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诗经由来之我见

2017-09-20 1页 doc 12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诗经由来之我见《诗经》的编集,虽然在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在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则从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订的一些信息。  关于献诗说——  此说始于东周,意为周天子为观察民风,了解民情,制定章典,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该说法是有历史资料佐证的。一方面,先秦古籍中有一些记载可以证明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即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另一方面,《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如《大雅》中的《嵩高》和《蒸民》两篇中都有“吉甫作诵”之句。而吉甫就是西周著名的贵族尹吉甫。可见,献诗一...
诗经由来之我见
《诗经》的编集,虽然在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在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则从一定程度上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订的一些信息。  关于献诗说——  此说始于东周,意为周天子为观察民风,了解民情,制定章典,建立了公卿列士献诗的。该说法是有历史佐证的。一方面,先秦古籍中有一些记载可以周王朝有让公卿列士(即贵族官员和文人)献诗的制度。另一方面,《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如《大雅》中的《嵩高》和《蒸民》两篇中都有“吉甫作诵”之句。而吉甫就是西周著名的贵族尹吉甫。可见,献诗一说,有较大的可信度。《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个途径搜集起来的。  关于采诗说——  该说虽然在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汉代学者认为周代是有采诗制度的。《汉书•食货志》载“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于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我们根据这些相关的记载,也可以推断出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并且,在古代语言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官府大规模的,有目的的采集,哪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从而达到王者不出牖户而值知天下。学者推断《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应该就是通过采诗这种方式收集起来的。  除了采诗得来的《国风》民歌,献诗得来的大小雅的政治美刺诗之外,《诗经》还有很多燕飨,祭祀等仪式中用的乐歌。这些诗应该来源于周王朝的乐官(如太师)以及巫,史的创作。  关于删诗说——  删诗指的是春秋时期,诗歌据说有3000多首。后来孔子十取一,整理成集,就剩下了305篇。但这种说法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孔子不仅并未删诗,相反他还对《诗经》的传播,完善和保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学者认为诗经最后的删选应是周朝的乐官。  《诗经》中的作品一部分是祭祖颂歌和周朝史诗。祭祀在古代是重大且神圣的活动,所以,我认为诗经中有一部分应是周朝王室传唱下来的。《诗经》中的周族史诗部分应该是公卿列士为了颂扬周王室所献。《诗经》中的其他部分大多为农事诗,燕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诗和婚姻爱情诗。这些都是描写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封建统治下的对贵族剥削的无奈,农忙时的生活,年轻男女的恋爱时的心理描写与刻画等等,都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最真实的状态。  根据《诗经》的作品组成,我认为采诗这种编集方法更让人信服。采诗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献于王室以了解民情。人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编成诗歌交给采诗官。我想,正是如此,《诗经》才能包含了如此广阔的地区和方域气息,才能有十五国风之多。  总而言之,综于上述事实,在“献诗”,“采诗”,“删诗”这三说中,我更倾向认为“采诗”说才是《诗经》真正的编集方法。
/
本文档为【诗经由来之我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