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保健按摩自编教材

2012-03-25 43页 doc 598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8835

暂无简介

举报
保健按摩自编教材保健按摩 2010年3月 第一章 保健按摩概论 按摩又称推拿、按跷、案杌。早期的按摩比较单调,手法种类较少,常用按和摩两种手法。按法是单纯的向下用力,所谓“按而留之”。摩法则是在体表作环形摩擦。以后随着预防、治疗疾病范围扩大,手法相应有了发展和完善。现在所说的按摩是泛指各种手法。古时按摩被归属于导引门类,现代按摩被认为是属于物理疗法、自然疗法、非特异性应变疗法等范畴。 保健按摩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原理指导下,以按摩作为主要手段,达到缓解机体紧张,调节人体机能,增进健康,促进人体形态美及防治疾病的目的。保健按摩是集...
保健按摩自编教材
保健按摩 2010年3月 第一章 保健按摩概论 按摩又称推拿、按跷、案杌。早期的按摩比较单调,手法种类较少,常用按和摩两种手法。按法是单纯的向下用力,所谓“按而留之”。摩法则是在体表作环形摩擦。以后随着预防、治疗疾病范围扩大,手法相应有了发展和完善。现在所说的按摩是泛指各种手法。古时按摩被归属于导引门类,现代按摩被认为是属于物理疗法、自然疗法、非特异性应变疗法等范畴。 保健按摩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原理指导下,以按摩作为主要手段,达到缓解机体紧张,调节人体机能,增进健康,促进人体形态美及防治疾病的目的。保健按摩是集中医保健学、康复医学、按摩学为一体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保健按摩是应时代回归自然之呼声,顺历史发展之潮流而发展,所以受到当今国内外医学界及保健按摩爱好者的重视,同时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人享有健康”的倡导有着积极意义。 第-节 保健按摩的概念 1、按摩 按摩,又称推拿。按摩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血气形志篇》)此外,还有“按跷”(《素问·异法方宜论》)、“矫摩”(《灵枢·病传》)、“案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别名。按摩是指运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以各种不同的特定技巧及技能在体表特定部位进行操作,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中国医学史表明,中华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早运用手法技能这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来防治疾病的。据载,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按摩术就已传人日本、法国,对现代西方按摩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古埃及、罗马、波斯、希腊、印度等国家均有不少有关按摩的文字记裁。 2、保健 保健古代称为养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素问·灵兰秘典论》)也就是根据人类活动规律,采取相应方法,达到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现代保健的概念,是注意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延长寿命。中医学历来主张“防患于未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所谓“治未病”应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发三个方面。从广义上讲,所有养生保健方法都是以健身、防病、益寿为目的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和早衰的产生取决于人体自身的正气盛衰。未病先防,有利于挟正抗邪,保持机体处于健康状态;既病防变,即对已经发生的疾病,应掌握其发生和发展规律,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处理,以防止与阻断其发展和传变;病后防发,可促使疾病及早康复,以免复发。可见未病主动防患,已病积极防变,病后及时防发,就是中医学“治未病”这一指导思想的充分体现。未病先防的指导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开辟了后世预防医学的先河。重视养生保健,提高人们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目前医学科学和社会关注的重要研究课。 3、保健按摩 应用于未病防患、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发的按摩医学技能,称为保健按摩。也就是说,保健按摩是运用按摩手法,达到健身防病,消除疲劳,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延年益寿目的的专业技能。专门研究与论述保健按摩基本理论、手法技能和实践应用的学科,称为保健按摩学。保健按摩学是中医推拿学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中医养生保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健按摩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注重手法技能的内涵功力,刚柔相济,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将点、线、面、体结合在一起,强调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以气行手,以手调气”。通过、有效的手法剌激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或腧穴,形成气和力的传递效应与运转机制。按照中医整体观念,注重统筹全身,突出局部,因人而施,因部位而异,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相应、身心共养,促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肌肤濡润、筋骨柔顺、脏腑充实、精神充沛,维持阴阳动态平衡。也就是说,保健按摩是从总体上调整机体生理功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二节 保健按摩的特点及分类 一、保健按摩的特点 保健按摩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有以下特点。 1、简便易行 保健按摩是一种易学易行的保健方法,不需复杂的设备,而且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男女老幼有病无病皆可采用。经过自学或短期的便可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基本上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既适合于公共场所,如按摩医院、美容院、健康中心、宾馆等,也适用于家庭内部,既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如旅游时自我保健等。 2、效果显著 保健按摩之所以受欢迎,以健身防病为目的,适用范围广。除禁忌症,均可使用。 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其原因之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疲惫不堪,几十分钟的保健按摩后使人倦怠尽去,精神一振。其在美容方面的效果更不亚于此,真如广告所云“进去二十,出来十八”。这正是近年来按摩保健事业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医疗按摩不仅对内科、伤科、妇科、儿科等疾病大都有显著疗效,而对不少慢性疾病、顽固性疾病及疲劳综合征等也具有较好治疗效果。 3、经济实用 保健按摩既可以到公共场所去享受,也可以进行自我保健,适用于各个阶层,可以拿出几十元享受周到细致的服务,也可以自己动手不花一文。医疗按摩治疗疾病范围较广,而不用吃药,不用打针,不受任何医疗设备条件限制。 4、无副作用 无论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还是生物药物都可能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保健按摩是一种非药物性的自然疗法,即使接受的时间较长,也不会有蓄积而引起的副作用,属于“绿色疗法”之一。医疗按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只要诊断正确,辨证选用恰到好处的手法,严格按照操作要领施术手法,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后果及医疗事故,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 5、保健按摩注重循经脉走向,重视腧穴按摩。如足太阳膀胱经应自上而下进行按摩,而手阳明大肠经则应由下向上按摩;腧穴按摩,如擦涌泉、肾俞、大椎,揉丹田,按中脘,按揉足三里,小儿腧穴的推脾土、肾水穴等,将穴位的性能与手法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有事半功倍之效。 6、保健按摩比较注意因人、因时,灵活选穴、施法,不生搬硬套。 7、保健按摩比较重视头部、背腰、腹部及足部按摩,以调整大脑及内脏功能。 二、按摩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按摩的分类也更加详细。 1、依据按摩的目的,按摩可分为:养生保健按摩、美容保健按摩、减肥保健按摩、医疗按摩、运动保健按摩等。 2、按施术的部位,按摩可分为:面部保健按摩、头颈部保健按摩、耳部保健按摩、手足反射区保健按摩、穴位保健按摩、循经保健按摩、全身保健按摩、病变部位按摩等。 3、按施术者与被施术者的关系,按摩可分为:医患按摩、夫妻按摩、自我按摩等。 其他分类如家庭按摩、器械按摩、药物按摩等。 第三节 保健按摩的作用 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保健按摩能够健身防病,促进疾病康复,美容减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是有科学根据的。 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经络遍布人体的全身,它内联脏腑,外络四肢与关节,沟通和联络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人体的气血在经络内运行,形成有机的整体联系。保健按摩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或经络穴位上,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濡养筋骨等作用,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如按摩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肾俞、脾俞等穴,与服用黄芪、人参、当归等中药同样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人体自身这种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统一而且完整的有机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实现的。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上下表里、有规律的分布在全身,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经络具有调节脏腑、平衡阴阳、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的功能,使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达到协调和统一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按摩通过手法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及穴位,使按摩手法产生的力转化为“能”,“能”转化为可被人体识别的“信息”,从而激发经络系统,发挥其潜在而巨大的调节作用,以调动机体的抗病因素,使正盛邪退,恢复机体的阴平阳秘,建立并维持新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延年的作用。 1、能量调节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又由许多相对完整的小系统,每个小系统在其生理活动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能量,如果某一小系统发生病变也必然引起该系统能量代谢的异常,而推拿手法产生的力及其运动,可转化为各种形式的能(如磨擦产生的热能,点、按产生的势能,推、拨所产生的动能等),并渗透到体内,改变人体有关系统内能,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如受伤后引起的青紫红肿待病情稳定后,可用按摩手法,增加内能,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止痛、化瘀作用。 2、信息调整 各种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一定的部位、穴位或反射区,这种作用在体表的外力可转化为可被机体识别和传导的“信息”,“信息”经过经络系统的传导,来调节相应脏器的功能。例如,按摩手部的大脑反射区,可促进脑细胞突触的联系,从而起到提高智能的作用;心脏疾患,按摩足底心反射区,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亦是信息调整的原理。 3、结构调整 按摩手法可以纠正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组织器官的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如下颌关节脱位、脊柱各关节错位及肱二头肌肌腱滑脱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按摩手法,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可纠正异常解剖位置,消除因解剖位置异常所致的疼痛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保健按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现代医学对于按摩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按摩对于不同系统作用的研究。 一、对皮肤的作用 按摩使皮肤内产生一种类组胺物质,这种物质能活跃皮肤的血管和神经,使皮肤的血管扩张,增强局部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的营养,清除局部衰亡的表层细胞,增强皮肤深层细胞的生活能力,从而使皮肤变得光泽美丽而富于弹性; 能改变皮肤的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 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促进与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使皮肤的温度也会相应地升高,所以冬天气候寒冷时,经常自我按摩,可预防冻疮的发生。另外,由于按摩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使单位时间内流经局部的白细胞数量增加,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按摩能使肌肉获得更多的血液,使肌肉中肌糖原含量增加,营养改善,代谢旺盛,并使代谢的中间产物——乳酸等物质加速分解和转化,其中1/5的乳酸被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4/5的乳酸被还原成肌糖原等能量物质,从而改善了肌肉的营养,清除了代谢中间产物对肌肉的损害,起到消除肌肉疲劳的作用。因此,运动员在进行剧烈的活动之后,适当的进行按摩治疗,可改善肌肉营养,消除肌肉剧烈运动时由于无氧呼吸而产生的大量乳酸,起到消除疲劳作用。 另外,按摩还可以增加肌肉、肌腱、韧带的张力和弹性,按摩可改善这些组织的营养供应,并使其被动活动,这样可使肌纤维增粗,肌腱、韧带的结缔组织排列致密,从而增加其弹性和抗张力性能。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肌肉萎缩,随即分组,对照实验结果,实验组对照组有明显差异,采用按摩疗法和对照组单纯采用封闭药物等疗法,实验组肢体萎缩明显减轻,部分甚至完全恢复正常。按摩还可以纠正关节异常,按摩的外力作用可纠正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失常,关节局部的按摩可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改善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使瘀积在关节内的病理产物消散从而消除关节内肿胀,预防关节的挛缩。 三、对代谢的作用 按摩可促进局部及全身的代谢。按摩后常见到尿量明显增加,同时体内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如尿酸、尿素等)与尿同时排出体外,故尿中可以查出排氮量增加。由于对整体代谢过程的影响,可见脂肪减少,体重减轻。故按摩又有减肥和预防肥胖的作用。 四、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在胸部或颈背部进行按摩,通过神经反射活动,可加强肺组织的弹性,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故按摩有增强体质,防治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和肺气肿的作用。 五、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消化系统同样受着神经系统的支配,当按摩手法刺激体表,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而起到调节内脏生理功能的作用,使胃肠道蠕动加快,分泌和吸收功能增加。实践观察,当按摩胃俞、脾俞、足三里等穴处1~3分钟,61%~73%的人胃肠蠕动功能增强。推补小儿脾土穴时,对小儿胃液酸度的分泌有较明显的影响,对胃蠕动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可使亢进的胃肠功能受到抑制,如对腹泻者搓擦腰骶部的八缪、肾俞、大肠俞等穴,可抑制胃肠蠕动起到止泻的作用,其他实验观察也证明了按摩对内脏神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在背部或腹部及下肢的一些特定穴位上进行按摩,能调节内脏神经功能,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如按摩左侧足三里穴、脾俞穴,可在x线透照下观察到胃肠的蠕动发生明显改变。故按摩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有预防腹泻、便秘的作用。 六、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按摩对于血液循环和血液成分有很大影响。 1、改善局部循环以消除肿胀 按摩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庞视如认为“由于按摩手法刺激机体,通过反射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及淋巴液等的循环……”。《苏联通俗百科全书》在介绍按摩时,认为多种按摩手法都能加速血液循环。日本高桥咣正、森和州《物理疗法四实际》中记载,按摩手法能引起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临床验证,按摩可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被按摩部位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流量增大,可改善局部的营养供应,加速渗出物的吸收以消除局部肿胀。 2、血液成分的改变 按摩能使血液成分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安徽医学院曾观察了20名健康人(男16名,女4名)在被按摩后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是:白细胞计数在按摩的2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有10例5分钟时增至最高,另10例60分钟时增至最高,平均增加1325个/m m3(增长19.7%);淋巴细胞的比例和计数均有所增加,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增加,噬菌指数平均提高200%,其中最高的增加24倍,最低的增加15%;血清补体效价19例提高25%~75%,1例无变化,这就说明按摩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反射性地提高了机体的免疫能力。 3、预防心血管疾病 按摩能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流速加快、流量加大。由于按摩后血管的舒张,循环阻力降低,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按摩腹部可降低血压,减慢脉率,预防高血压。 七、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按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通过神经反射实现的。不同的按摩手法对神经系统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叩击类手法起兴奋作用,而表面抚摩动作则起镇静作用。即使同一手法,由于运用的方式不同(如手法的急缓、用力的轻重、时间的长短等),其效果也截然不同。如采取缓和、轻力、时间长的手法操作,可起镇静作用;反之,采取急速、重力、时间短的手法操作,则起兴奋作用。 按摩对自主神经也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内脏、血管、腺体的活动功能发生变化。如按摩颈部,可调节脑部及上肢的血液循环;按摩腰臀部,能调节腹腔、盆腔器官的功能活动。 按摩对神经系统有着双向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缓和、较轻而又有节律的手法,对神经有镇静、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作用时间较短的手法对神经有兴奋作用。按摩手法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手法的强度。 1、提高痛阈(镇痛作用) 按摩可以提高疼痛的阈值,这可能是按摩抑制了痛觉的传导,1965年由Wall最先提出的闸门学说,似能对按摩的镇痛作用机制给予合理的解释。闸门学说认为在脊髓的后角存在有闸门控制系统,当细神经纤维兴奋时,能打开“闸门”,让疼痛信息通过;当粗神经纤维兴奋时,可关闭“闸门”阻止疼痛信号的通过。粗神经纤维的活动可以抑制细神经纤维的活动已经被医学界公认。按照这一学说,按摩的镇痛机制可能是手法刺激激活了大量外周粗神经纤维,此信号传入后角后抑制了细神经纤维所传导的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关闭了疼痛的闸门,达到镇痛的目的,也即提高了痛阈。 临床实践中,对胃肠痉挛性疼痛的治疗,用较重的手法剌激T6~T9旁压痛点可以止痛。其机制可能是重的手法刺激激活了周围粗神经纤维,从而抑制了位于相同或相近脊髓节段接受的来自胃肠的细神经纤维所传导的神经冲动,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 2、改善功能 人体某些活动不能协调一致,大部分是因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拮抗活动达不到统一平衡的结果。而按摩可以使这种异常的拮抗功能得到调整,从而使人体的动作协调、功能改善。如某些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出现肢体活动难以协调,通过按摩可以改善肢体功能,轻者甚至可以恢复正常。 八、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激素,释放人血液起到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的作用。内分泌失调的病人,可导致相应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按摩可直接、间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实验研究证明,对于阳虚症状的病人,按揉其命门、肾俞等穴位,可以使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提高,而减轻其阳虚症状。对于肥胖之人,按压足三里穴、耳穴内分泌穴区及刺激足甲状腺反射区,可起到减肥作用。 九、对增强大脑智能的作用 按摩能增强人的大脑智能,根据现代医学和医学全息论的研究表明,按摩头颈部及手足反射区,对于增加人的大脑智能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据有关研究资料证明,按摩头颈部可增加颅内的血液循环,按摩头颈部后颈动脉波幅均值总的变化趋势增大。左侧由(0.149±0.05)Ω提高到(0.178±0.06)Ω(P<0.025=,右侧由(0.16±0.05)Ω提高到(0.19±0.07)Ω(P<0.025=,由此可见,按摩头颈部,颈总动脉血流量增加,脑阻抗血流图的波幅升高,促进颅内的血液循环,使脑细胞营养供给充分,脑的功能改善,智能得以提高。平时,好多人饱餐之后精神不振、瞌睡等是由于大量的血液流向消化系统,使脑的血液供应不足、功能低下而出现精神不振、瞌睡。所以颅内的血液供应和脑的机能关系很密切。按摩改善了颅内的血液循环,也使人的大脑智能得到提高。 从经络学说来说,十四经中有八条经脉在头部循行,穴位分布多达一百四十多个,在头颈部的按摩可激发经络系统的信息传递,诱导激发脑细胞生理功能。人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储备系统和处理系统,在人的一生中,平均仅用了20%的大脑机能,仍有80%脑的机能未能发挥。开发和充分利用脑的潜在功能,按摩是较好的方法之一,按摩头颈部可提枢神经活动水平,改善脑组织的营养与代谢,从而提高大脑的智能。 按摩头颈部可提高智能,而按摩了足部反射区,仍然能增加智能,因为根据生物全息论,在手足反射区集中了人体各个脏器和组织结构信息投射,手足反射区通过信息通路和脑有密切的联系。据考证,人类机体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在一万年当中的变化是很微小的,而在进化中得到最迅速提高的是人脑与手的协调运用水平。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也证实:手在大脑皮层的投影区域相应较其他器官更大得多。在人的进化过程中,首先是大脑的进化起着决定作用。大脑的进化,是劳动的产物,因此,开发大脑智能的先决条件是劳动,手是劳动的器官,手与脑的彼此协调促进共同发展,所以按摩手部反射区是提高大脑功能的妙法之一。 手部反射区按摩极为方便,既适合医者操作,又适合自我按摩,更不受时间、地点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当你是位学生,进人学习紧张阶段或考试冲刺阶段,可通过自我按摩手部反射区来调节情绪,缓解紧张,提高智能和发挥水平;当你是一个日理万机的有志之士,医者或自我按摩手部反射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按摩手部反射区能使你博闻强记、精力充沛,当你的大脑疲劳小憩(qi气)之时,按摩双侧手反射区,可转移大脑兴奋灶,缓解大脑的疲劳状态,以利于精力恢复。 足反射区共有62个,刺激这些反射区,使大量皮肤感受器及神经末梢兴奋并传递,经躯体神经传人脊髓后角,经脊髓丘脑传人大脑,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得以调整,从而影响人脑的功能,消除疲劳等不良感觉。 十四正经中足部有六条经脉起止经过,仅在踝关节以下就有33个穴位,双脚穴位达66个之多,几乎占全身总数的十分之一,按摩足部既刺激了穴位,又刺激了反射区,这种良性刺激,可使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从而改善脑部的血液营养供应,调节脑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的智力。 总之,无论是临床效果,还是按摩后的机体变化情况,都能证明保健按摩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一种良性物理刺激。按摩的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从而达到强健身体,预防疾病,促进疾病康复,美容减肥,延年益寿的功效。 第四节 保健按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保健按摩广泛适用于人体的功能性疾患、慢性炎症、软组织损伤、预防衰老及美容等。 1、毛发疾患 按摩能改善头部及头皮的血液循环,促进毛根生长和皮脂腺分泌,从而使之乌发、生发、润发,对于脱发、白发、枯发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2、皮肤疾患 如痤疮、雀斑、黄褐斑、酒糟鼻、瘢痕、冻疮等,以及皮肤晦暗无光泽,面色萎黄、皱纹及皮肤松弛,长期坚持按摩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或消除这些症状。 3、五官疾患 对近视、远视、斜视、麦粒肿、牙齿松动、面瘫等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神经系统疾患 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神经根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 5、运动系统疾患 人体各关节、韧带、肌腱的扭伤及挫伤、关节紊乱、落枕、肩周炎、网球肘、关节脱位、急慢性腰肌损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梨状肌损伤、膝关节骨质增生、跟骨骨剌等。 6、消化系统疾患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急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 7、泌尿系统疾患 慢性肾炎、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遗尿、膀胱炎、尿失禁等。 8、呼吸系统疾患 感冒、扁桃体炎、鼻炎、气管炎等。 9、妇科疾患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盆腔炎、乳腺炎、白带过多、更年期综合征等。 10、儿科疾患 消化不良、斜颈、遗尿、小儿麻痹、佝偻病、疳积、腹泻、感冒、咳嗽等。 11、其他 如头痛、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冠心病。 二、禁忌证 按摩有广泛的适应证,但也有其禁忌证,以下疾病患者禁用。 1、各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或某些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以及皮肤破损、溃烂或继发感染者、癌症、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心肌梗死、骨折或大手术后及各种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3、妇女行经期间、妊娠期、产前产后禁止在小腹部及腰骶部按摩。 4、饥饿、饮酒后,或久病体弱,或极度疲劳,或大失血患者慎用或禁用按摩。 第五节 按摩力度与注意事项 一、按摩剌激量的大小 按摩手法的强度、频率、重复的次数及手法技巧等应恰当掌握。 1、按摩强度 保健按摩的强度相对医疗按摩的强度要小,但要根据不同个体、不同部位、不同目的灵活把握刺激的强度。怎样才能灵活把握按摩的刺激强度呢?第一,应循序渐进,手法操作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即治疗的整个过程开始时手法要轻,刺激强度要小,中间操作过程刺激强度宜较重,然后逐渐减轻,直至结束治疗。第二,要根据不同的解剖部位来决定手法的操作。如做面部美容手法时,应尽量沿着面肌走行的方向施术,可起到增强肌肉弹性、消除皱纹的作用;腹部手法应结合肠管蠕动,特别是结肠的蠕动方向,用来确定手法的补泻,顺时针、沿着结肠蠕动的方向为泻,逆时针、与结肠的蠕动方向相反的手法为补法;了解血管神经的分布,增强手法对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第三,点穴时,要有“得气感”,所谓得气感是指在俞穴或反射区施术时,使被术者产生酸麻、沉胀感等,甚至发生循经感传。但手法的刺激量不应当使受术者感到疼痛。 2、按摩频率 保健按摩的手法特点是轻快自然、柔和协调,所以施术的频率较之医疗按摩为快。 3、按摩次数及时间 按摩的次数及时间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面部美容按摩一般每次45分钟,一周一次或两次;全身保健按摩每次约60分钟,一周2~3次;局部按摩每次15~20分钟;反射区按摩每次20~30分钟。小儿保健按摩手法每个部位操作100~300次,各部时间总共操作15分钟,或者根据小儿皮肤的反应来定,以手法操作后小儿皮肤红润为度。 4、手法技巧 按摩手法的技巧是按摩效果好坏的关键,每个手法都有自已本身操作的技巧,这些内容在基本手法中叙述。 二、按摩施术过程的注意事项 1、术者要有高尚的医疗道德,对被术者态度要亲切和蔼,对操作认真负责。 2、要有适当的环境:按摩室要清洁明亮、空气流畅、温度适宜,优雅宁静。 3、按摩操作者应剪平指甲,修磨圆钝,卸下手部饰物,以免操作时损伤被术者,同时手应保持清洁,最好是操作前进行消毒,最后用温开水冲净后再行操作。 4、一般保健按摩饭后30分钟不宜,有腹部手法者饭后1小时内不宜,另外施术前不宜做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施术时要让被术者宽衣松带、放松自然、排空大小便。 5、施术过程中,施术者应密切观察被术者的反应,询问有无不适感及剌激量大小,以便及时调整。如果按摩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恶心、面色苍白者,甚至出冷汗,四肢发凉,应立即停止手法操作,让患者头低足高位平卧,掐点或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以缓解不适症状,且忌手足无措、大惊小怪。 6、保健按摩要持之以恒,不要盲目乱投、断断续续。 7、有些皮肤敏感者,按摩后局部出现充血、水肿,甚至热痛,属于正常现象,要向被术者讲清楚,解除其忧虑。 三、保健按摩的注意事项 1、术者(按摩者)的态度要和蔼、庄重,精力要集中,不得在按摩时嘻笑。 2、要有步骤地施行按摩手法,切忌动作慌乱。 3、术者的双手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及清洁,手指甲不应过长。 4、施行手法或取穴时,均宜采取先轻、后重、再轻3个步骤,用力要恰到好处,防止损伤皮肤或筋骨。 5、对于过饱或饥饿者,不宜做按摩,最好在饭前半小时及饭后1小时以内不做按摩。 6、对孕妇的肩井穴、合谷穴、三阴交穴、昆仑穴等及小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按摩。 7、若在按摩时遇到受者(被按摩者)突然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虚汗、脉搏加快等表现,术者不要慌乱,先让其平卧床上,再掐其人中穴、十宣穴,按揉印堂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点大椎穴等,可以解之。 第六节 保健按摩的基本知识 一、保健按摩手法的补泻 (1)手法轻者为补,手法重者为泻。 (2)手法缓者为补,手法急者为泻。 (3)顺经施法为补,逆经施法为泻。 (4)手法顺转为补,手法逆转为泻。 总之,在施行手法时,应根据受者的身体强弱、虚实,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行。 二、保健按摩的部位与标志 1、上肢部 (1)肩部:肩关节周围的部位。 (2)启背部:肩关节后面、启胛骨周围和上背部。 (3)上臂:肩关节及肘关节之间的部分。 (4)肘部:肘关节周围。 (5)前臂:肘关节至腕关节之间的部分。 (6)腕部:腕关节周围。 (7)掌部:腕关节和掌指关节之间的部分。 (8)掌心:手掌侧面的中心部。 (9)手背:手的背侧面。 (10)大鱼际:手掌的拇指侧肌肉丰满处。 (11)小鱼际:手掌的小指侧肌肉丰满处。 (12)指部:掌指关节及指端之间的部分。 (13)指掌面:手指的掌面。 (14)指峰:指尖端部。 (15)指腹:叉称指肚。手指末节掌面部。 2、下肢部 (1)骶髂部:骶髂关节周围的部分。 (2)臀部:骶簿关节外侧,髋关节周围的部分肌肉丰满处。 (3)大腿部:髋关节至膝关节之间的部分。 (4)膝部:髌骨与膝关节前部及侧面。 (5)烟部:膝关节后方的凹陷部。 (6〉小腿部:膝关节至踝关节之间的部分。 (7)踝部:踝关节周围部。 (8)跖部:踝关节与跖趾关节之间的部分。 (9)趾部:跖趾关节与趾端的部分。 (10)足背:足的上面。 (11)足底:足的下面。 (12)足内侧:足的靠足拇趾的一侧。 (13)足外侧:是的靠足小趾的一侧。 3、背腰部 (1)腰部:第12胸椎与第12肋骨以下及骶髂部以上的部分,外侧至腋中线。 (2)背部: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之间的背侧部,外侧至腋中线。 (3)上背部:第1胸椎至第6胸椎之间的背侧部,外侧至腋中线。 4、胸腹部 (1)胸部:锁骨至胸廓前壁的下缘,外至腋中线周围。 (2)胸廓:包括12个胸椎、12对肋骨与胸骨及其连接部分。 (3)胸前壁:胸骨与肋骨及其稍外侧的部分。 (4)胸侧壁:腋中线及其前后的部分。 (5)剑突:胸骨下端的部分。 (6)腹部:上至胸部下缘,下至耻骨联合、腹股沟及髂嵴前,外至腋中线。 (7)脐部:肚脐周围的部分。常以脐为界把腹部分为上腹部与小腹部(下腹部)。 5、头颈郎 (1)头顶部:头顶正中及其周围。 (2)颞部:头颅的两侧部分,又称头侧部。 (3)枕部:头顶部与后发际之间的部分。 (4)额部:前发际与眼眶之间的部分。 (5)眉弓:生长眉毛的骨隆起处。 (6)眶部:眼裂周围部。 (7)鼻部:鼻骨周围部。 (8)颧部:颧骨周围部。 (9)口部:口裂周围。 (10)颊部:口裂及颧部之间的外侧部分。 (11)下颌部:口裂以下的部分。 (12)颈部:下颌骨与锁骨之间的部分。 (13)项部:后发际与第7颈椎之间的部分。 三、保健按摩常用的人体方位 1、前、后 距身体腹侧面近的,谓之前或称腹侧;距身体背侧面近的,谓之后或称背侧。 2、上、下 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3、内、外 凡中空器官,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则谓之外。 4、深、浅 以身体表面皮肤为,离表面皮肤远者为深;接近表面皮肤者为浅。 5、内侧、外侧 由头顶正中至两足尖之间画一正中线,距正中线近的称内侧;远离正中线的称外侧。 6、近端、远端 距离躯干近的为近端;距离躯干远的为远端。 7、尺侧、桡侧 叙述前臂时,距离尺骨近的为尺侧;距离桡骨近的为桡侧。 8、胫侧、腓侧 叙述小腿时,距胫骨近的为胫侧,距腓骨近的为腓侧。 四、保健按摩的体位及要求 按摩时,除了正确地选择按摩部位以外,合适的体位及姿势与手法效果亦有密切关系。选择体位时,既要考虑到有利于受者的肌肉放松,并保持较长时间,又要考虑术者便于运用手法。术者常采取立位或坐位,受者一般采用卧位和坐位两种体位。在受者所采用的体位中,又分为以下几种。 1、仰卧位 受者仰面而卧,头部垫枕,两下肢平伸,上肢自然放于体侧,全身肌肉放松,自然呼吸或配合手法动作呼吸。在头面部、胸腹部及四肢前面进行按摩时常采用此体位。 2、俯卧位 受者身体前面接触床面,面部向下正对床孔处,若床面无孔,可在上胸部前面垫枕,面部向下,两上肢放于侧方,全身肌肉放松,自然呼吸。在肩背、腰臀部及下放后侧进行按摩或对项枕部按摩时采取此体位。 3、侧卧位 受者体侧接触床面,肌肉放松,自然呼吸。此体位较少用。 4、端坐位 根据施行手法的具体情况,受者坐于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肌肉放松,自然呼吸。在头颈、上肢及背部进行按摩时常用此体位。 5、俯坐位 受者坐于凳上,上半身前俯,屈肘,前臂支撑于膝上或前方固定物上,肩背部肌肉放松,自然呼吸。在颈项部或肩背部施行某些手法时采取此体位。 术者在施行手法过程中,要全神贯注,意到手到,身体亦随之移动,站立时双足呈“丁八”字步,这样才能使身体进退自如,转侧灵活,保持手法操作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协调一致。这应作为术者的一项基本功,平时必须注意训练。 为了防止手法操作时擦伤受者的皮肤,增强手法作用,常用一些按摩介质涂擦于被施手法部位的皮肤上。在面部按摩时可用美容按摩膏之类为介质,在其他部位需暴露皮肤按摩时,可用滑石粉、麻油、红花油、活络油、按摩油、按摩乳之类作为介质。 第二章 按摩手法 第一节 概论 一、手法的基本概念 用手或肢体其它部位,以各种不同的特定技巧及技能在体表进行操作,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一种物理疗法,称为按摩手法。其形式有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部以及肢体其他部位直接在患者体表操作,故统称为手法。由于操作的形式、刺激的强度、力量、时间的长短以及活动肢体方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动作和操作方法不同的各种基本手法。 从各种按摩手法的基本动作来看,其源于人类的日常活动,如椎、拿、按、压、摩、擦、揉、捏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动作。然而这只是简单的随意动作,它没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不必讲究动作规范,所以不能与按摩手法相提并论,按摩手法是身体保健、美容及治疗疾病的手段,是一项专门的传统的基本技能。运用手法的熟练程度及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按摩手法,对保健、美容及临床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按摩手法是指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迸行操作,使之对机体产生良性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保健、美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动作。是一项专门的基本技能,因此要研究它的技巧,就是说,作为手法,不是一般的、简单的随意动作,而是有一定规范和技术要求的技巧动作。按摩保健、治病主要是靠手法技巧,而不是粗暴的蛮力。《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在谈到手法时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手法也。”因此严格地说,不讲究技巧的简单动作不能称之为“法”。有些人认为按摩治病只要有力气就行,甚至认为力量越大越好,因此在保健、治疗时动作生硬粗暴,把患者搞得痛苦不堪,这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明朝张介宾对此早就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他批评当时有些按摩医生: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患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若用此辈者,不可不为知慎。由此可见,古人对按摩手法巧妙用力操作非常重视的,这在按摩事业发展迅速的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里必须说明,强调手法技巧并不是说手法操作时不需用力,更不是否定“力”的作用,而是说“力”的运用必须与手法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临床实践证明,突然而猛烈的手法常带有危险性,被按摩者往往难以忍受而产生恐惧感,所以仅在必要的、有限的范围内使用。而缓和的稳柔的手法就不致产生危险,被按摩者乐于接受,有一种安全感。 二、手法的基本要求 熟练的手法技术应该必须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五方面的基本要求。 1、持久 所谓持久是指手法的运用要有耐久力,保证手法能够严格地按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操作足够的时间。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从而保证对机体刺激作用的连续性。 2、有力 所谓有力是指手法操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才能达到有效的刺激作用,这种力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手法必须具备的力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力量,是手法技巧与力量的有机结合。切忌动作生硬粗暴,强拉硬板,以及蛮力、暴力。不讲手法技巧,会给机体造成不良后果。 3、均匀 所谓均匀是指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和平稳性,包括动作的幅度、速度和压力三方面,在操作过程中应保持相对一致,幅度不可时大时小,速度快慢适中,压力不可时轻时重。 4、柔和 所谓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稳健灵活和用力缓和,用力不要粗暴生硬,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被施手法者感到舒适,乐于接受。正如《医宗金鉴》所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柔和并不是柔弱无力,是柔而有韧力且手法动作连贯自然的变化。 5、深透 所谓深透是指手法动作的刺激效应不只是停留在体表,而应深透到机体深处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之中,有得气感。深透实际是手法技巧综合作用的结果,手法只有具备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才能达到深透,使手法的刺激效应传之于内,达到保健、美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这“十字”基本功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持久柔和的手法能逐渐降低肌肉组织的紧张度,使手法剌激效应逐渐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灵活的手法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和舒适。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使手法既有力深透,又柔和灵活,达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手法操作时力量是基础,技巧是关键,二者同时兼顾,方能达到最佳境界。缺一不可。体力充沛,能使手法技术得到充分发挥,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反之,如果体力不足,即使手法技术掌握得很好,但运用起来难免有力不从心之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手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程度,必须要经过一定时期的手法训练和临床实践,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做到《医宗金鉴》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按摩手法的种类很多,手法的名称,亦不统一,有的手法动作相似,但名称不同,有的名称相同,而手法的动作却不一样,有将两种手法复合在一起命名,还有的以手法外形而命名,有的以手法的作用命名。日前尚未完全统一,我们为了便于对手法的学习和研究,采取以手法的动作形态作为手法的命名原则。 三、手法的分类 按摩手法见于文字的至今约有110余种,实际在临床应用中由于流派的不同,一般常用的不过三十几种。这些手法在应用中有其一定的规律,临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垂直用力,如按、压、点、掐、一指禅推、滚、踩跷等法,都是由上往下施加不同的力。 2、平面用力,如摩、擦、平推、直推等法,都是在体表作上下、左右、前后或盘旋往返施力。当然在平面施力时也有往下的压力,但在施术时是有明显侧重的。 3、对称合力,如拿、捏、拧、挤、搓、捻等手法,都是双手(或两指)同时相对施力。其中拿、捏、拧、扯等法还有上提的力,如提拿、提捏等。 4、对抗用力、如拔伸、牵引、斜扳等法,都是做相反方向用力。 5、旋转、屈伸运动关节,则是属于被动运动性质,如摇、扳、背、脊柱旋转等法,这些手法都是综合动作。它在完成一种手法的过程中,包含了几种动作,因而施力方向也是多方面,而且是随着动作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 基本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类 “一指禅”是指佛教禅宗派的用语,意为万物归一。一指禅推法类手法的动作,就是要运用手臂各部位的协调动作,使动力集中于拇特,以防治疾病,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因此,要掌握好一指禅推法类手法,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一指禅偏峰推法,屈指推法,推揉法,推摩法(掌摩法,椎揉法…),其中以一指禅推法为代表手法,其他则为一指禅推法的变化形式。 1、一指禅推法 术者用拇指着力于治疗部位,运用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手法的形式可能与佛门有关。日前流传的一指禅推法,根据师承相传的脉络,可返溯到160余年前,即清咸丰年间,由河南李鉴臣先生所传授。一指禅推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中的主要手法。具有接触面积小,刺激柔和深透的特点。操作时循守“推穴位,走经络”的原则。擅长于内妇科疾病和关节酸痛的治疗。 [手法要领] 术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使拇指对着食指笫二节处),用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沉肩、垂肘、悬腕,运用腕部的往返摆动,带动拇指间关节的屈伸运动,使所产生的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图)。 [适用部位] 全身各部经络穴位。 [功效] 舒筋通络,调和营卫,行气活血,健脾和胃,调节脏腑功能。 [主治] 头痛、失眠、腹泻、便秘、胃脘痛、痛经、关节酸痛等病。 [练习方法] 可分两个阶段。即先在米袋上练习,目的是锻炼指力和掌握一指禅推法的手法要领。在此基础上,可进人第二阶段练习,即在人体上操作训练.目的是使手法能适应人体各个不同部位的需要而灵活变化运用。 2、缠法 一指禅推法的颁率加快到每分钟200次以上,称为缠法,缠法由一指禅推法发展而来。推拿前辈将其应用称为“心动劲”,“小步子”,意指操作时术者集全身之精、气、神于拇指,做快速、小幅度、缠绵不绝的操作。 [手法要领] 术者以食、中、无名、小指作自然屈曲呈半握拳状,用拇指端着力于治疗部位。沉肩、垂肘、悬腕,运用腕部小幅度的往返摆动,带动拇指间关节做快速的屈伸活动。频率每分钟200~250次。 [适用部位] 咽喉部及疮痛、疖肿处。 [功效] 清利咽喉,宣肺开音,活血祛瘀,消散托毒。 [主治]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乳痈、发际疮等外科痈肿,疮疖疾患等。 3、一指禅偏峰推法 以拇指桡侧缘着力,做一指禅椎法,称为一指禅偏峰推法。一指禅偏峰推法又称偏峰推法,为一指禅推法的临床变化应用,其刺激较一指禅推法更为柔和。 [手法要领] 术者用拇指桡侧偏峰(相当于少商穴处)着力于治疗部位,其余四指自然分开伸直,腕关节改松、呈微屈或自然伸直状,沉肩垂肘、以四指和腕关节做主动摆动,带动拇指间关节的小幅度屈伸活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适用部位] 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和胁肋部。 [功效]疏通经络,安神明目,宽胸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面瘫、眼疾、感冒、颈项酸痛等症。 4、屈指推法 以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着力,做一指禅推法,称为屈指推法。又称跪推法。为一指禅推法的临床变化应用。具有着力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 [手法要领] 术者拇指屈曲、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或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其余四指呈握空拳状,然后沉肩、垂肘、悬腕,以腕部做主动横向摆动,使所产生的动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操作时食指桡侧或食、中两指的指背,轻附于体表,以起支持依托作用。 图拇指推法 图掌推法 二、 摩擦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是以与肌肤表面摩擦的方式作用于机体各部位的一类手法,主要有摩法、擦法、推法、抹法、扫散法等。摩擦的形态各式各样,有些手法呈单方向直线移动,有些则呈往返直线移动,还有些成环形移动或弧形移动。 (一)、推法 推法是最早使用的按摩手法之一,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也是目前普遍应用的一种手法。推法是医者用手或其他部位着力于患者的一定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移动。 [手法分类] 1、拇指推法 用拇指指面着力,其余四指分开助力,沿经络循行路线或与肌纤维平行方向作直线或弧线推进(图)。 2、掌推法 用单掌或双掌同时着力,以掌根部为重点在机体的某些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图)。 3、拳推法 手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做与肌纤维方向平行的缓慢准进(图4-3)。 4、肘推法 屈肘,以尺骨鹰嘴突起部(即肘尖部)着力,做与肌纤维平行方向的推进。 拳推法 肘推法 食中指推法 5、食中指推法 食中二指罗纹面在治疗部位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多用于小儿推拿,推时需蘸葱姜汁、蛋清等,随推随蘸,频率为150~200次/分钟(图4-5)。 6、旋推法 用拇指罗纹面在小儿治疗部位做顺时针方向螺旋形推动,操作时要配合选用介质,速度为200次/分钟。 7、指背关节推法 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屈曲,用第二指背关节面着力,在施治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推进。 8、大鱼际推法 用大鱼际面着力,在施术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 [动作要领]推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推进时向下的压力应均匀稳健适中,以不使治疗部位皮肤出现折叠为宜。要沿盖线推进,不可歪斜,推动速度要缓慢,力量要由轻到重,可浮于皮肤,可深及筋骨脏腑,动作要协调一致。 [作用机制]推法具有疏经通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缓解肌肉痉挛,消积导滞,调和营卫,舒展滋润肌肤,减少皱纹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推法能加强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肌肤的弹性及皮肤的光泽,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二)、摩法 摩法是抚摩之意,属最轻柔的一种手法,是用手掌或多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有节律地抚摩。 [手法分类] 1、掌摩法 手掌自然伸直,将手掌平放于治疗部位上,全掌着力由前臂带动手掌做环旋抚摩 2、多指摩法 手指并拢,掌指关节自然仲直,腕关节微屈,将食、中、无名、小指的指面附着在治疗部位,由前臂带动做回旋抚摩。 3、拇指摩法 用拇指的指腹紧贴于机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回旋抚摩,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当双手操作时注意动作要协调,着力要一致。 [动作要领]操作时,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指掌自然伸直,紧贴体表的一定部位上,连动前臂做缓和协调的环形抚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可。频率在60~120次/分钟。摩法刺激轻柔缓和,正如《石室秘录》说:“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 [作用机制]摩法具有行气活血,散瘀消肿,理气和中,消积导蹄,散寒止痛,除皱美容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摩法能改善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功能,提高局部皮肤温度,加强新陈代谢,促进衰老细胞的脱落,调节脏腑功能,加速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 (三)、擦法 擦法是临床应用相当广泛的一种手法,是内功按摩学派陶主要手法。它是用指腹或手掌面部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进行左右快速往返移动。 [手法分类] 1、拇指擦法 用拇指指腹着力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做快速的往返移动。 2、多指擦法 多指指腹着力于所施术部位上进行快速往返移动。 3、大小鱼际擦法 用大鱼际或小鱼际面着力于肌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做快速往返移动。 4、掌擦法 全手掌着力于肌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或反射区上进行快速往返移动。 [动作要领]擦法在操作时腕关节自然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手指也自然伸开,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运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左右或上下,快速往返移动,用力要稳而均匀,动作要连贯自然,频率为200次/分钟以上,使之产生热量逐渐透达深层组织。切忌用力太大,避免将皮肤擦破,或用力太轻,不易擦热,还不应使操作部位的皮肤产生褶折。 [作用机制]擦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清肿止痛,健脾和胃,祛风除湿,益气养血,扶正祛邪,健身美容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擦法能提高局部皮肤温度,改善血流、淋巴液的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清洁皮肤,使皮肤增加光泽和弹性,使瘢痕组织软化;能改善汗腺与皮脂腺的分泌功能,能消耗分解多余的皮下脂肪,从而有效的防治肥胖,达到减肥之目的。 (四)、扫散法 扫散法是专用于头面部及颈项部以及小儿上下肢的特殊手法。 [手法分类] 1、指扫散法 被术者坐位,术者站在被术者前方,一手扶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并拢微屈,拇指桡侧面紧贴一侧额角发际处,其余四指置于同侧耳后高骨,使食指与耳上缘平齐。拇指在额角发际至耳上方范围内做快速的单方向推动,同时其余四指指端在耳后至乳突(翳风穴)范围内做快速单方向推动。 2、小鱼际扫散法 小鱼际贴附在施术部位进行快速单方向的移动。 [动作要领]操作时用力宜轻不宜重,可直接接触肌肤施术手法。用力要均匀,频率要适中,腕关节要挺直,不要做主动摆动,应以肘关节的主动屈伸带动手掌做快速的扫散动作。 [作用机制]扫散法具有安神镇痛,降低血压及血脂,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滋润肌肤,减少皱纹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扫散法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清除衰老的上皮细胞,增强皮肤的弹性和光泽。 (五)、搓法 用多指指腹或手掌面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做往返快速地搓动。 [手法分类] 1、拇指搓法 用拇指指腹着力于一定穴位上或反射区上做直线往返的快速搓动。 2、掌搓法 用小鱼际或掌面着力于一定部位做单掌直线快速往返快速搓动。 3、多指搓法 用多指指面着力于一定部位上做直线往返的快速搓动。 4、双掌抱搓法 用双手掌抱住肢体做上下往返快速搓动(图)。 [动作要领]搓法操作时,搓动要快,用力方向要一致,适当掌握压力以及接触面积,搓动连贯,不应有间歇,力求使被搓动的部位出现热感为佳。双手抱搓时,双手来回搓动的频率宜快,开始时由慢逐渐加快,待结束手法时再由快逐渐减慢,搓动幅度要均匀适中,上下移动的速度宜缓慢,频率要快,动作要协调灵活。 [作用机制]搓法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壮阳补虚,消除疲劳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搓法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皮肤的温度,使肌肤富有光泽和弹性,以利保健与美容。 (六)、抹法 抹法属一指禅按摩派手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与美容。 [手法分类] 1、拇指分抹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着力,同时吸附于一定部位上,做直线或弧线的移动(图)。 2、多指抹法 用双手多指指端着力,紧贴于肌
/
本文档为【保健按摩自编教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