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doc】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

【doc】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

2017-09-02 15页 doc 34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doc】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doc】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 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 神 确州警卿2011.04 —瓦一 一西和乞巧歌研究专栏(两篇) 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 郭昭第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的乞巧习俗不同于其他地区,常常具有准备充分,为期较长,内容丰富,程序复杂,仪式 隆重,意蕴深邃等地域表征,一般从六月底到七月初七深夜,为期七天八夜,包括搭桥迎巧,祀神迎水,歌唱祈巧,和歌互拜,跳 神言福,会餐拜巧,照瓣验巧和歌拜送巧等...
【doc】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
【doc】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 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 神 确州警卿2011.04 —瓦一 一西和乞巧歌研究专栏(两篇) 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 郭昭第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的乞巧习俗不同于其他地区,常常具有准备充分,为期较长,内容丰富,程序复杂,仪式 隆重,意蕴深邃等地域表征,一般从六月底到七月初七深夜,为期七天八夜,包括搭桥迎巧,祀神迎水,歌唱祈巧,和歌互拜,跳 神言福,会餐拜巧,照瓣验巧和歌拜送巧等程序和仪式,而各个阶段的乞巧歌更是充分体现了未婚女子的心声,尤其体现了自 然崇拜,社会协作与自我解放等深层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西和;乞巧节;乞巧歌;地域表征;文化精神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1)04—0186—04[收稿日期】2010—12—30 [作者简介]郭昭第,甘肃西和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副院长,教授,甘肃省领军人才. 乞巧节是过去时代的生活通过时间的过滤而流传下来 的保持着生命力的习俗文化的结晶,是一些固定的,持续的 美学智慧的绵延和创化.乞巧习俗虽是全国大部分省份普 遍存在的民间习俗,有言形成于商代武丁时期.与其他岁时 习俗有所不同的是,诸如正月十五元宵节,五月初五端午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等,是男女老少普遍参与的民间岁时节日, 惟独乞巧节则大多只容许未婚女子参加,至少被中国民间文 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并列入全国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西和乞巧节是如此.由于节日的这 种特殊界定,所以将其称为女儿节或少女节,是有一定道理 的.西和大部分地区的乞巧习俗虽然近年来受电视等大众 传媒的影响,其内容与仪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至少 穿插了一定数量的流行歌曲和现代舞蹈,但由于农村地区普 遍隆重于城镇地区的特点,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仍较为完 整地保留了一定传统风格与地域表征. 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乞巧习俗虽然有所不同,但仅仅在七 月初七夜晚举行,而且一般只是设瓜果进行祭拜,或者穿七 孔针等,常常时间短,内容简单,仪式单一.如唐徐坚等辑 《初学记》卷四引晋周处撰《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 扫于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南 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也只是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 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 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 符应." 西和乞巧习俗却往往从农历六月开始准备,往往依照就 近原则,也适当考虑人缘关系,由一位或几位未婚女子牵头 联系同村邻近家庭的其他未婚女子,少则十余人多则数十人 自愿聚合在一起,往往十几户或二三十户人家设一个乞巧 】86 点,常常同一个村子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或几十个点.她 们还得推举年龄较大,能歌善舞,热心乞巧活动,有一定领导 和组织才能的未婚女子作为领头人,这些领头人可以多次连 任,也可以改换.要求凡是自愿参加者交纳一定数量的活动 经费,长退短补,有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可适当酌减或以实物 顶替.选择住宅比较宽敞,并有未婚女子参加,而且家长不 怕打扰,喜欢嬉戏热闹的家庭为乞巧地址,可以好几年选择 同一人家,也可以改换不同人家.每个准备参加乞巧的女子 必须从六月下旬开始,亲自选择颗粒饱满的扁豆,小豌豆,小 麦乃至玉米放在小碗或盅子之中浸泡,并按时喷洒一定数量 的水,使所生芽端直,细长,整齐,以待正式乞巧时做验巧使 用,甚至可以作为供品献在巧娘娘的香案上,这可以受到大 家的羡慕和称赞.一般在六月底邀请纸活匠精心制作巧娘 娘纸像,或推举有审美眼光的大龄女子去城镇专门的纸活铺 精心挑选纸糊匠精心制作的端庄,俊美,窈窕的巧娘娘纸像 加以购买,供奉在香案上,待大家品藻鉴赏.虽然参加乞巧 的一般是几岁到二十多岁的未婚女子,其他人一律不得参与 歌拜乞巧,但作为观赏者和幕后参与者还是允许的.虽然是 只有女子才能参加的节日,但调皮的未婚男孩也总是搅和于 其中捣乱,或出其不意给梳妆整齐,俊美的乞巧女子的头发 上撒些东西,让其头发凌乱.所以乞巧实际上仍然是一个牵 动男女老少的特殊节日. 正式乞巧从六月最后一天夜晚迎巧至七月七深夜送巧, 一 般为期七天八夜.大体要举行搭桥迎巧,祀神迎水,会餐 拜巧,照瓣验巧和歌拜送巧等程序性仪式.其中歌唱祈巧是 一 种经常性仪式,此外白天还穿插进行和歌互拜,夜晚还举 行跳神言福等时问性仪式.每一种乞巧仪式都面对观众公 开举行,都接受观众的比较和品评.所有仪式几乎都是女子 们集中展示其音乐,舞蹈天赋乃至团体观念和组织能力的窗 口.不敢稍有马虎或随意打折扣.否则稍有不慎,就可能影 响声誉.为此参加乞巧的女子必须着意梳妆打扮一番,大概 除了做新娘子之外,一生之中最为慎重的梳妆打扮就数乞巧 了,因为乞巧是未婚女子一年之内唯一聚集在一起相互比赛 亮丽的机会.所有参加乞巧的未婚女子一般由推举的领头 人统一组织,安排和管理,有较为严格的请假.除回家 吃饭时间,多昼夜集体活动.供果种类丰富,色彩多样,造型 优美.供奉之物,除了清茶和酒之外,一般特意购买当地市 场上能够见到的各种水果,而且十分注意种类和色彩的和谐 搭配.许多情况下,女子或亲自或邀请年长的母亲将面制作 成诸如花朵等各种动植物的造型图案的油煎供果作为巧果. 参加乞巧的女子尤其领头人常常能够临场发挥,出口成章, 因地制宜,编造许多歌词,甚至载歌载舞,尽可能全面展示她 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即使女子们集体外出互拜,也一定留有 部分女子负责敬奉和祭祀巧娘娘事宜,保证香蜡不间断,不 时填补和更换供果.由于有些人相信"偷"吃供果后,能够 使人聪明伶俐,心灵手巧,消灾免祸,逢凶化吉,早生贵子,儿 女满堂,所以总是"偷"了送给家人亲戚,据说只有"偷"的才 灵验. 先是在农历六月最后一天下午搭桥迎巧.由乞巧领头 人手托香盘带领参加乞巧的女子列队来到村镇近旁的河水 边,先由两名女子将五月初五端午节准备好的红手圈或红头 绳解开,联结在一起,各抓住一头,站在河水两岸,将长长的 红绳子横着平拉在河面.领头人下跪磕头,烧香点蜡,焚烧 黄表纸,鸣放鞭炮,参加乞巧的女子排列成整齐的队伍,载歌 载舞,演唱诸如"三张黄表一刀纸,我给巧娘娘搭桥子.三刀 黄表一对蜡,手襻的红绳把桥搭.巧娘娘穿的绣花鞋,天桥 那边走着来"之类的歌曲.待晚饭后,再由领头人手托香盘 或者巧娘娘纸像带领参加乞巧的女子,每人手捧一炷香集体 来到村镇近旁河水边或村口道路旁跪拜迎接,歌唱"七月初 一 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之类的歌曲返回乞巧地点. 所唱歌曲除曲谱固定不变之外,唱词往往是其中最富灵感的 未婚女子主要是领头人临场发挥,应景而作,待确定后告知 同伴,随即集体演唱的.这些唱词常常显示出极其鲜明的时 间性,程序性和叙事性,或将叙事,描写与抒情融为一体. 如:"三刀表纸一对蜡,我用手襻把桥搭.巧娘娘穿的绣花 鞋,天河那边走着来.一对鸭子一对鹅,我把巧娘娘接过河. 一 根香,两根香,我把巧娘娘接进庄.一根绳,两根绳,我把 巧娘娘接进门.一接接到桌儿上,又作揖来又上香."…' 如果说叙事性质的诗歌常常具有鲜明的新闻报道性,其实西 和乞巧歌曲的新闻报道性几近于现场直播.如果如叶维廉 所说,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其疾如风,层层快速转 折,如音乐中的快板,几乎无暇抽思."2西和乞巧歌则 无疑舒缓有度,娓娓道来,似乎伴随真正的戏剧性表演,充满 了"戏剧意味". 后是在初七清早祈神迎水,各乞巧点的女子,照例由手 捧香盘的领头人带领列队前往全村镇附近水源旺盛,清澈见 底,夏有虾游,冬有冒气,水质最好的泉水或井水旁边举行迎 水仪式.有所不同的是,这次香盘之中除了供有茶果,还端 有浸泡好的丝束巧芽,另外还有预备好盛水的器具,或瓶子, 或罐子,或桶子,一律清洗得十分干净.待取水后,原路返回 乞巧点,慎重收藏好水,专供夜晚卜巧使用.在整个迎水仪 式之中,除了演唱诸如"水神爷面前摆香案,迎上神水照花 瓣"之类祭祀水神,迎取神水的歌曲之外,还须向观看迎水 的家乡父老,儿童展示最为熟练的歌曲甚至舞蹈.这些迎水 歌往往显示出浓郁的自然崇拜性质.西方人类学家常常将 这种带有神灵崇拜色彩的万物有灵论斥为野性思维或原始 思维,其实那些向来主张人与自然相对立乃至总是通过征服 自然以显示所谓生产力的西方人是难以真正理解其所蕴含 的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谐理念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 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已经意识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 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 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 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 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这种自然崇 拜,在过去可能带有几分万物有灵的神灵崇拜性质,但时至 今日,所剩的可能只是对自然的尊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精 神内涵,如"横岭山上九眼泉,九泉吐珠一串串.出山的凉水 凉透心,喝上百病不再生.打一罐,装一瓶,敬神取水要心 诚.装一瓶,打一罐,心诚了乞巧最灵验.三十里路上香哩, 福气带给了全庄哩.三十里路上取水哩,炼出金脚银腿哩. 端着走,提着走,胜过百年老陈酒.盆子里倒,碗里倒,姊妹 对着一起照.巧娘娘叫我心上灵,水神爷叫我眼睛 明."{1]fPJO8-1~9)至少迎水歌所表达的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为 自我乃至全村人谋共同福利的精神明显高于那些企图通过 征服自然盲目膨胀乃至遭到自然无情报复的人们要聪明得 多. 再是初七下午会餐拜巧.所有乞巧的女子,从各自家庭 拿一些柴,米,油,盐,甚至一切做饭和会餐用具,集中到乞巧 点.在乞巧领头人的指挥下,无论年龄大小,集体动手,分工 协作,各尽所能.饭做好后,首先将第一碗奉献在巧娘娘纸 像面前的香案上,要求按照做饭者的经验调理味道,绝对不 容许品尝,再进行跪拜.有些地区甚至边演唱诸如"大姐娃 转饭把香插,二姐娃转饭点黄蜡"之类的歌曲边将献饭在参 加乞巧女子之间转接传递后才供奉于香案上.这些转饭歌 每每见出未婚女子分工协作的喜悦.如:"大姐娃转饭先上 香,苹果梨儿摆停当.二姐娃转饭点黄蜡,点心柿饼也放下. 三姐娃转饭三作揖,敬上一碟毛栗子.四姐娃转饭少黄表, 献上石榴和红枣.五姐娃转饭把头磕,佛手千层香油果.六 姐娃转饭上清茶,献上酥糖和麻花.七姐娃转饭把酒献,葡 萄一盘珍珠串.八姐娃转饭上长面,大小姊妹站一院.九姐 娃转饭上甜饭,姊妹一队九回转.十姐娃转饭上仙桃,巧娘 娘把我要记牢."?("如果真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如果 一 个人离群索居,不属于任何群体,他不是鄙夫,就是一个超 人.甚至指出:"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 】87 物.""那么转饭歌所表现出来协作与政治意识同样是显 而易见的,至少表明了未婚女子作为人类的群居本性,是将 女子还原为真正的政治性动物的体现.待完成这些仪式之 后,参加乞巧女子才欢天喜地地会餐.每个乞巧女子,无论 年龄大小,饭饱为止,不受限制.这种会餐不一定有家里小 锅小灶做得美味可口,但由于这些女子自己分享各自分工协 作的劳动成果而觉得格外幸福,快乐.无论是转饭歌还是会 餐拜巧无不体现着分工协作的集体精神与政治意识,这是人 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戏剧性表演形式,同时也是人类作为人 类的一种自然体现. 再是晚上照瓣验巧.虽然全国有些地方流行以晒水浮 针或燃香穿针的方式来占卜灵巧,但西和乞巧节则主要利用 每个乞巧女子亲自浸泡和培育的巧芽来占卜灵巧.常常是 将清晨迎来的神水盛放在一定的碗或盆中,然后摆放在巧娘 娘纸像面前的香案上,在歌唱诸如"巧娘娘给我赐花瓣,照 着花瓣了心愿"之类卜巧歌,举行了烧香跪拜仪式之后,分 别将各自近半个月来培育的巧牙摘下一根,放在神水之中, 然后观察巧芽在烛光照耀之下呈现于碗或盆底的投影,以此 断定灵巧或笨拙.如果形如绣花针,就算达到了目的,托巧 娘娘的厚爱和指导而心灵手巧;如果呈像如同棒槌或犁把, 就算没有学得心灵手巧,将来只能做一些粗笨的体力活了. b得心灵手巧的女子自然喜出望外,笨拙的女子也可能着实 懊丧一会儿.但时间一长,谁也不再记挂心上.这些卜巧歌 充分表达了未婚女子对心灵手巧的期盼,但其通达无碍的圆 融智慧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如:"我给巧娘娘许心愿,巧娘娘 给我赐花瓣.巧了赐个花瓣儿,不巧了赐个鞋扇儿.巧了赐 个扎花针,不巧了赐个钉匣针.巧了赐个绣花线,不巧了赐 个背斗袢.巧了赐个铰花剪,不巧了赐个挑草铲.巧了赐个 擀面杖,不巧了赐个吆猪棒.巧了赐个写字笔,不巧了赐个 打牛的.巧了赐个磨墨砚,不巧了赐个提水罐.巧了赐个扇 子扇,不巧了赐个老木锨.巧了赐朵花儿戴,不巧了赐棵烂 白菜.巧娘娘给我赐花瓣,照着花瓣了心愿.巧娘娘给我赐 吉祥,我给巧娘娘烧长香."……'卜巧歌虽然显露出农 耕文明时代特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流露重视灵巧手工艺而 轻视粗笨体力活的倾向,但其豁达自如,不恃执着的歌唱中, 无不传递着心无高下,得无所得的"了法无二"(《华严经》卷 二十四)的华严智慧.如果真如方东美所说,"代表文化的 优良精神,第一层是宗教,第二层是哲学,第三层是艺 术"](一'的话,那么这种华严智慧显然是宗教智慧乃至 一 切智慧的极致.这种对善恶,巧拙的并不十分在意乃至明 达无碍,毫无染着的宗教智慧,显然在任何时代都具有一定 的积极意义. 最后是深夜歌拜送巧.占b灵巧之后,参加乞巧女子先 是抓住乞巧即将结束的最后几个小时,不拘一格,灵活机动 地进行多种组合演唱,大约持续到零点之前,再举行集体祭 拜,放声歌唱"白手巾绣的牡丹花,巧娘娘走了我咋家"之类 的惜巧歌,然后双手捧起巧娘娘以及茶果,香蜡等依次起身, 针对送巧的不同行程和途经地点歌唱不同歌曲,诸如在将巧 188 娘娘捧起乃至送出乞巧点房门和大门时演唱"巧娘娘影子 出了门,巧娘娘先行我后行;巧娘娘影子出了院,我送巧娘娘 心里乱"等送巧歌.等到乞巧队伍抵达选定送巧地点,照例 是烧香点蜡,焚烧黄表纸,歌唱"烧的长香点的蜡,野鹊哥哥 把桥搭.野鹊哥野鹊哥,你把巧娘娘送过河"等送巧歌,进行 最后祭拜,然后点燃巧娘娘纸像,在诸如"白手巾绣的是水 仙,一股子青烟上了天……白手巾绣的莲花台,今年去了明 年来"的歌声中完成整个乞巧活动.无论是惜巧歌还是送 巧歌无不流露出依依惜别的哀婉之情,如有惜巧歌云:"有 向把巧娘娘留一天,害怕天河没渡船.有心把巧娘娘留两 天,害怕走迟了天门关.有心把巧娘娘留三天,害怕老天爷 寻麻烦.白肚子手巾写黑字,巧娘娘走了我没治.巧娘娘走 了我心酸,眼泪流着擦不干."…"这些惜巧歌往往直抒情 感,淋漓尽致.与其说这是对巧娘娘的虔诚眷恋,不如说是 对心灵手巧的智慧女神的高度敬仰与崇拜.这种对智慧女 神的敬仰和崇拜,尽管带有几分眷恋,但并不过分执着,而是 顺应自然,清净无碍,这其实也是民族"了法无二"之最高智 慧的一种体现形式.至于送巧歌往往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 体,不仅具有鲜明的时间程序与现场报道性质,而且更为明 白无碍地体现了这种豁达无执的民族智慧.如所谓:"巧娘 娘穿的神仙衣,巧娘娘走哩我送你.巧娘娘影子出了门,巧 娘娘先行我后行.巧娘娘影子出了院,我送巧娘娘心里乱. 巧娘娘影子上了房,我送巧娘娘脚步忙.巧娘娘影子驾了 云,转眼到了南天门.巧娘娘影子走远了,由不得人哭开了. 巧娘娘,上云端,我把巧娘娘送上天."【J】('当然也不是 所有送巧歌均如此,有些则显得率真,直露,却也不乏抒情韵 味.如:"野鹊哥野鹊哥,你把巧娘娘送过河.野鹊哥哥上了 天,凡间的姊妹心不安.野鹊哥哥巧搭牢,天河上面有波涛. 巧娘娘走到河对岸,今夜见着牛郎面.巧娘娘上云端,我把 巧娘娘送上天."…" 从搭桥迎巧到歌拜送巧为期七天的乞巧仪式之中,最为 经常性的仪式是歌唱祈巧.自从六月底最后一天夜晚迎接 来巧娘娘,将纸像供放在乞巧地点正堂的香案上之后,直到 七月七夜晚送巧前,每天分清早,中午和夜晚三次,由领头人 负责在各自乞巧点举行隆重的集体祭拜,其他时间由个人随 意祭拜.每次祭拜除了扣头,烧香,点蜡和焚烧黄表纸之外, 都歌唱拜巧歌,而且总是伴随着载歌载舞.集体演唱的拜巧 歌大抵是乞巧前甚或乞巧过程中个人创作而集体排练的歌 曲,至于个人拜巧歌则更为灵活自如,完全可以即景生情,随 意发挥,而不受他人约束.而集体拜巧最起码得所有参与者 都能记诵,才能集体演唱.乞巧歌只有固定曲律而没有固定 内容的形式往往赋予那些富有才气和灵感的未婚女子以极 大的创作空间与自由.所以这些拜巧歌常常最能显示女子 的才华与学识,同时也是乞巧歌中最为丰富多彩的部分. 这里有未婚女子对巧娘娘的偶像崇拜,而且也显露出基 本相同的民族审美趣味,如:"一盆水,清涟涟,我给巧娘娘洗 白脸.头上青丝如墨染,两股子眉毛弯又弯,杏核儿眼睛圆 又圆,线杆鼻子端又端,窝窝小嘴一点点,糯米牙子尖对尖, 两只耳朵赛牡丹,耳坠子吊在两脸边.鸭蛋白脸真稀罕,脖 子上戴着银项圈.上穿红下穿蓝,身材端得像竹竿.手里提 着个花手巾,叫人越看越心疼.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 请下凡."…I9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以自己民族约定俗成 的最美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崇拜偶像的.这与其说是对偶 像美的特征的赞赏,不如说是对自己民族最为普遍化的审美 标准乃至理想的讴歌.而且这种对美的理想的推崇常常表 现在各自的梳妆打扮与乞巧行为之中,也有拜巧歌形象地描 述了这一情景,如:"泼又泼呀,泼又泼呀,姊妹乞巧乐又乐 呀.用心梳妆打扮哩,要显姐姐的手段哩.红缎子的绣花 鞋,手拖手儿跳起来.前一跳后一跳,尽着身子放心载.帽 盖子(西和方言,梳在后脑勺的辫子)后面耍长虫(西和方 言,蛇),瓦眉儿(西和方言,刘海)上下相掮风.妹子的脸蛋 儿跳红了,姐姐的小脚跳疼了.跳疼了呀跳酸了,一双花鞋 拐偏了.泼又泼呀,泼又泼呀,姊妹乞巧乐又乐 呀.''…' 西和乞巧节因此也具有未婚女子狂欢节的性质.与西 方不同的是,西方人常常借助节日的游戏和狂欢来消解权威 和颠覆秩序,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能容忍独立与卓 越,追求生物意义的惬意与愉快甚至感官的刺激与享乐的大 众化,庸俗化趋势,最终使节日成为头脑迟钝者低级趣味的 露天游艺场.而西和乞巧节狂欢的价值却在于更多地免除 日常生活伦理乃至规范的要求与约束而使人在特定节日环 境打破各种清规戒律而赢得暂时的自由与解放.一般来说, 即使最能自由思想的思想家也常常如苏格拉底那样将真正 的自由寄托于死后而不是生前,至于席勒却只能寄希望于审 美活动之中,而庄子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成功实现逍遥游式 的自由与解放.中国古代女子是受压迫最深的,其获得自由 与解放的希望也往往最为强烈,但获得实现的机会却微乎其 微,而乞巧节却在很大程度上赋予了这种自由与解放.这使 她们虽然不能如庄子那样在随便的日常生活中就找到生命 自由与解放的快乐,也不能如席勒在充分的审美活动之中享 受生命的自由和幸福,但无须像苏格拉底那样悲观失望地寄 托于死后,而是在乞巧节的暂时狂欢中获得这种自由生命的 幸福.这可能是儒家伦理规范约束过严的时代的女子一生 中最为美好的自由记忆.有些乞巧点大概在初六夜晚或其 他时间还举行跳神言福仪式.常常推选或自荐的女子承担 主跳,另外两位推选或自荐的女子助跳,并演唱呼唤所谓 "麻姐姐"之类的歌曲.也不知这位"麻姐姐"是否与织女或 者麻姑有联系,人们也从来不去考证,只是伴随歌曲节奏在 巧娘娘纸像前面的地板上原地跳跃,并逐渐加快弹跳节奏, 加大动作,直到主跳女子神思恍惚,信口开河,言人吉凶祸 福,才被认为是神灵附体.只有这时主跳女子的言语,才被 看做是能够帮助人们知晓未来的神灵预言.对于这种预言, 人们往往半信半疑,也并不十分认真.这种仪式虽然带有一 定的原始巫术性质,但也是平时正经惯了的未婚女子,暂时 放松自己的一种嬉戏手段,更是乞巧节作为女子狂欢节对世 俗礼教的最具挑战性的活动,同时也是天人合一宇宙和谐理 念的极端发挥与运用. 在这些拜巧歌中,理所当然既有对时政的评议,也有对 身边女子不公平遭遇的不满,但总体来说并不过分偏离主 题,即使有所怨愤也不违背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 伤"l6lfP"的古训,如:"温温水,新麦面,两把柔了个活闪闪. 擀杖一滚月儿圆,提起一口吹上天.提银刀,切细面,一攒一 攒像丝线.下到锅里莲花转,夹到嘴里咬不断.阿公阿家两 头子{屯,儿子帮着去鼓劲.嘣的一声掩断了,再不嫌姐姐的 长面了."…这种怨而不怒的敦厚中和的性格正是中国 女子温柔善良的文化精神的体现.虽然拜巧歌的内容各有 不同,但被反复吟唱的还是"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请 下凡"和"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其中"巧娘娘 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显然是这个乞巧节的主题.许多 拜巧歌极其生动地表达了这一主题,如:"巧娘娘教我绣一 针,一绣蓝天一朵云,寅时下雨卯时晴.巧娘娘教我绣二针, 两朵莲花在水中,莲花瓣上落蜻蜓.巧娘娘教我绣三针,三 绣三春百草生,女娃娃挑菜一笼笼.巧娘娘教我绣四针,四 绣松柏四季青,当中坐着老寿星.巧娘娘教我绣五针,五绣 荷包样样儿俊,五月的艾蒿治百病.巧娘娘教我绣六针,六 ,杜鹃)声连声.巧娘 月的麦子黄似金,黄挂绿儿(西和方言 娘教我绣七针,七绣野鹊树上呜,七夕牛郎会亲人.巧娘娘 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对心灵手巧的期盼, 显然是男耕女织时代未婚女子最热切的一种期望.因为这 直接地决定着勤劳致富的愿望实现与否. 相形之下,最能扩大其展示范围的还是七月初二,三或 初三,四开始的和歌互拜.许多女子也正是通过乞巧节的狂 欢而展示自己的才华与魅力的,这也可能是未婚女子找到做 人尊严与展示才华和美的魅力的最为公开而合法的机会. 如:"今儿个坝里去行情,老娘早早有叮咛.衣裳裤子要齐 整,脸上打扮要心疼.姐姐给我来搽粉,嫂子给我抹口红. 花鞋一双样样儿俊,上面的花儿随风动.大路上走到张庄 里,都看我的鞋帮哩.打问鞋是谁纳的,上面的花儿谁扎的. 你问不好不言传,全是我的瞎手段.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 娘娘请下凡."[1](plo4?和歌互拜虽然具体时间并不完全一 致,但总是先在同,村子不同乞巧点进行互拜.待同一村子 互拜结束之后,再是临近村镇之间的互拜.每一乞巧点除了 安排一定数量的女子负责各自乞巧点的祭拜和接待祭拜任 务外,其他女子由领头人带领参加互拜.每到一个乞巧点, 必鸣放鞭炮,手捧香盘,烧香点蜡,进行跪拜,而且照例得演 唱祭拜歌曲,除了"巧娘娘下云端,我把巧娘娘请下凡"和 "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这两个主题,还常常由领 头人即兴创作,穿插一定的寒暄,称道和恭维对方乞巧点的 内容,以达到联络情感,增加友谊的目的.每个乞巧点必以 鸣放鞭炮和演唱的方式进行迎接和送行.这种互拜,许多时 候甚至发展成为双方乞巧点的和歌对唱,乃至演唱比赛.比 赛内容无形之中自然涉及歌曲内容,嗓音条件,演唱技巧和 梳妆打扮等各个方面.和歌对唱常常以烘托气氛,增添热闹 场面,不伤和气为限度. 189 虽然西和乞巧节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乞巧习俗在某 种程度上具有的神话甚至巫术的性质,但今天的人们仍兴味 盎然地沿袭着这种古老习俗,其根本原因是能起到有效地抵 制现代工业文明甚至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物化和异化趋势,且 能最大限度地彰显自然崇拜,社会协作与自我解放等文化精 神. 参考文献 [1]赵子贤.西和乞巧歌[M].香港银河出版社,2010 [2]叶维廉.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R].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6. [3]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R].自然辩证法. 人民出版社.1971. [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 [5]方东美.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的影响[R].东方诗哲方东美论着 辑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论语[A].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OO1. 原生态言说与西和乞巧歌的赋比兴研究 薛世昌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和所有的民间歌谣一样,西和乞巧歌里有着大量的赋比兴之艺术手法,且以 赋的大量运用最为普遍最具特色. 西和乞巧歌中赋比兴的运用,根源于西和乞巧歌创作身份的民间性,语言追求的质 朴性及物象意象的生活化.西和乞巧歌以 赋为主的"原生态言说",对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中突出叙事,多用叙述的民间化写作 与口语化写作,具有一定的艺术启迪作用. [关键词】西和乞巧歌;赋;比;兴;原生态言说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92(2011)04—0190— 05[收稿日期]2010—11—23 [作者简介】薛世昌,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写作学,文学理论 和中国诗学. 赋,比,兴,是源出《诗经》的诗歌艺术最为古老也最为 普遍的表现手法,也是我国民间歌谣最为古老最为普遍的表 现手法.龙杰《湘西苗族情歌赋比兴初探》,朱飞镝《云南少 数民族英雄史诗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和骆志芬《论洮岷花儿 短歌中的赋比兴》诸文,对赋比兴与湘西苗族情歌,云南少 数民族英雄史诗及甘肃洮岷花儿短歌等民间歌谣中的赋比 兴艺术,有过比较全面的论述,其结论大体相同:赋比兴手法 的使用在我国民间歌谣中是相当普遍的. 甘肃陇南西和县,历史悠久,文脉深远,是中国传统风俗 七夕乞巧的起源地,…这一带至今犹存大量历史久远形态 独特的乞巧风俗之非物质文化遗存.2007年,西和县因"普 遍,隆重,持久的乞巧活动",获得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的称号.早在20世纪30年代,赵子贤先生即已发现了西和 乞巧歌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他也最早对西和乞巧歌进 行了收集,整理与编辑工作,并初步判断认为:"同《诗经》中 的诗有着同样的价值."本文欲就西和乞巧歌当中的赋比 兴艺术作一研讨,以冀深入理解西和乞巧风俗的文化内涵, 艺术价值及其作者们丰富,质朴的情感世界. 一 ,直陈其事的力量——西和乞巧歌里的赋 …赋'是文艺创作中最为普遍,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 种心化形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有三个基本的 】90 含义: (一)赋者,铺而言之 郑玄云:"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铺,即铺 排.铺排包括排比,但不只是排比,其本质是指"将一连串内 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 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 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 语势."赋的这一特点,后来被人们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 体:赋o (二)赋者,直而言之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赋的这一特点, 被后人理解为"直抒胸臆",但也让赋蒙受了"直白"之冤. 有人就认为:赋是一种"简单的表现手法","最一般,单纯 的写作手法"l3].这种对赋的理解,其实也是十分"简单 的".成功的赋,当它描绘出对事物精细的观察和生动的细 节,往往极具一种艺术的感染力."赋不但可以在叙事性的 民歌中创造形象,也可以在抒情短歌中塑造形象.如以下这 两首民歌:'妹在后园摘菜花,哥在园边抛瓦渣,哥你吃菜要 两把,抛石砸妹做什么?'以上这首抒情短歌就是用赋写成 的,它把男女青年之间的那种微妙心理和扭捏神态表现得活 灵活现."所以,作为艺术手法本身的赋比兴,并无高下之
/
本文档为【【doc】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