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最终确定及其战略意义

2017-09-20 10页 doc 25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doc】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最终确定及其战略意义【doc】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最终确定及其战略意义 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最终确定及其战略意义 长自学刊2011年第5期 CHANGBAIJOURNALNo.52011 总第161期 SumNO.161 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最终确定及其战略意义 李冰梅,傅广华 (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长征在我军历史上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事关红军的前途与命运.党中 央审时度势,挥师北指,虽经多次重大改变,但最终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它实现了北上 抗日的战略目标,对于...
【doc】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最终确定及其战略意义
【doc】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最终确定及其战略意义 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最终确定及其战略意义 长自学刊2011年第5期 CHANGBAIJOURNALNo.52011 总第161期 SumNO.161 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最终确定及其战略意义 李冰梅,傅广华 (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长征在我军历史上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事关红军的前途与命运.党中 央审时度势,挥师北指,虽经多次重大改变,但最终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是惟一正确的选择.它实现了北上 抗日的战略目标,对于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于红军的发展壮大,对于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具有重 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红军;长征;落脚点;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K2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478(2011)05-0123-04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 举,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长征落脚 点的选择虽历经曲折,但最终将革命大本营放在 陕北,则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 一 ,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 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并不取决于红军的 主观愿望,而是根据敌情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但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北上抗El,无论红军转移到 哪里,无论新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北上抗Et的 总方针不会改变.因此,红军落脚点最终确立前 共经历了六次选择. (一)长征开始计划落脚湘西.1934年4月底 广昌战斗失利之后,博古,李德已经看到红军"继 续在内线作战取得决定的胜利已经极少可能以 至完全没有可能",应该实行战略上的转移,并把 这一设想了共产国际.6月25日,共产国际 回电:"关于斗争的前途及目前国际的情形以及 红军灵活的策略,首先是趋于保存活的力量及在 新的条件下来巩固自己,以待机进行广大的进 攻,以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P187)同年l0月, 红军开始长征.第一个落脚点选在湘西与红二, 六军团会合.l1月25El出版的《红星》报长征专 号第5期,发了题为《以坚决勇敢的战斗,消灭 当前的敌人》的社论,指出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 是:"突破敌人封锁,深入广大白区,实行反攻,彻 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创造新苏区."[21(P208)但 红军去湘西的意图很快被蒋介石察觉,在红军去 湘西的途中设置了四道封锁线.红军将士三十昼 夜飞行军,冲破四道封锁线,虽然渡过了湘江,但 损失惨重,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如果再坚持去湘西,无异于虎 口投食,只能招致全军的覆没.正像刘伯承所说: "如果我们不放弃原来的企图,就须与五六倍的敌 人决战.但部队战斗力又空前减弱,要是采取正 面直顶的笨战法,和优势的敌人打硬仗,显然就有 全军覆没的危险."嘲(P5)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毛泽东建议改变战略方向,并得到了大部分同志 的支持.于是,红军终止了前往湘西的计划. (二)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JIf黔边新苏区. 1934年12月15El,红军占领黎平.12月18日, 【收稿日期]2Ol1—05—08 【作者简介】李冰梅(1961一),女,吉林长春人,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与思 想政治教育.傅广华(1955一),男,辽宁丹东人,空军航空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研 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 123—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毛泽东提出向 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遵义方向前进的新,会 议决定采纳这一主张,形成中央政治局《关于战 略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 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 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 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地区". (p129)1935年1月2日至6日,红军分三路全部渡 过乌江,于1月7日解放了贵州省的重镇遵义.1 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 扩大会议,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 和组织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 地位.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 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蒋介 (三)gtl建云贵川I新苏区 石调集150个团合围而来.在这种情况下,中共 中央决定放弃在川黔边建立根据地的计划,移师 北上渡过长江,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以摆脱 敌人的围追堵截.但蒋介石沿长江布置了重兵, 红军无法按原计划渡过长江.在此情形之下,中 共中央当机立断放弃渡江计划,改在川I,滇,黔边 区寻找战机破敌.2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 委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战士书》,指出"过去党中央 与中革军委为了要赤化全四川,同四方面军取得 更密切的联系与配合,曾经决定中央红军渡过长 江向川北发展,然而这一决定由于川I滇军阀集中 全力利用长江天险在长江布防,拦阻我们,更由 于党中央与中革军委不愿因为地区问题牺牲我 们红军的有生力量,所以决计停止向川I北发展, 而最后决定在云贵川I三省地区中创立根据地."【5 (P490—49t) (四)创建川西北新苏区.在川,黔,滇边境进 行运动战的同时,中央红军始终没有放弃北渡长 江(或金沙江),向北发展,转入川西北的战略意 图.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威逼昆明,佯攻贵 阳,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完全摆 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阻截,取得了长征 途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然后,翻越了夹金山, 来到了四JIl的懋功,在这里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了.会师后,时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let本帝国主 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以后,又于1935年5月调集 一 124一 大批军队入关,威胁平律,蚕食华北.国民党蒋介 石集团叫嚣"攘外必先安内",对红军"围剿"不遗 余力,对日寇投降日益露骨,因而激起全国人民的 极大愤怒,抗日救国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根据上述情况的变化,红军再作战略调整,第五次 选择了落脚点. (五)创建川陕甘新苏区.1935年6月26至 28日,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县的两河口会议上作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 后的战略方针》,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 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 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闷(P85)为 了贯彻两河口会议精神,《红星》报长征专号第25 期发表题为《以进攻的战斗大量消灭敌人创造 川陕甘新苏区》的社论,指出:"党中央关于在川陕 甘成立巩固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无疑的是我 们目前惟一的正确的战略方针."12~(P211)两河口会 议为实现党和红军北上抗日的伟大战略目标奠定 了基础.为了统一意见,8月4日至6日,中共中 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再度召开会议,作出《中央关于 一 ,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 重申执行两河口会议决定的战略方针,指出:"创 造JII陕甘的苏区根据地,是放在一,四方面军前 面的历史任务."嘲(P86) (六)红军长征最终落脚陕北.红军于1935 年9月19日占领甘肃哈达铺.毛泽东从报纸上 了解到陕北有一个大的苏区根据地.根据这一消 息,1935年9月27日在榜罗镇召开中央政治局 会议,作出了把红军的落脚点放在陕北,以陕北作 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战略决策.毛泽东进 行了政治动员,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陕甘革命 根据地是抗日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任何 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7(P43)于是红军昼 夜兼程奔向陕北,于1935年10月与陕北红军胜 利会师了.红军长征千回百转,终于找到了理想 的落脚点. 二,红军长征最终落脚陕北是惟一正确的选 择 红军长征最终落脚点的选择确实具有偶然 性.但我们认为,既有偶然性,更有必然性. (一)红军长征落脚陕北偶然中有必然 中共中央把红军落脚点最终选择陕北的偶然 因素,是因为在哈达铺偶然发现国民党报纸提供 的消息而得到确定的.据聂荣臻回忆:"九月十九 日我和林彪随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我们 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 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我 说,赶紧派骑兵通信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送 去,陕北还有一个根据地哩!这真是天大的喜 讯."[8](P290)在《李富春传》中,这种说法得到进一 步印证:"在哈达铺,一纵队找到一张《山西Et 报》,上面登着国民党阎锡山部进攻陕北红军刘 志丹部的消息.这样,中央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 一 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这真是天大的喜 讯!"[gl(psi)可见,红军最终落脚陕北,确实有着某种 偶然因素.但如果从红军战略转移的历程和陕北 特有条件看,党中央最终决定红军落脚陕北,更 有其必然性. 红军在到达哈达铺前,中共中央知道陕甘边 日,中共中央 苏区和红二十六军.1932年4月20 在《关于陕甘边游击队的工作及创造陕甘边新苏 区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在积极地开展当地的 游击运动中创立新的红军的队伍及陕甘边苏维 埃的任务.""为了实现上面的任务,首先应该从 现在的游击队中选拔中坚队伍编成为经常的正 式红军,这是丝毫不能延缓的最迫切的任务."lJ0】 (P50—51)还命名了红军第二十六军番号.这些史料 可以证明,中共中央当时是知道陕甘边苏区和红 二十六军情况的.因此,在发现报纸上关于阎锡 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后,决定红 军最终落脚陕北,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陕北具有红军落脚点的有利条件 陕北根据地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仅存 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在两河口会议后决 定,中央应该继续坚持北上的战略方针,"要到陕 甘根据地区.我们要会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军的同志们.……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 线."ll1](P319) 首先,这里有块不小的革命根据地和正规的 红军武装.这块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领 导民众经过艰苦的游击战争创立起来的.在粉碎 了敌人对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后,把陕北和陕甘两 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在20多个县内建立了工农民 主政权.在根据地全盛时期,游击区也扩大到陕 北,陇东一带3O多个县.这里不仅有二十六,二 十七军,还有在1935年9月由鄂豫皖根据地突围 的红十五军,到达陕北延川的水坪镇与二十六军, 二十七军统一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下辖3个师共 计7000多人.所有这些,都为红军最终落脚陕北, 继而把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提供了力量保证. 其次,这里具有有利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群 众基础.陕北及其周围地区远离国民党重兵把守 的大中城市,西为高原地带,北邻毛乌素沙地,东 部和南部分别有黄河天险及大巴山区的天然屏 障,沟壑纵横,是易守难攻的重要战略基地.更重 要的是,陕甘,陕北的民众在大革命时期,受到革 命进步思想的影响,有很强的革命性. 再次,这里有较好的经济条件.陕北根据地 面积达l2.96万平方公里,有物产丰富的渭河平 原和黄土高原,地广人稀,可耕土地较多.还有一 定的煤矿,食盐储备,是红军落脚的基本经济物质 保障.以上这些条件,正是中共中央和长征红军 求之不得的,所以选择此地落脚是完全正确的. 三,红军长征最终落脚陕北的战略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 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最终将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义. (一)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红军长征始终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既顺 应了历史潮流,又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也保证了 红军战略转移的大方向.早在中央红军长征开始 之前,中共中央就已经明确了北上抗日的战略目 标."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 进行民族革命战争.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表《对日战争宣言》,庄 严宣告"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 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4 年7月15日,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 一 125— 宣言》,宣告"派遣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并表示 红军主力继先遗队之后,也将全部出动北上抗 日. 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发表《为 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到达陕北后,又发表了 抗日救国宣言,向全国人民表示:"不论任何政治 派别,任何武装队伍,任何社会团体,任何个人类 别,只要他们愿意抗日反蒋者,我们不但愿意同 他们订立抗日反蒋的作战协定,而且愿意更进一 步的同他们组织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zZl(P168)中 共中央抗日的坚定立场与决心,使广大民众对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寄予厚望.鲁迅在获知红军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以后,立即给党中央和 毛泽东发去了祝捷信,满怀激情地说:"在你们身 "U31(P523)与此相反上,寄托着中国与人类的希望., 蒋介石却纠集重兵"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压制 人民的爱国行动.这种倒行逆施,引起了国内各 阶层群众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极端失望.广大人 民群众在对比中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红军才是坚持抗日的中流砥柱. (二)促成了抗El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促成了红军与东北军,十 七路军的联合.东北军张学良自从"九一八"事变 失去了东三省后,成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 策的牺牲品,而奉命"剿共"并非所愿,特别是红 军在山城堡战役的胜利,使张学良认识到内战再 也不能打下去了,只有掉转枪口,一致抗日,才是 唯一正确的出路.而十七路军曾为西北军一部, 历来受到蒋介石的猜忌.在奉命围剿陕北红军时 连连失败,这就使杨虎城对蒋介石的剿共政策极 为反感.当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就与十七路军 达成了互不侵犯协议.1936年l2月12日,张学 良,杨虎城联手对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震惊 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共中央一方面表示坚决支 持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另一方面用一切方法联 合南京左派,争取中问派,反对亲日派,和平解决 了"西安事变".这对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 成起到了极为重要作用. (三)有利于红军的发展壮大 红军在长征之前,革命根据地大多在长江以 南国民党统治的地区.蒋介石的卧榻之旁,是不 一 126- 容他人酣睡的,必欲先除之而后快.红军到达西 北地区后,蒋介石认为红军在西北贫瘠地区暂时 不可能对其统治产生直接威胁.正如毛泽东后来 指出的:"红军移到了西北,不是如同在南方那样 处在威胁国内敌人的最重要的地位了,'围剿'的 规模,情况和战斗就比较小些,简单些,缓和些 了."t141(P193)这就从客观上使红军有了一个休整的 机会,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由于红军有了陕北 这个大本营,因此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 便迅速出现在华北抗日的前沿阵地,而后在长城 内外,大江南北实现战略展开,建立敌后抗日根据 地,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1金一南.苦难辉煌【M】一E京:华艺出版社,2009. 【2]肖裕声.中国共产党军事史论In].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2007. 【3J蒋风波,等.回顾长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f4J李庆山.大长征[MI.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0)【G1.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1991. 【6】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80周 年大事记[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7]张红梅.红军长征在陇原[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20HD6. 【8】聂荣臻回忆录(上)【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3. [9】尹韵公.《大公报》与红军长征落脚点之研究[J】.新闻 与传播研究,2002,(9). [1O}曲涛.红色足迹——陇东老区重大事件述评【M】.兰 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o02. 【1l】曲爱国,等.长征记【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12]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3)【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l3】郑广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 版社,2006. 【14]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简明
/
本文档为【【doc】红军长征落脚点的最终确定及其战略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