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斑驳陆离的 唐三彩

2017-09-02 7页 doc 20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8164

暂无简介

举报
斑驳陆离的 唐三彩斑驳陆离的 唐三彩 斑驳陆离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多色釉陶的简称,堪称唐代陶瓷中的著名品种。作为当时的随葬冥器主要发现于河南、陕西的唐代墓葬中。其造型繁多,釉色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釉以氧化铅做助熔剂,以铜、铁、钴、锰等金属的氧化物做着色剂,入窑经800?-900?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绿、蓝、黄、褐、白、黑等色。由于烧成达到釉层熔融状态时,各种颜色的釉料相互浸润交融,故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富丽堂皇、变化万千之美感。唐三彩造型有盘、碗、灯、枕及人物、动物俑等。特别是陶俑,造型比例准确,形象生动,是代表唐三彩...
斑驳陆离的 唐三彩
斑驳陆离的 唐三彩 斑驳陆离的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多色釉陶的简称,堪称唐代陶瓷中的著名品种。作为当时的随葬冥器主要发现于河南、陕西的唐代墓葬中。其造型繁多,釉色华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釉以氧化铅做助熔剂,以铜、铁、钴、锰等金属的氧化物做着色剂,入窑经800?-900?烧成后,呈现深浅不同的绿、蓝、黄、褐、白、黑等色。由于烧成达到釉层熔融状态时,各种颜色的釉料相互浸润交融,故呈现斑驳陆离的视觉效果,给人以富丽堂皇、变化万千之美感。唐三彩造型有盘、碗、灯、枕及人物、动物俑等。特别是陶俑,造型比例准确,形象生动,是代表唐三彩造型艺术的典型器物。 三彩胡人背猴骑驼俑 三彩胡人背猴骑驼俑,约盛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高73cm,长55cm。 双峰骆驼站立在菱形托板上,昂首引颈,作嘶鸣状,四腿肌肉起伏,如有弹性,四足前后错落,似欲起步。驼背上坐一胡人,深目高鼻,络腮胡。头扎幞头,身着翻领、窄袖、开胯、过膝的胡服,下着袴子,脚蹬高靴。手扶骆驼前肉峰。肩上站立一猴,猴一爪扶俑头部,一爪托腮,一副顽皮之相。除胡人面部敷白粉,五官、胡须等墨绘外,其余部分均施三彩釉。胡人和骆驼分别以深、浅的赭黄色为主色调,骆驼的头、颈、四腿及驼峰的绒毛均施以浅黄色釉,驼背的披垫施以绿、赭、黄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出土于河南洛阳。人、驼、猴刻画生动,三彩釉施釉匀净无瑕疵,配色自然,清丽而不浮华,塑造艺术和三彩釉的烧制技术都达到了极其娴熟的高度,显示了我国唐三彩技艺之精湛。 此件作品中的胡人为西域康国人形象。唐代强盛,于西域(新疆)各地置都护府,使汉代开拓的自京都长安经河西走廊、直至中亚各国到地中海东岸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康国人善商贾,骑驼陶俑塑造了盛唐时西域康国人东来华夏的情景,表现了他们在我国经商之暇,戏猴、骑驼漫游之情趣。 绞胎三足炉 绞胎三足炉,唐,高11cm,口径10.7cm,足距15.8cm。 炉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炉通体绞胎,即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花纹。 此炉造型端正,炉身与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绞胎的纹理将器身的纹饰搭配成不规则的团花图案,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三足炉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银器,品种以唐三彩较为多见,此外还见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此绞胎三足炉亦应是巩义窑制品。 三彩马 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秋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此件展品由郑振铎先生捐献。 三彩文官俑 三彩文官俑,唐,高72cm。 文官俑头戴小冠,着宽袍大衣,外罩裲裆,脚穿如意头云履,双臂抱于胸前。釉色以褐、绿、白为主。 唐朝葬俗中,人死后多随葬各种明器,地位较高的随葬常达数百件,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镇墓兽为常见明器。文官俑多长袍大袖,双手拱立,神情肃穆庄重。 此件展品由郑振铎先生捐献。 三彩天王俑 三彩天王俑,唐,高118cm。 天王俑头顶置一展翅欲飞之鸟。双眉紧蹙,双眼圆睁,张嘴露齿。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龙首护膊,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 天王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它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各一,文献中将它们合称为"四神"。 唐三彩马 唐三彩马,唐,高76.5cm。 此马两耳上耸,双目圆睁,直立于托板上,表现出伫立时宁静的神态。头戴络头,身披攀胸和秋带,上挂杏叶形饰物,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衬雕花垫和障泥,尾系花结。通体施白、绿、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确,比例匀称,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画得尤其生动。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李世民将骑马狩猎视为大丈夫三大乐事之一,让阎立本画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骏样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质浮雕,永远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翩翩起舞。诗人李白吟出"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之佳句。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反映出唐人对马的喜爱。 此件展品由郑振铎先生捐献。 唐三彩骆驼 唐三彩骆驼,唐,高78.5cm。 骆驼为双峰驼,两目圆睁,张嘴嘶鸣,直立于托板之上。头、颈、双峰及鞯施釉,双峰、头、颈部为褐色,鞯(jiān音肩)则绿、褐相间。最外缘似流苏装饰,其内为一串连珠纹,再内为菱形纹。身及四足素胎。 鞯是指衬托马鞍的垫子。 骆驼分单、双峰两种。双峰骆驼产于中亚及我国。最迟在东汉时期,四川汉画像砖上已有表现。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骆驼逐渐成为艺人工匠喜爱的表现题材,这种偏好也反映在唐三彩的制作中。 三彩女立俑 三彩女立俑,唐,高32cm。 女立俑头发绾(wǎn音晚)至前额上部,扎系成花形。内穿襦衫,外披帛带,齐腰长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绿、黄、白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态端庄。 唐代的三彩釉陶是唐代陶瓷生产中的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唐三彩虽是陶器,但与低温釉陶有所不同,其胎体用高岭土制成,釉料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钴)为着色剂,以氧化铅为熔剂,烧制出绿、蓝、白、赭、黄等深浅不同的颜色。它分两次烧成,先在1100?的高温下烧出素坯,而后在素坯上施釉,再经900?低温焙烧而成。 三彩武士俑 三彩武士俑,唐,高105cm,宽44cm。 武士俑面部敷粉画彩,不施釉,颈下施黄、绿、白三色釉。头束发髻,二目圆睁,双眉浓重,大鼻头,鼻下胡须向两侧上翘,面相异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圆护,肩覆披膊作龙首状。右手握拳上举,左手叉扶于腰际。足蹬高靴,直立于镂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备,气宇轩昂之态显露无遗,精工制作,是一件上佳的艺术珍品。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三彩胡人牵骆驼俑,唐,骆驼高70cm,长51cm,佣高68cm。 俑白色陶胎,面部敷粉画彩,身施黄、绿、白三色釉。深目高鼻,胡人形像。头戴折沿尖顶帽,身穿窄袖长袍,领口外翻,内着半臂,腰后系一包袱,下着裙,足蹬长靴。双手握拳,姿势呈拉缰绳状。驼俑为双峰驼,上有毡垫,周身以黄釉作为主色调。驼首上昂,张嘴作嘶鸣状。腰身略长,四腿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 这组唐三彩俑比例和谐,神情准确。 "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并扩而大之,涵盖中亚、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骆驼是商客的坐骑,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牵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 三彩花瓣式三足盘,唐,高6.6cm,口径22.2cm,足距13.3cm。 盘口为九瓣花口式,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底下以三足相承。盘心刻划莲花纹饰,内外壁以黄、绿、白、褐等色釉装饰。盘底及三足内侧无釉,无釉处露灰白色胎骨。 此盘以捏塑法成型,九瓣花口厚薄均匀,形状规整。釉面采用图案装饰法,令人耳目一新。 唐三彩陶器在艺术上最成功之处,在于突破了以往单色釉的局限,而运用多种釉色装饰器物,从而取得华丽动人的效果。唐三彩釉面装饰图案主要有网状、散点、彩带等。这些图案的表现手法不一,或利用釉彩的自然流动,或用毛笔沾釉汁描绘图案,或模仿唐代丝织品中的蜡染工艺等。这件花瓣式三足盘就是以模仿唐代丝织品中的蜡染工艺为装饰特色,这是唐三彩釉面装饰中最独特的一种工艺。它在制作时以蜡封住器物上欲装饰的部位,然后通体罩釉,蜡封处便不沾釉,这样就能保留原有的白色胎体,形成形状各异的图案。 三彩杯盘 高3.1cm,口径21.8cm,足距14.2cm。杯:高3.3cm,三彩杯盘,唐,承盘: 口径6.5cm,足径3.3cm。 杯盘由承盘、六个小杯和一个小罐组成。承盘为敞口,坦底,下承以三短足。盘内置小杯环绕中心小罐。盘外壁及杯、罐器身施黄、白、绿等色釉,釉色鲜亮亮丽,盘内无釉。 此套杯盘应为饮具,是用来随葬的明器,是唐代现实生活细节的一个再现。 这种样式的饮具在唐代颇为流行,承盘上的小杯五至七个数目不等。它的出现反映出唐代制陶工艺的水平。由于唐三彩的胎泥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其成型方法较为丰富,主要有粘结法(捏塑法)、轮制法和模制法等。一些方形或长方形器物多是用泥片粘结而成,如陶枕之类。圆器常采用轮制法。人物塑像则采用模制法。此套杯盘即以轮制法制成。轮制法在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晚期就已出现,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后期曾普遍采用。其作法是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借其快速转动力,用手提拉,使之成型。轮制陶器的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器表和内部一般留有平行螺旋纹(使用筑模法则没有螺旋纹)。 三彩台座 三彩台座,唐,高7.5cm,面横14cm,面纵11cm,足横14cm,足纵11cm。 座面和底部造型一致,呈海棠花式,上下出沿,座面中心刻划宝相花图案。器座的面与底之间由8个向外突起的宝瓶相承,上、下各有一周圆形镂空。通体在深绿、褐黄、白色釉面上,以凸起的珍珠状圆点作辅助装饰。釉汁厚润,有向下流淌的痕迹。 此件三彩镂空台座虽然是一件明器,但制作相当精美,不仅釉面异常华丽,而且采用镂空及珍珠地装饰,使器物装饰性更强,是一件十分成功的唐三彩艺术杰作。 三彩凤首壶 三彩凤首壶,唐,高33cm,口径5.7cm,底径10.4cm。 壶口呈凤头状,细颈,扁圆形腹,高足外撇,平底。通体施绿、褐、白等釉,底足无釉。一侧置曲柄。腹部形成两面开光体,采用塑贴装饰技法,一面为人物骑马射箭图,一面为飞翔的凤鸟图。 此壶造型巧妙,塑贴技法使画面具有浅浮雕效果,物象鲜明突出,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华丽,堪称佳品。 凤首壶在初唐时即开始流行,是唐三彩陶器中常见的器形,它与同时期另一种常见的双龙柄壶一样,明显具有波斯萨珊式器物造型风格。这种巧妙地把外来文化与传统民族艺术结合起来的装饰手法,是唐三彩造型上的创新。
/
本文档为【斑驳陆离的 唐三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