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望洞庭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审美赏析

2017-08-31 18页 doc 37KB 3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望洞庭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审美赏析[望洞庭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 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审美赏析 篇一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审美赏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审美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出来,不但抒发了对自然之爱和博大的胸襟...
[望洞庭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审美赏析
[望洞庭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 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审美赏析 篇一 :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审美赏析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审美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代性的湖光和山色,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出来,不但抒发了对自然之爱和博大的胸襟,也表现出诗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全诗如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和”即和谐,融合。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这一句诗人是从两方面来写,把湖光与秋月结合起来,,描绘出了在秋夜皎皎明月之下,洞庭湖水澄澈 空明,两相应和的优美景色。其中,“秋”字点明了时节,也暗示了诗人的心中淡淡地忧思。特别是诗句中的“和”字,用得极为精妙,不但表现出了洞庭湖夜晚融融的月光与平静的湖水融为一体的特点,而且为诗歌营造了空濛浩淼的审美境界。 接下“潭面无风镜未磨”承上句“两相和”而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景象。“潭面”指湖面。“镜未磨”,我们都知道,古人的镜子是用铜制作而磨成。这里一句,诗人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面比喻为一面“镜子”,并用“镜未磨”来描写,不但形象而贴切地描绘出如同一面因没有打磨而光泽暗淡的镜子,而且也暗示了因夕阳西下而月光朦胧所形成洞庭湖水面浩淼的独特景观。可以说,这一句也时对上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画面进行了具体的描画。 接着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这里,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转移到了君山。一个“遥”字,不但说明了诗人视线由近及远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在远观之中,以高远的视角,描绘出了皓月银辉之下的洞庭山水浑然一体的壮阔画面。其中一个“色”字,更让人感受到月光下的山更青,水愈清,山水相依的独特之美。这样,在极为高远的视觉氛围内,不但使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而且也为后面描写做了进一步的铺垫。 紧接着诗人写道:“白银盘里一青螺。”“白银盘”是形容水天相接而又朦胧空灵的洞庭湖。“青螺”即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常用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句紧密第三句而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夜之下的君山与洞庭湖及 四周空濛的雾气构成的画面,用一个白色的银盘中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所构成的画面来比喻,这不但形象地突出了月光下的君山之青,也描绘出了洞庭湖及其周围雾气蒙蒙的广阔境界。更为可贵的是,诗人用这个比喻句,不但色调淡雅——也就是“白”与“青”在对立中和谐统一而成,而且把无边无际的洞庭山水浓缩为一件精美无比的美术工艺珍品。这样,不但通过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置浩大的自然山水于恰是盆景似的景观之中,而且用反衬手法,以小见大,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襟怀。同时,这一描写,也表现出诗人高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总之,刘禹锡这首山水诗,在极富艺术张力和雄伟的气势中,不但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而且在诗歌中也感受到诗人极富浪漫色彩的奇思妙想。特别是在“以小喻大”中所表现出的气度和非凡的艺术才能。 篇二 : 刘禹锡《望洞庭》阅读答案 刘禹锡《望洞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参考答案: 9(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 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10(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刘禹锡《望洞庭》阅读答案 篇三 : 阅读刘禹锡《望洞庭》,完成后面问题。湖光秋月 阅读刘禹锡《望洞庭》,完成后面问题。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庆历四年八月,刘禹锡被贬,在前往安徽和州途中,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了这首诗。 小题1: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A(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C(衔远山,吞长江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小题2:善用比喻是本诗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小题3:王老师认为,刘禹锡是一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请结合全诗说说理由。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偏易考点: 考点名称:古诗词鉴赏古典诗词: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古诗词鉴赏也成为一门必修的能力,它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在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比较大,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需要把握其核心的时代背景与表达感情,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 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忧国::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咏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愤慨、不满。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古诗歌题材分类: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 这是以爱情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鹊桥仙》等等。 2、讽刺诗: 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题临安邸》、《醉太平》等等。 3、哲理诗: 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也应注意。 4、送别诗: 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二首》等。 5、记行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 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 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 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 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古诗歌鉴赏常见考点及技巧: 古诗词的鉴赏中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考察重点。古诗词的考察包括诗眼、炼字以及意象等。 “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 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词鉴赏技巧: 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意象的色彩。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 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2、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3、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 “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 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托物言志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感物伤怀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d.情景交融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3、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 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d.省略: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 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2、修辞手法: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比喻——更形象生动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 反问——强调 夸张——强调和突出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巧用典故: 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正衬 对比——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评价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诗词鉴赏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诗词流派——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诗歌的个人风格 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表面上,读者阅读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事实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 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篇四 : 《望洞庭 刘禹锡》阅读答案 《望洞庭 刘禹锡》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望洞庭 刘禹锡》阅读答案。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 end#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参考答案: 9(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文章《望洞庭 刘禹锡》阅读答案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10(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阅读答案。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篇五 : 《望洞庭 刘禹锡》阅读答案 《望洞庭 刘禹锡》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9(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寺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10(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诗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山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参考答案: 9(B(刘诗始句创造了湖光月色交相辉映和谐的意境。。接着“潭面无风”句写了明月披照,湖上风平浪静,水汽缥缈、朦胧的景象。月色中的千里洞庭湖宛如一面未加磨试的巨大的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雍诗只写了洞庭湖中山的倒影。起句“烟波不动影沉沉”写洞庭湖风平浪静,看见君山在水中的厚重深沉的倒影,下句写因凝视倒影,所以只见翠山不见碧水。颜色浓淡相宜。这些景 象只能在白天才能见到。况且雍陶的这首诗并无一词半语提出月夜,所以“烟波不动”句没写月光下的景象。 10(D(刘禹锡的《望洞庭》与其他写洞庭湖的诗文相比不同,它选择了月夜远望的角度,别开生面、超俗。这首诗高瞻远瞩,视野高旷,千里洞庭尽收眼底,写了湖光山色美景。。雍陶的《题君山》超世人写洞庭之处,是他别出心裁的以纤细精妙之笔写了湖中君山倒影的精美之图。但这首诗描写点只侧重于君山水中的倒影,还不能说“高旷”。刘、雍的这两首诗,确属工笔之作,描写细腻,引人入胜。但从它的意境和气势的角度与《岳阳楼记》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如果说这两首诗的感染力,能与《岳阳楼记》有同样“宠辱偕忘”的效果,有些勉强。
/
本文档为【[望洞庭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审美赏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