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专题]直播活动

[专题]直播活动

2017-11-10 18页 doc 38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专题]直播活动[专题]直播活动 浅谈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选题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就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以及记者对事件的报道(包含现场采访、解释、评价)转化为电视信号并直接发射的报道方式,它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特点和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在西方电视媒体中运用较早而且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报道方式,但在我国由于电视媒体的发展相对滞后和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现场直播采用不多,但近年来在以中央电视台为首的电视新闻改革的直接推动之下,国内电视传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电视新闻节目、栏目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
[专题]直播活动
[专题]直播活动 浅谈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选题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就是指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把新闻事实的图像、声音以及记者对事件的报道(包含现场采访、解释、评价)转化为电视信号并直接发射的报道方式,它是最能体现、发挥电视传播特点和优势的新闻报道形式。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在西方电视媒体中运用较早而且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报道方式,但在我国由于电视媒体的发展相对滞后和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现场直播采用不多,但近年来在以中央电视台为首的电视新闻改革的直接推动之下,国内电视传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个电视新闻节目、栏目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现场直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资源、传播手段,从而在竞争中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是任何媒体必须考虑的问题。从电视媒体内部的竞争来看,能够在重大社会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的电视台往往能赢取受众的注意力和好评,凤凰卫视对“9?11”进行的直播,赢得了全球华人的高度认可;中央电视台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不久就进行连续的现场直播,也让广大中国电视观众感受到了与世界同步的惊喜,同时也让世界对中国媒体刮目相看,凤凰卫视也从中感觉到了相当大的压力。从历史来看,通过大型、连续、滚动的现场直播在电视媒体竞争中一炮打响的CNN和凤凰卫视也成为国内电视媒体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一、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选题 1 选题尽量做“小” 一个好的选题是现场直播节目的灵魂。在过去的新闻实践当中,现场直播似乎总是难逃“大型”之路。首先是题材重大,比如香港回归、申办奥运会、三峡截流工程等;其次是规模大,上述直播所动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皆非一般日常节目所能比拟。所以“大型”似乎成了现场直播节目的代名词。但是,如果现场直播 大型”原则的话则难以得到切实的发展,因此在具体操作上要更加灵活,逐步增加现场直播节目在电坚持“ 视新闻节目中的比重。就选材而言,直播的现场不能仅限于重大新闻事件现场,而应该扩展到更广的社会层面,也就是要实现选材的多样化。现在每逢重大的天气变化,特别是出现灾害性天气,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各档新闻中都会安排对各地的连线直播,虽然许多直播只是简单的单机直播,场景比较固定,但这样从“小”处着眼的内容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就是所谓做“小”的好处。 2 选题应突出性和现场感 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让观众对于充满故事性的事件有强烈的关注欲望。在做电视新闻直播的时候,一定要突出新闻事件中的悬念、冲突和戏剧性元素,从而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 同时,直播新闻事件时应该注意选取最富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现场,要注意画面的可视性。绝不能一味地传播那些缺乏动态感的、琐碎的现场画面,倒了观众的胃口。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些一般性的行政会议、仪式庆典和名人采访,以及一些文化意蕴过于浓重的活动,不太适合采用电视新闻直播的方式进行报道。 3 选题应突出未知性和悬念感 对于受众来说,越符合预料的事件越引不起他们的收视兴趣,而充满未知性的新闻事件就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直播的最大魅力就是带着受众一起去探寻未知。如果再加上直播这种传播方式,让传播者和受众同时揭开层层悬念,事件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不可预知性能够激起观众强烈的收视兴趣,共同期待事件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酷爱观看各种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的原因。 除了未知性和悬念感之外,这些突发的新闻事件还有很强的不可重复性,直播就使得受众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见证了历史的瞬间永恒。这种情况下,除了新闻事件,一些人文历史领域的变动也可以采用电视直播的形式。 比如一些罕见的天文奇观、自然现象。这些对受众而言充满了新奇,又具有相当的时效性和相对的不可重复性,但是因为地域、天气和观测条件的差别,并不是所有的受众都能够很清晰地见到这些奇观。 当前,因为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直播这种报道形式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常态,被各家电视媒体广泛应用。这种形式无疑是最能体现电视媒体传播特色和魅力的一种传播方式,而如何进一步开发报道新思路,更好地彰显电视新闻直播的魅力,达到电视媒体传播效果的最佳化,这是电视人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 可以适当增加现场直播内容在常规新闻节目中比例 目前这样的直播形式在CNN、FOX、BBC等许多国外知名媒体的节目中比例非常高,这些媒体的90%的新闻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呈现。 往往许多现场直播的选题都偏“大”,一次直播需要对整个频道的节目播出进行调整,因此在常规的新闻节目中穿插现场直播内容就显得灵活了许多。北京卫视的《直播北京》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它在每天的节目中都有通过DSNG小组来自新闻现场的直播,虽然有时候内容显得有些牵强,但这种直播的形式还是值得肯定的。这样的直播形式在社会的某个特定时期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松花江水污染期间,黑龙江电视台在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档滚动新闻,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一事件的最新进展。为了进一步突出新闻的时效性,各档新闻节目中也增加现场直播的比例。比如记者全天24小时在取水口守候,每次采样送检的情况都以直播的方式呈现。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松花江水污染期间,黑龙江电视台在哈尔滨市网的平均收视率超过了5%,最高点还达到了13%。 二、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运作 1 让现场直播“动”起来 我们知道,直播活动围绕着事件进行,是对事件进程的同步展现和报道,因此,事件的发生过程是直播不可或缺的。换言之,没有过程的事件(进程简短或者没有记录过程)都不会构成直播活动。2007年1月,黑龙江电视台对哈尔滨国际冰雕赛和哈尔滨国际雪雕赛进行了现场直播。了解冰雕和雪雕比赛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比赛往往需要持续几天的时间,而且整个比赛的呈现效果也只是一个相对封闭而且缺乏变化的场景,事件性也很弱。这样就给整个直播的趣味性和表现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记者提前介入,把从冰块、雪块变成艺术作品的过程全程记录下来,这样使相对静态的活动充分地“动”起来。虽然是静态场景,但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冰雕和雪雕作品又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所以直播的创作人员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他们搜集了历届冰雕和雪雕比赛的获奖作品,并融合了一定的特技,像电影胶片那样播放给观众;另外在直播前,工作人员充分考虑了光线的效果。比如,在冰雕比赛中,现场的机位设置上增加了逆光的机位,导播在画面的切换中增加了逆光角度的运用,这使得画面更具有通透感,把冰雕的晶莹剔透美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也弥补了画面“动”感不足的问题。虽然说现场直播是对现场的再现,但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可视性因素。为了让这样的冰雕和雪雕的现场直播“动”起来,还可以在增加情节上充分考虑,在直播中加入另外一条线索,比如找一名记者与现场的选手一起参与冰雪作品的创作。一方面以这样的方式寻找这些选手身上的故事,另一方面这样的记者体验也会成为观众关注的一个新亮点。 2 现场直播的感染力缘于对细节的归纳 细节的归纳在现场直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细节抓得好,现场直播就有感染力。黑龙江电视台对哈尔滨国际冬泳邀请赛进行现场直播中就抓住了许多细节。作为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本身就很具有吸引力,许多人都对这种挑战严寒的活动充满好奇。在直播中,画面上出现最多的是人物的表情和神态。不论是冬泳爱好者还是观众,他们的表情和神态就足以说明这项运动的魅力了。同时,记者在现场还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比如来自北京的、已八十高龄的车树奇老人。车老长长的白胡子非常有特点,让人们过目不忘。他的出场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的目光。随后,再加上车老讲述的他自己和冬泳的故事,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3 直播形式上要灵活多样 在直播形式上,可以采用双视窗的形式,实现演播室与现场的有机结合。受众虽然可以从直播画面中观察和评判新闻现场,但是由于空间和相关知识的限制,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了解不足,因此现场记者和演播室的主持人应该从受众角度出发,提供他们最想了解的信息。演播室作为现场直播的调度中心, 具有对现场再加工的功能。主持人可以通过相关的背景介绍、专家嘉宾的评析来提高信息的丰富性,同时可以适当控制局面,规避“沉默的螺旋”导致的负效应。比如价格听证会上,在消费者意见处于弱势时,演播室内的主持人可以适当强化消费者的意见,从而使双方力量显得均衡,这样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 4 现场直播中要善于运用动画和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 大多数现场直播,尤其是大型现场直播的场景都比较复杂。为了让观众能清晰地了解直播机位和现场的整体情况,应多考虑采取动画和图表的方式向观众呈现。这样的方式也是一种易于受众接受的方式。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黑龙江电视台推出大型跨国直播《胜利的日子》。由于直播点覆盖黑龙江哈尔滨、虎林,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等地,直播一开始,主持人就以一张世界地图开场,把整个直播的点次和向观众进行了介绍,给观众一个清晰的框架。 5 建立完善的业务组织机构,实行“大编辑部”的运作 突发事件的直播往往会打乱原有的节目安排,而且会大大增加直播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建立专门的新闻频道的基础之上,要注意加强整体意识,注重整体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现场直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只靠现场记者、主持人去应对,而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首先要在新闻频道总监之下建立一个“大编辑部”,并以整个频道为管理单元,统一策划选题,统一调度记者,进行新闻素材采集工作。这就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覆盖广泛、高效运转、功能强大的新闻采集网络,以随时随地快捷方便地获取最鲜活的新闻信息。相应的,要有一系列新闻资源内部网和数据库,并配备一整套新闻资源管理系统。记者采集回来的新闻素材由中心编辑部统一调配,让各部门(时政、财经、科教文、体育等)编辑部各取所需,制作栏目。只有在频道整体意识的带动下,实行大编辑部的组织结构,才有可能真正实现频道资源共享,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提高电视新闻直播人员的素质 6 在现场直播状态下,电视新闻的从业人员特别是现场记者和主持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现场记者不仅仅作为个人或媒体机构的代表到新闻现场采访,而且也代表了观众体验和感受新闻现场,因此,记者要从受众角度出发,传递观众最想知道的新闻信息。无论在日常的直播还是在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中,记者和主持人除了具备强烈的新闻敏感和良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高度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如前所述,现场直播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它要求树立整体意识,这就需要培养一个强有力的直播队伍。不难发现,在伊拉克战争直播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轮换频率非常低,这不仅使直播的形式单调,而且由于主持人的过度疲劳,大大影响了整个报道的水平。而凤凰卫视拥有许多有个性的节目主持人,他们能集播、谈、同声传译为一身,对各种突发事件都能应付自如,因而能建立起完善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直播机制,提高了现场直播的效率。因此,新闻频道要培养强有力的直播团队,就应该突破惯性思维,打破栏目对主持人的限制,在直播节目中善于调用最合适的主持人和记者,真正地实现频道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效益。 三、澄清电视新闻现场直播的几个误区 1.现场直播不等于现场 具备一定媒介素养的人都知道媒介真实不等同于客观真实,但是,现场直播由于其特殊传播特点能给受众带来错觉“在场”的幻觉,故往往会给人一种现场直播等同于现场的错觉。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报道方式和呈现方式,传播者对新闻的建构和再现都是有所选择的。在现场直播中,编导和摄像对机位的架构、记者对报道角度的选择、主持人对现场的加工,都是服从于自身所在的媒体机构的利益的,同时也会受到个人价值观和职业素养的影响。因此,现场直播只能尽可能地接近和展示现场,但不可能等同于现场。 2 异化的仪式表演 在重大社会事件的现场直播中,为了确保直播的“完美”和保证收视率,电视新闻直播人员在直播之前往往要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包括预先宣传和介绍等。和准备是必须的,但是如果过多地干涉现场,则会影响到现场的真实感。比如,在某些节目的直播间里,在场观众是要接受导演的指挥的,比如鼓掌的时 间和力度都要听从安排,细心的观众往往都能看出这是仪式化的表演。此外,过多的预先宣传往往会给观众带来较高的直播期待,一旦现实与期待出现落差,就会削弱直播的效果和魅力。比如,中央电视台对长江三峡截流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现场直播,就因为可预见性和缺乏新鲜感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现场直播不应是一场“表演秀”,电视新闻直播人员完全可以从新闻本体和现场直播的特点出发,将真实的现场展示给受众,在宣传和引导上也不需要有太强的设计色彩,注重调动受众的收视期望,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电视:“秀场”以外更精彩 国家广电总局将限制全国范围内海选活动的播出时间。广电总局已经下文规定:今年选秀活动播出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两个半月。(中国新闻网2月27日) 我感到,广电总局的限制是比较客观的。近两年来,当我们打开电视机,用遥控器搜索几十个电视频道时,会发现在众多的频道中播出的内容,几乎都是惊人的一致:新闻,除了动态的、时政类以外,深度报道少的可怜;电视剧,帝王将相、戏说演义仍然是荧屏的主角,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不多;综艺类,各种晚会、各种“秀场”,模仿秀、红楼秀、宝宝秀、超级秀,秀主持、秀明星、秀大腕,你方唱罢我登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这就是我们一个普通中国电视观众每天所要面对的电视屏幕。 说句心里话,电视荧屏上这种雷同化的“丰富”与“繁荣”,对于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广大电视观众来说,是不满足的,他们期盼的是电视节目在主旋律基础之上的多样化,就是围绕主旋律这个中心,对表现形式进行挖掘,而不能把大量的关注点和财力都投入到以“娱乐”为主的各种“秀场”上去。其实,我们的生活是非常丰富的,“秀场”以外更精彩,我考虑可以从多侧面去挖掘我们电视荧屏的表现方式。 众所周知,电视节目是做给观众看的。所以,任何一个新的表现形式,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公众的关注度。比如电视的最大优势在于画面的真实感和时间的同步性,这一特性是其他媒体所难以比拟的,因此,公众对电视直播的形式就比较感兴趣。不过,目前的直播,多是文娱、体育和国家、地方的重大政治活动,而公众真正所希望了解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常态化的内容,还是很难见诸电视屏幕:如干部选拔、考察;群众上访 土地出让交易、补偿兑现;国家以及地方重大工程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一些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件的审接访; 理等。为什么这样的“热点”事情难以在电视上直播,一些部门纵然可以列出许多理由,但真正的原因恐怕还在于:此类最容易滋生腐败的问题,有些环节难以见到“阳光”,因为直播是公开的,而“公开”是对暗箱操作最直接的揭露~ 与直播相比,相当数量的公众,希望从电视荧屏上看到政策解读。这里所说的“政策”,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如国家在某个时期的政策走向,尤其是一些敏感话题,如房地产调控、金融物价、三农、环保、反腐倡廉等。在这方面,有观点认为这是政治说教,收视率低。其实并非如此,“百家讲坛”的成功就是明证。百家讲坛讲的是历史,而今天的事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可惜的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如此重视政治教育的国度里,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屏幕上,很难看到一个有影响的、能够深深吸引广大公众的此类节目。在我们的社会处于这样一个改革开放的大变革时期,这样的状况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政策解读的微观方面,包括涉及广大人民群众个人切身利益的国家政策。如工资、职称、住房、福利、粮食补贴、税收、教育收费等等。我们的各级电视台也很少有这样直接为公众服务的栏目。 另外,我感到我们的电视屏幕上比较缺乏的是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报道和传播。每当我看到一些先进人物组成团,到各地做报告的消息时,我就想,在电视传播媒介如此普及的年代,为什么不能通过电视屏幕让更过的人受教育呢,还可节省大量的会议成本。改革的时代,有各种典型人物出现,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我们每年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就有以“感动”、“慈善”、“爱心”、“三农”、“经济”等为主题的国家级人物评选,又有大量的行业间典型人物,可是,这众多的典型人物的详细事迹,又有多少公众了解呢,如果电视部门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精心制作,开办这样的栏目,不仅能够丰富荧屏,还有较强的教育、感化意义。当然,人物“秀”不应当局限于先进、模范,一些成功的创业者、甚至有些比较典型 的反面人物都可以走进人物“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不同的人物,以不同的生活感悟,给公众以多侧面的启示。 80多年前,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机,从而很快在世界普及。据央视索福瑞《中国电视发展报告》显示:到2004年,中国电视频道总量达到2094个,人口覆盖率为94,8%,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传播媒介有如此高的普及率。可是中国电视自上世纪80年代逐步普及以来,在2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电视栏目的设置状况一直没有多大的改变,电视自身的特性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我感到,中国的电视屏幕非常需要创新。同时,决策者对公众的需求多样性应当予以充分重视。目前各地一个比较大的动作是,把收视目标的扩大对准年轻群体,我认为这样做是一种功利行为,没有充分注意到电视的大众化功能。我们应当考虑到如何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收视背景的公众多方面的需求,使电视屏幕公共化性能最大程度得以体现。当然,国家有关部门开放对电视节目制作的相关制度,是丰富荧屏的政策基础,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对央视新闻频道试播一月的评价(两则) 央视新闻频道 直播重大事件是基本方向 刘江华 举世瞩目的三峡下闸蓄水工程正在进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6月1日开始直播工程进展。这次直播也成为庆祝频道开播一个月的礼物。检点5月1日开始试播的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李挺昨天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最满意的是新闻频道的运行基本进入轨道,整个频道的磨合进展顺利;而最不满意的地方,李挺则认为是最初定的目标很高,现在和理想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他也表示,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最新、最好的东西总是在前面,永远没有终点。 新闻频道开播凸显四大变化 新闻频道开播一个月以来的特点, 李挺归纳了四点:第一是新闻时效性大大加强,重大的、突发性的新闻能够在第一时间与观众见面,比如我国潜艇失事的报道。而5月25日零时34分我国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上太空的报道更是与新闻发生同步,一般性的新闻和国际新闻也是赶在最近的时段播出。时效性提高之后带来递进报道和滚动新闻的增加,比如中国货轮在丹麦失事的报道,新闻频道在第一时间报道,然后跟进交通部的证实、船员的安全问题、货轮现在的状况等,“这些在以前最多只报道事件的开始和结束”。第二,信息量明显增大。李挺介绍,新闻频道现在全天播报的信息量比原来翻了两番,像文化新闻、财经新闻等分类新闻,原来是很少看到的,现在没少关注。原来央视一套新闻和新闻专题的首播量是6个小时,现在增加到15小时,加上直播时间,平均每天的首播量不少于16小时。第三,重大新闻事件得以集中关注和突出报道,对于开播后遇到的抗击“非典”和三峡蓄水工程这两件国内大事,新闻频道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连续8期的《面对面》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第四,直播成为新闻频道重要的报道形式和报道手段,可以说是新闻频道开播以来的一个亮点。李挺说,中央电视台去年全年直播的新闻时间为60小时,新闻频道开播一个月直播量就超过40小时,“和以前直播多是仪式和会议不同,现在的直播更多关注新闻的事件性。” 新闻直播成为基本手段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直播成了新闻频道最频繁使用的武器,也是至今为止这个频道与央视其他频道区别最鲜明的标志。在开播当天,新闻频道就进行了三场直播,如今最多的一天有5场直播。对于开播一个多月以来各种直播的效果,曾经负责“国庆50周年庆典”、“98珠海航展直播”等大型直播活动的李挺表示比较满意。他说,这种满意主要表现在直播的效果和整体操作上,“原来把直播当做个例,现在把它当做常态;原来只是特殊事件进行特殊直播,现在直播已经是基本手段,是频道基本的报道方式。”三峡截流直播时, 李挺曾经在前线,如今三峡蓄水工程的报道,他在后方运筹帷幄,对于这两项直播活动,他做了这样的分析,“上一次准备了很长的时间,但只直播一场。现在,我们从6月1日直播到16日,连续报道、多场直播,让观众从镜头中看到三峡的水位是如何慢慢上升、一起见证历史,同步感受到高峡如何出平湖。”同时他也透露,直播节目也有很好的收视率,比如每天下午卫生部通报疫情的新闻发布会,在重点城市的收视率能达到1.5%-1.7%。 至今为止,新闻频道的直播更多是可预见性事件的直播,对于突发性事件,新闻频道如何能够做到直播,从而达到开篇辞中提出的“第一时间,第一地点”,通过新闻频道,让观众“看见新闻的发生,看着新闻的发展”,对此,李挺表示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他透露,中央电视台正进行研究,对突发性事件力争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到位、迅速播出”。李挺说,对突发性事件的直播将是新闻频道的方向,“以后重要的新闻时间我们追求的时效就是同步”,为此央视将购置小型化转播设备、搭建覆盖全球的直播网络,合适的时候,央视已经购置的直升机将再次派上用场,“只要有今天的开始,很快就能实现”,李挺告诉记者。 说新闻频道是大《新闻联播》既准确又不准确 新闻频道开播一个月来,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不满意的声音。李挺说,最近他也看了不少关于新闻频道的评论,“新闻频道要提高,就应当吸纳那些中肯的批评意见,虽然任何一个栏目、任何一个频道都有一个成长的周期。” 对于新闻频道“信息量小了、时效性差了”的观点,李挺表示并不赞同,这些只要看一天新闻频道,和以前作一个比较就可以看出,“他们可能对新闻频道还看得不多”。 对于“新闻频道就是一个大《新闻联播》”的说法,李挺并不回避,他认为既准确又不准确。之所以说它准确,是因为新闻频道依然是国家办的频道,和《新闻联播》一样,承担着国家的义务,维护着国家的利益,从这点上他觉得是准确的,而且看得很准;说它不准确,李挺觉得这种看起来很新潮的说法其实是很落伍的,“《新闻联播》自身也在积极改进,其次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看到新闻频道新的增长点。” 新闻频道将在八个月内成熟《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央视名牌栏目的成长周期一般是两到三年,而李挺告诉记者,他们要争取在半年到八个月的时间内让新闻频道成熟起来。提出这么短的期限,李挺充满信心:“一是目前的开局很好,收视率不错;二是我们已经基本掌握规律性的东西;三是中央电视台和新闻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储备、技术储备等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而且,他还强调,“三贴近”的要求更是为新闻频道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李挺告诉记者,新闻频道开播前一个阶段,正是“非典”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那时他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穿着防护服也要保证新闻频道按时开播。为此,新闻中心购买了50套专业防护服,“哪怕是新闻中心成了隔离区也要坚持播出”。如今,这50套防护服还在新闻中心综合部的办公室里,回忆起那段时光,他说:“当时真是个考验。”但他也告诉记者,这样的困难都能扛过来,还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央视新闻频道 一石激起多少波澜? 刘静 张国伟 今年5月1日,筹备了四个月的央视新闻频道在万众瞩目下开始试播。一个月来,业界人士、学者包括普通民众对其高度关注,有学者把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视为今年中国媒介变革的一大亮点,怎么强调它对业界的影响和意义都不过份。当然,作为国家级媒体,新闻频道开播,无论是当下的亮相评价,还是今后推动媒体改革发展,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其本身。新闻频道对新闻理念的改变、媒介经营的发展、社会文化的提升等各个层面都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折射出中国传媒业变革拉开了序幕。 央视新闻频道打赢了第一场注意力战役 新闻频道开播才一个多月,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争论就证明有注意力。在媒介竞争时代,注意力是 稀缺资源,能吸引这么多的眼球已经是新闻频道的巨大成功。 民众争论新闻频道,这里面既有“寻美的批评”,也有“求疵的批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总是更加倾向于求疵。因此,我们看到对新闻频道的批评,其实应该感到理解,更应该感到庆幸,这种批评的的前提条件就是人们对它充满了期待。媒介的规模运作必然导致媒介介入受众视野的门槛日益增高,新闻频道拥有如此的规模制高点,已经是一种无形的实力基础。 正如有位网友所言:“尽管有些栏目还不尽如人意,但毕竟是有了一块平台,在电视新闻节目形式上实现了突破,新闻形式的进步首先迈出去了,后续的改革才能推进,这就是全中国电视人应该鼓掌相庆的事情。”央视新闻频道这一形式的意义,决不仅在于一个频道本身。 央视广告部主任郭振玺在谈新闻频道开播时说,“新闻频道的开播,以及围绕新闻频道开播而对一套及其他频道进行的一系列重大调整,将进一步提升中央电视台的影响力,给中央电视台乃至中国电视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并将彻底改变中国电视媒体市场的竞争格局,2003年也将因此成为中央电视台的突破年”。 新闻频道三大亮点 挑战传统电视表现形式 新闻频道试播仅仅一个月,尽管还存在很多不足,但其体现出的新闻理念和电视运作方式已经给传统电视产生了相当的冲击。新闻频道不仅让人们对新闻的定义有了新的认识,并且直播新闻的做法和节目专题化的表现手段已经让人们对电视节目有了新的认识。 改写传统的“新闻”定义,是新闻频道对新闻界产生的最大冲击。传统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而电视直播则将新闻的报道由以往对于已经发生的“旧闻”报道提升到“现在的新闻现在报”的模式。新闻频道的开播也正是顺应了CNN之后24小时全新闻频道广泛开播的世界性趋势。这一趋势改变了观众长期以来在固定的时间收看固定长度新闻节目的习惯,培养了观众随时打开电视看新闻的新习惯。它将新闻定义改写为:新闻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24小时整点播出,滚动播出,及时递进。报道“非典”疫情和伊拉克战争是新闻频道开播后要面对的两个新闻热点。整点新闻将紧跟新闻事件的进展,突出时效性和大信息量,让观众在任何一个整点收看节目都可获知最近时间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有关新闻,新闻的时效性达到了同步。 直播新闻是新闻频道首先示人的最大特色。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在《解读24小时新闻频道》中提到:“电视直播所改写的,不仅仅是新闻定义,同时也在试图改变新闻的内涵”。这也正是央视新闻频道受到广泛关注背后的深刻原因。5月1日至4日,在新闻频道现场直播的《抗击“非典”特别报道》节目中,随时插播卫生部大会议室内正在召开的非典工作会议,这样的部级会议被原本而真切地展现在了每一个中国观众的面前。这种形式的插播,被《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常务副主编曲宗生认为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如果没有专门的新闻频道支撑,直播报道受事件和节目安排所限,是很难有头有尾的。如今,新闻频道‘千呼万唤始出来’,令人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新闻专题化是新闻频道的又一亮点,做深、做透、做趣味成了电视新闻新的追求。水均益在提到自己主持的《国际观察》栏目时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一些国际问题的独特视角和独特评述”。新推出的《数字观察》栏目,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极具创新性。还有很多形式新颖的电视新闻栏目,深受观众的喜爱。《中国周刊》这个被称为“售价45分钟”的电视杂志,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观点去看待一周的新闻。在信息爆炸和信息快餐的时代,给观众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维和视角,或咀嚼、或反思,对于稍纵即逝的新闻信息的内涵进行挖掘,既有趣味,又非常有价值。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新闻形式。 对于媒介内部改革、对媒介资源整合贡献不可小觑 专业化频道的发展,是媒介“信息过剩”时代促进媒介进步的必由之路。媒介竞争最根本的还是内容, 王牌栏目向来都是带动媒体前进的火车头。央视新闻频道则是通过新闻资源的整合,塑造出名牌和新闻频道和新闻栏目的大胆有益的尝试。 央视将台内9个频道的新闻力量凝聚到新闻频道上来,实现新闻共享。还力图建立统一的新闻选题策划系统、新闻资料管理系统、新闻采访传送网络。不仅如此,它还试图将台内外的力量合到一起,中央台及各地方台遇有重大新闻事件,可以通过微波、卫星、转播车、移动卫星站、电话以及网络等各种手段及时地把新闻插到新闻频道播出,实现全国电视新闻网的联合。 资源整合不仅体现在新闻作业的硬件设施上,新闻采编作业也将迎来新的管理平台上的高效和有序。大新闻编辑部管理就是这种采编资源的整合尝试,即在新闻编播标准相对统一的前提下形成新闻生产的24小时流水作业。根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传播系主任展江教授的分析,这种管理模式将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打破部门所有制,整合和合理配置新闻资源;其次是统一全体采访、编辑、制作、播出人员的新闻评价、选择和播出标准,实现真正的新闻专业化;再者是追求新闻生产与规范的市场运作有机结合;第四是调动和储备与新闻生产相关的其它资源。央视新闻频道就是要努力实现上述基础上的“全天候新闻频道运作方式”并力求在“动态新闻优先、突发新闻优先、现场直播优先”;“科学划分时段,配置相应的新闻和节目资源”;“标准时段(小时)划分、正点新闻优先”几方面有较大的突破。 这种资源整合效应也辐射到了频道和央视以外。新闻频道集中了新闻节目,其他频道的内容就会更加突出。如央视一套就将增加电视剧的播放力度。这种专业化频道的方式对于其他频道是一种启迪,相信不久会有更多、更好、更专的频道、栏目来满足受众日益精细复杂的多样化需求。 央视新闻频道给地方电视台尤其是省一级电视台的压力也是不小的。四平八稳的过着计划体制的媒体生活甚至完全转播的媒介生存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将寸步难行。加深他们的忧患意识和紧张意识,地方电视台媒体内容重新定位,乃至改变发展方向都势在必行。 为广告业发展提供契机 北京广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黄升民教授认为:“央视新闻频道的特定收视人群,也应该对广告主投放广告有一定影响。”央视广告部主任郭振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企业和广告公司而言,新闻频道本身所蕴含的商业价值和增长潜力,为客户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品牌传播平台,它也必将对广告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除了收视率,媒体品质也是重要的广告资源。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可信度,所以新闻频道可以提供优良的广告传播环境。有了覆盖率与收视率的保证,再加上媒体的优秀品质,从长远效应考虑,新闻频道的广告收入也就有了辉煌的明天。 节目品质带来的广告效应必然也会加大媒体广告制作与投放上面精细化和有效化。在日后的新闻频道中,观众可能会看到新的广告播出形式,早先令人挠头的广告“干扰”可能会变得可爱一些。根据央视广告部主任郭振玺的介绍,今后,新闻节目的播出过程不会被广告任意打断,同时,广告会以更多更生动的形式出现,例如用感冒药品牌赞助资讯中的感冒指数,汽车品牌赞助交通指数等。这无论是对于广告投放的效果还是广告业本身的发展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发展契机。 对传统社会文化的提升 通过卫星和电缆覆盖全球的CNN是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电视网。传播学者认为,CNN带动全球新闻电视广播不仅在重塑着新闻媒介,而且在重塑着世界文化。作为国家级电视台的CCTV推出24小时新闻频道也同样具有和CNN相同的意义。 整点播报,直播参与,新闻谈话„„改变的将不仅是媒介文化。有网友评论说央视此次推出新闻频道是“在灵魂深处爆发的革命”。“他们不再继续把新闻单位纯粹作为服从于某种政治目的的宣传工具,从所谓喉舌功能回归大众传播媒介功能的话,可以说CCTV已经有了俯瞰世界的眼光。”这种俯瞰世界的眼光同样会引导着普通的受众同样具有这种眼光。24小时全新闻播放带给受众的改变不只是其所传播的内容,更多的则是其实时的观察问题的视角和思维的方式。这个国内受众刚刚开始体验的新型思维模式和参与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活和文化的变化,我们将拭目以待。 从小的范围来讲,连续24小时滚动播出的新闻频道,意味着原先所谓的“黄金时段”这一观念被打破。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时间更为多元,人群的收视差异被予以重视,某种意义上,工作时间不遵循常规的人将有更加自由的选择。还有值得我们期待的“24小时效应”,也就是在这一新闻报道方式下,我们的知情权将能进一步得到保证,这对信息社会的正常高速发展意义重大。
/
本文档为【[专题]直播活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