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训练]方剂学21讲 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2017-11-24 12页 doc 27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训练]方剂学21讲 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训练]方剂学21讲 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方剂学21讲 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剂学 21讲 上次课讲到败毒散的方义分析。讲到人参在方剂里的配伍意义。这方中除了反应一些基本结构之外,人参的配伍意义是方义分析的重点。佐使药呢,甘草是个助人参益气,同时调和药性的。生姜、薄荷也是历来的解表方里常用的基本结构,有的把它看成药引子。因为在这类方里用量比较小,用来疏散表邪。用薄荷这类偏寒的药物,可以制约避免辛温发散太过。从这个方类的结构来看,它实际上气血津液兼顾的。 羌活 独活 川芎 柴胡...
[训练]方剂学21讲 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训练]方剂学21讲 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 方剂学21讲 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剂学 21讲 上次课讲到败毒散的方义分析。讲到人参在方剂里的配伍意义。这方中除了反应一些基本结构之外,人参的配伍意义是方义分析的重点。佐使药呢,甘草是个助人参益气,同时调和药性的。生姜、薄荷也是历来的解表方里常用的基本结构,有的把它看成药引子。因为在这类方里用量比较小,用来疏散表邪。用薄荷这类偏寒的药物,可以制约避免辛温发散太过。从这个方类的结构来看,它实际上气血津液兼顾的。 羌活 独活 川芎 柴胡 桔梗 枳壳 前胡 茯苓 人参 甘草 生姜 薄荷 君 臣 佐1 佐2 佐3 佐、使 它在解表的同时,调整内在的气血津液,这药物并不少,所以由于这个基础,后世把它用于痢疾初起有表证,这用得人很多,从明代就有一些人这样使用,一直到晚清,清代后期像吴鞠通这些医家,很称赞它,说是用这个方治疗痢疾,屡验屡效,百发百中,提得很高,《时病论》作者雷少逸也是善用这个方,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的。喻嘉言(喻昌)就把这个方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起了个名,叫逆流挽舟法,那这个逆流挽舟法后来大家也公认了这个名称,也就成为这个方治疗痢疾的一个专门所指。所以这个逆流挽舟法后来就没有用在其它的治疗上,就专门治这个。所以一说逆流挽舟法就是指的用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那它的道理在哪里呢,喻嘉言利用这个宋代的方来治疗,从他讲外邪陷里成为痢疾,通过疏散表邪,表气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愈。他认为这个痢疾是由外邪,人体也一点气虚,正虚外邪内陷,和那积滞相合,形成这种痢疾,表证还在。这是一种解释。从现在看,很多临床上,就是说有表证也有痢疾,这种感染,胃肠道感染,所以又有寒热表证,又有里急后重,腹痛,一定得有脓血。他比喻就相当于长江三峡那过去拉纤的,如果顺流而下用不到拉纤的,逆流挽舟是比喻那个拉纤的,都逆流向上,你既然是从表邪内陷形成的,通过发散,整个是散风、寒、湿,通过发散,使得内陷之邪返表 而出,这是个比喻。如果内陷之邪单用发散都能返表而出的话,光靠这个行不行呢,关键这里还是有调畅气血津液的作用。所以这个方,为什么能逆流挽舟体现这个治法,能够治疗痢疾初起呢,那由于它有一组治内之药,调整气血津液的。 实际上,从宋金时代治疗痢疾很强调调气和血。调气和血往往针对很具体的病机,仲景时代治疗痢疾,考虑湿热为主,热毒为主。仲景汉代,汉到晋,一直到南北朝,唐这个时期,治痢疾基本上是热毒深入血分,或者湿热积滞,这类居多。所以像最早产生于晋代黄连解毒汤,也可以清热燥湿,用于痢疾。仲景时代的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也用来治治疗热毒痢疾,或者就是热痢。像葛根芩连汤,还是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但是痢疾引起的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因为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是痢疾的共同特点,不管你是湿热痢或疫毒痢,甚至于寒湿痢,都会不同程度的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就便脓血来说,也往往反映出赤白的多少,病机的不同,但这类形成以后,体内的气滞血瘀、气血失调,湿当然涉及到津液的转输,这个方面是它从病因再形成症状发生中间的病机过程,针对这种病理过程,刘河间提出来: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是在痢疾治疗上的一个创举,相应的的芍药汤,在清热剂里要讨论。 这里既然涉及到痢疾,那我们看他的组成里边,川芎有活血作用,活血调血,柴胡、枳壳,一升一降,结合了桔梗,畅通气机,所以畅通气机,同时像枳壳这类,没有枳实下气导滞那么突出,也有导滞排出病理产物的作用,用茯苓前胡这一类,调整津液,健脾运化津液,所以它是气血津液兼顾的,一定程度上调整人体气血津液,痢疾初起有表证,羌活独活这类的透邪,川芎柴胡本身也能透邪,所以它实际上是个表里同治的方,所以后世,从宋以后的明清,很多用这个方治疗痢疾。开始都发现它,治痢疾一定要把握是痢疾初起,整体化热,热相不重,这种阶段,那觉得这个挺好。然后这个实践经验有了,要把它一个解释方法上升到理论,而并没有用它治内的调畅气血津液这个方法,这种理论,而是喻嘉言总结了个逆流挽舟法,大家觉得这个比喻也挺合适,于是大家都这么说了,也是做为一种说理工具。我觉得本身这里对气血津液的调畅,一升一降,畅通整体气机,有能够活血 除湿,针对一些痢疾发生过程当中,不管你感受的湿热病邪、寒湿病邪,或热毒病邪,在初起热像不明显时,体内气血津液出现壅滞了,兼有表证,用这个方能改善,这是逆流挽舟法用药的一个本质特点,并不在于实际的外邪内陷,用解表法来把痢疾直接透掉。透邪的方很多,为什么就用这个呢,这个方确实有一组治内的药,又能调和气血。当然现代用于痢疾初起有表证可不可以,可以,但是当中加强调气和血,又要适当结合现代治痢治本,清热燥湿这一类。这是在运用方面,逆流挽舟法。 人参的配伍意义,主要归纳这两个方面: 1. 助正气鼓邪外出,且可防邪复入。 2. 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整个配伍特点,结合了人参,但实际上人参不是用来大补元气,补不滞邪,散不伤正,邪正兼顾的,所以成为了益气解表常用的一个代表方剂。 运用 (败毒散)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肢体酸楚疼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 它实际上就是外感风寒湿邪,而且属于表实证,加上体质因素,反映在症状少,主要是脉像。 (败毒散)使用注意 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不可使用。 这个方说明一下,由于在《小儿药证直诀》里写到败毒散,写了一名人参败毒散,所以它又有个名叫人参败毒散,过去也造成了很多书,写败毒散后面加减还有败毒散加人参,即人参败毒散,这就错了,败毒散本身就叫人参败毒散。 随证加减 ? 正气不虚,表邪较重:去人参,加荆防。 ? 气虚较重:重用人参,加黄耆。 ? 湿邪较甚,酸痛重:加灵仙、桑枝、秦艽、防己。 ? 咳嗽较甚:加杏仁、白前。 ? 痢疾初起:加白芍、木香。 围绕着邪的问,正虚的问题,以及外感风寒是挟湿的,这些特点来展开。外感风寒湿邪较重,现在我们常用荆防败毒散,那是去人参的。气虚明显,光那点人参不够,人参加重,再加黄耆,这也是明显增强益气作用。当然这类方,如果不是风寒挟湿,单是风寒,气虚明显,后面参苏饮是常常首选的。湿邪较重,风寒是挟湿较重,它往往反映在酸楚疼痛比较突出,这要加一些祛风除湿的,祛风除湿可以治痹痛,这类药。咳嗽有痰,如果湿聚成痰,痰量较多,增加化痰的药。咳嗽较严重,增加宣降肺气的药。痢疾初起的时候,调气和血止痛,还应该加重,芍药可以缓急止痛,木香增加行气止痛力量。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组成 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 常用的附方,现代用的较多的是荆防败毒散。荆防败毒散原来这个方是用于疮疡初起,疮疡初起,整体和局部有这种寒热表证,有发冷发热,所以用这个方去掉人参,主要去人参,生姜薄荷加上荆芥防风,里边就有调整气血津液、疏通气血津液,可以起到散结作用。 功效 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 疮疡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为什么说疮疡初起呢,初起都有病邪引起的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有失去疏通这种特点,而用这个方,一般来说,热毒之像不明显,热毒明显去人参,可以银花、连翘结合起来,银翘败毒,那就结合清热解毒了。要看疮疡局部开始红肿热痛的程度,当然用荆防败毒散为基础,要有一定寒热表证。有的人认为整体的恶寒发热,疮疡往往是局部,局部有发热发冷,这个方也能用。这是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原书里它的一个主治,现代大多数在临床观察的话,这荆防败毒散用于这个羌防剂,常用的这个,用于正气不虚的外感风寒湿邪,这个感冒,风寒湿感冒这个方用得很多,频率很高,去人参加荆防。 参苏饮(《和剂局方》) 扶正解表第二个方是参苏饮。我们学习讨论可以和败毒散结合起来,对比来学。 主证病机分析 ?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 内有痰湿?咳嗽痰白,胸脘满闷。 ? (脾肺)气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这是外感风寒,不是外感风寒湿邪,这是第一个和败毒散主治不同,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这是比较典型的外感风寒表实证。第二个,它有气虚,而且是比较明显的气虚,所以主治里边以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脉弱来反应它的基础气虚见证。类似于一个四君子汤证,包括像这种情况,这种气虚,饮食减少了,这类也可以,或者有时候,有食少便溏,典型气虚证可以有这方面基础,这是有形的,而不是仅仅从他的体质因素去推导的,这是参苏饮在正虚方面,和败毒散又一个差别。 然后从两者的比例来看,内外的病证比例来看,败毒散以表证为主,气虚和相应的类证,比如咳嗽有痰这一类证,是相对比较次要的,那也就是比较轻的。参苏饮呢,外感是因为风寒,不是挟湿,但是外来风寒明显的,而内在由于气虚以后,脾不运湿,湿聚成痰,痰阻气机,这方面还是突出的,所以它有寒痰,咳嗽痰白,咳嗽偏于寒痰特点,白痰,痰阻气机可以胸脘满闷,有阻滞气机的特点,那就是说,它的气虚,以及由气虚以后脾不运化产生的类证是具体的,不是从体质因素上反映的,所以参苏饮的主治,和败毒散的主治,从主治归纳的病机上,有很明显的差别。不管表证、里证,都有明显差别,而且表证、里证比例上,参苏饮里证也不是很轻的,就是很明显的,表里同病当中,差不多,都很重要。就不像败毒散,很多败毒散加减方,它可以 里证忽略不计,所以经验加减里去人参,这是运用侧重不同的方面。因为这两个方证当中,很多相似的,脉都是无力,或者弱,都有表证,感受风寒可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败毒散也是无汗,也是恶寒发热,但是它头身酸楚疼痛挟湿,里证都可以有,比如一个咳嗽有痰,这个咳嗽痰白,相对参苏饮,参苏饮往往痰多一些,寒痰比较明显。 但这个证候和小青龙汤,有没有相像呢,都是外感风寒,小青龙汤证的外感风寒重一些,从用的药看得出来,麻桂同用的,做为里证是寒饮,这是寒痰,寒饮量更多,它强调痰多清稀,这里寒痰,咳嗽痰白,都可以阻滞气机,在肺气上逆的小青龙汤咳喘,同时发作,往往喘也很突出。参苏饮咳嗽,咳嗽发作频繁能不能喘,会有气急,咳为主,咳为主。所以仔细分析这两个方常用时候,有区别。临床还是并不难区别的,以证候来讲。 功用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从功用呢,它有明显的气虚表现,又有明显风寒表证,因此要益气解表。扶正祛邪同时并举,由于气虚,脾不运化,产生痰湿,阻滞气机,化痰理气并举,所以化痰理气是兼顾的,力量都不小。对这个方来讲,所以里证用药也很多,而且很多药是和败毒散里用的相反,比它力量大就是了。 苏叶 葛根 人参 半夏 陈皮 茯苓 前胡 桔梗 枳壳 木香 甘草 生姜 大枣 君 臣药 佐1 佐2 佐、使 这方里的君药是苏叶,用苏叶是考虑在发散药当中它比较平和,它是辛温的,发散风寒,自身兼有理气的作用,所以做为一个君药。葛根人参这两位是臣药,这里要体会的是像柴胡、葛根这些药,怎么用在发散药当中,用它发表的话,都在什么证当中,在这里葛根使用,是考虑到解肌发表,它发表,比最浅表,皮毛往外发表来说要深一层,阳明主肌肉,所以说它解肌发表,苏叶这些就发散风寒,它是解肌发表。为什么这个时候要用重深一层的呢,因为有气虚。凡是有一些气虚特点,发散都要用既有散表的,又有相当于防止表邪开始深一层的 情况,你可以解肌往外透,一个接力了。人参在这里上升到臣药,它既有助正祛邪,同时也要纠正体内的气虚,所以这方里,人参、茯苓、甘草,类似于四君子汤,没有用白朮。人参在这里益气补虚,同时助正祛邪。当然你说参苏饮里由于气虚用点人参,有没有防邪复入作用呢,它益气补虚本身也会有,而且从败毒散以后,人们比较重视防止重感,治疗外感,针对这种情况,柯韶伯总结的,治外感他认为不难,不患无以驱之,而患无以御之。他说不怕没有驱邪的,驱邪很好去,而最怕没有防御的。不畏风之不去,而畏风之复来。也就是说,并不怕风邪不去,最怕它又回来,又回来反这种留连。那表越来越虚,以后不好收拾。他说怎么和正呢,为什么呢,玄(元)府不闭故也。表虚之人,玄府(体表),腠理毛窍,不能固密,表气虚了,不能防御。所以针对不同体质就产生了很多方,用少量人参助正驱邪,同时防御外邪。 这方实际上也出在《和剂局方》,实际上利用了一些附方,半夏茯苓陈皮和后面的甘草,就是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治疗湿痰的一个基础方。湿聚成痰,通过这个方结合加减,治疗各类的痰证。所以在这里,半夏、陈皮、茯苓、甘草,也可以看出一个治痰、化痰、和胃的一个基本结构。而其中将来当然咬讨论到治痰基础方二陈汤,半夏、陈皮是个非常基本结构了。 茯苓前胡也是后人常用的基本结构,包括现代的一些医家,现代一些配伍的书里,很多也总结了这个大家在这方面的经验,能够除湿化痰。除湿化痰和健脾渗湿结合,标本兼顾的一种结构。 桔梗、枳壳又来了,又是畅通气机,凡是也胸膈满闷,有痰或者瘀阻滞,这是常用的结构。 这个方比较特殊的呢,用木香,行气力量较大。增加了整个方行气的作用。因为它主要考虑内在有津液凝聚,咳嗽、痰白,增加行气力量,有利于津液的布散。它是气和津液兼顾的。所以它用一些木香,当然临床上你气滞,胀闷,这类不突出,当然可以减量,或者不用。 用甘草、生姜、大枣做为佐使药,甘草既能助人参益气,也能调和诸 药。生姜、大枣能调和脾胃,也能调和营卫,调和体表的气血营卫。 看起来这方里面有不少药和败毒散是相似的,有不少药的结构基本组合是相似的。但是主治证候相差比较大,从外邪的风寒湿和风寒的差别,内在气虚见证的差别,以及湿聚成痰以后,病理产物多少这个差别,还是比较显著。所以临床在适应病证当中,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配伍特点 1. 散补并行,使散不伤正,补不恋邪 2. 津气并调,使气行痰消,津行气畅。 散补并行,发散表邪和补气,这样散不伤正,补不恋邪。行津布津,和行气相辅相成。 败毒散和参苏饮比较 刚才其实我们比较过了,从外邪的比较,而且表里同病,表里侧重不同,参苏饮表里俱重,表里相当,败毒散以表证为主。做为里证的是体质因素反映的这类气虚,而且从病邪性质来说不同,风寒湿,风寒表现这个不同。由于这个虚,参苏饮较重,所以内在病理产物气滞痰阻,痰气的病理产物,参苏饮比较突出,所以它津气并调。 运用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苔白,脉弱。 前面八个字是外感风寒表实,后面八个字是痰气,气机阻滞,痰湿凝聚了,以后以倦怠无力,脉弱为代表的基础气虚表现。 随证加减 ? 表寒证重:去葛根,加荆芥、防风 ? 头痛甚者:加川芎、白芷、蒿本 ? 气滞较轻:去木香 一般来说,在羌防剂,这还是羌防剂的方,宋元时代以后,羌防剂占 得很多,羌防剂时代随这个加减,恶寒重,一般都是芥、防风、葛根这一类发散药,麻桂方面少了。头痛结合分经论治里川芎、白芷、蒿本这一类。现代用这方,木香用的相对少了,如果气滞兼胸闷,里边有陈皮,调整陈皮量,陈皮其实用起来平和得多。 参苏饮可以把它看做二类方,比较败毒散来讨论,主要重点在两个方运用当中的差别。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的方。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发热,恶寒甚剧,虽重衣厚被,其寒不解,脉沉微。 有的说它表里俱寒,表里同病。表寒就是外感风寒,里寒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具体来讲,涉及到肾阳虚了。所以有的说寒伤肾肺,在第二个是暴哑了,不但治疗暴哑暴盲,所以这个方用得非常宽,但是做为原书主治里边是阳虚外感风寒,表里俱寒。《伤寒论》上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就是心肾阳虚,心肾阳虚,心反映出是阳气者,精则神藏,阳气温养心神,肾反映出热力来源,所以肾阳虚本身就有畏寒恶寒的特点。那外来又感受风寒,那少阴并就心肾阳虚,本身特点是恶寒的,所以张仲景说:少阴病,反发热,恶寒怎么反而发热呢,说明恶寒发热同时并见,说明是表证,表证脉应当浮的,脉沉者,脉又沉的,又反证了阳气很虚了,不能鼓动血脉,所以简单几句,他描述了一个表里俱寒,阳虚感受风寒的一个特点。 所以他也应该有恶寒发热,外感风寒,但发热较轻,恶寒甚剧,恶寒很重,这恶寒本身有外来风寒的因素,风寒束表因素,又有本身是少阴病心肾阳虚,特别肾阳虚的基础,所以恶寒很重,虽重衣厚被,其寒不解,虽然盖得很多,穿衣服很多,内在之寒,内生之寒,不是一下子,不像较轻的这个,特别是肾阳虚以后,四肢逆冷,厥逆,不像脾胃阳虚这种不温清冷这个程度,脉呢,出现沉微,所以从这个病机,表里俱寒,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是这样一个特点。 主治 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则失音,或咽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暴哑实际上都是感受外寒以后,这要说明的,笼统说这个突然音哑的话,很多原因可以导致,在临床看,这类突发音哑往往是,不是说完全发不出,发来声音非常重浊,有些还可以由于寒性收引凝滞,本来长期阳气不足,不能温化,就会咽喉部分,像慢性咽炎这些,有痰气互结,有感受强烈外寒以后,寒伤心肾,就造成了闭阻肺窍。寒既然能够直中伤肾,大寒犯肾,又可以闭阻肺窍,加重这种体质的畏寒和肺窍闭阻,又出现突然的音哑。这个时候,他应该有一组表证,感受外寒,所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很重要有外寒的历史,内在有阳虚基础。所以恶寒发热同时并见,有外寒表证基础,神疲欲寐,有时候可以叫神衰欲寐,它是心肾阳虚,结合前面这个,可以恶寒很重,虽重衣厚被不渐,阳虚程度较重,加上脉沉无力,这类特点,就是既有阳虚,又有外寒直中的特点,包括暴盲,突然看不见,也是大寒犯肾。这样肾的精气不能上承,肾脏本来肾精肝血向上,濡养滋润眼睛,特别是看东西最主要靠黑的瞳仁,所以认为本身阳虚之体感受外寒,容易引起肾浊上泛,它不是肾精向上去贯注瞳仁,受寒之后,肾精不能上升,那浊阴之气上逆,肾浊上泛,造成突然失明。 在临床上,这类病人也不是完全看不到,一下突然感冒以后,眼睛模糊了,这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暴哑,用的老师们很多,病案也很多,暴盲医案里有,在我们这里,当然我们这在七十年代了,我们到中医学院还不久,过去在搞临床,成都中医药大学,当时叫中医学院,最早四位教授,眼科专家程大夫老师就很会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很喜欢用。我们方剂教研室的老主任陈绍祖教授,方剂界很有名望,他伯父是个中学老师,工作很热心,晚上他不在成都市,晚上在宜宾地区辅导学生到深夜,中学生很晚才回去,当时他家里在乡下,他在学校一个人住单身宿舍,正好下大雪,雪地里回去,回去以后,中年人单身,一个人有时就偷懒一点,不烧热水洗脚,这些很麻烦,想想身体还可以,打点冷水,脚底下搓两下,赶快擦擦就将就了,比较晚了,早点 休息了,第二天感冒了,一两天以后眼睛看东西模糊了。赶快看,后来跑到(从地区跑到省城)陈老师介绍程大夫教授看,他听了病史,诊诊脉,完了,他说,大寒犯肾,问他怎么犯肾呢,他脚底在冰凉的水里,你本身在外面感受外寒了,下雪天,又在冰冷水里边,脚底那涌泉穴怎么不受寒,大寒直接犯肾,这样肾精不能上承,肾浊上泛,就造成了黑色瞳仁没有肾精,他就会看出无神,你看有很多这个眼科这些病,中医叫青盲,俗话叫睁眼瞎,外形看他没有什么坏的地方,哎,他看不见,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上面看得也无神,无神,黑瞳仁是肾精贯注,无神不是肾精是肾浊。并不是肾精缺了,他就缺一块,肾浊要上去其位,所以我们补肾精同时要泄肾浊,使肾精复归其位才能恢复。所以经常泽泻、车前这一类,你补肾精当中,要配这个。才能够通过泄肾浊,促使肾精复归其位,从那调解,所以当时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了一个多礼拜,就各方面,感冒,眼睛视力都恢复了。这是这个方用于表里俱寒,内有阳虚,外感风寒,同时可以治疗寒伤肺肾的暴哑。可以治疗大寒犯肾,肾精不能上注引起的暴盲这类。通过病例,我们都觉得有一个体会了。
/
本文档为【[训练]方剂学21讲 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