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清明节_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型春祈仪式

清明节_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型春祈仪式

2012-12-03 3页 pdf 131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0199

暂无简介

举报
清明节_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型春祈仪式 第 24 卷第 6 期 2011 年 6 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4 No. 06 June 2011 ●史海探微● 收稿日期:2011 - 04 - 13 作者简介:殷晶波(1974 -) ,女,硕士,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东北文化、儿童文学. 清明节: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型春祈仪式 殷晶波 (吉林师范大学...
清明节_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型春祈仪式
第 24 卷第 6 期 2011 年 6 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4 No. 06 June 2011 ●史海探微● 收稿日期:2011 - 04 - 13 作者简介:殷晶波(1974 -) ,女,硕士,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批评、东北文化、儿童文学. 清明节: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型春祈仪式 殷晶波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 节令是风俗的产物,风俗则是一个民族原始心理的折光。所以探求清明节的原初意义,必须追 根溯源,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清明节实际上是由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型春祈仪式演化而来。 关键词: 清明节;寒食节;古时清明习俗;文化内涵;祈丰 中图分类号: K892. 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 2187(2011)06 - 0058 - 03 现代清明节,给我们大致印象是吃鸡蛋、扫墓和植树 等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节俗经过各种人为因素和 自然整合的结果。但这样,未免遮蔽了它原有的内涵,从 而流于肤浅,甚至有失偏颇。民俗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群体 的存在非常重要,是因为它包括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相互理 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含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各 种节令习俗自然属于风俗的内容之一。可见,节令是风俗 的产物,风俗则是一个民族原始心理的折光。所以欲探清 明节的原初意义,必须追根溯源,从而找到其生成的深层 内涵。 一、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渊源 清明节名称很多,如扫坟节、冥节、踏青节、聪明节、禁 烟节等,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多年的历 史。要谈清明节,必须从古代非常有名的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两天,从先秦至南北朝,均为一个 大节日。它缘于介之推的传说:春秋时代晋公子重耳流亡 国外,介之推一直追随左右,并曾在其饥饿时割自己腿上 的肉烤熟给他吃。重耳即晋文公执政后,封赏功臣,独忘 介之推。后经人提醒才想起,但介之推已背老母躲进今山 西境内的绵山。有人出主意放火烧山,最后,介之推母子 抱一棵烧焦的大柳树而死。为纪念他,晋文公将其死日定 为“寒食节”,并晓谕全国这天禁火、寒食。第二年,晋文 公登山祭奠,见大柳树复活,便掐枝编圈戴在头上,并赐大 柳树为“清明柳”。 大约到唐代,寒食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变成清明 节的一部分。而清明踏青游乐的习俗则继承了古代上巳 节(三月三)的传统,我们无须考证寒食、清明、上巳三节 的传承关系,主要透过清明种种习俗,探询其背后的原始 文化心理,以期做出一种相对合理的还原性解释。 二、古时清明习俗的文化内涵 古时清明节的习俗相当丰富有趣。除禁火、寒食、插 柳、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拔河等习俗。 每逢清明,人们可谓悲喜交加:既有祭坟扫墓的悲酸 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像这样使人大喜大悲的节日 还不多见,基于这些看似矛盾,甚至抵触的习俗,才使清明 节在古代很可能别具一番意味,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第一,清明节的时间 清明是在每年四月五日左右,开始是一个重要节气, 适逢阳春三月,可谓春光明媚,万物萌动,一派生机。清明 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因 为古时根据节气的迟早安排农事,进行耕种。“春分后十 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中又说:“万物生 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江南有农谚:“清明 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华北有“清明早,立夏迟,谷雨种棉正当时”等。农业生产 上,清明是一个重要节气,所以,在此时祈求风调雨顺,应 是绝佳时期。 第二,禁火、寒食 古代清明节前一两天要禁火,只吃预先准备好的冷 食,后来成为清明节的习俗。《周礼·司烜氏》载:“仲春 二月,每当玄鸟春分至时,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岁华 纪丽》中禁火称断火或内火,清明重新点火称为新烟或出 火。这在唐诗中多有反映。如韦庄的“内宫初赐清明 火”,杜甫的“朝来新火起厨烟”等,都是当时习俗的真实 ·85· 第 24 卷第 6 期 2011 年 6 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4 No. 06 June 2011 写照。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禁火是一种变相的求雨仪式。 为何这么说呢?前面说过,清明前后恰逢春耕时节,人们 必然希望有充足适量的雨水保证庄稼有好的产量。 《金枝》中介绍过一些地区为防止雨水过多,便依赖 温热或火调节。先民根据顺势巫术中的“同类相生”原 则,将火与干旱联系起来;反之,禁火在一定程度上看,是 不是就应意味着防旱多雨。无疑是为求得风调雨顺。然 而在做了这样的解释以后,问题也接踵而至:一则人们要 求雨保丰产;二则禁火,基于万物有灵,势必以为得罪了司 火之神。 我们知道,火对于先民意义重大。彝族人崇拜火,烧 山耕种要祭山火,并有“火把节”。另外,由中国燧人氏钻 木取火的传说及古希腊普罗米修斯盗火种的神话,也可见 一斑。于是,人们通过禁火求得雨水的保证后,立即改火, 以赎禁火之罪,以免适得其反。 每到“旧谷即没,新谷即升”时,就要“改火”,即表明 谷物生长时即停旧火,燃新火。列维斯特劳斯在分析中国 寒食节仪式时提到,欧洲的四旬斋、南美谢伦特人仪式中, 均有熄火、重燃火等与之类似习俗。是不是可以认为禁 火、改火即求雨、乞火这两种连续的仪式。 北美克里克印第安人在尝新节前,要把旧衣、破烂以 及所有剩下谷物都烧掉,然后把村里的全部火都熄掉,并 准备接新火、新谷。最早祭司磨擦两块木头,取得新火,人 们认为新火能赎偿谋杀以外的一切旧罪恶。接着取新谷, 先献给火神,即新谷祭祀,一年的赎罪祭祀。 由此,禁火后的寒食,是中国古代的“吃新”仪式的前 奏,近于上面所说北美印第安人烧旧谷的做法,与中国传 统上说的“息老物”,即除掉处于衰亡状态的生命,以求弃 旧迎新。 寒食样式极多: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蒸饼等。在 此仅以其中较有意味的,即吃鸡蛋和《东京梦华录》记宋 代于清明前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条串之,插入门楣,俗称 “之推燕”,插于门上用来呼唤介之推的魂。为何说这两 种食物更有意味呢? 吃鸡蛋———鸡蛋与人的生育繁衍有象征同构关系。 古代清明节有斗鸡蛋的活动。同时,鸡蛋又是卵生神话的 产物。我国许多民族的创世神话论及人类起源每每归于 “卵”的功劳,如,《三五历纪》中有“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 生其中”;又如《史记》有“简狄见玄鸟堕其卵,吞之,因孕 生契”,“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苗族古歌中也 有先妣“生了十二个蛋,其中一个生成人类”。 之推燕———形状似飞燕。燕子是春的使者,以燕之形 状为介之推招魂,之推燕被认为是介之推的偶像。另外, 介之推抱柳而死,第二年柳又复活,这与《金枝》中提到的 阿多尼斯等神的死而复生极为相似。每年寒食,禁火恰是 为谷神死而复生的仪式做了很好的准备。 继而使我们自然想到清明插柳或戴柳的习俗。 第三,插柳、戴柳 民俗中树往往是生命的象征。许多国家的植物神首 先是树神,介之推抱柳而死,死则死矣,为何又有第二年柳 树的复活呢?显然这里柳树可看作介之推的化身,柳树复 活相当于他的复活。因而有插柳、戴柳的习俗。而之推燕 用柳条串之为他招魂,也证明了这一点。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 狗”、“清明不戴柳,下生无娘舅”……足见柳与人的生命 有着不解之缘。 山东等地于清明“插柳于寝、窗户、灶烃”;河北清明 扫墓后,“取柳枝编十圈,连环悬于屋隅”;云南等地,清明 “扫墓后必插柳于坟顶”……因柳枝易活,长得快,许多地 方在挑种下田的箩筐里插一枝新柳,撒种后将柳树插入秧 田进水处,这种做法明显是依据了“触染律”的原则,使谷 物易活,长得快。四川一带每到清明,妇女贴“胜”于鬓, 名“柳叶符”。关于清明插柳、戴柳的功用有:记年华、吊 介之推、免毒、明目、延年等不下十种解释。 其实,清明插柳、戴柳与先民对树的崇拜有关。柳树 生命力强,成活率高,正可作为人类生命的潜意识投射物。 如,萨满教对树木的崇拜首推柳树、桦树,并有祭柳之俗, 最典型的是对“佛多玛玛”的祭祀。而“佛多”在满语中即 指“柳枝妈妈”,正是北方民族祈望人丁兴旺,子孙众多的 表征。基于触染律,戴柳,插柳以感染其顽强的生命力。 因此,人们在清明这个万物复苏、草木萌动的时节,选择最 富有生命力的柳枝或插或戴。 而且,柳枝在民俗中被视为女阴、女性生殖象征。民 间常用柳描写女性,如“女人走,风摆柳”、“杨柳细腰”、 “柳叶眉”等等,也旨在其巨大的生殖力,选在一个春耕时 节,折柳、插柳、戴柳,不能不暗含人们希望与谷物形成神 秘交感,以期丰产。 再者,柳树多栖水滨,常有祈雨功能。如辽代契丹人 祈雨时要射柳。《南皮县志》曾记:“农民求雨门插柳枝, 人戴柳帽,且执柳洒水作雨状。如山西稷山县遇干旱时, 一村或几村组成一个祈雨队,人们头戴柳条圈子求雨。 《帝京景物略》载:“凡岁时不雨,贴龙王神马于门,瓷瓶插 柳枝挂门之旁”等。柳必然地成为一些地方求雨时不可少 的用具之一。这与禁火祈求风调雨顺出自同样目的。 第四,扫墓 与其通常所说的缅怀祖先的行为,不如说是我们整个 民族举行的一个大型的死而复生仪式。死如事生,把死亡 虚构成生命形式的转换。这基于先民的灵魂不死观念。 按旧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各种食物、纸钱等,将食物供于 墓前,烧纸钱,并为坟添加新土,折柳枝插于坟头,叩头行 ·95· 第 24 卷第 6 期 2011 年 6 月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igher Correspondence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4 No. 06 June 2011 礼祭拜,后吃掉酒食回家。显然,人们觉得清明时节,万物 复苏之际,亲人的灵魂也可复活,并可收到食物和纸钱。 至于祭拜者吃掉祭品,正是他们以为亲人已将灵魂附到自 己身上使然。 “在上古先民的头脑中,一年四季的转换及自然景象 的变化,尤其是冬天的到来和春天的降临,植物的抽枝、发 芽和冬季的枯萎、凋零,意味着某一个主宰生命的大神的 死亡(或睡眠)与复活”[1]142,先民以为自己在一年也存在 这么一种生与死,魂魄离去又归来的转换过程,所以,就有 为自己招魂续魂的必要。 因此,扫墓是借呼唤亲人和祖先亡灵的复活与回归来 呼唤生者灵魂的回归。我想,之推燕正是招引介之推的灵 魂像春天的燕儿一样回归,以求其死而复生。 许多地方清明扫墓后除要插柳外,还要在坟旁载松柏 等常青树,一般不可随意砍伐,实在需要必须在清明、冬至 进行……在墓旁栽树仍是人们对生的渴望,既希望死者永 生,又祈望生者长寿,人畜两旺。 第五,踏青、荡秋千、拔河等习俗 踏青,古时称探春、寻春。《武林旧事》记:“清明前后 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 船箫鼓,终日不绝”[2]74,连平日少出门的女性都加入,可 见盛况空前。苏辙《踏青》诗云:“江水冰销岸青青,三三 五五踏青行”。“民间以为踏青能得天地之灵气和生机, 所以患病卧床,年迈体弱者……这天一定要由人搀扶到室 外走一走,否则病将加重甚至死亡。”[3]13即使身体强壮的 人,也要踏青沐浴清和明净之气,以祈安康。这大概与民 间正月十五走百病出自同理。 谈到清明踏春,我们自然想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 河图》。据统计,全图共画 1643 人和 208 头动物,车辆、船 只各二十余艘,各式房屋三十余栋,逼真表现了中国古代 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从而更有力说明了古代清明节远非 今日单纯的扫墓祭祖,而是热闹空前的全民性欢庆节日。 联系上面的扫墓活动,实为大型的死而复生仪式,那么扫 墓后探春、寻春,我想便是将这生气迅速传给自然,与万物 互为交感,特别使谷物获得生机,以求丰产。 荡秋千。也是古时清明习俗之一。秋千最早是原始 社会祖先为取食物攀树时创的,开始称“千秋”,后为避讳 改为“秋千”。看来,秋千最初就与求食、长寿相联。“根 据巫术的顺势或模拟原则”,“俄罗斯的列托人打秋千,为 影响谷物生长”[4]424。在春天或初夏,当地每个农民都在 闲暇时勤奋地打秋千,荡得愈高,亚麻便长得越高。《说文 解字》解:秋的本义是谷物成熟。我国也有为谷物长得高 荡秋千的习俗。今山东地区“有秋千打得高,庄稼收成 好”的民谚。哈尼人每年过的“苦扎扎”节,就有荡秋千助 五谷长高的活动。古代清明节荡秋千的多为女性,显然是 想借助女性的生殖力,加之秋千向高荡,以强有力地促进 庄稼生长。 由此,清明拔河习俗也与上面目的相同或相似。 综上,对清明的时间及相应习俗进行了分析,种种迹 象表明,古时清明节绝非现代意义上的扫墓祭祖。这里有 深层文化内涵:在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之际,特别正值春耕 生产佳期,古人基于交感巫术及万物有灵原理,认为人与 自然是交相感应的,农作物的丰产与人类的生存繁衍都遵 循同一原则,恰合我国古籍中所谓“春祈秋报”中的“春 祈”,人们禁火、寒食、插柳,除旧迎新,获取强大的生命力, 扫墓则意味着全民性死而复活的仪式,是人们对生者长 寿,死者永生的渴望和超越性想象,继而使大地回春,万物 复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又通过踏春、荡秋千、拔河等 活动游乐并加速庄稼生长,求得生命的新生与谷物的新 生。 由此,我们可以说古时的清明节包含着众多春天的仪 式(如求雨、促进庄稼生长,人的死而复生等) ,足见是中 国古代一个大型的春祈仪式。 参考文献: [1] 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M].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 罗启荣,欧仁煊. 中国年节[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3. [3] 陈来生.无形的锁链———神秘的中国禁忌文化[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95. [4] 弗雷泽.金枝[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董世龙】 ·06·
/
本文档为【清明节_中国古代的一个大型春祈仪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