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扬州与苏州丶杭州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兼论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

扬州与苏州丶杭州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兼论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

2018-02-20 50页 doc 356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扬州与苏州丶杭州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兼论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扬州与苏州丶杭州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兼论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扬州与苏州、杭州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兼论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姓名:汤雪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指导教师:胡惠林20060611 扬州与苏州、杭州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 ——兼论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 摘 要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和文化力量的竞争。文化与经济结合而成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文化国力乃至整个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文化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
扬州与苏州丶杭州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兼论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
扬州与苏州丶杭州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兼论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扬州与苏州、杭州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兼论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姓名:汤雪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指导教师:胡惠林20060611 扬州与苏州、杭州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 ——兼论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 摘 要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和文化力量的竞争。文化与经济结合而成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文化国力乃至整个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文化产业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鉴于其投入少、回报率高、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尤其在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上的战略意义,引起很多发展中国家、地区、城市的重视。党的十六大在文化产业政策上的重大发展,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不少省市都在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各种举措,拟在未来5至10年的时间里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杭州市2001年起步,今年已制定了大文化发展战略,苏州市比杭州稍晚,业已制定文化苏州的“双面绣”战略,而扬州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实践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明显落后于苏杭。 围绕这一现实问题,本文力图在分析扬州城市休闲文化与扬州城市经济的关系、扬州城市休闲文化与扬州城市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扬州与苏州、杭州历史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纵向和横向地比较,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等方式,阐述扬州、苏州、杭州文化休闲产业的现状、分析扬州发展文化休闲产业的优势与劣势,提出扬州发展文化休闲产业的战略。 扬州城市的个性是休闲性。扬州城市是休闲文化产生的重要载体,扬州的休闲文化塑造了城市个性。扬州城市的精神深藏着人本主义和理想的合理内核。扬州休闲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和谐的精神,扬州的生活哲学是与自然和合,扬州人的生活与工作是一致的,扬州的主体产业是从生活上发展起来的。 休闲文化的兴衰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也紧密相关。扬州休闲文化的发展依赖于扬州休闲经济的繁荣,休闲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培育发展休闲文化的土壤亦充实,并且,随着其休闲经济的流通,休闲文化也随之交融兴盛。 扬州有一部悠久的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历史。汉朝沐浴文化产生是扬州文化休闲产业的萌芽、隋杨帝沿大运河三下扬州奠定了扬州休闲城市的基调、唐代坊制的突破和夜市的产生标志着休闲业的繁荣、清朝盐业经济的发达和盐商对文化的附庸及对精致生活方式的追求,形成著名的扬州“三把刀”休闲产业,造就清朝扬州休闲产业的鼎盛。 古代扬州苏杭都有发达的休闲文化,市场商业经济的普遍繁荣、城市服务性行业的蓬勃兴起。城市中特殊消费阶层的出现以及城市商业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增强都表明三市古代都有现代文化休闲产业的雏形,三市古代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具有同质性。相比之下、因扬州唐朝、清朝具有的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扬州的古代文化休闲产业最发达。 现代三市的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各有特色,突出表现在近年三市举行的三个文化、休闲的盛会上,即2004年苏州世界遗产大会、2006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比较而言,扬州发展休闲产业的总体定位、规模、影响都不及苏杭。 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趋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扬州未来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是:重点发展以度假型旅游为主、观光型旅游为辅的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以漆器制造、玉器制造、雕版印刷为主、玩具等休闲用品、渔具、帐篷等休闲装备、包子等休闲食品为辅的休闲工业;重点发展以沐浴业为主的休闲服务业;发展以观光农业、休闲渔业为主的休闲农业;发展以景观低产、盐文化地产、 和谐地产为主的休闲房地产业。 扬州文化休闲产业要制定“走出去”的战略,一要重 树扬州城市休闲文化价值观,二要制定和完善文化服务贸易的保护与开放政策体系, 三要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及两岸三地相关城市文化产业的互动, 四要创办世界级的休闲文化交流活动。 关键词:文化休闲产业,比较,发展战略 Comparison of 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 among the Cities of Yangzhou, Suzhou and Hangzhou Comments on the Strategy of Developing 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 in Yangzhou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competition of a nation?s power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ntense, and has shifted more and more into the competition of knowledge and culture. Culture industry, which is the outcome of culture and economics, is becoming the main part of a nation?s culture power and even a nation?s power. As the glob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adjusted and improved, culture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main supporting industry in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Since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investment, high return-on-investment and constant growth, it has also the strategic meaning of gaining a nation?s power,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in relevant areas and cities, it has caused the attention in man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2001, Hangzhou started its culture industry in big scope, new policies have been drawn to increase the business. Suzhou, inspired by its famous hand craft “double sided embroidery”, set up “Cultural Suzhou” as the concept of culture industry. On the other hand, Yangzhou, which locates in the close geographical area, has the same cultural historical root, has obviously fallen behind in both setting up the policy and the taking the ac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isure culture and economics of city of Yangzho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isure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compares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among the cities Yangzhou, Suzhou and Hangzhou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Based on case study, history research, from the comparing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sho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in those three cities; it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Yangzhou?s 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find out the suitable strategy to bring the 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 of Yangzhou to a higher level. The leisure business has transformed Yangzhou into the city of leisure, which has given the city its special character. The culture of leisure in Yangzhou reflects the spirit of harmony in Chinese tradition. The spirit of Yangzhou conceals the fundamental concept of human values. The rise and fall of leisure culture of Yangzhou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leisure business. Well developed leisure business breeds the leisure culture and makes it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Yangzhou owns the long and rich history of culture & leisure business. It began in Han Dynasty with the bathing activity. In Sui Dynasty, the emperor “SuiYang” visited Yangzhou along the “Great Canal” three times, which made Yangzhou famous as a touristic, leisure-based city. In Tang Dynasty, the spread of workshop system, night market enriched the leisure business of Yangzhou. In Qing Dynasty, Yangzhou became the center of salt trading of the whole country, salt traders went after the cultural delicate life, the famous “Three Knives of Yangzhou” was the outcome of the leisure business from that period,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the peak of the leisure business in Yangzhou?s history. All of ancient Yangzhou, Suzhou and Hangzhou owned the flourishing leisure business. The market of commerce grew prosperously. Service trades developed accordingly, special consumer groups in the city appeared, commercial activities had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life of countryside. The basic elements of modern 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 already existed at that time. Because Yangzhou was the major city in Tang Dynasty and Qing Dynasty, the leisure business in Yangzhou was the most advanced. Recently different events were taken place in three cities. “the World Heritage Meeting” was held in Suzhou, “World Leisure Business Expo” was held in Hangzhou. “Flowery March” Yangzhou Trade and Tourism Festival was held in Yangzhou, the leisure industry in those three cities has its own special features, but all in all, the leisure industry in Yangzhou is limited in scale, has less influence than other two cities. After the writer did the study in 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 of Yangzhou in future,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out in this paper: the potential market of 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 of Yangzhou in future would be: promote more recreation based vacation instead of sight seeing holiday; put more investment in manufacturing of lacquer ware, jade ware and engrave print, supplement with toys, fishing equipment, tents and the specialties like “Yangzhou steamed buns” and “Yangzhou fried rice”; investment mainly in bathing business, theme tours like “discover the countryside ” and “experience fisherman?s life”; real estate focuses on developing areas close to the scenic spots, or historical locations, such as residence related to salt trading of Qing Dynasty, encourage mor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real estate project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raw out the proper policy for 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 of Yangzhou, for instance, to find out the right target in the market of 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 promote all the names of Yangzhou leisure products, make financing in good circle, good project management, bring new and constructive ideas into the business, make it more competitive, all mentioned above are very essential for developing the 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 of Yangzhou. According to writer?s opinion, the following detailed activities should be taken in place: 1. Strengthen the modern concept of 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 2. Use the resource of leisure and culture in Yangzhou sufficiently 3.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eisure products 4. Open up and exchange business idea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KEYWORDS:culture & leisure industry,comparison,strategy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 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 名:汤雪梅 日期:二??六年五月十九日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 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 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 授权书。 不保密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汤雪梅 指导教师签名:胡惠林 日期: 2006年5月19日 日期: 2006年5月19日 绪 论 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突出地表现为知识和文化力 量的竞争。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文化国力乃至整个综合国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全球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文化产业在许多 发达国家已经成为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因其投入少、回报率高、可持续发展的优 势,又被称为“朝阳产业”,它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 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尤其在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上具有战略意义,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党的十六大在文化产业政策上的重大发展,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不少省市都在积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采取各种举措,拟在未来5至10年的时间里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杭州市2001年起步,今年已制定了大文化发展战略,苏州市比杭州稍晚,业已制定文化苏州的“双面绣”战略。而扬州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实践的深度与广度上,都明显落后于苏杭。 自古以来,强势的运河文化和独特的盐文化造就了扬州较完备的休闲文化体系和休闲经济体系,但当代扬州对文化休闲产业方面的开发却很滞后。如,扬州是古大运河发源地,三市中与运河的关系最为密切,但对运河资源挖掘利用的步伐落后于苏杭。目前大运河博物馆在杭州,漕运展览馆在苏州。2004年7月,在苏州召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会,首次提出把京杭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申报项目,苏州发起了对大运河的申遗。苏州的古运河是最先亮起来的。当其他城市还在筹措规划时,苏州已经启动了古运河改造工程,并开通水上游览线。目前全长15.3公里的环城旅游线已全线开通,改造工程已进入第三期,水陆互动的功能已提上议事日程。2004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苏州“昆曲”作为古老的中国戏曲的始祖被列入世界保护,而将“昆曲”发扬光大的扬州却鲜为人知;再如,盐文化早就孕育了扬州的休闲人文环境,而提出建成世界休闲文化天堂的口号却是杭州,今年正成功地举办世界休闲博览大会。在三市中最有条件打造中国第一休闲之都品牌的扬州却丧失了机遇。扬州与苏杭都是具有2500年历史的城市,同属吴文化区、江南文化圈,都有发达的古代商贸重镇,但当代的扬州经济发展却已落后于苏杭。如何做大做强扬州的文化休闲产业,增强扬州的城市竞争力,重现扬州的辉煌,是选题的目的所在。 3 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一思想后成为西方休闲文化的传统。在中国古代,也有非常发达的休闲文化系统。其一是道家哲学,特别是庄子哲学中体现出的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其二是中国很早就形成,魏晋南北朝时大为发展,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1]隐逸文化;其三是宋代以来俗文学中描写的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标志。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间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荷兰著名学者约翰?赫伊津哈所著的《游戏的人》,也是西方休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他认为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查里斯?波瑞特比尔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被西方公认是休闲学研究的力作。 在我国,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他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于光远、成思危、龚育之主编的《休闲研究译丛》向中国读者全面介绍了北美休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填补了我国学术界在休闲学研究的空白。另外,在休闲学研究方面,我国已经出版了陈鲁直的《民闲论》、马惠娣的《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走向人文关怀的 休闲经济》等著作。 对于文化休闲产业,国内外还没有系统的研究著作。关于文化休闲产业的概念、范围和特性,理论界还没有定论。于光远指出:“休闲是人们对可以不劳动的时间的一种利用,它是人的行为,是可以自我做主的。人们可以选择这种或那种休闲方式。不同的休闲方式需要不同的休闲产品和所需的服务。因此,发展休闲产业就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行为或经济行为,而且更能对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对增强人的创造能力提供社会支持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研究中心魏小安认为:“休闲产业”四个字,首先是“闲”。“闲”要求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闲”是一种意境。第二个字是“休”。“休”是消费时间的方式与内容,是一个社进步与发达的标志。第三个字是“产”。“产”的基本意思是经营。第四个字是“业”。“业”就是达到规模。所 [1] 刘耳.中国古代休闲文化传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7(5):63-64 4 [1]以“休闲产业”这四个字既反映了需求,也反映了供给。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万里研究员从文化定义出发,提出了将人类最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的消费线作为界定文化产业下限的论点。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佟贺丰研究员通过研究英国创意产业,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 文化产业”相比较,强调个人的创造力,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能是创造价值的核心,除了扩大了产业范围,更加注重以政策引导带动产业转型加值,能将文化部门直接转换成产业部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朱慧萍同志从文化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将文化产业的提法与休闲产业的提法合并起来,提出了“文化休闲产业”的概念。2005年,胡惠林教授在《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里,系统地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战略问题,还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从文化兴衰与国家兴?サ哪谠诼呒胧郑康髁宋幕葱略谖幕踩械睦砺塾胍庖濉,还苁鞘裁囱奶岱艿睦此担嵌既衔幕菹胁底魑恢志貌担坏黾庸谏芗邸?黾泳鸵祷幔以谔嵘钪柿康确矫娲丛斓母郊又狄丫对冻隽似渚眉壑怠?中国艺术研究院休闲文化研究中心马惠娣女士从人为关怀的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休闲产业与服务业、第三产业、文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区别与联系,强调人在文化休闲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提倡使用“休闲产业”的概念,即现代休闲产业是指服务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消费、休闲需求(物质的、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形成以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等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一般包括国家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场馆、运动项目、设备、设施维修),影视、娱乐、交通、旅行社、餐饮业、社区服务以[2]及由此连带的产业群。她认为,从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休闲产业”更符合未来的社会经济运动规律。虽然服务业、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在本质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它们强调的更是那个“业域”的本身,人仍不占主导地位,而休闲产业更符合时代的意义和接近事物的本[3]质—更体现以人为主的服务型的产业。2004年,国家统计局联合其它两个部委下发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此举标志着我国把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发展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该文件把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集合。界定了文化产业的三大类主体,即:文化产品制作(如出版及发行书、报刊、音像及电子读物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文博设施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等)、 [1] 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2] 马惠娣.走向人 为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84 [3] 马惠娣.走向人为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88 5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如旅游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等)。同时界定了与以上三大类相关联的几类,即:文化用品(如乐器、玩具)、文化设备(如印刷、影视设备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收藏品等)的制作和销售,还包括其它文化服务(如广告会展),构成文化产业的补充。 中国古代已有休闲文化传统,但对它的研究还不够。西方已经形成一套休闲理论,但真正把休闲放置在学术的层面加以考察和研究,并形成学科体系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因为休闲对经济的拉动和对城市乡村及其中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的日益显现,人们对休闲与文化、休闲文化与经济、休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给予了高度关注。应当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具有的休闲文化与近现代倡导的休闲是有区别的,更不要逞论古代中国的休闲“产业”。因为古代社会还不发达,休闲只是少数人的贵族的有钱人的休闲,甚至是奢靡和浪费,而现代理念的休闲是大众的需求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现代休闲产业又区别与近代休闲产业,在于休闲内容与形式由高雅向通俗的转变,由精英人士向广大人民群众的转变;由单一的“阳春白雪”向多元的大众层次的转变,由小规模的产业形态想大规模的产业形态的转变,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人类休闲与劳动相互作用的果[1]实,是人类生活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反映。所以,本文所提及的扬州、苏州、杭州古代文化休闲产业,只是按现代的统计口径去套古代的工艺手工业、餐饮业、印刷业、书画作品的买卖等笔者认为有关联的东西,旨在提炼出古已有之的休闲元素,为扬州的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把脉,为把扬州打造成文化休闲之都献策。 [1] 马惠娣.走向人为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86 6 第一章 扬州文化休闲产业与扬州城市文化兴衰 第一节 扬州休闲文化与扬州城市的关系 一、扬州休闲文化与扬州城市个性 城市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是历代思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市民生活形态的积淀。城市是经济的果实、更是文化的结晶。城市的个性,在于她历史的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唯一属性”的风格。中外城市的发展历史说明,城市是休闲文化产生的重要载体,休闲文化塑造了城市个性。城市保存着历史文化的印痕、传承民族的文化基因,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每个时代都留下了每个时代的“作品”——建筑、庭院、街道、手工艺品、绘画、雕塑、市井生活——无不是休闲的创造物。没有了休闲生活就没有了城市的发展,没有了城市的灵[1]魂。 城市是休闲文化产生的重要载体,拿欧洲城市来说,文艺复兴,催生了“沙龙”,催生了意大利1420年到1540年之间具有创造性的精英人物——人文主义者、作家、艺术家、建筑师、音乐家、科学家600余人。城市中艺术馆、画廊、歌剧院、酒吧、咖啡馆等地方,既是精英人物的休[2]闲场所,也是他们休闲的创造物。拿扬州来说,建城以来,大批的文人学者在这片土壤上找到了栖息之地。东汉初年以擅长辞赋著称的广陵人陈琳为“建安七子之一”。隋唐间扬州学者曹宪、李善专治《文选》。扬州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唐代的扬州,为李白、高适、杜牧等一大批文人骚客造访和神往,尤以杜牧为代表,其“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铺陈了晚唐扬州的休闲。宋代文豪欧阳修、苏轼先后任扬州太守,倡导文化,流风百代。元代扬州人雎景臣的散曲《高祖还乡》是古代讽刺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明清两代,扬州文士辈出,流派纷呈。施耐庵、汤显祖、孔尚任、吴敬梓、曹 雪芹、魏源、龚自珍等文学巨匠以及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画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不与扬州有关。 [1] 马惠娣.走向人为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61 [2] 马惠娣.走向人为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62 7 休闲文化塑造了扬州城市个性。扬州文化中最有总括性的是运河文化和盐文化。运河文化是纵,盐文化是横。运河文化绵延数千年,使扬州的文化具有通史性、多元性,休闲性,而盐文化则是扬州休闲文化的集大成者。 古代扬州城应“运”生,应“运”而兴,又应“运”而落。扬州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共荣共生,而扬州经济文化的命运又是与运河共沉浮。运河创造了扬州的经济奔腾。历朝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扬州地区的水利建设。在唐代市场繁荣、物流畅通,官吏建议造船的地点就设在扬州。清代非常重视漕运,漕运又与治河有关,康熙听政不久,就把治和、漕运与平三藩列为三大要政,“书而悬之宫中柱之上”。漕、盐、河又为“东南三大政”,扬州“地兼三地之利”,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运河传承了扬州文化。扬州几乎所有的文化都能从运河中寻到根源。2500年运河史是一幅水利工程史,是一座古代科技馆,也是一座民俗风情博物馆。因运河派生了特有的水文化物质形态、邮文化形态、宗教文化形态、饮食文化形态。 而在运河文化这个母体文化中,盐文化是其中最值得自豪的部分,而其蕴涵的休闲气质最能体现扬州的个性。积聚了巨额资本的盐商,他们没有全部将利润投向产业,除了为占得专利,对皇帝曲尽逢迎外,而是把一大部分利润都投向了奢靡的生活消费,其奢侈名闻全国,甚至惊动了雍正皇帝;盐商的奢侈、骄逸受到青少年和妇女追仿。扬州的饮食文化是盐商培养出来的;扬州学派得益于盐商兴办的梅花书院与安定书院;“扬州八怪”得益于扬州盐业的畸形繁荣和盐商的赏识;扬州的雕版印刷光大于两淮巡盐御使曹寅的官刻、大盐商的私刻;清代扬州全国戏曲文化中心的确立以及昆曲的最终发扬都赖于盐商的力捧;至于扬州的园林,不是为迎驾媚上而建就是自我享乐的私家住宅。康熙、乾隆二帝都曾六下扬州,云集扬州的盐商为邀宠纷纷在瘦西湖沿岸修造了一百多处建筑群落,形成了“三十里楼台,二十四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壮观,扬州一度赢得“园林之胜甲于天下”之美誉。盐商对扬州的社会民俗影响巨大,富甲全国的盐商所追求的恬适的生活方式以世俗的精细推动着烹饪、剪纸、装裱、雕刻、绘画、琴曲、盆景、评话等技艺的发展。到乾隆年间,扬州已经成为全国漆器、玉器、书画装裱、八刻等多种工艺美术集大成的中心产地。无不浅近而世俗,工巧而精细。扬州的工艺文化、园艺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宗教文化、墓葬文化等几种文化形态基本上都是为了消遣,所以说扬州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休闲性,扬州城市的个性是休闲。 8 二、扬州休闲文化与扬州城市精神 城市的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或深层结构。它包括一个城市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城市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扬州在历史上一直是个消费城市,但她在大力提倡消费与享受的同时,表现出对现实和人生命的终结关怀。扬州城市的精神深藏着人本主义和理想的合理内核。市井的务实逐利、官场的腐败贪婪,文士的风流倜傥共同构成了扬州文化的表征,但统领其全部的深层次的是一种市民精神。以商人、市民和文士为主体创造出来的扬州文化,高举世俗化、平民化、人性化的大旗,把芸芸众生的生活,提到了应有的位置。剪纸的剔透、装裱的整齐、雕刻的精美、盆景的工巧、琴学的缜密、清曲的缠绵、评话的严实、戏剧谐噱、学术的宏通, 无处不感到一种超人的精细的功力。这里体现的是扬州人对现实世界的热情关注,对人生价值的自觉把握,对美学境界的不懈追求,对所事职业的敬畏精神。扬州文化在消费与享受的外在形式下,寄托着理想和追求。其实质是对礼教束缚与贵族尊严的反叛。它以无微不至的精工细作妆点世俗的世界,以近乎完美的艺术功力满足平民的要求,以亲切平实[1]的生活哲理体现人性的光辉。正如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所长曹世潮教授所说,扬州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和谐的精神,扬州的生活哲学是与自然和合,扬州人的生活与工作是一致的,扬州的主体产业是从生活上发展起来的。生活是为了生命质量的生活方式,扬州就是代表。 三、扬州休闲文化与扬州城市经济 休闲文化的兴衰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也紧密相关。休闲是城市生活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城市是人的生活的空间载体,在这里不仅汇聚了所有的经济要素,而且也汇集了社会的文化要素。正是这些经济的和文化的要素进行有序的运动,才形成了城市与人的休闲生[2]活的互动,决定着未来城市经济结构的选择和发展趋势。 以汉代画像石为例,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汉代画像石是中国汉代雕刻艺术的精品,从相关的考古资料分析来看,生产汉代画像石的地方多集中在南阳、鲁南和成都,而这些城市也正是当时汉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再如清代的书画艺术市场中心的转移,在乾嘉以前,扬州因地处长江、大运河的交接处,交通便捷,商贾云集,是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商业都市。其书画市场亦发达,各地画家多聚集于此,以卖画为生,形成了著名的扬州画派。道光年后,由于黄河决口,运河堵 [1] 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M[.]扬州:广陵书社,2004.127 [2] 马惠娣.走向人为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63 9 塞,扬州的经济逐步衰落,同时由于铁路铺设,上海开埠,使得上海成为了中国东南地区第一大都会。众多的画家转而到上海发展,如吴让之等著名画家,即是从扬州转到上海发展的,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了海派艺术。而清末另两处书画艺术市场中心北京和广州,也都是当时的经济繁荣地区,一个是书画艺术的消费中心,一个是外销商品画的生产基地。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繁荣,经济发达的地区其培育发展文化的土壤亦充实,并且,随着经济的流通,文化[1]也随之交融兴盛。 四、扬州休闲文化与扬州城市的发展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的休闲生活与城市的发展成正比,人的休闲生活越丰富,城市的发展就越会多样化,人的个性和多方面的发展才成为可能,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神才不是空谈,所以,。[2]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休闲文化生活史 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文艺复兴,就没有欧洲的城市。文艺复兴造就了大批的文化精英,他们的成就对后人乃至城市的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扬州休闲文化也对扬州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每当城市繁荣时候便相应地带来休闲文化的昌盛;而当城市衰落的时候便带来了休闲文化的跌落。汉代,“孳货盐田,铲利铜山”,扬州的街市“车挂 ,人驾肩”;唐代,扬州城市“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文化上扬州人张若虚“孤篇压全唐”,以一首“春江花月夜”盛名于世,《全唐诗》中的大部分诗人给扬州留下了千古绝唱。宋代,扬州的商品流通量仅次于开封和杭州;文化上许多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诗文名家,或生活在扬州或任职于扬州,或游暇于扬州,为扬留下了了“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烽火扬州路”的历史剪影。南宋到明末清初,扬州城屡经战火洗礼,市井颓败。从“春风十里上珠帘”、“二十四桥千步柳”变成“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二十四桥仍在,冷月无声”。清“康乾盛世”,扬州城再度迎来“繁华今盛昔”的状况,闹市区名肆大店鳞次栉比,有“寸土埒于金”之说,在古典名著中不难寻得扬州城市的影子;文化空前发展,当时在扬生活的画家超过四百人,出现了最具有创新精神的“扬州八怪”和博大精深的“扬州学派”。 [1 ]武汉市委宣传部改革发展办.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五重疑障[DB.] [2004-05-1.7]武汉文化网 [2] 马惠娣.走向人为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63 10 第二节 扬州文化休闲产业的形成和演变 一、汉代吴王时期的萌芽 公元请196年,即汉高祖十一年,刘帮将自己的侄儿刘濞封都于扬州,建立吴国。吴国除了发展农业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官工业”的兴办,一是冶炼铸造,“即山铸钱”,二是盐业,“煮海水为盐”。刘濞因为铸钱和治盐的兴盛,免除了百姓的税赋,国家富强,商业萌芽。此时,扬州不仅仅出现了漆器、玉器这两种工艺制作,文明的涌动,掀起了扬州沐浴文化的第一波浪潮。高度文明和发达经济促使涓涓沐浴甘泉汇成了广陵潮。汉朝统治者居然将沐浴写进了法律,据《礼记?玉藻》载:汉律以法律形式规定公务员“吏五日得一休沐”,即官府每五日给假一天,让职吏们返家洗头沐浴,谓之“休沐”。这一2000多年前扬州先民的洗澡率,即便拿到今天,与一周洗一次的俄国人比,依然稳操胜券;与3天洗一次的法国人比;也还不算落后。可以佐证的是,在全国首例出土的帝王级“黄肠题凑”高规制木椁墓中出现的中国沐浴史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家庭专用洗澡间,出现在扬州汉宫,在高邮天山汉广陵王刘胥陵寝中,2000年后的人们现今依然清楚地看到,主墓室西厢第五进,即“中府第五内户”,是长3米,宽3米、高4.5米,呈“,”形的洗沐间——在这间宽敞的家庭沐浴间里,我们惊讶地欣赏到一组完整无损的洗沐用具:双耳铜壶、浮石、木屐、铜灯、凳面中间留有圆洞、便于流水的圆漆浴凳,特别是工艺考究的硕大铜浴盆,其精美程度绝对不逊色于18世纪拿破仑的椅背情调式脚盆。 可见,汉朝时,扬州人不但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了传统的浴德情操,“儒有澡身而浴德”成了洗澡的最高规则。洗身是表,洁心是质,这一以沐为礼,以浴为德的至美人生境界,自然是单纯的沐浴卫生理念所不能涵盖的了。从根本上讲,讲究卫生不是个人生活习惯的小问题,而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汉宫沐浴间,为我们提供了扬州传统沐浴文化、乃至华夏悠久[1]卫生文明的象征性实物见证。 二、隋炀帝时期的兴起 隋朝扬州休闲文化的兴起与隋炀帝杨广有很大关系。首先表现在杨广为江都王时大力编撰书籍和宣扬佛教育。杨广在取代原太子即皇位之前,在江都即扬州为王待了九年。《资治通鉴》卷 [1] 王资.汉代的扬州沐浴文化[DB.] [2003-5-13.]扬州沐浴文化网 11 云:帝好读书著述,自为扬州总管,置王府学士百人,常令修撰,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等皆为新书,无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万七千余卷。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当时的南北矛盾,也为此后编撰大型类图书和扬州的官方藏书创造了条件。二是宣扬佛教。其一、在全国最大的三十个州同时建舍利塔,其中有在后世影响很大的扬州西寺(今大明寺)的栖灵塔;其二,炀帝总管扬州期间,曾建两道场,安置南方来的千余名僧人,并命僧人在这里整理佛典。其次表现在在位期间三下扬州。即位初,开大运河通济渠的同时,征发淮南民工十余万人开拓邗沟,自山阳(今淮安)至扬子入江。又命自长安至江都建离宫四十余所,遣官造龙舟及杂船,沿途逢迎,奢侈之至。 炀帝巡游江固有其政治目的,旨在打破南人与隋的政治隔阂,但隋代的一些 文化举措,即可[1]称之为文化战略的活动以及炀帝在江都长期滞留游乐,所谓炀帝三下江都看琼花,建“迷楼”与众宫女宴乐,写下与扬有关的六首诗作等,给扬州留下了深远的休闲娱乐影响。 三、唐代的繁荣 唐代扬州出现了再度的经济大繁荣。唐代的政治中心虽在关中,但经济来源却倚靠江淮。唐代人谈到国家赋税时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九。”至于说“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则更具体指出扬州本地的经济地位在全国最高。《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元年》有一条记载:“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说明扬州是商品、货币经济非常发达的大都市,甚至超过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今四川成都),当然也超过了被战争破坏过的长安,而被推为全国第一。 初唐以后,随着北方流入人口的猛增和工商业的高速发展,作工、作商的比例也在急剧上升。 唐代扬州有许多大型的手工业作坊,仅《太平广记》中提到的就有铜坊、纸坊、冶成坊、官锦坊等。《新唐书》又特别记载到金银器皿制造、纺织、皮革、木器、首饰、玩具等手工业。扬州至今还有唐代贝骨雕刻和金属融铸两种手工业作坊的遗址。唐代扬州手工业人才齐全,各行各业分工细密。据《唐大和上东征传》说,鉴真首次东渡时就物色了“玉作人、画师、雕檀、刻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唐代扬州的特产以铜器、漆器、玉器、乐器、竹器、家具、珍玩、锦、绫、毡帽、糕点、制糖等最为著名。唐代扬州的手工业工艺水平很高,在国内遥遥领先。各大城市和皇宫里有许多奇丽华贵的手工业品来自扬州,《新唐书?地理志(五)》中所列的扬州贡品就有金、银、铜器、青铜镜、锦、蕃客袍锦等二十四钟之多,连杨贵妃也想能得到扬州制造的 [1] 朱福桂.扬州史述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60 12 “奇器异服”,甚至不惜以高官显位去换取。 唐代扬州商业很发达。市场上蜀锦、湖丝、药品、南北杂货等应有尽有。大宗商品除盐外,茶也是重要的经营项目。茶叶本产于南方,茶商先把它运到扬州集中,然后再运销北方和关中。因此,扬州成了著名的茶市,茶税成为仅次于盐税的一项重要商业税收。商业区的夜市之盛,为长安所不及,连唐玄宗都想来游览。除坐商外,还有许多巨额行商,进行大规模地全国性的商业贩运活动。甚至有不少的王公大臣也到扬州经商。各州的节度使、观察使等更是早就经常派人来往扬州经商,牟取暴利。 唐代扬州除了普通的商店外,还和长安、洛阳、广州一样,设有资本雄厚的“邸店”。邸店是一种经营货物存放的货栈,又是一种办理大宗批发、代客包销和银钱存汇的商号,还是巨额行商的“招待所”。可见唐代扬州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唐代扬州不仅是国内最发达的商业大都会,而且也是著名的国际贸易市场。来往于日本、东南亚、和东非的商船,不少是停泊于扬州。唐朝政府在扬州设有“市舶使”,专门管理外贸事宜。[1]外商在扬州大都是长期居住,开店营业。 综上所述,唐代扬州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出现了扬州文化经济史上的第二次高潮,而且是三千年以来的一个顶峰。 四、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的鼎盛 清代经济也一度繁荣,手工业发展到鼎盛,商业在清前期较为突出。 清朝政府将手工业视为“百工小技”,并不重视,甚至阻碍商品经济的自然增长。但扬州手工业传统悠久,而其中工艺品奢侈的生产也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也有所发展。漆器产品曾被指定为贡物。嘉庆年间圆明园中许多漆器都是扬州制造的。玉雕工艺也较前进步。现存故宫的三件大型玉器即《大禹治水图》、《关山行旅图》和《会昌九老图》都是扬州生产。其中《关山行旅图》玉山,先由北京雕琢,未能完成,乾隆皇帝才改命扬州制作,反映了当时扬州玉雕业水平之高。扬州服装鞋帽业生产集中,选料、定样和 做工极讲究。其它如制花、扎灯和香料制造在全国也很著名,并由一般习俗演为官僚、巨商争奇都艳的风尚。造船业继承唐、宋传统,大量生产官船、货船、战舰、游艇等。园林、宫馆的建筑匠人很多,技术水平很高,都是空前的。因此,扬州园林有“甲于天下”之称,而商品性的园艺生产也成为扬州市场的新兴门类。至于刻板印数 [1] 朱正海等.扬州大观M[.]合肥:黄山书社,2000.109-116 13 业,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康熙年间特命扬州刊刻《全唐文》一千卷,这是著名的大部头的官修书。扬州私人刻书的风气也很盛,主要是一些大盐商;扬州官吏刻书也很多,主要是两淮转运史。 清朝前期,扬州商业很突出。各省来扬经商很多,商人为了联络乡谊和发展集团势力,各按籍合资兴建会馆作活动场所。现存规模很大建筑豪华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山陕、岭南、浙绍、嘉兴、湖州等会馆旧址。商人的经营,以盐、茶、百货及其他传统的手工业为主,特别是盐业,在康、雍、乾时期最为显赫,形成全国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之一。当时以盐税为主的两淮赋税,竟占到全国商业总税的一半。有时清政府财政困难,就靠扬州盐商捐助。大商人出资“捐官”,亦官亦商,在扬州很普遍。 此外,为适应官僚、巨商和社会其他阶层的需要,扬州市内行业众多,百业兴旺。扬州的茶馆、酒楼、烹饪、理发、浴室等服务性行业比前代更为兴旺,直到清末都是如此。就是从清代起,[1]扬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典型的消费城市形象。 繁荣的扬州市场,商店林立,铺行齐备,货物充盈,竞争十分激烈。为本适应竞争的需要,吸引众多的、各个层次的消费者,各店都拿出自己灵活的经营理念和手段,周到的服务方式,别出心裁的商品设计。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创出自己的经营特点,尊重顾客,以人为本的服务精神,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有现代服务行业的理念。其表现为:讲求信誉,童叟无欺。扬州戴春林香料店,与苏州孙春阳、嘉善吴鼎盛、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皆天下所知,货真价实,来售者童叟无欺。”扬州毡底鞋用整块细毡,铺十层、十一二层不等,结实耐穿,货真价实。得到苏、杭人“极称羡焉。”花样翻新,争创牌子。拿饮食行业来说,当时面店林立,相互争胜。一有新的口味出现,其它面店紧跟效仿。有的面店园林式、豪华型,内部装璜典雅,设备齐全,吸引了许多高层次的消费者,自此仿者踵起。服装行业追求时尚新式,翻新的速度相当快。鞋式上,女鞋有高跟、平底之分,高跟又有里高外高之分。香料店也追逐时尚,用浓香灌入女鞋中,制此以为创新等等。服务周到,曲尽人意。扬州商业行业,以多种服务形式来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例如餐饮服务就有“订菜”(“四城游人有多于城内肆中预订者,谓之订菜。每晚则于堤上分送各船”)、“行庖”(随画舫后的沙飞船,随时备游客饮食之需)、“堂客船”(专为妇女设计)、“包醉”(“此馆每席约定2钱4分,酒以醉为程”)。在店铺营业时间上,有的通宵达旦, [1] 朱正海等.扬州大观M[.]合肥:黄山书社,2000.125-126 14 昼夜服务。商业与旅游相结合。商业店铺除在城内设置外,有些设在旅游点。城外有名的景点有十多家。这些店面“占湖山之胜”,为游人食客服务,游人口渴、腿软、腹饥,至此茶香饼热,饱餐一顿,店主也颇得利。一馆多用,功能齐全。合欣园本为亢姓大盐商花园旧址。为林姓所得,改为茶肆,以酥烧饼见称于市。大门内用“文砖亚子,红阑屈曲,叠石阶十数级”进入二门。二门大厅三楹,“厅后住房十数间,一间二层,前一层为客座,后一层为卧室,或近水、或依城、游人无不适意”。合欣园既是茶室、饮食店,又是 客寓,一馆多用,功能奇全,更方便了市民和[1]旅游客。 第三节 扬州文化兴衰与文化休闲业的兴衰 一、扬州在唐朝崛起的文化动因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扬州在唐代是一个“富甲天下”的全国性经济都市,而苏州与杭州在同[2]期只能算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扬州位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点,当时不仅是长江流域最大的内河港口,而且也是长江下游地区最大的贸易港口。唐代,扬州不仅是水路的枢纽,也是陆路、海运的关节点。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扬州经济发展,商业贸易活动频繁。中唐后的扬州城是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都市,拥有全国最重要的珠宝交易市场,是全国的铜镜制造中心,虽不出瓷器,但却有十分兴隆的瓷器交易市场,另还有金融市场。引得国内外的移民去淘金,据记载,扬州当时城市里常驻居民有七万户。扬州作为中外交流的主要港口,街头出入着来自邻国高丽和日本的遣唐史,陈列着波斯、大食商人开设的店铺,侨居着成千上万的胡商,至今在扬州江都仍有个“波斯村”。 唐代扬州城市工商业、服务业与国际贸易的兴旺发达,造就了一个大文化的环境。商业上表现为坊市制度的突破和夜市的普遍以及乐于让胡商赚取巨额利润;文化传播上表现为佛教高僧鉴真把佛教律宗精意传到东瀛日本,新罗人崔致远将扬州文化信息带回朝鲜半岛。这些显然为扬州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文人墨客云集,工艺发达,如果说,唐代扬州的兴起,交通是第一物质要素,那么唐代扬州城市文化的精神,即开放性、重商性、创新等 [1] 葛阳生等.落日辉煌话扬州.]J[扬州史志,2000,增刊:86-89 [2] 陈勇.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2 15 文化内核就是她经济崛起的文化动因。 二、盐文化与扬州休闲经济发展 扬州近二千五年建城史与盐有着不解之缘,“扬州繁华以盐胜“,这是历史的、真实的概括。盐业的兴盛带动、促进了扬州城市的发展,盐业的衰落,扬州城随之而中衰。成也盐业、衰也盐业,一荣惧荣,一损俱损。因此,探讨古代扬州城市休闲经济的发展,就必然要研究盐业、盐商与扬州的关系。 (一)、千百年来形成的支柱性的盐业生产是扬州古代休闲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 扬州盐业生产实自汉吴王刘濞开始。汉高祖十一年(前169年),刘濞受封吴王,都扬州,领地包括大江南北的三郡五十三城。刘濞招天下流民,一面“即山铸钱”,一面“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在刘濞的治理下,吴国“饭稻羹鱼”,在江、淮以南“无冻饭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百姓安居乐业。唐代以前,由于封建统治者在盐业生产上实行重西北轻东南的政策,两淮盐业没有得到长足发展。进入唐代以后,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加之调整了原有的盐业生产政策,东南地区的海盐生产有得到重视。作为东南地区最重要的海盐生产基地的两淮盐区,其食盐生产有了极大的发展,从而奠定了它在全国食盐生产中的主要地位。宋元时又有了新的发展。进入明清,两淮盐区的盐产量、上交给的封建政府的盐税,都占了主要地位。清代全国十一个盐区中,两淮盐区为最大。乾隆时期,两淮巡盐御使李发元说:“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损益盈虚,动关国计。” 据统计,著名的两淮盐场在宋代有28场、元代29场、明代30场,清代23场,年产量均在百万石以上。十八世纪,两淮盐商每年运销的盐量至少有6亿斤,供给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乾隆年间,两淮盐商用于生产和流通的资本约2030万两,其中运商资本年均1600万两,场商资本约430万两。年均获利750万两,其中运商利润约650万两,场商利润月100万两。乾隆朝60年,两淮盐商的利润总额可达4.5亿两,而当时清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仅为四万五千两。 扬州盐商利用封建政府给予他们的特利——管方特许专卖,在盐业经营中 积累了巨额的商业资本。乾隆时有人说“天下第一等贸易为盐商,故谚云:一品官、二品商。商者,谓盐商也”。宋应星估计,明万历年间,扬州盐商资本金为三千万两,每年利润九百万两。清人汪中估计为七八千万两。扬州盐商个人积累的资本金额,明人估计,大贾百万两,二三十万两为中贾。至清代,最高达千万两,最少亦二百万两。扬州盐商名列清代前期三大商人资本集团(其它两个为广东行 16 商和山西票商)之首。 (二)、扬州古代盐业经济的繁荣依靠政府的授权与放开 扬州凭盐成为中心城市还与我国历朝的经济政策有关。盐法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提出“官山海以来,历代统治者基本秉承这一理论,实施食盐专卖制度,如唐代榷盐制、宋带折中制(钞盐法)、明代开中制、以后的开中折色制、纲盐制、清代的票盐制。明代的纲盐制是我国盐法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有食盐官专卖演变为商专卖制(或称委托专卖制)。朱元璋为了巩固边疆,实行开中制(商屯),他在洪五三年(1730年)采纳山西官员的建议,令商人于大同仓交米1石,太原仓交米1石3斗,发给淮盐1小引(200斤)。商人纳毕,就可拿发给的盐引先到两淮、两浙盐运司与府簿堪合,然后到指定的盐场领取食盐售卖。而两淮盐运司就设在扬州,使得扬州具有了卖盐的行政权。因明代盐法的实施,使得大批西北秦、晋盐商和南方的徽州盐商,纷纷携家带口徙居扬州,有的还著籍于扬州。扬州盐商群体最终确立。后来盐业政策改变,又使的盐商成为政府的特许商人,盐逐渐成为有组织的商人集团的垄断之物。以上无疑是扬州走向辉煌,走[1]向中心城市的令一个重要原因。而扬州经济的没落,同样也与政府权力对扬州的否认有关。自道光十二年(1382年)以后,清政府在两淮改纲盐制为票制,扬州盐业开始中衰。盐法制度演变造成的结果,充分说明了政府政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 也是由于扬州盐商的过度消费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封建政府对扬州盐商的盘剥,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海岸线的东移,产盐中心由淮南到淮北,最终导致两淮盐区及其扬州盐商的衰落。 (三)、盐业生产创造的巨大经济效益是扬州休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盐业与盐商对扬州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特别是到清康乾盛世,扬州休闲文化达到鼎盛,文化高手云集扬州,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戏剧、扬州琴派、扬州盆景、扬州烹饪、扬州园林建筑等代表了当时中国文化的水平。扬州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性的文化中心,无疑与扬州当时具有匹配的资金、场所、环境有关。 盐商不遗余力发展文化教育。除了对子女的教育大力投入外,还投入大量的资金重修建书院。雍正末,马曰琯独立重修梅花书院,使其成为著名书院;乾隆初,汪应庚捐5万余金重修扬州府学,复捐银1300余两置学田1050亩,资助学校及乡试。而安定书院与梅花书院在清代直接隶属于 [1] 朱正海.盐商与扬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336 17 盐官管理。由于盐官的赋税取之于盐商,因而书院的经费相当充裕,教师的薪酬也非常优厚。在扬州考中的进士、举人高于其它城市也就理所当然了。 盐商不惜代价投资于文化事业。藏书、买画、刻书、常常一掷千金,他们对清朝戏曲的贡献也很大。为了招待官员、士绅的需要。为了家庭娱乐和欣赏,备有家班和乐队,不惜重金聘请名角充实戏班和乐队。如大盐商江春有德音、春台两班,收罗苏州杨八官、安庆郝天秀充实春台班,延至苏州张九思家庭乐队。四川魏长生投奔江春,演戏一出,赠以千金。有的盐商家庭戏班有二三百人,单戏箱就价值二三十两,排演一出《桃花扇》,费银十六万两之多。 盐商不惜重金招纳名士。出于社会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及自身交流 的需要,盐商对往来的名士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和厚待。“喜招名士以自重”,“文人寄绩,半于海内”。袁枚曾有“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的描述,赞美了盐商一生供养文化的杰出贡献。 三、扬州休闲经济的历史文化价值 十七世纪的中国,正处在清朝前期,经济文化还领先于世界,被称为中华文明的落日辉煌,扬州在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同样迎来经济和文化上的又一次辉煌。 商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扬州庞大的市民阶层和闲散的市民生活。扬州盐商的奢华和时髦被称为“扬气”,在全国都有影响,形成了扬州休闲城市的典型印象。扬州本土文化吸纳了盐商移民文化,保持了唐以来的包容并蓄的文化传统,推动清代扬州文化达到了又一个高峰,却又在清代末年由极胜而迅速衰落的轨迹值得我们反思。 康乾盛世的扬州是全国第三大城市,仅盐业经济一项,就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以上。商业贸易方面,扬州作为中国东南的第一大都会和交通枢纽,当之无愧;在园林建筑方面,集北雄南秀于一体,超过苏、杭甲天下;在漆器玉器制作、雕版印刷方面,扬州作为工艺技术的先进代表,堪称一绝;在教育文化方面,“东南书院之胜,扬州得其三焉“,名扬天下;扬州学派,独树一帜,扬州八怪,名震遐尔;戏曲方面,“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融合秦腔汉调,最终形成了中国京剧。然而,随着清代末年扬州经济的江河日下,带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式微。在康乾盛世曾经标新立异的扬州画派,此时失去了创新的锐气;曾经以博大精深著称的扬州学派,此时人才凋零寥若晨星。曾经荟萃南北雅俗声腔的扬州剧坛,此时已曲终人不见;曾经桃李满天下的扬州书院,此时只剩下三五老生在教几个小小学童;层级号称甲天下的扬州园林,此时满眼是断壁残垣。如果说,书画、学术、戏曲、书院、园林等等的衰落是能看到物质与文化的悲剧,那么更为严重的 18 是扬州一般市民心态的滞后。 一、从“扬气”到“洋气”。唐宋以来,扬州向以繁盛而著称,到了清初之际,扬州更是胜极一时,成了全国的偶像,于是便有了“扬气”一词,“作事轩昂,向曰„扬气?,以江南盐商扬州为多,其作事尽事奢华也。”当时许多城市以“小扬州”自居,以显示自己的繁华,例如北方重镇天津,就有诗人形容它”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明月小扬州”。当时的上海,更是远远不能与扬州相比。正如曹聚仁所说:“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热闹的大城市,也正是扬州,并非上海。至于上海,是在长江黄浦江的交汇处一个小港口,三百年前比不上浏河,百五十年前只敢以苏州相比,夸下口来说,小小上海比苏州。至于扬州,实在太光辉了,高不可攀,怎么能比拟得上,但是到了近代,用丰子恺在《扬州梦》一文中说:“我觉得扬州只是一个小上海了。”在19世纪这一百年中,作为中国东南最繁华的都市的扬州,恰恰与上海换了一下位置,“洋气”取代了“扬[1]气”,反映了百余年来扬州经济地位由盛而衰的急剧变化。 二、从“扬盘”到“洋盘”。“扬盘”是要气派的扬州人嘲笑别人,尤其是没见过市面的乡下人的话语。例如朱自清先生写道:“有个„扬盘?的名字,譬如东西买贵了,人家可以笑话你是„扬盘?;又如店家价钱要得太贵,你可以诘问他,把我当„扬盘?看么,”。又如曹聚仁先生所说:“百年以前的扬州人,如何得风气之先,雄视中划,把我们南蛮子看成„扬盘?。想不到仅仅一条津浦路,一条沪宁、沪杭甬路,几条大轮船,便把扬州倒栽下来了;扬州人一变而为江北人,[2]到上海来做„洋盘?了”。可见,扬州与上海经济上角色的反串,影响到扬州近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扬州人“傲视万物”的姿态发生了变化,精神?贤欠狭恕?因此,在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反省扬州曾经的落日辉煌,是为了总结近代扬州发达和落伍的经验教训,找出一条适合扬州经济发展之路。 一是要研究 扬州盐商与扬州市民社会的形成的关系。康乾时期扬州的重新崛起虽说与朝庭的盐纲、运河交通有着极大的关系,但与盐商的奋斗不无关系。盐商来自四方,从客居到定居扬州、经营扬州,显然已与扬州息息相关。盐商需处理生产和销售的关系、商界与政府的关系、大商与小商的关系、扬州与周边六省的关系、文化人与商人的关系,支撑了朝廷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皇帝的多次南巡,使得扬州从屠城后的萧条崛起为东南大城, [1 葛阳生等.落日辉煌话扬州.]J[扬州史志,2000,增刊:244-245 [2] 韦明铧.扬州掌故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45-146 19 二是要研究扬州“三把刀”内涵的演变与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关系。“扬州三把刀”即理发刀、修脚刀、厨刀历史上不仅指刀具本身是名牌产品以及扬州人包揽全国乃至国外侨区的这三个服务行业,不是讲它的生产性,而是讲暗含着的服务性、乃至扬州人好消费的社会民俗。“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一句清末民初在扬州流行的俗语,指的是上午吃茶,下午洗澡。民国年间扬州还保留着清初“扬州茶肆甲天下”的余风,茶肆酒楼达百家之多。扬州更是以享乐为目的,到了浴室,洗澡、擦背、修脚、剃头乃至吃饭、吹牛。当时的扬州,从富绅巨贾到中产阶级都过着这样一种“与时间为仇敌”的悠闲生活。一度时期,走出扬州的三把刀并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是微贱的服务行业;也不代表积极的生活态度,而是病态的消费形式。扬州要摒弃“三把刀”历史中的糟粕,发扬其中蕴涵的与时代合拍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努力使“三把刀”成为扬州休闲经济和休闲产业发展的一大抓手。 20 第二章 扬州与苏杭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 第一节 州与苏杭文化休闲产业历史之比较 一、扬州、苏州、杭州古代休闲文化的特点 对于中国的区域文化可以有许多种划分法。但无论怎么划分,“江南文化”都是一种最有魅力也最为亮丽的区域文化。“江南”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极富诗意的概念。“骏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这里包含了国人对于"江南"的种种感性认识:温暖、湿润、俏丽、富饶、蕴藉、风流……。不过,“江南”一语所指称的地域范围,在历史上多不确定。狭义的“江南”仅指太湖流域,广义的“江南”却是《禹贡》中扬州的同义词。隋唐以来,位于江北的扬州一直被当成江南来看待。唐诗中大量歌颂江南的篇章,都是描写扬州繁华的。周振鹤先生在《随无涯之旅》一[1]书中指出了一个十分有趣却又令人无奈的现象:“扬州虽在江北,代表的却是江南文化”;韦明铧先生认为,扬州代表着江南文化,提出了关于江南文化的两个基本观点。第一,江南文化具有特殊的气质。它不像中原文化那么厚重,也不像边陲文化那样带着蛮荒之气。它是一种以市民、商人、文士为主体创造出来的开明的、精巧的、审美的文化,从而区别于那些闭塞的、粗放的、实用的文化。第二,在江南文化圈里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其中,南京和杭州皆是旧都,上海后来成为商埠,它们的帝王气、商贾气大大减弱了江南文化所应有的平民色彩、书卷气息。因此,只有扬州和苏州最能代表江南文化。扬州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消费性、精细性、审美性。而这些,也正是江南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 扬州和苏州同时代表着江南文化,但两地文化又有不同表现。清人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里的一句话:“苏帮为文,扬帮为武。”扬州文化与苏州文化在本质上都是消费性文化,在消费过程中都同样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式的精细,而在审美风格上互有差异。以苏州文化同扬州文[2]化相比较,前者更多的是宁静、温和、澹雅、圆融,后者更多的是泼辣、奔放、新奇、精深”。扬州文化和苏州文化虽然各有标格,但在历史上有一直是互相渗 透的。苏州文化在扬州,扬州文 [1] 韦明铧.扬州学三题[DB] [2004-02-27].扬州文艺网 [2] 韦明铧.扬州学三题[DB][.2004-02-27].扬州文艺网 21 化在苏州。 很少有其他地方像扬州、苏州这样,在技术、艺术与学术诸层面上都能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而又能相互影响。扬州学派与苏州学派、扬州画派与苏州画派、扬州琴派与苏州琴派等都是文化史上公认的流派。除此以外,“扬帮”、“苏帮”的范畴几乎涵盖了一切从事技艺性职业而又具有扬州、苏州地方特征的行当。所谓“扬州脚、苏州头”是讲的服饰的制作;“扬州粉、苏州脂”讲的是化妆品的生产;“扬州刀、苏州片”讲的是古董作伪。另外,如演戏(扬州清曲与苏州昆曲)、说书(扬州评话与苏州弹词)、剪纸、造屋、制漆、琢玉、猜谜等,举凡事关技艺者,均有“扬帮”、“苏帮”之称。这些称谓自清中叶流行之后,开始是指扬州、苏州人群,继而泛指扬州、苏州工艺、文化,进而兼指扬州、苏州的风格、精神这一嬗变。 二、扬州、苏州、杭州古代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情况 扬州、苏州、杭州自古被视为同在江南经济圈。但在唐以前,古代中国的大中城市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南方只有扬州等极少数城市跻身于全国一流大城市之列。中晚唐以后,苏州、杭州才与扬州并驾齐驱。在中晚唐,扬州工商业的发达程度在苏州之上;唐末至五代,杭州工商业的繁盛超过苏州。 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交汇处,是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工商业都市。唐前期,这里便“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中唐后扬州成为“百货所积”、“商贾如织”、“刀布金玉积如阜”、“雄富冠天下”之地,成为全国最发达的经济都会。史称“维扬右都,东南奥壤,包淮[1]海之形胜,当吴越之要冲,寰匮星繁,舟车露委”,“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 “名标十望,地号六雄”的苏州,是唐代浙西最发达的经济都会。“浙右列郡,吴郡为大”,“地广人繁,名多殷富”。白居易有诗称赞苏州“茂苑大繁雄”,“甲郡标天下”,“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吴郡志》记载“自唐白公为刺使时,即事赋诗,已有八门、六十坊、三百桥、十[2]万户,为东南之冠。”范成大也称:“在唐时,苏之繁雄,固1浙右第一矣。” 地处钱唐江畔,位于大运河终点的杭州,在中唐后已发展成为“咽喉吴越,势雄江海”,“万商所聚,百货所殖”,“骈墙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工商业都市。“东眄巨浸,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商业贸易极为发达。在浙西六州中,杭州是仅次于苏州的有一个重 [1] 陈勇.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49 [2] 陈勇.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0 22 [1]要的工商业城市,所以杜牧称“钱塘于江南,繁大雅亚吴郡”。 唐五代以来,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功能在日益增强,经济发展同质化。表现为: 第一、市场商业经济普遍繁荣 唐代,大城市实行坊市制。坊市制也推行到江南的大城市中,扬州、苏州、越州等都有专门的商业市。不过,在长安京城以社会治安为主要自的设立的坊市制及只能白天经商的规定在江南显示出了比其它地区更高的灵活度。一方面有市的存在,主要商业活动在市中进行,另一方面,市制的规定并不严格,新的小规模经商市场的出现在一些城市中比较常见,加上对居民夜间活动[2]较少限制,在城内随处可见夜间商业交换现象。 第二、城市服务性行业蓬勃兴起 由于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需要大量各个行业的手工业工人来为他们服务,所以城区内生活着大量的手工业工人。服务性商业主要有饮食业、服装业、房产业等。 城市中酒店特别多。扬州、苏州酒楼特别多,有街巷以酒店闻名,杭州酒楼有夜间经营的,“高楼酒夜谁 家笛,一曲《凉州》梦里残”。城市中服装鞋帽的制造和销售,也是服务性商业的一个重要行业。在扬州、杭州、有各种各样的裁衣肆,专门为城市居民制造衣服和鞋帽,同时在大城市中也出现了销售衣帽的行业。 城市内有大量公私逆旅供外地人住宿,另外,城市中房产出租、买卖比较盛行。如苏州华亭[3]令曹朗官秩将满,在苏州购房居住,同时添置了大量日常生活用品。 药材业是比较常见的一个行业。 第三,城市中特殊消费阶层出现 中唐以后,在江南的一些大城市中出现了庞大的消费阶层。在中国古代一般城市中,城市居民主要是官员及其家属、军队、为政府机构服务的各色徭役以及一部分商人及城市手工业者等等,但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市中还逐渐聚集起了一大批富豪、停职官员、北方士大夫、文人、妓女之类的人物,他们逗留在江南地区,在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中过起奢侈生活。由于这批人数量相当多,财力雄厚,对江南城市经济的影响较大,他们的消费对城市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刺激作用,并 [1] 陈勇.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50 [2] 张剑光.略论唐五代江南城市的经济功能[DB].[2006-03-05],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3] 张剑光.略论唐五代江南城市的经济功能[DB].[2006-03-05],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3 [1]影响到了城市的风俗习惯,可以说他们对江南城市经济的繁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富豪主要集中于苏州、杭州等地。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大量北方移民来到江南,“避地衣冠尽向南”,其中的富人有许多寄居在城市,使得城市富豪大增,成了消费的生力军。外地官员在江南任期结束后,有很多人留在江南,而他们的家属子弟也跟着一块儿定居下来,扬州、苏州、杭州是他们居住的几个重要城市。文人也大量寓居江南各城市。 富人贵族官僚集中在城市中,他们需要以声色犬马为主的娱乐活动,江南城市内遂出现了许多卖艺人和妓女。江南城市中妓女之多,最能反映当时城市的奢侈消费之风。杜牧曾云:“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大城市中消费阶层的逐渐庞大,必然对城市休闲经济有所要求,对社会风气会产生较大影响。 富人子弟、文人士子喜欢饮酒作乐,以游玩山水为风雅,而江南优美玲珑的自然景色适合了他们的欣赏视角。知杨氏本不是苏州人,搬进城内主要是为了领略城市优越生活,天天游玩享乐。杭州是文人士子游玩的一个好去处,杭州刺史李播曾说:“吴越古今多文士来吾郡游,登楼倚轩,莫不飘然。”(注:《樊川文集》卷10《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即使到五代时期,广陵王父子周围仍有一大批文人在苏州玩乐饮酒。随着大批北方人的到来,他们将自己的爱好带到了江南,江南也兴起了建筑园林的高潮。杭州西湖边上的冷泉亭、观风亭、见山亭,苏州的辟疆园、南园、[2]东墅,等等,均是中唐至五代时期建造。 第四、城市商业经济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增强 城市经济作用的扩大,对城市周围的农村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得农民与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农民进入城市的人数增多。农民进入城市,一方面为城市提供手工业劳动,另一方面也可为城市提供商品。建康造房子的?艘彩墙堑呐?瘢糇?咧擞肼敉林艘谎际桥?癯錾恚赐诔鞘泻拖绱逯洹,蟪鞘械娜粘,钣闷酚行矶嗍谴优?逶巳氲模焦昝捎惺疲骸拔峤票嗯睿舱弑 ~彼罩萁及傩毡嘀钌?鞘芯用裉峁?瘛,鞘猩辗褂玫牟窕鹨惨扛浇逄峁罩萁季陀腥恕耙猿雎粜侥疚怠保慌?窕刮鞘写罅刻峁?笔称罚砣馐堑笔弊疃嗉娜馐常?φ弑囟ǘ际墙寂?瘛,ρ级煨〖仪荽蠖嗍强颗?裱常徊糠纸顺鞘小,杉鞘卸耘?竦挠跋焓 潜冉洗蟮模讼嗟币徊糠值呐?窠ソダ肟恋囟览党? [1] 张剑光.略论唐五代江南城市的经济功能[DB].[2006-03-05],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 张剑光.略论唐五代江南城市的经济功能[DB].[2006-03-05],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4 市经济。 此外,城市经济对农业发展也有影响,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陆龟蒙也谈到苏州城外的卖花老人:“故城边有卖花翁,水曲舟轻去尽通。十亩芳菲为旧业,一家烟雨是元功。”卖花老人由于花的质量较高,常常有城里人到他的花圃里来要花,所以十亩土地全部种植[1]了各种各样的花卉。扬州古代也有“十里栽花算种田”的说法。 第二节 扬州与苏杭文化休闲产业现实之比较 一、扬州文化休闲产业现状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古城。现辖广陵、维扬、邗江三个区和宝应、高邮、江都、仪征4个县(市)。全市总面积6638平方公里,人口454万。扬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2005年获中国最佳人居环境奖。 (一)、基本情况 目前,扬州市文化部门直属产业机构456个,从业人员3111人,涉及艺术、文物、电影、出版、网络、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等产业门类和市场。社会文化娱乐机构2100余个,从业人员约2万人。文化产业市场资本来源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及外资共同投入文化产业的局面已经打开,形成了门类齐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在全市经济指标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扬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娱乐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市共有综合性娱乐场所12家,歌舞厅396家,电子游戏室397家,保龄球馆9家,领取《文化经营许可证》的棋牌室191家,音像制品零售点257家,音像制品出租点374家,录像放映厅52家,网吧496家,只读光盘生产企业1家,出版社1家,报社4家,期刊15种,书报刊经营点487家,印刷厂756家。全市文化娱乐市场从业人员约2万人,年营业额4. 3亿元左右。 2、媒体产业突飞猛进。主要是有线电视、报业发行等,这一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效果明显,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大户。广播电视努力扩大产业链,拓宽产业经营领域,利用有线网络资 [1] 张剑光.略论唐五代江南城市的经济功能[DB].[2006-03-05],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5 源,与上海有线网络公司合资注册了扬州东方有线网络有限公司,实施有线电视网络和数字电视综合开发利用,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与上海方正延中传媒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扬州方正电广传媒有限公司,将广告业务范围延伸到全国。 3、文博旅游业发展迅速。在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有效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文物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上半年仅市区文化系统6个文博景点参观人数就达到了18万人以上,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45 .13%,汉广陵王墓博物馆2004年门票收入首次突破100万元,2005年上半年文博景点门票收入已达113万。积极鼓励动员文保单位的使用者在保护的同时,投入资金进行原样修复成为新的文物旅游景点。 4、艺术品展销和古籍出版业显现特色。扬州文物商店在艺术品经营和广陵书社的古籍出版已成为扬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亮点,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目前,扬州文物商店购销网遍布全国,并已延伸到英国、德国、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文物收购和销售逐年递增,且库存丰富、精品充裕、市场活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客商和文物爱好者。2005年上半年收购额达700多万元,销售额达600多万元。广陵书社是全国唯一具有雕版、 印刷、装订全套生产工艺的古籍雕版刻印社,被誉为“中华一绝”,该社认真规划出版选题,2005年上半年已完成28个选题的出版。在整理、出版传统书籍外,不断推出新书,加强市场营销,2003年开始销售突破千万元,并逐年增加。 5、特色文化产品方兴未艾。市直4个演出剧团积极面向市场,不仅在舞台上演,还组织小分队到学校及旅游景点演出,2000年以来年平均演出2000场以上。市木偶剧团并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先后到亚洲、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商业演出,取得了较好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符合“工业”的文化产品生产行业成绩斐然。(1)玩具制造已形成特色产业。2003年产值已达15亿元以上,80,以上出口外销,这些企业绝大部分属于乡镇企业。其中年产值超过超4000万元的有,家,主要产品有电动玩具、声控玩具、遥控玩具、琴类玩具、木制玩具、益智玩具等。(2)文体用品制造成为一大新兴产业。主要分布于乡镇企业,2003年生产总值为23.16亿元,从业人员17893人,年产值过500万元的生产企业已达90家。产品范围包括教辅玩具、游艺设备、教具学具、体育器材、健身器材等。(3)工艺美术品具有独特优势。随着近年来工艺美术市场的逐步繁荣,扬州的工艺美术生产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2002年,扬州工艺系统完成工业产值1.91亿元,销售收入1.84亿元,利润153万元。(4)乐器尤其古筝制造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 26 和较高知名度。目前全市有古筝生产工厂一百多家,年产古筝近10万台,产值近6000万元,位居全国前列。中国古筝艺术交流会共召开5次,5次均在扬州举行。 (二)主要措施 1、制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初步规划。扬州市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文化旅游景点的新建扩建项目纳入市政府外出招商引资活动的推介项目之列。特别是对如何利用扬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进行了认真规划和组织实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着重加强引导、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加强管理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对一些文博旅游单位建设与发展,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投入。 2、落实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了扶持和发展文化产业,扬州市于2002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大市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明确规定对文化单位新办的独立核算的文化企业和第三产业,从开业之日起免征所得税一年,对符合劳动服务企业条件的享受“三免两减半”所得税的优惠政?摺?004年出台的《关于打造“文化扬州”的实施意见》,又明确了在国家政策法规容许范围内,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条件,积极鼓励和吸引外商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以及文化旅游业的经营管理;对投资较大的文化、旅游项目,在土地、税收及有关政策上可以个案处理,给予优惠;鼓励文物、博物机构利用外资进行文物研究和保护,鼓励境外机构和社会资本兴办国家倡导的文化事业或举办公共文化设施。对一些古宅和文博景点,经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可以拍卖经营权,允许按照各类投资者的愿望和国家有关保护规定维修、经营、使用古建筑。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依法规范和管理了文化市场行为。坚持管理与繁荣并举的方针,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同时,加强了文化娱乐场所的规范建设,坚持发展上规模、上档次的文化产业。在管理上,一是开展了电子游戏机的专项整治。全市电子游戏机室由前年的785年整治为现在的397家,机台数由4081台压减为1953台。二是开展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整治。全市由几年前的702家压减为现在的502家。在进行查处和整治的同时,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和民资,新建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文化娱乐场所,确 保了文化娱乐市场的繁荣。 4、实施了文博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扬州市文博资源非常丰富,为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市政府对此认真进行了规划,把保护文物与发展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对老城区进行了全面规划,实施了东园门和东关街整治,恢复了古城街巷原有风貌,对全国文物保护 27 单位“个园”原主人住宅内的31户居民实施了搬迁,开辟了扬州文化旅游线路。搬迁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清末明初盐商大宅门“汪氏小苑”内的企业,开辟了盐商住宅游等项目。近几年来,扬州市先后修缮了扬州八怪纪念馆、扬州博物馆、史可法纪念馆、唐城遗址博物馆、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准提寺,复建了广陵王王后墓等,对陈列进行了多次调整、充实。并投入2800万元修缮吴道台宅第,对各文博景点之间的道路进行了整治与拓宽,为进一步拓充文博旅游景点创造了条件。同时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加强了与旅游团队合作。目前各旅游人数不断攀升,门票收入逐年递增,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进行了文化企业单位初步改革。2005年上半年,扬州对生产经营型进行转企改制,将文化、广电系统音像发行站、影剧公司、文化会堂、剧场、电影院、文物商店、古籍刻印社等9家文化单位进行改制,对职工身份进行置换,将这些单位彻底推向市场,真正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剧团等演职人员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将演出场次与工资直接挂钩。各剧团不仅在舞台上表演,还组成小分队到学校和旅游景点演出。同时积极发挥演出中介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先后组织多次大规模的国内外知名演出团体来扬进行商业演出,平均每年演出85场左右。 二、苏杭文化休闲产业现状 1、关于苏州文化产业 早在1996年,苏州开始出现了“文化苏州”的提法,以后又先后将“文化强市”、“文化苏州”作为战略目标正式提出。苏州市提出建设“文化苏州”的战略目标,成为了全国最早提出“文化立市”的城市之一。 “文化苏州”目标的提出,其纵向基础是苏州源远流长、富有特色、魅力和辐射力的文化资本,横向基础是苏州经济文化互动发展的当代实践,其直接的架构依据是苏州市“文化苏州”建设目标规划。迈入21世纪,苏州市出台了《2001-2010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和2004年制定的《“文化苏州”行动计划》,在努力推进“文化苏州”建设的进程中,苏州市从丰富的实践经验中,不断提升着对文化作用的感性认识,并进而走向了理念的升华。 2004年夏,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苏州召开,标志着苏州市积极走向了对后现代、后工业化时代文化发展规律的关注。在总结既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苏州市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苏州”目标建设的“双面绣”战略。其含义,就是苏州市要努力建设形成科技经济与文化互动发展、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共同繁荣格局。 今日苏州,已建设成为了国内以IT产业为旗帜的制造业基地。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投资量已超 28 过100亿美元,并正以年均40%的增幅高速增长。以高新科技为龙头,2004年,苏州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50亿元,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苏州下属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了中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的前列。到2004年年末,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27.27亿美元,占全国8.94%,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94家先后落户苏州。全市进出口总额达1032亿美元,占全国8.4%。当前,苏州正在为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随着上海的辐射和苏州经济的加速度发展,苏州加快实施了面向国际化的外向经济、具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经济以及民营经济“三足鼎立”的发展战略,推动中心城区辐射五县市的“六大经济板块”雁行飞翔。从空间上看,大致形成了古城区以服务业和文化旅游 业为主的经济圈,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以现代科技经济与信息产业为主的经济圈,环太湖休闲文化旅游经济圈,以及张家港及常熟、太仓等的沿江经济圈和昆山的邻上海经济圈、吴江的沿太湖经济圈等数个经济产业链发展区域。这些经济圈既各有特色,又呈相互包容之势,共同形成了与周边城市经济密不可分的整体上的大经济圈。 顺应经济发展的大格局,苏州市加快了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布局,提出了在市区建设形成三个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的主要文化中心圈建设规划。即:在古城区形成彰显传统文化的文化中心区域,打造环古城河并串联历史文化街区、以保护古城风貌和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目标的“传统文化水廊”;在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等形成表现现代文化的文化中心区域,打造工业园区金鸡湖畔以现代文化为标志的“现代文化水廊”,并架接以苏州高新区狮山周边以苏州乐园为中心的现代游乐产业区 ;在古城以南太湖之滨形成以生态和休闲旅游文化为主的中心区域,打造沿太湖的“生态和休闲旅游文化水廊”。可以预言,在不远的将来,信息产业和文化休闲产业双峰并峙,将成为苏州现代化城市的两大支柱产业。 苏州市从“双面绣”战略出发提出建设形成三个主要文化圈的构想,从空间发展视角,强调了苏州中心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苏州古城区,是丰厚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积淀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的集中展示中心,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迁移性,决定了古城区文化保护中心的地位。古城区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浓郁历史文化氛围,则为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和与旅游业、现代演艺产业的嫁接提供了优越环境条件。而以现代科技经济为主导的东园西区,集聚了现代文明的诸多成果,成为了先进科技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的重要蓄水池和繁育中心,是推进文化兼容创新、面向国际的优良“港口”。环太湖地区则是苏州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兼容集中的区域。 29 丰富的古村落、古迹名胜与独特的山水景观、水乡古镇、湿地风貌,使该区域正逐渐成为了国内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热土。挖掘特色,彰显亲水理念和努力把握文化环境和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是三个主要文化圈规划的科学依据。以此为主,辐射沿江文化圈、运河文化圈以及邻上海文化圈等文化次中心圈,基本上形成与经济圈互为表里的经济、文化的比翼双飞格局。 2、关于杭州文化产业 杭州提出“文化名城”概念时,许多人把它看作是对久远历史的回顾。但当2004年杭州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时,人们看到的是一座真正从历史走进现实的文化名城。她的成就和经验是: 一是强化市场意识,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杭州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十分注意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创新机制体制,激发文化单位活力,提高文化单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在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中,对事业单位着重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内部改革,实现经营管理企业化;对企业单位则重点在理顺产权关系和劳动关系上进行探索,并鼓励实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杭州市电影公司等原市文化系统6家事业单位和市级7家试点单位的产权实现多元化,对重要新闻媒体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杭州网通信息港有限公司等一批市场化主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新组建了杭州数字电视有限公司、杭州网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全新的文化产业主体正是这种改革和探索的产物。同时,以集体化建设壮大产业,鼓励和引导各类文化单位积极开展对外投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组建各类文化集团,扶持发展连锁经营文化企业。如重新组建的杭州出版总社、西泠印社集团,新注册成立的杭[1]报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有限公司等。 二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 点:内容创新。除了在传统的文化领域不断探索外,杭州文化产业与信息、工业、建筑等不断结合,催生出文化创意、数字电视、动漫游戏等一批新型产业门类,并调整重组成为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 在杭州城北老工业区的一家外观很旧的厂房里,聚集了18家创意设计公司,2004年实现总产值1(6亿元,使得一座破工厂悄然化身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地。杭州市还积极推进模拟转数字的整体平移,创立了全国领先的数字电视发展“杭州模式”,去年底完成了12万户的平移。通过小小的机顶盒,电视机成了一个简易的上网电脑,功能大大扩大,带来了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和 [1] 冯子标,焦斌龙.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4 30 不可限量的商业前景。 2005年成功举办的国际动漫节,又让杭州新兴的动漫产业着实“秀”了一把。动漫产业产出惊人,但消耗和占用的自然资源却很少,从而成为强势文化输出的一个主要载体。杭州市审时度势,采取优惠的产业政策,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了一个明显的“政策洼地”,使得全国的动漫企业纷纷向杭州转移。目前,有40多家动漫企业落户杭州,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杭州因此成为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动漫之都”的雏形已初步显现。杭州市近期的发展目标是:争取每年推出三部至五部原创电视(影)动画剧、30款以上的手机游戏、不少于20部的漫画书籍。 三是政府主导,企业运行,共同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数字电视的“杭州模式”,正是体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互为分工、互为支撑、互为促进的新格局。从国家确定数字电视试点城市伊始,杭州市委、市政府就成立了数字电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协调、出台意见、制定政策,发挥了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第一推动力的主导作用。杭州数字电视公司的组建采取“跨媒体、跨行业”的新模式,搭建起一个开放的平台,促进“广电、信息、通讯”三大网络之间的融合,为整合与数字电视发展相关的营运资源、节目资源、产业资源奠定了基础框架。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再加上产业园区、协会、沙龙等体现的社会化运作能力,多力耦合,进发出杭州数字电视发展的活力。 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的西泠印社,素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是杭州地域特色文化的“金字招牌”,但因体制、机制等原因,西泠印社也曾面临发展困境。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根据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不同要求,分事业和产业两条线,采取不同措施进行体制改革,在注册国家级社团、设立社务委员会、重新组建中国印学博物馆同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制组建西泠印社出版社、西泠印社产业发展公司、西泠印社文化艺术发展公司等企业主体,使国资、民资、外资等各种成分,和技术、智力、管理等各种要素在百年品牌的平台上集聚创业,形成了一个政府、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企业间,互为分工、互为补充、[1]互为支撑的多元复合体制框架,百年名社又展现出新的气魄和风采。 [1] 冯子标,焦斌龙.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06 31 三、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政府办文化的模式未能扭转,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障碍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很快,但扬州对文化产业的研究和认识仍然停留在现象罗列、观点展示、局部探讨、理论研究滞后以及市场准入门槛过高制约着国家、社会和其他产业以及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影响了扬州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准确认识与把握文化产业的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因而把文化产业等同于文化事业,缺乏明确的发展目 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规划以及措施。尤其是各县市尚未把文化产业的发展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扬州现有文化体制是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建立起来的,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办文化有利于彰显文化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同时掩盖了文化作为消费产品的商?肥粜浴,凇安普中汀钡目蚣芟拢幕煊虼信ê竦募苹蒙剩矶嘈幸祷故敌新?闲跃幕凳谐』潭鹊停蠖嗍幕 祷雇,粼诩虻サ奈幕飞陀槔址窠锥危幕囊厥谐 ?臀袷谐 ?ㄊ谐》?秃螅幕谐」婺, ?愦蔚汀?谐』埔膊唤?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文化商品几乎与自主经营之间矛盾突出,文化产品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障碍。由于扬州大部分文化产业项目投资的主体是政府,文化商品计划供给的计划性表现的较为明显,许多文化产业部门的作品饿商品仅仅限于本行业的交流和推销。如扬剧较难在省外进行交流和产业化运作。在供给唯一性的限制条件下,经营者积极性受到挫伤,其结果是经营效益低下,经营规模偏小,难以形成品牌优势。 2、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经营体制的制约,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型文化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诞生于计划体制下的扬州传统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众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极度分散、不讲经济效益。以印刷包装业为例,全市印刷包装企业达到756家,除了少数企业产值过亿外,其余企业规模都较小。信息产业技术是带动“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提升的重要支撑,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巨大关联效应必将在未来充分显示。而我市的新型文化产业如数字电视、现代动漫等有的刚刚起步,有的还处于萌芽状态,以科技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 3、文化资源配置缺乏运行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不强,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32 扬州市县均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全国及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尚未将县市的旅游景点纳入已开辟的旅游线路中,如邵伯古镇、仪征三山、宝应荷园等项目,只是区域性旅游产品。因此,即使县域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散失的珍珠一样撒落各地,扬州也因缺少县市的支撑而难以做大。 4、文化产业必须借助于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科技含量的不断提升来开发、转变和引导市场消费热点,以此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目前,扬周的文化企业在高科技投入方面明显不足,导致了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产品创新及市场开拓能力极其有限。扬州高校与同级的城市相比不算少,但对文化产品应用性开发项目研究较少,科技转化能力有限,从而抑制了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例如扬州是全国最大的长毛绒玩具生产基地,担当过很多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为国家也挣得不少外汇。上一届雅典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扬州生产,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生产却没有拔地而得头筹,就是因为文化产品服务和科技含量不高,竞争意识不强造成的。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批既懂文化有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目前,扬州在文化领域中从事文化艺术工作的人往往缺乏企业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缺乏营销和管理技巧,缺乏投资和风险管理能力,文化产业经营者素质低,既不能把本地文化产品推出去,又不能把外面的引进来。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试产策划人、文化经纪人是发展扬州文化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扬州、苏州、杭州文化休闲产业现状之比较 2000以来,扬州、苏州、杭州文化产业发展都走过了一条从“文化名城”到“休闲之都” 建设之路,文化战略目标经历了从“文化立市”到“文化强市”的过程,培育文化产业的理念经历了从主要强调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的影响力到提倡其与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转变。三市发展文化休闲产业有同质,也有异质。突出表 现在三市近年来举办的有关文化休闲大会上,即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杭州召开的第9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和在扬州召开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 (一)、总体定位不同 从体裁上看。2004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和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是世界级题目,世界遗产大会是政府间国际会议,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例会;世界休闲博览会从世界休闲大会发展而来,是具有联合国咨询地位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世界休闲组织召开的大会,而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是惊江苏省政府同意,扬州市政府主办的中国省级题材。题材的大小决定了大会的 33 影响,因而苏杭两个大会产生的影响必然是国际性的,而扬州大会产生的影响当然也就是地方性的了。 从产品的级别和市场的大小?础,魑壹兜牟罚匦刖哂写葱隆?痉丁?投允谐〉奈饔茫涌凸凵峡矗窘焓澜缧菹胁?阑崾鞘澜缧菹写蠡崾状巫橹囊桓霾?阑幔谴葱轮伲浯危匀澜绾椭泄氖痉蹲饔貌谎远鳌,运担蘸疾氖枪壹恫贰?纬傻氖侨允谐。镏莸牟分皇鞘〖恫泛偷胤叫允谐 ~?从是否能成为区域的中心游憩区看。目前,长江三角洲总体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汇集了一亿多人口,加上到该地区经商、旅游的流动人口至少汇聚了两亿人口,这是一个大市场。而目前长江三角洲的休闲产业的发展有同质化倾向,意味着近距离、同质化的产品必然会出现激烈竞争。客观上看,休博园的建设占了市场先机,借助世界级体裁,经过培育,必然会成为长江三角洲的一个中心游憩区。扬州与苏州、杭州同属于长江三角洲。2004年扬州在该区15个城市中经济总量排明倒数第五,苏州、杭州排名分别为第五、第。扬州先天的不足加后手的缺乏,当前长江三角洲中心游憩区的形成必然在苏杭。 项目 举办时间 届别 举办组织及其性质 2004苏州世界遗2004年6月28日第28届 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产大会 至7月7日 会 国际组织 2006杭州世界休2006年4月22日第1届 世界休闲组织 闲博览会 -10月22日 国际非政府组织 2006扬州烟花三2006年4月18日第6届 扬州市政府 月经贸旅游节 至5月18日 中国地方政府 (表2—1)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与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基本情况一览表 (二)、总体目标不同 从最终目标看:休博会“引进先进的休闲理念,倡导健康的休闲方式,提高城市的休闲服务水平,丰富人们的休闲体验,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的主旨,符合发展休闲产业发展的终结目标。 34 正如吴仪副总理在休博会开幕式上说讲,”“本届休闲博览会以“休闲———改变人类生活”为主题,反映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人类全面发展的客观需求。”发展休闲产业的目的是追求人与城市、自然的和谐。而本届休博览会的首要目标就是“促进休闲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应该说,休博会的理念是最高境界。而扬州烟花三月旅游节的“总体要求”是“注重招商引资,更加注重项目建设,更加注重市民参与,围绕“再干三五年,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为“十一五”开好头、起好步”。显然,扬州的眼光还停留在经营城市上,与休博会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境界相比,目标低了许多,反映了扬州政府对于发展休闲产业的观念不强和信心不足。 从具体目标上看:休博会的文化目标是面向世界、社会目标是增加就业、经济目标是既能创汇有能创收、环境目标上是与自然和谐发展、并建立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目标。而烟花三月旅游节的目标更注重经济效益的获得,把这个节作为缓解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矛盾的一项工作来抓,显然目标单一,没有注重整体优势和系统效果。 项目 主题 方针 目标 世界 休闲--政府主办、企扩大世界休闲博览会的国际影响,促进世界各国尤其是发休闲改变人业主体、市场 展中国家休闲科学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休闲经济发展,提高人博览类生活 运作、社会参们生活质量; 会 与、实现共赢 提高浙江省的国际知名度,引领中国休闲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旅游产品转型,打造杭州"东方休闲之都";接待国内游客1500万人次,海外游客100万人次,力争有6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5000家海外客商赴会。 烟花推介城政府搭台、统邀请中外客商10000人以上(外商3000人以上,内商7000人三月市投资分结合、市场以上),其中4月18日当天4000人以上(外商1500人以上,内商经贸环境、化运作市民2500人以上),新客商占邀请总数的70,以上; 旅游招商引参与 协议注册外资截止5月18日累计15亿美元,协议注册外资到 35 节 资 帐3.5亿美元(新口径); 民资总投入截止5月18日累计250亿元,注册资本金100亿元;开工投产规模项目180个,其中外资80个,民资100个; 新签规模项目200个,其中外资500万美元以上100个,民资1000万元以上100个; “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期间接待游客总人数为200万人以上(其中境外游客3(5万人次以上)。 (表2—2)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与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目标情况一览表 (三)、活动措施、力度不同 从几个环节上看:休博会形成几个联动。首先促成了世界休闲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国内相应组织这三类组织联动。在休博会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杭州积极帮助世界休闲扩大影响,提高地位,积极争取世界旅游组织的关注、争取国内组织的支持,起到了以外促内、以内促外、以官促民、以民促官的作用。整合了国际国内资源,开拓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影响。其次是形成三个盛会联动的良好态势、三个层面联动、。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的三大国际盛会。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利用在内容上与体育运动相亲,在地域上与国际大都市上海相邻的优势,以休博览会为契机,接轨了奥运会,世界博览会。再次形成了中央、省、市三个层面联动的良好局面。休博会开幕式中国副总理的出席,给周边省市带来的商机、分会场的设立无?凰得髁苏獾恪?从初步形成的效应看,休博会作为杭州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的抓手、已经成为新兴市场体系的生长点,其表现为: 一是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内容。截至5月7日,主园区“一湖三园”共接待游客79.06万人次(休博园接待游客45万人次),黄金周7天接待游客53.49万人次。共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休博会至今已成功举办6个项目,展出总面积7.6万平方米,成交20亿元,参观人次59.75万。 二是改变了人们的休闲方式。许多杭州市民一改往日趁长假外出旅游的休闲方式,而是把目光停留在了本地。杭州市城调队节前的抽样调查显示,只有22.6%的居民家庭有出游意向,计划出游人数占家庭总人数的19.6%,其中选择在市内游玩的占了大多数。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去茶 36 楼品茶、到城郊自驾游、去农家乡村游都热闹非凡。淳安县各景点接待游客60.34万人次名列第一,富阳市各景点接待游客36.26万人次排名第二。其中80,都是周边的散客,团队仅占20%。到千岛湖自驾游的车辆平均每天更是多达6000余辆。外地人到杭州买书。今年五一期间书店销售额呈上升趋势。有的甚至比往常上升了20%左右。单次买书超过500元的人次比往常要多三成,其中绝大部分是。 三是旅游业收入增长。掘金20亿。五一七天,全市各景区景点游客总量达到663.52万人次,为历史之最,其中5月1日至4日的游客量连续4天突破百万。今年五一期间会展游、观光游、休闲游处处热闹,杭州游客业共实现旅游收入20.0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8.3,。 四是旅游经济取得贸易顺差。杭州口岸入境旅客 10550人,出境旅客10226人,分别 比去年同期增长24.98%和17.16%。出入境旅客总数20776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出入境航班209架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6%;共接待旅游团约100个,出入境旅游人数超过2000人次。 五是带动周边效应明显。在杭州市范围内的五大会场中,淳安分会场创历史最高纪录,成为“五一”黄金周期间我省除杭州市区之外,游客接待人数最多的旅游景区。“五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72.4万人次,同比增长26.6%;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20%。此外,富阳、建德、桐庐、临安分会场的游客人数、旅游收入这两个指标的增长都不低于10个百分点。如桐庐分会场旅游业总收入1.389亿元,同比增长35.1%;游客量302259人次,同比增长24.8%。 在市外的五大分会场,黄金周期间,各项旅游指标也创了历史新高,7天里招揽游客313.82万人次。其中,绍兴共接待游客195.4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12.9亿元;黄山接待海内外游客66.15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1%,旅游收入4.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4%;安吉接待游客26.1万人次,旅游收入8350万元,创黄金周新高;诸暨共接待游客25.2万人次,同比增长37.5%,实现旅游总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37.5%;周庄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6.26万人次,门票收入近 六是带动了其它产业发展。商业、餐饮业销售火爆。杭州26家大店赚了57914.45万元。从据杭州市统计局城调队调查,5月1日,3日,世纪联华庆春店、物美西城店、好又多凤起店、乐购庆春店、华润万家云河店、家乐福涌金店、欧尚大关店等11家超市门店的销售额达到7559.85万元,同比增长15.46%。楼外楼、知味观、天香楼、太子楼、张生记、新花中城、红泥花园等7家定点餐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28.2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58%,楼外楼实现营业额86.25万元,同比增长11.25%,也创下该店单日营业额历史新?摺? 37 名会议项目 展览项目 活动项目 称 杭第九届世界休闲大会 2006中国杭州第六届中国2006中国杭州美食节, 州2006杭州投资周 国际女装展, 2006杭州国际丝绸时尚休2006休闲高层论坛、 中国杭州第六届最佳人居节,2006中国杭州国际电闲第八届西湖中小企业研讨会, 环境展览、 脑节, 博中国病媒生物西湖论坛、 2006中国杭州国际户外家宋城景区活动, 览2006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 具及休闲用品展览会, 龙井山茶“茶乡风情系列会 206负担高层管理论坛 2006中国国际名茶博览会 活动, 2006第十四届国际电视技术研2006浙江中国家用纺织品大清谷野外拓展活动, 讨会 展览会, 天都城景区活动, 2006杭州人才交流会、 世界百座城市休闲风情展2006中国杭州 墅区第世界休闲奖评选、 示观,, 四届大运河文化艺术节,休闲教育培训与研究, 2006中国国际休闲产业博2006中国国际萧山钱江世界休闲峰会 览会,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观潮节日, 国际营养科学联盟第八届临床大师作品既工艺美术精品第八届萧山杜家扬梅节,营养学大会、 博览会, 神州风韵第二届中国民2006中国杭州国际家居品牌发2006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间艺术之乡剪纸邀请赛,展高峰论坛 第九届2006西湖艺术博览2006双溪流水上欢乐节, 会 第三届百兽狂欢节, 第九届2006西湖艺术博览2006首届杭州宠物大赛,会,2006中国杭州千岛湖国富阳龙门古镇民俗风情际游艇展示推介会, 旅游节日, 2006中国杭州国际妇婴童2006吴山庙会, 产业博览会, 中国天目山森林旅游资 38 第九届浙江国际建筑装饰源博览会, 材料及装备展览会, 国际杭州美容美发美丽2006中国杭州第四届商铺节日, 展览会, 中国天目山国际山地户2006中国国际衡器展览会,外挑战赛, 第27届206中国浙江国际自2006年第二十届全国荷行车、电动车展, 花展, 第六届2006杭州国际民间清代杭州宫廷档案展览 手工艺品展览会, 第八届 中国浙江国际家具展览会 2006第五届浙江国际工业博览会, 2006中国杭州集邮文化展,第七届中国杭州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2006浙江省博物馆文物艺术精品系列特展 扬2006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中国机械加工设备精品展;前期宣传招商活动(市领州际经贸旅游节新闻发布会 中国王石雕刻精品博览会;导带队分别赴台湾、日烟2006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玩具博览会; 韩、欧美、东南亚进行宣花际经贸旅游节商机说明会 传、邀客、招商活动); 三双高人才交流大会 2006中国?扬州“烟花三月2006中国数字城市建设与创新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开幕经高峰论坛 式暨欢乐古运河扬州民 39 贸扬州出口加工区推介会; 间文艺汇演 旅“4?19”开工、开业、投产日 重要宾客夜游瘦西湖; 游“5?18”开工、开业、 要宾游览水文化博物馆节 巴符州日 和淮扬菜博物馆 烟花晚会;“ “市民日”活动(扬州文化民俗技艺秀、百寿宴、“名家名篇颂扬州”朗诵演唱会) 民营企业家相聚扬州;“ 国际田联竞走邀请赛 农业招商项目签字仪式 (表2—3)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与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重要项目活动一览表 40 第三章 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战略 第一节 制定与扬州经济和城市发展相协调的文化休闲产业政策 一、全球变化与地方响应 全球经济的变动趋势导致了城市经济的重构,文化经济政策正是应这种趋势的地方响应。过去二十年,在欧洲许多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中文化政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从经济效益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同样,在社会进步和城市更新过程中也起着关键性在程中,文化产业政策同样值得各方关注。当然,在学习其它城市的发展式时,并不能生搬硬套。因为城市不是唯一的,它们有着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潜力和不同的机会。每个城市必须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政策,找到文化与经济的最[1]佳结合点,从而培育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极,以推动整个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文化休闲产业政策涵义与特点 文化产业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了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客观规律、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首都,调整文化产业关系,维护文化产业运行,促进文化[2]产业发展,达到对社会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重新调整文化产业经济活动的一种政策导向。 文化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政策体系的一部分,同其他政策相比有其共同之处,其政策主体均是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政府,其执行过程中均有较大的强制性。但是作为一种经济政策,特别是作为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它又具有自身的主客范畴,有以下明显的自身特征: 时代性 当前,文化产业政策正面临着一系列全新课题: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需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通过迅速调整本国的产业结构,更好得参与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确保本国的经济安全,这就要求文化产业政策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民族性 各国的文化产业政策都旗帜鲜明地维护民族利益。产业政策是维护民族利益的工 [1] 汪明峰.文化产业政策与城市发展:欧洲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发展与研究,2001,8(4):11-16 [2] 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14 41 具,不存在与民族经济利益脱节的产业政策。文化产业政策必须与本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文化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必须从本国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阶段、国际环境出发。文化产业组织政策具有本国经济体制、市场发育程度、文化传统的烙印。 市场功能弥补性 文化产业政策之所以成为必要,根本在于“纯粹”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文化产业政策的核心功能就在于弥补和纠正文化产业 市场的缺陷和失灵,而不是排斥和取代市场功能。 体系的复杂性和协调性 体系的复杂性是指文化产业政策是一个复杂的政策体系,包括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在宏观层次上,文化产业政策主要协调产业结构,如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科学技术、加强教育、提高福利等。在中观层次上,文化产业政策主要协调产业结构,如培育新兴产业、扶植战略产业、调整和援助衰退产业。在微观层次上,文化产业政策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调整产业组织,维护市场秩序,保证有效竞争。体系的协调性是指一个有效的产业政策体系本身[1]应该是互相协调的,与其它经济政策之间也是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 三、文化休闲产业政策类型及其发展 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在吸取西方经验的基础上,有三大类型,即投融资政策。产业扶持政策、市场管理政策,三大类又细分为以下几种: 一、投融资政策 (一)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的政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客观规律。文化产业也必然有多种经济成分经营,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自由化,是中国文化产业得以成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的重要条件,是中国文化市场得以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文化交易大市场的重要条件。所以,要制定有利于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非国有文化企业多元化发展,支持和鼓励私营、个体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有计划适量引进外资格局的政策。 (二)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的政策。良好的金融环境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受资金短缺的制约,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较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目前的金融政策不适应文化产业的需要,所以要制定倾斜性的金融政策。 二、产业扶持政策 [1] 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16-217 42 (一)培植大型文化服务企业的政策。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都应有自己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用以形成经济和市场的基本立足点。一个大型文化企业或文化企业集团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关键在实力,而实力则体现在企业在发展中能否做大做强。因此,制定有利于组建大型文化服务企业的政策尤为迫切。 (二)制定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目前我国文化服务产品四分之三由文化事业单位组织生产,四分之一由文化产业机构组织生产。一般来说,文化事业部分靠政府投入,文化产业部分应向市场要效益。但我国文化产业机构大多转制于事业机构,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壮大,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予以支持,尤其是财政税收和融资政策。 三、市场管理政策 (一)规范文化服务市场的政策。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为消费者。文化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对文化产业的经营具有决定性意义。文化市场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范畴,在我国市场体系中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但是,我国文化市场目前零散分割,流通领域不畅,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网络。所以说,我国的文化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政府从多方面予以政策支持。 (二)制定文化服务贸易的保护与开放政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方面要开放文化市场,国外的文化服务商品大量涌入,不仅挤占我国文化商品市场,而且对居民意识形态状况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文化服务商品也要走向世界。因此,制定文化服务贸易保护[1]与开放的政策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西方文化产业的政策取向是: 政策导向注重创新化。在国际的大背景下,英国率先将面向新时代的文化战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92年形成“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正式公布,这是英国有史以来 首次以官方文件的方式颁布的国家文化政策。这里的创造性(或翻译为创意性)一词是文化生产的代名词。在英国之后,以“创造性”为主题来制定文化政策的做法便沿着两条线索在发达国家展开了。一是 从1499年起,“创造性”成为英联邦国家确定文化政策的基本母体。二是从1998年起,“创造性”主题在欧盟国家全面展开。按照欧盟文化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战略目标推出的欧盟文化政策的框架模式,欧洲各国在1998年后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半官方的文化 [1] 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31-237 43 政策。 政策内容体现市场化。与英国类似,芬兰、荷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文化政策,对文化与产业的链接采取相当积极的态度。1999年,芬兰在出台自己文化产业政策的同时,还由芬兰文化产业委员会出台了一个关于文化产业问题的“最终报告”。该文件明确指出所谓“内容产业”即“文化内容产业”,其基本特征是将文化艺术方面的生产与市场链接起来,为的是顺应“文化市场化”和“市场文化化”的发展趋势。 政策主题实行分权化。在文化政策的通行语中,“分权化”文化管理观念,通常被形象地表述为“一臂间隔”原则。它主要有两种含义。它多是指国家对文化拨款的间接管理模式,但这种管理模式同时要求国家对文化采取一种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对文化的集中管理到分权管理,这是“一臂间隔”原则的基本要义。这一原则得到了发达国家的广泛接受。“国际艺术理事会和文化机构联盟”的文件支出:“目前在世界各地,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也不论是国家还是非英语国家,都普遍建立了对文化艺术进行资助的准国家机构。”这项制度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支持。在发达国家的文化政策中,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奥地利、比利时、芬兰、瑞典、瑞士等国明确声称采用这一文化管理原则。原苏联东欧国家大部分都在文化政策方[1]面申明接受“去集权化”的这一原则。 四、文化产业政策的功能 (一)、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有效配置资源 经验表明,文化产业政策的最普遍的作用,就是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部门,以及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垄断和外部经济性的条件下,价格机制并不能对响应的资源实现有效配置,这就是市场缺陷。同时,市场机制对其产业配置结构的调节带有短期性和滞后性,不可能从国家长期战略出发、规划和实现一个国家在较长时间内产业的合理发展。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政策,把文化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就能把市场失灵带来的产业效率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现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缩短赶超时间 经济落后的城市乃至国家和地区不能走人家的老路,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生 [1] 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20-221 44 产规模和技术体系。而仅仅依靠市场的自由调节,需要长时间的资金积累过程,无法在短期内达到经济起飞所要求的条件。事实证明,文化产业政策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更有效地实施“赶超战略“的需要。美国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实现国家经济的又一次腾飞。日、韩以文化产业政策为手段,运用政府的力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增强文化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 文化产业政策各地参与国内外竞争力的需要。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建立在本地资源的区域比较优势、骨干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之上。产业政策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需要,它一方面可以利用本土的比较优势,积极不断地形成具有新的比较优势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可以扶 植主导文化产业。 (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保障国家的经济文化安全 这是文化产业政在最近几十年间表现出来的全新功能,也是文化产业政策的全新功能。以高度国际化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实现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不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又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经济和问文化意识形态两方面的危机。文化产业政策是保障国家和地区文化、经[1]济安全的重要手段。 五、苏杭制定文化休闲产业政策状况与扬州的对比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具有公共经济部门特征的文化产业,其发展十分需要政府的推动与支持,这即使是在文化产业十分发达的欧美国家也是如此。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政府投资,鼓励社会对本地特色文化产业重点扶持,并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内外贸易合作的重要内容,是各地的通常做法。 1、杭州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状况: 早在1995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在杭州市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就明确提出:“建立以电影、广播、电视、出版、音像制作、美术设计以及文化娱乐为支柱的技术先进的现代文化产业。”1999年,在《关于杭州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中,又进一步提出:“建立以教育培训、传媒广告、 [1] 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218-219 45 文化旅游、美术工艺、文化娱乐为支柱的现代文化产业,形成健康繁荣、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2001年7月,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杭州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市属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若干意见》三个重要的政策文件,准确把握了经济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口,把文化产业培养成杭州支柱产业之一,把杭州建设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的战略动议。 2005年3月,杭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杭州大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表明了杭州大文化产业格局形成。将大文化产业范围定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体育健身服务以及包括文化用品、设备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将大文化产业列为杭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目标使杭州成为浙江省大文化产业的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大文化产业的次中心城市。该意见提出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现代传媒业以及数字娱乐业三大门类,即结合“东方休闲之都”,推进文化和旅游、文化和科技的结合,力争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占优势地位。制定四项举措支持创业,即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加快大文化领域立法过程,完善各项文化产业经济政策。在财政方面,保持财政投入明显增长,建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产业发展,同时印发《杭州市政府采购公益文化产品和服务试行办法》,对公益文化产品以政府购买的方式加以扶持;在税收方面,对社会力量捐赠公益性文化事业、新办文化企业、高新技术文化产业等将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实施人才、品牌战略。实施三个创新推动发展,即体制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全市小文化领域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内容创新。鼓励作品原创,将制定鼓励动漫游戏、影视、小说、剧作、视觉艺术、工业和建筑设计等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产品及周边?苌房?姆龀职旆ǎ淮罅Ψ?刮幕匆獠担婊ㄉ枰慌幕匆獠翟埃惩夥缦胀蹲驶鸩斡敕?勾匆獠担蛳臁昂贾荽丛臁逼放啤,际醮葱隆,贫揭帐跤胪缂际跸嘟岷希迪质值缡诱迤揭颇勘辏贫诤希?乖谙哂槔帧?冻探逃然チ鲋捣瘢忧炕チ畔?ㄉ琛?根据最近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决定在“十一五”期间,杭州将发挥人文优势,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名城。 46 杭州将以实施“文化名城建设”工程为载体,不断增强城市的文化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同城辉映、休闲文化与创业文化和谐交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发展综合实力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文化名城。弘扬先进文化,增强城市文化凝聚力,是杭州建设文化名城的落脚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培育一批文化示范村和示范社区,满足社会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杭州将加大文化投入,加快文化队伍和设施建设,建设好杭州广电中心、杭州图书馆、杭州科技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营造宽松的文化创作氛围,吸引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实施精品战略,加强理论研究,提升精品生产的原创能力,创办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赛事,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地域特色,具有国家水准的文艺精品。杭州还将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启动一批文化遗址保护工程,抢救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一批文化名区、县(市)、文化名镇、文化名园和文化名品,恢复一批历史文化品牌,展示杭州悠长的历史文脉,加快艺术之乡建设。此外,杭州将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发展文化中介机构,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扶持一批龙头文化企业,组建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集团,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功能区,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杭州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2、苏州市制定文化产业政策状况: 《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强市建设规划纲要》明确了苏州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和各项具体任务。在文化产业建设方面,苏州的经验是:1、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提升苏州文化形象。2、实施精品工程,繁荣精神产品。始终把多出优秀作品工作放在文化建设的中心位置。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将文化旅游业、演艺业和传媒信息业作为主攻目标,积极实施“文化兴旅”战略,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为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苏州市委制定了《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文化产业化构建了政策平台。4、保护、利用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优势。颁布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办法》、《苏州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试行)》等地方法规文件。同时,针对部分古街区、古建筑年久失修的情况,以“修旧如旧”为原则,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对于部分不属于文物但属于需要保护的古建筑,积极探索国家保护和社会保护相结合的新路子,通过引进民间资本和 47 社会资本对古建筑进行抢修保护。加快建设“文化苏州”。在今年的苏州十一五规划中,提出深入实施《苏州市2001-2010年文化?渴薪ㄉ韫婊僖罚罨幕逯聘母铮比傥幕乱担?刮幕担平幕葱拢蛳臁拔幕罩荨背鞘衅放啤,哟笳 晕幕乱档耐度耄ㄉ枰慌冉视玫奈幕枋?颓嗌倌昊疃?氐憬ㄉ杷罩菘萍嘉幕帐踔行摹??锕菪鹿莺臀幕菪鹿莸龋鸩叫纬捎刖蒙缁岱?顾 较嗍视Φ墓参幕裉逑怠,晟莆幕嫡撸娣段幕谐」芾恚嘤炒笪幕谐?魈濉,凳?肺幕こ蹋俳挛懦霭妗?悴ビ笆印?幕帐酢?分镜蛋阜?梗醋饕慌弑腹壹端胶吞逑值赜蛭幕厣挠判阕髌贰,忧慷岳肺幕恰?颉?糯迓浜凸诺湓傲帧?奈锕偶,谋;ぃ谰任镏屎头俏镏饰幕挪坛泻秃胙锢デ?赖?站纭?招濉?徘佟?一ㄎ肽究棠昊让褡迕窦湮幕,忧慷酝馕幕涣鳎俳镜匚幕屯饫次幕诤希菇ㄌ厣拭鳌?】迪蛏稀菘诺男滤罩菸幕、扬州文化产业政策制订状况: 2002年7月扬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明确了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加强文化资金管理等七个方面的政策。2002年8月8日中共扬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扬州市2001-2010年文化大市建设的规划纲要》,明确了四条原则、八大目标、推进的十个方面措施。2004年,扬州市委提出打造“文化扬州”战略,把文化产业发展摆到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高度。《扬州市“十一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目前还在论证当中。2006年3月,在《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扬州市政府第一次提到要发展扬州文化产业。但该纲要依然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放在扬州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产业的首位。把传统特色产业,即工艺美术类的生产归入制造业大类,把现代旅游、商贸流通、信息服务、文博与创意产业、现代房地产、社会服务业、现代物流归如服务业大类,把生态观光农业归如农业大类。显然,此规划的制定,表明了扬州在发展文化产业观念上的落后,同时也表明,扬州还没有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议事日程。综上所述,扬州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无论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与苏、杭有着明显的差距。 48 第二节 实施“走出去”文化休闲产业战略 一、“走出去”战略的涵义和重要意义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2003年10月12日,“走出去”战略首次出现在文化产业领域,2005年7月,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走出[1]去”战略在文化领域已经基本成型。 文化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但文化产业发展本身也需要拉动。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用世界市场来刺激国内市场,用外需来拉动内需, 用外需来推动内需的增长, 用外需来影响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 从而使“引进来”成为更好地“走出去”的能力支持, 这已经成为一些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 再大的国内市场相比较于世界市场而言, 都是小市场。而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的真正发展如果把眼光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 缺乏一个世界的眼光和没有一个世界市场的支撑, 它的[2]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制定科学的文化产业战略就成为区域竞争与合作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预测,文化产业都将成为下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中心。东部地区已经到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以替代传统产业的阶段,中西部地区作为“新兴工业化道路”的一种重要选择。我国目前正处在增长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地区间经济关系变化迅速,区域竞争和不协调矛盾突出。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国家将区域协调发展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点。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3]积极制定”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纷纷将文化产业列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支柱产业,扬州也不例外。但仅就扬州、 苏州、杭州三市的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来看,发展不平衡,2004年三市地区生产总价值分别为788.1亿元、3450亿元、2515亿元、。杭州、苏州经济、文化发展程度较高,已经具备并实践“外向型发展战略”,着眼于成为全球性文化产业竞争的“一极”;而扬州尚处在政府主导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市场建设,整理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 [1]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 [2] 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出去”战略.]J[思想战线,2004,30(3):89-91 [3]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9 49 开发文化特色文化产业阶段。唐以来扬州、苏州、杭州在江南经济文化圈三足鼎立的均衡已经不再,面对扬州已经与苏州、杭州处在不同经济、文化发展阶段的现实,制定符合扬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就显得相当重要。扬州经济、文化的长期繁盛就在于她的休闲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今天我们应该依然要抓住这样一个文化精神内核,打破清末民初以来的地理和精神的封闭,重拾唐朝的中外交流和清康乾时期各路商人的引进的做法,不仅关注长江三角洲、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相关城市以及两岸三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和互动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态势,更要参与国际化竞争,不断扩大和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不断协调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推动扬州文化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竞争中占领先机。 二、扬州制定文化休闲产业政策思路之调整 比较了扬州、苏州、杭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很明显无论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的内容、实践的深度与广度上,扬州都明显落后于苏杭。但是,发展扬州文化产业,并不是说发展现代扬州文化产业就是跟随苏杭后面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而是通过扬州与苏杭经济与文化的比较找出一条属于扬州自己的路。扬州不仅不能单纯模仿苏杭,而且要避免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同质化。 扬州、苏州、杭州三市文化渊源上的同脉是历史上固有的。首先,三市历史上行政区域都是吴文化的范畴,区域文化环境是一样的。其次,地理上三市同属长江三角洲,都处于江与运河交汇处,传统的物产也相同。再次,近代以来,三市地近上海,都受上海的辐射和影响,近代人文精神背景基本相同。同一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常常回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趋同,会[1]形成较为相近的行为取向。文化渊源的同脉会衍生出社会环境的同质和经济要素上的同构。扬州、苏州、杭州唐代以来经济发展情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近代的教训更为惨痛。例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锡常”同质恶性竞争,造成它们的泛上海化;如今,苏州经济发展的“东莞化”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无论是苏州市区、还是昆山、吴江等县市,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动力都已变成了外资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其中尤其以台资最为聚集。东莞模式”北到苏州,甚至整个中国沿海地区都出现东莞化的趋势,扬州也刮入这样的狂潮,学习苏州昆山大力招商引资,效果并不明显。的在现代城市竞争力日益加强的今天,三市经济共荣共生的历史条件显然已经丧失。城市的同质,带来城市发展中所需资源的同源,进而导致竞争空间的狭窄。一度时期,三地为了发展 [1].曹永森.凸显城市个性 打造文化扬州—关于提升扬州城市竞争力的思考与建议A[.]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组织部.让扬州扬起来[G.]2004.333-343 50 地方经济,不顾城市性质和功能,盲目开发,拆毁旧城,造成三地的城市特色逐渐消失,特别是苏州,尽管保留了几座古典园林城市供人们参观游览,但传统意义上的园林风光 式休闲城市已经不复存在。城市同化,没有个性,也就是没有特长,也就缺乏城市文化竞争力,必定会影响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面对扬州的经济总量在当代长期落后于苏杭的现实,我们应看到扬州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强调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等理念的应合对于发展扬州文化休闲产业的优势。如果说,在工业化初期,扬州传统文化一度不能适应对物质生产制造林的需求而表现出落后和消极,那么,在社会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人们对社会发展终极目的的认识,使具有人本主义特点的扬州传统文化恰逢其时地显示出她特有的魅力和优势。扬州的市民文化创造了比较周备的符合中国人人生理想的生活服务体系,创造了在封建社会里具有代表性的崇尚安逸享乐的城市生活环境。扬州发展文化产业应充分利用扬州三把刀、扬州工艺、扬州菜系、扬州花木盆景、扬州园林、扬州雕版印刷乃至扬州戏剧、扬州曲艺、扬州园林、扬州画派、扬州书院等等诸如此类享有盛明的文化事项,生产和服务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各色人等的爱好和需求,最终取得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扬州的经济增长。 文化与经济是共生体,扬州的总体经济落后于苏杭,大文化的发展也较弱。没有比苏杭更强大的经济支撑,就要从与苏杭同质的传统文化中找出异质,由此寻找扬州文化产业之路。扬州、苏州、杭州都有园林文化,但“扬州以园亭胜、苏州以市肆胜、杭州以湖山胜”; 扬州、苏州、杭州都有运河文化,但漕运最发达的是扬州,封建帝王最眷恋的是扬州。三地还有各种相类似的区域文化,但盐业的集散与经营以及盐商群体造就的休闲文化却是扬州独有的。抓住扬州传统文化应合当今休闲文化潮流的机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发展扬州的文化休闲产业,循着这样的思路,在社会转型时期,扬州城市的发展才能赶超苏杭。 三、扬州未来文化休闲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根据文化产业总课题组预测,随着新一轮宏观调控经济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我国人均消费到2020年将可能实现年均10.8%的增长,新的消费高峰就要来临,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变为消费拉动,下一轮消费升级的带动性项目将是教育、医疗、旅游、电信、信息和家庭娱乐商品等。近年来在我国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居民消费已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2006年文化产业的结构变化将可能有技术和资本唱主角。 51 由于技术进步,宽带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历史性结合已经实现,广电和电信统一的技术平台和商业平台正在出现,商业模式趋于成熟,资本市场再度活跃,新兴文化产业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局面,打破广电和电信分业经营的格局,推动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和链条发生历史性的重组。 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空间有三个层次构成,一是由于消费升级、信息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最终消费需求;二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新兴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生产性需求;三是由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市场准入程度提高而产生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需求。 根据文化产业的发展的趋势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扬州未来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是:重点发展以度假型旅游为主、观光型旅游为辅的休闲旅游业;重点发展以漆器制造、玉器制造、雕版印刷为主、玩具等休闲用品、渔具、帐篷等休闲装备、包子等休闲食品为辅的休闲工业;重点发展以沐浴业为主的休闲服务业;发展以观光农业、休闲渔业为主的休闲农业;发展以景观地产、盐文化地产、和谐地产为主的休闲房地产业。 (一)、发展度假层次的旅游业 扬州发展休闲旅游必须要站在全国甚至国际的立场,看到这个商机的存在,积极实施产品的升级换代。休闲旅游分三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 观光、观光+度假,度假。按照国际经验,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000美元,正是一个国家旅游需求膨胀的时期,但主要是观光性的需求。休闲需求急剧增长的门槛是人均达到2000美元,这时候形成对休闲多样化需求和多元化的选择。当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会普遍产生。2004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1100美元,从全国角度来说,我国旅游的需求层次刚到“观光”期。但是由于我国地区间国民生产总量差异很大,沿海发达地区已经超过了休假的临界点,北京已超过3500美元、上海已达到5000美元,实际上,中国的度假需求已经产生,意味着产生了一类新的市场。 扬州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具有自身的优势。扬州的旅游业虽然还停留在观光阶段,旅游产品的质量还不能提供度假的需求。存在留不住客人,复游率不高、不能适应散客和家庭组织方式,指向度不高的弱点。但扬州具有发展度假休闲旅游的优势,即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命质量的传统的城市精神和休闲的城市特性,而文化需求是形成度假需求的一个重要条件。从休闲度假的供给方式来看,度假一般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依照自然条件,依托资源的分类,包括滨海型、温泉性、森林型、山地型;第二种是主题活动类,包括体育类、文化类、 52 会议类、娱乐类等。从扬州的实际看,县域旅游具备了度假的自然条件,高邮、宝应境内湖泊众多、仪征有山地、温泉,城区旅游也具备了举办主题类度假的条件,特别是文化类的度假。所以,笔者建议,发展扬州度假旅游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区分异质、准确定位。要以运河文化为载体打造旅游品牌,以盐文化为灵魂确立扬州中国休闲文化之都的位置。比较扬州与苏、杭的从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扬州兴衰的运河文化及其最重要的部分——盐文化所确立的扬州休闲娱乐的城市功能是扬州独有的。古运河对于扬州城的独特意义,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任何城市都没有的。一是源头性,尽管北京、杭州号称是源头和结尾,但是开挖运河的第一锹是在扬州。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进军中原,下令开挖运河。“城邗,沟通江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扬州是京杭古运河的源头,邗沟是京杭运河的滥觞。二是唯一性。从遗产、文物、考古等角度来看,大运河扬州段保存完整,具有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原真性。三是传承性,从古至今,扬州与古运河一脉相承,至今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其次要整和旅游资源,推出扬州的五大旅游产品:第一就是“运河文化之旅”。运河实际上就是扬州旅游总体布局中间的一个文化廊道,用它既起到串联的作用,又起到隔离的作用。第二、就是“盐文化”之旅。既了解扬州盐业生产历史,又领路盐商的休闲生活、开发盐商住宅型休闲房地产。第三,“走进扬州小巷”,“住进盐商私宅”。把明清古城作为一级理念“中国文化休闲天堂”配套的拳头旅游产品来开发,提出“住进扬州人家”。现在扬州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开发的是观光型旅游产品,在现有的古城基础上建一个扬州文化休闲度假区。不用找地方去开发生态型的度假旅游产品,把扬州文化旅游资源做足。第四,“领略汉代扬州”。主要是以汉墓、董仲舒、汉墓博物馆一线。除此之外,如果把高邮的天山汉墓、仪征的庙山汉墓到徐州的汉墓连起来就形成了江苏的一个完整的汉墓保护廊道。把这个作为整体推出,会产生不亚于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的效应。第五,“激情盛唐文化”。主要是指游览体验扬州城市中的唐代遗物、遗市、遗风。 (二)、发展具有休闲代表性的沐浴业 沐浴业自古以来就是扬州“三把刀”代表行业之一,是扬州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有别于苏州、杭州文化休闲产业的一大特色。扬州永宁泉浴室的一副对联“身离曲水精神爽,步上瑶台气象新”,就是扬州沐浴文化的典型代表。宋代扬 州已有“浴室挂壶”的习俗。扬州俗语亦有“澡堂的灯笼天天挂”之说。扬州人喜欢洗澡,“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许多人一天一把澡。 53 修脚、擦背是浴室主要的服务内容。 沐浴业的形成,是古城扬州繁华都市特征的产物。扬州地处江淮之间,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既是水陆交通要衢,又是鱼米富庶之乡,人流密集,服务对象广泛,给“三把刀”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使操作技艺得以博采各地之长,日臻精良。扬州是历代人文荟萃之地,文人雅士们常在茶余饭后,吟诗著文,对“三把刀”给以评价。特别是明清时代,巨贾盐商聚集扬州,讲究排场阔气,以享乐为荣,给“三把刀”不断提出新的甚至苛刻的要求,从不同角度促进了扬州“三把刀”技艺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扬州沐浴业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0多家,已经发展到现在的260多家。沐浴场所的名称和形态也在变化,有浴室、有休闲中心、有温泉、有娱乐广场、有总汇、有乐园等等,不少沐浴场所设施比较豪华,达到了较高的档次和水平。擦背、修脚等行业技艺也得到较快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很好的就业致富之路。目前扬州沐浴业的从业人员已达几千人,每天接待就浴顾客数万人,其中不乏海外游客。据统计,扬州全市沐浴、休闲业2001年营业额已经达到了3.4亿元。目前,扬州市沐浴业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已经启动了现代化进程,经营发展层次明显提升,不少企业的硬件、软件得到了改善,经营机制不断创新,市场化步伐大大加快。2002年4月29日成立的扬州市沐浴协会,将带领扬州沐浴业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以形成集团优势,集聚行业潜能,服务于扬州的经济发展。 (三)、发展极具文化性的漆器业、雕版印刷业、玉器业 1、关于漆器业 苏州、杭州、扬州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漆器产地。扬州以薄螺钿漆器和百宝嵌漆器著称。苏州以描金漆器为主,然而,从清朝末年时起,三地的漆器生产走上不同道路。扬州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将失传多年的点螺工艺研制出出来。 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在扬州远、近郊区许多汉代墓葬中出土的漆器及其残片,多达万件。器物中有碗、盘、壶、勺、耳杯等饮食用具,奁、案、几、箱、枕、尺、梳、篦、魁、笥等日常用品,有琴、俑、砚、盒、弓背、剑鞘、箭服等文房、器械用品,还有漆棺、椁、面罩等丧葬用具,器形繁多,体现了广泛的用途。其装饰工艺则有彩绘、针刻、贴金、金银嵌等类别。其胎骨以木制为最多,故有关学者称扬州为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也有不少以干漆夹 为胎的,世称脱胎漆,尚有少量竹胎、铜胎、皮胎制器。据《酉阳杂俎》、《杨太真外传》等书记载,唐玄宗和杨贵纪曾多次将扬州所贡金银平脱等名贵漆器赐给安禄山和其他臣僚。唐僖宗时,高骈任扬州 54 盐铁史,为献媚朝廷,曾一次向长安运送扬州漆器逾万件。至元代,扬州已成全国漆器制作中心。雕漆尤为精美。元末明初时,"点螺"工艺出现。明清时代是扬州漆器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名家荟萃,诸品具备。清代后期,扬州漆器出口外贸已较兴盛,远销欧美等国,年销量2万多件,“岁入三万两”。 新中国建立以来,扬州的老中青三代漆器艺人继承传统技艺并有创新发展。今天的扬州漆器分为雕漆嵌玉、平磨螺细、骨石镶嵌、点螺、刻漆、彩绘钩刀、漆砂砚7个类别。产品有屏风、地屏、挂屏、台屏、衣柜、酒柜、电视柜,及各式桌、椅、几、凳、瓶、盘、筒、盒等家具和陈设用品300多种。扬州漆器造型稳固雅致,做工细腻精巧,色彩和谐匀称,光泽柔和腴润。其装饰艺术,既具有传统工艺富丽沉静的民族特色。60年代初制作的雕漆嵌玉《和平颂》、《喜鹊登梅》大挂屏,陈设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内。70年代初期创作平磨螺钿《南京长江大桥》大地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受到 过毛主席的赞扬。1979年春,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朝鲜,将点螺《锦绣万年春》台屏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金日成主席1987年9月,点螺木雕《泰山览胜》漆砂砚在东京、大阪专柜展出,受到各界人士赞美,后以400万元人民币售出。1988年2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件柔性可卷漆器《烟花三月》,其质地刚柔相济、可舒可卷、体积轻巧、便于携带和收藏,是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的巧妙结合,1989年4月在香港展出,各界人士视为奇观。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赠送纪念品也是扬州产的大型漆器 。扬州现有市、县属3家漆器工业企业即扬州漆器厂、漆器二厂、江都特种工艺厂,产品销售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做出了积极贡献。2004年,扬州漆器厂完成产值129.81万元,销售首次突破2000万元,新区新厂房一期已经完工。 2006年3月,扬州漆器被国家质量检验总局赋予原产地保护,这标志着扬州现代漆器业的发展已走在了苏州和杭州的前面。 2、关于雕版印刷业 出版印刷业是明清江南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江南在宋代就已在中国的出版印刷业中占有颇为重要的地位,到了明末,江南出版印刷业在全国已独占鳌头。而在江南,出版印刷业又主要集中于苏、杭、扬州三大城市以及湖州等城市。只苏州和南京所刻之书,就已占全国出售之书的十分之七,而且江南也因此而成为书籍的主要输出地区。清代江南出版印刷业比明代更盛,一直保 55 [1]持着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清末,随着现代印刷业的兴起,雕版印刷衰落。而到如今硕果仅存的只有扬州了 坐落在古城扬州北郊的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以保存着一套完整的古籍雕版印刷工艺和设备并保存着大批古书版片而闻名全国。 扬州的雕版印刷书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中期,刻书在扬州就较普遍。中唐著名诗人元稹在所撰《白氏长庆集序》一文中谈到白居易诗流传情况时,反映了当时扬州书籍的刻印和交易都很活跃。到了宋代,扬州的刻书业继续发展。南宋扬州州学主持刊刻的《梦溪笔谈》是最早刊本和祖本,也是扬州宋版面书的代表作。 清代扬州刻书到到鼎盛时期,刊刻数量之多、部头之大、质量之精前所未有。当时扬州刻书分官刻(以刻印地方志为主的官方机构)、私刻(个人刻书)、坊刻(刻书买卖的作坊)三种。扬州为刊刻《全唐诗》而建立官刻机构——扬州诗局,康熙帝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监刻,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便较刊刻成书。全书900卷,汇集2200家48900余首诗作。出版速度之快、校补之确当、缮写之规范、装帧之端庄雅致,无不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是扬州雕版印刷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作品。同治、光绪年间,与苏州、杭州等著名官书局合刻的“二十四史”,都是扬州诗局的延伸和发展。 自1992年以来,广陵古籍刻印社共出版了雕版古籍丛书30余部,单书40多种,其中不少图书因其具有较高的学术资料价值、版本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而获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和社会的欢迎。该社近念生产、印刷的《邓小平文选》、《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周恩来旅日日记》等线装本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弘扬雕版印刷传统工艺的前提下,也新刻了一批古籍,其中不被国外著名图书馆购藏。 如今的广陵古籍刻印社,下分编辑、发行、生产等部门和一个古籍印刷厂,成为一个年出图书、年画上百种的专业出版社,而作为特色的雕版印,正在不断发扬光大。作为发展现代文化休闲产业一大亮点,发展雕版印刷有以下优势: 一是古籍印刷是传播文化的课堂。悠久的雕版印刷工艺过程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古籍印刷史。广陵书社多次接待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历史系、图情系、古文献专业的师生参 [1]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2)[DB].[2004-10-24].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 坛 56 观访问。广陵书社雕版印刷的操作表演,解决了许多课堂上、书本上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国印刷博物馆的建立,为研究和展示中国印刷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广陵书社及所特有的至今还具备实用价值的雕版印刷、装帧全套工艺,是看得见、摸得着活教材,是弘扬扬州特色文化的教育学习宣传基地。 二是雕版印刷有市场需求。雕版印刷工艺在宗教界、旅游市场及海内外文化市场中,仍有较多的需求。尤其是佛教界对雕版印刷出版物,需求不断。广陵社雕版线装出版物在海外畅销,以及许多人获得一张雕版印刷物时的欣喜心情,展示了扬州雕版印刷事业以及市场的美好前景。参加华商大会客人把“秋瑞宴”菜谱搜寻一空"的一幕即是最好的印证。而且雕版印刷物品收藏,保值、增值前景不断看好。原来仅售20多元一部的《楚辞集注》现已值400多元;原售价40元一套的《西厢记》现已值1000多元一套。预计泥活字版《毛泽东诗词六十七首》将来会成百倍地看涨。前景十分诱人。 2005年10月,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在扬州开馆。2006??月23日,据文渊阁影印的线装本《四库全书》在扬州亮相,被淹没了150年的经典传世之作在邗江古籍印刷厂神奇怪复活,对于扬州古籍印刷业来说,意义非凡。 (四)、发展创意性的玩具业 扬州玩具业萌芽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半个世纪之中已经由当初一家小作坊,员工不足百人发展到如今300多家企业,员工12万人,年产值超过45亿元的规模产业,一跃成为江苏布绒玩具的“老大”,也是全国玩具业的领跑者。2005年扬州毛绒玩具出口达到55亿远,占全国三分之一。 把脉扬州玩具业,特别是布绒玩具行业,有三点顽症: 一是制造成本飞升,赢利空间变小。玩具业内有句话:“玩具业吃的是石油饭。”这形象地说出了扬州传统玩具业是以石油为原材料的事实。随着国际油价上涨,玩具业的成本也随之上涨。另外,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也是玩具业成本上涨的重要因素。 二是企业自身素质差异,产品档次差距越来越大。扬州市玩具业虽然起步较早,但企业管理水平差异较大,一些小作坊的产品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给扬州玩具业的发展带来“瓶颈”。 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难以适应国际竞争。玩具是文化的体现,也是科技的体现。美国玩具产品占全球玩具市场的三分之一,是与其产品的科技含量高有莫大关系的,而扬州玩具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是在所难免的。 57 现代扬州玩具业的发展必须与休闲文化联姻,要有创意内容。 一是产品取“新”,科技创新赢得市场。扬州市玩具业长期以长毛绒玩具主打天下,以往“以量取胜”的传统营销模式,在新的市场竞争机制中,已经显得落伍。因此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寻找新的市场空间,实现玩具产业的“二次创业”,以科技求发展,以科技求辉煌。 运作取“文”,借文化之台,唱玩具大戏。做玩具其实就是做文化,千万不可将彼此割裂开来。如今主题玩具的走俏就是这一理念在玩具市场的投影。巴比娃娃、牛奶妹、米老鼠、唐老鸭等等,都是与相关影视结合得较近较紧的产物,市场运作也较好。扬州玩具走进雅典奥运会,成为一种吉祥物,也正是如此。 二是观念取“变”,敢于做大、做强。扬州玩具业虽然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各自为政、经营分散的弊病。许多企业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比较浓重。与其他玩具生产基地相比,扬州玩具产业必须转变观念,联合经营,增强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由于扬州没有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制造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玩具业的发展与壮大。事实证明,企业规模越大,越有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走强强联合的道路,努力打造我市玩具业“航母”。 三是经营取“牌”,提升档次,打响名牌。作为“中国长毛绒玩具之乡”,扬州市尚缺少真正有自主知识 产权、技术支撑和品牌效应的较大规模玩具企业,多数企业没有品牌,没有自营出口权,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为他人做嫁衣”。因此,要尽快从OEM(加工贴牌生产)到OBM再到ODM(自主品牌生产)转型,打响三五家名牌企业,对于扬州市玩具业而言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方面,南京的好孩子集团、昆山的康濑公司、常州的大卫玩具都已在国外建立玩具生产基地,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2005年,扬州玩具的特色代表,“笛莎”娃娃将闯进迪士尼舞台。“笛莎”娃娃由扬州钟艺玩具有限公司在1993年研制生产,与扬州传统的毛绒玩具相比,“笛莎”娃娃是一种搪胶玩具,面部由搪胶制成,表情细致逼真,真实感强。与“芭比”娃娃相比,“笛莎”娃娃具有表情细致、耐摔、不容易破裂等特点。据了解,搪胶玩具目前全国只有3家公司能够生产。2006年3月,投资了100万元拍的一部24集动画片《笛莎日记》已制作完成,4月将在网上播放。它以现有的„笛莎娃娃?为中心人物故事,通过剧情的发展,不断引进新的人物形象。公司根据剧情的需要,在网上接受订单,推出新的人物形象的产品,通过动画片为载体,拓展产品链条,制造品牌卖点。 58 四、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对策 根据当代文化休闲产业发展趋势,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需求空间,文化休闲产业的区域和竞争环境,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模式四个战略规划依据,笔者认为扬州文化产业需构筑以下战略对策: 一、重树扬州城市休闲价值观 观念文化是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城市和市民在社会观、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总和。观念文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理念文化,是一个城市核心价值观、城市精神、城市本质内涵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一个城市政府所倡导的,具体通过一个城市的文件、标语、口号等得以体现,也是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反映;二是以市民为主导的风俗习惯、民间文化等,主要通过市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以及城市的民俗民风和市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平等得以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反映。观念文化作为城市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的体现,包含了一个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信息。因此,一方面,它对城市文化本身的发展,对城市的意识形态领域、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加强休闲观念文化建设,首先要继续弘扬开放、包容的扬州人文精神,并使之不断拓展延伸,扩展为市民精神的塑造,贯穿到市民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等具体方面,以此指导、影响和支配市民的行为方式和行为心理,;其次是围绕“休闲、文化、创业”,开展创业生活观教育,树立和形成既积极进取、致力创业,又心态平和、享受生活的现代生活理念和新型创业文化观;最后,是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通过城市公益性文化,如书刊、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文化场所等设施载体,突出扬州人文精神和休闲创业生活的氛围营造;通过物质文化载体,如电子媒体、网络、印刷物等,大力宣传扬州人文精神和休闲创业生活观;通过经营性文化产品,如娱乐业、休闲业、传媒业等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使人文精神和休闲创业生活观在娱乐性、益智性、消遣性和休闲性中得到体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休闲之中。 二、制定和完善文化服务贸易的保护与开放政策体系 实施“走出去”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必须根据加入WTO 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整体战略需求重建扬州文化外贸的政策系统和法律体系,改革扬州的文化外贸体制, 建立新的扬州文化外贸制度, 大力鼓励文化产品出口,充分利用WTO提供的全球文化市场的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贸易竞争 59 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加强对文化资源的保护、 开发和利用,要贯彻积极保护、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政策。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打破对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垄断,提高对现有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建立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基金,对经济落后的县(市)区给予必要的扶持,促进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符合外国消费需求优秀产品的创作、生产和营销,支持扬州先进文化服务商品的生产和营销。建立和健全促进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单位面向国际市场。 三、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及两岸三地相关城市文化产业的互动 [1]全球化发展的最新趋势是区域性集中和一体化,文化产业是这一趋势的最突出表现。学者认为,长江三角洲处于我国沿海南下北上的中心位置,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基础雄厚,城市体系整合度高,具备长三角一体化的条件。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商业价值最受推崇、企业家精神最为浓厚、创业创新最为活跃、商业信誉和交往操守也较为规范的地区。文化竞争力很强。 扬州首先加强与长三角城市人经济发展的磨合,力避文化产业发展同质化。要利用所处的区位优势,打破文化渊源的同脉衍生出社会环境的同质和经济要素上的同构,冲破同一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导致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趋同,打造不同于苏杭的文化休闲产业品牌。 其次加强与上海、北京、台湾的联系,把扬州打造成不同于苏州、杭州的长江三角洲中心休憩区。要利用近年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长江大桥的开通带来的利好,扩大“同城效应”,扩大文化产业发展半径,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合作。 四、创办世界级的休闲文化活动和交流 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吸引和创办国家级、世界级的特色文化活动和文化交流,构建开放多元的文化交流中心。充分利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平台和文化、经济和市场资源,利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充分利用扬州休闲、文化、创业的城市特色,依托会展业,大力开展各类文化交流,特别是生活文化的交流活动。 大力吸引和创办国家级乃至国际性的特色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和举办各类专业性生活文化类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吸引国内外艺术、文化机构、团体和艺术家到扬州开展交流、展示、展览等活动,构筑中外文化交流平台。 [1] 高宗仁.历史性的机遇:实现“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的若干建议A[.]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6 60 设计、推介和引导具有地域特色和兼容开放的扬州特色文化和特色文化产品,逐步走向世界文化舞台,使扬州丰富的文化资源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使扬州的历史文物、传统艺术、工艺美术等走向世界。 加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合作和贸易力度,按照有关国际惯例在 WTO法律框架下,有序地推进扬州的对外文化合作与文化贸易,要积极与世界著名文化企业集团合作、合资,积极引进先进的文化成果、科学技术和经营方式,熟悉和按照文化经营国际规则,借助国外信息、网络、渠道传播扬州文化。开放扬州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使扬州以鲜明独特的文化形象,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文化代言城市和较高知名度的文化休闲名城。 61 参考文献 ?期刊 [1]邓志阳. 休闲与休闲经济,J,(南方经济, 2001, (12) [2] 杜振威(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WTO与文化产业市场分析,J,.市场周刊, 2005, (2) [3]胡惠林(论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战略,J,(思想战线,2004,30(3) [4]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5]刘子众. 休闲文化的中西方差异,J,(体育文化导刊, 2003,(5) [6]刘耳. 中国古代休闲文化传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 17(5) [7]李东庆(中 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 2004, 24(2) [8]李春生、陈淑兰、王郑华.休闲文化研究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22(2) [9]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17(1) [10]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极其启示,J,(科技与管理, 2005,(1) [11]汪明峰(文化产业政策和城市发展:欧洲的经验和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1, 8(4) [12]徐涌先.休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20(4) [13]袁维海(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探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4, 18(1) 62 [14]朱慧萍(崛起的文化休闲产业经济,J,(国际商务研究,2005,(1) ?著作: [1]陈勇(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崔保国(2004-200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冯子标,焦斌龙(大趋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胡惠林,何元龙.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胡惠林,何元龙.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二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国道路[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花建.产业界面上的文化之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9]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 [10]李悅(产业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刘洁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2]连玉明,武建忠(中国国力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13]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经济分析[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14]马惠娣(走向世界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5]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6]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6]唐任伍,赵莉.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7]王鸿(扬州散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2002 [18]韦明铧.扬州文化谈片[M].扬州:广陵书社. 2004 [19]韦明铧(扬州掌故[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63 [20]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6 [21]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3]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4]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5]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6]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7]张少龙,国世平,范剑平,等(中国市场消费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8]朱正海(扬州大观[M](合肥:黄山书生社,2000 [29]朱正海(盐商与扬州[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2002 [30]朱福圭(扬州史述[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 ?电子文献 [1]李伯重.明清江南的出版印刷业[DB]. 2004.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张剑光.略论唐五代江南城市的经济功能[DB]. 2006. 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3]韦明铧.扬州学三题[DB]. 2004. 扬州文艺网 64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汤雪梅.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支出——从一起案例看如何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工作[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6:8(3A):124-125 65 致 谢 当学位论文画上最后一个句号,两年半的MPA学习也即将结束。在这段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但学到了知识,获得了友谊,而且实践了MPA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受益非浅。 在这里,首先感谢扬州市人民检察院对我多年的培养,为我打造了报考研究生的平台,感谢扬州市级机关工委给我提供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为我的事业发展增添了动力;其次,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诸位MPA任课教师,没有他们用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人生的智慧和敬业的精神为我们授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学习成果;尤其感谢我的导师胡惠林教授,导师的学术声誉、专业知识和治学精神令我由衷地敬佩,没有导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毫无保留地给予我关心、指导和帮助,指出问题不足,提出批评意见,我就不可能顺利完成学业;还要感谢扬州市级机关纪工委刘焕琴书记和全体同仁以及扬州市文化局王朝勃处长,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和有益的建议;特别感谢章晓懿老师对扬州学生的关爱,感谢MPA班的同学对我班级工作的信任与配合;感谢我各求学阶段的老师、同学、好朋友们给我的精神与智力支持,没有他们的鼓励和厚望,我就没有勇气走到今天,实现我的人生理想。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感谢他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感谢我的母亲,感谢她对我无怨无悔的宠爱;感谢我的儿子,没有费我的心力却很乖巧。在这里,我自豪地对所有关爱我的人说,谢谢你们帮我做成了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66
/
本文档为【扬州与苏州丶杭州文化休闲产业之比较——兼论扬州文化休闲产业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