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学习青少年生命教育总结

学习青少年生命教育总结

2017-10-10 8页 doc 21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学习青少年生命教育总结学习青少年生命教育总结 对于教育,爱因斯坦认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不能忽略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因为生命教育是为了青少年的生命健康与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一项德育工作, 也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命教育的意蕴、缘起与提出 (一)生命教育的意蕴 生命教育是一...
学习青少年生命教育总结
学习青少年生命教育 对于教育,爱因斯坦认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不能忽略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因为生命教育是为了青少年的生命健康与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一项德育工作, 也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迫切,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命教育的意蕴、缘起与提出 (一)生命教育的意蕴 生命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它的目的是关注整个的教育体系要有生命力,教导学生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怀。 对于生命,大英百科全开宗明义的解释是:“一个很难下定义的现象”, 一语道尽了生命的复杂性。由此,对于生命教育,学者专家由于不同知识背景对“生命”意涵的思考不同,对“生命教育”理念的解读或阐述也有所不同。有从哲学的角度,强调正确人生观与人生哲学的实践;有从宗教的思考,重视生命终极关怀与生命意义的体现;也有从生死学的探索,主张应从死亡议题的讨论,培养生死的智慧;或者从生活及伦理教育切入,强调从自我概念、健全人格到圆融人际关系的培养与实践。尽管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对生命教育内涵的阐述都有其独特性,但是站在教育的立场,其共同关怀的重点就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基于人的生命规律,以生命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为受教育者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生命教育的缘起与提出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其后他倡导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西方国家明确标举“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概念的,当数1979年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该中心现已发展 1 为一个国际性机构,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制。1989年日本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的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国外已得到迅速发展。 在我国,有关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台湾比大陆起步早。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已经散见于台湾某些大学的课程中。1997年,由于台湾学校一再发生暴力及自杀事件,台湾省教育厅厅长陈英豪认为必须尽快在校园实行生命教育,台湾省教育厅于该年年底在全台湾中学开始进行生命教育,并期望这项关系到21世纪教育远景的重要教育能向下与向上延伸至小学与大学,以使生命教育在十六年学校教育中得到全程化、一贯化与完整化的实现。 当生命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如火如荼地开展之时,我国内地教育界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却刚刚起步。2003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努力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与原课程标准相比,新的课程目标增加并突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新课标,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体会生命的可贵;知道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实现人生意义,体现生命的价值;理解自尊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这些规定成为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亮点之一。上海于2004年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2004年底,辽宁省中小学也启动了生命教育工程。2004年8月,160多名在北戴河参加会议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发出了在中国青少年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倡议,他们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思想道德建设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真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也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应根基于生命的本身,让受教育者珍爱生命并更好地生活,是当代教育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的应有本质。 (一)社会和谐需要生命教育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 是一个公正、 2 有序、开放、多元、宽容、合作的社会, 是一个充满和谐底蕴、具备价值认同的社会。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形成有利于社会团结、凝聚人心、面向未来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 每个社会成员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认同;社会成员之间互相认同与接纳;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的认同;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同;人们对宇宙、世界、人类的认同等等。它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维度。 其中,生命的和谐是人类所有活动的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然而,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社会上存在的生命漠视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自杀现象、不安全生产和交通事故无不影响社会的和谐。此外,中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水灾、旱灾、火患、地震、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不断凸显的社会问题也造成人心惶惶,人们感受着生命的脆弱却又无法消除内心的恐惧。 生命是人的根本,人本主义的基础是生命意识。可以说,离开了培养人、塑造人为根本宗旨而存在的教育,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本保证,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因此,关注生命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需要生命教育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通过论述异化与自由两大范畴,提出了关于“新型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的构想,并指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1867年,马克思在《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的指示》中,把教育理解为心的教育(Mental educaton)、身的教育(Bodily educaton)和技术学训练(Teehnolgical training)。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求人们能够自主地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能够正确地平衡权利和义务关系,塑造健全的人格。反之,一个孤陋寡闻、思想偏执、心胸狭隘、行为怪异的人,只能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令人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是以扭曲的形态在现实中运行的。学校教育中过度强调升学和考试,生命的意义都被压缩为数理化英等科目的学习和分数。当人被化约为简单分数时,其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都被忽略,这种以知识技能传授 3 为主要取向的应试教育必然会造成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近年来,青少年忽视自身与他人生命的例子层出不穷。他们轻则“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呼朋唤友飙车狂啸、流连网吧日夜不歇;重则遇到挫折便颓废丧志、逃避轻生。 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看重自己、尊重他人,培养青少年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使其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一角度来看,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即生命,生活即教育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教育的追求就是人的生命发展。人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需要教育,教育成为生命存在的形式,成为生命的一种内在品性,成为生命自身的需要。从生命的完整的发展角度看,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文化生命都呼唤着教育。因此,教育已经成为生命存在的支柱,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教育,正如杜威所言“新教育同生长的原则协调一致”。教育和生命内在地融合在一起,生命贯穿于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之中。 教育不是教人去“死”,而是教人去“活”。“生活就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生活就是生命的亲历性和实践性,是生命的一种自主、自由的伸展,生活是教育的营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 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即要让生活和教育打成一片,在生活中完成教育,这既是“教学做合一”的精髓,也是“教育即生命”的体现。 三、树立生命教育理念,让教育充满生命的气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 4 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可以看出,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应该是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性的完善。作为关注人的生命整体发展和价值升华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生命教育理念,培植生命意识,高扬生命情怀。 学校是学生系统地接受全面教育和培养的场所,对青少年生命观的形成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然而,当今学校的教育在功利主义和实用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之下, 教育目的严重异化,人类早期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即对生命、希望、自由、公正、平等、爱和美等的追求被“应试教育”模式替代,使教育过程中缺少对人的尊重, 缺少生命情感的培养和生命意义的追寻。因此,学校应把生命教育放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来认识和思考,构建思想教育、校园文化、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模式。生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 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 而大都是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 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所以,不仅学校的整个教育过程(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要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开展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而且学校还要重视营造生命教育氛围,通过校园文化等各种途径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意识。同时在校园管理中要充分体现出对生命的重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呵护,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生命化。 (二)创新生命教育形式,拓展生命教育内容 生命教育不是单一的说教式的方式,需通过切实的生命教育活动,不断创新生命教育形式,拓展生命教育内容,才能优化青少年的生命状态,调动青少年的生命活力,强化青少年个体保护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增强驾驭自身生命和人生命运的能力。 1、敬畏生命、珍惜自我 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贵贱之分,都是无价的。对待生命,事无巨细,都应心存敬畏。而只有畏惧生命,才会珍惜自我。要充分利用生命知识讲座、生命阅读活动和生命主题班会等活动向青少年传递全面系统、且切近实用的生命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例如,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的9月1日中小学生开学日,中央电视台给电视机前数千万中小学师生和家长上了一 5 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以当年在我国发生的影响巨大的事件以及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范人物为课堂内容,形象而不死板,生动而不做作。它抓住了生命教育的最好时机,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对生命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与认识。经历了四川大地震的沉痛,经历了百年奥运的辉煌,经历了生离死别情感的磨练,经历了奥林匹克精神的洗礼,青少年在自己的青春成长中,已经真切地接受了一场生命教育的洗礼。笔者相信,这种知情意行整合的生命教育对青少年生命理念的渗透是不可估量的,因为价值理念只有诚于中(内化),才能形于外(落实在实践中)。 2、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 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体现的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青少年教育如果仅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而不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就只有“如何而生”的本领,而没有“为何而生”的感悟。教育者可以利用丰富的课余文化、传统节日文化和制度、管理文化提高人文素质、陶冶情操,开发人性和潜力,革新人的天赋,扩大人的生命内涵,为人的一生奠基。 、进行感恩教育,树立责任意识 3 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青少年自身的切身感受体味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青少年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的“恩”。 孔子曰:“仁者爱人”。 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责任感的重要基础,也是青少年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教育者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抓住各种机会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叶澜先生说过,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必须走出“工具性”的误区,回归教育的生命本性,提升生命的质量。 6
/
本文档为【学习青少年生命教育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