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建议恢复部分繁体字说起

2017-09-19 3页 doc 18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9226

暂无简介

举报
从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建议恢复部分繁体字说起香港中国语文学会致函《规范汉字表》专家委员会,建议恢复“?、?、?、?、?、後、?、?、?、?、徵、?”12个繁体字。这个建议的内容发表在2006年9月出版的《语文建设通讯》总第84期上。发表时加了一个“?”字。第85期又加了一个“?”字。做这种提议的理由是使繁体字简化字能够对应,“以便内地港澳台接轨和古今接轨”。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在《规范汉字表》里得到反映,对于繁简对应-转换确有方便之处。   所列14个字,大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繁体字,而是简化字里的同音归并字(“?、?、?”有声调差别),它们与相应的简化字实际是异体字的...
从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建议恢复部分繁体字说起
香港中国语文学会致函《规范汉字》专家委员会,建议恢复“?、?、?、?、?、後、?、?、?、?、徵、?”12个繁体字。这个建议的内容发表在2006年9月出版的《语文建设通讯》总第84期上。发表时加了一个“?”字。第85期又加了一个“?”字。做这种提议的理由是使繁体字简化字能够对应,“以便内地港澳台接轨和古今接轨”。这个建议如果被采纳,在《规范汉字表》里得到反映,对于繁简对应-转换确有方便之处。   所列14个字,大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繁体字,而是简化字里的同音归并字(“?、?、?”有声调差别),它们与相应的简化字实际是异体字的关系。恢复这14个字,使它们与对应的简化字恢复各自原来的职务,即“?”与“斗”、“?”与“范”、“?”与“谷”、“?”与“胡”、“後”与“后”、“?”与“里”、“?”与“熔”、“?”与“须”、“?”与“御”、“?”与“云”各司其原职。   如果恢复“?”,“发”只作为“?(fā)”的简化字,这样,“妈妈摸着孩子的头/发笑了”跟“妈妈摸着孩子的头?/笑了”,从字形是可以得到区分。   恢复“?”,可以摆脱与“乾”的纠缠,又可以使“干”回复到单音,即只读阴平?弈ān。造血细胞写成“?细胞”,就不会产生“干细胞”的“干”是念阴平还是去声的问题。   恢复“?”,“钟”就只是“?”的简化字。   “徵”,则不是恢复字形的事情,而是恢复它本来的常用读音(zhēn?弈)和常用职务,收回被“征”所   取代的职务。“徵”作为古音阶名,仍然读zhǐ。   至于“?”,1993年9月,已经简化为“?”。相关文件指出,所谓异体字是指同音同义而字形不同的字,而“?”字有熔化、铸造、铸器的模型等几个义项,“在这些义项中只有‘熔化’这一义项‘?’、‘熔’意义完全相同,‘?’是‘熔’的异体字。‘?’的另外几个义项是‘熔’所不具备的,因此,当人名用字中的‘?’表示‘熔化’以外的意思时,‘?’不是‘熔’的异体字,可继续使用,并按偏旁类推简化原则,‘?’字应作‘?’。”意思十分明白:“?(?)”字被“熔”取代的职务,应当归还“?(?)”。就是说,“?”已经简化为“?”,不存在恢复繁体字“?”的问题。但在实际文字生活中,除了人名,人们仍然写“熔”。所以就“?(?)”来说,是明确1993年9月3日文件的有效范围,即正式宣布归还“?(?)”的职务,而不是恢复字形。前几个月,读到某繁体字排印本里有引用《四库全总目提要》里的话,内有“熔”字。我估计应该是“?”,到图书馆拿起一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翻,是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简体字本,再拿起一本,是中华书局1997年新排简体字本,当然都是“熔”。最后特意找到196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四库全书总目》,当然是“?”。――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的书,是不必出简体字本的。   《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的482个简化字,有100个左右同音归并字(少数音近或者借形)。推行简化字五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障碍,也就是说,在简化字系统内部,不存在需要大面积调整的问题。香港语文学界的提议是从繁简对应,也就是方便汉字世界繁体字与简化字文本互相转换的角度提出的。而“古今接轨”的提法,很可能使问题复杂化。一提“古今”,人们往往会举出“古已有之”的例子,如“?”上古本写作“云”,《战国策》有“楚燕之兵云翔”等用例(正常应为“?”),防御的“?”上古本作“御”,已经有人举出《诗经》、《楚辞》“御冬”用例等等。如果这样找,几乎所有的简体字都可以找到旧时用例。比如最近看朱熹和他的学生黄?编纂的《仪礼经传通解》(摘引典籍中经、注、疏),很多该写“後”的地方都写“后”,按比例,跟“後”几乎不相上下。但现代繁体字文本中,“後、后”确实有必要区分。所以我认为,确定繁简关系应当以1956年推行简化字前后和现在汉字世界繁简体交流为度。按照这个界限,“?”、“?”、“後”当在考虑之列。   很多人都知道繁体字“?”简化为“余”,却不一定知道繁体字系统还有一个文言第一人称“余”。不时看到用繁体字排印的文章,特别是重新排印古文,把“余”字排成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关于“?(?)― 熔”和“?”,还可参看《汉字文化》2006年第3期《语文札记五则》。   “只”和“?”分开,即恢复“?”。这两个字声调不同,如果往上追述,“只”是舒声字,“?”是入声字,当初把“?”归并入“只”就欠妥。公布简化字的当年1956年,就有人举出报上“船只通过苏彝士运河”,是“船只|通过”,还是“船|只||通过”?近代以来,“只”常作为副词,表示仅义;虽然有人写“?”{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宋人诗,用‘只’为‘?’,但也。今人仍之。”我们至少可以说,宋代至清代,这个意思多写“只”,清以后更是如此。可近来简体字文本转换成繁体字时,人们几乎都用“?”。这种刻意繁化是不必要的。   简体文本转繁体文本当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着―著”,虽然这并不是简化字问题。至少几十年前,比较通行“着”,包括处于词尾(“进行着”)、在动词中(“着急、着火、着重”)等,现在转写时大多写作“著”。从文字职务分工讲,如果读zhe、zhuó、zháo、zhāo时写“着”,不仅分工明确,而且可以减轻“著(zhù)”的负担。至于“执著”的“著”念zhuó,可以认为是历史的遗留,现在不少人根据实际读音写“执着”,也未为不可。   诚如提议者所言,“要繁简字全部一一对应,既无必要,也不可能”。但如果以这14个字为标尺,还有一些字需要考虑。比方“?”,有必要从“并”里分化出来。恢复“?”,让“历”专做“?”的简化字,近日见一本影印古籍,由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工作者写的繁体字里,把明朝??写成“??”,也曾见把“?史”写成“?史”。   繁简汉字转换,主要问题在简转繁,一方面是一对多的简化字,另一方面是同音归并字。   异体字里也有一部分字值得考虑。比如异体字整理把“?”合并入“游”。仙是宗教和神话中长生不死的人,福建省的仙游县本来作“?”;麟是传说中的陆地兽,陕西省麟游县本来作“?”;传说中的龙是水中动物,浙江省龙游县本来就写“游”。现在都写“游”,不分水陆,难怪有人在公园里面对“游人不得下水游泳”的牌子发愣:“游人”是游玩的人,还是游水的人?“游”不就是在水里行动吗?   整理异体字,合理地把“?”合并于“?”。“?”有kè和kēi二音。读kè,简化(即归并入)“克”也没有问题。但《简化字总表》缺少一个注:“读kēi时不简化,仍作‘?’。”于是“?书”、“?架”、“挨?”等,用现行规范汉字就无法正常表达,只好借用只读kè的“克”,如《姜昆李文华相声   选》:“我说您汗衫也就值个袜子钱。真不会买东西,回家老伴还不克您呀!”而新近出版的马季自传《一生守候》则用“苛”:“他在会上还在苛我。”这个“?”字,香港语文学界不怎么用,不甚理会,可北方人,尤其是北京人可满在乎的。所以,这个字也应当在考虑之列。   “?”跟“?”、“?”,历来有许多纠葛。“?”近代以来主要读xiān,跟“?”相通,繁体字时代,“?人免?”和“?人免?”互见。异体字整理并且简化以后,只有“闲人免进”一种形式。“?”更多的场合跟“?”相通,并且都有阴平、去声两读。这种情况不能写“闲”。先秦著作《墨子》,清朝学者孙诒让整理以后,称作《墨子??》。这个“?”读jiàn,《说文解字》解释:“?(隙)也”,就是从门缝里看月亮。孙诒让在《墨子??》自序中说:“?者先发其疑忤,诂者正其训释。”另一位清代学者叶得炯在《鸿烈??》(即《淮南子》注解)的跋语中说:“??犹言史注,与‘笺’同实而异名。”却不时见简化字写成《墨子闲诂》。有人知道写作“闲诂”不对,却不知这里可以写作“间诂”,而造了一个简化字,外“门”,内“月”。   上面所说,是举例性的,恢复部分繁体字,应当连及异体字,通盘考虑研究。     注释   {1}1964年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作“只―祗”,1986年重新公布时调整为“只―?”,当以后出为正,但现在人们在繁体字文本里常写作“祗”。
/
本文档为【从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建议恢复部分繁体字说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