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思

2017-11-02 12页 doc 44K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686908

暂无简介

举报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思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思 谈语言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作为语言大家的王力先生一贯倡导语言的规范化。我们中学生自然更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让我们聆听王力先生的教诲,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吧~学习本文,我们将—— 重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著名语言学家、诗人,字了一,广西博白人。1913年小学毕业后失学,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1924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思
语言是人们用来达意思 谈语言 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思、交流的工具。作为语言大家的王力先生一贯倡导语言的规范化。我们中学生自然更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让我们聆听王力先生的教诲,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吧~学习本文,我们将—— 重点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著名语言学家、诗人,字了一,广西博白人。1913年小学毕业后失学,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1924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赴波兰讲学。曾兼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等,共计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1000万余字。 二、写作背景 这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志记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碍 1(生字辨识 锯(jù) 讹(é) 圩(wéi) 2(重点词语注释 [华丽] 美丽而有光彩。 [文雅] 言谈温和有礼貌,不粗俗。 [时髦] 入时。 [斟酌] 考虑文字是否适当。 [挡箭牌] 盾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东拐西缠]形容说话口罗 唆,杂乱,无章法。 [弄巧成拙] 想耍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适得其反] 结果跟希望恰好相反。 [故作姿态] 故意装出个样子给人家看。 [七月流火] 指夏历七月大火星(恒星名,即心宿)黄昏时在天空的位置由六月的正南方开始变为偏西向下。流,指向下移动。语出《诗经?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东奔西走] 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平易近人]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课文里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不假思考] 不经过思考。假,凭借,通过。 [头头是道] 课文里形容说话很有条理。 [以讹传讹] 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来,结果越传越错。讹,谬误。 [满不在乎] 丝毫不在意。 1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然,是,对。 [约定俗成] 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是由人们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认定或形成的。 [一劳永逸]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逸,安逸。 3(同义词辨析 (1)推敲 斟酌 本课例句:“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反复考虑字句、话语是否可用或者是否得当的意思。大多可以换用。 主要区别:“推敲”只用于字句、话语,语气比“斟酌”重,更强调反复、过细这一层意思。“斟酌”不限于用于字句、话语,还可用于事情等,语气上要比“推敲”轻。 (2)违背 违反 违犯 违抗 本课例句:“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 四个词都是动词,都有不遵守、不依从,向所要求的反面去做的意思。 主要区别:?“违抗”着重指拒绝、抗拒,是有意识的行动。对象常是命令、指示、意志等。?“违犯”着重指触犯、抵触,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对象常是纪律、制度、政策、法令、原则等。?“违反”着重指不符合,或向反面去做。对象较广,除了“违抗”、“违犯”的对象之外,还常是原则、规律、规章、制度、真理、习惯、理论、精神、利益、宗旨等。?“违背”着重指背离,或不遵守、不实行。对象更广,除了“违反”的对象之外,还可以是决议、义务、诺言、良心等。 二、整体解读 (1)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 【第一部分:我们要掌握好语言工具。】 (2)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3)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4)还有篇报道,出现“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这样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夏历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动,并不指天气炎热。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气炎热就不对。我们平常说话从不这样说,可能说“冒着烈火”、“顶着烈日”,如果说“我冒着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5)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我自己就爱看他晚年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他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来很绕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读者欢迎。这对我们后人是一种启发。 【第二部分: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6)是不是说口语与书面语没有区别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我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逻辑,不合语法。有的同志在小组会上发 2 言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人家把他的话记录下来,仔细看一下,却又会发现毛病百出,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不反对对口语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张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上升为书面语。 (7)报刊上使用的语言更要认真推敲,反复斟酌,不要以讹传讹。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否则,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 (8)比如,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此,说“最好水平”,是违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报刊还在使用“最好水平”这个词。 (9)又比如,有的报刊批评某些人对事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时,习惯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这也是不对的。“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乎”的意思。从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随便运用口语。 (10)但是在将口语上升到书面语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这就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要能够被读者领会、理解。否则,这种上升就失去了意义~ (11)有些话本不符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也不规范,但由于说习惯了,改不过来,叫什么“约定俗成”。谁“约定”的呢,恐怕总是从少数人说错开始,一直不去纠正它,变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做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 (12)语言应该是发展的,规范的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可能一劳永逸。 【第三部分:书面语要规范。】 (1)首句将这次谈话的话题定位——书面语。 (2)“许多写文章的人”说明不重视书面语规范性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有必要探讨。 “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引出下文的例子。 (3)列举“故作姿态”的事例。 (4)列举错用“七月流火”的事例。 (5)以名作家作品语言风格的变化为例,说明朴实、平易、自然的语言受读者欢迎,从而证明观点——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 (6)“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文章和语言不一样”,承接上文,避免读者产生书面语等于口语的误解,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段末阐明见解——将口语加工成书面语。 (7)第一句点明报刊规范使用书面语的重要,第二句解释原因——往往要被读者仿效。 (8)举例:报刊上的“最好水平”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9)把“不以为然”当“满不在乎”讲是错误的。 (10)在对口语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11)不能以“约定俗成”为由反对规范化。 (12)规范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问题研讨 1(“我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过意见,认为‘最好水平’这个说法在口语中运用勉强说得过去,而在报刊上运用就不对了。”作者到底认为“最好水平”的说法对不对呢,为什么呢, 甲生:作者认为“最好水平”的说法对,因为文中有“说得过去”的字眼儿。 乙生:作者认为“最好水平”的说法不对,因为“说得过去”前面有“勉强”二字,说 3 明作者并不十分同意。 师评:其实作者是不太赞成“最好水平”的说法的,但本文探讨的是书面语问题,对口语不太强调。希望同学们懂得:“最好水平”既不能用于书面语,也不能用于口语。 2(“七月流火”的例子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甲生:使用词语时不能望字生义。 乙生:报刊规范使用词语太重要了,否则就会“以讹传讹”。 丙生:应该关注一些成语的出处,弄懂它的意思,这才是规范使用书面语的关键。 师评:同学们的体会都很好。我建议大家认真翻阅《成语词典》,多掌握一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为正确使用成语打下基础。 3(简要写出本文的主要。 四、语言品析 1(我们既然爱好写作,又想在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这个工具,而且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工具。(语言学家的话生动形象,你能具体说明一下吗,)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将爱语言这个工具比喻成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强调掌握好语言工具的必要。 2(不要把“约定俗成”拿来作语病的挡箭牌,该规范化的,能够规范化的,还是要尽量规范化。(为什么要提及这种现象呢,) 说明社会上还有相当多的人不太重视语言的规范性。为了纯净和规范祖国的语言,作者又提及这种现象,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语言这个工具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你对语言这个工具掌握得怎么样呢, 你能够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来吗, 体验活动 1(课下学习王力的其他关于规范使用语言的著作或文章,多受启发,更多地关注书面语的规范使用问题。 2(将口语上升为书面语应该注意些什么,除课文外,你还读过哪些相关文章,读后有些什么新的认识, 练习全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要注意用语口语化、规范化,作者是怎样逐步提出并阐述这一主张的, 本文谈论的是书面语的使用问题,其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它有两个分论点。第一个分论点是“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个分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课文的论点并没有直接提出,而是化解为两个分论点。分论点也没有直接提出,而是隐含在或者说渗透在具体的论述中。这种情况在一般文章中比较少见,但在谈话中也并非绝无仅有。因为谈话必须平易,而直接说出论点可能过于庄重。而且谈话中,句子与语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而不能生硬。同时,谈话常常是开始的时候想到了最重要的内容,然后又想到其他方面,逐步把思想表达完整。 2(课文可分成几部分,试拟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课文可分成三部分。全文的结构提纲如下: 4 第一部分:第1段,爱好写作的人应当爱语言,掌握好语言。 第二部分:第2—5段,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1)第2段,某些人华而不实,弄巧成拙。(2)第3、4段,例证某些人的华而不实,弄巧成拙。(3)第5段,朱自清的文章做作的不好,朴实的好。 第三部分:第6—10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1)第6、7段,书面语应当是规范的。(2)第8、9段,例证某些用语的不规范。(3)第10段,既要规范,又要大众化。(4)第11段,不应以“约定俗成”反对规范化。(5)第12段,规范的标准是发展的。 二、学完课文后,你一定对如何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有了新的认识。试对你的习作进行修改,可以自己修改,也可与同学交换修改。 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身体力行,用好书面语。 自主实践 一、语言实践 1(病句追踪 从现在起,特别注意收集报刊上、电视上、网络里的病句,也可以收集同学作文中的病句,与同学和老师探讨病句的修改,提高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 2(制作成语卡片,释义、例句分列其后。 (1)弄巧成拙 (2)适得其反 (3)七月流火 (4)平易近人 (5)不假思考 (6)头头是道 (7)娓娓动听 (8)满不在乎 (9)不以为然 二、阅读实践 (一) ?许多写文章的人,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拿起笔来总想我现在是写文章,跟说话不一样,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他们不懂得,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有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海。”这是一个很费解又不准确的句子,作者在说话时绝不会这么说,这叫“故作姿态”。 3(第一段可以分为哪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之间是什么关系, 4(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5(试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华丽( ) 文雅( ) 美妙( ) 准确( ) 时髦( ) (二)失败是个未知数 岑 桑 5 你舔尝过失败的滋味吗, 测验不及格,升学考试不到录取分数线,比赛不出线„„这都叫失败。失败的滋味当然是苦的。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或那样的失败;不过有的人栽跟头栽得多些,有的人栽得少些罢了。可以说,人生是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 失败的下一站是“痛苦”,但不是终点站,而是岔道口。这岔道口分出两条路:一条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这条路通向彻底的失败,这时的失败才是真正的失败。另一条是汲取教训、奋起拼搏,这条路通向再失败或失败的反面——成功;但只有踏上这条路,才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一个人遭到了失败,并不意味着这就是最终的结果。问题在于,站在“痛苦”这个岔道口的时候,选择哪一条路。 19世纪初,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吃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命结网,蛛丝一次次被吹断,但蜘蛛一次次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之役打垮了对手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的故事,不正好说明失败并不尽是最终结果这个道理吗, 失败并不可怕,痛苦并不可怜,只有怯懦才是可悲的。失败是个未知数。当我们在失败之后,勇于化痛苦为动力,那么,就有可能从“痛苦”这个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 6(题目中的“未知数”是什么意思, 7(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三、表达实践 8(模仿上文的五、六两段另写一个例子,证明“失败是个未知数”。可以是正面例子,也可以是反面例子;可以是中国的例子,也可以是外国的例子„„(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1(注意:收集病句要给病句归纳分类,找出错误原因,写出规范的句子。 2(注意:制作成语卡片,不仅是本课的课外作业,而且应该养成习惯,学完每一课后都自觉完成,你的运用语言的能力一定会得到迅速的提高。 3(第?—?句为第一层;?句为第二层。两者是分总关系。 4(第一段从写文章的心理出发,分析书面语“弄巧成拙”的原因,强调“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第二段用一个具体的“弄巧成拙”的例子加以证明,所以,一、二段之间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5(漂亮 文明 美好 正确 时尚 6(比喻不知道的事情。 7(本文以生活实事引出“失败”的论题,之后讲道理——失败不是最终的结果,然后引用一个由失败走向成功的史实来证明,最后重申观点——失败是个未知数。 8(略。 6 7
/
本文档为【语言是人们用来表达意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