 们爸喊魂,我要把你们爸丢在你们城里的魂喊回来. 为丈夫招了魂,又急又气的老人未及进屋,就真的死在自家?槛 边. 招魂是一种传统习俗,人们担心客死他乡的鬼魂寻不到归途就 只能做异乡野鬼,得到亲人祭祀和供奉,很难转生.招魂方式各地 不同.李四老婆用米在田坎问为四处漂游的鬼魂指路,让鬼魂跟着米 的踪迹回家.老太婆为丈夫招魂,既是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深挚情爱, 也是为逝去的亲情招魂,为曾经充满温情的人性社会招魂.面对老人 的死亡,儿女们忏悔不已,企图通过形式弥补过错:放大老人遗像,在 家里做灵堂祭奠,还决定清明为父母烧香,即便天上下刀子也要回山 里扫坟.人们注重虚无的仪式,注重虚无的内容,却从来没有想过当 人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他们把这._.切归结为”忙”,是”忙”让他 们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孝敬父母.忙碌忘却了亲情,忘却了人世间最 淳朴最真挚的父母之情,忘却了自己应该报答的养育之恩. 老人们的死并没有真正引起已进据城市的儿女们的警醒,没有 给这个物化的时代带来半星温热.李四后来的结局彻底证实了这一 点.他阴差阳错地留下胡来的身份证,希望把事情弄清楚,重新获得 儿女们认可.但是无论儿女还是警察,都以貌取人,以职业认人,以 证件鉴人,而不是根据人本身的实际情况待人.现代社会,人已经完 全符号化,化为一份职业,一张身份证!符号化的社会,一切鲜活的 实体已失去意义.人们只认符号而不认实体,这种反常的认同方式 有何价值?将产生什么后果?一切皆空洞,一切皆虚无.人类的真 情消弭在符号里,消弭在空洞和虚无里,人们在虚无中虚假地活着. 现代社会的符号性使人们不能辨认自己的亲生父亲,这是现代 社会带来的恶果.为什么把情感寄托给虚无?希冀父母灵魂荫庇他 们的同时,更害怕父母的在天之灵惩罚他们.无甚于有,无强于有. 文本寄寓了强烈的嘲讽意味,且隐喻深刻.通过隐喻传送作者批判 不孝子孙的真意,同时说明现代人在科技昌盛的今天,仍然对不可知 的恐惧与无能,也只有通过这些,才能表达对不道德行为的惩罚.由 此可知,传统民俗通过城乡交流进入现代城市从而在理念上对现代 性产生抗拒.一方面,现代性强迫人们忘却自己的乡村身份,忘却自 己的根基与情感,将肉身镶嵌在永无止境的”忙碌”中;另一方面,乡 村钢铁股的传统企图跻身城市,倚仗自己情感的合理性进击城市的 现代化堡垒,伺机寻找夹缝去扎根,击退现代性的无情与冷漠.然而 进击徒劳无功,行为与事实均惨遭驱逐,唯有亮出最后的王牌——精 神胁迫同现代性博弈. 博弈的结果令人担忧,为”后现代道德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 情景的破碎化和生活追求的插曲化.”破碎化和插曲化使道德面临 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没有强有力的机制明确道德规范,有序的道德重 建将步履艰难.中国正处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混融局面,乡村小 说能为道德建设分担部分责任,乃是文学本身的职责.艺术敢为道 德鼓噪,社会怎能无动于衷? 【基金项目15文系2009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文学”(编号2009y095)系列成 果之一. 参考文献: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H】_田禾译.南京:译林出 版社,2000年,第34页. 【2]【英】查尔斯?泰勒.原始文化[H】_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H】_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3月修订第3版,第120页.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H]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5年,第350页. 【5】(英】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序言郁建兴等译.上 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作者简介: 李莉(1970一),女,湖南双峰人,湖北民族学院文 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 文艺理论研究.
/
本文档为【民俗礼仪:有意味的形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