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金粉世家 爱情悲剧

2013-01-18 11页 doc 34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74506

暂无简介

举报
金粉世家 爱情悲剧论张恨水《金粉世家》中的爱情悲剧 内容摘要:《金粉世家》是张恨水的代表作,小说以平常百姓家女儿冷清秋与国务总理小儿子金燕西由恋爱、婚变到被遗弃、出走为主线,使悲剧步步加深。爱情与反叛的精神把他们连在一起,他们因相爱而结合,但他们最后为什么又背弃而分呢?本文将从主人公彼此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残酷的封建意识等方面对他们爱情悲剧进行分析。 张恨水在《金粉世家》自序中写道:“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 在这部巨著的诸多悲剧中,我想简单的分析一下冷清秋与金燕西他们之间情感悲剧产生的根源。 一、 冷清秋的才气逼人让对方难以...
金粉世家 爱情悲剧
论张恨水《金粉世家》中的爱情悲剧 内容摘要:《金粉世家》是张恨水的代表作,小说以平常百姓家女儿冷清秋与国务总理小儿子金燕西由恋爱、婚变到被遗弃、出走为主线,使悲剧步步加深。爱情与反叛的精神把他们连在一起,他们因相爱而结合,但他们最后为什么又背弃而分呢?本文将从主人公彼此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残酷的封建意识等方面对他们爱情悲剧进行分析。 张恨水在《金粉世家》自序中写道:“人生宇宙间,岂非一玄妙不可捉摸之悲剧乎?” 在这部巨著的诸多悲剧中,我想简单的分析一下冷清秋与金燕西他们之间情感悲剧产生的根源。 一、 冷清秋的才气逼人让对方难以接受 冷清秋是爱情的牺牲品,她对金燕西的爱是毫无保留的,不是白秀珠的自私,也不是邱美如的虚伪,她只想和自己的爱人生活到老。只是,金燕西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她却不能给予,除了自己无私的爱。冷清秋,玉雪聪明,清新可人,最后却落得个不辞而别、黯然隐居。这样的结局自有种种原因。在我看来,冷清秋的逼人才气当是主要原因。 冷清秋才气逼人。用张恨水的话说就是才纳古今,他描写时亦不吝溢美之词:“不是在词章一道下过一番苦工夫的人,决不能措之裕如。”金燕西对冷清秋的才气自有领略。连金凤举也说:“一个十几岁的女子,有这样的文字,前途实在未可限量。”正是一个让人十二分佩服、让人觉得前途无量的冷清秋,一年之间先登明珠之位,后遭弃妇之遇,前后差别之大令人咋舌。 金燕西是豪门子弟,是一个心地善良,为人仗义,感情专一的青年。他追求自由纯真的爱,他厌恶花花世界里的依红偎翠。当清秋这样一个玉雪灵风,素净清纯的女子涉入他的生活时,他便一见钟情,欲罢不能,从此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但是,由于他所生活的独特环境,造成他自身独特性格的弱点,他仰仗着担任国务总理父亲的权势,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没有追求,没有责任感,养尊处优,这样独特的生活环境,给他打上了深深地社会烙印。他们之间的观念上的冲突和生活道路的选择,造就了两个人爱情的悲剧。 看过《金粉世家》一书的人都知道,金燕西喜欢冷清秋主要是因为她清新可人。因为她的清新可人,金燕西才颇费心机以得此窈窕淑女。在爱情面前,人们总是感性盖过理性,所以什么门第之见、思想差异可以统统不顾、不虑。冲动成就了爱情的浪漫,同时也埋下了婚姻不幸的种子。金燕西娶冷清秋有三重原因:其一,冷清秋朴实;其二,冷清秋温和,不会干涉他的行动;其三,冷清秋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自然美。三重原因中一点也没提到冷清秋的才气。 但是在冷清秋的思想中,自己敢于上嫁给总理的公子,主要的不是因为她的容貌等外在的条件(她知道真要是以容貌而论的话,较她漂亮的人当不在少数),而是因为她的才气。他的四姐道之、五姐敏之、六姐润之之所以力促冷清秋与金燕西的婚姻主要就是因为冷的才气和知书达理。对于金燕西的父亲来说,他同意这门亲事,更是因为读了道之拿给他一本冷清秋的诗集后觉得冷清秋很有才气,甚至觉得金燕西配不上冷清秋。 因为才气,冷清秋嫁了金燕西。读书多的人,尤其是有几分才气的人,大抵会有自己的思想,无论学问还是生活。冷清秋也是如此。金燕西整天无所事事,忙于交际。这是冷清秋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她很想按照自己的思想去改变金燕西,希望金燕西顾家,希望金燕西多读书谋个正当的职业,希望他们这个小家庭在金家这个大家庭里有立足之地,不为他人耻笑。她在处理婆媳之间、妯娌之间的关系上也是相当成功的,除了和燕西三嫂天然敌意之外。因此,她颇受婆婆青睐,颇受燕西姐姐喜欢,颇受燕西嫂子尊重。但是,她却无法改变金燕西,或者说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她头脑里的想法对一向自由惯了的金燕西来说,都是束缚。除非金燕西自觉约束自己,主动改变自己,否则他人对于他来说,只是外在的因素,起不到决定作用。两个人在对于生活的理解上表现出的思想差异因为越来越多的婚后琐事而凸显。日复一日,才气逼人的冷清秋发现无法改变金燕西后,遂采取鸵鸟政策———既然改变不了金燕西,那就躲开金燕西,所以自己搬到西楼独住。迁居西楼独住是冷清秋的一招棋,也是最后一招。她这样做,根本上还是期望让金燕西意识到一些什么并作出一些改变。一旦发现此招还是无用,冷清秋的灰心情绪就日重,直到最后绝望。恰巧有那么一场大火,冷清秋趁乱离开了金燕西,离开了金家。 二、 金燕西付出的爱不能让对方感受到 作者煞费苦心地塑造了金燕西这样一个世间难得的人物形象,为的是希望读者或是观众们理解这个形象,了解他的思想。但不出乎意料的是,还是有相当多的人看走了眼,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剧看成了完全是另外一种悲剧。要知道,认知一件事物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不然,有多少思想会被误解呢? 我认为世俗的观念是可以侵入任何一个人的头脑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接受着这样的观念。冷清秋就是这样一个“被侵入”的人。我们从一开始便了解到,清秋是一个出身贫寒却又是一个心性高洁,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冰清玉洁的女孩,在大多数人看来,她是一个未受尘世污染的女孩,并且她还是具有“自食其力”,反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思想的先进的文化人。不错,冷清秋的确如此。但我要说的是,她并没有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她没有打破世俗的观念,没有冲出“齐大非偶”的枷锁,她一直都不敢相信像燕西那样身世的人会对她付出坚定不移的爱,并或多或少地认为他是一个纨绔子弟;她对于燕西不顾一切言论给予她的最真挚的爱半信半疑而不敢大胆地接受。她只看到了燕西表面上似乎与其他公子哥一样的浮华习气,却没有看到他纯真、质朴,对爱忠贞不渝的本质。这也就是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按理说,金燕西通过对爱情执著的追求终于娶到了冷清秋作妻子,这应该算是美事一桩,可谓“天随人愿”。但为什么在他们结婚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呢?关于这个问人们普遍的评论是,燕西生活在上层阶级的大家庭里,身上不免会染上“纨绔子弟”的习气,在所有的人都“花天酒地地闹”的环境下,他的人性也必然会产生扭曲,致使他和从贫寒人家走出的质地纯朴的清秋最终水火不相容而分道扬镳。与此评论的同时,大家更会认为带来这场悲剧的主要有错的人是金燕西。 下面列举书中两段情节,分别展现了矛盾的发展与激化: 情节一:(燕西回到家中看到清秋伏在孩子床边装睡,故意不理他。) 燕西:我知道你没睡着,为什么不理我? 清秋:(从床边站起来,安之若素地说)我知道你回来是故意找茬的,对不对?那好,我们也不必大吵打闹,我们可以谈。 (二人走到沙发对面坐下) 清秋:我知道你最近在和白小姐交往。如果是因为我的原因让你有后顾之忧,我愿意退出,不打扰你的好事。 燕西:你不觉得你很没有诚意吗? 清秋:诚意?说过的话都可以改变,那我不明白你说的诚意是什么意思? 燕西:(气愤地说)你在质疑我的心是吗?我早就说过,我说的话从来就没变过,(从沙发上站起来,提高声音)从来没有!(说话间将茶几上象征着他们爱情的百合花瓶打翻在地,便出门去了。这令清秋感到痛苦难堪,并加深了对他的误解。) 情节二:(燕西回家收拾完箱子便拎着要走) 清秋:站住!(停顿片刻)你去哪儿?是去德国吗? 燕西:是。 清秋:是和白小姐一起去吗? 燕西:是 清秋:(从手上把戒指摘下)把这个带走。(说完,戒指从手中滑落在地。) 燕西:只有这个吗? 清秋:我身上还有什么是你的? 燕西:(愤怒地将清秋拉到镜子旁,让她对着镜子。)你好好看看,你身上有哪一样东西不是金家的!看呀! (清秋感觉到受了莫大的侮辱,转过身来给了燕西一个耳光,便冲向楼下。) 在看完这两段情节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此时的燕西已经不同于追求清秋时的那个燕西,他已经对清秋变了心,是客观环境使他的人性扭曲,而更多的同情却给了清秋。——这便是公众的态度。 这部书中,尤其是结尾的部分,我看过了多次,细心品味后,我觉得事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我的观点是:金燕西是始终没变的。 正如作者张恨水在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给燕西这一人物的一句台词“我说过的话什么时候变过” ②一样,燕西的爱是没变的。这句话是作者为表现人物性格与形象用心良苦设计的一句话,它确实逐层递进地证实了金燕西这一形象的始终如一性。作者用这句话在不时地提醒读者,燕西并不是一个容易变心的花花公子,这和剧中结尾部分燕西说过的“除了清秋,我这辈子没爱过别的女人”是一致的。“我说过的话”是指他对清秋的爱和对于白秀珠永远当朋友的态度;“没变过”是指他自始至终爱的是清秋而不是秀珠。 说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你这样认为?你怎样解释如上两段情节中燕西对清秋说的“绝情”的话呢?我的回答是:那些话看似“绝情”,实为堵气之话。须说明的是,看到这一层,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清秋只看到了燕西表面上似乎与其他公子哥一样的浮华习气,却没有看到他纯真、质朴,对爱忠贞不渝的本质。清秋对燕西致深的爱不能够体会是最后结局的导火索这才是悲剧产生的原因。上述两段正是“清秋的不理解”与“燕西愤怒的情绪”的对白,而这种气愤正是源于“我的爱就摆在你面前,你为什么就体会不到”这样一种内心感受。 付出的爱却不能让对方感受到,这就是我总结出的悲剧所在。我想强调,大家不能只看简单的情节,并由此粗浅地得出批评燕西这样的结论,而是要深层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在这里,我们要看到世俗的害人性,可以看出,就连清秋这样一个被大家看作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也摆脱不了世俗的思维定势的束缚,而这束缚在她和燕西之间制造了一层隔阂。 三、残酷的封建意识是他们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金粉世家》的爱情悲剧还得归结为是当时的社会。张恨水先生也是想通过这个小说来描写当时的一个社会状况。也就是说金家是当时社会(或者说高层社会)的一个缩影。正是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家庭造成了这样的结局。 金燕西的行为并非独一无二的个性,而是豪门巨族不思进取的纨绔子弟的通病,金家几个公子虽然都是家有艳妻,但无一例外地在外寻花问柳,其实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父亲金铨私生活的翻版。金铨道貌岸然地反对儿子纳妾,可是他自己纳了两个妾还嫌不够。我想最后金家的解散于他有直接关系,为什么金家会解散呢?还不是由于当时家里缺少了他这个顶梁柱了。当初总理在,每天都有人来访,有人探望。可是总理走了之后呢?家人走的走,散的散。如果当初总理先生好好培养他自己的孩子,多加管制,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社会的栋梁,即使总理先生走了,金家不也一样可以好好过吗?怎么会一下子解散了呢?而他的那群孩子们:风流的大少爷,怕事的二少爷,变态的三少爷,花心的四少爷,这四位大少爷可以说把中国几大恶劣的男人形象都展示出来了。的确佩服张恨水先生啊!说这个大少爷自己家里有一位名分好而且又贤惠的老婆非得撞着胆子到处拈花惹草。怕事的二少爷可没有大少爷那么风流,一旦与妻子吵架就跑到燕西那里去躲避。大家看看,挺大的一个老爷们,一点骨气没有!最后金家解散了,他也无事可作。而三少爷呢,成天捧几个戏子。爱听戏,可以去听。金家也是讲自由的。但是毫无制度,泡到戏子之中。这算什么事啊?金氏父子的所作所为,不只是个人品德的败坏,而且透露出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在男权中心的传统社会里,两性地位严重倾斜,有钱有势的男人可以无休无止地追求性欲、占有欲等本能欲望的满足,而他们的妻室却只能关在高门深院里等候男人的恩赐,或者遭受男人的冷眼甚至欺凌。这一切的一切都暴露出了北洋军阀卵翼下的官僚们骄奢淫逸、勾心斗角,以及这些官僚家庭中一群寄生虫的醉生梦死、糜烂堕落。这难道不是封建势力对青年男女的精神戕害吗?。 有些评论家说《金粉世家》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王国维曾这样说过:“《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③《金粉世家》在某些方面很相似《红楼梦》的悲剧主题和氛围。对于这一看法,我是极其赞同的。《红楼梦》向世人展示了贾宝玉这样一个与任何人都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金粉世家》则推出了金燕西这样一个虽出身富贵却真正未受尘世污染的人物形象。就这两个人物在这一点的相似之处而论,上述评论家的评论是成立的。另外两部作品的悲剧性质也很相似,《红楼梦》的悲剧在于宝玉本是一个在思想上高于其他人的哲人,却不被他人看到,反倒认为他是一个花花公子;而《金粉世家》的悲剧在于燕西本是打破一切思维枷锁的质地纯朴的人,却因出身富贵被人看作是纨绔子弟。也许金燕西是注定要孤独的,因为几乎无人能理解他。清秋终将离他而去,因为坚持世俗观念的人太多。燕西无人问津的寂寞与他被人曲解的灵魂在部分人心中沉淀了凄凉。鲁迅讲:“梦醒之后,不知该走向何方”。正是因为这样迷茫,《金粉世家》的悲凉意味将永远延续。 近百年风雨的朝来夕往,把金粉世家里的旧日风烟涤荡得干干净净,燕西和清秋的故事沉寂在流转的时光中,不曾言,不曾说,却于悄然中把曾经往事一遍一遍地晓于众人,留得一声声长嘘复短叹,萦绕于时光之上,岁月之梢。
/
本文档为【金粉世家 爱情悲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