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

2017-11-01 8页 doc 37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 第27卷第1期2008年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SocialScienceEditionVo l.27No.12008.2收稿日期:2007-12-26作者简介:杨义容1981-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杨义容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摘 要:研究方言是研究地方文化的一把钥匙而各地方言中饮食...
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
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 第27卷第1期2008年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ZhengzhouInstituteofAeronauticalIndustryManagementSocialScienceEditionVo l.27No.12008.2收稿日期:2007-12-26作者简介:杨义容1981-女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杨义容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摘 要:研究方言是研究地方文化的一把钥匙而各地方言中饮食语言又各具特色从饮食语言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地方饮食文化还可以透视出地域文化的特色。文章通过分析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语言来探讨其中体现的武汉文化。关键词:武汉方言饮食语言武汉文化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1750200801-0087-03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对文化具有极强的涵盖力它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标本”、“化石”。对文化的记录深刻地反映了文化的实质。而方言是语言的下位概念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在不同地域上的变体是地域文化的表征。就一般情况来说使用同一种方言的人比较容易形成一致的亚文化。凭借一套共同使用的言语符号进行交往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共同的价值观念奠定文化的核心层面。武汉方言是一种极富地方色彩的语言。它漂在长江里系在码头上在三镇贩夫走卒的肩膀上晃荡随着武汉商业的兴旺而发扬光大。武汉方言有三大特色:一是没有卷舌音二是没有轻声三是前鼻音和后鼻音分不清。但正是这些地方特色使得武汉话音调铿锵有力诙谐幽默生动形象充分显示出武汉人豁达乐观、豪爽奔放的性情。武汉地处九省通衢长江、汉水流经市中心是湖北的省会同时也是湖北的经济、文化中心她以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为整个湖北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武汉方言集中反映了武汉的文化现象体现了地方的文化内核。人们常说“说在北京穿在上海吃在广州玩在杭州吃穿在武汉。”饮食作为武汉的特色文化它反映的不只是饮食文化在此本文想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语言来探讨武汉文化。一、立足本土、兼收并蓄、开放创新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语言与文化的形式与演变经常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词汇手段的称述和特点。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的重心。所以通过方言中的饮食语言我们就可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武汉是座古老的商业都市其最大的特点是交通发达往来便利也就是所谓的“九省通衢”。而且自古以来就是南人北客与本地土著混杂而居在一本关于汉口旧事的《汉口竹枝词》中写道:“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这种人文地理环境使武汉文化东西结合、南北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以饮食为例武汉人嗜辣似川湘嗜甜似江浙清淡似闽粤厚重似徽鲁其代表作“豆皮”即有“包容”、“兼济”的文化特点。便利的交通使武汉人眼界开阔信息灵通善于接受新事物有改革精神开拓创新意识。武汉人什么菜都吃酸甜咸辣都不怕所以没有自己独立的菜系别的地方好吃的菜都可以学过来改造成自己的菜。醉江月酒楼的招牌菜“西湖松子鱼”由北方名菜“松鼠鱼”改造而成三五醇的特色菜“蟹黄豆腐”是江南一带流行的名菜亢龙太子酒轩的特色招牌菜“太子片皮鸭”源于南京的“金陵片皮鸭”小蓝鲸的“剁椒蒸鱼头”是湖南的特色菜。虽然它们是舶来品但已深深扎根于武汉的餐饮业成为武汉饮食用语的一个重要部分。由此可见武汉的“拿来主义”在其饮食中便可见一斑。武汉的“拿来主义”最具特色的便是烧烤。虽说烧烤是重庆的特色可武汉也绝不逊色而且武汉人更是将其发扬光大什么都拿来烤什么都敢拿来烤。比如在武汉的一些烧烤店中经常 会看到烤虾球烤蝎子烤蚱蜢烤香蕉之类的特色烧烤。总之什么东西到了武汉都会被“汉”化甚至一批老字号鄂帮酒楼如粤味名楼“冠生园”、浙宁风味老字号“五芳斋”、江苏风味老字号“四季美”、回民餐厅“东来顺”等都秉承了五方风味杂处华洋名馔共呈的特点。可见地理环境会影响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从而造成方言上的差异并形成多元的地域文化。有利的地理位置使武汉人眼界开阔容易接收南北等地不同的新的事物具有兼收并蓄的本事。所以他们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别人的优点使武汉文化呈现兼收并蓄、开放创新的特点。??78?? 第1期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7卷 二、“豪爽硬朗”的个性文化每个城市都具有各自特色的城市文化正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一样。由于这种城市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因此具有特殊性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而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深刻地记录了这种文化个性。武汉作为中国“九省通衢”的交通枢纽自古就是一个“大码头”。武汉的码头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影响了武汉人的生活方式与个性表达造就了武汉“豪爽硬朗”的个性文化这种鲜明的个性文化在其饮食语言中就可见一斑。“叉的”武汉话把这个“叉”字读成上声就是随意怎么都行没有任何约束的意思。这个词使用的场合很多但我们经常会在酒桌上听到这样的话“今天我请大家吃饭叉的。”或“叉的吃莫讲客气啊。”意思是叫大家随便吃敞开了吃随便点不要拘束。尽管言辞让人听起来不是特别“雅”甚至有点“俗”但真诚之心却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有人所说:“武汉人特别的真特别的豪爽。”“唰喇”是武汉人常挂在口边的话其本义是“快”。比如要求动作快一点武汉人就会说搞“唰喇点”要求决定快一点也会说搞“唰喇点”。显然这里说的“快”还不是或不完全是“快捷”而是不要拖泥带水、犹犹豫豫是心理上的快而非物理上的快。所以“唰喇”就是“爽朗”、“爽快”。武汉人读作“唰喇”也许是“爽朗”、“爽快”的音变也许是一个象声词———书翻得很快唰喇箭射得很快唰喇衣襟带风出手很快也唰喇。不“唰喇”也就是不“爽朗”。它不但意味着一个人够不够意思和有没有意思而且甚至决定着一个人会不会被人看得起。比如你对一个武汉人介绍另一个人说“那个人一点都不„唰喇?”这个武汉人的眼里马上就会露出鄙夷蔑视的目光。爽朗之于武汉人犹如精明之于上海人。精明是上海人的族徽爽朗则是武汉人的旗帜。上海人崇拜精明于是有一系列鄙夷不精明者的词汇如戆大、洋盘、阿木林、猪头三、脱藤落攀、搞七廿三等。武汉人崇尚爽朗也有一系列批判不爽朗者的词汇如夹生、差火、半调子、哽不过、嘀哆等都是。此外还有“扳俏”也就是北方人说的“拿把”。其中“夹生”、“差火”、“半调子”都是与饮食相关的词语。“夹生”通常是指煮饭或其他食物因火候等原因被弄得半生不熟类似于有些地方中的“二百五”。武汉人将其来形容人的性格委实再形象不过。其主要针对一些喜欢挑人毛病和办事不好说话的人。凡此时武汉人往往把嘴一撇说:“夹生个么事沙”或是恨恨地骂道“那个伙计真是个夹生货”但与“二百五”意思略有不同的是武汉人有时对那些不管做什么都高不成低不就的人也喜欢斥为“夹生”。一个人如果不好说话不好相处不够意思不爽快就会被认为是差火、夹生。所以爱吃热干面我以为正是武汉人性格所使然:爽快而味重干脆而利落。他们处理人际关系也喜欢像吃热干面一样三下五去二不装模作样不矫揉造作。的确“豪爽硬朗”是武汉人骨子里的一种率真的天性这种天性融入文化之中使这座城市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个性文化。三、“铆起”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的文化精神海德格尔曾说过:“一种民族语 言就是本民族的精神民族精神就是它的语言。”而语言文化中方言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它不仅是某一民族或地域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承载着人们思想观念、社会心理、精神风貌、思维方式的符号形式。方言体现地域精神正如语言体现民族精神一样。我们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语言就可以看出武汉的文化精神。在武汉方言中与“叉的吃”相对应的还有一词“铆起吃”其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能吃喜欢吃吃得多劲头足此词充分体现了武汉人的韧性、蛮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铆起”一词是武汉特有意思是“使劲”、“不停”、“没完”。但其最重要的意思是死死咬住、不依不饶就像被铆钉铆住一样。于是武汉人做事就会“铆起搞”。比如“铆起写”、“铆起讲”、“铆起干活”、“铆起打”等等。“铆”字比其他如“使劲”、“不停”、“没完”等同类词句显然要更具形象。如果仅仅只是“不停”则叫“紧”。比如“你紧搞么事”。“紧搞”只是不停地搞“铆起搞”则还有一股韧劲其程度较“紧搞”为重。“铆起”则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之意。“撮虾子”是武汉人经常讲的一个词指偶尔赚点小外快。撮或戳相当于北京话的“捣斥”或广州话的“炒耕”如:“戳来戳去冇冒戳出么名堂”。“撮”也反映出了武汉人可贵的拼搏精神。表面上似乎带有一种市民气息其实表现了武汉人的性格中有韧性有蛮劲敢于拼勇于搏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由此可见“铆起”、“撮虾子”这类的饮食语言充分反映了武汉人天不怕地不怕永不服输的性格是武汉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四、市俗文化语言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决定语言选择的是民族文化即具有共同地理环境、共同经济结构、共同社会以及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生活方式。方言亦然它既产生于这样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之中受其影响又集中反映并记载传承这一特定的文化内容。长江汉水交汇的武汉四周都是水陆码头武汉文化受其“码头文化”的影响带有市俗的文化气息而武汉方言反映?窃亓苏庵值赜蛭幕年8月的《新周刊》第14期上点评了中国众多城市。最大气的城市:北京最奢华的城市:上海最男性化的城市:大连最女性化的城市:杭州最伤感的城市:南京最精致的城市:苏州最浪漫的城市:敢设情人街的珠海。这??88??杨义容: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里的“大气”、“奢华”、“男性化”、“女性化”、“伤感”、“精致”等多少都带有浪漫气质而武汉则被界定为最市民化的城市这也与国人对之的印象相吻合可谓名至实归。武汉的确有俗的一面比如餐厅的名字在上海所有的餐厅名都很时尚而成都的都很雅致在武汉类似于“李矮子甲鱼”、“半条鱼”、“小张烤鱼”、“谭鱼头火锅”这样的店名不在少数可谓俗到极致。以俗为时尚是武汉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除了餐厅的名字让我们感受到武汉的“俗”文化与此同时武汉人运用饮食语言来表达自身的喜怒哀乐也显示出世俗的一面。在《你以为你是谁》这篇小说里母亲吴桂芬数落女儿说:“你吃多了糊米酒蒙了心”糊米酒是武汉的特色小吃是由精细的糯米粉和酒糟做成的糊汤。母亲的这句话等于是用武汉人另外一句骂人的话“糊汤”来教训女儿意指心智不明。所以在领会武汉人语言的泼辣与穿透力的同时我们不禁为它“俗到极致”而惊叹。武汉人的好相处在于他们没有太多的“穷讲究”既不像北京人那样讲“礼”又不像上海人那样讲“貌”。如果说要讲究什么的话那就是讲“味”。武汉人的“味”确实是一种讲究:既不能没有或不懂也不能太多或太大。“冒得味”是遭人痞的“不懂味”是讨人嫌的而“味太大”则又是会得罪人的。在武汉经常会庋囊痪浠啊澳阏飧鋈宋洞蟮煤苎健薄八戳拘鲁导敢队础~闭饫锏摹拔洞蟆辈?皇侵敢桓鋈嗽谝成系目谖镀囟侵冈鸲苑蕉思茏影谄撞还灰馑肌~耙丁崩嗨朴凇坝形丁薄巴嫖丁笔侵冈谒祷鞍焓律隙家谷艘煌废允咀约褐狻,嗨朴凇鞍谄住薄?办乓钡囊 馑肌,谖浜夯爸幸步小跋不断浴薄,浜菏巧桃刀际小跋不断浴笔鞘忻竦奈幕睦硖氐慵仁前式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心理的另一面的反映又是武汉市俗文化特有的表现形式突出了武汉这座商业都市重金的文化特色。所以方言反映了当地人以往所形成的经济思想、政治观念、生活追求的理想同时这种理想会体现在他们日常的使用的方言之中。五、讲“彩头”图吉利的文化心理这里说的文化心理指的是在一定地域里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各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有许多是全民相一致的其中也有一些特别的是在本地社会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讲“彩头”是一种谐音现象语言中的一个词的音与义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人们文化心理上就有一种需求将同音不同义的词通过联想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讲“彩头”的文化心理在武汉饮食语言中也有所表现集中体现了武汉人普遍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武汉人喜欢把南瓜饼叫“黄金饼”玉米粥叫“金银粥”鲫鱼叫做“喜头鱼”还有风味小吃“欢喜坨”小孩满月时吃的鸡蛋叫“红蛋”。他们希望通过谐音给一些平凡的事物添上喜庆的色彩求吉祈福获得平安以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安慰。同时武汉人也讲究避讳有些字的发音和其他不吉祥的字发音相同就想办法避开。比如“舌头”中的“舌”字就和“折本”中的“折”同音很多地方都避讳成“口条”武汉也这么叫过。但“口条”说的不清不楚的于是他们来个180度大转弯干脆取其反意化腐朽为神奇地叫“赚头”。所以语言里最鲜活的成分蕴涵在方言之中方言是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武汉人把这种讲“彩头”图“吉利”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心理通过方言表达出来真实地反映了武汉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反映了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六、结束语一个民族的语言首先是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地域环境的反映。方言则是各地文化、风俗的更为直接、细致的记录它是地方文化的第一载体。武汉方言充分展现了武汉“兼收并蓄”的开放创新文化和“豪爽硬朗”的个性文化。但城市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文化的城市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而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与她的开放和兼容程度是相关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的开放和兼容程度。一个城市要走出去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就不应该因为语言而拒各地的精英于门外。武汉方言特有的重口音、出口成“脏”等方式一开口就让人觉得不够文明。因此笔者认为要把武汉变成“大武汉”建设武汉文化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就要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要推广普通话让武汉话与普通话各自发挥其作用。参考文献: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2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3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48-56.4彭锦维.方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路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5-88.5游汝杰.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王 华.方言与地域文化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31-32.7易中天.读城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8易中天.闲话中国人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席高级??98??
/
本文档为【从武汉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武汉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