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总供给曲线

2017-12-10 17页 doc 118KB 1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7320

暂无简介

举报
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 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 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 决于它们在提供这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 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 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是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或总产出),它描述了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劳动与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即社会的技术)的决定的。 总供给函数(Aggregate supply function)是指总供给(或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以价格为纵坐标,总产出 (或总收入)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Aggregate supply curve)表明了价格与产量的相结合,即在某种价格水平时整个社会的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 品总量。所有厂商所愿意供给的产品总量取决于它们在提供这 些产品时所得到的价格,以及它们在生产这些产品时所必须支付的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费用。因此,总供给曲线反映了要素市 场(特别是劳动市场)与产品市场的状态。各派经济学家对总供给有不同的分析。这里,我们只从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角 度,对总供给曲线进行简单说明。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形状(杨慧力画) 1. 假设条件 (1)货币工资W和价格P具有“刚性” ——不能调整。 即货币工资不会轻易变动。 提出背景:经济大萧条,劳动力和资本大量闲置。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和生产能力。当产量增加时,对劳动的需求增加,但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均不发生变化。 (2)凯恩斯研究的是短期的情况:没有时间来调整货币工资和价格。 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这表明,在既定的价格水平时,厂商愿意供给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产品。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水平线。水平的总供给曲线表明,在现行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供给任何有需求的产品数量。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是因为,凯恩斯认为,当社会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业时,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之下得到它们所需要 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当仅仅把工资作为生产成本时,这就意味着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价格水平也就不会随 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厂商愿意在现行价格之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隐含在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着失 业,企业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的任意数量的劳动力。他们生产的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在现行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任意所需求的产品数量。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情况仅仅存在于失业较为严重时,例如,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的情况,因此,它仅仅是一种特例。凯 恩斯提出这种观点与他的理论产生于1930年代大危机时期和运用了短期分析是相关的。 如果说凯恩斯主义总供及曲线显示的是一种极端情形,那么图2所给出的所谓古典总供给曲线则是另外一种极端情形。 可以看出,古典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线。这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动,总供给量都是固定不 变的。 古典总供给曲线基于下面的假定: 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它随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反之, 当劳动市场存在超额劳动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简单地说,在古典总供给理论的假定下,劳动市场的运行毫无摩擦,总能 维护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经 济中的产量总是与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这也就是说,因为全部劳动力都得到了就业,即使价 总供给曲线 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即国民收入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无法再增加了。故而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 直线。 从长期来看,经济是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因此,古典总供给曲线也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但在短期中,经济并不一定总处 于充分就业状态,因此,这种古典总供给曲线也是一种特例。 值得指出的是,虽然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所依赖的假设,即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受到凯恩斯及其追随者们的指责,但现 在大多数西方学者都认为,这条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可以作为长期的总供给曲线。于是,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在宏观经济学中又被称 为长期总供给曲线。下面用图3来说明长期总供给曲线较严格的推导。 假定使劳动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货币工资分别为P0和W0,相应地,均衡的实际工资为(W/P)f,按照“古典”经济理论的说法,此时均衡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下的就业量Nf。将Nf代入生产函数,在(a)图中就可得到产出量Yf,这一产量正是前面所说的充分就业产量。由于产量度 Yf对应于价格水平P0从而在(d)图中可以得到点J(Yf,Pf)。 如果价格水平从P0下降到P1,在货币工资可变的假定下,货币工资将不能维持在原来的W0水平上,因为在货币工资为W0下,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实际工资提高。这将导致对劳动的过剩供给,而可变的货币工资因劳动的过剩供给将会下降。因为 工人们为了得到工作而互相竞争。于是,在图3的(c)图中,货币工资曲线将从W0下降到W1。为了使得劳动市场恢复均衡,货币工资的这种下降同价格水平的下降是成比例的。因此,以前存在的实际工资(W/P)f得以维持不变。在这一实际工资的基础上,就业量仍等于Nf,从而Y仍等于Yf,在图3中的(d)图,可得到点K(Yf,P1)。 类似地,如果价格水平从P0上升到P2,则有伸缩性的货币工资就会从W0上升到W2,以使劳动市场恢复均衡,这时就业量仍为充分就业下的就业量Nf,从而相应的产量也就是充分就业下的产量Yf,于是在图3的(d)图中又得到点R(Yf ,P2)。 总供给曲线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考察低于P1和高于P2的其他所有价格水平的情况。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有伸缩性的货币工资都会调 整到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确定时为止。因此,对任何价格水平,产量都是充分就业的产量。将图3中(d)图的各点连接起来,便可得到一条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Y f上的垂线LAS,这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 以上两种特殊的总供给曲线的差别在于所根据的假设不同。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所根据的假设是,当存在失业时,工资变 动不大或根本不能变(即工资具有刚性),从而失业会持续一段时期。古典总供给曲线所根据的假设是,工资具有完全的伸缩性, 可以适应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而迅速变动,从而通过工资的调节可以使劳动市场总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两种情况实际上 都不多见,所以,正常的总供给曲线介于这两种特例之间,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 对于总供给,西方学者大都同意存在总供给曲线的说法,但是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水平的总供给曲 线和垂直的总供给曲线都被认为是极端的情形。很多经济学家认为, 总供给曲线 在短期现实的总供给曲线更多地表现为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总供给水平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反映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状况。具体来说,当物品市场上价格上升时,厂商可以为生 产要素支付更高的报酬,从而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生产要素,生产更多的产品。 当总需求变动,即总需求曲线移动时,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不同,所引起的价格与国民收入的变动情况也就不同。因此,在运 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问时,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大小是很重要的。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反映了总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 度。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大(即总供给曲线较为陡峭),说明总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小。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小(即总供给曲线较为平坦),说明总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的供给与价格等等。对这些问题这里就不多谈了。 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相比,使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这里只能作简要的说明。 1、自然的和人为的灾祸。 2、技术变动。 3、工资率的变化。 4、生产能力的变动。 总供给曲线的位置是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说明了在既定价格水平之下,总供给量的变动 在以工资有完全伸缩性的假说和市场完全竞争为基础的古典理论中,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梁小民,1993,P450,P464)。在这种情形中,无论总需求怎样变化,产出水平都不会发生移动,从而货币表现为中性,此时,货币中性还未做长期与短期的区 分。 盯住单目标是可行的情形 与古典学派的工资完全伸缩性假设相反,传统凯恩斯主义认为名义工资是刚性的,由此可以导出向右上升的总供给曲线。在 此情况下,货币扩张若能刺激有效需求,则货币就表现为非中性了。即货币能够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 弗里德曼把通货膨胀预期考虑进来,从而区分了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并在此基础上首先区分了货币长期中性与短期非中性(曾令华,2000)。由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自左向右上下延伸的,从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是有效的,非中性的。但是由于预期可 调整,因而从长期看来,菲利普斯曲线又是垂直的。这又导致了货币的长期中性。 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区分在卢卡斯(Lucas,1972,1975)模型里得到了发展。它表明在通货膨胀预期不变的条件下,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这说明,在短期内物 总供给曲线 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但是,在理性预期的假设下,通货膨胀预期可快速调整,所以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 这就再一次表明货币政策的长期中性和短期非中性。事实上,在这里,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变动才能影响产出,货币对产出不具 有长期效应。 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发展(参见戴维?罗默,1999,P358-388;奥利维尔?卜布兰查德,2002,P799-820)也表明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这与货币主义和卢卡斯的观点是相近的。但是,由于交错定价、菜单成本以及竞争不充分的存在,即使 货币政策能够被准确地预期到,货币政策依然是有效的。因为这三个因素的现实存在会导致工资、价格的粘性,从而使得总供给 曲线呈倾斜状态。 不稳定或不确定的总供给曲线使得盯住单目标不可行 坚持稳定币值单一目标的学者,往往援引实际经济周期模型(realbusinesscyclemodels)为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随机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的主要根源,货币因素未被引入模型(戴维?罗默,1999,P188-210)。从而在这种理论中,货币就成了中性的了, 即使在短期也是如此。这种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曾对宏观经济理论产生了大的影响(格哈德?伊宁,2002,P6)。但是,由于其前提假设过于严格(完全竞争、完全信息、所有市场出清),很难在现实经济世界找到支撑,所以很快受到了近10多年一系列建立于严格微观经济基础研究上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的挑战(格哈德?伊宁,P6-8)。 对于总供给,西方学者大都同意存在总供给曲线的说法,但是对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水平的总供给曲 线和垂直的总供给曲线都被认为是极端的情形。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现实的总供给曲线更多地表现为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 线。总供给水平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反映了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状况。具体来说,当物品市场上价格上升时,厂商可以为生 产要素支付更高的报酬,从而就可以使用更多的生产要素,生产更多的产品。 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在世界各国都有大 量经验事实作支持。中国近20年来的经济运行情况也表明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是存在的,总的来说,关于货币政策的作用以及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经济理论上的认识似乎逐渐地趋于一致。 长期总供给曲线也称古典总供给曲线,它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供给线,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供给的产品数量都是不变的。古典主义经 济理论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价格能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在长期内,价格和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实际工 资的快速调整能实现劳动市场的均衡。当劳动市场出现过度供给,即出现失业时,实际工资就会迅速下降,劳动供给量减少、劳动需求量 增加,市场自动调整实现均衡和充分就业。当劳动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时,不存在为生产额外产量而可资利用的额外劳动力, )决定的总产量不变,为潜在的国民收入,也是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此时,即使产品价格上涨也不可能生产由总生产函数Y=f(N,K0 出比现有产量更多的产品。 下面用图17—8说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导出。 图17—8第三象限是劳动市场均衡图,横轴W/P表示实际工资,纵轴N表示就业人数,N表示劳动需求曲线,N表示劳动供给曲线。dS由于长期内价格和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实际工资的快速调整能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充分就业。图中,劳动供给曲 线N与劳动需求曲线N相交于F点,此时,劳动市场实现均衡,劳动供给量等于劳动需求量,等于均衡就业量N ,均衡实际工资为(W/P)Sdf。 f 图中第四象限是由总生产函数图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而得,其中,横轴表示国民收入,纵轴表示就业量,曲线是由总生产函数Y=f(N,K)决定的总产量曲线。 0 图中第二象限表示货币工资曲线,横轴W/P表示实际工资,纵轴P表示价格水平,图中从左到右三条曲线W、W、W是货币工资分别201为W、W、W时的货币工资曲线,其方程分别为(W/P)×P =W、(W/P)×P= W、(W/P)×P= W,任意一条货币工资曲线表示在201220011给定的货币工资条件下实际工资与价格水平的组合。在给定的货币工资条件下,价格水平提高将导致实际工资下降、价格水平下降将导致 实际工资提高。从左到右三条货币工资曲线W、W、W表示在给定价格水平条件下,货币工资的提高将导致实际工资的提高,同时,三201 条货币工资曲线W、W、W还表示在给定实际工资条件下,价格水平的提高将导致货币工资的提高,使得货币工资曲线左移;价格水平201 的下降将导致货币工资的下降,使得货币工资曲线右移。图中的A、B、C三点分别在三条货币工资曲线W、W、W上,这表明实际工资201为(W/P)时,货币工资分别为W、W、W时的价格水平分别为P、P、P,即(W/P)×P= W、(W/P)×P= W、(W/P)×P= W。 f201201f22f00f11 与劳动需求曲线N在长期内,劳动市场自动调整实现均衡和充分就业。在第三象限,当劳动供给曲线NSd 相交于F点,市场实现均衡时,劳动供给量等于劳动需求量,等于均衡就业量N ,均衡实际工资为(W/P)f 。在第四象限,当劳动市场均衡就业量为N ,由总生产函数Y=f(N,K)决定的总产量为Y,Y为潜在ff0ff 的国民收入,也是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在第二象限,当均衡实际工资为(W/P),货币工资为W时,f0 价格水平为P。这样,当价格水平为P时,总供给量为Y。把总供给量Y、价格水平P的组合描在横轴00ff0 Y表示国民收入、纵轴P表示价格水平的图中第一象限,便获得总供给曲线上的一点J。 当价格水平从P下降到P时,由于长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货币工资可以完全迅速地随着价格变化而变化,货币工资从W010下降到W,实际工资为(W/P)。货币工资的迅速调整是通过劳动市场来实现的,当货币工资为W,价格水平从P下降到P时,实际工1f001资为W/P,在第三象限,劳动需求量为N,劳动供给量为N,劳动市场出现过度供给,实际工资迅速下降到(W/P),劳动供给量从N0112f2减少到N、劳动需求量增加到N,市场自动调整实现均衡和充分就业。当劳动市场决定均衡的实际工资为(W/P),价格水平又从P下降fff0到P时,货币工资等于(W/P)×P= W。这样,当价格水平从P下降到P时,货币工资从W下降到W,实际工资为(W/P),劳动市1f110101f场均衡就业量为N ,由总生产函数Y=f(N,K)决定的总产量为Y。这样,当价格水平为P时,总供给量也为Y。把总供给量Y、价f0f1ff格水平P的组合描在图中第一象限,便获得总供给曲线上的另外一点K。类似地可以推导价格水平为P时,总供给量也为Y,以及对应的12f总供给曲线上的点R。把第一象限里的点J、K、R连接起来即获得长期总供给曲线AS。长期总供给曲线AS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LL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总供给量为Y,Y为潜在的国民收入,也是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 ff 总供给曲线描述了在每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供应的产品数量,厂商愿意供应的产品数量取决于他们销售产品获得的价 格和他们支付给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因此,总供给曲线不仅反映了产品市场而且也反映了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 条件。AS曲线是基于工资、价格、就业和产量之间的联系确定的,由于对其间联系有不同认识,AS理论成为一个争议领域,有 凯恩斯的AS模型,有古典AS模型。但一般来说基于产量对要素变动的调整迟缓的认同,倾向于认为AS短期的斜率为正,长期 内垂直——古曲AS模型。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意味着在现行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供给所需的任意数量。其背后的思想是:由于存在失业,厂商 可以在现行工资下获得他们需要任意数量的劳动力。厂商生产平均成本因此被假定为不随产量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在现 行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供给任意被需求的数量。古典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它适用于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的经济。在这样 一个无摩擦的经济中,就业和产量总是处于充分就业水平。 这一节假定生产函数给定,还假定货币工资W既定不变,推导出AS曲线。为此,我们引进: 图8-12部分描述总量生产函数Y=F(K,N) 它表示资本K固定不变,总产量Y随就业量N增加而扩大。就业量N的产量为Y,就00业为N时的产量为Y,若就业达于充分就业的N时,相应的总产量Y。 11ff B部分描述劳动市场均衡。N=N(W/P) 代表厂商对劳动的需求状况。它表示若实际工资为(W/P),厂商雇用的工人为N,若实际dd1 1工资降低到(W/P) ,即(W/P) <(W/P),则厂商雇用的工人增为N。Ns=Ns(W/P)代表工人的供给状况,它表示实际工资越高,ff1f 愿意就业的工人越多。 C部分描述货币工资为既定不变的 W ,实际工资(W/P) 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对应。例如,设(W/P) =12元/2元=2,若物价从2元1 上升为P=3元,实际工资(W/P) 将下降为12元/3元=4 。若物价水平下降到P=1元则实际工资(W/P) =12元/2元=2 。 2f01最后,在D部分把A部分的Y与C部分的P,A部分的Y与C部分的P,以及A部分的Y与C部分的P描绘在D部分的坐标图0011ff上即可推导出货币工资给定不变条件下的AS曲线。 上述作图方法描述的情况是这样的:假设总需求(C+I+G+X-M)=Y,为了出产出Y,根据生产函数,厂商雇用的工人人数将是11 N,从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来看,当实际工资=(W/P) 时,即货币工资=12元,P=2元时,厂商愿意雇用工人数为N。在这场合,111从劳动供给曲线Ns来看,由于实际工资(W/P) 时,愿意就业的工人超过N,这种情况,即实际工资(W/P) 时愿意就业的工人111数超过事实上被厂商雇用的工人,凯恩斯称为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非自愿的失业。 现在假设政府为了减少失业,采取扩大总需求的政策,例如用赤字财政办法增加货币供给量以扩大政府开支,在这场合,假定 货币工资不变,但因物价从P上涨到P,实际工资从(W/P) 降为(W/P) ,实际工资下降使厂商增加雇用以扩大生产,就业量将121f 增为N,总产量从Y增为Y。从B图可见,由于实际工资为(W/P) ,时愿意就业的工人数恰好等于厂商愿意雇用的工人,从N1f1ff这种情况被称为实现了充分就业。 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先向右上方倾斜后又垂直 向右上方倾斜的是短期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是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是因为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理论。?粘性工资: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化。物价上升, 实际工资减少,利润增加,就业增加,总供给增加。?粘性价格:短期中价格的调整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由于企业调整价 格存在菜单成本。物价上升时,企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反之,总供给减少。?错觉理论:物价水 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市场变动发生错误,做出错误的决策。当物价上升时,增加供给;反之,减少供给。以上三个理论 表明,短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即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直线。这是因为,在长期中,货币工资对价格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反应,及工资和价格都具有灵活的伸缩性, 使得工资处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水平。既然在劳动市场,在工资的灵活调整下,充分就业的状态总能被维持,因此,经济中的产量总是与 劳动力充分就业下的产量即潜在产量相对应。即使价格水平再上升,产量也无法增加。因而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价格水平无关的垂线。 长期总供给曲线说明,在长期中,经济稳定在潜在的产出水平上,此时,价格变动对总供给量不会产生影响 古典总供给曲线认为货币工资 和原材料价格提高和物价水平提高幅度相等,所以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的曲线,此时国民收入不会因物价变动而变动。 如果存在工资刚性等沾性假设,即为凯恩斯供给曲线模型,为一条水平曲线。 你说的总供给曲线右上方倾斜恰好介于这两种极端模型之间,属于常规总供给曲线,因为工资、价格具有沾性、但沾性不是完全的,因此 曲线右上方倾斜,再达到充分就业时,产出已无法增加,需求增加导致物价直线上升。
/
本文档为【总供给曲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