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子夏易学考

2018-03-30 29页 doc 53KB 4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子夏易学考子夏易学考 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总第七十七期) 子夏易学考 刘彬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据史籍记载,孔子弟子子夏学'易)传'易),并有易学着作'子夏易传》.由于子夏 易传)早佚,以及其他原因,后 世很多学者怀疑子夏传'易)之事.文献告诉我们,子夏学'易)传'易)应为事实.而'子夏 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其他有关文 献,说明子夏易学主要承绪孔子,兼容'易)之.古义"和.新义"的特点.特别令我们注意 的是,子夏研习并传授'归藏》,这透 露了一个重大信息.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可能...
子夏易学考
子夏易学考 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总第七十七期) 子夏易学考 刘彬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据史籍记载,孔子弟子子夏学'易)传'易),并有易学着作'子夏易传》.由于子夏 易传)早佚,以及其他原因,后 世很多学者怀疑子夏传'易)之事.文献告诉我们,子夏学'易)传'易)应为事实.而'子夏 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其他有关文 献,说明子夏易学主要承绪孔子,兼容'易)之.古义"和.新义"的特点.特别令我们注意 的是,子夏研习并传授'归藏》,这透 露了一个重大信息.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可能存在同时传授'周易》和'归藏》两大 易学系统的传统.而这一点被以前的易 学研究忽视了. 关键词:子夏l子夏易学l'归藏》系统l'周易'系统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06)03—00l9一l2 AtextualresearchonZiXia'SY/studies LIUBin (SohoolofConfucianCulture,QufuNormal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Abstract:HistoricalrecordsrevealedthatConfucius'discipleZiXiahadstudiedandpassedth eY/down,and theZiXia'sCommentariesOntheYihadbeentransmittedinlatergenerations.Onaccountofth eearlylOSSof hisCommentaries,togetherwithotherreasons.manyscholarsinlaterdynastiessuspecttheau thenticityofthe records.Asamatteroffact,tenableevidencesfromrelateddocumentscanverifytheaccount.S omepreserved partsoftheCommentatiesandotherliteraturesrelatedareenoughtOprovethatZiXia'SY/trad itionwasmain— lyinheritedfromConfuciusandamalgamatedthe"ancientmeanings"and"newmeanings".T hemostnotable thingisthatZiXiahadstudiedandpasseddownGuizang.Thisexposesansignificantinformat ionthatinthe transmissionoftheConfucianY/,thesystemofZhouyiandthatofGuizangmighthavebeentra nsmittedsim— ultaneously,whichwasneglectedinthestudiesoftheY/inthepast. Keywords:ZiXia;ZiXia'SY/一ology;systemofGuizang;systemofZhouyi 一 ,子夏传《易》 子夏(公元前5O7一前420年)即b商,为孔子精通六艺的七十子之一,在孔子的四 科教育中,以精 通"文学"(即文献)着称.孔子没后,传经之功,子夏甚大,对此古人甚高,如东汉 徐防在上疏中云: "臣闻《诗》《》《礼》《乐》,定于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第1500页)?清人 朱彝尊云:"盖自六经删 述之后,《诗》《易》俱传自子夏,夫子又称其可与言《诗》,《仪礼》则有《丧服 传》一篇,又尝与魏文侯言 《乐》.郑康成谓《论语》为仲弓,子夏所撰.特《春秋》之作不赞一辞,夫子则日《春 秋》属商.其后公羊, 收稿日期:2005—06—17 作者简介:刘彬(1965一),男,山东滕州人,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 研究员. 谷梁二子皆子夏之门人.盖文章可得而闻者,子夏无不传之.文章传,性与天道亦传, 是则子夏之功大 矣."(第743页).] 子夏传《易》,隋,唐人言之最明,且评价极高.由长孙无忌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云:"昔宓羲氏始 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日《连山》,殷 日《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 《杂卦》,而子夏为之传."把子夏与宓羲,文王,周公,孔子易学四圣并列,其赞誉可谓不可复加.李鼎祚 在其《周易集解?序》中言易学自孑L子至唐代的传承日:"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注百家,绵历千古, 虽竞有穿凿,犹未测渊深.唯王,郑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 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I[.认为子夏独得孔子易学真传,汉, 魏以来,虽说《易》之家众多,但皆局于一偏,不得其正,对子夏易学也赞誉有加. 子夏的易学着作,西晋苟勖《中经簿》载"《子夏传》四卷",梁阮孝绪《七录》载"《子夏易》六卷",《隋书 ? 经籍志》载"《周易》二卷",注:"魏文侯师卜子夏传,残缺."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日"《子夏易 传》三卷",陆注:"卜商,字子夏,卫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师."《唐志》云"《卜商传》二卷".看来《子夏易 传》由西晋时的四卷到隋唐时的二卷或三卷,可能已有所残缺.至南宋时出现十卷本的《子夏易传》,据 说是唐张弧的伪作.至清《子夏易传》为十一卷本,朱彝尊,四库馆臣认为是另一个伪本. 但文献中的另一些记载,又使人们对子夏传《易》产生疑问,对《子夏易传》的作者产生争议.这些记 载以两处最为关键,形成子夏传《易》研究的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是《史记》《汉 书》所记载的先秦至西汉 初儒家传《易》世系中没有子夏的名字.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此世系是:孔子一商瞿一肝臂子 弘一矫疵一周竖一光羽一田何(第221l页)[4],《汉书?儒林传》的记载是:孔子一商瞿一桥庇一鼾臂子 弓一周丑一孙虞一田何(第3597页)[5].唐司马贞,张守节考证肝臂子弘即肝臂子弓,矫疵即桥庇,周竖 即周丑(第22ll页)[4].除肝臂子弓和桥庇的前后位置不同外,两个名单基本一样.两书的传《易》名单 都没有子夏,这确实从面上对子夏传《易》的说法构成挑战,也成为子夏传《易》反对者的一条很有力的 理由.另一处是对子夏易学着作最早记载的刘向,刘歆的《七略》,其含义模糊不明.《七略》云:"《易传》 子夏,韩氏婴也.汉兴,韩婴传."0)《七略》既说"《易传》子夏",又提到"韩婴",那么"子夏"与"韩婴"什么 关系,《易传》的作者到底是孑L子弟子卜子夏,还是西汉燕人韩婴,或者还是其他人?《七略》记载的歧义 确启人疑窦,因此《子夏易传》的作者也就有了多种可能性,产生《子夏易传》的作者约有六人的争议(见 下文). 关于第一点《史记》《汉书》所载儒门传《易》世系,实际上涉及到先秦至西汉儒家易学传承流派的问 题.《汉书?艺文志》叙述孔子没后,《春秋》《诗》《易》的传承情况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 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这说 明在七十子那里,《易》学的传承已分为数家.考诸文献,七十子中有易学者有子夏,子贡,商瞿等 人.子夏的易学事迹,除上引文献外,《孔子家语?六本》,《说苑?敬慎》载有子夏向 孔子请教《损》《益》 之道,《孔子家语?执辔》记子夏闻古《易》而向孔子讲述.帛易《要》篇记载子赣(即子贡)在孔子晚年好 《易》时,与孑L子讨论《易》之卜筮的重要问题,?《汉书?艺文志》录有子贡的易学着作《子赣杂子候岁》, 由此推测子贡也有可能传《易》.商瞿传《易》,除《史记》《汉书》的记载外,《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亦 云:"商瞿,……特好《易》,孔子传之,志焉."因此,在孔子去世后,除商瞿外,估计子夏,子贡也都传《易》, 形成至少三家传《易》的局面,而《史记》《汉书》所记传《易》世系,所反映的只是其中一家——商瞿的传 《易》谱系而已.这样说,我们还有其他的理由.大家知道,司马迁的易学是承其家学,即太史公司马谈 的易学,而司马谈承于杨何,杨何承于王同,王同承于田何(第3118页,3127页,3288页)L4].因此司马 ?南朝宋王俭<七志》引《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七略'云;"汉兴,韩婴传." ?帛书<要'日,"夫子老而好<易》……子赣(贡)日:'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日……夫子何以老之好之乎?'夫子日;'……予非安亓用 也.'[子赣日;]夫子今不安亓用而乐亓辞,则是用倚于人也,而可乎?……子赣日;'夫子亦信亓筮乎?'子日……"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 周易经传释文'(<易学集成》(三),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43—3044页). 20 迁所记的自商瞿至田何至杨何的传《易》谱系,正是司马迁所承习的,始于商瞿的儒家的一个传《易》流 派,而绝非儒家易学传承的整体面貌,这也是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既述当时数家《易》皆自田何 的现状:"乃今上即位,……言《易》自茁川田生",同时又推重杨何易学,强调"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 家"的重要原因.商瞿《易》一系被载于《史记》《汉书》,而子夏《易》一系不见载,正是推重家学时尚的时 代产物.因此《史记》《汉书》没有记载子夏传《易》,并不能直接证明子夏没有传《易》. 关于第二个问题,古人关于《子夏易传》的作者,除卜子夏外,约有下列五种看法,对此我们作一考 辨: (一)汉人韩婴,清人张惠言,臧庸,近人张心潋等持此观点,此种观点影响较大,信从者较多.张惠 言《易义别录》卷十四日:"刘向父子,博学近古,以为韩婴,必当有据."臧庸于所辑《子夏易传》的《序》中 日:"庸以子夏之为韩婴当以《七略》《七志》《七录》为据,汉晋六朝人所言不谬也.'婴'为幼孩,'夏,为 长大,名与字取相反而相成也.《韩易》十二篇者,上下经并十翼也.今本《汉书》脱'十,字,当据刘议补 之."L6]?此说本刘向,刘歆《七略》"《易传》子夏,韩氏婴也",论证"子夏"为韩婴之字,改《汉书?艺文志》 "《韩氏易传》二篇"为十二篇,认定《七略》的"《易传》子夏,韩氏婴也"即班固据《七略》而成的《汉书?艺 文志》的《韩氏易传》十二篇.此论证有一定道理,但也甚有问题:且不说"子夏"是否真为韩婴之字,依臧 氏说法,刘向在《七略》中两录《韩氏易传》一书,岂不重复?再者,臧氏改《汉志》"《韩氏易传》二篇"为十 二篇,并不能成立.汉志》"《易传》"下列《周氏》,《服氏》,《杨氏》,《蔡公》,《韩氏》《王氏》皆为二篇,"《韩 氏》二篇"不可能有脱文的错误.因此,臧氏的论证并不令人信服.张心潋《伪书通考》云:"案《汉书?艺 文志》日:'刘歆奏《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师古日:'删去浮沉,取其指要也.'其《六艺略》载籍'《韩 氏》二篇'注云:'名婴',据《七略》以指要为题,他词或删或入注.'《韩氏》二篇'即《七略》之'《易传》子夏 韩氏婴'二篇也."[7]张心潋的论证比臧庸更深入,他是以《六艺略》为《七略》的删要本,《七略》"《易传》子 夏韩氏婴"经删要后成为《六艺略》的"《韩氏》二篇".按臧庸,张心潋的看法,刘向,刘歆的《七略》中没有 记载卜子夏的易学着作.考《汉书?刘歆传》:"歆及向始皆治《易》."《汉书?刘向传》载刘向在上封事中 数引《易》,可知刘向治《易》渊源有自.他在其《说苑?敬慎》中记卜子夏向孔子问《损》《益》之道,必有所 本,因此《七略》中载有卜子夏的易学着作,是有根据的,只是他的记载不很明确而已.实际上,刘向,刘 歆"《易传》子夏,韩氏婴也"的记载下面还有一句话:"汉兴,韩婴传."这值得我们注意.对此一种较合理 的解释是:I-商的《子夏易传》,在汉初由韩婴传之.考《汉书?儒林传》,韩氏《易》所自受不明,但确不属 上引《史记》《汉书》自商瞿至田何的一系.刘向,刘歆"《易传》子夏,韩氏婴也.汉兴,韩婴传"的记载,很 可能透漏出这样的信息:韩婴易学,很可能就属于子夏这一系. 又,宋翔凤认为,韩婴作《易传》,韩婴之孙韩商传之,子夏是韩商之字,故以之命名为《子夏易传》. 宋翔凤《过庭录》卷一日:"《汉书?儒林传》云:'韩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 《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其孙商为博士,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也.以《易》征,待诏殿中,日所 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翔凤案子夏当是韩商之字,与卜子夏名字正同,当是取传《韩氏易》最后者题其 书,故《韩氏易传》为《子夏传》也."宋翔凤的论证是不可信的.其一,子夏为韩商之字,乃宋氏臆测,于史 无征.其二,宋氏之所以能推测韩商之字为子夏,恰恰是受孔子弟子子夏其名为卜商的启发,而作出韩 商其字为子夏的错误推论.因此,宋氏其说不成立自不待言. (二)楚人歼臂子弓.《经典释文?序录》于"《子夏易传》三卷"下引日:"张瑶云:或歼臂子弓所作." 案歼臂子弓为子夏门人,《史记索隐》和《正义》皆引应劭日:"子弓,子夏门人."他除了传承商瞿一系的易 学外,也当传承子夏《易》.后人认为《子夏易传》为歼臂子弓所作,很可能是一种误解. (三)汉人丁宽.此说见于苟勖《中经簿》,其日:"《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所作."这种后人的说法不 可信,《汉志》已载"《丁氏易传》八篇".但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缘由,丁宽为商瞿,歼臂子弓易学的一系, 当传歼臂子弓亦即子夏易学的古义,因此误将丁宽作为《子夏易传》的作者. 本). ?臧庸于'拜经日记》卷三亦日:"'七略》既云是汉兴子夏韩氏婴传,便可知非孔子弟子子夏矣."参见'拜经日记)(学海堂经解 2l (四)汉人杜邺和(五)汉人邓彭祖.南宋孙坦周易析蕴》云:"世有子夏易传》,……疑汉杜子夏之 学."南宋赵汝襟《周易辑闻》日:"彭祖传梁邱之学,如以子夏为彭祖,犹有仿佛."这两种看法都是以二人 皆字子夏为据,不足凭信,朱彝尊《经义考》驳之日:"孙坦疑是杜邺,赵汝操疑是邓彭祖,盖两人俱字子夏 也.然绎其文义,总不类汉人文字."(第42页)[8 总之,从以上文献的考察中,我们看到尽管有不同的观点,但《子夏易传》为孔子弟子卜商卜子夏的 易学着作,卜子夏传《易》,还是很有根据的,并不能推翻.下面我们从《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古籍所 引子夏于孔子问《易》的一些资料,一方面进一步证明《子夏易传》确为子夏所作,另一方面来探讨子夏的 易学思想及特色. 二,《子夏易传》佚文考 《子夏易传》唐时尚存,但已有残缺,至南宋时亡佚.幸赖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 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及宋朱震《汉上易传》,项安世《周易玩辞》,王应麟《困学记闻》,赵汝操《周易辑闻》 等书中引用的一些,可稍窥子夏的易学面貌.另一方面,出土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 竹书周易》[1们的一些资料,可与古籍所引子夏易传》相比照,印证.下面我们对《子夏易传》的一些佚 文作一具体考察. (一)《周易正义?卷首》日:"但《子夏传》云虽分为上下两篇,未有'经'字.'经'字是后人所加,不知 起自谁始."可知在《子夏易传》中,《周易》卦,爻辞部分只是称为"上下两篇",还没有称为"经".案西晋 武帝时出土汲冢竹书,其中有《易》类书,已经有"《易经》"之名,《晋书?束皙传》记日:"《卦下易经》一 篇."据李学勤先生考证:"估计汲冢是战国晚期之初,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初年的魏墓,是可信的.这是 墓中所出竹简写成时间的下限."(第181页)[1这说明《周易》称为"经"最迟不晚于战国晚期之初.《子 夏易传》称《周易》为"上下篇",而没有称为"经"这一事实,证明《子夏易传》的成书一定不晚于战国晚期 之初,这也是《子夏易传》的作者不可能是汉人韩婴的一条铁证.又,《周易》最初是称"上下篇"的,正如 刘大钧先生所考证:"《汉书?艺文志》云:'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 爻,作上下篇.'很清楚,班固认为是最初'重《易》六爻'时,分成的'上下篇',而《系辞》又日:'二篇之策万 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可证创作《系辞》时,仍称日'篇'."(第52页)E12]这说明《周易》称"上 下篇"极早,子夏于《子夏易传》中称《周易》为"上下篇",正是承袭《易》之古义的一种成说,这证明《子夏 易传》的成书确实很早. (二)今本《易经?谦》,《经典释文》云:"《子夏传》作赚",可知《子夏易传》"谦"作"赚",而帛书《周易》 也作"赚",《子夏易传》与帛本同.刘大钧先生考证《子夏易传》与帛本作"赚"是用古文,今本作"谦"是用 今文,他说:"案《汉书?尹翁归传》:'然温良赚退,不以行能骄人.'颜师古注:'赚,古以为谦字.'再,《汉 书?司马相如传》:'赚让而弗发.'颜师古注:'赚,古谦字.'《国语?晋语一》亦有'赚赚之德','赚赚之 食'.以此知……《子夏易传》及帛本亦是用古文,今本作'谦'是取今文."(第3O页)[13]可见《子夏易传》 的内容较古.又,韩婴的《韩诗外传》中记载了一些《易》说,其卷三云:"《易》日:谦,亨,君子有终,吉."可 知韩氏《易》中《谦》作"谦",是取今文,与《子夏易传》不同,这有力地证明《子夏易传》的作者决不可能是 韩婴. (三)今本《易经?颐》六四爻辞"其欲逐逐",《经典释文》载:"《子夏传》作'攸攸'."帛书《周易》作"笛 笛",上博战国楚竹书《周易》作"攸攸",可见《子夏易传》和竹书同.刘大钧先生考 证《子夏易传》和竹书 作"攸攸"为古文,其日:"《汉书?叙传》:'六世眈眈,其欲澈澈.'颜师古注:'澈澈,欲利之貌也.澈音涤. 今《易》淑字作逐.'由此可知,作'逐'字为今本,作'澈'字为古本.而子夏易传》作'攸攸',正与竹书同. 苟爽作'悠悠',刘歆日'蹩,远也',其说皆由古《易》而来."(第44页)【1.可见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 貌,其成书不应晚至汉代,韩婴作《子夏易传》是不可信的. (四)今本《易经?丰》九三"丰其沛",《经典释文》日:"子夏作'芾',《传》云:'小也.'''是《子夏易传》 "沛"作"芾",释"芾"为"小"义.按《子夏易传》释"芾"为"小"与《诗》之毛传同.《诗?甘棠》:"蔽芾甘 22 棠",毛传:"蔽芾,小貌."孔颖达疏日:"《我行其野》云'蔽芾其樗',笺云'樗之蔽芾始生',谓樗叶之始生 形亦小也."案毛《诗》乃子夏所传,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日:"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 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苟卿,苟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训诂 传》."因此释"芾"为"小"确为子夏之义,这也是《子夏易传》作者为1-子夏的一条力证. 又,《丰》九三"沛",除子夏作"芾"外.郑玄,干宝亦作"芾",《经典释文》:"郑,干作'芾',云:'祭祀之 蔽膝.'''而上博战国楚竹书《周易》亦作"芾",看起来似乎子夏,郑玄,干宝皆与战国竹书同,实际不然. 案郑玄,干宝作"芾",乃以朱芾,赤芾之芾释之,《说文》:"市,详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市以象之.天子朱 市,诸侯赤市,……戟,篆文市,从章从友.俗作绂."段注:"此(戟)为篆文,则知市为古文 也."是郑,干之 "芾"即"较"字,故释日"祭祀之蔽膝",解《丰》九三"丰其芾"之"芾",乃蔽而使暗之义,王弼注即取郑义: "沛,幡幔,所以御盛光也."这与子夏释"芾"为"小"义不同.考《象传》释九三爻日:"'丰其沛,,不可大事 也."《象传》显然是以"沛"为"小".《子夏易传》与《象传》一致,又与战国竹书《周易》相同,说明《子夏易 传》确存《易》之古义,而郑,王,干此注则与古《易》远矣. (五)《周易正义》在《乾》卦辞"元亨利贞"下引《子夏易传》:"《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 也.贞,正也."《周易集解》也引《子夏易传》这段话,与此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子夏易传》以"始" 释"元",与《春秋公羊传》完全相同.《春秋》隐元年《公羊传》日:"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显然以"始" 释"元".案《公羊传》传自子夏,何休《春秋公羊传序》"传《春秋》者非一",唐人徐彦疏引戴宏《序》日:"子 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其弟子 齐人胡毋子都着于竹帛."可见《公羊传》以"始"释"元"正是承自子夏.而《子夏易传》也以"始"释"元", 与子夏《公羊传))相同,这正是《子夏易传))的作者为子夏的一条明证. 考今本和帛本《易传》,可知子夏"元,始也"的讲法承自于孔子.《彖传》释《乾》日:"大哉乾元,万物 资始."《文言》释《乾》日:"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帛书《易传》的《二三子》日:''[卦日:黄裳元吉.孔子日: 此言]口口口口口者也.元,善之始也."将今本和帛本《易传》相印证,可知孑L子已经以"始"释"元",子夏 的讲法正是秉承孔子. 再者,《彖传》和《文言》都有对《乾》卦辞"元亨利贞"的解释,我们将《子夏易 传》的解释和二者相对 照,会发现子夏和《彖传》相一致,而与文言》不同,这表现出子夏易学的思想特点.我们看:《彖传》"大 哉乾元,万物资始",正是《子夏易传》"元,始也";《彖传》"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 乘六龙以御天",正是《子夏易传》"亨,通也";《彖传》"保合大和",正是《子夏易传》"利,和也";《彖传》"乾 道变化,各正性命",正是子夏易传》"贞,正也",二者在内在精神上完全一致.《彖传》释"元亨利贞",是 "性与天道"的讲法:天道为万物之始源,万物的性命得之于天道并上通天道,在天道的流行变化中,万物 各得正定其性命,呈现一个和谐的宇宙.这一种形上的讲法,正是孑L子本于古《易》象数而发乎义理,将 卜筮之《易》提升为哲学典籍的典型体现,也是孑L子本于《易》之"古义"而开创出易》之"新义",开创出易 学研究新理境的体现. 再看《文言》对"元亨利贞"解释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我们知道,《文言》的这种说法完全承 之于孔子之前的《易》之古论,《左传》襄公九年载穆姜筮卦,她就引用了这段古语说:"元,体之长也.亨, 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 事."《文言》所袭用的古语以"体仁""长人"释"元",以"嘉会""合礼"释"亨",以"利物和义"释"利",以"事 干""固"释"贞",这是一种伦理的讲法,与《彖传》哲学的讲法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理论层次和思想境界. 子夏承于孔子而不取古语的讲法,说明他对孔子所开创的新易学,对新易学所蕴涵 的精微大义,已有深 入契会. (六)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子夏日:《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 积也,有渐而以至矣."《文言》论《坤》卦初爻爻辞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 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日.'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可看到子夏所言与《文言》相同,其思想当来 自孔子.帛易((二三子》和《衷》篇也记载有孔子论《坤》卦初爻爻辞,《二三子》:"卦日:履霜,坚冰至.孑L 23 子日:此言天时韶戒葆常也,岁口口口口口口口西南温口口,始于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之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亓孙贵而宗不倘."《衷》:"天气作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亓寒不冻,亓暑不曷.《易》日:履霜,坚冰至.子日:孙(逊)从之胃(谓)也.岁之义, 始于东北,成于西南,君子见始弗逆,顺而保毅."在这里孔子本之于古"卦气"说?而讲君子慎始重渐的 义理:依八卦"卦气"说,《坤》居于西南方位,当一岁立秋之时,寒气初萌,寒霜将降,顺从其道,渐积而至 大寒的坚冰时节.?君子观此象,而慎其初始,重其渐变.《文言》和子夏讲积渐,当是本于孔子这段言 论,只不过只录义理,没记载"卦气"说罢了.因此,子夏这段言论应有"卦气"说的背景,子夏对古"卦气" 说,应有所了解. (七)今本《易经?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朱震《汉上易传》引《子夏易传》:"子夏日:帝乙归 妹,汤之归妹也.汤一日天乙."王应麟《困学记闻》,赵汝棵《周易辑闻》皆载《子夏易传》此条.《归妹》六 五亦言:"帝乙归妹."《汉上易传》引《子夏易传》:"子夏日:汤之嫁妹也."可知子是以《泰》和《归妹》的 "帝乙归妹"为"汤之嫁妹",以"帝乙"为成汤. 案"帝乙"为谁,《象传》没有明确指出,只是本爻位阐发义理,日:"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古人认为 此"帝乙"是商代帝王.在商代有两个帝王称为"帝乙",一是成汤,一是纣王的父亲.因此也形成了两种 说法,一种认为"帝乙"是微子和纣王的父亲.《左传?哀公九年》记阳虎以《周易》筮,遇《泰》之《需》,即 《泰》卦六五爻动,阳虎观其爻辞"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断其吉凶,其中说到:"微子启,帝乙之元子也."可 见阳虎是以微子的父亲为"帝乙".东汉虞翻承此说,《周易集解》引虞翻日:"帝乙,纣父." 另一种认为"帝乙"是成汤.《易纬?乾凿度》卷上:"孔子日:《泰》者,正月之卦也.阳气始通,阴道 执顺,故因此以见汤之嫁妹,能顺天地之道,立教戒之义也.至于《归妹》,八月卦也,阳气归下,阴气方 盛,故复以见汤妹之嫁.以天子贵妹,而能自卑顺从,变节而欲承阳者,以执汤之戒.是以因时变一用, 见帝乙之道,所以彰汤之美,明阴阳之义也."又日:"汤以乙生,嫁妹,本天地,正夫妇.夫妇正,王道兴 矣.故日:《易》之帝乙为成汤."孔子明确指出:《易经》中的"帝乙"是成汤.汉代京房和苟爽承此说,《困 学记闻》载京房汤嫁妹之辞日:"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无以天子之富而骄诸侯.阴之从阳,女之顺夫, 本天地之义也.往事尔夫,必以礼义."(第49页)[1《后汉书?苟爽传》记苟爽对策日:"《易》日:'帝乙 归妹,以祉元吉.'妇人谓嫁日归,言汤以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也." 考以上文献,可知子夏以"帝乙"为成汤之说,定当本于孔子,而下传于两汉,被京房,苟爽等人所承 袭.而孔子"帝乙为成汤"之说,也当有所本,当为《周易》古经之古训. (八)今本《易经?贲》六五爻辞日:"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经典释文》载《子夏易传》释"束"日:"五 匹为束,三玄二缫,象阴阳."子夏此释以阴阳说《易》,但与上面讲阴气和阳气不同,这里讲《易》数的阴 阳.今本《系辞上》引古"天地之数"日:"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云云,三为天数,也即阳数,故子夏言象 阳;二为地数,也即阴数,故子夏言象阴.可见子夏对古《易》数是很了解的. (九)《周易正义》在释《益?象》"风雷,益"下引《子夏传》云:"雷以动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盈."子夏 此言,实际上涉及《易》之古义——"卦气"说.以"卦气"六日七分说,《益》居正月立春之时.《大戴礼记 ? 夏小正》云:"正月:启蛰.正月必雷."《逸周书?时训解》云:"立春之日,东风解冻."《益》卦下《震》上 《巽》,《震》为雷,《巽》为风,立春以后,雷动于下,东风劲吹,万物蠢蠢而动,开始生长繁盛,正是"雷以动 之,风以散之,万物皆盈"的生气勃勃的春天景象.因此子夏所言,正是古"卦气"说. 子夏《益》卦言"卦气",乃是承之于孔子.帛易《要》篇记有孔子向其弟子——"二三子"论述《损》 ?"卦气"之说,一般认为是汉人所创,其实其源甚古.一些学者已作论证,如清儒龚自珍认为,"卦气"说为古史官所刨.见龚氏 '最录(易纬是类谋)遗文》('定盒文集补编》卷三,'定盒全集》,光绪壬寅浙省文汇书局).今人刘大钧先生,连劭名先生认为,"卦气"说 在先秦已经存在.见刘大钧先生的一系列文章:'"卦气"说与(易传)'('大易集述',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64—68页)I'"卦气"溯源' ('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第122—129页);'帛书(易传)中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第47?53页).见连劭名 '考古发现与(易纬)》('周易研究}1991年第3期,第6页). ?关于帛易'二三子》和'衷》篇所记载孔子论'坤》卦初爻的文字,为先秦"卦气"说,刘大钧先生有详论.见刘大钧'帛书<易传>中 的象数易学思想'('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第5O一51页). 24 《益》之道,其日:"孔子繇《易》至于《损》《益》一(应为"二",引者按)卦,未尝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日:二 三子!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之所出 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日益.《授》(应为《损》,引者按)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物之所老衰也, 长[夕]之所至也,故日(损),产道穷焉,而产道口焉.《益》之始也吉,亓冬也凶;《损》之始凶,亓冬也吉. 《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孔子论《损》《益》之道,阐发审察吉凶之门的君道,也见 载于《孔子家语》,《说苑》和《淮南子》等古籍中,说明此事是可信的.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家语》《说苑》 记载向孔子请教《损》《益》之道的是子夏,如《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喟然而叹. 子夏避席问日:夫子何叹焉?孔子日……子夏日:商请志之,而终身奉行焉."《说苑?敬慎》:"孔子读 《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日:夫子何为叹?孔子日……子夏日:善,请终身诵之." 由此可推知《要》篇所记亲闻孔子讲《损》《益》之道的"二三子"中定有子夏.而孔子讲《损》《益》,正讲到 古"卦气"说.以"卦气"六日七分说,《益》居正月立春之时,正是孔子所言"《益》之 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 也";《损》居七月立秋后处暑时,正是孔子所言"《损》者,秋以授冬之时也",孔子所言,正为古"卦气"说. 孔子在讲解《损》《益》卦时,引用古《易》的"卦气"之说,子夏亲闻并"志之""终身诵之",《子夏易传》记载 《益》卦"卦气"之义,就很自然了. (十)今本《易经?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到羊无血."朱震《汉.上易传》引《子夏易传》:"《子夏 传》日:'血谓四,士到羊三而无血."'子夏所说"血谓四",是指《归妹》卦三,四,五爻互体为坎,《说卦》云: "坎为血卦."由此可知,子夏已用互体.朱震已经看到这一点,他在上引文下接着说:"是则自子夏以来 传《易》者以互体言矣." 关于互体之说,很多学者认为起于汉人,其实其源甚古,在先秦已经存在.《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载周史筮,遇《观》之《否》,周史观其卦象断其吉凶,其中日:"有山之材",又日:"犹有观焉".其言"山" 者,是因为《否》卦二,三,四爻互体为艮,而艮为山.其言"犹有观",是因为《否》卦初爻至五爻连互为 《观》.而此点,尚秉和先生于《左传国语易象释》中已指出.?可见最迟在春秋时,已有互体之说.新出 土帛《易》也证明先秦已有互体之说.今本《系辞》"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 《夹》",帛书《系辞》作《大有》卦.刘大钧先生指出,这表明帛易已用互体.他说:"帛本作《大有》与今本 作《夫》,名虽不同而其义无异,盖因《大有》卦初九爻至六五爻连互而成《夫》卦也.故作《夹》卦与作《大 有》卦,义皆相同.然而,由今本作《夫》卦而帛本作《大有》卦思之,可证连互之说先秦早已有之!"(第51 页)[15]由此可见,子夏讲互体,乃是本于古《易》的一种自然做法. (十一)今本《易经?未济》卦辞:"小狐汔济."朱震《汉上易传?说卦》引《子夏易传》:"《子夏传》日: '坎称小狐."'坎为小狐,乃为古逸象,今本《说卦》不载.但见于《九家易》中的八卦逸象.先秦时的古易 八卦卦象,至秦汉时已佚失不少.据文献考证,西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七三年),有河内女子发老屋, 得佚《易》,《礼》,《尚书》各一篇,上献朝廷.佚《易》一篇即《说卦》(卷二)[J引.东汉苟爽等人的《九家易》 又得八卦逸象三十有一,其中日:"坎为狐."可见,《子夏易传》中确实保留着一些古卦象,《子夏易传》确 存古义. 《子夏易传》还存有"艮为斗"的古逸象.宋项安世《周易玩辞》卷十五《说卦》引《子夏传》:"子夏日: 斗主狗,斗止而动,艮之象也."可见《子夏易传》有艮为斗的卦象.艮为斗,不见于今本《说卦》,也是先秦 一 种古逸象.唐李鼎祚《周易集解》释"艮为狗"引《九家易》:"《九家易》日:艮止,主守御也.艮数三,七 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为犬,故犬怀胎三月而生.斗运行十三时日出,故犬十三日而开目.斗屈,故犬卧 屈也.斗运行四币,犬亦夜绕室也."《周易玩辞》卷十五也引《九家易》:"《九家易》日:艮主斗,故犬三月 而生"云云,与《周易集解》所引略同.观此两处引文,可知《九家易》也载有艮为斗的古逸象.《子夏易 传》所载艮为斗的古逸象确有所本. 实际上,《子夏易传》佚文中的"艮为斗","坎为小狐"这两个古卦象,只是子夏所知的古八卦象数的 ?尚秉和先生说."遇卦三五,之卦二四,皆互艮.'犹有观者',言之卦初至五,仍风地' 观,."见氏着'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第341—342页). 25 一 部分.从《孔子家语?执辔》,《大戴礼记?易本命》等所载子夏谈论古I(易》的一段资料(见下文),我们 已经考证出子夏了解一套八卦古象数.这套八卦古象数是:乾为日,为人,乾数一;坤为月,为马,坤数 二;艮为斗,艮数三;兑为时,为豕,兑数四;坎为音,为猿,坎数五;离为律,为鹿,离数六;震为星,为虎,震 数七;巽为虫,巽数Jk(第19—24页)["(第423—444页)[].由此可推知;《子夏易传》定当保存了很多的 八卦古逸象,《子夏易传》确存《易》之古义. 现在我们对以上《子夏易传》佚文考证作一总结.首先,考证说明《子夏易传》的作者确应为孔子弟 子b商子夏,其成书确应较早,《子夏易传》的作者为汉人如韩婴等的说法是不成立的.第二,说明《子夏 易传》确有古《易》面貌,子夏对《易》之"古义",如《周易》古经卦爻辞的古训,八卦古逸象,逸数,古"卦气" 说,互体说等古《易》内容和特质,熟知并能深入把握.第三,说明子夏对孔子由象数而达于道的易学新 理路,"性与天道"的易学"新义",有深入的契会和领悟.《子夏易传》虽已亡佚,由以上考证,我们可推知 子夏易学的思想特色当是《易》之"古义"和"新义"兼容. 古代易学发展至孔子,实有一重大转折.孔子之前的易学,是为《易》之"古义",这些"古义"主要关 涉的是明阴阳,和四时,顺五行,辨灾祥的b筮之旨.孔子从《易》之"古义"出发,本于象数而发乎义理, 由"明数"而"达德",由神道而人文,由讲阴阳灾变而讲性与天道,开拓出研《易》新理路,创造出易学新理 境,从而将b筮之书提升为哲学典籍,将《易》之"古义"发展为《易》之"新义".?孔子讲《易》,讲b筮,更 讲德义;讲阴阳,五行,"卦气",更讲"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讲《易》之"古义",更由"古义"生发"新义".因 此,孔子易学,既包含《易》之"古义",同时更有"新义",是容"古义"和"新义"于一体的儒门新易学.帛书 《要》日:"夫子老而好《易》……子赣(贡)日:'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日: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b筮 之蘩.赐以此为然矣.以此言取之,赐缗行之为也.夫子何以老之好之乎?'夫子日:'……予非安亓用 也.,[子赣日:]夫子今不安亓用而乐亓辞,则是用倚于人也,而可乎?……子赣日:'夫子亦信亓筮乎?' 子日:'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从亓多者而已矣.'子日:"《易》我后亓祝b矣!我观亓德 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亓为之巫;数而不达于 德,则亓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世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 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要》篇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孔子新易学的特点,同时也说明对这一新易学, 时人甚至孔子的一些高足,如子贡等人,都不能理解,以至孔子发出"疑丘"的感叹. 而从上面的考证,可知子夏对孔子的新易学则有深入的理解,他既熟知其"古义",又能契会其"新 义".据《论语?子张》载:"子夏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朱熹《四书集 注》:"小道如农圃医b之属."子夏认为《易》之b筮虽属小道,但也有"道"在,因此"必有可观",但不可拘 泥沉溺于此,必须超越它,提升它,要以成就君子大道之学为宗旨,这与孔子的新易学观完全一致.子夏 的这种易学观可能是自己在研《易》中形成的,也可能是受自于孔子而形成的,但不管怎样,孔子和子夏 易学观一致,在研《易》中师生二人于心戚戚,感而遂通,是可以想见的.在孔子授《易》的"二三子"诸弟 子中,子夏受于孔子《易》必良多,当最能肯认孔子易学之大体.因此,子夏易学直承孔子易学,兼容"古 义"和"新义",正是合乎情理的. 三,子夏易学与《归藏》的关系 子夏所了解的《易》之"古义",包括《归藏》,这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 《孔子家语?执辔》,《大戴礼记?易本命》,《淮南子?堕形i)iI》等载有子夏论古《易》的一段资料,兹 综合三处记载录之如下:"子夏问于孔子日:'商闻《易》宣人生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耦,气分不同, 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 ?刘大钧先生对此有详论,他说:"《易》之'今义确立于孔子而称'今,'易》之'古义由来已久而称'古'.《易》之'今义凸显的 是一种德性优先的浓郁人文关怀,而'易》之'古义,,则更多地关涉明阴阳,和四时,顺五行,辨灾祥等筮之旨."刘大钧先生所称"今 义",我们称为"新义".见刘大钧撰《<周易)古义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第142—150页). 26 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 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 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 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敢问其然乎?'孔子日:'然.吾昔闻老聃亦如汝之 言."'?对于这段资料,我们已经考证它背后实际隐藏着一套古《易》八卦象数.这套古《易》八卦象数, 从《易》象上说,即《乾》为?
/
本文档为【子夏易学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