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析秦岭淮河分界线

浅析秦岭淮河分界线

2017-10-08 14页 doc 32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秦岭淮河分界线浅析秦岭淮河分界线 论秦岭——淮河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及建立标志的不合理性 孙淑艳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秦岭——淮河作为我国东部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名副其实。从地质上说,它是由华北陆块和扬子板块经历漫长的接触碰合形成的南北分界线。从自然地理上说,它既是人们设定的一系列气候指标的分界线,又是植被和土壤的分界线。从人文地理上说,秦岭——淮河南北方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文化生活都有很大差异。(2)秦岭——淮河分界线具体的位置是有分岐的、不确定的。其一,秦岭—...
浅析秦岭淮河分界线
浅析秦岭淮河分界线 论秦岭——淮河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及建立标志的不合理性 孙淑艳 (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秦岭——淮河作为我国东部南北方地理分界线名副其实。从地质上说,它是由华北陆块和扬子板块经历漫长的接触碰合形成的南北分界线。从自然地理上说,它既是人们设定的一系列气候指标的分界线,又是植被和土壤的分界线。从人文地理上说,秦岭——淮河南北方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文化生活都有很大差异。(2)秦岭——淮河分界线具体的位置是有分岐的、不确定的。其一,秦岭——淮河分界线不是实实在在的一条线,而是一个呈带状的宽阔的过渡区域,不能因为淮河两岸各方面的差异而将其作为南北分界线;其二,对秦岭山地的分界线的划分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分别是秦岭北麓、秦岭南麓、和秦岭主脉,国内外学者分别从气候、 [1,2][3]植被、土壤等角度开展过大量研究论证界线的确切位置,但始终没有得到统一;其三,南北分界线一直以来呈现摆动趋势。综合看来,中国南北分界线怎样划分,具体在什么地方尚待更深一步的研究。因此,在秦岭——淮河任意区域建立中国南北分界的地理标志标志都是不科学的。 关键词:秦岭——淮河;分界线;地理标志; 引言 秦岭——淮河一线历来被认为是中国东部南北方的分界线。不论是地质、气候、植被方面,还是农业生产、文化生活、习俗方面,秦岭——淮河南北方向都有很大的差异。而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协同中国地理学会更是将1908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问题出的秦岭——淮河线评为中国境内100年来 [4]最有价值的地学大发现,并位居“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之首。基于分界线 的重要性,近年来,在秦岭——淮河一线及其附近纷纷建立与“中国南北分界”有关的地理标志。那么,从地理视角分析,在秦岭——淮河一线建立有关地理标志是否科学呢, 1 秦岭——淮河区域概况 秦岭是横贯我国东部的一条古老褶皱断层山脉,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西起青藏高原东缘,东至豫西伏牛山、熊耳山,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1500?,南北宽200,500?,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对南北气流的阻隔使其南北呈现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淮阳低山丘陵北侧的淮河,位于与秦岭大致相当的纬度上,再加上位于气候带分界线上的特殊位置,同样使河流两岸呈现出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因此有了“南船北马”,“南米北面”,“南涝北旱”等说法。 2秦岭——淮河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分界线 秦岭是我国东部东西走向最长的山脉,淮河也是一条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河流,不论是从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方面,还是农业生产、文化生活、风俗等方面分析,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都非秦岭——淮河莫属。 质上的差异 2.1地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秦岭、大别山、淮阳低山丘陵是由其以北的华北板块和它以南的扬子板块经过2亿年的接触碰合才形成的。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原来是彼此独立的陆地,中间隔着海洋,经历了“秦岭造山”之后,海洋消失, [5]并由褶皱的秦岭山脉和淮阳古陆代替,中更新世的喜山运动形成了淮河。秦岭淮河的形成使其南北方在地质上有着很大差异,以北由于地基较老,刚性较强,盖层较薄,故以块状断裂为主,盖层褶皱较宽缓,而以南为元古代或早古生代褶 [6]皱基底,刚性较弱,形成一系列北东向褶皱、断裂和小型的断陷盆地。因此,秦岭——淮河是一条鲜明的南北地质分界线。 2.2自然地理上的差异 高大的秦岭山脉阻隔了南北方气流的交换,冬季阻挡西北风南下,使其南侧 1 少受寒流侵袭;夏季阻挡东南气流带来的云雨,使得南北气候的差异明显加大。 2.2.1 水文地貌的差异 在水文地貌方面,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只有雨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文网发育良好,流水切割作用使地表破碎起伏,而流水的冲积作用又使平原堆积加高。以北的河流还有季节性融水和消冰水补给,但是因为蒸发量超过降水量,地表径流不足,河网密度不大,暴雨冲刷以及河流的切割作用和泥沙的堆积作用仍然十分强烈,风的侵蚀也表现的一定的影响。我国0?等温线、年径流 [7] 量200?等值线、年降水量800?等值线也大致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 2.2.2 植被的差异 植被方面,许多研究学者以文献为基础,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认为秦岭山地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南北生态分界线,即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尤其是淮河一带非常明显,淮河以南阔叶树不落叶,终年常绿,以北阔叶树到秋天就枯黄落叶了。 2.2.3 土壤的差异 [8]土壤方面,土壤的形成是气候、风化强度、成土母质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成土母质的不同,秦岭——淮河南北方发育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类型,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分界线。以南地区多是各种岩石原地风化形成的风化壳,南坡上为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南面是四川盆地,土壤为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以北地区主要的成土母质是黄土状沉积物及沙质风积物,北坡为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 [9]带,北面是黄土高原,属于钙质土。 2.3 人文地理上的分界线 由于自然坏境等各方面的差异,秦岭——淮河南北两边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农业生产类型和生活方式,尤其是处于平原的淮河地区。 2.3.1农业生产的差异 由于低温是农作物致命的伤害,因此积温值的大小对于植物和农作物意义重大。秦岭——淮河一线既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又是湿润与半湿润气候的分界线,0?等温线也大致通过该区域,决定了南北方农业的巨大差异,淮河以 2 南多是水田,种植水稻、甘蔗、茶叶为主,一年两熟或三熟,而北面多是旱地, [10]主要是小麦和杂粮,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因此有了“南稻北麦”、“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 2.3.2文化生活方面的差异 在节日习俗方面,春节时,淮北通常吃饺子,而淮南则通常吃元宝(即汤圆)。婚嫁时,淮河以北的女子通常下午进门,而在淮河以南则通常为上午。出行方面,由于南方河网密布,水流丰富,淮安历来有“南船北马”之说,差别甚是明显。语言方面,我国语言有“南蛮北侉”之称,淮安属于北方方言去与吴越方言区的过渡地带,因此淮安在语言上分界明显。从吸取风格来看,淮安北部流行粗犷、豪放的淮海戏,而淮河以南则流行柔情的淮剧,都属于淮安,然而风格各异。 3在秦岭——淮河一线建立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是不合理的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得知,不论从地质、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方面来说。秦岭——淮河都无愧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然而,从目前对秦岭——淮河的研究来看,由于秦岭——淮河区域特殊的地质地貌,南北分界线呈现出南北摆动趋势,科学界并没有划分出中国分界线的具体位置,因此在秦岭——淮河的任何地方建立关于中国南北方分界线的标志都是不科学的。 3.1 南北分界线是“带”不是“线” 地表上的地带景观是连续的、稳定的,不会有一条线,使两边的气候截然不同。在相邻的两个不同的地带之间必然有一个景观变化的突变带,秦岭——淮河就属于这样的过渡带。然而秦岭不只是东西向一字排列的众多山头,而是南北纵横数十、数百公里的庞大山系,因此淮河两岸相隔二三十里甚至更宽,并看不出自然景观、气候、农业等方面的差异。据兰州大学陈全功教授研究制作的《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南北分界是一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7个省130个县(市)的宽大过渡带,最窄处约26.42?,最 2[11,12] 宽处195.41?,总面积约145500.74?,而不是我们想象的一条简单的线。 3.2 南北分界线的三种划分方法 对秦岭山地南北分界线具体位置的划分,一般有三种意见:秦岭北麓、秦岭 3 南麓、秦岭主脉。 一些学者主张把中国南北分界线划在秦岭北坡。因为从北坡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降低,在700m等高线处,气候已经不是暖温带了,而是山地气候,越来越冷了。而且秦岭的分水岭脊偏北,北坡陡而 [13,14]短,所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划入面积占优势一侧的北亚热带内 。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分界线应该划在秦岭南坡。因为随着山地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南坡海拔超过大约1000m处得气候、植被、植物区系优势类群、土壤 [15] 等已不具备亚热带特征,因此应该以此为界。 而另外一些主张将分界线划在秦岭主脉上的学者认为,南北坡分属不同的垂 [16]直带谱结构类型,以山脊为准分两个自然区界线明确 。 从上述划分可以看到,将分界线划在南坡或者北坡的学者,都是因为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使得较近的水平距离内气候、植被等产生明显的不同,但都未将所划界限以上的部分分界,因此都具有片面性。第三种主张划分到秦岭主脊又是不可能的,因为秦岭内部地貌特征相当复杂,而且最窄处也是宽达一百多公里的茫茫群山,其间还分布有南洛河、丹江及其支流、银花河等河流,形成山河相间的岭谷地形,根本没有一条山脊线明确的线状山岭。 3.3 南北分界线的摆动 第四纪初中国东部季风区明显形成,气候上的南北差别导致自然景观南北变化的过渡地带的形成。由于第四纪气候南北变化剧烈,使过渡地带发生较大幅度的南北摆动,或称南北分界线的南北摆动。当气候干冷时,分界线向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摆动;反之,则向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摆动。 时间 气候 分界线位置 移动规律 晚更新世早期(距 今14~7.5万年) 温暖 山东曲阜、梁山以北 北移3~4个纬度 晚更新世后期早段 (距今7.5~5万年) 湿冷 长江线 南移一个纬度 晚更新世后期中段 (距今5~2.5万年) 温和 秦淮线 无移动 4 晚更新世后期晚段 (距今2.5~1万年) 干冷 长江以南 南移3~4个纬度 全新世早中段(距今山东曲阜、染山以北地 1~0.25万年) 温暖 区 北移3~4个纬度 0.25万年至今 秦淮线 无移动 表一:自晚更新世淮河正式形成至今东段南北分界线的摆动规律 [17]近百年来,地球气温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全球平均地面气温自19世纪以来大约上升了0.3?~0.6?,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 [18]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亚热带的北界要翻越秦岭,直达黄土高原的南沿。在东部地区,将越过黄河,在河北平原上摆动。 4 结论 从以上论述可知,秦岭——淮河确实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但是由于它是一条宽大的过渡地带,而且分界线有南北摆动的趋势,国内外至今并没有给中国南北分界线划出明确具体的位置。中国的南北分界究竟该怎样划分,在哪儿划分,也许需要我们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目前在过渡带的任何一个地方建立中国南北分界的地理标志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参考文献 [1] 张学忠,张志英.从秦岭南北坡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分布谈划分亚热带的北界问题.地理学报.1979,34(4):342~352. [2] 张金泉.从植物学角度试论河南省境内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问题.地理学报.1981,36(2):216~222. [3] 马建华.试论伏牛山南坡土壤垂直分异规律——兼论亚热带的划分.地理学报.2004,59(6):998~1011. [4] 陈全功.“南北分界”与“农牧交错”一席谈.中国科技财富.2010. 5 [5] 鲁峰.浅析秦岭——淮河线.治淮.2000. [6] 李涛.中国地理(修订本上册.第三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 任美锷.中国自然地理纲要(修订第三版).商务印书馆(北京).1999. [8] 朱鹤健.何宜庚.土壤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9] 马诚超.浅谈秦岭的地理分界意义.宿州学院学报.2007. [10] 靳玉莲.浅议“秦岭——淮河”一线.才智.2008. [11] 武永明.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制定完成.西部时报.2010.003 [12] 郭起豪.学者量化中国南北分界带.中国气象报.2010.003 [13] 侯学煜.论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系统单位.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丛刊.1964,2(2):153~179. [14] 侯学煜.试论历次中国植被区分中所存在的争论性问题.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丛刊.1963,1(1~2):1~23. [15] 王菁兰,刘全儒等.从秦岭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论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划分.地理研究.2010,29(9):1629~1638. [16] 刘华训.我国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地理学报,1981,36(3):267~352. [17] 刘长友,陈爱丽等.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看全球气候变化及防灾减灾对策.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 [18] 李克让.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和未来展望.地理学报.1996. 6 浅析规则式植物造景和自然式植物造景 苏旺 指导老师:汪小飞 ,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摘 要:本文分析了规则式植物造景和自然式植物造景,和他们各自的造景特色和主要适 用在什么场合。探讨了规则式植物造景和自然式植物造景二者包括的造景形式以及他们在造 园体系、表现手法上的不同点。介绍了它们在各个国家、地域的各有特色。最后我们应该适 宜运用各种造景形式。 关键字:规则式植物造景,自然式植物造景 Analysis of rule-plant landscaping and nature plant landscape Su Wang Director:Wang Xiaofei (College of Life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245041,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ules scene building with plants and nature plant landscape, and their landscape and mainly used on occasion.Discusses rules for scene building with plants and nature plant landscape landscape including the two forms as well as their gardening system, on the presentation of different points.Describes them in the various countries, geographical features.Finally we should be appropriate to use various landscape forms. Keyword:Rules-plant landscaping, nature plant landscape 1.树木配置的形式 按照树木的生态习性,运用美学原理,依其姿态、色彩、干形进行平面和立面的构图, 使其具有不同形态的有机组合,构成千姿百态的美景,创造出各种引人入胜的树木景观。树 木配置的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即规则式配置和自然式配置。 7 2.规则式植物造景 规则式又称整形式、几何式、图案式等,是把树木按照一定的几何图形栽植,具有一定的株行距或角度,整齐、严谨、庄重,常给人以雄伟的气魄感,体现一种严整大气的人工艺术美,视觉冲击力较强,但有时也显得压抑和呆板。 2.1规则式植物造景适用的场合 规则式植物造景常用于规则式园林和需要庄重的场合,如寺庙、陵墓、广场、道路、入口以及大型建筑周围等。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主要是规则式的,植物被整形修剪成各种几何形体以及鸟兽形态,与规则式建筑的线条、外形,乃至体量协调统一。古埃及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文艺复兴时法国园林等植物景观都是规则式的。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受到唯理思想的影响,采用完全规则式的配置方式,整齐一律,均衡对称。植物采用中轴线左右对称,均衡布置,植物在种类、株数、体量、大小、高矮选择上都与中轴线呈对称布置;草坪和花圃,被分割成各种几何形状的板块,甚至树木本身也被修剪成规则式的,如凡尔赛宫成排树木沿中轴线规则排布,密植的树木修剪成的树墙,给人以有序整齐视觉感受。 古罗马园林很重视植物造型的运用, 有专门的园丁从事这项工作。造型初期只是将一些萌芽力强、枝叶繁茂的常绿植物修剪成篱, 以后日益发展, 将植物修剪成各种几何图形、文字、图案, 甚至一些复杂的牧人或动物的形象。常用的植物为黄杨、紫杉和柏树。又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及法国18 世纪园林中都有大量的规整式植物造型。规则式的园林景观给人以雄伟气魄之感。西方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兴盛迷园的建造。例如, 罗马园林中的迷园内有图案复杂的小径,有的用大理石铺路, 有的用草皮铺路, 以修剪的绿篱围在道路两侧, 形成图案复杂的通道, 成为园中娱乐的一个地方。 2.2对植和列植的理解 规则式包括对植和列植。在规则式种植中,利用同一树种、同一规格的树木依主体景物的中轴线作对称布置,两树的连线与轴线垂直并被轴线等分,无论在道路两旁、公园或建筑入口都是经常运用的。这种规则对称种植的树种,树冠比较整齐,种植的位置既不要妨碍交通,又要保证树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对植常采用树形整齐优美、生长较慢的树种,以常绿树为主。常用的有松柏类、南洋杉、云杉、冷杉、大王椰子、苏铁、桂花、玉兰、碧桃、银杏、腊梅、龙爪槐等,或者整形的大叶黄杨、石楠、海桐等。例如,公园门口对植两棵体量相当的树木,可以对园门及其周围的景物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桥头两旁的对植则能桥梁构图上的稳定感。对植也常用于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或景点两边,这时选用的对植树种在姿态、体量、色彩上要与景点的思想主题相吻合,既要发挥其衬托作用,又不能喧宾夺主。列植是将乔木、灌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成排成行地栽种,形成整齐、单一、气势大的景观。它在规则式园林中运用较多,如道路、广场、工矿区、居住区、建筑物前的基础栽植等,常以行道树、绿篱、林带或水边列植形式出现在绿地中。列植树木要保持两侧的对称性,平面上要求株距相等,立面上树木的冠径、胸径、高矮则要大体一致。当然这种对称并不一定是绝对 8 的对称,如株行距不一定绝对相等,可以有规律的变化。列植树木形成片林,可作背景或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通往景点的园路可用列植的方式引导游人视线。 3. 自然式植物造景 自然式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植物景观呈现出自然形态,无明显的轴线关系,各种植物的配置自由变化,没有一定的模式。树木种植无固定的株行距和排列方式,形态大小不一,自然、灵活,富于变化,体现柔和、舒适、亲近的空间艺术效果。适用于自然式园林、风景区和普通的庭院,如大型公园和风景区常见的疏林草地就属于自然式配置。中国式庭院、日本式茶庭以及富有田园风趣的英国式庭院亦多采用自然式配置。 3.1孤植、丛植、群植的理解 自然式包括孤植、丛植、群植等。树木的单位栽植称为孤植,孤植树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与园林艺术构图相结合的庇荫树。这类树要求冠大荫浓,寿命长,第二种的孤植树是单纯作艺术构图中的孤赏树应用。要求体型端庄或姿态优美。开花繁茂,色泽鲜艳。丛植是指一株以上至十余株的树木,组合成一个整体结构。丛植可以形成极为自然的植物景观,它是利用植物进行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段。一般丛植最多可由15株大小不等的几种乔木和灌木。在自然式园林中,丛植是最常用的配置方法之一,可用于桥、亭、台、榭的点缀和陪衬,也可专设于路旁、水边、挺远、草坪活广场的一侧,一丰富景观色彩和景观层次,活跃园林气氛。运用写意手法,几株树木丛植,姿态各异、相互趋承,便可形成一个景点或构成一个特定空间。 3.2孤植 孤植是中国古典园林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 它能充分发挥单株花木色、香、姿的特点, 并常作为庭院观赏的主题。如苏州拙政园“玉兰堂”的白玉兰, 网师园“小山丛桂轩”西侧的槭树等。西方古典园林的孤植,最典型的要数英国自然风景园林, 它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美。在西方, 孤植多为高大的乔木, 常有一木成林的气势。例如英国斯陀园中孤植的大橡树。丛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植之成林,发挥和强调某种花木的自然特性, 以体现群体美, 常作为主景;二是用数种花木成丛栽植, 常作为观赏的主题。如怡园听松涛处植松, 苍翠挺拔;留园西部植鸡爪械, 秋日红叶斑斓;沧浪亭山边的箬竹满坡, 苍翠欲滴;远香堂南的广玉兰, 浓萌匝地等。西方古典园林的丛植多用于乔木、灌木的结合。丛植的林地边缘也呈不规则的形式。 3.3丛植 丛植除用于近景和中景外, 还常常起隔景、障景的作用, 以增加景色的层次与变化。同时也常常将不宜入画的地面或建筑用灌木丛遮掩起来。例如英国邱园中片植的乔木和互相搭配的姿态、颜色各异的灌木丛等。 自然式植物造景运用的比较好的是中国和日本。他们讲究的都是本于自然,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含。只有这样,自然式植物造景才能不仅仅是形态上的自然,连神态都显的自然。日 9 本式,植物在这类庭园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常青灌木和树木可以构成的主骨架。不要选用大叶灌木。相反,应选用小叶植物和不对称的树木。在大多数日式庭园里,经常要修剪树木和灌木,使它们大小相宜,并留下足够的空地(在较大的园里需要修剪的通常只是那些郁郁葱葱的松树)。中国的自然式植物造景,如在个园中春梅翠竹,配以笋石,寓意春景,夏种槐树、广玉兰,配以太湖石构成夏景,秋栽枫树,配以黄石构成秋景,冬植腊梅、南天竹配以雪石构成冬景。从而在咫尺庭院中创造了四季变化的景观序列。 4.总结 自然式植物造景和规则式植物造景各有特色,自然式的,灵动、优雅、自然、亲近;规则式的,雄伟、严谨、庄重。运用得当,可以形成,各种特色的景观。 参考文献 [ 1] 陈志华. 外国造园艺术[M].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 2] 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M].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 3] 卢圣.植物造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 4] 秦 颂. 浅析中西方绿化文化之异同[ J] . 国外建材科技, 2006( 27) : 5 [ 5] 区伟耕.园林景观设计资料集[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 [ 6] 邵 君. 浅议中西古典园林的起源及差异[ J] . 甘肃水利水电科技, 2003(39) : 2 [ 7]苏雪痕. 植物造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 8]杨 闯.植物造景的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 9] 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M]. 科学出版社. 1987 [10] 周武忠. 园林植物配置[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1] 朱钧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
/
本文档为【浅析秦岭淮河分界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