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文化景观遗产_城市化时代的价值重构

2012-01-20 7页 pdf 242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0968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化景观遗产_城市化时代的价值重构 收稿日期:2011-05-13 作者简介:陈宇飞(1957— ) ,男,北京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城市文化理论。 ①2010 年 4 月 11 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关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 ②“百度知道”:http:/ / zhidao. baidu. com /question /1340030。 2011 年第 5 期 总第 59 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No. 5,...
文化景观遗产_城市化时代的价值重构
收稿日期:2011-05-13 作者简介:陈宇飞(1957— ) ,男,北京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城市文化理论。 ①2010 年 4 月 11 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关于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 ②“百度知道”:http:/ / zhidao. baidu. com /question /1340030。 2011 年第 5 期 总第 59 期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No. 5,2011 General No. 59 文化学研究 文化景观遗产:城市化时代的价值重构 陈宇飞 (中共中央党校 文史教研部,北京 100091) 摘要:文化景观遗产是人类在劳动创造及与自然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和自然的复合 体,其所承载的内容反映了特定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和能力,因而其价值也就具有了天然的 唯一性。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首先是文化景观遗产所依托、所蕴 含的场地、场所、场景这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其次是应该如何将文化景观遗产有效纳入城市文 化生态体系,使之成为我们新精神家园的有机构成内容,并真正完成其价值重构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城市化;文化生态;价值重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11)05-0045-07 一、文化景观遗产价值认知的基本维度 (一)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认知基点 文化景观遗产,按照目前学术界的共识,其 定义为:“文化景观遗产是人与自然互动的结 果,是文化和自然的复合体……。”①其特征和 价值体现为人类的劳动和自然环境的有机融 合,及最终所形成的特有景观形态,从而成为记 载文化演进历程、验证人类劳动价值的重要标 识。文化景观遗产除物质形态的具体事物,如 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的五台山、庐山,以 及云南红河州哈尼族梯田和无锡太湖、惠山镇、 大运河整合成的“江南文化景观”、国外的马来 西亚的橡胶林等外,也包括无形的“氛围”因 素,如宗教场所、政治场合与社会观念等构成的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甚至可以拓展为“自然风 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 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构成的文化现象复合 体”②。这样复杂、多样与有形无形相互融合的 文化形态,在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 过程中,已经和正在面临着形态消亡的严峻 挑战。 在本质意义上看,文化景观遗产在城市化 进程中,不仅应该,而且必须要较长久地存留在 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存留在新城市化时代的文 化生态中,继续对城市生活发生巨大的影响,因 为它们有着充填精神家园的文化空间和丰富充 实人们心灵世界的非凡作用。文化景观遗产反 映出的是人们适应生存压力和改善生活的目标 追求,是以适应和能动的行为与所处环境求得 一致的智慧,应该永远是我们推进文明进程、追 54 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源泉,应该成为 记载历史进程特征的印记。文化景观遗产既可 以记载农业社会的生活主题,也可以明显带有 工业社会的生活痕迹,更能够承载以文化创意 为发展先导的时代内涵。它们以形式与内容的 完美统一,成为了人类精神活动的最好实践 。 因此,我们可以将文化景观遗产的有形与 隐性价值,有机地融入城市化进程,并转化为促 进城市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从文化景 观遗产应该也可以积极影响并参与新城市生态 建构这层意义上看,人类城市的发展过程,其实 就是在不断地适应自然场地,营建人类居所,展 开城市活动,并逐步形成具有文化识别特征的 文化景观的过程。这些文化景观,承载着人们 对生活理想的热望,担承着人们的居住、娱乐、 工作、交往的多重功能。随着时代的演进,一些 文化景观被历史演进所湮没了,成为过往记忆 中的文化盲区;而另外一些文化景观由于各种 功能性、实用性、文化需求和一些政策性的保 障,而在演进过程中以遗产的形式被保留了下 来,并积淀在了新文化体系中,成为我们通常意 义上讲的文化景观遗产。它们和其所在场地的 内在逻辑关联是以场所功能和文化含义以及文 化场景的景观效应,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景 观遗产序列的。 但是,任何文化景观内涵都有其特定的时 代性,一旦其内涵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没有了足 够的原有价值支撑,它就很可能会成为新文化 发展的阻碍。所以,在一般意义上讲,失去了当 代价值的文化景观遗产,会很容易地被快速的 城市发展所忽略,被大量的新生活需求所覆盖, 当然也就很难得以完整保留。因此,人们在城 市的发展中,面对文化景观的遗产,往往需要努 力重新寻找出它的存在价值,寻找出它们与新 生活要求的内在关联性,确立其在城市新文化 生态体系的丰富性构成中的价值含义,使之能 够以文化转换的形式,有机地组合到新城市文 化生态中。这一过程,就是文化景观遗产保护 价值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在它们与新的城市文 化生态建构之间,找寻新平衡关系的过程。 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问题上,我们必须要 面对的,要认识的,并且必须要解决好的基本要 素,就是场地、场所、场景的基本认知和价值解 读。在这里,我们将场地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用 “场地精神”加以概括;将场所的文化内涵用 “场所构成”加以概括;而将场景的文化内涵用 “场景意义”加以概括。对它们的文化内涵加 以认知、把握和运用,就是人们适应场地、建造 场所、形成景观的过程。文化景观就是在人们 这样的适应与建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们 所承载的内容反映了特定年代人们的观念、意 识和能力,是其他时代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其价 值也就天然具有了唯一性的特征。 (二)重新认识文化景观遗产所蕴含的场 地精神 场地在字面意义上是指人们选择家园时需 处理的原始基地。就人们对待自然场地所做的 选择而言,其过程就是所谓“文化的选择”的过 程。这一过程所承载的是人类对家园构成基址 的精神认知。由于对待不同的场地,其文化适 应形态上有所差别,就历史地形成了不同的场 地精神。在早期社会发展中,人们多顺应自然, 其所形成的城市形态带有很明显的因应场地特 征。当然,这种因应方式并非呆板地被场地所 制约,而是采用能动地实施方式,寓人工的精心 规划设计于无形,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城市形 态。这样的人工劳动痕迹被称作是“有机模 式”,正如城市学家所言:“事实上任何城市,无 论其形式看上去如何随意,都不应该被称作 ‘未经规划的城市’。即使在最扭曲的街巷和 最不经意的公共空间的背后都存在着某种形式 的秩序,这些秩序是在过去的使用情况、地形的 特征、长期形成的社会契约中的惯例以及个人 权利和公众愿望之间的矛盾张力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1](PP51-52)这是对人类能动地适应场 地,化意愿于天然场地中的良好城市建设实践 的一种理论解读。在工业化时代与后工业化时 代到来以后,由于大生产的需要,生活形态的改 变,城市发展与场地的矛盾愈来愈多,因而城市 建设中原有的场地特色也随之消失。人们更崇 尚舒展宏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平直宽阔的城市 道路,而占地更多的飞机场、立交桥、购物中心 逐步成了城市形态的主体,也成了消费土地的 64 主角。这时,历史遗存的原有场地精神必然受 到很大的冲击,原有的场地特色就可能迅速被 新的建设所覆盖。这样,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 时代发展特别是城市发展的矛盾必然地凸显出 来,而为了尊重我们所说的文化景观遗产所蕴 含的场地精神,尊重原初场地所承载的文化价 值,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当然地也就应该是一项 重要的事项。 认识文化景观遗产,并不是简单地分辨出 哪些城市形态是“利用”自然场地的产物,哪些 城市形态是“改造”自然场地而做出的文化抉 择,而是要认真地解读既成文化景观的价值所 在,传承其独特唯一的场地精神与特色。所谓 适应场地和改造场地,都是施展人类文化梦想 的方式,都是无限多样化的。正如城市学家斯 皮罗·科斯托夫认定的那样:“在城市建造的 过程中,‘改造’自然景观与利用自然景观的情 况一样普遍。许许多多古老城市是在经过砍伐 的树林和经过填埋的湿地与海湾上建立起来 的。为了布置公共建筑,为了更直接更动人地 建立起各个重要场所之间的联系,为了完善功 能,为了创造壮美的城市,人们会削平山头、填 平溪谷、改变河道或者封湾筑坝。”[2](P55)这段 话提醒我们,对待文化景观遗产的场地价值,一 定要首先尊重既成现实的存在,而不是去随意 改动原有城市场地形态。我国的城市文化景观 遗产,分布在极为广阔的地域中,形成于非常多 样化的历史年代和文化境况中,有着天然的文 化多样性价值。我们今天最应该做的,就是认 真对待和尊重所有的文化景观遗产的原生性场 地精神价值。 (三)重新把握场所构成的文化含义 场所不仅是指人类建造物所构成的内部空 间,如住屋、宫殿、剧场、展览馆、车站等,也应该 包括建筑物中被赋予了的文化含义,包括各类 人工建造物、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城市围合空 间、城市“灰空间”及所有人类展开活动的地 方,都具有抽象意义的场所构成。场所是文化 内容的载体,我们所关注的文化景观遗产意义 上的“场所”,就是在文化层面上对城市空间形 态的深层解读。 著名城市学家勒·柯布西耶认为:“伴随生 活的光阴流逝,这些物质环境通过客观事物对人 们身体和心灵的生理 -心理反应产生密切关联 的作用,给我们带来愉悦或者不安。无论是为了 生活、工作、成长,让身体更为健康还是羸弱,让 心灵勤于耕耘还是无所事事,似乎很自然的是, 一个社会应尝试积极的冒险,同时摒弃那些可能 将其拽入消极冒险中的动机。这些动机中的很 大一部分都涉及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领域:人 群、事件和功能的活动场所的布置、时间的分配, 引发有利或无谓行动的设施的设置。”[2](P46)在 这里,勒·柯布西耶力图廓清的是人类建造物和 相关联的城市空间中应该包含的为人类服务的 全部意义,也就是文化应该达到的目标。认真对 待在场所意义上的独特价值,所有遗存至今的文 化景观遗产,是我们建设新型现代城市时格外应 该关注的内容。 场所价值不但体现在其外在形态上,更体 现在其内容构成上,甚至是细节设计上。我们 看到,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一些人们通常容易 忽略的细节,一些简单的城市细微组成构件,也 会影响到场所的价值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效果。 我们一般将这些细节的设计导向称之为“意味 指向”。它们的作用在于,无论设计者的主观 意愿中有没有清晰的指向,细节设计最后形成 的实际效果都可能会使场所的意指和人们的判 断方向发生改变。意味指向有可能对场所的性 质作出定性,进而影响人们对它的内容判断。 如果不认真加以关注,那么在传承和读解传统 场所的文化内涵时,以及在营造新的城市场所 时,城市的含义就有可能在被忽略了的场所细 节设计中流逝掉。英国城市学家汤姆·特纳说 过:“在建筑物上安装反射玻璃,表明了人们想 看见外面又不想被外界看到的愿望,一堵花园 的围墙表示‘围墙后的土地属于私人领地’。 一条整洁的通道告诉行人‘去向某处走此道, 请不要践踏草坪’。一扇雄伟的大门则暗示 ‘达官要人才来此处’。”[3](P92)其中的细微的意 味指向我们当然能够会心地理解出来。所谓伟 大的城市除了有让人过目不忘的城市场景之 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以足够的内容、耐心、关怀、 友善、智慧、细心和完好的细节来构成一座城市 的伟大情怀和家园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74 历史建造物和城市空间的场所构成内容, 是其特定的历史环境所决定的,因此也就反映 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我们认识这 样的文化景观遗产价值时,所需要的是虔敬的 心态和文化的考量方式。认识文化景观遗产的 历史场所价值,并非只是为了读懂先民生活的 状态,而且要从中寻找出他们的生活智慧和适 应时代生活要求的方式,进而形成今天人们面 对生活挑战的积极态度和适宜方式。就像凯 文·林奇所言:“我把人类聚落视作人们活动 所做的空间组织,视为人、物、信息流通所形成 的空间路径,视作为满足上述活动而对空间所 做的重大修改,包括圈地、表面、通道、氛围以及 物体。此外,对聚落的描述还要包括在这些空 间分配上周期性和世俗性的变化、对空间的控 制以及人对聚落的认知,而后两者,才是主 宰我们社会与心灵的内容。”[4](P33)在这样的 “对空间的控制方案以及人对聚落的认知”中, 历史地形成了一个城市文化景观遗存的特有内 容和结构模式。认知其价值,是今天人们观察 世事变迁和生活需要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而那 些反映着历代人类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的 场所构成方式,也就必然成为我们建构当今城 市生活的重要参照物。 (四)重新确立场景意义的品质价值 场景是人类在认识场地气质,形成场地精 神,并通过场所建构以及填充文化内容后经过 整合和实施形成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文化精神外 化形式。在城市的文化景观建构和形成过程 中,自然和人为的因素,会同时发生着作用。城 市场景有特定的意义指向,也有人们非常想表 达的精神意愿。人们倾注心灵的期冀和对生活 的愿望,通过构筑家园情境和环境的行为,展现 出人们的生活能力和对美的事物的把握能力, 传达着文化讯息。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有的场景形成,都是 某种生活态度外化的过程,是每一代人对城市 文化的独特运用。因而,我们才能看到各类独 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样式,并从中解读出不同的 场景意义。在巴黎凯旋门及其周边的每条放射 状街道上,导性的场景表达愿望被实现得非常 充分。而意大利佛罗伦萨城市中心的百花教 堂,也是通过多个视觉角度的吸引作用,将一种 清晰的文化内涵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个人。这种 场景文化内涵的昭示作用,在我国的城市历史 实践中也比比皆是。所有这些文化场景的实 现,都一定有着文化的内在决定性力量。这种 力量,是今天中国城市向着具有文化内涵丰富 的城市形态发展时,应该格外加以关注的。正 如专家所言:“城市设计的历史一再向我们表 明,历史上精致的空间规划案例都出自拥有能 够将空间规划付诸实施的权力的地方。这种权 力可以来自土地的拥有者,可以来自独裁者,可 以来自风俗和传统,也可以来自民主决议或者 是执政当局的命令,权力的来源是无关紧要的, 但是重要的是这种权力必须存在。”[5](P276)作为 历史场景而存在至今的文化景观遗产,其价值 之所以能够被我们所注意到,就因为它们通过 有效的运作形式而传达出所承载的文化内容。 这些促成文化景观遗产事实存在的力量也许都 已经模糊了,但它们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场景 意义,却会长久地存在下去。 在今天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读解文 化景观遗产中所蕴含的场地精神意义、场所构 成意义和场景品质具象意义,都是基于城市文 化生态性构成的整体架构考量的。因此,认识 城市的文化生态性构成,也同样很重要。 二、文化景观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价值 (一)城市化是文化景观遗产价值重建的 前提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高度结晶体、人类文 化的核心承载体,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经 济社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城市的产生与繁荣, 而城市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与文 化的快速发展。关注文化景观遗产和城市化进 程的关系,首先应该从文化景观遗产的现代价 值认知入手,昭示其形态价值和文化意义,梳理 出它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应该具有的提升城市发 展品质、丰富城市文化家园内涵的重大作用,辨 析出它们与现代城市发展的复杂关联性。这 样,才能摆脱城市化进程中文化流逝感和家园 识别性愈来愈模糊的困惑,才能从先民们为我 84 们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景观遗产中,感受城 市化应该给人类造福的本义所在。 (二)文化景观遗产的丰富生活内容价值 人们走进城市,天然地会有多样的文化选 择要求。在中国和世界的城市范例中,那些或 者格局严整、规划痕迹清晰的城市形态,或者看 似自然随意因势造城的典范性的文化景观遗 产,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人们对居住形态和城市 格局形态的深刻理解,也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 的人们适应时代变迁、因应生活需求而精心设 计的城市模态,其间无处不体现着人类对生活 内容丰富性、多样性的真切关注,体现着人们对 城市文明形态的哲学理解。从中国的城市历史 看:“景观风土 -城镇聚落 -建筑(构件)的结 构恰与‘自然 -社会 -人’相对应。中国传统 建筑的群体类型主要包括都城、宫殿、坛庙、陵 寝、民居、园林建筑、寺塔、道观、石窟、城堞、桥、 亭、堂、楼、廊、阙、表以及牌坊等,在漫长的历史 时期,其发展是很充分、很成熟的。从古代城市 到乡村聚落,从世俗民居到宗教庙宇,从皇家陵 寝到园林建筑,虽然各呈其态,交相辉映,其内 容上却都包含着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 思想。”[6](P14)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对生活内容的需 求更为多样化了,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和要求也 有了更多更高的,但就城市的文化生态意 义上所讲的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而言,就在于 它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文化需求。历史 上,人们为了实现在城市社会中的完整价值,曾 做过很多永远值得景仰的实践。在中国的大运 河文化景观体系中,就能够看到建立在整体性 思维之上的对社会长治久安的完好理解。今天 城市社会也被称为典型的“陌生人”社会,陌生 人之间依据公认的社会规则进行社会运转和交 流,其文化根基是全社会人们基于诚信的有效 交往。因而,在城市文化生态体系中,必须有效 实施相应的城市场所建构,如公共广场、交流场 所以及中国式的公共戏台、鼓楼、休憩空间等, 这些都能以独特的文化景观形式传递必要的文 化讯息,阐释人们对现代社会的认知。 (三)文化景观遗产的文化完整性价值 如果我们认定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可以有 多种解读维度的话,那么,基于以实现人的审美 需求及以文化形态丰富性和文化价值完整性为 目的的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就应该属于具有更 高的精神追求的城市文化生态要素。几乎所有 的文化景观遗产都明确地包含着这类内容。说 到底,人的一切发展目的,都是寻求更高质量的 生活,寻求美的生活内涵。人们要在日常的生 活起居、工作栖息、社会交往过程中,体验到城 市所传达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要在享受以美 的形式出现的文化产品、文化展示、文化氛围 中,感受城市文化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可选 择性。人们的审美需求不一定都会以明白说出 来的方式表达,但无论内在需求和外在追求,都 是有着程度不同和形式不同的审美意象的。城 市的文化生态构成,要通过文化产品、环境美学 设计、文化场所设置、审美感受评价和传递、文 化讯息的传输与通畅性保障等去实现。以具体 形式为例,城市的整体风貌和一座座建筑物,首 先就应该给人以美感,要传达出设计者对生活 意义的完好理解和对人的尊重。 三、文化景观遗产价值重构路径 (一)认识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时代特性 1. 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被忽视期 在城市化初始阶段,即城市的“空间拓展” 阶段,人们最容易忘却的就是文化的命运,最关 心的就是怎样快速致富、怎样生活得更好等更 为实际的目标。在这一阶段中,人们较少具有 文化景观遗产的价值意识。不过,这种状况的 存在也为相关问题的逐渐显现提供了历史机 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可能或已经 逐步发生着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对文 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愈来愈趋于清晰和科学化 了。这就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发生 的“文化激活”效应。正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 霁翔同志所言:“急速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的 消解作用,促使人们对承载民族历史和文明的 本土文化遗产的关注不断增强。”[7]我们对消 解和增强之间的这种此消彼长的过程非常关 注,这样的历史性的观念变化是我们所乐见的。 但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文化遗产被忽视 94 的历史阶段,文化遗产可能会遭遇到的厄运其 实并不一定是最严重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 大规模的伤害问题会出现在高速发展阶段。 2. 文化景观遗产存亡的最大挑战期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模迅速 扩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且提 升的速度非常之快。这就是城市发展的“功能 拓展”阶段,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已经从简单 地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转向了增加城市功能,丰 富生活内容。人们开始需要更好的生活条件和 更适合自己的工作,需要文化生活填补迅速出 现的生活闲暇空间,更为在意自己的社会价值 怎样更好地实现。为了适应更多的人走进城 市,提升城市竞争力,许多城市在这个阶段重新 作出了格局宏大的城市规划。于是,城市的传 统肌理和功能布局必然受到新的发展要求的挑 战,文化遗产特别是形态特征并不那么明显的 文化景观遗产所受到的冲击尤为强烈。比如某 地一处民众非常认可的具有浪漫气质的“情人 湖”文化景观,就在房地产部门的强力倾轧下 消失得无影无踪;某城市保存相对比较完整的 古运河岸边的唐宋粮仓遗址,也同样在房地产 商的文化漠视中被肢解得面目全非。 在这个阶段,统一民众思想,确立文化遗产 保护意识,应该是时代性的核心主题。这一阶 段是利益冲突较为尖锐和突出的时期,我们必 须秉持人民的整体利益和国家民族的长久利益 至上的原则,以构建中华民族美好精神家园为 根本导向,拓展文化遗产保护思路。确立全民 共同守护精神家园的意识。这一阶段,各类文 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文 化景观遗产保护,陷入了艰难的利益选择困境, 也面对着严峻的价值冲突。对问题的严重性, 我们都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3. 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重建期 在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即“内容拓 展”阶段,城市建设会关注文化内容是否充实, 会自觉地去寻找更大、更多的具有历史传承感 的文化空间。于是大量过去被忽视了的城市文 化遗产,被人们逐渐发掘出来。在这期间,我们 必须要做的基本事项为:首先,在全面查清、整 理、梳理、廓清文化遗存全部家底的基础上,形 成一整套全面保护和使之融入现代人类生活的 法律、法规及相关实施细则的体系。对全国现 存的约 90 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天文数字一样的 国家文物、大量的文化景观遗产和约 87 万种非 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有机、高效、活态化的整体 保护体系和机制。其次,在精心保护现有文化 资源的前提下,努力完成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 产的转换。文化的真实收益当然不能简单等同 于经济收益,文化资产的概念,注重的是其精神 价值。文化资产是今天新生活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我们要实现的城市化必须有的核心内容, 是城市文化生态构成的关键性要素。其自身价 值主要体现为有机地融入新生活。最后,确立 文化景观遗产在人们心底最受重视,最受尊崇 的价值和地位。文化遗产的所有形态,都在社 会发展进程中,都应该成为促进人民幸福、增添 人类睿智和欢乐的源泉,以及构成清晰的家园 识别性的关键性因素。 (二)确立“中国元素”的时代价值 为了实现文化景观遗产的完整保护,必须 确立清晰的“中国元素”的观念。今天,寻找 中国元素的价值,实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 最佳途径,首先就是要对“中国特色”这一主 题,加以不断深化地认识。今天中国的城市 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构建中国特色为根本 宗旨,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精华,形成中 国城市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吸引力,使中国城 市成为被人们尊重、喜爱、自豪并愿意长久前 往和居住的处所。文化特色既是人民日常生 活的构成要素,也已经被视为有效的文化竞 争力要素。人们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修养以及 设计与实施,是构成中国特色的内在形 态和中介形态因素;而城市的风貌形态、地貌 景观、建筑风格、城市构成肌理及相关细节, 是构成中国特色的外在形态。我们要充分运 用好这些要素,力求发掘蕴含其间的极致 效应。 要让文化遗产保护有效地成为今天城市发 展、文化进步、社会文明进步的有机成分。文化 遗产保护不是要让这些文化精粹封闭地、割裂 地、呆板地成为文化“遗体”,而是要真正成为 文化遗产。我们要遵从世界各国公认的文化遗 05 产保护准则,将文化遗产视为所有过往人们对 我们的托付,要有机地将文化遗产融合进当代 生活,让它们成为今天人们文化生活的一个鲜 活的成分,一个文化家园认同的重要载体。在 城市文化保护和发展中,要对文化资源采用动 态保护机制,其目的是通过新旧元素的重组与 弥合,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要完成从文 物保护向文化遗产保护过渡,进而完成从文化 遗产保护向文化生态保护的过渡。 (三)文化景观遗产的重建目标 保护好文化景观遗产,是提升城市品质,增 强城市文化活力的重要途径。决定城市品质的 要素有很多,其中智慧资源保障度、城市特性认 知度、城市设计与管理水平、市民文明素养、城 市文化发展程度都是关键性要素。作为文化精 神的具体承载体,文化景观遗产的内涵丰富性 还有待深入开掘。在城市的发展中,要打造城 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保持城市文化活力,建 设与社会、政治、经济同步繁荣的城市文化,就 要借用文化景观遗产的巨大容纳性,不断从中 汲取精神养分,充填当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空间。 城市的文化景观遗产,在加强城市文化精 神建设,促进城市品质提升中,会担负极为恰当 和对位的角色。城市精神对于一个城市的健康 发展意义至关重要,它是城市人群的意志、观 念、性格、情感、准则的抽象概括,它决定着城市 的形象特征。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化景观遗产的 丰富文化内涵,给城市的文化精神不断注入更 多的文化讯息。 文化景观遗产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重 建,这一话题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多重矛盾,但 挑战是有意义的,接受挑战就更有意义。因为 期望中的城市化,是不能没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做基础的。 参考文献: [1][美]斯皮罗·科斯托夫. 城市的形成———历史进 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 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5. [2][法]勒·柯布西耶.人类三大聚居地规划[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英]汤姆·特纳. 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引 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美]凯文·林奇. 城市形态[M]. 北京:华夏出版 社,2001. [5]傅崇兰等.中国城市发展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9. [6]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7]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及相关 网站. 责任编辑 沈利华 Legacy of Cultural Landscapes:Value Reconstruction at the Age of Urbanization CHEN Yu-fei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History,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 P. C.,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Legacy of cultural landscapes is the compound of culture and nature formed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 ture and human labor and creation. The content reflects people's concept,ideology and capability in a specific era so it nat- urally possesses the value of uniqueness.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landscapes,we must handle the following issues:firstly,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sites,places and circumstances that support and are implied in the legacy,secondly,how to in- clude the legacy into the ecological structure of city culture so as to turn them into the organic content of our new spiritual home and finally accomplish the historical task of value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Legacy of Cultural Landscapes;Urbanization;Cultural Ecology;Value Reconstruction 15
/
本文档为【文化景观遗产_城市化时代的价值重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