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太康_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

太康_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

2012-04-24 7页 pdf 696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3680

暂无简介

举报
太康_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 20 0 8 年 7 月 第 4 0 卷 7 月号 学术月刊 A e a d em ie M o n thly Ju l . , 2 0 0 8 V o l . 4 0 N o . 7 太康—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 周书灿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 , 江苏 苏州 21 51 2 3) 〔摘 要 ]夏朝 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研究中颇 其关健性的重大课题 。 有关丈故和考古学资料表明 , 禹、 启所处的时 代 , 大体上仍相当于部落联皿制 的崩清阶段 , 禹的 “涂 山之会 ”和启的 “钧台之享...
太康_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
20 0 8 年 7 月 第 4 0 卷 7 月号 学术月刊 A e a d em ie M o n thly Ju l . , 2 0 0 8 V o l . 4 0 N o . 7 太康—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 周书灿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 , 江苏 苏州 21 51 2 3) 〔摘 要 ]夏朝 国家建立的标志是夏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研究中颇 其关健性的重大课 。 有关丈故和考古学资料表明 , 禹、 启所处的时 代 , 大体上仍相当于部落联皿制 的崩清阶段 , 禹的 “涂 山之会 ”和启的 “钧台之享”性质颇为类似 , 都是远古时期校为普通 的部落联里会议 . 学术界长期流行的以禹之“涂 山之里”和启之“钧 台之享”作为1 朝 国家 建立的标志的说法 , 并不符合先秦时期的历 史 实际 。 与此 同时 , 禹、启 时的政治中心 目前尚未得到考古学的证实 . 从考古学和古都学的角度 分析 , 二里头遗址大型建筑基址的始建年代应 为夏朝 国家正式建立的 标志 , 太康才是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 。 长期 以来 , 史学界之所以把禹 或启作为夏朝 国家的建立者 , 与夏代 国家的建立缺乏较为明确的考古 学和历 史学年代界标 , 古代历 史学家缺乏部落 、部落联皿 、国家等历 史概念 , 禹和启在蜂造中国历 史 上第一个早期 国家 、幸造华夏文明过程中都发挥过重要作用有关 。 【关 锐 词 〕夏期 建立 禹 启 太康 二里头丈化 [作者简介」周 书灿(19 67一 ) , 男 , 河南省新密县人 , 历史学博士 ,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 主要从事 先秦史与历 史地理学研究 。 [中圈分类号〕K 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4 3 9一5 0 4 2(2 0 0 5 )0 7一0 2 2 3 一0 7 夏 、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颇具关键性的重要阶 段 。 在古人看来 ,三代国家政权鼎革是“顺乎天而应乎 人”的“汤武革命”。最直接的结果 。 公元前 1 600 年 ,商 汤兴兵伐夏 ,在鸣条之战中 ,夏莱战败逃亡。 随着夏朝 政权不复存在 , “殷革夏命” . ,开启了夏、商之际政权转 移和社会变迁的新篇章。 公元前 10 46 年 ,武王兴兵伐 商 ,牧野之战 , 商国灭亡 , “鼎迁于周’, 。。 夏 、商之际与 商 、周之际所引发的两次政权更替的标志性事件 ,史籍 记载非常清楚 ,并不存在大的争议 。 然而 , 由于文献材 料的缺乏及夏代历史自身的复杂性 ,学术界对夏王朝 正式建立的标志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 总的来看 , 分 歧主要集中在禹和启谁是夏朝的建立者? “涂山之盟 ” 与“钧台之享”哪个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此 问题虽然争论已久 ,但由于两种认识差距甚远 , 很难统 一 ,孰是孰非 ,未有定论 。 由于此问题对于夏代史乃至 整个中国古代史来讲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重大问题 , 因此 ,笔者试图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就这一 学术难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 以求教于史学界的同仁 和方家。 一 、 “涂山之盟”并非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 200 6 年 , 由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主编的新版《中国 古代史)教材面世 , 其中谈到禹时有如是论述 : “他们 (笔者按 :指“夏、夷诸部众多邦国君长或部落首领 ,) 前 0 《昌 . 革). O 《尚书 · 多士). O 《左传》宜公三年。 1 2 3 学术月刊 2 008 · 7 来参加大会 , 对禹朝贡 , 行臣服礼 , 成为王朝统治下的 诸侯 。 涂山之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o 由 于该教材“使用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 ,,@ , 所以有必要对 该问题进行一番讨论。 (一)禹所处历史阶段王娜落联里还是早期国家? 到目前为止 ,不论学术界是否赞同夏代之前还有一 个虎代 ,但越来越多的学者确信 ,传说中的虎 、夏之际是 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性阶段。 《国语 · 周语丁)曾对该阶段的社会历史有刘比口下记载 : 其在有皮 , 有亲伯旅 , 播其淫心 , 称遂共工之 过 , 尧用及之于羽山。 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 , 釜改 制t , 象物天地 , 比类百则 , 仪之于民, 而度之于群 生 , 共之从孙四岳佐之 , 高商下下 , 硫川导滞 , 钟水 丰物 , 封康九山 , 决泪九川 , 故障九泽 , 丰殖九获 , 泪灿九尽 , 宅居九澳 , 合通四海 , 故天无伏阴 ,地无 t 阳 , 水无沈气 , 火无灾浑 , 神无间行 , 民无淫心 , 时无逆数 , 物无害生 , 帅象两之功 , 度之于轨仪 , 其 非熹绩 , 充厌帝心 。 皇天熹之 , 柞以天下 , 踢姓 日 “拟” 、氏日 “有夏” , 谓其能以熹社殷畜生物也 , 柞 四岳国 ,兔以侯伯 , 肠姓 日“委”、氏日“有吕” , 谓其 能为禹股脸心将 , 以养物丰民人也。 以上, 段文字 ,显然包含有大且后人增饰附会的内 容 ,但在对以州洲啦扦禅畔汾析之后矛城扔然能够获 得有关于虎、夏之际杜会历史的若千真实可命的信息。 首先 , “伯禹”之 “伯”是部落首长之称 。 “崇伯 胶 ” 、“伯禹”之称另屡见于其他先秦时期的文献。 如 《里子 · 尚贤中》: “若昔者伯胶 , 帝之元子 , 废帝之德 庸 ,既乃刑之于羽之郊。 ”《尚书 · 尧典》: “伯禹作司 空。”心喳辞 · 天问》: “伯禹馒 (按 :当为“腹”之讹)桩 , 夫 何以变化 ?”此外 , 《国语 · 郑语》中还有呵白夷 ” 、“伯璐 ” 等名称。 以前 , 韦昭为《国语 · 周语)作注时云 : “伯 , 爵 也。 ”清代学者孙星衍为《尚书 · 尧典》“伯禹作司空”作 疏也称 : “经称 ‘伯禹 ’者 , 盖脚寸禹已袭胶爵为伯矣 。嗽 而 ,将“崇伯桩” 、“伯禹”之 “伯”释为东周时期才逐渐固 定的五等爵制中的一种 , 是与成、夏之际的历史实际大 相径庵的。 事实上 , 以上所举“崇伯盆 , 、 “伯禹”及 “伯 夷” 、“伯姗”之 “伯”皆为部落首长的称号 。 《说文 · 人 部》: “伯 ,长也 。”位传》哀公十三年 : “伯合诸侯 , 贝喉帅子男以见伯 。”杜预注 : “伯 ,诸侯长。 ”《荀子 · 王精》: “虽 在僻陋之国 ,威动天下 , 五伯是也。 ”王先谦《集解》: “伯 读为霸 ,又如字为诸侯之长日伯 : 调礼 · 春官 · 大宗伯》: “九命作伯。”郑司农注 : “长诸侯为伯o’先秦文献所 载‘崇伯滋” 、“伯禹”及“伯夷” 、“伯段”这些所谓的“诸侯 之长” ,实际上就是部落联盟制阶段若千个大大小小的 部落首长 。 由此可知 ,练 、禹应处同一历史阶段 , 即部 落联盟希嘶段。 其次 ,伯禹与四岳 “侯伯 ”之间建立的是一种部落 联盟关系。 《国语 · 周语下》中“柞以天下”及“命以侯 伯”显然并非虎、夏之际历史的真实写照 ,但其反映的 是以兹、禹所在崇部落为基础的部落间的联合关系。 《国语 · 周语下) : “此一王四伯⋯⋯皆亡王之后也 。”韦 昭注 : “一王 ,谓禹。 四伯 , 谓四岳也 ,为四岳伯 ,故称四 伯 。"(尚书 · 尧典》中屡屡提及四岳之事 。 《汉书 · 百 、 官公卿表》云 : “四岳 ,谓四方诸侯 。”虞 、夏之际的所谓 “四方诸侯”实际上就是数t 众多的远近部落方伯首 领 。 金景芳说 : “咨四岳就是召集部落联盟首长议事 会。 ff。古代文献所载大禹时段重大的活动即在于联合 各部落治理洪水 , 治水成功是其能够“柞以天下”的主 要原因。 《史记 · 夏本纪》及同书《殷本纪》、《秦本纪》 称 ,益 、后樱及商之始祖契、秦之始祖柏璐等四方侯伯 均曾参与大禹的治水活动 ,在我们今天看来 , 此虽非皆 为信史 ,但其足以从仅腼透茸出虎 、夏之际部落联盟制 的若干真实的史影。 再次 ,大禹所处时期 , 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正逐步 扩大 。 《国语 · 周语下)称四岳“能为禹股脓心替” , 说 明部落联盟首领与四方侯伯之间已开始出现不平等的 关系。 大禹治水的成功 , 提高了集团首领的威望和地 位 ,也促成了社会管理机构的完善。 《左传》哀公七年 i己或,大禹曾经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大会天下诸侯 , “禹 合诸侯于涂山 , 执玉帛者万国” 。 历代学者均认为 , 该 记载应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相对的真实可靠性 。 但 是 ,这里的“诸侯” 、“国”还是应参照夏曾佑的解释 : “夫 古国能如是之多者, 大抵一族即称一国 , 一国之君 , 殆 一族之长耳 。”0 禹能够将这些大大小小的远近部落在 一个共同的地域内联合在一起 , 正是部落联盟首领地 位提高和社会管理机构完善的反映 。 此外 , 《国语 · 会 语下》i己俄孔子的话 : “昔禹致群神于会抽之山 , 防风氏 后至 , 禹杀而戮之 。’,《韩非子 · 饰邪》也有类似的记载 : “禹朝诸侯之君会枪之上 , 防风之君后至 ,而禹斩之 。” 《山海经 · 梅外北经》说 : “禹杀相柳 。叹山海经 · 大尧翻匕 黔又称 : “禹湮洪水 ,杀相睬。 ”以上显系春秋战国时期 0 0 朱用畏 、张海肠、齐仲主. : 《中国古代史》(上册) , 第 31 页 、“前 育. . 拐州 , 拐建人民出版社J 的6 . O 金. 分.l 中目奴衰社会史》,第 5 页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 83 . 由 X , 佑 :《中日古代史》.络 40 页 ,石家庄 ,何北橄育出版社 , 2以沁 . 1 2 4 今 史学经纬 的人们根据前人口耳相传有关大禹的资料整理而成 , 其中应该有若干可信的成分 。 按照以上记载 ,防风氏 被杀是由于禹致群神而 “后至” , 而共工之臣相柳(即相 睬)被杀则完全是禹与共工氏斗争的结果 。 它反映出 在禹所处的阶段 , 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制因素正在逐渐 衰退 , 国家的因素开始增长 。 但由此称大禹所处历史 阶段已进人早期国家阶段 , 则似仍显证据不足 ,疑点甚 多。 (二)涂山之会的性质及禹与万国侯伯之间的关系 “会盟”在先秦时期是颇为常见的带有政治 、军事 色彩或具有外交、宗教、文化等内容的活动 。 (左传》昭 公四年所举夏莱之“有仍之会” 、商汤之 “景毫之命” 、周 武王“孟津之誓” 、周穆王 “涂山之会” 、晋文公 “践土之 盟”等实际上就是从原始社会部落联盟会议发展演变 而来的。 王玉哲说 , “穆有涂山之会”似乎是破徐以后 , 周人在淮水流域举行的威服东南夷的盟会 。0 《左传》 哀公七年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的性 质 ,应该与周穆王的涂山之会性质颇为类似 。 只是 “佐传》中称禹时有‘诸侯万国 ’ , 乃是借后世的语言以 名前代的组织罢了’, . 。 所谓“万国” , 应泛指众多的氏 族部落。 在古代文献中 , “万”是表示数t 极多的虚数。 《左传》阂公元年 : “万 ,盈数也。”《史记 · 魏世家》: “万 , 满数也。”位传)庄公十六年“就盈数焉” , 孔颖达疏云 : “数至十则小盈 ,至万则大盈o’’因此 , 所谓“万国” ,大可 不必拘泥 。 《左传》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之事 , 《史i己中未见记载 ,不知何故 ,但《淮南子 · 原道》中却 有更详细的记载。 《淮南子》中的记载 ,所出时代较晚 , 而且诸子书所举古代史事 , 往往旨在发挥自己的政治 主张 ,诸多史事也往往经过其加工改造 ,有的甚至是编 造和附会的 , 此类例子在诸子书中举不胜举。 《左传》 哀公七年仅仅提到“执玉帛者万国” , 而《淮南子 · 原 道》贝雌续发挥说 , “昔者夏练作三初之城 ,诸侯背之 , 海外有狡心。 禹知天下之叛也 , 乃坏城平池 , 散财物 , 焚甲兵 ,施之以德 , 海外宾服 , 四夷纳职 , 合诸侯于涂 山 ,执玉帛者万国” 。 事实上 ,所谓 “坏城平池 , 散财物 , 焚甲兵 ,施之以德 ,海外宾服 ,四夷纳职”均系后人的附 会之辞 , 难以凭信 , 只有 “合诸侯于涂山 , 执玉帛者万 国. 是转袭了位淤哀公七年中的文字 ,应该说尚有一 些真实可靠性。 如果从文字而论 , “玉帛”应分别指玉石器和布帛 之类的方物。 (诗 · 商颂 · 殷武》说商王成汤时期 , 国 力鼎盛 . “自彼氏羌 , 莫敢不来享 ,莫敢不来王” ,《郑笺》: “享 ,献也o’’ 尽管《诗 · 殷武》并非商代尤其是成汤时期历史的 真实写照 , 但其所透礴出的一些信息还是有价值的。 《甲骨文合集)l 6 976 正 : “贞 ,汪于直 。 一。 ” “直”即鼓之 象形字 ,郑杰祥以为 , 古顾城当在范县城东龙山庄一 带 , “此地可能就是 卜辞中的鼓地 ” 。» 许懊《说文解 字》: “二玉相合为一压 。 ”段注 : “双玉为汪 。”通读该条 卜 辞 , 意为商王向鼓族征求玉石 。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 I 式玉戈和 n 式玉戈的形制的玉器 , 在三星堆两个 祭祀坑中有大t 发现 , 相反 , 在中原地区这种形制的 玉戈仅在殷墟妇好基中见到 。 ”¼毫无疑问 ,这些玉戈很 有可能是作为方国诸侯的贡纳品而进人殷都 , 后又作 为随葬品出现在妇好墓中。 西周时期 , 文献中亦有“肃 懊氏贡楷矢石咎 ’,。及 “夷王二年 , 蜀人 、吕人来献琼 玉”。的记载 。 以上材料说明 , 殷商 、西周时期 , 玉石器 是方国献纳给商、周王朝的重要贡品之一。 布帛作为 贡品 ,最典型的莫过于《兮甲盘》中的记载 : “淮夷旧我 晦人 ,毋敢不出其帛其贵 (积) 。” “帛是布帛之征 ,积是粟 米之征 。”。由此可见 ,殷商、西周时期诸侯方伯的确曾 将玉帛作为方物献纳给商、周王朝。 如果从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加以考察 ,殷商、西周时期这些在很大 程度上应该是从夏代或者更早继承而来 ,既然如此 ,那 么《左传》哀公七年及《淮南子 · 原道》“禹合诸侯于涂 山 ,执玉帛者万国”必然所出有自 ,绝非空穴来风 。 《国语 · 会语下》称 : “昔武王克商 ,通道于九夷 、百 蛮 ,使各以其方贿来贡 , 使无忘职业 。”至迟于西周时 期 ,诸侯方伯已与周王朝之间自然形成了贡纳义务 ,但 直到西周乃至春秋时期 , 诸侯方伯与周王朝之间的贡 纳关系仍颇为原始 , 而且这些原始的贡纳往往不带有 经济上的意义 。 如春秋时期楚人追述周初史事时讲 到 : “昔我先王熊绎 , 辟在荆山 , 笨路蓝缕 , 以处草莽 ,跋 涉山林 , 以事天子 , 惟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响直到 春秋时期 , 齐植公兴兵伐楚 , 管仲问罪楚人的原因之一 即所谓“贡苞茅不人 , 王祭不共 , 无以缩酒吻 。 在今天 看来 ,这些所谓的贡纳义务 ,颇为原始 ,且并不甚严格 。 O 王玉哲 :《中国上古史俐卜第 153 页 , 上海人民出版杜 , 1959 . O 金 . 芳 :《<周札 · 大司徒》、(礼记 . 王侧》封国之创平议沙. 见《先秦 史论文集》, 《人文杂志摊刊 , 19 82. 口 郑杰祥 . 《离代地理棍论 ), 第 88 页 , 郑州 . 中州古. 出版社 , 19 94 。 田 陈娜安 . 《三里堆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称中华文化论坛》, 19臼《幻。 口 《国语 · 奋语下 ). . 《太平一览 , 卷人五《皇王部》、《北堂书妙》卷三十一引《竹书纪年卜 O 陈连庆 : l( 阅贡》研究》, 见《X 史论丛》, 济南 ,齐. 书社 , 19防 。 曲 《左传》昭公十二年。 O 《左传,侣公四年 。 一 125 学术月刊 Zooa · 7 这种情形 ,在民族史中有迹可寻 。 明代四川土司“岁输 贡斌 , 示以羁度。 ⋯⋯虽受天朝爵号 , 实自王其地 ”0 。 这些土司和中央王朝之间的经济关系既具有所谓的贡 纳关系, 同时也往往具有交换的意义。 中央王朝往往 采用厚给财物的办法 , 使其内服。 土司每次向朝廷贡 纳方物 ,往往可以得到若干回赐 , 有的回赐还颇为丰 盈 。 例如 , “洪武十二年 , 泯德贡香楠木 ,诏赐衣钞。 十 六年 ,眠德来朝 ,献马十八匹 ,赐衣一袭 , 米二十石 , 钞 三十锭”. ; “(明)正德十年 ,致仕宣慰彭世麟献大木三 + ,次者二百 ,亲仔运至京。 子明辅所进如之。 赐教褒 谕 ,赏进赛人钞千贯” 。。 殷商、西周时期 ,诸侯方伯与 商、周王朝之间的贡纳关系的情形应大致与此类似 。 由此可以想见 , 禹与参与会盟的众多诸侯方伯之间的 所调贡纳关系则应该较此更为松弛 。 截至今天 , 从目 前所掌握的考古学材料透视禹与万国诸侯方伯之间的 关系, 应该仍是个颇为棘手的难题 。 二里头文化的核 心类型—二里头类型是以夏族为主体的夏王国的文化遗存 , 目前已不存在大的争议。 学术界普遍赞同二 里头文寸匕均年代范围应是公元前 1900 一前 1500 年。 , 大约存在四百年时间 , 其时代应晚于禹所处的时代。 考古学家认为 , “二里头文化诸类型是文化和政治的共 同体 ,即同属蕊王国。 但是地方类型与核心类型的政 治关系 ,到底紧密到何种程度 ,我们无从探究 ”。 。 仅仅 以“执玉帛者万国”而断言 ,这些前来参加盟会的诸侯 方伯已“成为王朝统治下的诸侯" . ,贝摊免显得主观武 断 ,有可能与历史实际相差甚远。 二 、 “钧台之享”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标志吗? 如果说学术界对禹是夏代的建立者还有所保留的 话 ,那么, 夏王朝的建立始于禹之子启 , 则是目前学术 界的一种主流认识 。 尤其近年来有的学者对《左传》昭 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中的“钧台” 、“享”等概念重新 进行解释 ,并在此荃础上得出结论 , “钧台之享”确立了 夏启的“共主 ”地位 ,其定了夏王朝家天下的政治基础 , 同时也是中国文明时代开端的重要标志 。0 然而 , 该种 认识是否符合历史实际 ,还有必要进行严格的推敲。 应该强调的是 ,将“钧台之享”解释为由启主持的一 次方国盟会 ,大体不误。 但是,将“钧台”释为中国文明历 史初期祭天的台坛 ,因居住均庆之神而得名;将“享”解释 为献祭将“钧台之享”解释为夏代初年夏启主持举行的 一次重大祭天活动 ,参与助祭的是各国的方国首领 ,贝湿 然缺乏可命的文献和考古学资料作为支撑 ,想象成分极 大 。 有关资料表明 ,先秦时期的“台”是一种孟要的建筑 · 1 2 6 · 形式。 陈智勇曾列举先秦时期的台大体具有众多的社会 功能 , 如作为统治者的游乐场所 ,作为宴飨的场所 ,作为 朝见与听讼的地点 ,作为观氛的最佳地点 、存钱财之处、 囚禁之所以及招揽人才的好地方. , 甚是。 然有关资料 表明 , “台,, 与祭祀天地山川并不相涉 。 先秦时期 ,祭祀天地山川的场所 , 古代文献中则分 别有“坎” 、“坛” 、 “埠”等不同名称。 《礼记 · 祭法》说 : “相近于坎坛 , 祭寒署也⋯⋯四坎坛 , 祭四方也。 ”又说 : “天下有王 ,分地建国 ,里都立邑 ,设庙 、桃 、坛 、娜而祭之 ⋯⋯是故王立七庙 , 一坛一埠⋯⋯诸侯立五庙 , 一坛一 娜⋯⋯大夫立三庙二坛⋯⋯士二庙一坛 。”(礼记)成书 年代较晚 , 其所举以上旧制未必能准确反映先秦时期 尤其是周代以前的历史实际 ,但 “殷因于夏礼⋯⋯周因 于殷礼”0 ,夏 、商、周三代礼制在很多方面是一脉相承 的 ,既有继承 ,也有损益 , 因此 ,《礼记 · 祭法》中的材料 多少能够反映出先秦时期祭祀制度的若干历史实际。 中国先民对天地万物的崇拜起源很早。 有关考古学资 料表明 ,中国史前时代晚期 ,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和辽 河流域等地均出现了最早的祭坛 。 河南祀县裴村店乡 鹿台岗中岗地上曾发现若干属于龙山时代的祭坛遗 迹 。 有的学者以为 ,一号遗迹是祭祀天地的神庙遗存 , 二号遗迹则是专门祭祀太阳神的祭坛 , 而编号“H7 5 ”的 则是用掘坎挖坑形式专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0 辽宁 喀左东山咀红山文化遗址坐落在一山梁正中缓平突起 的台地上 ,长 60 米 、宽 40 米 ;中央为方形基址 , 东西两 双有对称的石墙基 , 墙基外有大面积石面 , 南面前端为 圆形基址 ;方基东西 n . 8 米 , 南北宽 9. 5 米 , 中间有大 片红烧土面 ;圆形基址直径 2 . 5米 ,外以石片围圈 ,圈内 铺以砾石地面 ;出土有大型人坐像、小型孕妇像以及玉 器。0 有学者以为 , “这是一处红山文化先民若干部落 0 . 《明史 , 卷三百十一《四川土旬列传). O 《明史》铸三百十《翻广土司列传). 由 仇士华、琅趁珍、冼自强 、薄官成 :《有关所谓“X 文化 . 的成十四年代 洲定的初步报告》,翻考古》, 19 83 Q 0) 。 0 中国社会科学晚考古研究所幼 .《中国考古学 · X 商卷, . 第盯 页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岌幻3 . . 朱绍畏、张海. 、齐冲主. : 《中国古代史)( 上母) , 第 31 页 . 0 张怀通 :《X 启“钧台之享”娜 , , 暇《山东大学华报》,水拍2 (3) 。 曲 陈钾勇 :《先秦社会文化丛论, , 第 127 一130 页 .郑州 . 中州古. 出版 杜 , 2侧巧。 . 《论语 · 为软》。 . 匡劝、张国砚 . 《鹿台肖遗址自然拱拜遗迹的初步研究》, 载《华X 考 古》, 1 99 4 (3) 。 O 娜大从、张克举 :《辽宁喀左县东山咀红山文化建筑群体发扭简报》, 吸《文钧》, 1984 (11 ) 。 今 史学经纬 共同使用的祭祀天地、祖先 、山川等多种神抵的地 方”。。 这些众多祭祀遗迹的出现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 物。 将位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中的“钧台”释 为祭天的场所 , 缺乏直接的证据 , 理由并不充分 。 既然 “钧台”荆卜祭天的场所 ,那么“夏启有钧台之享”自然也 并非助夏代初年夏启主持举行的一次重大祭天活动,’; 至 于说“参与助祭的是各国的方国首领 ” ,则更有牵强附会 之嫌。 事实上 ,《左传》昭公四年所载“夏启有钧台之享” 就是一次由夏启召集的普通的部落联盟会议 , 其性质 和位傲哀公七年记载“禺合诸侯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的性质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至于 “钧台之享”的 “享” ,和《诗 · 商颂 · 殷武)u 自彼氏羌 , 莫敢不来享 ,莫 敢不来王”的“享”意义相同 。 按照《郑笺》的说法 , “享 , 献也” ,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夏启有钧台之享”的“享” 为“献祭”之意。 既然如此 ,称 “钧台之享确立了夏启的 ‘共主 ’地位 ,其定了夏王朝家天下的政治基础 , 同时也 是中国文明时代开端的重要标志”的说法 , 就大有继续 商讨之必要了。 从目前学术界研究的进展看 , 夏启建立夏代国家 的重大疑难之一就是夏启时的政治中心尚未得到证 实。 尽管以前文献中屡屡有禹都阳城及禹都阳翟的记 载 , 而且不少考古学家将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发掘的 龙山时代中晚期的王城岗城址和“禹都阳城”相联系 , 甚至称王城岗遗址的考古发现对探索夏王朝统治中心 区域的文化可算是一次大的突破气也有学者将包含龙 山文化早、中 、晚三期遗存 , 并以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为 主的禹州瓦店遗址与钧台、阳翟相联系。 ,但就目前学 术界所掌握的材料看 , 这些遗址尤其是瓦店遗址尚缺 乏作为文明时代国家政治中心所必备的若干基础设 施 ,如宫殿区、宗庙 、手工作坊遗址和必要的防御设施 等 ,其显然不能作为启已建立国家政权的直接证据。 此外 ,从文献和考古学材料可以获悉 , 禹 、启所在部落 的活动区域仅仅局限于河南颖水上游的登封 、禹州一 带 ,这和《逸周书 · 度邑》中论及的“自洛纳延于伊油 , 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及《国语 · 周语上》所说“伊 、洛 竭而夏亡 ”的夏代国土中心的地理范围并不一致。 这 一变化正是禹 、启以来部落战争不断扩大的结果。 《墨 子 · 非攻下)和(战国策 · 魏策一)等均记载有禹征三 苗之事 ,《庄子 · 人间世》和《吕氏春秋 · 召类》等文献 另载有禹攻有底之事 ,古本《竹书纪年》载有启杀益¼及 “启征西河” 0 。 此外 , 《史记 · 夏本纪》记载 , 启和有雇 氏的战争还在持续。 恩格斯在谈到伊洛魁人 15 世纪 所结成的永世联盟时说 : 这种联盟一 经意识到它所具有的力t , 便立 即具有了进攻的性质 , 在 1675 年前后 , 当它达到 了强盛的顶峰的时候 , 便征服 了它四周的土地 . ¾ 禹 、启时的社会状况和恩格斯所论伊洛魁人 15 世纪时 的社会状况应颇为接近 。 禹 、启以来频繁的部落战争 必然带来打破氏族制度 , 导致联结氏族的血缘纽带松 弛 ,同时也由此奠定夏朝政治地理的基础 ,加快了夏代 早期国家建立的步伐 。 三、 二里头遗址大型建筑基址的始建年代为夏代 早期国家建立的开端 , 太康是夏朝国家的建立者 夏朝国家建立的最直接证据 , 从文献资料中寻找 似乎显得颇为困难 , 但随着田野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 与研究的深人 ,从可以确定的夏代都城的考古资料中 寻绎夏代国家正式建立的标志 , 条件似乎已经具备。 从考古学上讲 ,现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 , 这在 学术界已达成基本共识 。 二里头文化的核心类型二里 头类型的分布 , 以洛阳盆地为中心 , 东面包括郑州地 区 ,北面到达沁水沿岸 , 西北部包括晋南黄河北岸一 带 ,西抵三门峡地区(陕县七里铺、西崖村) ,南到南阳 地区 (方物又里桥 ) , 约东西 200 多公里 , 南北 300 多公 里。0 这和心鱼周书 · 度邑》中论及的 “自洛纳延于伊 纳 ,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及《国语 · 周语U 所说“伊、 洛竭而夏亡 ”的夏代国土中心的地理范围大体一致 。 僵师二里头遗址拥有宗庙宫殿基址 ,随葬珍贵铜器、玉 器和漆器的大 、中型基葬 ,大 t 精美陶礼器 ,若干用于 祭祀活动的特殊场所 ,大型青铜冶铸作坊 ,显示了与众 不同的文化档次。 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中现知规 模最大极别最高、内涵最丰富的唯一具有都城性质的 中,已姻址. 。 许多考古学现象表明 ,二里头文化已经进 O 张乃仁 、田广林 、王感娜 :《江海奇观—江河流城的古代文明》, 第 17 页 ,天捧人民出版杜 , 19 89 。 0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登封王城肖与阳 城》.第 52 1页一32 2页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 1的2. O 河南省文钧考古研究所 .《河南两州市瓦店龙山文化遗址 199 7 年的 发翻》,称考古》, 2以”(2) . ¼ 《晋书 ·束哲传》引《纪年》: “益干启位 , 启杀之 。 . 《史通 . 遗古)引 《彼家书》云 . “益为启所珠。气史通 . 杂说上》引《竹书纪年》: “后启 杀益 。怕和益的关系 , 《孟子 · 万章上》和《韩非子 · 外偏说右下》. 记救不同 ,此略而不论。 O 《北盘书妙 ·帝王那》引《纪年). 0 《马克思思格折全集》, 第 2卷 , 第 1的页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72. O 曲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幼 .《中国考古学 · I 商卷), 第90 、90 皿。 127 学术月刊 2 0口a · 7 人文明社会 ,存在粉国家 。 就目前的考古学材料表明 , 二里头文才脚斑发现的一号 、二号宫殿荃址。皆始建于 二里头文才匕期 ,是中国目前发现的缓早的大型宫殿基 址。 值得往意的是 ,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大型建筑基址 ,其 使用年代的下限不晚于二里头文化早二期 ,建造年代的 刁反可能早到匕里头文化~ 期。。 因此 ,笔者以为 ,夏代 国家建立的年代应该同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大型建筑基 址的建造年代即二里头文化一期的上限基本吻合。 目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 ,二里头都城遗址就 是文献中所载的夏代都城斟寻(亦作“斟都”)。。 《水经 · 巨洋水甘等书引《汲家古文)云 : “太康居斟寻 ,弈亦 居之 ,莱又居之o"所以 , “二里头遗址应是夏王太康至 莱时期的王都斟寻 , 因此一期文化最早应是太康时期 的夏文化 ”。。 关于夏代存在的年代 ,学术界基本赞同 古本《竹书纪年》“自禹至荣十七世 ,有王与无王 , 用岁 四百七十一年” 0 的说法 。 《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引心皂年》日 : “禹立四十五年 。”启在位年数 ,《竹书纪年》 中有不同的说法 :《真浩摊卜五注引《竹书》,启“即位三 十九年亡 ,年七十八岁” ;璐史 · 后纪》卷一三上注引 倪科 , “启二十九年 , 年九十八 “ 。 很显然 , 启在位“二十九年” 、“三十九年”及“年七十八” 、“年九十八”系古代 文献流传过程中文字讹误所致 , 由于缺乏更为可命的 佐证材料 , 只好两存其说 , 略而不论。 根据前面的分 析 ,禹 、启均尚处于部落联盟制阶段 , 其年代数应为七 十四年至山k十四年之间 ,如果剔除这个年数 ,则自太康 至夏莱的年数大约为四百年。 由此不难作出以下推 论 ,二里头遗址大型城址开始建造的年代即公元前 l期年 , 为夏代早期国家建立的开端 ,太康才是夏朝国 家的建立者。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范围与太康至莱的年 代数基本一致 , 似绝非偶然的巧合。 考古学家邹衡指 出 : “各种类型的龙山文化都不能称为夏文化。 河南龙 山文化是夏朝以前的一种原始文化 , 它与阶级社会的 夏文化在文化面貌上存在粉质的不同⋯⋯但是两者间 存在粉直接的承授关系 ,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应该 说 ,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 。”. 邹衡又 说 : “油器中夏器鸡彝的确认 , 对于考古学上夏文化的 论定 , 自然是有宜要愈义的。 二里头文化既然以盛行 鸡葬为其最突出的特征 ,则其文化性质为夏文化 ,应该 不会有什么疑问了。峋今夭看来 ,邹衡的论述 , 更为接 近夏代的历史实际。 据力比己载,太康建立夏朝以后 ,夏与东夷之间曾 发生过徽烈的斗争 ,斗争历经三代约几十年, 《左传》襄公 四年、哀公元年等均有详细记载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太 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 前引衍书纪科“自禹至莱十七 世 ,有王与无王 ,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所谓无王 ,即指的 这一段历史。 (路史 · 后纪)卷十三注引(汲家古文) : “太康居斟寻 。 乃失邦。 ”根据前面的分析 , 太康所失去 的“国 , 或“邦” ,毫无疑向就是其建立的夏代早期国家 。 以上材料表明 , 夏代早期国家建立后 ,政权并不稳定 , 历经三代 ,至少康中兴 ,夏朝国家才真正得到了巩固 。 尽管笔者不同意有的学者依据太康失国和少康中兴的 故事称夏代“社会性质还应划人原始社会”。 ,但其所论 由此可以窥见夏代的原始公社制“正处在逐渐崩演之 中” , “还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基本的民主权利”. ,则可 以说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 ,较为可信的。 还应该进行解释的是 ,古代文献中之所以以禹或 启为夏代国家的建立者 , 以“涂山之盟”或“钧台之享” 作为夏代国家政权正式建立的标志 ,至少有以下两点 值得充分注意。 第一 ,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早期国 家的夏是在崇部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其经历 了较为漫长的过渡时期。 它不像商朝、西周王朝的建 立 ,在历史学和考古学上有着较为明确的年代界标。 古代学者缺乏历史观念 , 往往将禹、启时的部落、部落 联盟和太康以后的国家等概念混为一谈 ,从而使这一 重大历史问题变得复杂化。 第二 , 在夏代以后人们的 记忆中, 禹和启都是在缔造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早期国 家 、雄造华夏文明过程中发挥过孟要作用的历史人物 , 尤其是大禹治水 、禹征三苗 、涂山之会等孟大历史事件 由于具有一定的宾实可作性 , 在民间广为流传 ,家喻户 晓 ,再加上更多被后人加以附会的“禹画九州”等传说 , 使得本来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伯禹”更有了“帝禹” 、 “禹王”等名称 ,而“芒芒禹迹”的存在 , 以及假托大禹之 名的《禹刑》、《禹贡》千百年来被后人信以为真 ,所以汉 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撰著《史记 · 夏本纪》时 , O 中国科学晚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 ,《何南住娜二里头早有宫段 班址发相摘报卜峨心考古》, 19 7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 里头工作队 .《河南惬娜二里头二号宫段遗址, ,称考古, , 拍83 (3) 。 。 杜金肠 .《二里头早期大组建筑甚址的发现及其t 义 , , 成《中国文物 报》, 1 99 导心2 ‘28 。 口 张国一《双育时代拐城翻度研究 , , 第 28 页 .郑州 . 河南人民出暇 杜 , 2的l。 印 郑杰祥 .《断石协文化与I 代文明 , , 第 5 14 页 ,南京 , 江苏橄, 出胶 杜 . 2侧巧。 O 《太平. 览》祖人二《立王部润l。 《史记 · 夏本纪 ,泉. 、《史记 · I 本纪 ,索阵该t 鉴外纪》卷二等引《竹书纪年》所吸X 代自目至莱年 代致一致。 . 0 邹衡 : 《关于X文化的几个间压》. 峨《文物》, 197 9(3) 。 曲曲 王玉哲 .《中华污古史), 第 148 、 148 页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以扣 . 12 8 令 史学经纬 将这位部落联盟首领的事迹浓墨重彩地描下了重重的 一笔 ,从此更多的历史学家将夏代国家的建立者从太 康前移至其祖辈大禹 , 或由于破坏禅让制 、开启家夭下 局面的父辈启 ,夏代国家的存在年代也由此向前延伸 。 最后应该强调的是 , 近年来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 一直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界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的一个 世界性重大课题 。 2 007 年 12 月 1 日出版的(光明日 报》刊登了顾学松的报道 :《良褚文化重大发现—五千年古城遗址杭州出土 , 其意义可与发现殷墟比肩》。 报道指出 ,莫角山遗址占地 30 余万平方米 , 系人工堆 筑 , 曾发现大型的夯筑基址和大型柱洞遗迹 , “考古学 家推测如此大型的建筑肯定不是一般等级的 , 应是一 大型宫殿遗址、反山基葬群 12 号墓出土了迄今为止 媛大的玉琼 、雕琢神人兽面像的玉械 , “这都是王权的 象征、严文明教授甚至说 , “从附近密布的 135 处各类 遗址等种种证据推断 , 占地 290 万平方米的良诸古城 遗址 ,应该是一个王城遗址 , 或者说是一个国都” 。 笔 者认为 , 由于目前获得的材料仅仅是“勘探和试掘的初 步结果” , 良诸城址总的面貌尚不清楚 ,轻易地下这些 结论显然为时尚早。 报道还指出 , “从城墙底部出土的 陶片判断 , 良诸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诸文化晚期 , 其建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工作后判断” 。 良堵 文化是以高超的琢玉工艺 、精美绝伦的各种玉器及由 几种颜色的土构筑而成的祭坛和巨型建筑为代表的发 达的原始宗教而闻名 , 然而良绪文化之后分布于长江 下游地区的马桥文化遗址或基葬中则不见或少见玉 器 ,尤其是未见琼 、璧 、冠形饰等表示拥有者身份的“礼 玉” 。 此外 ,马桥文化有小件铜器 ,而良诸文化却没有 一点使用铜器的迹象 。 凡此表明 , 良诸文化和马桥文 化“两种文化之间并非单线 ‘继承 ’和 ‘发展 ’关系 , 而是 存在着某种程度的 ‘断层” , 0 。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 , 良 诸文化退出历史舞台后 ,新出现以相当数t 印纹硬陶 为特色的马桥文化 , 总体面貌呈现出今不如昔的感觉。 与此同时 , 中原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却沿着原来的发 展道路 ,在广泛吸收周围地区一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 , 经过新些期演变为二里头文化。 在二里头文化中 , 起 源于山东大仪 口文化的攀 、益 、机等陶制酒器和玉琼 、 穿孔玉锹 、玉戚 、玉柄形饰以及正面正视为特征的兽面 纹饰的流行 , 这些“都具有黄河下游山东龙山文化或长 江下游良诸文化的特点,,o 。 如果按照目前考古学界较 为普遍的观点 ,良诸文化已初现文明的曙光 ,其所处的历 史阶段大体相当于“夏代王朝国家建立前数百年之久 ‘万 国林立 ’的邦国时代 .,@ 。 但良堵文明仅仅是昙花一现 , 中国文明时代的到来与第一个早期国家夏朝的建立最终 还是选择了黄河流域。 文献和考古学资料充分证明 , 二 里头遗址大型建筑基址的始建年代应为夏朝国家正式建 立的标志 ,太康才是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 〔本文为 2 0 0 7 年度国家杜会科学墓金一般项 目 “中 国 早 期 四 土 经 营 与 民族 整 合 ” (批准 号 : O7Bz SO OS) 的阶段性成果〕 (贵任编样 :常山客 ) 王班 :《公元前 2 0 0 0 年前后我国大范围文化变迁原因探讨》, 成 《考古) , 2 0 0 4(4 ) 。 王烧 .《育文化玉粉渊抓探索》, 成《考古》, 19 8 9(9 ) . 任式摘 :《中国史前城址考察 , , 成《考古》, 1, 9 8(l) . ¹º» T a i K a n g : T h e R e al Foun d e r o f X ia D yn a sty Zh o u Sh u e a n Abs trac t : T he e s ta b lishm e n t ’ 5 sym bo l o f X ia D yn a s ty 15 a e r u e ia la n d im Po r ta n t s u bj e e t in t h e s t u dy o f X ia his to ry a n d the w h o le a n e ie n t his t o ry o fCh in a . T he s ta te m e n t th a t Y u ’5 T u Sha n Zh i M e n g a n d Qi ’5 Ju n Ta i Zh i X ia n g a re th e e : t a b lishm e n t ’ 5 sym bo l o f X ia D yn a s ty d id n ’t e o n fo rm to h is t o r ie a l p ra e t ie e . Do e u - m e n t an d a r e ha e o lo g y m a t e r ia ls ha v e Pr o v e d fu lly t h a t the b u ild ing ye a r s o f la r g e a r e hit e e t u re r e m a in s o n E rli t o u R e lie s sh o u ld be t he fo rm a l e s t a b lis hm e n t ’5 s ym b o l o f X ia D yn a s ty , T a i K a n g w a s th e r ea l fo u n d e r o f X ia D yn a s ty . Fo r a lo n g t im e , t he h is t o ry e ir e le r e g a r d e d Y u o r Q i a s t he fo u n d e r o f X ia D yn a s t y , w h ie h w a s r e le v a n t t o la e k in g e le a r e r a r e h a e o lo g y a n d his t o r y a g e b o u n d a ry m a r ke r o f X ia D yn a s t y , 5 e s ta b lis h - m e n t , t o a n e ie n t h is t o r ia n ’5 la e k in g h is to r y e o n e e Pt a b o u t tr ib e , tr ib e a llia n e e , s t a t e e t e , t o Y u a n d Q i ’s fo u n d in g th e fir s t e a r ly s t a t e in t he Ch in e s e his t o r y a n d Pla yin g v e ry im p o r t a n t r o le d u r in g e r e a t in g Ca t h ay e iv iliz a t io n . K叮 w o rds : X ia D y n a s ty , e s ta b lis hm e n t , Y u , Q i , T a i K a n g , E r li t o u e u lt u r e · 129 ·
/
本文档为【太康_夏朝国家的真正建立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