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山西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

2018-05-02 24页 doc 47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70070

暂无简介

举报
山西平遥古城山西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旅游龙头作用强势凸显 刚刚过去的2009年~山西平遥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业的龙头~在金融危机引发的旅游业市场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各项经济指标逆势上扬~旅游人数和门票收入实现双增长。 截止到2009年12月底~古城共接待游客112.66万人~同比增长22.6%,门票收入8826.42万元~同比增长23.9%。平遥古城领跑全省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再次强势凸显。 据介绍~2009年春节期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古城主办“我们的节日•春节——百台大戏乐平遥”活动。秋日~当地成功举办2009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参...
山西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 山西平遥古城:旅游龙头作用强势凸显 刚刚过去的2009年~山西平遥古城作为全省旅游业的龙头~在金融危机引发的旅游业市场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各项经济指标逆势上扬~旅游人数和门票收入实现双增长。 截止到2009年12月底~古城共接待游客112.66万人~同比增长22.6%,门票收入8826.42万元~同比增长23.9%。平遥古城领跑全省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再次强势凸显。 据介绍~2009年春节期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古城主办“我们的节日•春节——百台大戏乐平遥”活动。秋日~当地成功举办2009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参展国家和地区达到46个~参展摄影师1232名~展出图片2万余幅~大展的国际化特色进一步体现~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去年年初~平遥县还在全省率先启动开展“山西人半价游山西”、“平遥人免费游平遥”和“联百社、大促销”等活动。配合旅游消费春季行动~当地还推出古城门票半价优惠和“一城两寺80元”的半价优惠政策。 高雅经典的《一把酸枣》、乡土浓郁的《晋商乡音》、文化力作《汇通天下》以及清代县太爷升堂断案、文庙状元祭孔、我在平遥过大年、票号账房先生代写家书、市楼抛绣球招亲、镖局走镖、民间社火等独具古城特色~集参与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演艺和娱乐项目~犹如一道道“文化大餐”~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 抓住机遇 积极推进旅游小镇建设 ——丽江市特色小城镇建设经验 近年来~丽江市委、市政府抓住旅游业大好发展的有利时机~提 1 出了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强化规划指导~实施精品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把旅游小城镇建设当作培育和开发“旅游产品”来运作~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加大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力推动了旅游小城镇建设又快发好发展~既使城镇建设和旅游业得到同步推进和健康发展~又极大地带动了旅游小城镇周边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近10年来~继丽江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成功申报了“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东巴古籍文献世界记忆遗产,丽江先后荣获“世界上最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欧洲人最喜爱的旅游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殊荣。2005年列入“中国魅力名镇人居环境名镇”。 一、丽江市情与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丽江市地处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东接四川省凉山州和攀枝花市~南接大理~西北分别与怒江州、迪庆州毗邻。全市幅员面积20600平方公里~辖一区四县~即: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共59个乡镇4个办事处,建制镇8个,。全市总人口有113万人~其中80?span>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城镇化水平仅为22.71?span>。有纳西族、白族、傈僳族、彝族、普米族等10多种世居少数民族。丽江位于著名的滇川藏大三角文化交汇地~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必经地~长期以来丽江多种文化交融并存~多种民族和谐相处~以玉龙雪山、虎跳峡、泸沽湖、老君山为代表的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以丽江古城、东巴文化、摩梭风情等为主的绚丽多姿的人文资源~形成了丽江独具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丽江旅游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4年10月云南省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后~当时的丽江地委、行署提出了“旅游先导”发展战略~从此揭开了丽江旅游发展的序幕。短短10余年~丽江旅游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艰苦历程~经历了3次质的飞跃和 2 跨越式发展: ——“八五”抓观念~打基础。以1994年省政府在丽江召开滇西北旅游规划会为标志~丽江确立了“旅游先导”发展战略、大丽公路、玉龙雪山景区~使丽江从昔日的滇西北“口袋底”一跃成为云南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1995年10月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基到丽江视察工作~并实地考察了玉龙雪山、丽江古城风景区~对丽江旅游作出了高瞻远瞩的定位:“丽江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丽江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旅游景区”。1994年到1995年~到丽江的海内外游客由21.7万人次增加到84.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8100万元增加到3.26亿元。 ——“九五”抓机遇~上规模。1996年丽江“2〃3”大地震后~丽江变大灾害为大机遇促大发展~结合恢复重建~丽江的城市建设、公路交通、宾馆酒店、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加快了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并取得成功。1999年~丽江又抓住昆明“世博会”的机遇~强化了对丽江的宣传~1999年到2000年~丽江共接待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基、李瑞环、李岚清等中央领导30人次~省部级以上领导1100人次。1999年到丽江的游客达280.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8.7亿元。 ——“十五”抓质量~出效益。2001年以来~丽江又适时提出了以旅游业提质增效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推进了丽江旅游业的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推动旅游结算“一卡通”的“丽江模式”。2004年8月25日~“丽江旅游”股票在深圳发行上市~成为全省第一支上市旅游股票。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丽江的文化产业也得到空前发展~以《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和《千里走单骑》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精品响誉四方~极大地丰富了丽江旅游业的内涵~被旅游界称为“民族文化和旅游对接”的“丽江模式”和以“世界文化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2005年~丽江旅游 3 界又大规模开展了“构建和谐丽江~从诚信做起”的活动~推进了丽江旅游业的规范经营~提高了服务质量~进一步推进了全市旅游业由粗放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到2005年底~全市共接待海外旅客404.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23?span>~其中海外游客18.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为38.59亿元~同比增长21.51?span>。所初步统计~旅游业的总产值已占丽江国民生产总值的46?span>~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税收已占整个财政收入的46?span>~占居“半壁江山”。丽江已成为全国主要的旅游热区和世界上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二、丽江旅游小城镇建设的基本做法 “十五”以来~丽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建设~紧紧抓住各种发展机遇~加快了全市的城镇建设步伐。2005年~丽江城镇实现的GDP已占全市总数的70?span>~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0?span>~国家税收占全市的90?span>~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总的90?span>~城镇在推进丽江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的发展中已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丽江实施旅游小城镇建设工作以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积极探索旅游小城镇建设的新模式~把旅游小镇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档次、新的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年丽江撤地设市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第一个专会议就是“全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这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丽江的经济工作重点发生了两个重要而深刻的转变:即从原来注重第一产业发展向同时注重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转变,从原来侧重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向注重城镇建设、经营、管理转变。会议使丽江广大干部群众对积极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意义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2005年实施旅游小镇建设以来~丽江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订了“十一五”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构建和谐丽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突出又快又好发展这个主题~抓机遇、打 4 基础、建支柱、创名牌、增效益~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旅游强市、水能富市、和谐兴市、人才推动和全面开放六大战略~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开创丽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一,充分认识加快城镇建设、推进旅游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明确。 ,二,实施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旅游小镇开发、建设和经营的新路子。 丽江旅游小镇建设伊始~市委、市政府就大胆创新思路和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承办的发展模式。一是做好经营土地这篇文章~建立土地资源资本运行机制,二是对城镇道路经营权、保洁权、广告发布权等经营性基础设施~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三是小城镇建设采用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完??成立了丽江市投资开发公司、古城管理公司~引进了鼎业集团、江东集团等知名企业。 ,三,强化规划指导~制定了高水平、科学合理的规划~满足高品位、有个性的旅游小镇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需要。 “规划先行”、“规划高于一切”是丽江实施旅游小镇建设中各级部门领导嘴上常讲的专用名词。 2001年以来~我们委托法国PBA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研究所和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了《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为丽江城市发展模式的选择奠定了基础。2002年丽江撤地设市后~根据城市发展和丽江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组织实施了丽江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反复论证、沟通的基础上~最终委托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4--2020,》~修编成果已按法定程序完成报批~正式启用。 5 为了利用城镇建设促进丽江旅游支柱产业的培植与建设~《丽江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市区以及四个县城和20余个乡镇进行了认真定位。其中玉龙县拉市乡、石鼓镇、龙蟠乡、黎明乡、大具乡~古城区的束河古镇,束河办事处,~宁蒗县的永宁乡等重要旅游接点乡镇还进行了重点分析和规划~赋予这些乡镇“旅游小镇”的功能定位~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我市积极建设旅游小镇绘就了“蓝图”。通过不懈努力~目前已有5个乡镇启动了旅游小镇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我市旅游镇的建设工作已形成一种“旅游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互为动力”的良好态势。 ,四,旅游小镇开发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两相辉映、相得益彰~树立丽江古城品牌。 根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原则~综合分析和考虑旅游小镇类型、城镇人口、城镇最大承受力等因素~合理确定旅游小镇的功能和规则。2005年8月~丽江市列入云南省旅游小镇首批建设名单的有3类4个~即:保护提升型~古城区大研镇,开发建设型~束河古镇,规划准备型~玉龙县大具乡和宁蒗县永宁乡。 大研古镇,丽江古城,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2002年2月丽江成立了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2004年更名为古城保护管理局。同时成立了古城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古管局作为市政府部门行使古城保护管理的行政管理职能~古城管理公司负责古城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和古城保护项目的投融资及实施。 1.对古城有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从2003年至2004年年底~投资1.5亿元~实施了以古城净化、美化、绿化、亮化为主要内容的古城环境整治工程。其主要建设内容为:大研古城核心区2.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排污管网建设~修复和改造五花石路面~改造星级厕所~改造供水、消防管网设施~电力线、电信线、有线电视线入地~夜景亮化工程~绿化工程~户内的电气线路改造~古城北部玉河广场的建设工 6 程~民居院落修复工程。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使古城的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从2005年开始~着手开始整治古城周边环境。目前正在抓紧实施丽江军分区迁建项目、古城东郊环境整治项目~下一步即将实施狮子山环境整治、东北部不协调建筑拆迁。 2(对古城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丽江古城保留了浓郁的以纳西族为主的地方民族特色~是丽江古城作为世界遗产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和弘扬丽江古城的民族文化~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是规范商业行为~淡化现代商业气息~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为了减少商业活动带来的现代文明对古城风貌的冲击~我们对古城内的商业行为实行准入制度~把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核发的《准营证》作为进入古城从事经营活动的“第一证”~通过《准营证》的核发来规划丽江古城的商业行为。 二是对常住丽江古城的居住民居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从2004年1月起~我们每年安排近200万元资金~对古城的常住居居,特指原住居民,给每人每月10元的生活补助。成立古??偿的运输服务,人力三轮车,~服务人员均从古城内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困难人员中择优录用。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古城内的下岗、失业人员、社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极大的方便了古城居民的生产生活~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古城内的交通运输的服务行为。古城居民上星级厕所给予特别的优惠。实施民居修复补助项目。古城管委会与美国全球遗产基金会合作~共同对确因经济方面的原因而未能及时修缮房屋的居民户给予5000至20000元不等的补助~资助其修缮房屋。 三是安排专门的资金~支持、鼓励丽江的本土文化人士从事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展示等流动~目前已有一大批本土文化人士在古城内从事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如:民族歌舞表演队~每天在四方街开展各种民族民间的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古城内老年人的生活~又展示 7 了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成为了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志刚书斋”、“和品正艺堂”、“王志泓听水轩”、“沙蠡书屋”、“三希堂东巴纸书”、“学光东巴文化传承院”等一大批民族文化产品经营项目在古城的主要街道,东大街,从事民族文化的展示活动。 四是在古城内选择十个特色民居院落~实施“走进纳西人家”旅游项目~把东巴造纸、民族首饰加工、民族纺织、民族用品加工、纳西婚俗等丽江的民族民间手工艺、民风民俗以“纳西人家”的形式展示给广大的旅客。 ,五,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旅游小镇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新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城镇建设中主要职能是:认真编制规划和实施监督~通过创新机制和盘活土地资源~使土地使用更加规范、科学、合理,制定为旅游小镇建设的管理规定~规范行为准则~根据旅游小镇建设的需要~认真公开选择地方一级房地产开发商~同时制订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有关法规~营造公开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市场秩序。 在项目实施上~大胆探索和努力实践了“朋友发财我发展”的招商引资之路~丽江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束河古镇距离丽江古城4000米~因为它“民居建筑群依山傍水~房舍错落有致~具有典型的纳西古建筑特点”而被当作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2年年底~丽江束河古镇按照“立足文化、臵身旅游、建设城镇、政企双赢”的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昆明鼎业集团实施了“束河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束河古镇的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居民收入得到增加~企业的投资回报稳步增长并且形象和品牌不断升值~社会得到和谐发展。 束河旅游小镇开发建设项目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有:第一、必须深刻发掘地方民族文化~为项目注入灵魂。束河古镇项目就是紧紧抓住 8 民族特色古建筑群、茶马古道文化等一些独特的、“世界级”的文化元素~通过市场将其发掘、展示出来~满足旅游者的深层次需求。第二、必须实施综合开发~以商人的眼光为新的商人着想——突出品牌效应。第三、有形建设和产业培植必须紧密联系~确保城镇化质量。束河古镇的开发除了注重加强水、电、路、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十分注重景点的包装与建设~培植与包括文化展演、旅游产品加工、生活体验等内容丰富的各类“产业户”~夯实了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六,保护与开发并重~以保护促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促进保护~做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 丽江是三项“世界遗产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和丰富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问题至关重要~影响全局。丽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以来~丽江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了“保护古城就是弘扬先进文化”、“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先进生产力”的观念~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几十年来~丽江人从保护、保存、整治和发展四个方面入手~完整地保留了人类ang="EN-US"> 早在1958年~丽江县政府就确立了“保留古城~另建新城”的思路~1987年又专门编制了《丽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88年5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实施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古城保护建设管理条例》~1994年10月~云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颁布了《云南省丽江历史文化名城管理条例》~2006年2月~又对此条例进行了修订。2000年以来~丽江县委、县政府又先后制定发布了《大研古城消防安全管理条例》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巴文化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了丽江城的保护管理体系。 1996年丽江“2〃3”地震后~结合恢复重建~丽江地、县按照“原貌恢复~修旧如旧”的原则~实施了经省政府批准的丽江古城保护“五四三二一”工程。即:新建修缮排污、供排水、消防、电力通讯、照 9 明、道路5个系统,增加环卫、旅游接待、文化活动、绿化4个设施,改造东大街、四方街、新化街等3条街道,降低建筑及人口密度,整顿环境质量等。同时~公布了140户重点保护民居~每年安排专项资金进行保护~在省内外树立了典型。 几年来~丽江地方政府先后投入4亿多元资金对古城的基础和服务设施进行了高质量的保护性建设。先后新建排污管2万多米和日处理能力为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净化了古城水系的水质。据云南省水环境监测中心提供的资料~丽江古城水系黑龙潭、束河的水质级别均为一级。同时以古城核心区部位的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线路和供排水实施了“三线两管入地”工程~消除了古城视觉污染。关、停和迁出了古城内所有工业企业~改造了全部燃煤锅炉~安装了夜景房屋彩灯1.2万平方米。修缮、恢复和新建了石桥、木桥130多座~拆除了与古城风格不协调的多种建筑3万多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常年摆换鲜花5万多盆。 束河古镇的开发同样地把纳西传统民居保护和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列为首位。做到了保护与开发并重~以保护促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促进保护的良性互动。 三、丽江旅游小镇建设中的几条基本经验 “十五”以来~特别是丽江撤地设市以来~丽江市坚持实施城镇化战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镇发展之路~已经基本形成古城、老城、新城和各县城协调~旅游小镇魅力四射的城镇发展格局。丽江市的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规划区面积从“九五”末期的136平方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397.5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从“九五”末期的17.98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5.82万人,城镇化水平从“九五”末的15.9?font>增长到2005年的22.71?font>~年均增长1.36个百分点。至2005年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4.26平方公里~比“九五”末增加了10平方公里。丽江旅游小镇从无到有~2005年已 10 有4个镇列入云南省首批建设的旅游小镇名单。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已顺利建成并生产了良好的经济、文化、社会效应~成长为中国旅游的知名小镇。 在实施旅游小镇建设中~丽江市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群策群力~真抓实干~探索出了三条旅游小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是“政府搭抬~企业唱戏”。开发建设旅游小镇伊始~我们就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思路~用开放的办法搞建设。一方面~政府切实加强了对旅游小镇建设的指导和管理~通过制定政策、监督管理和搞好服务等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参与旅游小镇开发建设。在引入企业中坚持规划先行~提高“门槛”~坚持“一流的资源要引入一流的企业开发”的原则。束河古城引入昆明鼎业集团~由于集团实力雄厚~做到了高规划~高水平开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营销~经过三年的建设~就实现了政府企业和群众“三赢”的局面。 二是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在旅游小镇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强化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努力做到使小镇历史文化和景观环境的依据与经济协调发展统一起来。 在具体实施中~做到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在规划中就强化了各级政府对文化遗存的管理和保护责任~明确划定了保护的区域和范围~开发项目要服从保护的需要。在建设过程中~注意克服把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城镇发展对立起来~把人居环境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对立起来~把城镇建设现代化和大马路、高楼房等同起来~把城镇产业培育和大厂房、大烟囱等同起来的错误倾向~避免因掠夺性、破坏性开发行为造成旅游小镇风貌缺失和特色消失。 三是旅游小城镇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在实施旅游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11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工作新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探索旅游反哺农业的新路子。例如~束河古镇的旅游开发~直接为农民提供导游、保洁和绿化等140多个工作岗位~扶持和引导当地村民300余人参加物业管理、300多户村民从事餐饮、旅游、畜产品等经营活动~使村民的可支配收入成倍增加~开发前的2002年~束河村民人均纯收入仅800余元~而到了2004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余元。目前~前来束河观光旅游的游客平均每天有5400多人~旺季时游客高达12000多人~2005年束河古镇的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00多万元。束河旅游小镇建设取得了政府、企业、农民“三赢”的可喜成绩。 重庆市古镇开发建设要学周庄模式 解决资源丰富但保护资金不足、知名度低等问题 重庆古镇数量虽比苏州多一倍~但没有哪个古镇的名气、人气赶得上周庄、同里。明年起~重庆古镇将借鉴苏州模式~让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借旅游这趟车~走上保护与利用、互动的道路。 昨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与发展论坛在渝召开~我市专门邀请苏州周庄、湖南凤凰、山西平遥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前来传经送宝。 我市名镇占全国一成 市建委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我市涞滩镇、双江镇、西沱镇、中山镇、龙兴镇、龙潭镇、偏岩镇、塘河镇、东溪镇9个古镇相继被批准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走马镇、安居镇、松溉镇、丰盛镇也通过专家评审~到今年底~我市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数量将达到13个~占全国85个名镇总数的1/10多。” 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委员何智亚介绍~我市的国 12 家级和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数量虽然在西部地区是最多的~类型也是最丰富的~但经费短缺一直成为制约古镇保护的重要因素。“过去几十年受到的损毁、破坏十分严重~名镇名村保护欠账太多。” 保护就是创造GDP 苏州市副市长朱建胜介绍~该市有周庄、同里、沙溪等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朱建胜说~苏州市一直把古镇古村落保护~作为促进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就是创造GDP”。 如何保护好古镇?朱建胜认为~必须走保护与利用并重、互动的道路~没有保护的利用将导致破坏~没有利用的保护也不可持续~必须二者结合良性循环。周庄20多年来~经历了十年保护、十年开发~就带来大实惠~2007年周庄旅游收入达20亿元~旅游业产值占到全镇GDP的50%。而我市接待中外游客最多的古镇磁器口~近4年累计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仅1.53亿。 明年是古镇旅游年 实际上~我市在古镇旅游方面做了探索~但整体推进仍不够~知名度在全国未叫响。 市建委等表示~除国家财政拨款外~今后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介入我市名镇保护、开发、利用~突出特色~让养在深闺的古镇重焕生机。 市旅游局称~为推动我市古镇良性发展~市政府已确定将明年定为古镇旅游主题年~今年将敲定2009古镇旅游主题年十大项目~让更多市民、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开发利用。 中国城市的文化遗产、名镇名村保护~往往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经济或旅游价值~如果没有~那么就成了经济发展的障碍。这种保护的初衷、出发点就是错误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项目官员杜晓帆 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盛行修建“假古董”建筑~这是对一座 13 城市历史真实性、完整性的破坏~已成一大旅游污染。 ——原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 加快实施城镇化毫无疑问没有错~但必须以固有的历史文化为脉络~发掘利用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在构筑城市“筋”和“骨”的同时~必须凝聚城市的“气”和“神”。 ——重庆市建委主任程志毅 大视角下的中国乡村旅游与反贫困 一、反贫困:中国从20世纪初开始的重大历史任务 20世纪前50年~中华民族为了自由、民主、解放~展开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民主革命浪潮。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从北伐战争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到"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从推翻封建王朝、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到建立新中国~根本目标就是要将四亿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为中华民族的反贫困和富裕、文明、发展奠定政治基础。 20世纪后50年~为了建设雄厚的反贫困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开创了建设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从土地改革到新时期改革开放~从国家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从对民族资本的改造利用到对外资的吸引~从"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到沿海开放战略、西部大开发和振兴老工业基地~从经济的历史性探索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占世界总量不到1/20的耕地等资源基础上~解决了占世界总人口近1/4的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与世纪之交基本实现了小康生活的目标~并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宏伟目标。 14 在为反贫困建立政治、经济基础的同时~中国政府还始终关注并着力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发展和基本生存需要。一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以缩小"三大差别"和缓解、消除贫困为目标~通过土地改革全面解决几亿无地、少地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生产资料基础问题~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效果最显著的反贫困战略举措。二是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等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也始终没有忘记人民大众的生存、温饱、健康等基本需要~号召干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支持相对贫困落后的农村发展。三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展开了直接面对贫困宣战的几大反贫困战役~从救济贫困人口到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从全面扶贫到扶贫攻坚~20多年间使得中国贫困人口的总数从2.5亿迅速下降为2900万~大部分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贫困乡脱掉了贫困帽子。四是在以农村为反贫困主战场的同时~中国政府也一直没有忽视城市中的贫困问题~通过采取待业、失业救济补贴和再就业扶持~建立退休金统管、大病资金统筹和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划定城市贫困线、对低于贫困线的城市居民发放生活补贴~为经济困难家庭提供经济实用房和廉租公房等等~来解决城市贫困人群的生存、发展问题。 二、旅游发展与反贫困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旅游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国人、世人瞩目的成就~20年间从旅游资源大国发展成为亚洲和世界旅游大国~接待过夜入境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创汇均排名世界第五位,2002年~下同,,国民旅游年出游人数达到8.95亿人次(8.78加0.166)~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成长最快的出境旅游市场,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相当于GDP的5.44%~旅游核心产业就业613万人~旅游经济就业总数达到5149万人~占全部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分别为7.0%和24.4%~成为国民经济新 15 的增长点和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 旅游是平衡地区发展和缩小地区、城乡、工农差别的重要渠道。通过发展旅游~以乡村和相对贫困落后地区为主开发旅游项目~建立旅游目的地~以国外和国内城市与发达地区作为主要客源地~将高收入和素质相对较高的人群引入低收入人口居住地区~实现人口、资金、劳动力、商品、技术、信息的城乡、区域和不同收入阶层间由高到低地单向流动或双向互动~有力地促进了乡村、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和全国经济社会的城乡、区域平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涌现出一大批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人民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典型~象革命老区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贫困山区张家界、黄山、长白山~少数民族地区九寨沟、西双版纳、丽江、延吉和西北的很多地区~领袖故里韶山、广安等。据测算~中国25年中通过发展旅游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有6000-8000万~占期初全部贫困人口的1/4-1/3。 旅游扶贫是非常成功有效的开发式扶贫。一是通过发展旅游脱贫的人口~不仅返贫率极低~而且能够比较快地由脱贫走上致富的道路~因为旅游带给贫困地区及其居民的~不仅仅是增加收入。通过增加就业、加强交往、沟通信息、传播技术~使得贫困地区居民的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使得这些地区的积累、创新、发展能力迅速增强。二是旅游扶贫还具有非常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贫困地区建设目的地发展旅游~加强了水土保持、荒山绿化、环境治理~带动了农副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文化、教育、科技、卫生、通信、城乡建设、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的加快发展~特别是在保护、开发利用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文化方面发挥了十分独特的作用。例如在贵州~通过以民族文化为主要资源基础发展乡村旅游~在黔东南巴拉河等地建立的乡村旅游点~正在加快消失的民族建筑、服饰、歌舞、风俗又鲜活地再现了~并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16 为了继续扩大旅游发展在反贫困斗争中的成效~中国政府从新世纪初期开始研究和实施新的旅游扶贫工程。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号召~结合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族旅游、产业旅游、科教旅游、扶贫旅游等~加快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落后地区旅游开发建设步伐~在更好地满足国内外旅游者需求的同时~更有力、更大量地促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三、乡村旅游与反贫困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风貌、乡村生产生活场景、乡村自然和人文社会环境等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吸引旅游者前往从事观光、体验、娱乐、休闲、度假。从大范围看~所有在乡村社区开展的旅游都可以称为乡村旅游~它是与都市旅游相对称的。乡村旅游与民族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关系密切。它较好地适应了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特别是对城市居民~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工作和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乡村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悠然自得的生活劳动场景、清新的空气、新鲜无污染的绿色饮食等~都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此~乡村旅游从工业革命之后就逐步兴起。事实上~在英国等工业化国家开始产生的有组织旅游~就是组织伦敦、曼彻斯特等城市居民乘火车到乡村观光、娱乐、休闲。 目前在中国~乡村旅游的客源主体是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主要形式有古村落、古镇、民族村寨和大中城市周边的度假村、山庄、"农家乐"等。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产品是吸引附近的大中城市居民前往短期度假、休闲、娱乐~吸引远程和国外游客前往旅游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一部分与民族民俗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民族村寨、古村古镇旅游。如江苏、浙江、安徽、山西等地开发的水乡古镇、古村落旅游。贵州省在世界旅游组织的资助、指导下~开展乡村旅游的 17 起点也很高~影响很大~效果也一定会很好。 乡村旅游对反贫困的作用最大、最直接。乡村旅游项目和目的地所处的社区基本都是贫困地区~其居民基本都是贫困人口~而其旅游者都是来自境外、城市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居民。同时~乡村旅游最主要的特色是简约质朴的生产、生活环境~包括秀美的山水、清新的空气、淳朴的民风、奇特的民俗、精美的服饰、典型的建筑、绿色的饮食、舒缓的节奏等。这些都是既有的~开发配套和包装、组织接待和服务等所需要的资金、技术要求有限~设备、材料和管理、服务技能等基本是天然存在的。 乡村旅游最需要避免的一点就是"城镇化"~即在规划设计、建筑形式和材料、设施设备、管理服务各方面简单地学习城市~将乡村旅游点建设成为一个个小城镇~使得最受城市居民青睐、喜爱的乡村风貌、乡情野趣大受影响~甚至荡然无存。 乡村旅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人依然~物依然~事依然~但功效则迥然。 关于打造辽西旅游带的几点思考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冲击下~旅游业损失最为惨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前正是旅游业积蓄力量~优化结构~大搞基础建设的有利时机。研究打造辽西旅游带的课题正逢其时。 一、养在深闺人未识 辽宁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第三产业中的一支生力军~但发展极不平衡。2002年沈阳--大连--丹东金三角旅游带吸纳了全省接待的82%国内游客、97%的境外游客~而辽西地区只是个零头。辽西5市旅游总收入仅占全省11.02%~其中外汇收入仅占2.03%~不仅游客少~人均消费水平也低~境外游客人均消费311美元~占全省 18 平均值的52.5%~国内游客493元~占全省平均值的78%。金三角已经是成熟的旅游带~需要进一步发展利用好~如果说辽宁旅游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那么这个空间主要表现在辽西。 辽西地区旅游资源极具特色~类型多~品位高~组合条件好~是一条典型的高价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旅游带~只不过多年来开发不够~经营不够~宣传不够~包装不够~"养在深闺人未识"~处在初级开发或没开发阶段~没有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白白捧着一个金饭碗。如绥中县的九门口水上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由于道路、配套设施和人文开发不够~去年最好门票收入才50万元~而相邻的山海关仅门票收入就4000万元~加上辅助设施收入1个亿。 辽西5市除葫芦岛市外,均没有把旅游业放在重要地位,因为目前辽西旅游经济规模很小~档次较低~旅游资源大部分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处在原始粗放经营阶段~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不高~在经济中所占份额很低。去年全省旅游总收入已相当全省GDP的8.1%~沈阳、大连、丹东等市已达到10%左右~而辽西本来总量就小~所占份额还低。5市平均只相当于GDP的5.3% ~低于全省2.8个百分点,葫芦岛6.6%、锦州7%、朝阳6.6%、阜新3.9%、盘锦2.6%,。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没发挥出来~因而也难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但是5市潜力巨大~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辽西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52.7%,全省41.8%,~其中外汇收入增长87.7%,全省18.8%,~入境旅游人数增长169.8%(全省25.6%)~国内旅游人数增长43%(全省26%)。辽西旅游业正处在量态扩张阶段~大规模建设期~如果搞得好~辽西旅游产业倍增、翻番都可以实现。虽然暂时因"非典"影响受挫~但旅游业复苏很快~还会呈现反弹。当前又逢许多好机遇~如京沈、锦阜、锦朝高速公路联网~阜沪铁路通车~京沈高速铁路即将通车~甚至沈大高速公路封路一年半也是机遇。如果锦州-大连开通航线,先搞旅游包机~逐渐发展到每周几次航班~可以把旅顺、大连的境外游客引到 19 辽西~大连一年入境游客50万~辽西5市之和才3万人~引出十之一二就不得了。 二、掀起你的盖头来 旅游业是具有特殊性的经济产业~可以超越地区生产力总体水平单兵独进发展~有人认为贫困地区各方面基础薄弱~旅游业不可能一枝独秀。通常情况下一个产业不能超越地区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单兵独进~但旅游业有其特殊性~它可以超越地区总体发展规模而超常规发展。反过来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又可以带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还可以带动贫困地区超越发展阶段而率先实现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比如云南、广西~是经济落后地区~但却是旅游业发达省~反过来旅游业发展了~又牵动地区整体经济提速。如大理市50万人口~12万从事旅游~旅游产业已不是一般意义的支柱产业~而是顶梁柱了。在云南旅游业承担着"烟草富省、旅游富民"的重担~已成为该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是污染少、消耗低、劳动密集产业。而辽西生态脆弱~旅游资源富集~正处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期~从一、二产业转移出大量劳动力~应把旅游业作为首选的接续产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完全可以培育成支柱产业之一。 辽西旅游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开发程度较低~知名度较低~还蒙着厚厚的盖头。现在各级政府和企业发展辽西旅游的热情很高~问题是要找准突破口~掀起辽西的盖头之后~让游客看什么,可以抓住这样几个亮点: 一看古文化沉淀。辽西遗存下来相当丰富的人文积淀~大量的古城、古遗址、古寺庙、古墓葬~难以计数的珍贵出土文物~这些资源大部分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辽西是中原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会点、黄金段、过渡段~是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热点区。这一带古文化景观厚重、深邃、悠远~有些是国家顶尖甚至世界顶尖的。但目前刚露冰山一角~需要重新审视定位它们的开发价值和取向~请专 20 家论证~拿出与国际接轨的全新~沿线要改善设施和条件~提升品位~充分挖掘其可利用的文化内涵~建设新的人文景点。近年省政府提出打清文化牌~沈阳、抚顺搞清前文化游很成功~但这篇文章我们旅游系统还没有做足~没有延伸到辽西。清王朝从老城,新宾,起兵~东京,辽阳,中转~盛京,沈阳,坐殿~经辽西反复与明军争战~广宁,北宁,之战~宁远,兴城,之战~至九门口一片石大战入关~这才是一条完整的清前文化线。反过来~还可以作一条清帝东巡祭祖线~前接北京、承德~经辽西绥中、兴城、锦州、北宁以及朝阳等多处~住在什么地方~吃什么菜~写过什么诗~题过什么字~留下什么故事~都可以大作文章~后连沈阳~和"金三角"连起来。辽宁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品牌就是辽文化线~"辽"是辽宁省垄断性的资源。 二看山海大漠的迤逦和雄浑。辽西依山傍海~地貌复杂多样~演绎出无数奇山异水~其核心价值在于自然风光的原始性和震撼性。如葫芦岛200多公里海岸线~沙软滩平~风轻浪细~天蓝水碧~简直是一条黄金海岸。而兴城集古城、海滨、温泉、仙岛、山林为一体~又发生过那么多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故事~老天爷把诸类旅游资源组合得精妙绝伦。再加上它辐射京津唐和辽宁中部两大城市群的地缘优势~完全可以建设成国家级、世界性的旅游名城。即使是阜新、朝阳的苍凉其实也是卖点。比较论告诉我们~常规意义上负面的东西并非没有价值~对旅游业而言有特色、有差异的就是有价值的。如阜新大青沟山不高、林不奇、水不大~但它是沙漠里的绿洲~就获得了特有的神韵。 三看辽西独特的风土民情和宗教文化。辽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鲜卑、契丹、女真等古代民族在辽西的舞台上演出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戏~在今天的少数民族中仍能找到踪影~使辽西风情丰富多彩~对旅游业来说是一种别样风景线。事实上当今世界旅游业已不再仅仅囿于传统的观光型和度假型~发展趋势走向精神层面追求。如阜新的东 21 藏文化~与西藏有同有异。经过农耕文明熏陶的辽西蒙古族与内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又有不同。散落在辽西走廊上的后金将士后裔与京城的八旗子弟性格特征也独具魅力。辽西的民俗风情宗教文化充满了神秘性和诱惑力~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四看古生物化石宝库。朝阳、阜新、锦州古生物化石储量之大~品种之全举世罕见。在这世界上第一朵花绽开的地方~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可以筹建大型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类似侏罗纪公园式的主题公园等等。 三、把散落的珍珠穿成串 辽西地区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目前还是散落的珍珠~穿不成串~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各市各自为战~互不衔接~没有形成合力。旅游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需要集聚效应~需要在较大的区域内设计、打造。特别是辽西单个市经济力量薄弱~最多快好省的出路就是在辽西区域内联合开发。 目前全国跨省市合作已有成功的范例:,1,中央政府直管的~川、滇、黔三省联合打造世界极品茶马古道旅游带~已列入国家"十五"重点项目,,2,自下而上的~云南5州市建立喀斯特景观旅游协作区~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跨地区全方位开放~消除协作区内的政策壁垒~实现旅游要素自由流动,,3,自上而下的~三峡旅游资源规划领导小组~由国家旅游局、国家计委、西部开发办、国务院三峡委、交通部、水利部六部委组成~辐射4省市~统一整合旅游资源~以期避免过去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局面。 第一种方式需要装进国家大盘子中,第二种方式适宜运营中的成熟景区~采取地方政府联合协调,而起步阶段宜取第三种方式。辽西旅游带正值开发建设的起步阶段~涉及农、林、水、文化、建设、交通、环保、计划、财政等多个部门~宜实行第三种方式~政府主导型战略。建议省里成立一个打造辽西旅游带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挂 22 帅~吸收5市领导和省直有关部门参加~加强对辽西旅游带建设的领导~协调各市和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打破地区各自为战~分散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形成合力~加大工作力度。同时~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目前~不仅辽西旅游缺乏整体打造~与金三角旅游带缺乏衔接~而且与交通、城建、退耕还林、经济转型项目等都缺乏统筹考虑~类似建设锦州港影响了笔架山天桥景观的遗憾现在仍在发生~给环境保护、文物保护等留下了隐患。应该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打破地域和条块之间的分割~对辽西旅游建设、布局、旅游线路设计组合及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还要将辽西旅游带建设纳入省政府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并将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保护文物、扶贫脱困相结合~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互相借势~资源共享~连点连线~整合组装~共同塑造辽西旅游带的整体形象。 最近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发展辽西北的决定~辽西旅游带建设若能搭上这趟车~将打造一条国家极品旅游带~使之成为辽宁省联结关内外的黄金走廊~辐射东北、内蒙古腹地的聚宝盆~推动这一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带动全省旅游业跨上一个大台阶,进而联动全省经济提速。,本文作者系辽宁省旅游局副局长, 23
/
本文档为【山西平遥古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