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探讨

2018-03-27 6页 doc 18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探讨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探讨 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探讨,市场透视, 周明长 钟 建 张道平 林升乐 约3910字 摘要:本文通过对德阳城市结构与功能、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演变、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多层面分析以及内在原因的探讨,发现作为中国重大装备技术基地的德阳在新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尤其典型而且较为成功。这对于加速西部城市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德阳;工业化;重大装备技术基地;城市现代化 作为成德绵经济区的次中心城市,德阳的城市现代化起步于二五及三线时期国家大工业项目的嵌入,并随着1980年代建市及四川省改革开放试点...
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探讨
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探讨 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探讨,市场透视, 周明长 钟 建 张道平 林升乐 约3910字 摘要:本文通过对德阳城市结构与功能、城市与区域关系的演变、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多层面分析以及内在原因的探讨,发现作为中国重大装备技术基地的德阳在新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尤其典型而且较为成功。这对于加速西部城市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德阳;工业化;重大装备技术基地;城市现代化 作为成德绵经济区的次中心城市,德阳的城市现代化起步于二五及三线时期国家大工业项目的嵌入,并随着1980年代建市及四川省改革开放试点城市地位的确立而获得进一步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德阳因被确定为中国重大装备技术制造基地而迅速发展成为一座专业化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大城市。 一、中国重大装备技术基地德阳的兴起 长期以来,由于德阳城市经济建立在以农副产品贸易为主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直到1949年,建成区仅1.5km2,人口1.5万,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德阳依然是一座功能单一的普通农业型小县城。 1957年,宝成铁路全线通车,沟通了四川同全国的经济联系,德阳区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1958年,国家确定第二重型机器厂定址德阳,同时在德阳新建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等6个电机制造厂。按照国家的工业布局,其目的是将德阳建设成新中国第二个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工业基地,使之为全国的矿山、冶金、电力等工业部门服务。重工业区建设使得由国家组织的人、财、物等各类现代化资源迅速向德阳这一落后的内陆农业小县城高度聚集。1959年,建工部从富拉尔基重机厂迁入20153人在德阳建立永久性基地;1960年,一机部又给德阳迁入职工15803人。1960年底,德阳工业区职工总人数达4.5万人,城市人口增长到9万人,工业区面积达9km2,工业区的内外交通、电力网络和生产生活基地初步建成。德阳由此开始从农业县城向工业城市转变。其后,德阳工业区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国家于1964年决定二重厂、东电厂续建,并于1966年新建东汽厂。同时还从沿海和东北内迁一些企业来德阳建设。三线时期,在德阳迁建与新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达20家,德阳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工业体系基本形成。1974年,中国第二个重型机械工业基地的三大支柱企业二重、东电、东汽全面投产,德阳基本建成以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制造工业为主的现代化大工业基地。1975年,德阳国内生产总值达7.2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32亿元、第二产业2.71亿元,第三产业1.25亿元,财政收入0.89亿元。同195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从90%降低到45.7%,工业总产值从不足10%上升到37%,非农经济首次超过了农业经济,区域发展的自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并奠定了德阳城市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从1978—1983年,二重、东电、东汽等14家大中型企业的产能和效益继续提高,以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制造工业为主,兼有食品、化工、建材等地方工业门类的德阳工业经济体系全面形成。1983年,德阳国内生产总值达1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7亿元、第二产业5.5亿元,第三产业2.5亿元,财政收入1.99亿元;城区人口增长到12.68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7.5km2。至此,德阳已发展成一个中等规模的重工业城市。 1983年德阳地级市的建立,标志着国家对德阳城市经济主体与核心地位的确认。1985年德阳被确立为四川省综合改革与对外开放试点城市,全市域开始迈入工业化进程之中,城市发展驶入了现代化的轨道。1987年,德阳第二产业首次超过一次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第一次升级。到1993年,德阳市GDP、工业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仅次于重庆、成都,居全省第3位,其中乡镇企业产值占全省1/3而居第1位;拥有4个省级十强县,1/3的乡镇进入全省乡镇综合实力200强行列。区域工业化不仅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第二次升级,1997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德阳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而且还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发展,城市人口1999年达到25万,建成区达26km2。 2002年德阳被确立为中国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基地,区域经济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5年来,德阳重大装备技术制造基地建设获得质的突破:重大动力和冶金成套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技术水平和质量达到全国第一;数控、电工和石化成套设备在全国形成新优势。2007年二重自主的1.6万吨水压机试车成功,投资15亿元的8万吨模锻压机项目使二重成为世界最大的铸锻钢生产基地;东电、东汽研制出世界最大的水轮、汽轮机组,发电设备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川油宏华钻机出口居全国第一;四大重装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2007年德阳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实现利税总额129亿元;规模企业户数超过800户,其中上亿元企业达到104户。另外,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也获得质的突破:2004年,德阳国内生产总值、第二产业、财政收入分列四川所有城市中的第3、2、2位,分列中国西部所有城市中的第12、11、23位。2007年,德阳工业增加值仍居四川省第2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05.2亿元,成为四川省第2个财政收入超百亿元的城市。从总体上看,德阳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基地和四川省第二经济中心城市。 二、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分析及原因探讨 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现为城市规模扩张化、城市功能多元化、城市经济高效化、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等。以下从较能体现城市现代化特征的城市规模与功能演变方面对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作一浅析。 城市规模主要包括建成区和人口两个指标。从城市建成区看,德阳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始于二五和三线时期。1958年7个大型项目布点德阳,在城南新建重型机械工业区,城区西北部新建动力工业区。到1983年,主城区面积增长到7.5km2,新增的6km2基本上是各企业用地。1984年后德阳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建,到2007年底城区面积已达45km2,形成了以旧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的组团式发展形态。20余年来,德阳城市建成区在工业区和房地产业共同扩张的助推下,规模扩大5倍。2007年德阳已按80万人口规模编制城市规划,城市按一中心三片区布局和功能分区,重点建设一中心区、一副中心区、四片区。再从城市人口看,1949年德阳城市人口仅1.5万,1983年城市人口8.9万,2006年底城市人口增至40万人,市区、市域城市化率为43%、36%。从1949年到2006年,由工业化所推动的城市现代化使德阳城市人口增长25倍。 与此同时,城市功能完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1950年代德阳以农业经济为核心,城市主要功能为县级行政中心和农业物资集散地,属于典型的依靠农业经济支撑的消费城市。但是,重工业的嵌入彻底改变了德阳千年以来的自然经济体系,城市单一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变。仅以城市工业职能为例,德阳工业总产值从1983年的5.5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221.3亿元,财政总收入从1983年的1.9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5.2亿元,分别增长39倍和51倍以上。区域工业化推动着德阳城市功能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1983年建市时的德阳,不仅是中国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制造工业城市,还是一个地级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功能已初步完成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由农业型小县城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变。到2007年,德阳又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基地和四川省第二工业城市、第二经济中心城市,城市的核心功能已经覆盖全国区域。 经过以上分析,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优越的交通条件是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国家第二个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工业基地选址德阳,宝成铁路是除德阳水源充沛、农业发达、地址条件适宜之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1983年以后,为解决重型设备运输,德阳在省内部率先建成以大件路、川陕公路为主轴的公路网,为城市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交通基础。 第二,现代化重工业经济体系的嵌入是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原因。1974年,国家投巨资兴建的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二重、东电、东汽全面投产,标志着在内陆德阳完整地嵌入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重工业经济体系。今天的二重已发展成亚洲最大的重型 机器制造厂,东电、东汽已成长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动力设备制造企业,为德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培植出强劲的增长极。 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比较优势的培育是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德阳始终依托重型机械工业和三线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970年代末期,以矿产、磷化工及农机、化肥为主的地方工业经济体系基本形成;1983年以后,充分依托大工业优势,使乡镇企业迅速成为新骨干;2000年以来,重点培育专业化特色突出的、国内领先的重大装备技术产业集群,同时继续壮大食品、化工、建材、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第四,中央企业与城市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三线时期所建企业绝大部分直属中央,与德阳没有关联,工业区实质上是借地建设,而建成后的大中型企业却长期生长在德阳经济之外。但1985年以后,各企业管理权下放德阳市,中央企业渐次与城市深度融合并成为支柱产业。 短短50年,德阳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农业型县城向工业经济、中国最大的国际化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基地、四川省第二工业城市和四川省第二经济中心城市的跨越,从而走出了一条既典型又成功的城市现代化之路,这无疑对同类型的攀枝花、绵阳、广元、宝鸡、六盘水等西部城市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德阳市志(上)[Z].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795. [2]德阳市政协.德阳重装基地建设纪实[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10.
/
本文档为【德阳城市现代化发展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