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张爱玲与色戒

2018-01-18 5页 doc 48KB 2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4822

暂无简介

举报
张爱玲与色戒张爱玲与色戒 浅析张爱玲与色戒 摘 要:本篇论文主要是对于《色?戒》进行分析和解读。全篇通过题目、主题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色”体现的是一种感性,“戒”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文本中其实是体现着感性的情感与理性的警戒,及这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其次,是对于《色?戒》的主题的探究,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总结出《色?戒》和张爱玲众多经典的作品一样,只是通过对一件事情或人物的内心的记叙,使读者明白生活现实或人性本质。小说是张爱玲对于爱情冷酷的揭示和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物命运的关注。 关键词:色戒 感性 理性 有人说《色?戒》是张爱玲...
张爱玲与色戒
张爱玲与色戒 浅析张爱玲与色戒 摘 要:本篇主要是对于《色?戒》进行分析和解读。全篇通过题目、主题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色”体现的是一种感性,“戒”体现的是一种理性。文本中其实是体现着感性的情感与理性的警戒,及这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其次,是对于《色?戒》的主题的探究,通过对人性的分析,出《色?戒》和张爱玲众多经典的作品一样,只是通过对一件事情或人物的内心的记叙,使读者明白生活现实或人性本质。小说是张爱玲对于爱情冷酷的揭示和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物命运的关注。 关键词:色戒 感性 理性 有人说《色?戒》是张爱玲最精彩的一部小说,但是,在张爱玲众多经典小说中,《色?戒》却算不上突出。而且,张爱玲从1950年间开始写这部作品时,早已经过了她创作力最旺盛、的阶段。初读《色?戒》总是若有所失,甚至烦闷,因为它没有了张爱玲的签名式样——她用来诠释、体验世界与世界互动的主观性。本文将试图从题旨、人物等几个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阐释。 一、《色?戒》题目的解读 《色?戒》的题目中,用符号把“色”与“戒”隔开,表明了“色”和“戒”是整篇小说的主题。 抛开字面意思,去深入挖掘,“色”又是指人的情欲,体现了感性。在这场美人计中,无论是王佳芝还是易先生,都倾注了情感。“色 易守,情难防”,王佳芝因为“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在最后的关键时刻选择了放弃,导致一切都功亏一篑,甚至搭上了性命。张爱玲虽然笔触刻薄,但是也在小说最后安排易先生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王佳芝的爱。同样也赋予了这个汉奸以普通男人的柔情,演绎了一场伤感的爱情故事。电影中的易先生是很爱王佳芝的,处决佳芝之后,他坐在空荡荡的床沿,满眼是泪。张爱玲在《色?戒》出版的卷首语上写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所以说,“色”字还体现着“情感”、“欲望”等感性方面的内涵。 而“戒”字,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戒”不仅指钻戒,还有“防备、警惕”,“警告”和“戒除”的意思。在《色?戒》中,“戒”字的核心意义,可以解释为警戒。 或者,就《色?戒》的故事而言,“戒”字可以通俗地解释为戒色、戒情。“色难戒,情更甚”。要理智对待色与情。但是,知易行难~况且还有人认为“一个无欲无情的空心木偶,活着是没有意义的”。总而言之,“戒”字表明一种睿智的态度,体现着理性方面的内涵。 易先生,是个懂得戒情的人。他与王佳芝不过是逢场作戏,只把两人的交往看作是一宗艳遇。在珠宝店里实施暗杀时,张爱玲这样写道:“他不在看她,脸上的微笑有点悲哀。本来以为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奇遇。当然也是权势的魔力。那倒还犹可,他的权力与他本人多少是分不开的。[4]”王佳芝死了,可是这份情却在易先生心中根深蒂固了,随时都会出来刺痛他。这样的情节正反映 了“色”与“戒”之间的内在的一种辩证关系。 二、《色?戒》中的人性探索 《色?戒》里的爱情是残缺的,尤其少有与爱情的结合。中国传统社会男女之间的爱情感受与爱情分离,足以成“痛”,足以为“苦”。《色?戒》既写了感性之爱不能结合的“痛”,又写了永无情爱的“苦”,此外还有大量的无情爱的“悲”。 《色?戒》之情沉重;是复调的爱情;悲哀地让人感到缺憾。中国人有着“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大概因为婴幼儿对他人没有伤害形成的概念,却不知那是因为幼儿还不具备伤害他人的能力。而且,所谓“善”应该有与人为善的意思。其实,人的基因里携带了两类不同行为的潜质:友善、利他等正向品性发展的潜质;同时也具有发展负面品性的潜质,那便是自私、破坏性的一面。对于每个个体,他(她)生长环境促使、允许哪个方面的潜质发展,那些品质便成为该个体的成人后的品性。 《色?戒》的人性是晦涩的。性的隐私和禁忌,是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共同认同。在西方文明中,吃了智慧果的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两性有了羞耻之意,摘下无花果叶盖住了隐私部位。东方的传统文化,更是含蓄。在中国,性从来是隐性文化,孔孟之道、礼义廉耻使性禁忌更为普泛。孔子思想和西方基督教、印度佛教统称为“黄金法则”,标志着人类正在寻求的伦理底线。 爱情是人类最高贵美好的感情,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凡是 读过《色?戒》这部作品的,无不为王佳芝、易先生那种似是而非,若即若离。并不能称之为爱情但又不能完全否定的两性关系而困惑不解。不知道两人是何种原因如此的结合。 让我们把人性、动物性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出发。还原到整部作品之中。那么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我们就要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物与环境去着手。 《色?戒》既不是张爱玲的偷梁换柱,也不是什么爱情的检讨,王佳芝不是张爱玲自己,易先生也不是或胡兰成。可以说王佳芝和易先生是很独特的个体,他们很典型地体现着人的本质。而通过对于王佳芝和易先生心理、思想的揭露,张爱玲想的是人类本性的某一方面的本质。《色?戒》从动笔到出版经历了近三十年,多年的修改推敲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写成了一部仅万字的小说,而且淡化了背景,浓缩了情节。可就是这一部不足二十页的小说里,张爱玲给出的是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根本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将时代的残酷与冷漠,人性的虚荣与自私,爱情的无奈都表现地淋漓尽致,可以说小说《色?戒》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眼泪,更是一种无奈,甚至绝望。这样的感觉烙在读者心中,根深蒂固,难以磨灭。这正是张爱玲通过《色?戒》所要表达的对于人的认知和对于生活现实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m].山西省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1-10:379; [2]郑培凯主编.《〈色,戒〉的世界》[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3]李欧梵.《〈色,戒〉:从小说到电影》.[j].《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p88; [4]刘建平.《〈色,戒〉撕裂了了我们的历史记忆》.[j].《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p91; [5]戴锦华.《时尚?焦点?身份:〈色,戒〉的文本内外》.[j].《新华文摘》.2008年第4期.p92; [6]郑培凯主编.《色,戒》的世界[m].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105 作者简介:赵天雄(1985—),男,河北保定人,本科,保定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本文档为【张爱玲与色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