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儿子与情人 读后感

儿子与情人 读后感

2012-06-11 4页 doc 41KB 1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6173

暂无简介

举报
儿子与情人 读后感《儿子与情人》 一半精神,一半情欲 《儿子与情人》是这学期老师推荐的书之一,是读的时间最短,用情最长的一本书。以前只曾读过劳伦斯的《美妇人》,现回想下,其实两本书还是有相通之处的,都涉及到了“恋子情结”,这大抵与劳伦斯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 劳伦斯的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位矿工,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在滚滚的炊火前,一边烤早餐腊肉,用面包接着腊肉上滴下来的油,断断续续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读了很多书和诗歌,崇尚思想,喜欢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政治等问...
儿子与情人  读后感
《儿子与情人》 一半精神,一半情欲 《儿子与情人》是这学期老师推荐的之一,是读的时间最短,用情最长的一本书。以前只曾读过劳伦斯的《美妇人》,现回想下,其实两本书还是有相通之处的,都涉及到了“恋子情结”,这大抵与劳伦斯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 劳伦斯的父亲阿瑟·劳伦斯是一位矿工,他所受的教育仅仅够他艰难地读报纸,而他的典型的生活方式是:在滚滚的炊火前,一边烤早餐腊肉,用面包接着腊肉上滴下来的油,断断续续地读着当天的报纸。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经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读了很多书和诗歌,崇尚思想,喜欢和有教养的男人讨论宗教以及哲学、政治等问题。父亲喜欢和矿工们去喝上几盅,喜欢纵欲享乐;母亲却一生戒酒,古板拘谨。在这样一个几度不和谐的家庭里,劳伦斯生活在飘摇之中,他所记得的是家门外的沃克街上白腊树的树枝在大风的呼啸中发出尖叫声,与家里母亲的尖声争吵、父亲的雄壮的男人声音和咒骂声混合在一起。在这样的家庭中,他身体孱弱,敏感,富观察力,记忆力极佳,同时——为母爱所控制着。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 在书中,保罗便是劳伦斯的折射,其家庭背景也是父亲是一位矿工,父母亲思想等各个方面都不合,丈夫还时常酗酒回家后就打她,对丈夫失望的妻子遂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出生相对优越受到良好教育的莫莱尔太太爱上了一贫如洗文化水平低下却英俊潇洒的矿工莫莱尔,于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他。短暂的蜜月迅速消磨掉了两人之间的浓情蜜意,生活的艰辛和文化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夫妻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当孩子陆续出生之后,莫莱尔太太把所有的爱都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摆脱掉他们父亲身为矿工的命运。她深爱自己的大儿子威廉,对他寄托了尤其深的感情。威廉不负厚望,成功挤入伦敦的上流社会,却因为追求不属于自己阶层的女子而辛苦奔波赚钱以图完婚,最终病死他乡。威廉的死使莫莱尔太太一蹶不振,而二儿子的重病使她从死者的悲痛中醒来,重新面对生者的世界,因为小儿子亚瑟调皮捣蛋不听教导,莫太太干脆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和期望转移到保罗身上。而保罗的恋情和婚姻大事也成为母亲最为关注的问题。 劳伦斯在这部小说里讨论了四种悲剧性的两性关系:莫莱尔夫妇、威廉与吉普、保罗与米利亚姆、保罗与克莱拉。这里有并不门当户对的爱情,如莫莱尔夫妇和威廉的爱情,也有在精神与肉体之间迷茫的保罗的爱情。 莫莱尔夫妇失败的婚姻埋下了威廉和保罗悲剧命运的种子,最终造成了这个家庭的悲剧。性格决定命运,莫莱尔夫人和她丈夫个性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斗争的结局——莫莱尔夫人高傲、坚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而莫莱尔先生虽然天性开朗、精力充沛、对社会充满激情,但性格中的弱点却注定了他的失败:在高高在上的妻子面前,他胆小怯弱,压抑自己的愤怒,无助地忍受着妻子的鄙视,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会以最强烈也最粗俗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但酒醒之后又对自己所作所为羞愧不巳而遭致更强烈的鄙视。自始自终,他都无法正确的面对妻子。终于。莫莱尔夫人从精神的层面彻底抛弃了丈夫。一方面,她无所不用其极的击垮丈夫的男人气概,使他堕落到更加卑微的境地;另外一方面,当孩子陆续出生之后,莫瑞尔太太把所有的爱都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从他们那里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 《儿子与情人》的情节主线就是威廉的成长恋爱与死亡、保罗和他的前后两个情人米利亚姆和克莱拉,还有莫莱尔太太的生命之路。但是如果把《儿子与情人》理解为儿子、母亲与情人的三角关系,这也并不准确。不论是威廉还是保罗,他们悲剧性的恋爱,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母亲的,而是他们成长于这个时代这个家庭,他们悲剧性的个性所然。你可以说莫莱尔夫妇失败的婚姻埋下了威廉和保罗悲剧命运的种子,但这也不是所有的理由,不能不看到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十九世纪末城市工业化水平提高,城乡差距加大,贫富之间的阶层沟壑越来越深,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之间越发失去方向……     莫莱尔夫妇只是在这个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一个小小的家庭样本,不过他们灾难性的家庭生活使得这个悲剧的内涵又得到了延伸和深化。威廉的死,其实是作为一个来自乡下的年轻人试图进入上流社会的失败挑战,他挣扎于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吉普对于财富的贪婪和精神上的匮乏给他带来的巨大陷阱;但是他向上流社会努力的愿望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也是他的母亲莫莱尔太太的期待和希望所在。而保罗虽然离开了家乡来到了诺丁汉的工厂,但是他仍向往着米利亚姆所代表的农场乡村还有虔诚纯净的精神生活,但是米利亚姆所要的那种“崇高”的富有宗教意味的狂热的精神生活虽然对保罗有吸引力却同时又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渴望着肉体的“生命之火”。父母失败的爱情对于保罗来说是切肤之痛,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一个成功的男性榜样,他恨自己的父亲对母亲的不尊重和和不体贴,却也不知道一个优秀的男人应该怎样面对女人去爱。保罗不是没有爱的男人,但他只会对母亲的爱,却不会对女人的爱,他分不清这两种爱的区别。诚然保罗说过,如果没有母亲的反对,他会娶米利亚姆,可是他如果真的娶了米利亚姆他会幸福么?莫太太反对米利亚姆和保罗在一起,一方面固然是她的自私,害怕米利亚姆夺去儿子所有的心,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她对于儿子的了解,米利亚姆是保罗的精神伴侣,但也是不可承受的精神压力,保罗追求的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的爱情,而米利亚姆却过于超然于普通的物质生活之外了。在莫太太死后,米利亚姆和保罗有过结婚的机会,可是他们还是最终没有能在一起,或者正说明了这一点。     保罗和米利亚姆的爱情,看起来像一场战争。在他们分手的时候,米利亚姆曾经控诉道,这七年的感情就是你争我斗。是啊,米利亚姆一直想要征服保罗,保罗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爱情变成了征服者的游戏,两败俱伤的结局其实一点都不让人奇怪。    夫妻之间的不和对莫莱尔太太来说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精神上的折磨,因为她对丈夫失去了信心,本来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而与儿子,尤其是与二儿子保罗之间的情结,那种撕肝裂肺的灵魂上的争斗则使她郁郁寡欢,无可奈何,离开人世。她爱儿子,恨铁不成钢,一个劲儿地鼓励、督促保罗成名成家,跻身于上流社会,为母亲争光争气:她也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控制儿子,使他不移情他人,特别是别的女人,以便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莫莱尔太太这种在情感上对丈夫的爱的肌渴成为她的“恋子情节”产生的基础,她把儿子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和精神上爱恋的对象,沉溺于对儿子的情爱,并进而企图占有儿子的全部感情。这表现为她对儿子既爱又恨,既快活,甜蜜又焦虑,嫉妒的心态。在她眼中,儿子变成了她的情人。儿子已经成了母亲情感甚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失去情爱的莫莱尔太太来说,她只有把儿子当作情人,她才能获得本能中对异性爱的渴望的替代性满足。而她实现这一需要的方式。就是把儿子当作情人。对于一位母亲而言。这显然是一种反常的心理表现。她不但要求儿子满足她作为母亲的情感需要,而且还要求儿子满足她作为女人和妻子的情感需要。这种强烈的带占有性质的爱使儿子感到窒息,迫使他一有机会就设法逃脱。而在短暂的逃离中,他又常常被母亲那无形的精神枷锁牵引着,痛苦得不能自己。母亲的这种性变态使儿子心酸,惆怅,无所适从。有了母亲,保罗就无法去爱别的女人。他对母亲的依赖也逐渐演变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暗恋,把母亲作为选择女友的参照物——他不能容忍第一个女友,因为她完全不像母亲:他同样无法接受第二个女友,因为她太像母亲。对母亲的微妙感情成为他无法爱其他女人的直接原因,在母亲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哀叹“我从来没有过一个丈夫”、一个“真正”的丈夫时,保罗禁不住深情地抚摸起母亲的头发,热吻起母亲的喉颈:在莫瑞尔夫人因癌症将去之时,保罗安慰她、照顾她,仿佛对待生离死别的情人,不断喊着她“我的鸽子”、“我的小点心”、“我的爱”。这种“恋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固恋”,使他失去了感情和理智的和谐,失去了“本我”和“超自我”之间的平衡。因此,保罗的情感无法发展、升华,他的性心理性格无法完善、成熟,从而导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剧。 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恋母情结”,如一个人的影子,时时追随,片刻不离,然而又不被人们所承认和发现。其实不止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恋子情结等都包含一切与人的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有关的行为及情感,并非只指性的本身,而是一切发生在潜意识内的情感,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是由于人们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这些无意识的本能情感。除非极端的情况下,人们自己是觉察不到的,同时也是不愿承认的。最终只要我们能够充分了解,正确对待,往往不会铸成小说中的悲剧。 保罗的恋爱的悲剧,也正是他母亲爱情悲剧的折射。劳伦斯曾经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对莫莱尔夫人的心理变化作过这样的解释:“一个既有性格又有修养的女人进入了更低一层的阶级,并对自己的生活极不满意。她曾爱过自己的丈夫……但等到她的儿子们长大后,她选择他们为自己的情人”。她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氛围,严重压抑和扭曲了人的自然情感。莫莱尔夫先生从事着危险的采矿工作,每天起早贪黑,维持一家大小生计。回到家里却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儿女的尊重。不是他不想追求精神生活,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剥夺了他受教育、享受精神生活的权利。他只能靠酒精来麻醉自己。莫莱尔夫人她虽受过教育,渴望精神生活,但在肮脏、贫穷的矿区,她的这种奢求最终把她引向了错误的方向。其实这种恋子情节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2006年8月28日《重庆晨报》的一则消息:1997年8月,27岁的张建终于和相恋两年的女友步入婚姻殿堂。在送走闹洞房的客人后新婚夫妇准备就寝,但母亲几次闯入新房,表情非常怪异。看着心情不好的母亲,夫妻俩在新婚之夜只好陪着母亲坐到凌晨三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时常会以各种借口,呆在儿子房间不想离开,阻挠夫妻俩休息。夫妻俩想让她与已退休的父亲单独住,并找个保姆,但母亲却跑到张建单位以死相逼。长此以往,婆媳关系开始紧张,经常因一些小事吵架,这让张建夹在中间痛苦万分。妻子说无法接受婆婆,一定要离婚。张建的烦恼不是个案,而是很具有普遍性。我记得高中时期学过《孔雀东南飞》,当时老师就给我们讲解,婆媳关系是一个一直很难解决的问题,而且它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到家庭的生活环境,以及婆婆的“恋子情节”。而焦仲卿的母亲则是古代“恋子情节”的典型代表人物,而且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也涉及到了恋子情节,比如,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就是因此逼死了儿媳妇,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他方》,巴金的《寒夜》在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上,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种心理变异。而当今,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恋子情结”的现象。有的母亲排斥媳妇,造成儿子婚姻不幸福,面临崩溃边缘;有的母亲嘴上催促儿子结婚,潜意识里却根本不希望儿子爱上别的女子,挑三拣四,横加阻挠,其原因多出于所谓的“恋子情结”。“恋子情结”是相对于“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而言,意味着一种不正常的过度的代际情感。“恋子情结”形成是有一些特殊原因的,比如从小母亲对孩子的过于溺爱,或者是寡母独自抚养小孩都可能造成“恋子情结”。而“恋子情结”又会诱发“恋母”。近年来,由于时一刻不敢放手,生怕孩子出什么意外,很多父母对孩子太过于溺爱,尤其是母亲。如果只是在意孩子身体健康还情有可原,可问题往往出在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养育方式上:有的男孩子一直与父母同睡一床,甚至父母的性生活也不回避较小的孩子。更多的情况是,父亲长期不在家或已经去世,母亲从感情、生活上依恋儿子,这种依恋已超越了母子情感。在她的内心深处,已把儿媳妇看作一个情敌,不愿她抢走了儿子,分走了儿子的感情。长此以往,母亲的“恋子情结”也会诱发儿子的“恋母情结”。这种“母子互恋情结”的循环强化的后果是可怕的,极端的危害便是酿成不正常母子关系的悲剧。据有关心理咨询的调查,类似个案在保密性较好的电话咨询或通信咨询中时有出现。更为普遍性的危害是严重影响男孩子的个性发展。上海性心理专家朱荣申教授指出,“恋子情结”严重的女人往往是那些单亲家庭的母亲,她们对儿子的依恋更为突出明显。一般来说,“恋母情结”严重的男子要么以母亲为标准来找对象要么干脆不找对象,而“恋子情结”严重的母亲则更可怕,她会在潜意识里不希望儿子结婚。即使儿子结了婚,也会产生对儿媳莫名的妒嫉。通过揭示和分析《儿子与情人》中母亲“恋子情结”的表现、危害和原因,联系现实,我们应可体会到“恋子情结”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固然对孩子无私的爱对人类和整个生物界是未可厚非的,但过度的爱演化成的“恋子情结”将影响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心理。   弗洛伊德认为,母子之间的关系是世上最完美的关系,不会有爱恨交错。保罗,本书的主人公,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儿子也是情人。当然他也有属于自己的职业、爱好什么的,但与前两者相形之下都不够分量。可怜的,就这样决定了一生要被异性操控而非自己掌握的命运。如果威廉没有死,如果亚瑟更懂事,如果保罗自身少一点责任感,或者甚至……如果母亲有个更幸福的家,如果父亲脾气更温和一些……保罗将不会像书中描述的那么命途多舛,但读者及后人也会失去了解劳伦斯的机会了。   看完书后觉得,有时候自己正处于无限悲伤的状态,但依然可以扮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当下的生活好像本身就是悲剧,而且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悲剧(如果把它当成悲剧来看),但快乐的心情是可以拥有的;而性,又是什么呢?是异性的吸引,还是灵肉结合的快感?大概,它更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欲望。    但,我可以这样看吗?这本书解释了一种可能性:爱,并不一定要与性同行的。保罗爱他的母亲,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乱伦的关系。要让爱完满,性可能是其中一种途径,但万试万灵的药剂却是“失去”。   
/
本文档为【儿子与情人 读后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