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2017-12-05 31页 doc 75KB 17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A.Hayek) 冯克利译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人文与社会译丛) 【作者简介】 英国学者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A.Hayek~1899—1992,~于1899年5月8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参加炮兵部队的工作。随后~他进入维也纳大学法学院学习~192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23年~哈耶克去美国访问~以研究美国经济问题研究助教的身份~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和工作。1924年~哈耶克回到维也纳。...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A.Hayek) 冯克利译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人文与社会译丛) 【作者简介】 英国学者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A.Hayek~1899—1992,~于1899年5月8日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参加炮兵部队的工作。随后~他进入维也纳大学法学院学习~192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23年~哈耶克去美国访问~以研究美国经济问题研究助教的身份~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和工作。1924年~哈耶克回到维也纳。随即与一批年轻的、初显才华的经济学者聚集在著名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密塞斯的周围~并参与了密塞斯研究20年代奥地利经济问题的私人研讨班。1927年~在密塞斯的支持下~哈耶克担任了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所长~1929年成为维也纳大学的讲师。此时的哈耶克已成为奥地利有名气的经济学家了。1931年应罗宾斯的邀请~到伦敦经济学院讲学。就在这一年~哈耶克用英文出版了他的著作《价格与生产》~在使用英语的国家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使哈耶克荣升为教授~并接受了图克,Tooke,讲座教授的职位。在英国的19年时间中~哈耶克高举经济自由主义的大旗~先后与凯恩斯、兰格展开了论战。通过论战~哈耶克不仅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出版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思想的论著~初步形成了被人誉为‚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Friedrich Hayek,的理论框架~而且大大提高了伦敦学派的声望。1938年~哈耶克加入英国国籍。1950年~哈耶 1 克离开英国~前往美国~在著名的芝加哥大学担任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他的研究工作转向思想史和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等更为广泛的领域。1962年~哈耶克到德国的弗莱堡大学担任经济政策的教授。1969年退休后~以荣誉教授的身份返回自己的祖国~应邀到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工作~一直工作到78岁,1977年,。其间~他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84年~经撒切尔首相的建议~哈耶克被英国封为荣誉爵士。以后的年代~哈耶克是在德国的弗莱堡度过的。 ?1992年~哈耶克在自己的家中去世。 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他对货币理论、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和政府干预的研究~但他对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1年,、《货币理论与贸易周期》,1933年,、《资本纯理论》,1941年,、《通向奴役之路》,1944年,、《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1948年,、《科学的反革命》,1952年,,The Counter Revolution of Science, Glencoe: Free Press, 1952,、《感觉秩序》,Sensory Order,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2,、《自由宪章》,1960年,、《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and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7,、《法律、立法与自Economics 由》,三卷本~分别于1973年、1976年、1979年出版,,Law, (I), The University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Rules and Order of Chicago Press, 1973,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The Mirage (II),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of Social Justice Law, Legislation and Liberty: The Political Order of a Free (III), Routledge & Kegan Paul,1979,、《货币的非国家People 化》,1976年,、《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思想史的新研究》,New Studies in Philosophy, Politics, Economics and the History of ,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8,、《致命的自负》,1988Ideas?年,等。 哈耶克著作的主要中文译本有: 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哈耶克:《不幸的观念:社会主义的谬误》~刘戟锋等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 ? 参考[英]艾伯斯坦:《哈耶克传》~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 [英]艾伯斯坦:《哈耶克传》~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页。 2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哈耶克: 《法律、立法与自由》~邓正来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写作背景】 《科学的反革命》是哈耶克一个庞大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哈耶克之所以撰写这本书~因为他觉得~‚当一个人走上—条已经让他取得过巨大成功的道路上时~是不会深入地探究其错误的?。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源就在于一种错误的信念:在自然科学中能够做到的理性的精确~在制定社会计划时也可以做到。他发现~大力提倡这些馊主意的地方是巴黎~理性显然渗透在当地文化的方方面面。在18世纪的法国~对于人类未来的信念是热情奔放的。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类要实现进步~就不能靠演进的试错过程~而只能靠革命性的和思想 ?建构。他决心研究~为什么知识分子对于市场不满~而喜欢计划。20世纪40年代~哈耶克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探讨当时的主流哲学倾向~怀有偏见的知识分子由于这种思想倾向而认识不到经济计划所必然导致的体制性问题。这些论文后来结集为《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The Counter-Revolution of Science ~ ?1952,。 【导读】 在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哈耶克指出了一种认知上的错误~即认为理性可以认知一切~可以设计社会发展的方向~可以根据此一设计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针对这一理性的自负~哈耶克认为~理性在认知上是有限的~而带着理性万能的自负设计去控制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灾难性的结局。哈耶克为论证这一对人类理性的有限性的认识~充分论述了到对人类个体的有限性的认识。他认为~个人不可能把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因此最优的选择出现在拥有不同知识的人们的合作当中。这样~每个个人~在面对社会发展时决不会自认为真理在握~从而想要重新安排‚天下秩序?~反而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尊 ? (英)艾伯斯坦:《哈耶克传》~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28页。 ? 参见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德文版前言与美国版前言。 3 ?重其他个体的选择~并达到与他们的良性合作。 虽然这本书是由哈耶克在不同年份发表的一些文章组成~但作者还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了编排。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部分‚唯科学主义与社会研究?~第二部分‚科学的反革命?与第三部分‚孔德和黑格尔?~并附有德文版与美国版的前言。简单扼要地说~第一部分所做的工作是对一般问题的理论探讨~后两部分是对相关观念的 ?历史作用的考察。 第一部分‚唯科学主义与社会研究?包括十小节。 第一节是第一部分~乃至整本书的引子~引出了整本书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节‚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论述了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如何影响了社会科学研究~它为社会科学带来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家不顾自己领域的特殊问题~纷纷‚模仿科学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对社会科学研究并不奏效~‚在大约一百二十年的时间里~模仿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其精神实质的抱负虽然一直主宰着社会研究~它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却贡献甚微。它不断给社会科学的工作造成混乱~使其失去信誉~而朝着这个方向进一步努力的要求~仍然被当做最新的革命性创举向我们炫耀。如果采用这些创举~进步的梦想必将迅速破灭。?文中提到~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这段时期内~对经济与社会现象所作的研究主要受问题本身的性质所引导。而在19世纪上半叶则出现了一种新局面。当时~科学日益局限于指称自然科学与生物学科~并要求自身具有区别于其他一切学问的严密性与确定性~它们树立的最高典范乃是数学。它们在军事与工业应用上的成功使它们自己成为模仿的榜样。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与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所谓的‚唯科学主义?指的就是对科学的方法与语言奴性十足的模仿~哈耶克有时也将其称之为‚工程学思维类型?。在该节中~作者首先确立了批判的靶子~即 ‚唯科学主义?~并在行文中将其与真正的科学精神明确区分~‚我们在谈到‘唯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的’偏见时~不管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我们指的不是客观探索的一般精神~而是指对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的奴性十足的模仿。……应当指出的是~就我们采用的这种含义而言~它们确实反映着一种丝毫没有正确意义上的科学性可言的态度~因为它们是在生搬 ? [英]艾伯斯坦:《哈耶克传》~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见‚编者的话?。 ? 参见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美国版前言。 4 硬套~不加批判地把某些思维习惯~运用于和形成这种习惯的领域有所不同的领域。唯科学主义观点不同于科学观点~它并不是不带偏见的立场~而是一种带有严重偏见的立场~它对自己的题目不加思考~便宣布自己知道研究它的最恰当的方式。? 第二节‚自然科学的问题与方法?探讨了自然科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区别于社会科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决定的自然科学为了取得发展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作者认为~科学所研究的世界~不是我们的既有的观念或感觉的世界~恰恰相反~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我们有关外部世界的全部经验重新加以组织?~它要用一种更客观的事物的分类来代替我们的感觉世界。自然科学要独立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或行为去研究事物~它‚对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们现有的世界观所导致的他们的行动方式~都不感兴趣。?而自然科学没有兴趣的这些事物正是社会科学研究所关注的领域。 第三节‚社会科学素材的主观性?与第二节相对~介绍了社会研究的特殊对象和方法~在本质上社会科学研究的素材具有主观性~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截然不同~由此决定了其研究路径也必须有本质上的不同。作者以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目的是解释许多人的行为所带来的无意的或未经设计的结果。?进一步而言~与自然科学直接研究物质现象不同~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个人的思维现象或精神现象。如此在进行社会研究时必须从人们的想法和行为入手~因为‚不但人们针对外在事物的行为~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全部关系和所有社会~都只能根据人们对它们的想法去理解。我们所了解的社会~现实的社会~是由人们所持的各种观念和想法形成的。? 第四节‚社会科学的个人主义和‘综合’方法?~本节中作者探讨了因为社会科学素材的主观性产生了社会研究中的个人主义,相对于唯科学主义的‚集体主义?,和综合方法,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作者认为社会科学的素材是支配个人行为的‚动机性或构成性的意见?~而非‚人们对各种整体所形成的推测性或解释性的观点?~由此决定了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另外一方面‚在社会科学中~我们熟悉的要素是个人的态度~我们通过组合这些要素~尝试着重建复杂现象~即个人行为的那些我们所知不多的结果——这个过程经常导致发现一些不是,大概也无法,通过直接观察而建立的复杂现象之结构统一性的原理~而自然科学则必须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入手~再回过头来推导出那些构成它们的要素。?即社会科学的综合方法~正好与自然科学的分析方法相对。 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共同组成第一部分的第一个主题~作者着重分析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及由此决 5 定了其研究方法上也必须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唯科学主义者?正是因无视这些区别~狂妄又无知地在社会科学领域模仿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路径。这是讨伐‚唯科学主义?滥用理性的第一步~为后面解析唯科学主义的三大特征及其历史作用奠定了基础。正因为第一个主题是整本书理论分析的基础~尽管内容抽象~作者还是把它们放在了第一部分的前几节。 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构成第一部分的第二个主题~在此部分作者主要揭示并批判了唯科学主义的三大特征。 唯科学主义具有三大特征~即‚客观主义?、‚集体主义?与‚历史主义?。 在第五节‚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客观主义?中~作者主要针对唯科学主义的客观主义特征发难。客观主义的典型表现‚可见于探讨我们有关人类头脑机制的主观知识的各种企图中?~流毒远播~社会研究的绝大多数分支概莫能外。这其中主要的动机是为了回避‚内省?,introspection,的知识。这种动机贯穿于孔德对内省的可能性的否定~创建所谓‚客观心理学?的形形色色的尝试~华生的行为主义与纽拉特的‚物理学至上主义?。行为主义者或物理学至上论者在研究人类行为时~试图用严格的自然科学语言来定义人类对事物的反应。在这其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趋势~即力图不考虑社会中质的现象~而是按照自然科学的榜样只考虑社会中量的、可计算的现象。但这一方法论的客观主义却与社会科学的性质显得如此不协调~实际上‚用物理过程来解释精神过程的问题~与社会科学的问题完全不是一回事~?对精神过程的解释只是一个生理心理学的问题~对于社会科学来说~‚都必须以既有的精神实体为起点~不论它们的形成是否得到了解释。?并且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素材具有主观性~不可能像做物理研究那样抛开人类的动机、精神世界~‚我们能够视为既定唯一事实的是~有一些特定的人~他们具备有关把特定事物用于特定意图的办法的具体知识。这种知识从来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或存在于一个头脑中,从任何意义上说~唯一能够存在的知识~就是这些分散于不同的人中间、经常彼此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 与这种客观主义特征密切相关的~是唯科学主义立场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特征。作者在第六节‚唯科学主义立场的集体主义?中分析了该特征。所谓集体主义就是它‚倾向于把社会或经济、资本主义或特定的产业、阶级与国家这些对象看作一个具有严格规定性的客体~?而观察者通过观察其整体运行就能发现各种严密的规律。它的荒谬在于~普通人为了解释个别现象之间的联系而建构的临时性的理论与模式被它错当成了事实。这种错误屡见不鲜的表现形式就是各式各样有关‚社会?或‚集体?意识的理论~结果这些理论家们就成了‚观念 6 实在论?谬误的牺牲品。他们想当然地以为~既然存在着普遍使用的概念~就一定也存在着相应的既定对象。作者认为~‚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现象的努力~在获得一种远距离的完整视野的愿望中~有着最典型的表现。人们希望这可以使那些在近距离中晦黯不明的规律暴露出来。?他把这种远距离的完整视野称为‚宏观视野?~有时也戏称为望远镜视野。这种 ‚集体主义?或 ‚宏观视野?对社会科学研究毫无益处~‚社会科学特有的主观主义立场~是以我们对这些社会复合体的内在知识、对构成其结构要素的个人态度的知识为起点~而自然科学的客观主义则试图从外部观察它们,它不把社会现象看做人类思维也是其中一部分的现象~而是把它看做仿佛我们能够直接整体感知的对象。?并且社会科学并不研究‚既定?整体~‚它的任务是通过用常见因素建构各种模式~来建立起这种整体——这种模式是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同时观察到的众多现象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结构的再现。? 说到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历史主义特征~相对而言~这要显得复杂一些。第七节‚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历史主义?着重探讨这一问题。历史学派强调历史现象的唯一性~认为只有从发生学的角度将它们视作众多因素在时间长河里相互作用的结果~才能加以理解。然后晚出的历史主义由于受到唯科学主义风气的强烈影响~逐渐将历史看做是对社会的经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从中产生出终极性的原则。‚把历史所研究的复合体视为既定整体~这种幼稚的观点~自然而然导致了如下观念:对它们的观察能够揭示这些整体的发展‘规律’。?作者认为~它以历史主义的名义~试图为一种历史理论或(用‚理论?的旧义中所包含的‚哲学?义)‚历史哲学?找到经验基础~试图确定清晰的‚阶段?或‚时段?~确定‚制度?或‚类型?在历史发展中相继发生的必然顺序。这种观点一方面想找出就其性质而言在独特和唯一的历史现象中不可能找到的规律~另一方面又否认某种理论的可能性。但是只有这种理论能协助我们理解独特的整体~向我们揭示常见的要素能够结合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独特组合体的不同方式。可见~经验主义的偏见导致了一种方法遭到颠覆~而唯有这种方法能够使我们理解历史的整体并用其成分重建这些整体。它诱使学究们把那些只是来自于本能理解的有关整体的模糊观念~当做客观事实看待,这最终导致了一种颠倒的观点:我们能够直接认识的事物、我们赖以重建整体的那些因素~只有通过整体才能理解,在我们能够理解这些因素之前~必须先明白这些整体。人类历史是不计其数的人类头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今有如此之多的人认为它必定遵循着人类头脑可以发现的简单规律~以至于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它其实是个多么令人惊骇的主张。这些伪历史学说的作者~不是耐心而谦逊地劳作~用直接 7 获知的因素重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的复合体和独特结构~从各个因素关系的变化中探求整体中的变化~而是谎称可以走一条思想捷径~直接洞察到即刻把握别的各种整体的发生规律。这些发展理论的地位不管多么令人怀疑~它们对公众想象力所取得的控制~却远非任何真正系统的研究所能望其项背~这些历史‚哲学?或‚理论?~其实已经成了十九世纪的典型特征和‚可爱的恶习?。 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构成第一部分的第三个主题~主要探讨前面讨论的理论观点引起的一些实践态度。 第八节‚‘有意图的’社会形态?部分探讨了实践态度之一:人类文明完全是自觉的理性的产物或人类设计的产物~因为唯科学主义导致了对社会制度的一种‚实用主义?解释~认为‚服务于人类意图的一切社会结构都是自觉设计的结果~否认在任何不是如此建立的事物中有可能存在着有序的或有意图的安排。?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态度的错误~‚但是~像语言、市场、货币或道德准则这类现象~并不是真正的人工产物~不是自觉创造的结果。它们不但不是出自任何头脑的设计~而且是由并不受维持这种制度的欲望所指引的人们的行为维持的~它们的正常运行取决于这些行为。既然这些制度不是出于设计~而是取决于我们未加控制的个人行为~因此我们至少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能够用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受到自觉控制的组织来改进它们的表现。如果我们学会了理解自发的力量~我们也许希望利用它们~通过正确调整作为一个更大过程之构成部分的机制~去改进它们的表现。但是这样去利用和影响自发的进程~与试图用受到自觉控制的组织来替代它们的做法~有着天壤之别。? 第九节‚‘自觉’支配与理性的成长?主要针对要求‚自觉的?支配或控制社会过程这样一种态度。作者首先指出自己这一代人的最典型特征之一就是普遍要求‚自觉的?控制或支配社会过程~这种观念认为‚凡是没有完全受到自觉支配的就被视为有缺陷的~是其不合理性的证明~因而需要用特意设计的机制彻底取而代之?~但作者认为~这种信念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迷信~而实际上‚假如各种社会要素自发的相互作用~有时确实解决着任何个人头脑都不能自觉解决甚至认识到的问题~假如它们由此创造出一个有序结构——不是出于任何个人的设计~却能增进个人的能力——那么这些要素便优于自觉的行动。可以说~任何能够用社会一词来形容~以区别于个人行为的社会过程~由其性质所定~几乎都不是自觉的。既然这些过程能产生自觉的支配所无法创造的有益秩序~因此任何想让它们服从这种支配的做法~肯定意味着我们会把社会活动所能取得的成果限制在个人头脑的较为逊色的能力范围内。?另一种错误的实践态度是~‚自以为能够通过自觉支配人类头脑的发展而增强其能力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建立 8 在宣称能够充分解释这种发展的同一种理论观点上~而这种宣称意味着这样宣称的人拥有一个超人的头脑。错误对待理性的这种理性主义者~‚因为其理性不足以使他们认识到自觉的理性力量有限~因而鄙视不是出于自觉设计的一切制度和风俗~于是他们变成了建立在这些制度和风俗上的文明的毁灭者。? 第十节‚工程师和计划者?指出对社会现象进行自觉控制的理想导致了这些‚理性主义者?试图扮演社会组织的工程师和计划者~以全面改造社会。作者认为‚工程师?和‚设计者?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幻觉。因为理性的社会秩序的设计者所面对的任务~是要找出如何使这些个体所具有的分散的知识得到最好的利用。但是这些‚都不是工程师在自己有限的领域里所处理的事实那种意义上的客观事实~?而且在任何特定的场合~一个‚权力机构既不知道谁拥有这种知识~也不知道它存在于何处。因此~要想使它得到利用~就不能自觉地把它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只能利用某种机制~把具体的决策留给拥有这种知识的人去做~并为此向他们提供有关一般环境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最好地利用只有他们自己才了解的那些具体条件。?这种最佳的状态显然不是设计师可以整体筹划达致的。 最后作者总结到:‚科学教会了我们谦卑~我们根本不可能全知全能~无所不通~这就像一切伟大宗教的教诲一样:人不是神~也绝对不可能变成神~在神的面前~他必须俯首称臣。? 第二部分‚科学的反革命?考察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历史作用~包括第十一节到第十六节。在批驳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傲慢时~作者认为:‚当人们沿着一条给他们带来巨大胜利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时~他们也有可能陷入最深的谬误。?在追溯唯科学主义立场的来源时~作者一直将它溯源到了法国大革命。他说~法国大革命带来了三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后果~第一个是旧制度的崩溃要求立刻运用理性的全部知识,第二个后果是旧的教育制度被彻底摧毁并在其废墟上建立了全新的制度,第三个更为具体的后果是成立了巴黎综合工科学院。这些后果深深影响了整个下一代人的世界观。它给一般人们造成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印象~即人类的理性能力不存在局限性~人类可以控制在往昔一直压制着他们的一切力量。 可以想象~巴黎综合工科学院的全部教学围绕着一个目的~即在实践中的运用~具体地说~是以军事或市政工程师的身份运用知识服务于社会。巴黎综合工科学院造成了后世可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实证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的运动~圣西门是其中当仁不让的风云人物。关于此人~哈耶克在文中有许多令人忍俊不禁、令人捧腹的描述。他以幽默的文笔勾划了圣西门一生的传奇与恢宏的事业。作者认为~圣西门在《十九世纪科学著作概说》中‚第一次把现代科学组织者的几乎所 9 有特点集于一身。对物理主义和采用‘物理语言’的热情~统一科学并使其成为道德基础的努力~对一切‘神学的’即拟人论的推理方式的蔑视~组织别人的工作的欲望,特别是通过编一部伟大的百科全书,~用普遍的科学方式规划生活的愿望~无不表现其中?。,第140,141页,哈耶克认为~此书堪称第一部最重要的科学反革命文献。 作者明确指出~圣西门主义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它的影响并不局限于社会与政治理论中~它在文学与艺术界的影响甚至要强大得多。例如~它在法国影响了乔治〃桑、巴尔扎克、雨果、欧仁〃苏与柏辽兹等等。而在英国它则影响了卡莱尔、穆勒等。不过在哈耶克看来~受影响最深的还是德国。甚至老年歌德也受到了影响~最起码是被引起了注意。而整个德国文学界更是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它所赠予的营养。更为重要的是~圣西门主义者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所产生的奇特姻缘。虽然少有人知~但确实整个19世纪都感受到了这种奇特姻缘的深入的影响。 孔德是圣西门的学生与追随者~当他在1817年担任圣西门的秘书时~他才19岁。他不仅更简洁有力地表达了圣西门原本散漫芜杂的思想~而且大大地推进了他的思想。在哈耶克看来~孔德与乃师圣西门一样~在科学的反革命事业与对理性的滥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孔德将社会学划分为静态社会学与动态社会学~前者研究社会现象的共存规律~后者研究社会的必然进化过程中的顺序规律。动态社会学阐述了三阶段规律~即从神学阶段经由形而上学阶段向实证阶段的发展规律。作者认为孔德的这种思想的最大的荒谬之处在于~‚它虽然明确承认个人头脑的互动可以产生出某些高于个人头脑的成就的东西~然而它又声称这种个人头脑不但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发展~认识它的运行原理甚至它必然遵循的过程~而且能够控制和支配它~从而改进其未受到控制的机制。?它之所以如此荒谬~是因为它建立在那种荒唐的幻觉之上~即把精神现象当做像物理现象那种意义上的客观事物来对它进行观察与控制。 在第三部分~作者探讨了在孔德的理论与黑格尔哲学之间暗通款曲的方面。他注意到~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大批社会思想家在他们自己的思想中将孔德与黑格尔的思想联姻在了一起。这样的名单可以开出一大串~并且遍及各国。哈耶克相信~这两位的共同思想来源于开近代心智哲学先河的笛卡尔。因为‚正是笛卡尔~第一次把研究物理学的现象主义或感觉主义方法这些显然互不相容的东西~同有关人类的任务和功能的理性主义观点结合在了一起。?而孔德和黑格尔正是这样认为的~即社会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种囊括全人类的普遍历史学~他们所追求的规律首先是人类思维的发展规律。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历史哲学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享有了巨大的声望~它们赋予 10 了历史过程以某种可以理解的意义并武断地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所谓明确的命运。科学的反革命与对理性的滥用~其后果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社会的基础受到了质疑~历史宿命论和伦理学相对主义成了主流传统。 哈耶克在本书中探讨了滥用理性的观点的历史发展~并分析了其主要错误所在。可以说有两种理性:迷信理性的唯理主义和知道理性的限度的理性主义。唯理主义者相信~理性是伟大的~因此~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应当是由人的理性设计制造出来的。因此~‚凡是未经自觉设计的东西~不可能用于达到人类的意图甚至成为其基本前提~这种观点很容易变成如下信念:既然制度都是由人创造的~我们必定也完全有能力以我们喜欢的无论什么方式去改造它们。?于是~他们把社会、政治、文化都视为工程~可以按照某个蓝图进行仔细的规划设计~而这是危险的~最终会导致灾难。 【意义】 哈耶克在这本书中仔细地探讨了‚建构理性主义?的知识史及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主义?的困境~可谓是对理性反思的经典之作。哈耶克相信理性~他认为~理性无疑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但理性并不是万能的~如果我们相信理性可以成为自己的主宰~可以控制它自身的发展~则恰恰可能毁灭理性。他的批评并不是针对理性的~相反~他提出了一种合理的看法:对个人的理性可能知道和实施的事情是有限的~最好的社会应当以这一前提条件为基础~而不能以人的理性无所不能的信念为本。现代文明受到的威胁~并不是毁灭世界的非理性的狂热~而是建构理性主义者之滥用理性~试图有意识地设计现代世界~从而把人类臵于他自己造成的锁链之中。 【参考文献】 1.[英]艾伯斯坦:《哈耶克传》~秋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冯克利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英]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F.A.Hayek) 冯克利译 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人文与社会译丛) 11 【摘录】 第一部分 唯科学主义与社会研究 第一节 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影响 P4在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种新的态度。‚科学?一词日益局限于指自然科学和生物学科~同时它们也开始要求自身具有使其有别于其他一切学问的特殊的严密性与确定性。它们的成功使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大为着迷~马上便着手模仿它们的教义和术语。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science)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这些学科为证明自身有平等的地位~日益急切地想表明自己的方法跟它们那个成就辉煌的表亲相同~而不是更多地把自己的方法用在自己的特殊问题上。可是~在大约一百二十年的时间里~模仿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其精神实质的抱负虽然一直主宰着社会研究~它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却贡献甚微。它不断给社会科学的工作造成混乱~使其失去信誉~而朝着这个方向进一步努力的要求~仍然被当做最新的革命性创举向我们炫耀。如果采用这些创举~进步的梦想必将迅速破灭。 P5几乎无须强调~我们所说的一切~不是反对科学在自己适当P6的领域里采用的方法~也丝毫不想让人怀疑它们的价值。但是为了消除这方面的误解~我们在谈到‚唯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的?偏见时~不管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我们指的不是客观探索的一般精神~而是指对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的奴性十足的模仿。这些概念在英语中虽然不是完全不为人知~其实它们却是从法语中借来的~近年来它们以这里所表达的含义~在法语中得到普遍使用。应当指出的是~就我们采用的这种含义而言~它们确实反映着一种丝毫没有正确意义上的科学性可言的态度~因为它们是在生搬硬套~不加批判地把某些思维习惯~运用于和形成这种习惯的领域有所不同的领域。唯科学主义观点不同于科学观点~它并不是不带偏见的立场~而是一种带有严重偏见的立场~它对自己的题目不加思考~便宣布自己知道研究它的最恰当的方式。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问题与方法 P15回到我们更一般的结论上:科学所研究的世界~不是我们的既有的观念或感觉的世界。它致力于对我们有关外部世界的全部经验重新加以组织~它在这样做时不仅改变我们的概念模式~而且抛弃感觉性质~用另一种事物分类去代替它们。对科学来说~人类实际形成的、在其日常生活中出色引导着他的那个世界图式~他的感知和概念~都不是研究的对象~而是一个有待改进的不完美的工具。科学本身对人与物的关系~以及人们现有的世界观所导致的他们的行动方式~都不 12 感兴趣。倒不如说它就P16是这样一种关系~或是改变这些关系的一个连续性过程。当科学家强调自己研究客观事实时~他的意思是~要独立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或行为去研究事物。人们对外部世界所持的观点~永远是他要予以克服的一个阶段。 P16在科学真正完成它的工作、没有给人类的智力过程留下丝毫未做解释的因素以前~我们头脑中的事实将一直不仅是有待解释的素材~而且是对受那些思维过程支配的人类行为进行解释时必须依靠的素材。这里出现了科学家不直接处理的一些新问题。他所熟悉的特定方法是否适用于这些问题~也不是那么显而易见。这里的问题不是人类有关外部世界的图式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而是人类如何根据他所拥有的观点和概念决定采取行动~从而形成了个人属于其中一员的另一个世界。我们所说的‚人们持有的观点和概念?~不仅是指他们对外部自然的知识。我们指的是他们有关自我、有关他人、有关外部世界的全部思想和信念~概言之~是指决定着他们的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全部行为的一切因素。这就是社会研究或‚道德科学?所关注的领域。 第三节 社会科学素材的主观性 P17 我们不妨先大概介绍一下社会研究的的特殊对象和方法。它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它研究人的行为~它的目的是解释许多人的行为所带来的无意的或未经设计的结果。 P17只要我们关心的是人类机体内的无意识的反应或过程~我们就可以毫无障碍地把它们当做由可以进行客观观察的事件引起的现象加以‚机械的研究?。它们的出现与相关的人的知识无关~他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们。 P18 狭义的社会科学~即通常所说的道德科学,moral sciences,~研究的是人类自觉的或经过反思的行为~即那些能够称为在不同途径之间所作出的选择的行为~这是一种本质上有所不同的情况。 P19大多数社会行为或人类行为~都不是科学所说的那种与‚意见?相对立的‚客观事实?~根本不能从自然角度去定义它们。 P21 从我们把社会科学的主观方法和自然科学的客观主义方法加以对比的意义上说~这不过是道出了一个普通常识~即前者首先研究的是个人的思维现象或精神现象~而不是直接研究物质现象。它所处理的现象之可以理解~仅仅是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具有与我们相似的思维结构。 P24 大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过去一百年里经济学的每一项重大进步~都是向着不断采用主观主义的方向又前进了一步。 13 P27 我们所要强调的是~在所有这些【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从人们的想法和行为、从如下事实入手:组成社会的个人的行为~是受着事与物的某种分类的支配,这种分类与结构相同的感觉性质和观念的体系相一致,我们知道这些性质和观念~是因为我们也是人,不同的个人所拥有的具体知识在一些重要方面是不同的。不但人们针对外在事物的行为~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全部关系和所有社会制度~都只能根据人们对它们的想法去理解。我们所了解的社会~现实的社会~是由人们所持的各种观念和想法形成的,我们能够认P28识社会现象~它们对我们有意义~仅仅是因为他们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 P29 只有人们的知识或信念~能够成为其自觉的行为之动机。 第四节 社会科学的个人主义和“综合”方法 P32 在社会科学中~我们熟悉的要素是个人的态度~我们通过组合这些要素~尝试着重建复杂现象~即个人行为的那些我们所知不多的结果——这个过程经常导致发现一些不是,大概也无法,通过P33直接观察而建立的复杂现象之结构统一性的原理~而自然科学则必须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入手~再回过头来推导出那些构成它们的要素。 P34 各种类型的个人信念或态度本身并不是我们的解释对象~它们只是我们用来建立个人之间可能的关系结构的要素~认识到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们在社会科学中分析个人的思想~其目的并不是解释这种思想~而仅仅是区分各种要素的可能类型~我们在重建社会关系的不同模式时必须考虑这些要素。 P35 社会科学试图回答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仅仅是因为许多人的自觉行为造成了未经设计的后果~是因为可以观察到不属于任何人的设计结果的规则。假如在社会现象中除了自觉设计的秩序~未表现出任何秩序~理论社会科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P35 自然科学家感到难以承认社会现象中存在这种秩序~其原因是~这种秩序不能用自然科学的语言加以表述。 第五节 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客观主义 P44 当我们研究自然时~对于那些不是基于对象相互之间的表现之任何相同性而做的分类~必须被当做我们应当摆脱的‚骗局?~但是在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努力中它们却有着正面的意义。这些精神范畴在这两个领域中的作用的重要差别是~当我们研究外部自然的运动时~我们的感觉和思维没有与受观察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它们仅仅是关于这些事物的~而在社会机制中它们却构成其基本的环节~在这里起作用的力量~是通P45过我们直接知道的这些精神实体而运作的:外部世界的事物不因为在我们看来相同或不同而有相同或不同的表现~然而我们确实是因为事物在我们看来相同或不同~而以相同或不同的方 14 式行动。 P46 在孔德的科学等级表和许多类似的论争中~都包含着这样的观点:社会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必须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只P47有当自然科学大有进展~足以使我们能够用物理概念、‚物理语言?来研究社会现象时~社会科学才有望取得成功。这种观点可谓荒唐透顶。用物理过程来解释精神过程的问题~与社会科学的问题完全不是一回事~它是一个生理心理学的问题。然而不管它是否得到解决~对于社会科学来说~都必须以既有的精神实体为起点~不论它们的形成是否得到了解释。 P49我们能够视为既定唯一事实的是~有一些特定的人~他们具备有关把特定事物用于特定意图的办法的具体知识。这种知识从来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或存在于一个头脑中,从任何意义上说~唯一能够存在的知识~就是这些分散于不同的人中间、经常彼此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 第六节 唯科学主义立场的集体主义 P51与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客观主义密切相关的~是其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即它的这样一种倾向:把社会或经济、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既定历史‚阶段?,或特定产业、阶级和国家这类整体~视为一个有着严格规定性的客体~我们通过观察其整体运行~能够发现各种规律。如我们所知~社会科学特有的主观主义立场~是以我们对这些社会复合体的内在知识、对构成其结构要素的个人态度的知识为起点~而自然科学的客观主义则试图从外部观察它们,它不把社会现象看做人类思维也是其中一部分的现象~而是把它看做仿佛我们能够直接整体感知的对象。 P52这种集体主义的荒谬在于~普通人的头脑为了解释我们观察到的某些个别现象之间的关系而建立的、仅仅是临时的理论和模式~被它错误地当成了事实。 P54社会科学并不研究‚既定?整体~它的任务是通过用常见因素建构各种模式~来建立起这种整体——这种模式是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同时观察到的众多现象中的一部分之间的关系结构的再现。 第七节 唯科学主义立场的历史主义 P67探究发生原理与解释具体现象之间的差别~跟自然科学和社会研究之间的差别并无必然的相关性。在这两个领域~为了解释具体的特殊事件~我们都需要通则。假如我们想理解或解释一种具体现象~我们只能承认它或它的局部是某类现象之一~解释具体现象要以通则的存在为前提。不过~侧重点上的差别却有着十分充足的理由。一般说 15 来~在自然科学中寻找普遍规律的工作地位崇高~但通常很少讨论它们被应用于具体事件~而且这也很少具有普遍意义,而对于社会现象来说~对具体的独特状况的解释却像任何通则一样重要~而且经常比后者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P67而在社会领域~人们却对具体或独特的事件经常具有普遍兴趣~而认识它的所有重要方面又是如此复杂和困难~以至于对它的解释和讨论~成了一项需要专家投入全副精力的主要任务。我们在这个领域研究特定事件~是因为它们对形成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特定环境起着作用~或因为它们是这个环境的一部分。 P69当我们提出的问题是针对有待解释的现象时~只有借助理论科学的规律~我们才能选出与对它的解释相关的另一些现象。科学研究的对象绝对不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可以观察到的全部现象的总和~它永远只能是被选择出来的某些方面:根据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同一个时空内的状况~P70可以包含无数不同的研究对象。人类的头脑其实根本不能掌握某个真实状况的一切不同方面这种意义上的‚整体?。 P70不管怎么说~只有我们提出的问题规定着我们的研究对象,人们为何在不同的时候会对同一个时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当然有许多原因。可是这并不意味着历史学在不同的时间~以同样的信息为基础~会对同一个问题提供不同的答案。不管怎么说~只P71有这—点能够使我们断定历史知识是相对的。有关历史知识相对性的主张的正确性~其精髓在于历史学家在不同的时间会对不同的对象感兴趣~而不在于他们一定会对同一个对象持不同的观点。 P74把历史所研究的复合体视为既定整体~这种幼稚的观点~自然而然导致了如下信念:对它们的观察能够揭示这些整体的发展‚规律?。这种信念是唯科学主义历史学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它以历史主义的名义~试图为一种历史理论或(用‚理论?的旧义中所包含的‚哲学?义)‚历史哲学?找到经验基础~试图确定清晰的‚阶段?或‚时段?~确定‚制度?或‚类型?在历史发展中相继发生的必然顺序。这种观点一方面想找出就其性质而言在独特和唯一的历史现象中不可能找到的规律~另一方面又否认某种理论的可能性。但是只有这种理论能协助我们理解独特的整体~向我们揭示常见的要素能够结合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独特组合体的不同方式。可见~经验主义的偏见导致了一种方法遭到颠覆~而唯有这种方法能够使我们理解历史的整体并用其成分重建这些整体。它诱使学究们把那些只是来自于本能理解的有关整体的模糊观念~当做客观事实看待,这最终导致了一种颠倒的观点:我们能够直接认识的事物、我们赖以重建整体的那些因素~只有通过整体才能理解,在我们能够理解这些因素之前~必须先明白这些整体。 16 P74人类历史是不计其数的人类头脑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今有如此之多的人认为它必定遵循着人类头脑可以发现的简单规律~以至于几乎没有人意识到~它其实是个多么令人惊骇的主张。这些伪历史学说的作者~不是耐心而谦逊地劳作~用直接获知的因素重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发现的复合体和独特结构~从各个因素关系的变化中探求整体中的变化~而是谎称可以走一条思想捷径~直接洞察到即刻把握到的各种整体的发生规律。P75这些发展理论的地位不管多么令人怀疑~它们对公众想象力所取得的控制~却远非任何真正系统的研究所能望其项背~这些历史‚哲学?或‚理论?~其实已经成了19世纪的典型特征和‚可爱的恶习?。从黑格尔和孔德尤其是马克思到松巴特和施宾格勒~这些伪造的理论逐渐被人们看成社会科学的代表性成果,利用—种‚制度?一定会被新的不同制度所超越是历史的必然现象这种信念~它们给社会演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它们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它们看上去就像是自然科学所确立的那种规律,在一个根据自然科学来确定衡量一切知识努力的标准的时代~这些历史理论关于能够预见未来发展的声明~便被当做它们有着突出科学性的明证。马克思主义虽然只是19世纪的这类众多典型产品之一~然而它脱颖而出~变成了使这种唯科学主义成果影响广大的传载工具~甚至使一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也跟它的支持者一样~从它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P79人类的头脑具有可变性这种观点~完全是一种错误信念的直接后果~它认为头脑是一个我们像观察自然事实一样加以观察的客体。然而~存在于头脑和自然事实之间、使我们能够讨论头脑的唯一不同之处~恰恰就在于只要我们谈论头脑~我们就是在解释我们根据各种范畴所观察到的东西~而我们知道这些范畴~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在我们自己的头脑中运行的范畴。宣称一切头脑必须根据某些普遍的思想范畴运行~这并不是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因为我们在谈论头脑时~意味着我们能够通过把我们观察到的东西纳入这些范畴而成功地解释它们。能够通过我们对别人的头脑的理解而被理解的东西~我们认为人类所持有的东西肯定是可以根据这些范畴理解的。 P79人类头脑具有可变性的理论~是历史主义的稳步发展所导致的~然而它实际上却摧毁了自己立足的根基:它被引向一种概括某些事实时的自相矛盾的立场~因为如果这种理论是正确的~则那些事实就是不可知的。如果人的头脑真的可变~那么正像历史主义的极端派所声称的~我们不可能直接理解另—些时代的人的具体陈述是什么意思~因此我们也不可能理解历史。据说能够使我们理解各种要素的整体~从来没有成为我们可观察之物。即使我们忽略理解文献的不可能性所引起的这个根本难题~历史学家若不首先理解个体的行为和意图~他也根本不可能把它们组合成整体并明确宣布这些整体是什么。就像历 17 史主义P80的许多支持者一样~他将不得不退而谈论直观把握的整体~作出一些有关各种风尚或制度的不确定的和笼统的概括~对它们的性质无法给出准确的定义。 第八节 “有意图的”社会形态 P86凡是未经自觉设计的东西~不可能用于达到人类的意图甚至成为其基本前提~这种观点很容易变成如下信念:既然制度都是由人创造的~我们必定也完全有能力以我们喜欢的无论什么方式去改造它们。这个结论虽然看似不证自明的常识~其实完全是建立在‚制度?概念的歧义性上的无根据的梦呓。只有在一P87切‚有意图的?形态都是设计的结果这种条件下~它才是正确的。但是~像语言、市场、货币或道德准则这类现象~并不是真正的人工产物~不是自觉创造的结果。它们不但不是出自任何头脑的设计~而且是由并不受维持这种制度的欲望所指引的人们的行为维持的~它们的正常运行取决于这些行为。既然这些制度不是出于设计~而是取决于我们未加控制的个人行为~因此我们至少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能够用各组成部分的活动受到自觉控制的组织来改进它们的表现。如果我们学会了理解自发的力量~我们也许希望利用它们~通过正确调整作为一个更大过程之构成部分的机制~去改进它们的表现。但是这样去利用和影响自发的进程~与试图用受到自觉控制的组织来替代它们的做法~有着天壤之别。 P88这个问题中一个很少得到的、令人费解的方面是~只有利用个人主义的或综合的方法~我们才能对那些有关社会过程P89和形态的、被严重滥用的词语给出明确的定义~我们才能理解人际关系结构如何发生~它使个人的共同努力取得任何个人都无法事先计划或预见的有益结果。另一方面~集体主义者拒绝通过系统地探索个人努力之间的互动来解释整体~他们自称能够直接理解社会整体本身~他们根本不可能准确界定这些整体的确切性质或它们的运行模式~于是他们经常不由自主地按照个人头脑里的模式去理解这些整体。 P89集体主义理论更为严重的内在弱点~是它的极端自相矛盾:它的信奉者从社会在某种意义上说大于个人的总和这个断言~经常一个思想筋斗就翻到这样的观点上:为了维护这个更大的整体的凝聚力~必须让它服从自觉的控制~也就说~必须服从说到底肯定是某个头脑的控制。因此~理论上的集体主义者在实践中通常赞美个人理性~要求一切社会力量服从某个唯一的伟大头脑的领导~而个人主义者因为认识到个人理性的能力有限~所以提倡自由~认为它才是使人际互动过程的力量得到最充分发展的手段。 第九节 “自觉”支配与理性的成长 18 P90这种信念~即自觉控制的过程肯定优于任何自发的过程~是一种毫无根据的迷信。相反~怀特海在谈到别的事情时提出的论点也许更正确:‚文明通过扩展我们不假思考就能采取的重要行为的数量而进步。?假如各种社会要素自发的相互作用~有时确实解决着任何个人头脑都不能自觉解决甚至认识到的问题~假如它们由此创造出一个有序结构——不是出于任何个人的设计~却能增进个人的能力——那么这些要素便优于自觉的行动。可以说~任何能够用‚社会?(social)一词来形容~以区别P91于个人行为的社会过程~由其性质所定~几乎都不是自觉的。既然这些过程能产生自觉的支配所无法创造的有益秩序~因此任何想让它们服从这种支配的做法~肯定意味着我们会把社会活动所能取得的成果限制在个人头脑的较为逊色的能力范围内。 P92这些信念分别来自黑格尔主义或实证主义观点~所以坚持这些观点的人形成了不同的团体~他们认为彼此截然不同而且大大优于对方~然而他们共同的观点~即人类的心智确实能够通过提自己的鞋带让自己不断上升~却是来自同一种普遍信念:从外部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理性?~而不是从内部耐心地开发它的潜力~实际追寻个人头脑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能更完整、更全面地掌握它的运动规律。 其实~这种自以为能够通过自觉支配人类头脑的发展而增强其能力的观点~是建立在宣称能够充分解释这种发展的同一种理论观点上~而这种宣称意味着这样宣称的人拥有一个超人的头脑~难怪持这种理论观点的人~也希望看见头脑的成长受到这样的控制。 P95个人主义的态度明白个人头脑的结构性限制~试图揭示社会中的人如何能够通过利用社会过程的不同结果~在包含于这些结果之中但他们从不知晓的知识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能力,它使我们认识到~离开了个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不可能存在着能够从任何意义上被视为优于个人理性的唯一‚理性?~在利用非个人媒介的这一过程中~代代相传的或同代人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并相互调整~而且这一过程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知识的存在所能采取的唯一形式。 另一方面~集体主义的态度不满足于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个人能够获得的局部知识~它把自觉控制的要求~建立在自以为能够从整体上理解这个过程并以系统的方式利用全部知识的假设上。由此直接导致了政治上的集体主义,虽然从逻辑上说~方法论的集体主义有别于政治上的集体主义~但不难理解前者如何导致后者~而且如果没有方法论的集体主义~政治集体主义其实也失去了它的思想基础:假如不是虚妄地认为自觉的个人理性能够掌握‚社会?或‚人类?的一切目标和一切知识~那么相信自觉的集中控制能够最好地达到这些目标的想法~也就失去了根据。坚持不懈地追求这种目标~必然导致这样一种制度:全体社会成员变成仅仅是—个从事控制的头脑的工具~对头脑 19 的成长P96有益的一切自发社会力量都归于毁灭。 人类的理性要理性地理解自身的局限性~这也许是一项最为艰难但相当重要的工作。我们作为个人~应当服从一些我们无法充分理解但又是文明进步甚至延续所必需的力量和原理~这对于理性的成长至关重要。历史地看~造成这种服从的是各种宗教信仰、传统和迷信的势力~它们通过诉诸人的情感而不是理性~使他服从那些力量。在文明的成长中~最危险的阶段也许就是人类开始把这些信念一概视为迷信~于是拒绝接受或服从任何他没有从理性上理解的东西。这种理性主义者~因为其理性不足以使他们认识到自觉的理性力量有限~因而鄙视不是出于自觉设计的一切制度和风俗~于是他们变成了建立在这些制度和风俗上的文明的毁灭者。这大概很好地证明了存在着一道障碍~人们一再向它发起冲击~却只会退回到野蛮状态之中。 第十节 工程师和计划者 P105保证我们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如何使一时一地的具体知识得到最有效利用的问题,理性的社会秩序的设计者所面对的任务~是要找出如何使这些分散的知识得到最好的利用。这使得人们通常把这个问题说成是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以满足‚现有?需求的问题。但是~不管是‚现有?资源还是‚现有?需求~都不是工程师在自己有限的领域里所处理的事实那种意义上的客观事实:一个从事计划的机构~根本不可能直接掌握它们的全部相关细节。只有通过一些了解它们的人~对实践目标有用的资源和需求才有可能存在~所有的人加在一起所知道的事情~要大大多于哪怕是最有能力的权力机构所能知道的事情。因此~成功的做法不能以直接处理客观事实的权力机构为基础~而必须以利用分散在社会所有成员中的知识的方法为基础~在任何特定的场合~这个权力机构既不知道谁拥有这种知识~也不知道它存在于何处。因此~要想使它得到利用~就不能自觉地把它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只能利用某种机制~把具体的决策留给拥有这种知识的人去做~并为此向他们提供有关一般环境的信息~使他们能够最好地利用只有他们自己才了解的那些具体条件。 这正是各种不同的‚市场?所发挥的作用。 P109我们得出的主要教训~跟科学方法最敏锐的研究者通过考察知识的全部领域所得出的教训是一样的~即:‚科学教会了我们谦卑~我们根本不可能全知全能~无所不通~这就像一切伟大宗教的教诲一样:人不是神~也绝对不可能变成神~在神的面前~他必须俯首称臣。? 第二部分 科学的反革命 20 第十一节 唯科学主义傲慢的根源:巴黎综合工科学院 P125巴黎综合工科学院的全部教学都渗透着拉格朗日的实证主义精神~它所采用的课程和教科书~统统把他的著作为范本~对此有人已做过很好的描述。但是~就综合工科学院派的一般观点而言~大概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全部教学都贯穿着一种明确的实践倾向~即:它所教授的所有学科~都侧重于在实践中的应用~全体学生都力求以军事家或市政工程师的身份~运用自己的知识。于是培养出了一种有着自己的典型观念、抱负和局限性的工程师类型。助长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取代了——年轻的综合工科学院派革命热情的强大新因素~是不承认任何未经精心建构的事物有意义的综合精神~是从军事和工程两方面的实践中产生的对组织的热衷~是对优于‚自然生长的?事物的自觉建立的事物的偏爱,这种新型的人~正如有人所说~‚为他们在一切政治、宗教和社会问题上持有比任何人都更简明、更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而自豪?~他们‚敢于像在综合工科学院受过教育的人建造桥梁或道路那样~建造一种宗教?。早就有人指出过他们的这些特点~也时常有人谈到他们成为社会主义者的P126倾向。这里我们只限于指出~正是在这种气氛中~圣西门设想出了一些有关重组社会的最初的、也是最异想天开的计划~正是在综合工科学院里~在它存在的最初二十年里~奥古斯特?孔德、普罗斯佩?昂方坦和维克多?孔西德朗~以及成百上千的圣西门主义者和傅立叶主义者接受了教育~此后还有整个十九世纪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家~直到乔治?索雷尔。 第十二节 “观念的助产士”:圣西门 第十三节 社会物理学:圣西门和孔德 第十四节 工程师的宗教:昂方坦和圣西门主义者 第十五节 圣西门主义的影响 P203虽然已经出现了一种危险~即我们有可能过分夸大了那个小团体的重要性~但我们至今仍未触及他们的影响的整个范围。他们实际上是鼓舞着过去一百年里一切社会主义运动的源头~这足以保证他们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P205但是~圣西门主义的教导还有一种直接的作用~应给予更多的注意:现代社会主义的奠基人对欧洲大陆特殊形态的资本主义大有贡献:通过金融业和产业的密切结合(银行作为公司最大的持股者组织产业)而成长起来的‚垄断资本主义?或‚金融资本主义?~股份制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铁路联合体~大体上都是圣西门主义者的创造。 第十六节 社会学:孔德及其后学 21 P213他的使命是由这种规律决定的:一切较为简单的科学~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都已达到实证阶段~有待于孔德来做的事情~就是让研究人类的科学也达到这一完美境界~以此完成人类理性的主要发展。然而~孔德本人——他的解释者更是如此——对三个不同阶段的强调~都是十分错误的。他对神学及形而上学阶段(后者仅仅是前者的‚变型?)和实证主义阶段做了重要的对比。他所关心的是不断地逐渐摆脱对一切现象的拟人论解释~每一门科学只有在达到实证阶段时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形而上学阶段只是神学阶段的解体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人类放弃了从一切现象中寻找灵魂和神迹这种较为粗陋的拟人论观点~但仅仅是用各种抽象的实体或本质取代了它们~这些东西在真正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中也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在实证主义阶段~用原因或‚产生模式?的陈述来解释现象的努力被彻底放弃,这一阶段致力于根据共存或发生顺序的规则~把观察到的现象直接联系起来~或者用孔德尚未使用过的现代术语说~只用普遍而不变的规律来‚描述?它们的相互关系。换言之~既然人类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养成的思维习惯长期阻碍着对外部自然的研究~而它能够取得的真正进步~与它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这种习惯成正比~因此在对人类的研究上取得进步的途径必定是相同的:我们必须停止用拟人论的方式思考人~必须这样看待他~就好像我们对他的了解就像对自然的了解一样P214少。 P215但是~在孔德的著作中极难找到答案的问题是~所谓遵循着不变规律的‚现象?是指什么~或他所思考的‚事实?是指什么。所有的现象都遵循不变的自然规律这种说法~只有在我们掌握着有关哪些个别事件能被当做相同的现象的规定时~才是有意义的。它显然不能有这样的含义:对我们感官来说好像相同的一切事物~必然以相同的方式运行。科学的任务当然是根据某些感官印象与另一些感官印象的共存关系~或它们的前后顺序~对其重新加以分类~以便为新构成的相关单元的行为确定规律。然而这恰恰是孔德所反对的。把这种新实体构想成‚以太?(ether)~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把现象的‚产生模式?解释成有别于对规律——它们在直接观察到的事实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研究~是受到禁止的。他强调的是确定当下的既定事实之间的直接关系。然而这些事实(它们既可以是特殊的~也可以是普遍的)是什么~对孔德来说似乎不成问题~他用非常幼稚的、没有批判精神的实在论看待这个问题。就像整个19世纪的所有实证主义一样~这个概念极为含混不清。 第三部分 孔德和黑格尔 第十七节 孔德和黑格尔 22 P242我的目的是要指出~我们就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中。我的论点是~在社会思想这个领域~不仅19世纪下半叶~而且我们自己这个时代的许多特征都应归因于通常被普遍视为思想截然相反的两位思想家的一致性:德国的‚唯心主义者?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和法国的‚实证主义者?奥古斯特?孔德。 P250当我们转到社会理论的领域时~我们发现在黑格尔和孔德的共同核心观念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我们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把它们表达出来~只要我们对其中的每个字给予恰当的强调。这句话也许应当是这样的:一切社会研究的核心目标~必须是建立一种包括全人类的普遍历史学~它被理解为—幅遵循着可认知规律的人类必然发展过程的蓝图。 23
/
本文档为【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