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有界与无界综述

2017-12-05 5页 doc 17KB 1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有界与无界综述有界与无界综述 认知语言中的“有界”与“无界” “有界”与“无界”这一对概念的提出最早是Bloomfiled ,他将普通名词分为无界名词与有界名词,也就相当于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其区别特征是内部一致性、可拓展性、可复制性。而真正将“有界”与“无界”理论与中国语法结合的是沈家煊先生,他在1995年《中国语文》的第五期上发表了《“有界”与“无界”》这篇文章,将“有界”与“无界”理论从名词拓展到了动词、形容词,并列举一些结构主义语言学难以解释的问题,以有界与无界理论做了合理的诠释,自此,有界与无界理论开始广泛进入中国语言学家的...
有界与无界综述
有界与无界综述 认知语言中的“有界”与“无界” “有界”与“无界”这一对概念的提出最早是Bloomfiled ,他将普通名词分为无界名词与有界名词,也就相当于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其区别特征是内部一致性、可拓展性、可复制性。而真正将“有界”与“无界”理论与中国语法结合的是沈家煊先生,他在1995年《中国语文》的第五期上发表了《“有界”与“无界”》这篇文章,将“有界”与“无界”理论从名词拓展到了动词、形容词,并列举一些结构主义语言学难以解释的问题,以有界与无界理论做了合理的诠释,自此,有界与无界理论开始广泛进入中国语言学家的视野。 众多专家学者对有界与无界理论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方向都集中于有界与无界理论背后的心理机制、对有界名词无界名词分类的界定、有界无界理论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以及运用有界无界理论进行数量词对句法限制等问题的解释. (一)名词的有界与无界 沈家煊先生将事物名词的有界与无界区别特征概括为三点:一同质性二伸缩性三可重复性,与Bloomfiled的分类标准虽表述有异但实质大致相同。沈也提到有界与无界的对立在语法上的典型反映就是可数与不可数的对立。一些学者对有界名词与无界名词的分类标准提出了不同意见,如龙涛先生提出有界无界名词在“定性”判断的基础上,也要有“定型”判断,他以“纸”、“布”、“饭”、“路”等为例(文中称为“纸”类名词)指出它们属于同质名词,却表示有界事物,证明沈的理论不全面,进而提出了“定型”理论,他提出现代汉语所 表示的有界事物是一种空间外形突显、并且外形定型的事物,它可以包括同质的空间定型事物。 但显然这两种判断标准都不能将所有的名词准确的进行有界与无界的分类。他们概述的大都是词汇范畴层面上的事物名词,而汉语还存在着大量的非事物名词。还有基于语境的汉语名词的有界与无界,主要以人的感知和认识为准,具有太多的主观性。如“一条路”按照沈家煊先生定性理论和龙涛先生的定型理论应该属于有界名词,而在胡振远、李浓著的文章里解释说,由于路的无限延伸性,那么它是无界名词。所以对所有名词进行有界与无界的划分是一个艰难的工作。 (二)动词的有界与无界 沈在动词的有界与无界时,主要强调了动词在时间上的有界与无界。认为有界动词与无界动词的对立与有界名词与无界名词的对立之间存在平行性,并将有内在终止点的动作叫做事件,将无内在终止点的动作成为活动。这一理论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笔者以为某些动作与空间也存在密切关系。如 A1:在黑板上写字 B1:字写在黑板上 A2:在本子上画画 B2:画画在本子上 A3:在汽车上看书 ※ B3:书看在汽车上 A4:在教室里吃东西 ※B4:东西吃在教室里 上面四组,前两组是可以转化的,后面两个却不可以说,我们说写、画在空间上是有界的,所以可以与有界的短语在黑板上、在本子 上搭配,而看、吃在空间是无界的,不能与有界的在汽车上、在教室里搭配。 (三)形容词的有界与无界 形容词的有界与无界与动词、名词的有界与无界存在平行性。汉语里性质形容词代表的性状在程度上是无界的,而状态形容词代表的性状在程度上是有界的。(尹付,2011)沈家煊还提出名词与形容词相比,形容词具有无界限,名词具有有界性。石毓智用了离散性和连续性两个名称来表示,但实质大致相同。 (四)有界与无界理论对语法结构的影响 有界与无界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部分,从认知上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和原有的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是一种互补,给一些语言现象一种新的解释。认知语言中的有界与无界理论强调了动宾结构、定中结构、虚实词搭配中有界成分与无界成分的平行性原则。学者主要用它解释了如下问题; (1) 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 从有界与无界的观点看数量词对语法结构的制约作用实际上是在认知中有界成分与有界成分搭配,无界成分与无界成分搭配相匹配的制约。如盛碗里鱼不能说,必须要加上数量词如盛碗里两条鱼可以说,这就是说盛碗里是有界的动作,必须与两条鱼这样的有界成分进行搭配。 (2) 动词与“在”“着”的连用 活动动词(无界动词)大多既可跟在连用又可跟着连用,事件 动词(有界动词)有的既不能与“在”连用又不能与“着”连用,有的只能跟“在”连用,不能跟“着”连用。如: 在盛,盛着 ※在盛碗里 ※盛碗里着 在打,打着 ※ 在打破 ※ 打破着 在飞,飞着 在飞进来 ※ 飞进来着 在吃,吃着 ※在吃了 ※ 吃了着 事件动词的有界性或完结性跟“在”或“着”的进行性或持续性是矛盾的。(沈家煊,1995) (3) 没”和“不”否定的不同 无界动词只能用不否定,有界动词一般只能用没否定 不盛鱼 ※ 没盛鱼 ※ 不盛碗里 没盛碗里 不飞 ※没飞 ※不飞进来 没飞进来 不打玻璃 ※没打玻璃 ※不打破玻璃 没打破玻璃 石毓智在1992年指出汉语里的“没”和“不”的基本分工是,“没”专门否定离散性(既有界限)成分,“不”专门否定连续性(即无界性)成分。 (4) 动词的重叠 从有界与无界的认知角度看动词的重叠发现可重叠的动词具有非持续性,非持续动词在时间上是有界的,具有“可重复性”,所以有重叠形式,如吃可以说吃吃,看看,摸摸,猜猜,补补等,而属于,像等持续性动词(即无界动词)就有不可重叠性。(胡振远 李浓,2013) 诸如此类的表示句子中各成分间搭配或能否同现的用有界与无 界理论来解释的还有很多,如“了”在某些句子中的自由隐现,状态形容词受“早已”、“已经”、“马上”这类词的修饰问题,有界与无界理论都从认知上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五)有界与无界的转化 “有界和无界是可以作出区分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语言现象都能归结为有界和无界,语言中的有界和无界并非有明确的界限”(尹付,2011) 受观察的角度、距离、表达和认知层面的不同,有界与无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如“看”在和“属于”类比较时,是有界的,而在和“看完”比较时又是无界的。我们认为,有界与无界可以通过一些手段相互转化,如数量词、“已经”之类的时间副词、“了”“的”类虚词还有词的重叠等。 (六)有界与无界的认知心理机制 有界与无界的认知心理机制,尹付先生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有界与无界是客观事物在空间、时间和状态的离散性和联系性的对立统一,是人类认识和组织空间和时间概念的基本手段之一。”“有界与无界这一对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概念其实在实际生活中是虚设的, 脱离一定认知域我们就无法判断是有界还是无界。”我们认为这样的观点从时间、空间、语义语法限制、心理界限来阐释有界与无界的内在心理动因,有一定的高度。 有界与无界理论虽然以全新的视角对一些语言现象做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但它仍属于认知范畴,不可避免的带有较大的主观性,我们不能在面对所有的语言现象时都用它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参考文献: 1. 沈家煊.有界与无界. 中国语文J.1995.(5):368-369 2. 尹付.有界与无界 :二律背反命题界限域的认知诠释. 中国海洋 大学学报J.2011.(5). 3. 王玉华.完成成分与“有界”、“无界”.语文学刊J. 2004.(3) 4. 王红侠.有界名词 、无界名词与度量名词.重庆工学院学报 J.2009.12. 5. 龙涛.量词形式对汉语名词所指有界无界事物的影响.邵阳学院学 报J.2011.4. 6. 胡振远 李浓.述评词的有界与无界对语法结构的影响.山西农业 大学学报J.2013.12. 7. 张庆瑞.英汉语量词的认知对比.宁波学院学报J.2007.3
/
本文档为【有界与无界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