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_回顾与前瞻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_回顾与前瞻

2012-03-08 8页 pdf 176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1577

暂无简介

举报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_回顾与前瞻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口与发展  2009年  第 15卷  第 6期 POPULATION & DEVELOPMENT Vol. 15 No. 6 2009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 :回顾与前瞻 许传新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 :留守妇女是伴随着农村男性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一...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_回顾与前瞻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口与发展  2009年  第 15卷  第 6期 POPULATION & DEVELOPMENT Vol. 15 No. 6 2009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 :回顾与前瞻 许传新 (成都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摘要 :留守妇女是伴随着农村男性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而产生的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对留守妇女 的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 ,归纳出留守的原因、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留守妇女的婚姻与家庭、留守 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留守妇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等六个主要的研究领域 及其成果 ,提出了未来值得研究的几个问及可采用的研究。 关键词 :留守妇女 ;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 : C91316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4 - 1668 (2009) 06 - 0054 - 07 Stud ies on the L eft - beh ind Fema le in Rura l Area s: Rev iew and Prospects XU Chuan2xin (Chengdu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 ina) Abstract: Those left - behind females are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s of society as a result of m i2 gration of male laborers from countryside to urba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whole history of the studies on left - behind females in rural area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such as the reasons why females are left behind, lives of those left - behind females, their marriage and fam ilies, impacts the state of being left behind h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left - behind females, influences those left - behind females have o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network of societal sup2 port of those left - behind females. Based on the p roblem s of the past studies on the said top i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easible suggestions that some new item s are listed to be analyzed and some methodologies shall be app lie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Left - behind female; study; commentary   20世纪 80年代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 ,城市 的大街小巷也开始充斥着农民工的身影。由于人口 在流动过程中 ,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 ,使得农 村出现了一个新社会弱势群体 ———“留守妇女 ”。 据学者考证 , 2005年我国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数达 1. 3亿人。这些人中已婚者有 1. 06亿人 ,除举家迁 移外 ,只一方外出务工的有 6700万人 ;如果以 70% 为男性计算 ,留守妇女有 4700万人左右 (丁仁能 , 2006)。 收稿日期 : 2009 - 03 - 15;修订日期 : 2009 - 07 - 17 基金项目 : 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留守妇女问题研究 》(项目批准号 : 07CSH016)、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性社会学与性教育研究中心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婚姻家庭关 系的影响研究 》(项目批准号 : XXYJB070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许传新 (1975—) ,男 ,社会学博士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 :人口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 ·4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许传新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 :回顾与前瞻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男性劳动力进城务工 ,留 守妇女问题在两个层面上日益引起社会关注 :一方 面 ,由于留守妇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实际承担者 ,乡 风文明的主要实践者和基层民主的主要参与者 ,因 此 ,重视并充分发挥留守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中的作用 ,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 ,作为又一个弱势群体 ,她们自身也承担着 生理、心理、安全等多重负担。因此 ,加强对这一社 会弱势群体的研究 ,并提出确实可行的解决她们困 境的措施 ,是学术界的重要责任。 目前学术界对于留守妇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留守的原因 ”、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留守妇女的 婚姻与家庭、“留守 ”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留守 妇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 等六个方面。本文拟在系统介绍现有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 ,客观评价其学术丢失 ,以期对我国今后的留守 妇女问题研究起到启发和借鉴的作用。 1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结论 1. 1 “留守 ”的原因 在探索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过程中 ,都少不 了对社会现象背后因果关系的挖掘。事实上也正是 在挖掘了社会现象背后的因果机制之后 ,我们才能 对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才能对社会现象 的发展过程做出有效的干预 ,也才能真正促进人类 社会知识的积累。因此 ,对于留守妇女的研究 ,也就 当然少不了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目前学者要主从 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分析了留守妇女产生的 原因。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 ,不同学者的看法比较一致 , 倾向认为 ,农村妇女自身素质或人力资本的限制 ,影 响了其向城市的转移 (高小贤 , 1994;孟宪范 , 1995; 程绍珍 , 1998;张宏宏 , 2002;范丽娟 , 2005;项丽萍 , 2006)。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 ,首先是育儿、家务的拖累是 形成留守妇女这一社会群体的重要原因 (高小贤 , 1994;任青云 , 1995;孟宪范 , 1995;范丽娟 , 2005;魏 翠妮 , 2006) ,其次维护家庭利益的理性选择也是形 成留守妇女这一社会群体的原因 (任青云 , 1995;蒋 美华 , 2007) ,再次是与家庭观念有关。如谭深认为 结婚成家 ,夫妻考虑的基点立即转向家庭整体 ,家庭 的性别分工也立即鲜明起来。结婚成家带来的责任 感鼓励了男性的外出 ,但却是女性外出的制约因素 (谭深 , 1997)。魏翠妮认为农村妇女是否外出取决 于农民工家庭的价值观念是否注重家庭教育尤其是 母亲对孩子教育的意义 (魏翠妮 , 2006)。 从社会层面来看 ,其一是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影 响了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如杜荣芳认为 ,从社 会性别视角看 ,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僵化的社会性 别分工和父权文化积淀形成的性别意识 ,是滞缓农 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形成“留守妻子 ”现象的深层文 化因素 (杜荣芳 , 2007 )。其二是政策与制度的限 制。如有学者认为现行生育政策的限制使农村 已婚女性长期外出的可能性较小 ,大多留居在农村 家庭中 (张宏宏 , 2002; 项丽萍 , 2006; 魏翠妮 , 2006)。再加上在现行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的限制下 ,留守女流入城市的自由度较小 ,活动范围 大多局限于农村社会中 (张宏宏 , 2002; 魏翠妮 , 2006)。其三是城市劳动力市场选择的结果。如项 丽萍认为 ,城市就业市场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大于 女性是形成留守妇女这一社会群体的原因之一 (项 丽萍 , 2006)。 1. 2 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 关于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 ,也引起了学者们的 广泛关注 ,并且看法比较一致 ,都倾向认为劳动强度 高、精神负担重和缺乏安全感 ,成了压在“留守妇 女 ”心头的“三座山 ”。如张宏宏认为 ,“留守女 ”既 要承担家庭责任 ,赡养老人 ,抚育子女 ,又负有社会 责任 ,要从事农副业劳动。她们承受着双重的负担 , 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宏宏 , 2002)。 蒋美华认为“留守妻子 ”身兼数职 ,既不能放弃原先 妻子所属的“内 ”的角色 ,又必须承担原先丈夫部分 所属的“外 ”角色 ,负责家里的农业生产与对外交往 (蒋美华 ,周垚 , 2007)。周庆行认为农村留守妇女 的社会角色多重 ,劳动强度更大。留守妇女生理、心 理问题突出 ,农村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在生理与心理双重压力下 ,农村留守妇女大多数幸 福感不强 (周庆行等 , 2007)。黄安丽认为 ,留守妇 女劳动强度高 ,身心健康受损 ;娱乐生活单调 ,精神 匮乏 (黄安丽 , 2007)。梁秀丽等认为“留守妇女 ”面 临劳动强度高 ;精神负担重 ,缺乏安全感 ;婚姻面临 危机等几大问题 (梁秀丽 ,毛成 , 2007)。齐建英对 河南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状况调查发现 ,留守妇女劳 ·5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口与发展  2009年  第 6期 动强度大 ,精神压力大 ,闲暇时间少 ,文化生活匮乏 (齐建英 , 2008)。 对于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微观影响因素 ,陈雪 娥以皖北某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进 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对此问题做了一些探讨。陈 雪娥的研究发现 :从总体情况来看 ,农村留守妇女主 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健康状况 越好的、邻里关系越满意的、核心家庭的农村留守妇 女 ,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而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 留守妇女 ,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低 (陈雪娥 , 2007)。 总之 ,就目前的研究结论来看 ,学者们对于留守 妇女的生存状态已基本达成了共识 ,即倾向认为丈 夫外出之后 ,给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带来了不良影 响 ,增强了其生活压力。 113 留守妇女的婚姻与家庭 “男工女耕 ”分工的直接后果是夫妻的长期分 居导致夫妻共享时间的减少和夫妻的异质性增强 , 将会对婚姻稳定、婚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冲击。 对此 ,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议。 多数学者倾向认为 ,这种家庭分工模式会对婚 姻与家庭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如项丽萍认为“男工 女守 ”分工的直接后果是夫妻的长期分居导致夫妻 共享时间的减少和夫妻的异质性增强。在夫妻分居 生活中 ,他们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 ,受到不 同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的影响 ,与不同的人群交往 , 丈夫处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变化的生活环境中 , 而妻子则处于相对静态的、封闭的、少有变化的生活 状态之中 ,而社会化客观条件的差异造成了二人在 知识、信息、技术、社会关系、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差 异。这使得夫妻二人的异质性增强 ,直接影响到夫 妻关系的变化和婚姻的质量 ,有的还导致夫妻情感 淡漠 ,家庭解体 (项丽萍 , 2006)。 周福林认为 ,丈夫外出后 ,留守妻子承担了更多 的家庭责任和义务。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她们在家庭 中地位的提高 ,而是家庭分离后“男主外 ,女主内 ” 的另类表现。丈夫长期外出 ,使留守妻子的感情生 活处于空虚状态 ,影响着婚姻的稳定性。留守妻子 们在家务负担增加的同时 ,既希望外出的丈夫能多 挣钱 ,又要担心外出丈夫变心 (周福林 , 2007)。 梁秀丽等认为农村留守妇女中的一些人遭遇了 婚姻“红灯”,农村“打工婚姻 ”离婚案呈不断上升趋 势。一是由于留守妇女大多是中青年 ,一些长期分 居的留守妇女 ,自我控制力不强 ,易受不良现象和不 法分子的诱惑 ,出现婚外情和婚外性行为 ,导致家庭 破裂。再者是由于分居 ,夫妻交流少 ,感情日益淡 薄 ,天长日久丈夫感情转移 ,夫妻最终离异 (梁秀 丽 ,毛成 , 2007)。 也有学者认为 ,这种家庭分工模式对婚姻家庭 不会产生太影响。魏翠妮通过对苏皖地区 221名留 守妇女的调查发现 ,从总体上来看 ,农村留守妇女的 家庭是稳定的 ,分居模式对夫妻感情没有太大的影 响 (魏翠妮 , 2006)。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男出女守 ”对婚姻关系有 好的影响。如龚维斌认为由于丈夫外出挣到钱 ,加 上两地相思与“反思 ”(想着对方辛苦 ) ,增进了夫妻 感情。夫妻关系变化过程中外出者的就业目的、就 业特点始终在背后发生作用 ,大多数夫妻十分清楚 外出就业是为了挣钱养家 ,外出就业是不稳定的、暂 时的 ,最终还要“回流 ”到家的。就业者的经济地位 不高 ,农村社区舆论有压力 ,传统观念还在起作用 , 因此 ,无论外出就业时间长短、无论以哪种方式外 出 ,总体上夫妻感情至今没有受到明显挑战 ,有时还 有促进作用 (龚维斌 , 1999)。 对于留守妇女婚姻幸福感的微观影响因素 ,王 嘉顺基于广东留守妇女专项调查数据 ,通过对数偶 值模型的筛选发现夫妻分居的空间距离、丈夫打工 后收入增减情况、住房质量、子女教育负担、老人健 康负担以及夫妻交流互动情况对留守妇女的婚姻幸 福感有显著影响 (王嘉顺 , 2008)。 1. 4 “留守 ”对农村妇女发展的影响 关于“留守 ”对农村女性发展的影响 ,不同学者 的观点存在较大的分歧 ,一种观点倾向于认为“男 工女耕 ”对妇女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如孟宪范认为 “男工女耕 ”使农村女性由自在的劳动者变为自为 的劳动者 ,从而推动了农村女性社会劳动的参与进 程。“男工女耕 ”使农村女性有了对农业生产和家 庭事务的“缺席性领导权 ”,这极大地增长了他们的 才干和自我意识 ,自主意识。“男工女耕 ”使农村男 女劳动力的劳动内容异质化 ,从而使农村女性有了 可以清楚计算的收入 ,这使她们的自我意识得到增 强。农业生产在农民家庭经济中的特殊地位使得 “男工女耕 ”下的农村女性社会声望提高 ,从而强化 ·6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许传新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 :回顾与前瞻 了她们的自我意识 (孟宪范 , 1995)。 另一种观点倾向于认为“男工女耕 ”对妇女的 发展起阻碍作用 ,如学者高小贤认为 ,农业女性化对 妇女地位的提高明显不利 ,农业女性化使妇女劳动 在家庭收入和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下降。全国不 同程度的农业女性化 ,也掩盖了农村妇女严重的就 业不足现象。农村妇女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滞后 的现象如若不能及早纠正 ,那么 ,在中国目前农村现 代化的进程中其地位和男性的差距就可能更加拉大 (高小贤 , 1994)。 孙琼如认为这一新的分工模式并没有从根上改 善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 ,而只是再现了性别不平等 关系。首先 , 留守妻子主要收入来源的物质基 础 ————责任田 ,对此她们只拥有使用权 ,但不拥有 控制权 ,重大事务仍由丈夫决策。其次 ,留守妻子的 农业收入远低于丈夫在外打工的收入 ,经济来源上 仍多少依赖外出的丈夫 (孙琼如 , 2006)。 有一种观点倾向于认为男性外出对“留守妇 女 ”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学者任青云认为正 是由于大量的男劳动力实现了非农转移 ,他们留下 的农业生产岗位空缺不得不由他们的妻子去填补 , 从而把妇女推向了农业生产的主角地位。妇女的劳 动收入可以独立核算 ,有助于提高社会对妇女的评 价。同时也使妇女的劳动收入在社会总产值中比重 下降 ,不利于农村妇女文化、技术素质的提高和农业 生产的持续发展 ,妇女负担加重 ,不利于身心健康 (任青云 , 1995)。 1. 5 留守妇女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李新然等认为 ,这种家庭分工模式对整个农村 社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从积极影响 来看 :其一 ,它可以在数量上保障农业发展所必需的 农业劳动力 ,从而防止或减少由于劳动力不足而带 来的耕地撂荒现象的发生 ;其二 ,它可以保障农民口 粮等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 ,从而减轻市场压力 ;其 三 ,它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 ,从而降 低由于非农转移可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其四 , 它可以让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发展庭院经济或在当地 从事少量的二、三产业活动 ,以减轻城市就业压力和 交通、住房等各种负担 ,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其五 ,它 使农村老人与孩子得到必要的照料和帮助 ,这对维 持农村正常生活乃至维护社会稳定是必不可少的 ; 其六 ,它甚至还可持使农村妇女获得更多更好的实 践、锻炼机会、经营管理机会和学习培训机会等 ,从 而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乃至整个农村人口素 质 ,等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其一 ,农业女性化 将导致农业劳动力的结构性文化水平下降。其二 , 农业女性化将导致农业劳动的结构性技术水平和管 理水平的下降。其三 ,农业的“非男化 ”使得农业生 产经营决策与日常管理相分离。其四 ,农业剩余劳 动力逐渐集中于女性群体 ,从而加大了就地转移的 难度。其五 ,大量农村男子远离家园 ,不利于对农民 子女的教育与培养 (李新然、方子节 , 1999)。 李柳红等认为 ,大量中西部农村男性劳动力纷 纷进城务工经商 ,他们的妻子留守农村 ,这种分工格 局会使农村生产和生活的边缘化 ,城乡发展不和谐 矛盾更为突出 ,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李柳 红、李广贤 , 2005)。唐芳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背景 ,分析了农业女性化对农业生产、粮食安全、 农民脱贫解困、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方面的不利影响 (康芳民 , 2008)。 总之 ,留守妇女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农村社会 产生什么影响 ,目前学术界的争论还比较大。之所 以出现“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的局面 ,其主要 原因在于学者们都是从理论上或逻辑上来分析留守 妇女对农村社会影响的 ,既没有以实证资料为基础 , 也没有得到实证资料的验证。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 是一种坐在书斋中的想当然的分析与探讨。 1. 6 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 关心和关注农村“留守妇女 ”这一新的弱势群 体 ,为她们构建一张强大而广泛的社会支持网络 ,对 稳定农村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是不可缺少 的重要一环。“留守妇女 ”的社会支持网络也引起 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 魏翠妮对苏皖地区 221名留守妇女调查发现 , 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困难后获得的支持网 络 ,依然是由亲戚邻居组成的传统社会关系网络。 农村妇女在丈夫不在的时候 ,遇困难后最多求助的 还是传统网络中的亲戚邻居 (魏翠妮 , 2006)。范丽 娟调查发现 ,在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方面 ,家庭成 员、亲戚、邻里传统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支持关 系 ,仍主导着社会支持体系 ,而具现代性的朋友关系 则次之。母系血缘关系在农村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7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口与发展  2009年  第 6期 正在日益加强 ,并认为这种趋势的变化对于男女平 等的婚姻关系体系的建立将会起到一定的促进 (范 丽娟 , 2005)。刘文明的研究发现 ,在丈夫外出后 , 留守妻子作为个体掌握的社会资本存量及其使用率 都大大增加了。同时 ,留守妻子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和使用社会资本的行为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留守 妻子的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心发生了转移 ,主要由婆 家转向娘家 ,由血缘亲戚转向邻居好友。如果娘家 人的社会位置较高 ,更能给留守妻子带来实际支持 或符号效用。因此 ,丈夫外出和夫妻分居造成的半 流动家庭 ,由于丈夫挣钱而获得物质资本 ,维持甚至 提高了其在乡村社会中的结构位置 ;由于留守妻子 的社会互动而获得社会资本 ,维持甚至提高了其在 乡村社会中的网络位置。夫妻之间正是通过这种形 式共同推动了家庭的和谐发展 ,也为新农村建设中 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刘文明 , 2007)。 总之 ,现有研究的基本结论是 ,留守妇女的社会 支持网络仍然主要依赖传统的亲属网络 ,正式的社 会支持网络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丈夫外 出之后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男系亲属网络或“婆 家网络 ”的断裂 ,而强化了“娘家网络 ”的重要性。 2 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1)总体上来讲 ,对留守妇女的研究比较薄弱 总体来看 ,目前学术界对留守妇女的研究还比 较薄弱 ,与“男工女守 ”这种家庭分工模式所带来的 众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还需要做出现实和理论上 的回答。对留守妇女的研究元远滞后于对留守儿童 的研究。据笔者从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 1994 到 2008年发表的关于留守妇女各类文章总共才 57篇 文章 ,而篇名中含有“留守儿童 ”的各类文章共有 883篇。如果说留守儿童关系到中国农村明天的 话 ,那么留守妇女则关系到中国农村的现在 ,关系到 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较大程度 上同样会影响到中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所以我们必 须加强对留守妇女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入研究。 (2)关于留守妇女的实证研究少 目前关于留守妇女的研究 ,绝大多数都是经院 式的、一般化的、空洞的、泛泛的、心得体会式的、甚 至是想当然的“理论研究 ”,真正以科学的、躬耕于 留守妇女实际生活的、广泛收集第一手经验材料为 支撑的实证研究非常少。正因为目前关于留守妇女 问题研究的许多结论 ,都是进行的逻辑分析 ,没有经 验材料的支撑 ,没有得到经验的检验 ,所以不同学者 研究出的观点差异比较大 ,分歧比较多。 (3)经验性研究在方法上还存在较多问题 目前对留守妇女的经验研究不仅少 ,而且在方 法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 样本的抽取不尽合理。目前的研究样本大多数 集中在一个乡镇、几个村落 ,而缺乏更大范围的更具 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样本。正是这一缺乏 ,使得我们 更可以认为不同学者采用相同的研究方法 ,得到的表 面上相互矛盾的结论很有可能与其样本的选取有关。 资料的分析不够深入。目前在留守妇女的研究 中 ,资料分析以单变量描述和双变量的交互分类分析 为主 ,缺乏对客观上存在着巨大影响的社区环境、家 庭背景变量等等进行控制 ,从而将实际上属于这社区 环境或家庭背景变量所造成的差异和所形成影响 ,误 以为是“男工女守“造成的差异和所形成的影响。 概念的操作化过于简单。目前的研究当中 ,对 相关概念操作的指标太少 ,往往用一两个指标来测 量较为复杂、较为抽样的概念 ,使得对概念的测量缺 乏信度。正是这一不足 ,使得我们可以认为不同学 者对同一问题研究后得出的不同结果 ,很可能就是 因为他们选取的指标不同所导致的。 目前缺乏将“留守妇女丈夫缺席 ”与普通农村 妇女“丈夫未缺席 ”一起作为构建自然实验设计的 关键变量 ,来探讨“丈夫缺席 ”这一因素对妇女自 身、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的研究。正是这一缺 乏 ,导致很多结论、观点是留守妇女这一群体所特有 的 ,还是广大农村妇女所共有的 ,无法确证。 (4)理论建树不多 目前对留守妇女的研究 ,虽然以理论研究、理论 分析居多。但目前关于留守妇女的理论研究 ,都是 一些具体的、个别的、甚至是“杂乱 ”的陈述 ,并没有 形成对与留守妇女生活某一方面有关的事实与规律 进行系统性解释 ,也没有对与留守妇女相关的某一 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提供一种相 对具体的分析框架。理论研究缺乏理论性或理论深 度不够。 (5)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互脱节 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是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的 ·8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许传新 :农村留守妇女研究 :回顾与前瞻 两个方面。“没有理论 ,经验性社会研究工具的使 用就是经验主义。而缺少经验性的检验 ,关于社会 的理论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或轻率的意识形态 ” (阿特斯兰德 ,转引自风笑天 2001)。目前关于留守 妇女的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是相互脱节的两张皮。 关于留守妇女的理论研究缺乏经验性的检验而难以 令人信服 ;而关于留守妇女的经验研究由于缺乏理 论指导而显得不够深入。理论性的研究中 ,一般化 的、个别的、空洞的、泛泛的、心得体会式的主观议论 十分普遍 ,有新意的、有深度的、有经验数据支持的 理论分析较少。经验研究中 ,单纯描述现象的研究 较多 ,特别是各种不系统、不的“留守妇女状况 调查 ”比较普遍。这些调查所得到的往往是零星 的、存在较大偏差的、非常简单的数据结果 ;而精心 设计的、客观的、针对性较强的解释性研究较少。特 别是着重于现象间关系的深入探讨的研究较少。因 而 ,经验性研究的理论色彩不浓。 3 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和可采取的研究方法 3. 1 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 3. 1. 1 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及心理状况 弄清一个群体的基本状况 ,是我们对这一群体 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虽然目前有一些“留 守妇女状况 ”调查 ,但由于样本来源不广泛、抽样非 随机、样本量偏小 ,使得目前对留守妇女基本状况的 描述不够系统、不够全面 ,不能够反映出留守妇女这 一群体的总体水平和趋势。所以 ,对留守妇女群体 采用严格随机抽样的、较大样本容量的、以定量为主 的对其基本状况进行描述的研究仍然是我们未来值 得重视的一个领域。具体内容可包括留守妇女的生 产状况及其特点、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及其特点、留 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特点、留守妇女的社会 人口学特征等等方面。 3. 1. 2 留守妇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 “两地分居 ”的家庭模式 ,不可避免地会对婚姻 与家庭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这一领域引起了 学者们的重视 ,开展了多项研究 ,取得了较多的研究 成果。但都缺乏以一定的婚姻家庭理论为指导 ,而 限于婚姻与家庭某一方面的简单描述 ,不够深入 ,不 够系统 ,且学者们的观点分歧比较大。有分歧就说 明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今后关于留守妇女 的婚姻与家庭研究中 ,要突出理论性 ,要以一定的 理论框架为指导 ,提高研究的理论水平。留守妇 女的婚姻稳定性、家庭权力、家庭观念、家庭压力、 家庭关系、婚姻质量等都是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 题材。 3. 1. 3 留守妇女的社会风险与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当代中国因巨大的社会变迁而进入一个风险社 会甚至是高风险社会。因此 ,关注社会安全 ,防范和 化解社会风险 ,已成为转型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 议题。对于留守妇女而言 ,她们面临什么样的社会 风险 ? 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 风险从何而来 ? 风险的 作用机制如何 ? 如何化解风险 ? 现有社会支持网络 如构成的 ,其作用如何 ? 如何给她构建一张强大而 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 ? 因此 ,研究这种风险和社会 支持网络的现状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 ,无 疑是最近一个时期该领域中的一大焦点。 3. 1. 4 留守妇女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 的影响研究 这是一个范围更广、同时也更为复杂的问题领 域。在中国农村 ,由于大量成年男性劳动力、“底层 精英 ”和“当家人 ”的大量外流给中国社会尤其是中 国农村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将是巨大的 ,不可 低估的。 如给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所带来的影响 , 不能不引起关注。我们的疑问是 :当大量的“当家 人 ”缺席的时候 ,对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治理会产 生什么样的影响 ? 处于边缘地位的农村留守妇女是 否走上了农村基层社会的政治舞台 ? 她们有无走向 这一政治舞台的意愿与能力 ? 哪些因素在促进或阻 碍着她们走向这一政治舞台 ? 如何帮助她们走向这 一政治舞台 ? 显然 ,这些问题给予深入的研究 ,将具 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又如给农业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同样具 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处 于什么样的地位 ? 扮演何种角色 ? 农业女性化对农 业生产发展产生什么样的何种程度的冲击与影响 ? 农业女性化对农业科技推广是否会产生阻碍 ? 未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女性化将会呈现出什么样的 趋势 ? 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 再如留守妇女这一群体的出现对传统文化将会 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 ? 留守妇女的出现是弱 化还是强化了传统社会性别观念 ? “男工女守 ”这 ·9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人口与发展  2009年  第 6期 种新家庭分工模式对实现男女平等 ,提高农村妇 女的社会地位产生什么样的何种程度的冲击和影 响。探讨这些变化的趋势 ,特别是这种变化的内 在机制和途径 ,也是留守妇女研究中一个十分重 要的方面。 3. 2 可采取的研究方法 (1)较大规模的问卷抽样调查 在一定的理论框架的指导下 ,对留守妇女进行 较大范围、较大规模、严格随机的抽样问卷调查是我 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取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 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取大量的、符合研究设计要求 的第一手资料。在计算机和专业统计软件的帮助 下 ,通过对这些原始数据资料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 , 我们既可以从宏观结构上总体把握留守妇女的状况 和社会行为特点 ,也可以用来检验社会学、人口学中 相关的理论命题和假设。 (2)自然实验方法的应用 对于研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说 ,实验方法 无疑是最为有力的。但在社会研究领域中 ,实验方 法同时又是最难实施的。今后的研究中 ,我们可以 利用“是否留守 ”作为构建自然实验设计的关键变 量 ,来探讨“留守 ”或者农村男性劳动力外出对妇女 自身、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从而使因果关系 的探讨更严格、更科学、更令人信服。 (3)口述史研究方法 本世纪七十年代初 ,采录妇女口述即成为美国 妇女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妇女史研究的目的就在 于将妇女置于历史的主体地位来研究 ,通过重现一 向被忽视的妇女的声音和视角 ,以及她们在历史上 一贯的主观能动性 ,来揭示形成社会性别的历史过 程。在今后的研究中 ,我们将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 , 一方面可以获得微观层面上的一些不适宜用问卷收 集的资料 ,同时帮助研究者加深对所研究现象的直 观感受和主观体验 ;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把留守妇 女置于历史的主体地位 ,通过对她们经历的肯定 ,增 强她们的自信心 ,从而赋权于她们 ,以便更好地促进 她们的发展。 总之 ,中国学者虽然对留守妇女这一社会弱势 群体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但在诸如留守的原因、 留守对婚姻家庭的影响、留守对农村妇女乃至整个 农村社会的影响等等方面 ,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与分 歧 ;在研究方法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 地方 ;同时与留守妇女相关的诸多领域还有待进一 步深入研究。所有这些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可以登高 望远的、颇具理论启发和方法指引意义的学术阶梯 , 他们的不足也为我们的后继研究和学术创新提供了 良好的发展方向与机会。 参考文献 : 丁仁能. 让留守妇女后顾无忧 [N ]. 经济日报 (农村版 ) , 2006 - 11 - 16. 高小贤. 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业女性化趋势 [ J ].社 会学研究 , 1994, (2). 孟宪范.“男工女耕 ”与中国农村女性的发展 [ J ]. 社会科学 战线 , 1995, (1). 程绍珍 ,农业女性化趋势与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研 究 [ J ].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1998, (3). 张宏宏. 留守女成因及其从业行为分析 [ J ]. 贵州民族学院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2, (6). 范丽娟、程一. 留守女 :现代农村社区的一个新群体 [ J ]. 合肥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2005, (2). 项丽萍. 农村留守女 :一个值得关注的弱势群体 [ J ]. 广西社 会科学 , 2006, (1). 任青云. 中国农村“男工女耕 ”的形成及影响 [A ]. 天津师范 大学妇女研究中心. 当代农村妇女发展与对策 [ C ]. 北京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1995. 魏翠妮.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研究 ———以苏皖地区为例 [D ].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2006. 蒋美华、周垚. 农村留守妻子现象的社会性别分析 [ J ]. 社会 工作 , 2007, (3). 谭深.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 [ J ]. 社会学研究 , 1997, (1). 杜荣芳.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农村“留守妻子 ”现象 [ J ]. 农村 经济 , 2007, (6). 周庆行、曾智、聂增梅. 农村留守妇女调查 ———来自重庆市的 调查 [ J ].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 2007, (1). 黄安丽.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 J ]. 安徽农学 通 , 2007, (3). 梁秀丽、毛成. 新农村建设中应重视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 J ].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 2007, (2). 陈雪娥. 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研究 ———基于皖北某村留 守妇女的调查 [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7. 周福林. 我国留守妻子状况研究 [ J ]. 西北人口 , 2007, (1). 龚维斌.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家庭关系变迁 [ J ]. 社会学研 究 , 1999, (1) : 89. (下转第 73页 ) ·0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沈续雷等 :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对比研究 6 1995 - 2007年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性对比 1995 - 2007年年虽然人口和经济重心位置各年份都有所变化 ,但是各年份的人口和经济重心分别大 致在一个范围内变动。从东西方向比较 , 1995 - 2007年中国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几何中心的东部 , 这说明了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东西方向上的不平衡性规律 :中国人口相对集中于东部省市 ,中 国东部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省市高。在东西方向上 ,中国经济重心相对几何中心的偏移量大约等 于人口重心的两倍 ,这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方向上的不均衡性比人口分布不均衡性更大 ;中 国东部省市经济相对发达程度比人口相对集中程度更大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东部人均经济发展水平 比西部高。 从南北方向比较 ,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均在几何中心的南部 ,这说明了中国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水平在 南北方向上的不平衡性规律 :中国人口相对集中于南部省市 ,中国南部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北部省市高。 在南北方向上 ,中国人口重心相对几何中心偏移量大约等于经济重心的两倍 ,这说明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在 南北方向上的差异比人口分布不均衡性小 ,中国南部省市经济相对发达程度比人口相对集中程度小 ,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中国南部人均经济发展水平比北部低。 参考文献 : 中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 Z ].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 1995 - 2006. 徐建华 ,岳文泽. 近 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 [ J ]. 地理科学 , 2001, 21 (5) : 385 - 389. 乔家君 ,李小建. 近 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 [ J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5, 24 (1) : 12 - 16. 冯宗宪 ,黄建山. 1978 - 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 [ J ].经济地理 , 2006, 26 (2) : 249 - 254. 徐艳艳 ,赵军. 1982 - 2003年间中国科技人员重心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 J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 2007, 19 (3) : 140 - 144. 王欣 ,吴殿廷 ,肖敏. 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重心迁移 [ J ]. 经济地理 , 2006, 26 (6) : 979 - 981. 许月卿 ,李双成. 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 [ J ]. 人文地理 , 2005, (1) : 117 - 120. 邬伦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2001. 胡焕庸 .中国人口分布、区划与展望 [ J ]. 地理学报 , 1990, (2). 李小建 ,乔家君. 20世纪 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 J ]. 地理学报 , 2001, 56 (2) : 136 - 145. 冯宗宪 ,黄建山. 重心研究方法在中国产业与经济空间演变及特征中的实证应用 [ J ]. 社会科学家 , 2005, (2) : 77 - 83. 刘德钦 ,刘宇 ,薛新玉. 中国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分析 [ J ]. 测绘科学 , 2004, 29 (7) : 76 - 79. [责任编辑 :武继磊 ,张蕾 ] (上接第 60页 ) 孙琼如.农村留守妻子家庭地位的性别考察 [ J ]. 中华女子学 院山东分院学报 , 2006, (2). 李新然、方子节. 试论农业女性化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 [ J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1999, (2). 李柳红、李广贤. 关注农村留守女性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 J ]. 理论界 , 2005, (1). 刘文明 .留守妻子与社会和谐 :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 [ J ]. 社 会科学 , 2007, (3). 王嘉顺 .农村留守妇女婚姻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J ]. 南方人 口 , 2008, (4). 齐建英. 河南省农村留守妇女发展状况研究 [ J ]. 黄河科技大 学学报 , 2008, (3). 康芳民. 建设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女性化问题策 [ J ]. 理 论月刊 , 2008, (7). 风笑天. 社会学研究方法 [M ].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1. [责任编辑 :胡玉坤 ,刘岚 ] ·37·
/
本文档为【农村留守妇女研究_回顾与前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