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抽象是过程

2017-11-14 3页 doc 14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抽象是过程抽象是过程 话题:兴趣爱好 科学知识 心理学 和文化 雕塑 抽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写一本书。我想,自从人类开始智慧地认识到“客观事物、我们眼睛所看到及心灵所获得的三者之间并不相同”,抽象就产生了。不需提及彩陶纹饰,原始工具的产生便是“抽象”最朴素的反映。先民们从生产劳动的经验中提炼出了对于形和功能的理解及把握,通过对于自然现成品的模拟及主观强化实现了创造。中国文字的诞生和演变亦毋庸置疑地呈现了一个抽象过程:从对自然事物的描摹记录开始,通过对视觉经验和象征意义的总结,将个体观察泛化为群体认知,同时实现着美学价值。是的。抽象...
抽象是过程
抽象是过程 话:兴趣爱好 科学知识 心理学 和文化 雕塑 抽象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写一本。我想,自从人类开始智慧地认识到“客观事物、我们眼睛所看到及心灵所获得的三者之间并不相同”,抽象就产生了。不需提及彩陶纹饰,原始工具的产生便是“抽象”最朴素的反映。先民们从生产劳动的经验中提炼出了对于形和功能的理解及把握,通过对于自然现成品的模拟及主观强化实现了创造。中国文字的诞生和演变亦毋庸置疑地呈现了一个抽象过程:从对自然事物的描摹开始,通过对视觉经验和象征意义的总结,将个体观察泛化为群体认知,同时实现着美学价值。是的。抽象应当是一个过程,呈现由具像往非具像而去的过程。如果一定要给它一个定义,我愿意这么阐释:“抽象”是我们的“语言”达越来越接近事物本质的过程。这里的“语言”不局限于口头语言,而泛指所有的表达形式,诸如文学、诗歌、音乐、戏剧、舞蹈、雕塑、建筑、绘画,等等。历史的演进何其相似,我们总是从记述具体的场景、人物,或者模仿鸟叫虫鸣,或 者禽兽嬉戏之类开始,不断地挖掘表象之后的主观体验,甚至这种主观体验也越来越超离个人的微观经验,走向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等层面。与之相伴,无论哪一种“语言”,其“语言”本身的表现形式也趋向于呈现审美的本质,而非表象。所以,这里所谓的“本质”需要厘清:应当是包含物质本体、精神、逻辑、审美、文化、哲学等多种层面的本质。艺术创作能走到哪一步,往往取决于对于事物本质认识的深度。我不再具体援引艺术史上的案例来论证这一点,因为太多解析艺术史的文字都可以作为佐证,尽管他们的角度千差万别。我想做的不是侧重于以历史来解读“抽象”,而是侧重于以“抽象”来解读历史。从“抽象”的角度来剖析西方艺术史,通常认为罗丹是抽象艺术的开端,那么从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这一段现代主义历程,其抽象演变逻辑是很清晰的,形体的不断简化趋向艺术语言的本性,内在也越来越指向精神的高度或纯粹的审美高度,与东方的禅学、诗性发生共鸣。从布朗库西、约翰?凯奇、唐纳德?贾德、安东尼?卡罗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问题是,当“抽象”走到了与“具像”相悖的一个极点之后,简化到不能再简化,本质到不能再本质,该如何走下去,相应的问题便是:可以用“抽象”来解读后现代主义吗,怎么解读,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否定。“现代性”在消解“神圣形象”的同时,又以市场经济的存在方式和运行规则建构了 诸种“非神圣形象”去取代原来的“神圣形象”(如以“哲学”“科学”“理性”取代“神学”)。现代社会中的个人自由和以功利主义的价值态度、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法治主义的政治思想,构成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现代主义的“三位一体”。个体成为被物所异化的个体,个人自由与社会的模式化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意味着,如果不能消解被神圣化的“非神圣形象”,人依然是单向度的人。那么艺术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以为接近本质便获得解放,实际上却陷入了新的束缚。所以,在后现代的语境之下,如果“抽象”不能自我解构,抽象实质上便走向了消亡。如凤凰涅槃一般,“抽象”自身需要非抽象化,方能重获自由。抽象作为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的。这种“非抽象化”不是指重新回到描摹复制客观事物的出发点,而是从对纯粹物性、纯粹理性、哲学或者科学的关注回归到个体的微观经验之中,但这种微观经验是建构在对事物本质的解读之上的经验,是具有思维深度的,对于外在表达亦从单向度的消减转为多元的接纳。其实,当抽象走到这一步,谈不谈论抽象已经不再重要。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弗朗科斯?里奥塔德(Jean Francois Lyotard)在其名为《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的著作中指出:当代知识危机的关键,是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之间各自形成了独立的话语权,当代社会越发达,两套话语权之间的分界线就越明显。在高度的信息化时代里,科学知识的话语权成为主 导,人文知识的话语权则被极大削弱了。而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恰好就是人文知识对这种以科学知识为主导的社会发展状态的反抗。所以,对艺术家而言,更重要的是更清醒、更有深度地看问题,并且去体察自己的真正追求。在中国,往往用构成雕塑来涵盖抽象雕塑,这样很容易导致对这个词语的片面、肤浅理解。基于以上我对抽象的理解逻辑,再来谈抽象雕塑,我们就不应该再把抽象雕塑作为某一种形式或某一个范畴来看待。但当我们将抽象雕塑作为一个名词提出时,这也带来了一个范畴界定的问题。什么样的作品是抽象雕塑,什么样的作品不是抽象雕塑,问题会变得很有争议。有人提出,根本不存在抽象雕塑或者根本不应该讨论抽象雕塑。我的意见有所不同。正是因为有争议才有讨论的价值。问题的提出和对问题的思考甚至比一个确切的答案更有价值。在中国的当代文化语境下,谈论抽象雕塑正是时代所趋,至少对于促使雕塑界重新审视、解读艺术史与艺术现状有价值,对促使我们认清自己的位置和文化价值有价值。抽象的话题也许不新鲜,但对于这个时代是新鲜的。这个时代是新鲜的,但当这个时代过去后,谁能想象得到下一个时代的“抽象”呢,这也正是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总是追问相似的问题却总是得出不同答案的原因吧。参考文献1 孙正聿.哲学通论[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32 谭平.当代潮流——新手法的比拼[M].重庆出版社,20103 谭平.现代主义美术——走向世 俗的高雅[M].重庆出版社4 闫爱华 et al.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
本文档为【抽象是过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