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乐府双璧”看古代妇女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

2017-09-19 16页 doc 35KB 5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从“乐府双璧”看古代妇女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从“乐府双璧”看古代妇女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 从“乐府双璧”看古代妇女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 中文摘要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都是汉乐府的叙事长诗,以其优美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闻名于世,并称为“乐府双璧”。刘兰芝与花木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代表,一个贤良淑德,被婆婆遣归,依旧对丈夫坚贞执著;一个骁勇善战,征战沙场,立功而返。《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孝敬婆婆,持家有道的贤妻,具有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的美德的“传统型”妇女典范,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则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叛逆型”妇女的代表人物。在我们看来,这二人...
从“乐府双璧”看古代妇女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
从“乐府双璧”看古代妇女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 从“乐府双璧”看古代妇女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 中文摘要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都是汉乐府的叙事长诗,以其优美的文字达,深刻的思想内涵闻名于世,并称为“乐府双璧”。刘兰芝与花木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代表,一个贤良淑德,被婆婆遣归,依旧对丈夫坚贞执著;一个骁勇善战,征战沙场,立功而返。《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孝敬婆婆,持家有道的贤妻,具有中国传统劳动妇女的美德的“传统型”妇女典范,而《木兰诗》中的花木兰则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叛逆型”妇女的代表人物。在我们看来,这二人所代表两种不同类型的女性的生活道路应该是有很大差异的。但事实上,无论是“传统型”女性贤妻刘兰芝,“钗头凤”唐婉,出塞和亲王昭君,还是“叛逆型”女性代父从军花木兰,化蝶殉情祝英台,女状元孟丽君,在各自不同的生活轨迹中慢慢的都汇聚到了同一条道路上。这使我们产生疑问进而探索这种现象及其原因。 关键词 传统女性 叛逆女性 反抗 悲剧 引言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是乐府诗中家喻户晓的名篇,受到历代百姓的传诵,并称为“乐府双壁”。诗中两位女主人公是《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名篇塑造了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和被婆婆遣归后坚守爱情,面对改嫁命运,以死相抗的贤妻刘兰芝两位典型的女性形象,两个女子都有用自己的行动跟封建思想做抗争的反抗精神。千百年来,像她们一样或遵守封建纲常,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皇帝之旨,嫁与他人,维护家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稳定,或与封建恶势力抗衡,拒绝成为男性的附属品,追求自我的价值和尊严。虽然她们属于不同类型的女性,最终却都回归到了古代妇女的必经之路——被封建思想压迫的道路。本文通过对“传统型”女性的代表人物刘兰芝,唐婉,王昭君和带有“叛逆型”女性色彩的花木兰,祝英台,孟丽君等的生活境遇介绍,分析她们殊途同归的生活道路及其原因。 一(古代妇女的命运道路 (一)“传统型”女性——刘兰芝,唐婉,王昭君的命运道路 1.坚贞执着刘兰芝 刘兰芝在《孔雀东南飞》中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她不仅有美丽端庄的外貌和对焦母百依百顺的孝心还有对丈夫焦仲卿坚贞不移的钟情。“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她还是一位内外兼修,持家有道的贤妻。就是在人们眼中这内外兼备,贤良淑德的女性却不能被婆婆所容,被冠以“举动自专由”的莫须有的罪名遣回了娘家,而后又受到兄长的逼婚改嫁,不得已“举身赴清池”,香消玉殒,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到惋惜和感慨。 在人们的印象中,刘兰芝最受人瞩目的并不是她“精妙世无双”的外貌,也不是她“三日断五匹”的娴熟女工技艺,而是她执着,自尊,不卑不亢的性格。她知道焦母的种种刁难,无非就是想驱逐自己,令自己知难而退。在她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做都不能让焦母满意的时候,她并没有忍气吞声束手无策,而是主动告诉丈夫“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表现了刘兰芝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愿逆来顺受的忍受婆婆的虐待。这时的刘兰芝表现出了对焦母这位封建家长的反抗,她淡定从容,不卑不亢,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会被焦母打垮,也不会向封建恶势力低头。 在刘兰芝“赴清池”的时候,不再是那个只能对婆婆唯唯诺诺的软弱儿媳,而成为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坚守与丈夫的忠贞爱情的伟大女性形象。即使面对太守的豪华迎亲排场,兄长的逼婚,丈夫的误解,封建强权的威势她都不慕权贵,坚持忠于自己的爱情,她用死来反抗封建恶势力的压迫。 2.“钗头凤”唐婉 有的人可能认为刘兰芝只属小家碧玉,闺中生活无非就是女工织作,没有足够的反抗意识和能力,那么擅诗词,有教养的唐婉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任人摆布,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过自己想要的胜过,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唐婉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表妹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唐婉自幼文静聪慧,知书达理,与陆游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二人情谊日渐滋长,两家父母与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支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做为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但是二人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幸福美满,个中原因追根究底是陆游的母亲认为儿子与儿媳沉浸在二人自己的天地中,把功名利禄抛诸脑后。新婚燕尔的陆游流连于儿女情长,无 心应试功课,入仕为官。陆母唐氏作为一个对儿子的前程寄予无限希望的封建大家长,几次拿出婆婆和姑姑的身份训斥唐婉,但并未受到二人的足够重视。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贻尽。于是她借尼姑庵占卜命运说唐婉与儿子八字不合的契机,强制命令儿子将唐婉休弃。陆游心中悲如刀绞,但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 陆游表面上顺从母意将唐婉送回家中,实际并没有与爱人断了情谊。陆游悄悄为唐婉另筑别院,相约在此幽会共续鸳梦。奈何他们很快就被陆母发现了,而这次,陆母直接下令来往并为陆游另寻了一位妻子王氏。这样一来,彻底斩断了陆、唐二人间的悠悠情丝。 时光易逝,二人再次重逢之时,唐婉也已嫁作他人妇。陆游在一次春游时偶遇唐婉与其丈夫赵士程,感慨命运捉弄,于是提笔在粉壁上了一阙“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本是一位极重情义的女子,她与陆游的爱情堪称佳偶天成,但还是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利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改嫁后丈夫赵士程对她真心相待,也不能改变她与陆游的最初爱情永远的停留在她感情世界的最深处的事实。面对不能与爱人厮守的遗憾和对爱情的无能为力,让她最终抑郁成疾,随风而逝。 3.出塞和亲王昭君 如果前面的刘兰芝与唐婉是为了家族和爱情才成了被封建家长操纵命运的牺牲品,那么王昭君则是为了国家的安定而送与番邦的“礼物”。 王昭君原本是汉元帝的妃子。那时候,汉朝和匈奴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后来,匈奴呼韩邪单于当了权,他想改善双方的关系,就亲自来到长安,希望能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听闻,当然高兴,立即命人去后宫挑选合适的人选。王昭君欣然应命,在长安与呼韩邪单于成了亲。临到告别长安,随呼韩邪单于将去匈奴的时候,汉元帝这才看到了王昭君。原来应命和亲的竟是这样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子!汉元帝心里十分懊悔,但为时已晚。为了这事,据说汉元帝一连几天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当初,他曾让宫廷画师毛延寿替王昭君画了像,看那画像,并不很美啊。元帝越想越气,令人把毛延寿找来,细细盘问。原来,毛延寿替宫女画像,要收取贿赂。王昭君没有给,他便有意把像画走了样。汉元帝弄清了情况,盛怒不息,当即杀了毛延寿,去到匈奴后、王昭君慢慢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她聪慧、善良,呼韩邪单于宠爱她,匈奴人民也尊敬她。从那以后,匈奴与汉朝和睦相处,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 昭君出塞, 不仅巩固了汉与匈奴的友好关系, 加强了匈奴与汉的贸易交往 和文化交流, 促进了两个民族的互相学习, 而且, 还以身谱史, 播下了两个民族长久友好的种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出塞和亲这件事。谁也没有征求过她的同意,问问她是否愿意为了国家与民族牺牲自己的一生。这对一名孤弱的女子是何等的残酷。 (二)“叛逆型”女性——花木兰,祝英台,孟丽君的命运道路 古代女子温婉贤淑,举止聘婷是绝大多数现代人对古代女子的印象。但有些人却是“不走寻常路”。花木兰,祝英台,孟丽君各有各的命运却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女扮男装。 1.巾帼英雄花木兰 《木兰诗》作为乐府名篇讲述了北魏末年,外族侵袭中原地区,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诗的开篇就提及了木兰对年迈的父亲数次在被征之列,自己没有哥哥,弟弟也还年幼没有办法参军的忧虑。木兰主动女扮男装代替父亲参军以免父亲受苦,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虽然战争是惨烈而漫长的,但最终获得了胜利。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事实上这件事情从头到尾充满了悲剧因素。木兰连自己代父从军的孝心都要披上女扮男装的外衣来完成,在十二年的军旅生活中,她无时无刻不担心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无论是行军途中还是沙场作战总是提心吊胆。如果她没有立下赫赫战功,没有击溃敌人,就被发现了身份,付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可能牵连到父母手足,哪里还会有返家时合家欢乐的喜悦之情呢, 2.化蝶痴恋祝英台 如果说花木兰的“叛逆”是对年迈父亲的孝心,那么祝英台的“叛逆”则是 为了自己不被封建思想束缚。她不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言论而认为女子也应该增强自己的学识。她用尽方法让父亲应允自己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父亲不忍让她失望便也妥协了。 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结为“兄弟”。而后,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相伴。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爱上了山伯,但山伯始终不知她是女子,与她一直保持着“兄弟之情”。 祝父甚是思女,英台急忙返乡,二人依依不舍,甚至相送十八里。山伯质朴,没有领悟英台一路上的借物喻情,英台只得谎称家中九妹,人品与相貌皆与自己相似,愿为山伯作媒。山伯家贫,未能如期登门求亲。待到逾期而至,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二人的美满爱情化为泡影,楼台相会,相看泪眼,凄然而别。 临别时,立下誓言:生未同衾,死同穴~山伯在被朝廷召为县令后,抑郁成疾,不久身亡。英台闻讯后伤心不已,誓以身殉情。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梁祝的故事至今听起来都是那么凄婉动人,我们在为梁祝的爱情没有开花结果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很同情祝英台的遭遇。她不同于寻常古代女性,只注重相夫教子,她有对自己人生的理想和追求,不管是学识还是爱情。但祝英台最终还是没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与相爱的人共度一生,只能依靠人们对二人化蝶延续爱情的期望来弥补心中的遗憾。 3.女状元孟丽君 纵观“叛逆型”女性花木兰是保家卫国的女将军,祝英台是以身殉情的痴心人,而孟丽君则称得上是状元之才的女栋梁。 孟丽君是清代女作家陈端生的作品《再生缘》中的女主人公, 她是元代龙图阁大学士孟士元的女儿。孟丽君的才华小时就显露出来。七岁会吟诗, 九岁就会作诗文, 并且读万卷诗书, 能七步成章。才情远远高于兄长, 颇似其父的文风。因而从小就名声在外, 让人羡慕。以至长大以后引起了云南总督皇甫敬之子皇甫少华与当朝国丈刘捷之子刘奎璧的争婚, 十六岁时, 因婚变被迫女扮男装出逃, 改名郦君玉, 字明堂。凭着才学和机敏胆识, 应考中了状元, 十八岁又官至宰相之位。但她最终在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规范的重压下而复现女身, 同封建社会所有的妇女一样, 成为家庭妇女, 从而才华无从展露。 从上面一个个事例可以看出来,不管是温柔贤良的刘兰芝、才情兼备的唐婉还是遵从圣命出嫁塞外的王昭君,都是封建社会中的“传统型”女性。她们不得以的顺从封建家长和封建统治阶级为自己安排的命运道路,最终留下了让人惋惜的悲剧命运。那么是不是她们有自己的思想,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叛逆型”女性花木兰、祝英台和孟丽君都有各自的理想,她们不愿被封建世俗的眼光局限自己的生活轨迹。但是木兰凯旋后还是要返乡重拾红妆、英台在外求学三年也不能与情谊甚笃的山伯结为连理,孟丽君空有治国之才,亦因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不为当时社会所容,只能回归家庭。这些充分证明了古代妇女受封建思想的思想和封建社会的压迫,她们的命运从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她们只能成为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二(古代妇女对封建下悲剧命运的反抗 (一)“传统型”女性对悲剧命运的反抗 1.刘兰芝的反抗 在刘兰芝的形象中,最受人瞩目的并不是她“精妙世无双”的外貌,也不是她“三日断五匹”的娴熟女工技艺,而是她执着,自尊,不卑不亢的性格。她知道焦母的种种刁难,无非就是想驱逐自己,令自己知难而退。在她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做都不能让焦母满意的时候,她并没有忍气吞声束手无策,而是主动告诉丈夫“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这表现了刘兰芝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尊严,不愿逆来顺受的忍受婆婆的虐待。这时的刘兰芝表现出了对焦母这位封建家长的反抗,她淡定从容,不卑不亢,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会被焦母打垮,也不会向封建恶势力低头。 在刘兰芝“赴清池”的时候,不再是那个只能对婆婆唯唯诺诺的软弱儿媳,而成为用自己的生命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坚守与丈夫的忠贞爱情的伟大女性形象。即使面对太守的豪华迎亲排场,兄长的逼婚,丈夫的误解,封建强权的威势她都不慕权贵,坚持忠于自己的爱情,她用死来反抗封建恶势力的压迫。她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却敢于反抗的女性,她的反抗精神贯彻全诗始终,这也使她成为古代反封建妇女的典型。 2.唐婉的反抗 唐婉与陆游是青梅竹马的表兄妹,后结为夫妻。两个人情谊深厚又志趣相投,过着神仙眷侣般的夫妻生活。陆游的母亲是唐婉的姑姑,按理说她们之间的婆媳关系应该很融洽,但事实却是陆母屡次训斥唐婉误了自己儿子的大好仕途,只一心沉浸于儿女私情。然而唐婉并未听从婆婆的警告,她继续与丈夫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最后导致婆婆迫使自己的丈夫休弃了自己。 即便是这样,她依然与她的爱人陆游在别院叙相思之情。在陆母发现后,又为陆游娶了一位王氏女为妻,直到王氏为陆游生子,她明白了两人之间的缘分已经尽了。她遵从家人的安排改嫁身为皇室后裔的赵士程为妻何尝不是对陆母这位封建家长的反抗。她为了爱情选择陆游,却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看到自己的爱人已经与他人成婚生子,自己却无能为力,她以改嫁证明自己值得与更好的人共度余生。 3.王昭君的反抗 昭君出塞, 当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 生了一子叫伊屠? 智牙斯。但好景不长, 二年后, 呼韩邪单于死去。大阔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位, 立为复株累单于。匈奴有“ 父死妻其后母” 的风俗, 要昭君做复株累单于的阔氏。这是一种“ 子 蒸其母” 的落后风俗, 是原始社会群婚制的残迹, 与汉族的伦常观相抵牾。昭君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她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反抗。她上书汉成帝, 请求归汉。但成帝复其救书, 却令其“ 从胡俗” 。于是昭君被迫顺从成帝救令, 又成了复株累单于的阏氏。后又生了两个女儿, 长女为伊墨居次, 次女为当于居次。 昭君自被选入汉宫到成为一名宫女, 先后嫁二夫, 成为匈奴单于父子的阔氏, 前后时间也不过七、八年,当两任阏氏相距的时间只有两年多。这一段人不由己的婚姻史, 说明她既接受封建伦常, 又不满甚至违抗封建伦常, 既反对匈奴社会原始群婚的残迹, 又接受这种违背汉族伦常的落后风俗。昭君在婚姻问题上的遭遇不是凭她个人力量所能摆脱的。 (二)“叛逆型”女性对悲剧命运的反抗 1.花木兰的反抗 木兰为了自己年迈的父亲不在承受军旅之苦,甘愿冒名顶替女扮男装去代父从军,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过起了与男儿无异的从军生活。她飞度关山,征战沙场,在战马的声声嘶吼中奋勇战敌,经历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惨烈,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时,没有收到功名利禄的诱惑,只是提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心愿。她的这种精神是无比崇高的,是值的我们去赞扬的。 花木兰本是在家日日与织作女工为伴的普通女子,却以一个柔弱的女子之身扛起了男儿保家卫国的重任,她离乡背井,跋山涉水,奔赴战场,奋勇杀敌。在她长达十二年的戎装生涯中,在她策马驰骋的万里征程中,她和男子一样出生入死,百折不屈,最终战功彪炳。她表现出了不同其他女子的坚强,挑战了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她在战争胜利结束后,没有接受天子提出的高官厚禄,选择了返家见父母,换回女儿妆,一方面是没有功利之心,另一个反面是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2.祝英台的反抗 祝英台一开始就给人与众不同的感觉。寻常的大户小姐无非就是长在深闺,学些女工刺绣,到了年纪,便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寻个好人家嫁了。她却与众不同的要女扮男装出外求学。这表现出了她对自己的生活有自我的追求和规划,不愿被世俗规矩而限制住。 在赴杭州求学的途中,偶遇梁山伯并对他一见倾心,后来二人朝夕相对,英台对同窗好友山伯情根深种。换做其他女子一定会害羞的将这种心情掩藏起来,但英台却屡次向山伯暗示自己的心意,最后还假称将家中“九妹”许配给山伯。但是还是没能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父亲将英台许配给了太守之子~山伯抑郁而死,英台不能忍受与心爱的人阴阳相隔,更不愿下嫁给自己并不爱的人,于是选择用生命守护自己的爱情。 祝英台对传统婚姻的反抗,自己的终身大事要由自己作主的强烈愿望,为争取自由与幸福,敢于以死抗争的行动。但这是封建婚姻观念压迫下的无奈之举, 是对封建压迫的控诉。 3.孟丽君的反抗 孟丽君的反抗首先体现在她的逃婚上。在未婚夫皇甫少华一家遭陷害时,皇上又降旨将她嫁给刘奎壁,她在以泪洗面,痛不欲生之后,没有向命运妥协。她女扮男装求取功名,她有着“ 愿教螺髻换乌纱” 的强烈志向, 以至后来官升保和殿大学士, 产生了“ 从今索性不言明, 蟒玉威风过一生” 的思想, 她要用自己的治国之才得到朝廷的赏识,要做一朝贤相。 后来,元成宗怀疑她的真实身份并垂涎她的美色,施计对她威逼利诱,但孟丽君力陈利弊, 坚辞不应。最封建君主面前,向来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孟丽君却没有屈服于皇帝的淫威,她要么正容令色、大义辞严,要么言语激切、事事刚明,她用自己的机智和胆识保全了自己。 在她的身份被揭晓时,她不能根据自己的理想继续在朝廷任职。 在封建主义的牢笼里, 容不得反封建的斗士,孟丽君的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必定是要幻灭的。因此上, 不管孟丽君愿意与否, 结局只有一个, 那就是: 恢复女身, 重归家庭, 生儿育女, 以合封建规范。 这对架鸳不驯的孟丽君会造成多深的痛苦、多强烈的创伤是可想而知的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悲剧, 是妇女命运的悲剧。 三(分析造成古代女性殊途同归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封建社会的统治——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悲剧 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在经济上的体现尤其明显。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者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性,沦为家庭的奴隶。她们也没有自己的私有财产,《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没有私有财产,甚至女子被剥夺了从娘家带去财产的所有权。有些女性出于家庭的原因被迫出外劳动,仍一样为男性所歧视,冠以“三姑六婆”的称呼。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 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妾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主导的封建社会中消失殆尽。 传统女性教育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 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剥夺了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使她们的才智开发不出来,能力得不到培养,从而不能自立。女教异常重视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不是真正的女子教育,而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奴化教育。向女子灌输奴性服从的礼教纲常,给她们套上精神枷锁,束缚妇女的言行,限制她们的发展,以使妇女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遵行者和殉道士,使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二)封建家长制的束缚 随着古代千百年来小农经济的发展,从事劳作的主要是男性。男性作为主要的劳动力,经济地位决定政治地位,男子逐渐掌握了家中的大权,女性的地位被贬低,成为生儿育女的工具。恩格斯曾说过: “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女性从母系氏族风光的地位中一落千丈,地位被一贬再贬,成为男性的附属品。随着封建社会中男性强势统治地位的一度加强,许多女性从对丈夫的依附演变为对家庭和社会的依附,处于被贬低、被奴役的悲惨地位。因为这个时代是男权社会,男子拥有绝对的经济地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女性只能“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可以说女性对男性的这种隶属地位是封 建女性悲剧命运的隐形杀手。 1父权 “父亲”这一名称始于血缘意义,但自从儒家将伦理引入礼制范围,纠缠不清,“父亲”便在政治、文化的意义上走得更远。文化符码化的“父亲”由于其和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父权的密切联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专制、权威的原型性象征。 中国的家族是父权家长制度,一切权利皆属于家长,一切资源皆受其支配,经济权,法律权,宗教权都有其掌控。祭祀祖宗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事务,以家长代表家族进行祭祀,使其身份变得更加神圣化。在儒家主导的封建社会礼制与法制皆承认其因为家长身份拥有的决定权力。 我国古代法律严格维护父权,在法律上确定家长的权威。以《唐律疏议》为例,“同居 之内,必有尊长。尊长既在,子孙无所自传”。 同居的亲属构成家庭,家庭中辈分最高、 年纪最长者为家长,即尊长。父家长对子孙卑幼在人身权方面拥有专制权,主要包括生杀权、主婚权、教令权等。 2夫权 在封建社会的婚姻关系中,夫妻地位不同。在夫权统治下,夫妻之间是一种尊卑,主从关系,“夫为妻纲”“妻以夫为天”,丈夫可以纳妾,休妻,而妻子不得擅自出走,家庭财产只能由丈夫管理、处分,妻子使用须秉承夫意,婚后妇女必须随夫姓,或在本姓上冠以夫姓。 女性在封建婚姻关系中始终是弱势群体,一夫多妻制使她们绝大多数的女性要同另一个甚至几个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却无力反抗。虽然丈夫能同时拥有几个伴侣,但如果女性背叛了丈夫,便会受到世人的唾弃,并被残忍的杀害。即使能得到丈夫短暂的宠爱,但随时面临着被厌倦冷落的危险。 后来又在婚姻制度中形成了“七出”的离婚制度,这是在男权社会中丈夫抛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一种夫权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锁。中国古代的妇女只要触犯了这七条中的任一条,就可以被男人堂而皇之的抛弃,丈夫的一纸休书便可以合法的结束与妻子的婚姻关系,这对古代妇女的迫害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三)封建女性悲剧的自身因素——女性自我觉醒意识的缺失 在封建社会,女子一出生便被赋予了贫贱的地位,《诗?小雅?斯干》最后两章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意思是说,生了儿子,要把他放在床上,给他穿华美的衣裤,让他玩玉器。他那响亮的哭声,耀眼华丽的衣服,都表明他将来高官厚禄,可以振兴家业。而生了女儿,只能用布包起来,将她放在地上,给她玩纺锤,只要她将来能操持家务不用父母担心就行了。可见女子一生下来就不得人欢喜,生而贱之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认识,即便是自己的父母也是如此,现在有的地方重男轻女的现象仍然很严重,不生男不罢休。由此看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当时的社会占有着怎样的高度。 封建社会的女子根本没有机会更没有权利去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只能在家中 女教”,这是有别于男子的并且带有局限性的教育。即用规劝告诫的方式接受“ 诱导、劝说妇女从小到大的言行举止应该如何做,以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使得妇女从内心到外表自觉自愿地服从父权和夫权。根本不可能像现在的女性可以接受和男子等同的关于社会,自然、经济、人生等的教育,因而,“三从四德”便成了她们认识社会和处世的社会道德规范,恭敬顺从便成了她们的生存准则,生儿育女便成了她们的生活意义。“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成了一句极富赞美的话了,可是我们从这种赞美声中听到的却是漫长封建统治中的悲哀。 在这种教育对封建社会女性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也是深刻的。这就注定了她们无法顺从自己的意愿,摆脱封建思想的枷锁。刘兰芝和祝英台,以牺牲生命为代价,坚守自己的爱情,却没有勇气脱离各自的家族;唐婉有与爱人长相厮守的意愿却没有反抗婆婆的魄力;木兰代父从军,本是出于体恤孝顺父亲之心,却也要借助女扮男装的方式,她们都没有真正的做到顺应自己内心的想法,始终处在被封建家长操纵,被封建思想束缚的傀儡地位。 四(学者给封建社会悲剧女性的启示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被比作“妇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他在书中借娜拉的对白:“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表达了对以男权社会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抗。他鼓励女性向娜拉一样勇敢果断地去追求自己做人的权利,积极主动为自己的权益去抗争。他的这部作品在我国的妇女 解放运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鲁迅和郭沫若为广大的“娜拉”指明了道路:“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等的分配”,“在社会上应该获得男女平等的势力”。要“进行剧烈的战斗”,“韧性的战斗”,要“求得应分的学识与技能以谋生活的独立,在社会总解放中争取妇女自身的解放”。 鲁迅在其小说《祝福》、《明天》、《离婚》、《伤逝》等作品中,以深刻的笔触,塑造了祥林嫂、单四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旧中国典型女性形象,通过她们的悲惨命运,再现了女性在封建礼教制度下被摧残、被迫害的命运,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深切地同情与不平,体现了鲁迅对旧中国妇女问题的深切关注以及深刻认识和思考。 在强大的封建礼教桎梏下,中国女性,无论是农村劳动妇女还是城市知识女性都逃脱不了被“吃”的命运,鲁迅用他饱含深情的笔描绘了这个血淋淋的事实! 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制度的残酷和罪恶,通过对这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体现了鲁迅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怀,对她们前途的无比担忧,以及对旧中国妇女问题清醒而深刻的思考: 妇女的解放,首先要取得政治上的翻身、经济上的独立,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推翻封建礼教制度,同时,鲁迅对妇女自身的愚昧、麻木、迷信、软弱、屈服的奴性予以无情的揭露和坚决的否定,为此,鲁迅号召女性解放应该“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应该用“剧烈的战斗”,即抛弃怯懦的本性,发扬韧性的精神,冲破封建宗法统治的牢门,争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五.结语 随着历史的发展,“男尊女卑”等落后观念早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新中国的建立极大提高了我国广大妇女的地位,越来越多的职业妇女活跃在现代化的中国,发挥着她们的才智和活力。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她们成为思想独立,经济独立,情感独立的个体,并不在依附于男性的“男尊女卑”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
本文档为【从“乐府双璧”看古代妇女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