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解读大势至菩萨

2012-08-06 5页 doc 25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7205

暂无简介

举报
解读大势至菩萨解读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 解读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 慧涛 持珍 《首楞严经》第五、第六卷讲“二十五圆通”,也即是二十五位圣者的修行实践报告,其中最殊胜的修学方法,就是最后第二十四、二十五两章——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圆通法门。 如所周知,“西方三圣”中,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大势至菩萨所代表的是“大智慧”,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是“大慈大悲”。 《楞严经》第六卷“选择圆通”一节,文殊菩萨点评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法门,是一种智慧方便法门;而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是最究竟...
解读大势至菩萨
解读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 解读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 慧涛 持珍 《首楞严经》第五、第六卷讲“二十五圆通”,也即是二十五位圣者的修行实践报告,其中最殊胜的修学,就是最后第二十四、二十五两章——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圆通法门。 如所周知,“西方三圣”中,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大势至菩萨所代的是“大智慧”,观世音菩萨所代表的是“大慈大悲”。 《楞严经》第六卷“选择圆通”一节,文殊菩萨点评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法门,是一种智慧方便法门;而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是最究竟的慈悲观照法门。 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即“念佛三昧”。何谓念?就是忆念、想念、念念不忘诸佛菩萨的功德与教诲,如子忆母,念佛亦然;当“与佛相应”,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得“念佛三昧”。即必须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收摄在“清净念”上,念念不断、念念不忘,对境而不惑,念佛才能圆通;并不只是如有人认为的念佛只是“用舌根”,那是以“呛”代“念”! 《楞严经》第六卷中,文殊师利菩萨在对“势至根大”一节作评述时说“诸行是无常,念性原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此是说:一切行为,本不能常住不变;念性若在生灭当中以生灭为因,那就不能得到无对待之“不生不灭”之果,又怎么能依此而获得圆通呢?这里强调的是“修因同果”。所以,“一心念佛”之“一心”,应该是“无生灭之心”;“净念相继”之“净念”,应该是“无生灭之念”。这样,才能得到以“安住于无对待的不生不灭”为标志的“无生法忍”,才是“证人三摩地”(智慧之正定)。所以,在信受奉行此“势至根大”法门时,在强调“与佛相应”时,行者要特别注意当从“诸行无常”到实现“无生灭之心念”的超越,才能获得最究竟的成就。 什么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呢?乃是先发菩提心,以“闻、思”而成就“如幻金刚三昧”。首先,要闻,从“观众生音声”到“反闻闻自性”,就是从“听闻教授”和“阅读、诵读经典”中去除我执,逐渐与圣贤同流,进入寂灭之境,以至声尘动、静之相都不生起,即“无对待”。然后,逐渐增进,使“闻与所闻”都归于寂灭。注意:“寂”,决不是“死寂”,而是“寂灭一切惑业”;“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寂灭而大觉。以至于“觉与所觉”,都归于空灵,趋向圆满。随后,“空与所空”也趋于寂灭,即不但证得“我、法俱空”,而且“顽空之念亦空”;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从而显发“自性光明”——这就是“如幻金刚三昧”。 这样,就能上与十方诸佛的妙明真心相应,与诸佛如来有着“同一慈力”,故观世音菩萨能具三十二应化身;下与十方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故观世音菩萨具有十四种无畏功德,圆具真正的菩提心。 综上所述,大势至菩萨教我们要依教奉行,才能“与佛相应”;观世音菩萨教我们要从“闻、思、修”证悟“空性”,即“缘起性空”,从而发起大慈大悲之菩提心,才能“显发自身本有的佛性’÷这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念佛法门”。相反,如果“口念弥陀心散乱”,那么“喊破喉咙也枉然”(蒲益大师名言)! 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 在《楞严经》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楞严大定”最精彩的内容;在修学中必须严格把握正确的大方向。正信的佛学,是要引导学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就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断恶修善”、“破迷开悟,断惑证真,人佛知见”、“离一切相,行一切善”。 为此,作为佛弟子就应当奉行五戒十善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利益众生,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恒顺众生,不舍众生,关爱众生; 对于“耳根圆通”,慧涛在反复研究、修习之后,在此以自己的见解,作以下综合性的讲述:观世音菩萨提出此“耳根圆通”的修学方法,总以“从闻思修,人三摩地”为指导思想--达耳之谓“闻”,着心之谓“思”,治习之谓“修”,这是修学中不可逾越的三个层次;克勤精修,解六结、越三空(即破“我执”、“法执”和“空执”),方可称为“人三摩地”。最重要的修学方法,是“人流亡所、反闻闻自性”。 “人流亡所”者,“人流”是“人正法之流”;“亡所”,即不随声尘之“动、静”相,以人于“寂静本妙之觉心境地”。此解释以“人于正法之流,不攀缘外境,不为境风所动”为根本义。因耳根的闻性,一向是随声流转,谓之为“出”,即“出流于外”;反之,则名为“人流”。所以,“初于闻中,人流亡所”乃是说从一开始就要把握大方向——“反闻闻自性”。在观照中,陶冶自己的心性,严守诸佛菩萨之身教、言教,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人六境而不惑,转八识成四智,而不攀缘——心能转境而不为境风所转。 接下来,“所人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说不为声尘之“动、静”表相所动,应将一切外来的干扰、噪声及心生的妄念、杂念,加以屏蔽、抑制,约束自己不受诱惑。“如是渐增”,是说经过反复的修炼,提高“信噪比”,使自己的“定力”,也就是“抗干扰的能力”不断增强。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是说一切的“能闻”与“所闻”,都应使之“得以净化”,并应“住无所住而生其心”。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是说一切都应以达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为归宿;而且要力求“尽善尽美,圆满殊胜”。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而“无常、无我”便是空,所以说“觉所觉空”。如是,以至于到达究竟的清净境界,便是“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说“空”不是“空洞无物”的“顽空”,而是“真空妙有”,是极富有“生命力”的;也就是通过反复的观照,认识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就能够由“无常、无我”而进人“常、乐、我、净”的“涅檠寂静”境界。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生、灭”都归于“灭”,就是出世间究竟的、没有对待的“寂灭”,也就是认识了宇宙人生“规律性”,这就是“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这里,“寂灭”、“涅盘寂静”,决不应以“消极”的观点来认识! “涅盘”,可以意译为“解脱”、“圆寂”、“寂灭”或“灭度”;本来是“灭除苦”、“吹灭苦”的意思,也就是彻底的“离苦得乐”。“解脱”就是“解除束缚,得大自在”。“圆寂”之“圆”是圆满一切智慧德行,也就是“觉行圆满”;“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寂灭”、“灭度”之“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重生死。所以,涅架乃是惑无不尽、德无不圆的成佛境界,也就是进入了超脱轮回、不生不灭、大自在的真如境界,即已由愚昧无知的此岸,进入智慧觉悟的彼岸了。此“涅盘寂静”中的“寂静”,应当是“心如止水、随机应对”,是非常积极的概念,而不是“心如死水,一事无成”! 正因为如此,所以于此“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即能“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也就是“无缘大慈”);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也就是“同体大悲”)。若在修学中,只是一空再空,空得一无所有,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能判断了别,那还能有这样救度众生的“慈力”与“悲仰”吗?
/
本文档为【解读大势至菩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