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宁舍同居

宁舍同居

2013-01-08 13页 doc 51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24519

暂无简介

举报
宁舍同居窗体顶端 宁舍同居,选择婚姻 作者:尼尔·克拉克·华伦 一千一百万同居的伴侣情愿不结婚, 这里是他们当重新考虑这个抉择的原因┅┅ 几年前的一个夏季,网球明星阿格西·安得烈和葛西 宣布他们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这对于我们是一个极其兴奋的时刻。」阿格西说:「这礼物给予的祝福使我们非常快乐。」 似乎没有人注意或在意这对男女并没有结婚。只是一代以前,这消息的公布是会引人非议的。 同居风 是的,过去二、三十年来,许多事情都有戏剧性的变化。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在1970年时有一百万人是未婚同居,1990年这数目增加到三百二十万...
宁舍同居
窗体顶端 宁舍同居,选择婚姻 作者:尼尔·克拉克·华伦 一千一百万同居的伴侣情愿不结婚, 这里是他们当重新考虑这个抉择的原因┅┅ 几年前的一个夏季,网球明星阿格西·安得烈和葛西 宣布他们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这对于我们是一个极其兴奋的时刻。」阿格西说:「这礼物给予的祝福使我们非常快乐。」 似乎没有人注意或在意这对男女并没有结婚。只是一代以前,这消息的公布是会引人非议的。 同居风 是的,过去二、三十年来,许多事情都有戏剧性的变化。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在1970年时有一百万人是未婚同居,1990年这数目增加到三百二十万,到2000年这数目已冲入一千一百万。 「社会科学研究结果压倒性地支持婚约反对同居」 依据专业研究者包莱理的调查,现今35~39岁的美国人有一半是未婚同居的,可别小看此事哟!我们正目击着一个重大的社会变动在我们面前发生。 当一个风气拥有如此高度的社会接受性时,许多动机善良的人也会开始旁徨:「我们是否应该接受同居?就像接受快餐,手机和星期五上班可穿休闲服一样,这只是另一种社会的潮流?」你也许会怀疑,是否这许多对于同居问的争论只是庸人自扰瞎操心?但是身为一个与未婚和已婚伴侣工作超过35年的人,我认为这个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那些人同居?为什么? 同居的人有两种典型:第一种人是没有或有很低的意愿结婚。他们只要享受住在一起的好处——性活动的方便,财务资源的共有,家务责任的分担等等。而当情况变动时,这种安排允许他们用一个「快速退出的手法」来解决。第二种人是把住在一起当试婚——结婚进行曲奏了一半。这些人说:「我们先住在一起,看看情况会如何发展。」他们觉得好像买车一般,在购车合约上签名之前要先试一下新车的性能,才是一种谨慎的做法。 虽然我不愿将这个复杂的议题过分简单化,但我相信这些伴侣放弃或延迟婚姻有三大主因。 1. 在我们的社会中,婚姻已经失去了它的光泽。大多数的人说,他们甚至无法找出一个健康可做模范的婚姻。在婚姻表范的匮乏之下,这么多的年轻人会陷入这种光景是可以了解的。 2. 除了缺乏婚姻的表范之外,上百万的人在破碎的婚姻中经历了极重大的痛苦。据一个研究结果的估计,全美有70%的人受到他们父母或他们自己离婚的冲击。当一个人的生命被破碎的婚姻摧残了,他会觉得结婚是一件太冒险的事。 3. 谁是与自己非常匹配又能持久相处的对象?大多数的单身者对此能否做一个正确的判断已经失去信心。然而他们对于同伴的需求,性的满足,和充裕经济的向往,促使他们去寻找一个至少可以成为临时伴侣的人。 婚姻也保障了孩子 其实,不论是心理学或其它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是压倒性地支持婚姻而非同居。让我们来思想: 婚姻的誓约成为一种保障力,将人心坚固地联合在一起。许多实证研究摧毁了住在一起是为婚姻做一个好的准备,因此就能减低离婚危险的迷思。事实上一个包括3,300个案的研究发现,婚前同居者婚姻失败率高过婚前未曾同居者的40%。 而同居关系则是站在一种「有条件的委身」的基本共识上。这种态度告诉你,「只要凡事顺利我就跟你在一起,若是出了什么问题,那就一切作罢。」一个以「疑似委身」作为开始的关系会把这种意识形态带入真正的婚姻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总会有辛苦难捱的时候,那么配偶就说拜拜了。 包达维和白德贝在最近一个深入调查的评论上写着,「事实上所有在婚姻方面的研究已,婚前曾同居者以离婚来结束婚姻的机率,大大的超过婚前没有同居的婚姻。」 婚姻给予孩子最稳定的环境。很少同居者打算生小孩却不可避免地有了孩子。四分之一以上的未婚母亲的孩子是在她同居的时候生的。再说三分之二的孩子最后所住进继养家庭里,那些父母也是同居而非结婚的。这表示,每一年有成千的孩子是生在或搬入一些家庭,这些家庭里的父母相互委身的关系是薄弱的或至少是非正式的。父母相互立订厮守终身的誓约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这些孩子在他们身心最易受创伤的成长阶段被剥夺了这个安全感。更糟的是,所有生在同居父母家庭的孩子中有75%在他们到达16岁之前会经历他们父母的离异。在父母有婚姻关系的家庭中面临类似命运的孩子只有三分之一。 婚姻是永久的承诺 婚姻赋予永久的承诺。大多数的婚姻誓言仍包括如此的承诺:「不论病痛或健康、富足或贫困,我们会爱,尊重并珍惜对方,至死不渝。」这承诺这么重要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建立在真心与诚挚上,就是双方可以保持真正的自我。婚姻永远的承诺正可以应允这些:「即使我认识到真正的有缺陷的、不完美的你时,我仍会跟定你。」反过来看,若他们想到一出现困难他们的伴侣就回避脱逃,两个人怎可能以真心与诚挚坦然相处?在这种有条件的委身之同居关系上,伴侣之间不自禁地会想:「如果我不是我伴侣要我成为的样式,如果他看到我的错处,他是否就收拾行李一走了之了呢? 婚姻创造较健康的人。研究统计显示,已婚的伴侣在情绪上、身体上、财务上与职业上比未婚同居的伴侣好。举个例子说,每年,同居伴 侣得忧郁症的数目是已婚伴侣的三倍以上;而在同居关系的妇女遭受身体和性虐待的比率较已婚妇女显著地高出极多。 结婚的伴侣较可能忠于对方。同居男子对于伴侣不忠的报告是已婚男子的四倍。再者,过去一年来每一百个已婚的女子有一人有外遇,而同居的女子则有百分之八。 在这些令人警觉关于同居的统计中,我们可以很有信心的告诉单身者,「试婚」是不需要的。除了调查显示住在一起的损伤性外,有几个研究已经发现了可以预测婚姻成败的变量,而这种评估是有80%~94%的准确性。这意味着未婚的情侣可以事先知道他们的婚姻是否有比别人更好的成功率。有了这些信息的帮助,希望同居的趋势可以开始向下消减。 尼尔·克拉克·华伦博士是一位心理学家和受欢迎的演说家,他的畅销书包括:"Finding the Love of Your Life"(爱家已有中文翻译版,书名为:「非常选择,非常Match」)及"How to know if someone is worth pursuing in two dates or less"。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谈试婚或未婚同居 作者:张光誉 婚姻生活的考验 婚姻是彼此相爱的男女所共同建构,心心相印,携手共进以及相依为命地坚固家庭的基石。所以婚姻生活,只能在一种诚实无欺的条件下加以考验与磨练。 有一位著名的专栏作家曾经不厌其烦地写道︰「值得做为婚姻生活考验的大都在:他们有两个孩子患流行性感冒;一只宠物在危险的半倒塌狗棚中;正在用餐或刮胡子时停电而必须改用烛火之际;水龙头滴水难流,或者婴儿呕吐在父亲的榇衣上;以及大儿子把尿布冲进马桶里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之下……。」 这些琐事,都会激发美满婚姻的夫妻,去把他们的爱心与耐心表露无遗;但这种试练对于未婚同居的「试婚」者而言,岂非美梦难成反而视为畏途! 为什么我们不拿出道德的勇气来加以澄清,指出未婚同居绝非正常的婚姻关系,因为那大大违背了两性终生相处之道﹗ 琼娜.马克达.波连兹在她的「维护婚姻」一书中,为合法的传统婚姻辩解说: 「其实,未婚同居的关系,远比合法的婚姻更难处理。人们都会存有感情上的矛盾,产生极其复杂的情愫,以致彼此猜疑。生活于不受法治拘束的人际关系中,人们都或多或少会缺乏信心而趋向冲动﹐为不正常的爱付出深情,终致蒙受创伤。这就是为什么合法的义务有助于我们的事先设想,并且使得许多生活上的社会事实,成为有益的合法约束。为什么我们不去使用这些益处?为什么不采纳正规心理学上以及社会上所提供的合法婚姻,来维护自己和周遭的所有关系人?唯有合法的婚姻生活,才能促使独特而恒久不变的两性关系臻于最佳境界。使人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与最大的支持力量。」 避免试婚恶果 细心分析起来,所有考虑试婚与未婚同居的人们,究其原因,总不外下列几点︰ *由于自我中心思想与不安全感。 *盲目顺从情侣所施加的压力。 *一种似是而非的「前卫新道德 观念」所引起的欲求假自由。 *企图反传统习俗的欲望。 既然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那么,便可以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去规避这些因素所虚拟的试婚或未婚同居的恶果了吧!     婚姻是什么? 作者:大卫·欧森, 爱弥·欧森 要人们彼此相爱,可能是所有人类必须付出终极代价的任务中, 最困难的一个。其它的种种努力,都只是为彼此相爱作准备而已。 Rainier Maria Rilke 婚姻,可以是人类所有关系中,最滋养人心、也最持久的一种关系。讽刺的是,婚姻也可以是人类关系中,最令人失望、挫折和最具冲突性的一种关系。 婚姻可以带来极大的喜悦,也可以是至深痛苦的来源,同时它也是力量与脆弱的独特组合。在婚姻当中,个体可以找到幸福的来源,以及在世上的休憩之所。但是婚姻也可能对夫妻造成负面的影响,使他们对婚姻萌生退意。 情绪上的感受只是婚姻复杂性的一部份。婚姻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有许多因素影响着婚姻,同时也被婚姻所影响,包括社会、工作、家庭、宗教、友谊,以及每个人的背景、习性和人格特质。 婚姻的衰退 近几十年来,有几个与婚姻相关的趋势浮现。在美国社会中,已婚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从1970年的68%衰退到56%(美国人口调查局,1998年)。 第二个趋势是,从未结过婚与离婚后选择不再结婚的总人口数不断增加。 那些从未结过婚的总人口数从1970年的16%增加到1996年的23%。离婚的总人口数自1970年的3%成长到1996年的10%。 第三个趋势是,同居男女的总人口数增加。在1970年,只有五十万对男女同居;但是到了1996年,同居的数量已高达三百七十万对;到了1998年,更超过四百万对。 虽然大部份的人一生中至少会选择结一次婚,但很明显的,选择再婚的人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保持单身,或选择同居而不结婚。总而言之,婚姻在过去三十年中,已经呈现衰退的系一样,它们的整体是大于各部份的总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即使了解某些相关的要素,也无法预测婚姻关系的原因。 由于夫妻关系的复杂性,我们无法以大多数人的情况来做一般性推论。因此,你们才是自己夫妻关系的专家。如果你们目前的伴侣关系中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是很重要的。你们愈快得到帮助,这些问题就愈有可能从关系中的绊脚石变成踏脚石。 本文节录自“共创活力的婚姻"一书,林秀慧·庄璧光译 窗体底端 婚姻的中庸之道 ~ 现代中国人婚姻所面临的挑战 ■ 黄维仁 最近连续听到好几位刚回国探亲的朋友提及,现在国内很繁荣进步,生活也非常享受,但是婚姻似乎愈来愈不美满。年轻一代的夫妇最担心的问题是丈夫或妻子有外遇。 在美国,华人婚姻的情形似乎也很相似,尤其是在「选择」和「机会」多的地方(例如加州)。即使在环境较单纯的大学城,许多妇女共同的忧虑是,感到自己不再年轻,当丈夫功成名就之时,若与丈夫一同到一个「选择」或「机会」较多的地方讲学或就业,丈夫很可能成为许多年轻貌美小姐们倾慕的对象,若与丈夫的关系不是非常稳固,到时自己如何与这些年轻人竞争。 这些挂虑隐忧似乎不是杞人忧天,许多中年男士如果心里的安全感不足(特别是面临中年危机时),的确有可能另寻「年轻」、「纯真」的少女来证明自己仍旧年轻,富有吸引力。传统的伦理与价值观,在时代冲击下,已经有所改变。 然而,单单「外遇」一个因素,不足以涵盖错综复杂的现代婚姻问题,即使加上「贫穷」、「好强」、「不满现状」等等其它因素,仍无法完全解释婚姻与家庭的种种问题。 平衡互补的关系 争强好胜不行,像传统妇女一味忍让也不行,到底我们该怎么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不妨了解当今婚姻辅导界对婚姻关系的看法。 婚姻关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极端型态,在现实生活中,很少夫妻纯属第一型或第二型,大多数人居于两个极端之间。 第一型,是「对立竞争」的婚姻关系。在此种关系中,双方都争强好胜,生怕吃亏,一点也不愿忍让牺牲。此种夫妻关系相当不稳定,尤其是当环境中有其它更好的选择机会时,婚姻更易趋向解体。 第二型,是「寄生依赖」的婚姻关系。在此种关系中,双方扮演着完全不同而又互补的角色。其中有一方很强,是保护者与供给者,他(她)也作所有的决定;另一方则是被保护者、依赖者与服从者,他(她)把所有的权力与责任,全推托给强的一方。此种互补的关系通常非常稳定(尤其是环境中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时),然而,此种关系常被彼此极高的期望(有无数不成文的规则要遵循)压得透不过气来,双方都没有个人成长的自由(因个人成长威胁了此种封闭群体的安全感),彼此压迫对方要遵守共同的规范。极端的「寄生依赖」关系中,两人「黏结」在一起,最后两人都失去自我,陷在「死结」之中。 现代美国人的婚姻关系,平均起来较趋向第一型,而传统中国人的婚姻关系,则趋向第二型。这两种关系都不尽理想,最好的仍是我们祖先所教导的「中庸之道」。 然而,要在两极的婚姻关系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维持永远不变,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根据研究结果,健全的婚姻,通常是充满弹性,在这两极间摆荡,有时彼此都独立的,有时彼此依赖。这种「平衡互补」的关系,最接近理想中的「中庸之道」。 寻求中庸之道 在这里我必须强调一点:我绝非反对传统妇女角色中顺服、委曲求全、为家庭牺牲小我等等美德。笔者写此文的用意在提醒大家,过与不及都会造成问题,因而我们要小心地寻求「中庸」的适应之道。依赖型婚姻中妇女失败的主因,不在于她们的温柔顺服,而是她们在「情感上」的寄生依赖(健全的人应是能依赖,也能独立),期望丈夫背负自己安全感、自尊心或自信心不足的担子。她们另一个失败的原因,在于不了解自己的角色已有所转变。她们墨守成规,不知期待变化,也不了解配偶在不同年龄与环境中,需要不同。她们具备了传统的美德,然而不懂什么是适切的时机与场合,可以发挥这些美德。她们愿意牺牲自己,却不问她们的牺牲是否对自己、配偶、整个家庭有价值。她们很努力,但不幸地成为一厢情愿的牺牲者,做了毫无代价的牺牲。 我们常告诫女性不可太「自私好强」,然而对上述依赖型的婚姻悲剧,常常只无可奈何地归因于「她命不好,遇人不淑」,对造成她们悲剧更深一层的原因,很少注意探究。我实在看过太多这一类的悲剧,在良心与责任感的催逼之下,甘犯众怒,在此提出逆耳的忠言,希望这些天真善良的的妇女要谨慎。 当我提到屈居劣势的一方要成长,以在情感上与安全感上自给自足,绝非鼓吹家庭革命。在婚姻关系中,一方输了会导致双方都输。一方一味忍让,抹煞自己个性的结果,常害得另一方也陷在当中无法成长,无可奈何地扮演「坏人」的角色,到了最后,双方的幸福都被摧毁。夫妻在死结之中,唯一的希望是个人努力成长,也帮助另一方成长。初期也许会感觉冲突更多(占优势的那方心理受威胁,怕失去强势,很自然地会压制较弱势的一方来自卫),然而只要度过此一危险期,双方会如倒吃甘蔗,愈来愈能享受到最高层次婚姻一体的幸福满足。 读者们可能会觉得,笔者在文中似乎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为女性「请命」。我并非有意「偏心」,但在现代的过程中,传统女性角色所承受的冲突与压力,远比男性大,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似乎也比男性复杂得多。婚姻幸福是一体的,唯有女性快乐了,男性也才能长久的快乐,反之亦然。 黄维仁博士:芝加哥家庭心理诊所专业双语心理治疗。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督导、训练与教学工作。Focus on the Family 国际讲员。 婚姻的探戈与华尔兹 作者:黄维仁 在谱入大半生命的婚姻舞曲里,你愿意跳一支你(我)进我(你)退的探戈,或是全场圆融滑转的华尔兹? 我们都知道有亲密感的婚姻才会觉得甜蜜,然而并非所有的夫妻都能享有你侬我侬的亲密感,但只要愿意花工夫、彼此尊重,有心学习建立关系的技巧,那么天下眷属都能成为有情人。 建立亲密感的关键在于两人间能够彼此信赖,彼此间的信赖又筑基于两人关系中的安全感。唯有在安全的情境中,你才能放下心理防卫,向对方敞开心门,看到你内心深处最隐密、最脆弱、最赤裸也最真实的部分。 从倾听到了解 关系中的安全感既然这样重要,如何才能让对方与你相处时有安全感呢?关键在于有颗愿意倾听并从中不断了解对方的心。让对方知道,不管他所分享的是什么,即使我们的看法不同,你也愿意以尊重、专注、接纳、守密的态度倾听。你不会随便批评、指控,相反地,你会设身处地深入了解对方的想法与感受。愈能如此,对方愈能把你当成知心、可信,让他有安全感的人。 为了能与伴侣建立安全、信赖,彼此能无所不谈,分享人生种种经验与感受的亲密关系,两个人都需要学习了解,并处理自己与配偶的「深度心理情结」。 观察你在日常人际互动中各种情绪反应,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潜意识有哪些「心理情结」。情绪反应愈超乎寻常("out of proportional emotional reactions"),就愈是能深入自我了解的良机。 若懂得把握这些自我探索的机会,透过激动的情绪,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潜意识中种种心理情结,学会满足人我的心理需求,进而建立你侬我侬的亲密关系。 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讨论「核心情结」之前,必须先介绍「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与「移情作用」(transference)等心理学上的观念。人一生有两个家,一个是你从小成长的家,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叫做「原生家庭」。另一个是长大成人以后重新建造,你自己「当家」的家,叫做「再生家庭」(family of procreation)。深度心理情结的产生与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经验息息相关。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管理情绪的能力,更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 「移情作用」是指在原生家庭成长时所经历的强烈情绪经验,会在成长后的成人世界,尤其与当前生命中最重的一些人(例如配偶或子女)相处时,重复浮现。 每个人身上都带有若干心理情结。专以客观科学方法研究「移情作用」的心理学家鲁伯斯基(Luborsky)发现,对大多数人而言,在他们心理情结中有某些特别敏感、一触即发、人际杀伤力特强的「超级按钮」,就称为「核心情结」(core concerns)。 核心情结极易在日常生活中毫无防备、意想不到的时刻,以超凡的强度,被我们生命中最亲近的人(通常是配偶)引爆。 中国有句俗语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临床上笔者也见过许多「绝配」。先生若是「急惊风」,不知为何,他所娶到的太太很可能正好就是「慢郎中」。同理,夫或妻自身的「核心情结」往往就是对方「核心情结」的「绝配」,加在一起就产生极强的化学反应,激起又痛苦、又灿烂的生命火花。 志刚与家慧 志刚与家慧渐渐注意到,每次吵架几乎都是为同一类的问题而吵。家慧觉得她在生活上对志刚照顾得无微不至,用心调配健康可口的饮食,替他买衣服,为他付出那么多之后,志刚却不懂得感激她、疼惜她。志刚却觉得这些爱的背后带有条件,他怕若接受家慧的爱就要付出痛苦的代价,会被操纵而失去自主权。因而,家慧对他越好,志刚的戒心就越强,生怕他心软时就会被家慧控制,事事被她牵着鼻子走。志刚愈不响应家慧的爱,与她保持距离,家慧就愈渴望得到志刚的爱,身不由己地对志刚愈好。他俩之间于是产生恶性循环。 家慧对志刚愈好,志刚的心逃得愈远,家慧就追得更紧。两人一追一逃,直到家慧痛苦得受不了时,两人就大吵一顿,让关系中累积已久的压力暂时抒解,然后继续跳这支你进我退的婚姻之舞。 这情形一直到两人一起参加婚姻研习会,并且开始接受辅导之后才改观。两人都惊奇地发现,他们竟不约而同地在婚姻中,重复原生家庭父母间挣扎了一辈子的事情。家慧与她的母亲都把家慧的父亲当太上皇。她俩都极需要他的赞许,心中也一厢情愿地创造无言的契约∶「只要我们好好服侍你,你就应该欣赏我们、爱我们。」家慧的父亲一直未能履行这个心理契约,她不知不觉把原生家庭中未得满足的心理需求带进自己婚姻中,不断地服侍志刚,潜意识中却期望她不需要开口要求,志刚就自动地把父亲所欠她的爱、赞赏与注意力给她。 在志刚的原生家庭,母亲的爱背后往往另有目的。他从小看到母亲如何抓住别人的需要来权力斗争,在施惠予人之后用人情债与罪恶感来控制父亲与家人。于是婚后,每次家慧对他好,他就「心里怕怕」。 这个领悟帮助他们停止互相责怪,而经过一段时间锲而不舍的努力,学习「由潜意识主宰转换成意识主宰状态」、「不越界」、「不臆测」、「讲清楚」、「互相尊重」等等亲密关系的技巧。志刚学着感激、赞许家慧所做的,而家慧则提醒志刚她的爱不带条件。他们终于突破双方的连锁及造成恶性循环的核心情结,建立彼此了解、互相疼惜的亲密关系。 文丰与凯莉 文丰与凯莉之间也有类似彼此连锁、交互反应的核心情结。他们刚搬到新的地方,虽凯莉想办法与邻居交往,但总觉得很难与他们热络起来。当她想跟文丰分享缺少朋友、心中寂寞的感受时,文丰却生气地对她说∶「你烦不烦,只会整天抱怨,为何不让自己快乐起来,好好过日子?」凯莉心中的苦不但得不到文丰的支持、抚慰,反被训了一顿,两人就为此大吵了一架。 隔天,两人情绪和缓之后,一起平心静气地分析吵架的缘由。凯莉发觉,在短短的争执之中,她竟有两个「核心情结」被引爆。一个是「怕寂寞」。原来,小时候邻居没有同年龄的小孩,她从小孤单地一人长大,所以很怕没有朋友,再尝寂寞之苦。她的另一核心情结是∶「为何没有人可以将心比心地听我诉说心里的感受?」原来,成长时,凯莉的母亲常在她想吐露心声时泼她冷水,不是不许她表达负性的感受,就是曲解她的意思。因而,当文丰不能耐心倾听,反而否定她的感觉时,她就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 文丰也发现自己有个「怕无能」的心理情结。当凯莉在表达孤单、痛苦、脆弱、无助等细腻的情绪感受时,文丰一下子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她。 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替凯莉解决问题,而当他解决不了问题时,就觉得相当羞耻。凯莉吐露心声,无意中引发了文丰心中「怕无能」的心理情结,因而他不知不觉地在心理上自我防卫。他不但不能细心体会凯莉的感受,反而为了掩盖潜意识中的羞耻感,而生气地指责凯莉不该成天抱怨。原来,文丰小时候也有许多像凯莉这样柔细、脆弱的真情,但每当他想表达这些感受时,父母就像许多缺乏EQ的中国父母一样,不但不懂得倾听、疏导文丰的情绪,反而告诉他男孩子不可以有情绪,应该要「打落牙和血吞」才勇敢。不知不觉地,文丰就「内化」了父母的行为方式,变成父母的翻版,在自己的婚姻中与凯莉的「核心情结」对上,起了连锁反应。当他们都领悟到双方过去的心理历史如何在目前关系中重现,冲突就开始有了转机。彼此较能掌握处理问题的关键,学习沟通技巧, 从倾听中了解彼此,满足双方的需要。 缺乏EQ、从小压抑、漠视情绪、对自己内在情感世界浑然不觉的人,很难倾听或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甚至看到旁人有情绪感受,自己就不安、焦虑、不知所措。像文丰与他的父母,不但不懂得细听、接纳与疏导,反而忙着帮别人否定与压抑情绪,结果使大家都受伤、麻木,无法更深入地建立相知、相爱的亲密关系。 进入婚姻与亲密关系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能借着过去「核心情结」被引发的机会好好发展EQ,更深入了解自己与他人,帮助彼此成长,使双方都得到医治,而两人的亲密关系也能更上层楼。 了解彼此过去的心理历史,可以为婚姻开创更美好的未来。认识彼此内在心理状态,也是解决冲突、建立亲密关系过程中不可缺的一环。接着让我们更进一步探讨挖掘与处理「核心情结」的步骤。 「心灵回溯」的技巧 要经由当前人际关系引发的强烈情绪深入意识,探讨过激的情绪在原生家庭中的根源,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心灵回溯」是相当情绪化的过程,有些人甚至会暂时产生心理退化(regress)的现象,重新经历儿时的伤痛,陷入强烈的情绪当中,一下子分不清楚自己到底人在何处、身处何时(在过去某段时日或是现在)。所以,安全地使用这套技巧之前,身旁最好有人关心你、支持你,懂得细心倾听,给你安全感。在你深入探索心灵脆弱的部分时,任何「批评」、「论断」、「越界」(cross-over),或对你所吐露的心事做种种负面臆测与阐释,都可能使你再度受伤。因而,你要倾吐的对象必须是让你「有安全感」的人。可以是与你感情好、能爱你的伴侣,可以是知己好友,或是受过专业训练,能了解你、让你信任的辅导者。 以下是「心灵回溯」的五个步骤∶ 1. 省察过度强烈的情绪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自己对某些人、事或情境有超乎寻常的情绪反应时,就加以留意,尤其是特别强烈、一再重复出现的情绪,很可能背后藏着自己的「核心情结」。 2. 回溯心理历史。 闭起双眼,由当前过激的情绪反应开始回想,过去生命中有哪一个情境也曾激发类似的强烈情绪反应。 3. 找出相似之处。 现在与过去的两个情境能激发同一强烈情绪的人、事、物与互动模式,有何类似之处? 4. 找出相异之处。 现在与过去两个情境有何不同的地方?有何新资源可用来解决问题? 5. 找出新的应对方式。 研究两个情境的差异,能否从新的情境中,找出过去旧情境中未具备的条件、对问题分析的能力,与较有效的应对方式? 心灵回溯可以在一个人独处时自行运用,不过,身边若有安全的人来帮助我们一步步经历上述过程,将会更有效果。 黄维仁博士∶芝加哥家庭心理诊所专业双语心理治疗。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教授,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督导、训练与教学工作。Focus on the Family 国际讲员。 (本文摘录自黄维仁博士最新力作 『爱就是彼此珍惜』,姐妹作『窗外依然有蓝天』已在爱家出版。)   别让金钱成为婚姻的刽子手 作者:罗伯.帕森斯  海伦还记得很清楚∶那天是圣诞夜,超级市场里挤满了人。去年的同一天,她才发誓绝不会拖到这么晚才来采买,但现在她又来到这里人挤人了。 等她好不容易装袋,却出了状况。结帐的女孩对她说∶「对不起,妳的信用卡刷爆了。」排在她后面的人,既不耐烦,又一副想看热闹的样子。海伦着急的在皮包里找另一张信用卡,但那一张也一样刷爆了。她抓起女儿,留下那袋食品,夺门而出。不久之后,她就开始办离婚手续。 也许你觉得她太冲动了,然而那天在超市信用卡刷爆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布莱恩向来是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但他完全不懂如何管理金钱。他们已经收过十几封银行寄来的催缴信函,也曾经有一辆车因为付不出贷款被追讨回去,她每次看见提款机吐出钱来,都觉得松了一口气。高利率的贷款加信用卡的利息,让他们负债的金额增加得很快。尽管布莱恩也加了几次薪,但是财务窘迫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善。 十分之一的陷阱 全球已有不计其数的人,发生像布莱恩和海伦这样的情况,掉入这个十分之一的陷阱。也就是,不管我们的收入有多少,就是会多花一成左右。 负债会带给家庭生活很大的压力,事实上,有七成以上的婚姻破裂,当事人都说财务问题是重要因素。我承认债务不容易解决,但确实可以解决,当然这端赖你负债多少,以及你自我管理的能力如何。你若照着以下十个原则去做,短短一个月内,就可以逐渐看见成果。 先掌握财务状况 第一,夫妻在债务上坦白沟通∶婚姻中最难坦白告知的债务就是「私人债务」,我是指瞒着配偶所借的钱。但瞒着配偶借钱是一件很累人的事,迟早都会曝光。也许你是那个听到坏消息的人,若是这样,你要晓得坦白说出这件事是很困难的。或许你们两人都觉得很受伤和担心,但要齐心努力把这当做是第一步,渐渐让财务状况回归掌握之中。 第二, 列出所有的债务∶把所有的债务都详列出来。这个时候最好先了解一下最坏的情况。 第三,列出所有的收入∶把收入扣除税款和保险费,奖金也不要列入,除非是属于固定收入的部份薪水。要记得检查该退的税款是不是都拿到了。若有问题,可以打电话给国税局请求协助。 第四, 列出所有的支出∶这是最困难的部份,我们很容易只列出大项的支出。一定要把所有支出项目都列出来,包含报费、邮费┅全都要列出来! 很多人发现他们的支出总是容易高过收入,超过的部份就开超额的支票或以信用卡支付。 让支出低于收入 第五,拟定预算∶现在的目标是减少支出,让支出低于收入。另外准备一张支出表,决定未来怎么花钱。不断在这方面加以努力,直到支出低于收入。贷款或房租通常无法减少,但你可以从其它方面着手。 第六, 持续掌控∶每个月一次,夫妻一同坐下来审视银行户头进出的情况、信用卡账单和其它较大项目的支出,并且评估目前的财务状况。 第七, 尽快偿还负债∶一旦有余钱,就开始偿还信用卡的负债,不要只支付最低应缴金额,目标是把利息降到零。谨慎使用提款卡,决定好每周要提多少钱,然后按照提领。 第八,与债权人保持连系∶如果你担心债权人会控告你,就联络他们,让他们知道你的收支情形。一般来说,被他们催缴的人大多不会回复,你可以让他们知道,虽然过去的缴款纪录欠佳,但你现在正努力清偿。手边有余钱就赶快去还款,即使每个月只还一点钱也好。 把信用卡剪断 第九,使用现金∶先考虑使用现钞一阵子。使用信用卡消费时,通常会多花三分之一的钱,因为信用卡会在我们耳边低语说∶「这又不是真的钱」。如果你真的常常忍不住要刷卡,最好把信用卡剪断。把你的困难告诉发卡银行,有时他们会暂时冻结利息,等你把欠的债款还清。 第十,在信箱旁边放个垃圾桶∶下次再有人提议要借钱给你,让你终身贷款,就立刻把那封邮件丢进垃圾桶。要培养嗅出信用卡的功力,让你可以不用拆封就晓得应该直接扔进垃圾桶 那年圣诞夜从超市夺门而出的海伦,后来怎么样了?她没有办理离婚手续,她说服丈夫布莱恩去一家债务谘商中心寻求协助,他也努力挽回婚姻。他们花了两年的时间才掌控财务状况,现在每个月都努力存一点钱。布莱恩最近才告诉我们∶「能够充分掌控的感觉实在棒极了。」没错,这需要付上代价,但这对夫妻不只是为钱奋斗而已,也使一个五岁的孩子仍然还有父亲。 (本文刊载于2003年5月号台湾版爱家杂志,改写自爱家新书《60分钟改变你的婚姻》,许惠珺 译。详见夹页介0绍。)
/
本文档为【宁舍同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