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_我的名字叫红_中的情节结构隐喻

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_我的名字叫红_中的情节结构隐喻

2012-01-15 7页 pdf 215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5286

暂无简介

举报
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_我的名字叫红_中的情节结构隐喻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 : 《我的名字叫红 》中的情节结构隐喻 李卫华 内容提要 :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 》中不仅运用了侦探小说的情节结构 ,也运用了社会现 实小说的情节结构 ,通过此种结构模式及借以“细密画 ”这一独特的象征物 ,他写出了两种 绘画风格、传统与个人才能乃至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杂合 ,并以融合东...
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_我的名字叫红_中的情节结构隐喻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 : 《我的名字叫红 》中的情节结构隐喻 李卫华 内容提要 :帕慕克在《我的名字叫红 》中不仅运用了侦探小说的情节结构 ,也运用了社会现 实小说的情节结构 ,通过此种结构模式及借以“细密画 ”这一独特的象征物 ,他写出了两种 绘画风格、传统与个人才能乃至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杂合 ,并以融合东方和西方的小说技 法实践了他所倡导的文化杂合思想。 关键词 :奥尔罕 ·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红 》 文化冲突  文化杂合  情节结构 作者简介 :李卫华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T itle: Cultural Conflict and Cultural Hybridity: The Metaphor of Plot Structure in M y N am e is R ed Abstract: In M y N am e is R ed, O rhan Pamuk not only app lies the p lot structure of detective fic2 tion, but also that of realistic fiction. In addition, the work uses the unique symbol“m iniature”, through which Pamuk p resents the conflict and hybridity of two painting styles, traditional and in2 dividual talent, and two cultures. On the other hand, he p ractices the idea of cultural hybridity he advocates in the combination of Eastern and W estern novel technique. Key words: O rhan Pamuk M y N am e is R ed cultural conflict cultural hybridity p lot struc2 ture Author: L iW e ihua is a Ph. D. candidate at the School of L 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H is research area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2 ature. Email: liweihua1977@126. com 由于“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 ,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诺贝尔 奖委员会颁奖词 )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 ·帕慕克 (O rhan Pamuk)凭借《我的名字叫红 》(M y N am e is R ed) ①一书获得了 200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此前 ,该书还揽括了包括法国文学 奖、意大利格林扎纳 ·卡佛文学奖以及都柏林文学奖在内的欧洲三大文学奖项 ,并取得了不 错的商业销量。我们知道 ,“意义并不内在于事物中。它是被构造的 ,被产生的。它是指意 实践 ,即一种产生意义、使意义具有意义的实践产物 ”(霍尔 24)。也就是说 ,意义是被表征 的实践和“运作 ”产生出来的 ,它经由意指实践而得以建构。另外 ,文学既然是对“生活的表 征 (反映 ) ”,那么 ,表征就是“生活 ”以其所有的社会和主体的复杂性进入文学的地方。文本 的同一性、含义的确定性、作者的完整性、解释的合法性等都在文学文本的表征性 (或反表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征 )中起到作用 (M itchell 11 - 12)。因此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 ,表征是作者的意志被人了解 的方式 ,但同时也在诗学和政治领域中使这一表征与作者本人分离开来。②文本的意义蕴含 通过文本的语言形态、形象系统、结构组织等得以表征 ,对叙事作品而言 ,情节往往在文本结 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的名字叫红 》在情节结构上具有三个层面 ,“它是一个谋杀推理 ⋯⋯一本哲思小说 ⋯⋯也是一则爱情诗篇 ”( Zaleski 58)。其中的谋杀案又是情节结构 的主线 ,那么这桩谋杀案是以怎样的隐喻方式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 ”的意义表征出来 的呢 ? 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 一 谋杀 ,是畅销小说牵引读者阅读欲望惯常的情节设置 ,也是推销该书的人们所津津乐道 的看点 ,帕慕克以此巧妙地逾越了畅销小说与严肃文学的界限 ,在获得了数个文学大奖的同 时 ,也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在小说的开头 ,作者从一具死尸的角度令人惊悚地叙述了谋杀 的事实 :“如今我已是一个死人 ,成了一具躺在井底的死尸 ”(1)。这足以让人想起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那令人震撼的开头方式 ,也成为近年来最好的小说开头。小说中的谋杀案发生 在 1591年冬天的伊斯坦布尔 ,一位接受了苏丹秘密委托的宫廷细密画家“高雅 ”被人谋杀 , 不久后 ,负责这项委托的“姨父大人 ”也惨遭杀害 ,苏丹命令宫廷画坊总监奥斯曼大师协助 “姨父大人”的侄儿“黑 ”在三天内找出事情的真相 ,两人通过凶手遗留下来的一幅马的绘 画 ,从其中的一个细节 :马的裂鼻 ,找出了凶手正是和死者一起接受委托的四人当中的另外 一个 ———奥斯曼大师的弟子“橄榄 ”,在“黑 ”和另两个接受委托的画家一起去抓捕“橄榄 ” 时 ,“橄榄 ”夺路而逃 ,却意外就戮于“黑 ”的情敌 ———“姨父大人 ”女儿谢库瑞的另一个追求 者哈桑之手。 从叙述学的角度而言 ,这桩谋杀案可以转换成下列基本的结构图式 : A  “黑 ”   想知道     凶手的身份 B 凶手 想避免 “黑 ”的发现 在 A中 ,“黑 ”是行为的主体 ,凶手是行为的客体 ,在 B中却正好相反。这里 ,我们不难 看出作为破案者的“黑 ”与凶手之间的对立。然而 ,小说并不全然都以“黑 ”或者凶手的视角 来叙述故事 ,而是让所有人物甚至是一条狗、一棵树、一枚金币、一匹马乃至“红色 ”都出场 一起叙述故事。黑出场 12次 ,是书中出场最多的人物 ,他与凶手之间的冲突是组成故事架 构、推进情节发展的重点所在 ,他与谢库瑞 (出场 8次 )之间的爱情也是小说另外一条重要 的情节支线。凶手以“人们将称我为凶手 ”的方式登场 6次 ,读者虽然明白凶手的存在 ,也 了解他杀人后的种种紧张、惊慌、恐惧的情绪 ,却并不知道凶手的真正身份及其谋杀的动机 , 而凶手向读者述说的情况是书中人物所不了解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主体在过程中会遇到反抗 ,也会得到帮助 ,帮助者与对抗者对连接主体和客体的功能发 生关系 ,他们决定了主体种种不同的经历。“姨父大人 ”、奥斯曼大师、苏丹、遗留下来的马 的绘画等是作为“黑 ”的帮助者身份出现的。“姨父大人 ”写信给“黑 ”让他回到伊斯坦布 尔 ,帮助自己完成苏丹所委托的编纂一本秘密书籍的任务 ,而在“黑 ”返回的途中 ,“高雅 ”被 人谋杀 ,“姨父大人 ”于是委托“黑 ”找出凶手 ,并完成书籍。然则在“黑 ”与凶手的对立关系 中 ,一方的帮助者必然成为另一方的对抗者 ,因此 ,“姨父大人 ”不久后也惨遭凶手的杀害。 奥斯曼大师表面上是“黑 ”的帮助者 ,事实上却是一个隐密的对抗者 ,他虽然以“侍女法 ”找 931李卫华 :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 :《我的名字叫红 》中的情节结构隐喻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出了画马的细密画家 ,却也同样肯定地告诉“黑 ”,他“并没有谋杀你的姨父或不幸的高雅先 生”(406) ,并且有意将“黑 ”引入歧途。对他而言 ,重要的不是谋杀案的侦破 ,而是维护整个 画坊。“我关心的不是你的姨父 ,而是我的画坊。我的细密画师 ———我爱他们胜过自己的 儿子 ,呵护溺爱 ,训练了他们整整二十五年 ———由于你的姨父的缘故 ,他们不仅背叛了我 ,也 背叛了整个艺术传统。他们热切地模仿法兰克大师 ,理直气壮地宣称‘这是苏丹陛下的旨 意’。这群寡廉鲜耻的画师 ,每一个人都应该押去接受拷打折磨 ”( 407)。帮助者和对抗者 的不断出现和角色变化使得小说情节充满悬念 ,异彩纷呈。 然而 ,正如以上分析所显示的 ,凶手的杀人动机在文本表层的侦探小说结构中并没有直 接地呈现 ,而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呈现于当时的文化、社会语境之中。小说的情节结构主线 是侦探小说的 ,表达的却是社会现实小说的主题 ,也就是说 ,小说事实上还隐含着一种社会 现实小说的情节模式 :具体的文化、社会语境成为行为的“施动者 ”,由此具有决定性的意 义 ———个人的生活、他的所作所为由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决定 ,行为者必然总是要与他们行动 于其中的世界的意识形态对立。这也正是帕慕克不同于其他畅销小说作家的地方。在帕慕 克笔下 ,这是一段“谋杀和抢劫盛行的时期 ”(9) ,“今日的伊斯坦布尔弥漫着贫穷、瘟疫 ,世 风日下、道德沦丧 ,我们之所以沉沦于此 ,完全是因为远离了我们先知那个时代的伊斯兰教 义 ,转而接受新颖的邪恶习俗 ,并任由欧洲法兰克人的思想在我们之中蔓延 ”(81)。在现实 生活中 ,自 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打败 , 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后 ,帝国日益动荡 ,逐渐衰落 ,不仅对外扩张如此 ,在文化、艺术上 ,传 统的波斯精神也因为文艺复兴后威尼斯等地的影响 ,在慢慢地消亡。这样的文化、社会语境 成为我们探寻死者背后所隐藏的骇人阴谋以及凶手杀人动机的最可能途径。在西方绘画技 法的影响下 ,细密画家原本在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心理平衡在一系列 冲突的作用下已经被打破 ,而心态的失衡终究导致的是行为的失范 ,谋杀成为在动乱的社会 中为维护原有平衡而铤而走险的某些细密画家的过激行动。事实上 ,从文本中我们不难看 出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是个别的 ,甚至是某些教派的群体行为。可见 ,随之打破的还有整个 社会的某种平衡体系。平衡的破坏是各方面冲突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在叙事作品中 ,冲突营 构着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 ,因此 ,对本文而言 ,隐藏于文化、社会语境之中的各方面 冲突是寻找凶手杀人动机的隐秘所在 ,也是情节真正的内驱力。 二 从文本呈现来看 ,小说的情节隐含三个大的冲突结构 :两种绘画风格、传统与个人才能 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这些冲突对于情节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仅成为凶手杀人动机的 潜在原因 ,而且以各种方式推进着情节的发展 ,同时赋予了文本巨大的内容蕴涵和价值意 义。 首先 ,是两种绘画风格的冲突。被谋杀的“高雅 ”和“姨父大人 ”的一个重要共同点是他 们一起从事于苏丹陛下的一项秘密委托 ,即让画坊中最优秀的细密画家像威尼斯画师那样 来呈现苏丹的帝国全貌。细密画和威尼斯的肖像画在风格上的差异是明显的 :一是两者代 表了不同的绘画方式 ,细密画是二维空间的艺术 ,它是平面的 ,画家的视点是流动的 ,有多个 焦点 ;而威尼斯绘画却是三维空间的 ,采用的是立体透视法。二是两者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 观看世界的方式 ,西方是通过人的视角来观看世界 ,绘画一如人们所真实看到的 ,这也是 041 外国文学研究  2008年第 1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黑 ”认为“如果我身边有一张以威尼斯大师手法绘成的谢库瑞的肖像 ,那么我就一定不会 在十二年的旅途中因为忘记了被我抛在身后的恋人的脸庞而感觉自己没有归宿 ”(37)的原 因 ;而对细密画家而言 ,“绘画的用意在于寻求安拉的记忆 ,从他观看世界的角度来观看世 界”(94)。也就是说 ,他们是通过神之眼观看世界 ,或者说是用精神之眼来读解世界。③在小 说中 ,这两种绘画风格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姨父大人 ”和奥斯曼大师之间的对立上。“姨父 大人 ”倾心于法兰克风格 ,并建议用法兰克风格为苏丹绘制一幅肖像 ,苏丹答应并要求这张 肖像必须隐藏在某本书的书页中 ,这就是没有绘画大师地位 ,也谈不上艺术专精的“姨父大 人 ”编纂秘密书籍的缘由 ;奥斯曼大师是苏丹画坊的艺术总监 ,是传统细密画的忠实追随 者 ,当他在苏丹的宝库中观看了众多前辈大师的作品后心满意足地刺瞎自己的双目时 ,与其 说他是追随前辈们抵抗的足迹 ———“昔日的伟大画师 ,若被要求改用胜利者的风格、被迫模 仿别的细密画家 ,为了维持尊严 ,他们会拿一根针 ,英勇地提早召唤绘画多年终将来临的失 明 ”(396) ———还不如说是害怕细密画这种吸取了波斯地区传来的灵感滋养、在伊斯坦布尔 绽放的绘画艺术 ,在自己的手中凋萎 ,甚至是消亡。一个因为自己的艺术主张而被杀害 ,另 一个也刺瞎了自己的双眼 ,两种不同绘画风格之间带来了惨酷的冲突 ,但事实的发展却并不 如此 ,后来的细密画家对传统与西方已不再好奇 ,他们没有想象中的愤怒或鼓噪 ,而是带着 “卑微的哀伤和顺从 ”(498 - 499) ,接受了“绘画已无人理会 ”(499)的事实。 其次 ,是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的冲突。奥斯曼大师认为要了解一个画家是否优秀 ,可以 问他三个问题 :“风格 ”与“签名 ”的问题、“时间 ”的问题及“失明 ”的问题。事实上这三个问 题可归结为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的冲突。“风格 ”与“签名 ”涉及的是个人才能 , “时间 ”所 关注的无疑是传统的继承与更新 ,而“失明 ”本就是细密画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和问题。 对细密画家而言 ,他们需要的是遵循赫拉特大师们的传统 ,“任凭记忆引领自己的画笔 ” (309)去追寻大师们的某种形式典范 ,他们不需要个人才能的彰显 ,因为在他们看来 ,个人 的风格意味着瑕疵与缺陷 ,“‘签名 ’与‘风格 ’只不过是画家对于瑕疵作品愚蠢而无耻的沾 沾自喜 ”(79)。而传统还与信仰相关 ———他们遵守安拉的旨意 ,并以安拉的视角来观看世 界。法兰克画师那种以人的视角来观看世界 ,将人类置于画面正中央的肖像画 ,是荣耀的 《古兰经 》所禁止的 ,是先知们所反对的行为 ,是对穆斯林信仰的污辱与亵渎。“姨父大人 ” 以法兰克风格秘密绘制的书籍在正统者看来是离经叛道的事情 ,“高雅 ”最先知晓了这个事 实 ,对此十分恐慌 ,认为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 ,他向“橄榄 ”诉说 ,“橄榄 ”担心他把事 情公布于众 ,从而让大家都担负背叛信仰的罪名 ,“为了拯救我们 ,更是为了拯救整个画坊 ” (479) ,“橄榄 ”用石头砸死了“高雅 ”。法兰克绘画关注个人才能的展现 ,表现为个人意识的 觉醒 :以“我 ”的眼光来观看世界 ,同时将“我 ”置于画面的中央、世界的中央。在这股个性化 的风潮中 ,“每个人暗地里都渴望拥有个人风格 ”,甚至“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肖像 ” (481) ,当“橄榄 ”在原本应该放上苏丹肖像的位置画上自己的自画像时 ,细密画家的传统不 可避免地衰亡了。传统与个人才能之间的冲突给细密画家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冲击 :一方面 是传统的信仰与世界观的瓦解 ,以及因瓦解的恐慌而带来的谋杀 ,另一方面 ,却是人的“意 义 ”所在 ,在小说中 ,连一棵树都要求“我不想成为一棵树本身 ,而想成为它的意义 ”(60)。 然而 ,在作家看来 ,正如他通过“姨父大人 ”所认为的 ,传统并不是像细密画家那样是用来坚 持与固守的 ,它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传递过程或后辈画家对于前辈大师的“胆怯的遵循 ”,传 统既是历时的 ,也是共时的 ,是“感觉到远古 ,也感觉到现在 ,而且感觉到远古与现在是同时 141李卫华 :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 :《我的名字叫红 》中的情节结构隐喻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存在的 ”(艾略特 123)一种历史意识。传统与现在密切相关 ,如何去阐释与说明过去的方式 将形成人们对今天的理解与看法 ,同样人们对今天的态度也就是其对传统的态度。理想的 艺术秩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新作品、新风格的加入也重新阐释和修正着它先前的整个传 统。 事实上 ,不管是两种绘画风格的冲突还是传统与个人才能的冲突 ,都可归结为伊斯兰文 化与欧洲文化、东方与西方的冲突。伊斯坦布尔处于欧亚大陆的交汇处 ,无论是在地理、宗 教和文化上 ,它的象征意义都毋庸置疑 :它是东西方的分界线 ,也是独一无二的交汇点 ,它始 终处于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前沿。处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中 ,帕慕克笔下的人物很难说 是全然东方的或全然西方的 ,他们被两者以同样的方式吸引与诱惑 , (“姨父大人 ”如此 ,“橄 榄 ”如此 ,他们背后许许多多的普通细密画家也如此 )“我善变的心啊 ,当我身处东方时 ,渴 望西方 ,当我身处西方时 ,渴望东方 ”(430)。在某种意义上 ,他们的心灵与精神是分裂的 , 或许可以说“他们的存在在于证明东方与西方的相遇只是促使彼此相互转换 ———直至最优 秀的人胜出 ”( Freely 41)。自 16世纪末乃至更早以来 ,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就处于一种强 势地位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来自西方的技法、思想的冲刷下 ,代表伊斯兰文化 的细密画传统令人忧伤也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败。帕慕克虽然将小说的背景设置在 16 世纪末 ,但他的目的还是在于“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当代的土耳其 ”( GÊknar 37)。自 1923 年共和国成立以来 ,土耳其就确立了“揭开面纱 ,穿上西装 ,走向西方 ”的国策 ,这种西化趋 势虽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却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④帕慕克出生并成长于伊斯坦布 尔 ,且一直居住于此 ,在这里 ,关于东西方的话题已经争论了数百年 ,还有可能继续争吵下 去。对他而言 ,正如他在散文集《伊斯坦布尔 :回忆与城市 》中所表露的 :“要西化与现代化 的渴望虽然也许极为强烈 ,但我们更迫切的愿望却可能是要摆脱所有关于帝国倾覆的沉痛 记忆 ⋯⋯然而又没有什么 ,无论是西方的还是本土的 ,来填补这一空虚 ,西化的巨大驱动力 也只做到了抹杀过去 ;对文化的影响则是负面的 ,使之简化 ,使之停滞 ⋯⋯”( 103)在小说 中 ,帕慕克以细密画这一独特的象征物 ,对帝国的辉煌与衰落进行了回望 ,并通过它背后的 故事以及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反映了文化冲突与杂合带给人们真实的心灵冲 击 ,在惨厉、凄婉冲突之后的卑微的顺从有着太多、太沉的无可奈何。 可见 ,两种绘画风格、传统与个人才能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 侧面和层面引导和推进着情节的发展 ,同时成为情节结构所隐喻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冲突 将原有的平衡破坏 ,同时也要求建构“新的积极的或否定性的平衡 ”,正如以上分析中所显 示的 ,冲突双方并非绝然对立的 ,而是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相互转化的 , 虽然转化过程中可能有着激烈的争执、痛苦的抉择乃至肉体的损害或生命的付出 ,但文化之 间的杂合已经成为存在的现象甚至某种可能的发展趋向了。“平衡 ———平衡的破坏 ———新 的积极的或否定性的平衡 ”是经典叙事作品的基本结构 ,可以说 ,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杂 合 ,《我的名字叫红 》的情节结构本身就隐含着这种内在的逻辑理念与发展态势 ,文化杂合 正是这种新的平衡所隐含的真正指向 ,同时也是书中部分人物所认真探寻的、作者本人所积 极致力的价值意义之所在。 三 从《白色城堡 》( The W hite Castle)、《雪 》(Snow )到《我的名字叫红 》,文明之间的差异与 241 外国文学研究  2008年第 1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冲突是帕慕克作品之间隐秘相联的一条主线 ,然而帕慕克并不相信东西方必然冲突的观点 , 在他看来 ,所谓的东方和西方 ,是想象出来的产物 ,所有对于东方和西方的概括都是普遍化 的 ,人们过于相信西方的西方性和东方的东方性了 ,事实上 ,东方不应该只是东方 ,西方也不 应该只是西方。所以 ,帕慕克说 :“我的一生就是这个事实的佐证 :文明是可以优雅而和谐 地融合的 ,只要你有这样做的意愿。”他 25年来的小说一直在讨论这一点 :“我们必须面对 所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关于身份 ,关于从属于一种文明 ,关于有些人所说的不同的文 明不会走到一起的事实 ”( Trachtenberg 2)。在小说中 ,帕慕克借“姨父大人 ”的言行表达了 这种文化杂合的思想 ,“没有任何事物是纯正的 ⋯⋯我就知道 :两种之前从未接触的风格 , 在此融合 ,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神奇。毕萨德与波斯的灿烂绘画 ,要归功于阿拉伯绘画与蒙 古 —中国绘画艺术的结合。塔赫玛斯普君王最优秀的画作 ,糅合了波斯的风格与土库曼的 细腻。现今 ,人们一直在谈论着印度阿克巴汗的画坊 ,那是因为他鼓励他的细密画家们接纳 法兰克大师的风格。真主统领东方和西方 ,愿真主保佑我们远离正统者和纯粹者的想法 吧”(194)。细密画本就是一种文化杂合的产物 ,当细密画家坚守此种传统来抵制法兰克风 格时 ,就已经不知不觉地背离了先辈大师们的初衷。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深入 ,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文化杂合已经不 是后殖民话语中“通过否定 (即区别性身份的产生 ,这些身份可以确保殖民权威‘纯粹 ’而且 原初的身份 )来对支配过程进行战略性逆转的行为 ”(Bhabha 112) ,当今各国的文化 (不管 是宗主国还是殖民地 )都表现出了杂合的特点 ,尽管杂合的成分与方式可能各不相同。在 某种意义上 ,文化杂合不仅是各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 ,也是一种可能的未来。当然 ,这种未 来仅仅是在人们不把混杂当成本土文化抵抗全球化的借口或全球化用以消除本土文化的借 口时才可能实现。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帕慕克才希望“成为西方人 ,也成为东方人 ” (431) ,才将伊斯坦布尔视为一种“处于东西方之间且兼具东西方的混合 ”( in2betweenness and East2W est m ixture) (Bayrakceken and Randall 202)。 不仅在借以情节结构所隐喻的主题意义上 ,而且在情节本身的叙述上 ,帕慕克的文本也 体现了这种文化混杂的思想。小说采用了多视角的叙述方法 ,不但人物本身在说话 ,许多不 同的事物 :一条狗、一棵树、一枚金币、一匹马乃至“红色 ”也都粉墨登场 ,这些各自独特的声 音组成了一曲宏大的交响乐 ,视角的转换其实也反映了小说主要关注的是从“我们 ”的角度 经由上帝存在的观点寻找过去的细节。与其说这运用了西方的“复调艺术 ”,还不如说这采 用了细密画的多焦点的散点透视方法。正如帕慕克自己所说的“我把西方现代主义 ,或者 我从西方文学中学到的时尚世俗的东西和伊斯兰传统文本混合在一起 ,和苏菲的寓言放在 一起 ,产生出一种混杂结构。我所有的故事和小说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W achtel 265)。 帕慕克混杂东西方的要素 ,创造了既不同于东方、也不同于西方的“一种新的第三种声音 ”, 《我的名字叫红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 》一样 ,超越原有的界限 ,虽然是 以古典的伊斯兰文学技巧来说故事 ,却富含 19世纪欧洲小说处理细节的方法。帕慕克的小 说技法融合东方与西方的两种技艺 ,而且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并且有独创性 ”(Davis 6)。 综上所述 ,《我的名字叫红 》中的表层运用了侦探小说的情节结构 ,在深层也隐含着社 会现实小说的情节结构 ,通过此种结构模式及借以“细密画 ”这一独特的象征物 ,他写出了 两种绘画风格、传统与个人才能乃至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杂合 ,并以融合东方和西方的小 说技法实践了他所倡导的文化杂合的思想。任何文学作品如果失去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形上 341李卫华 :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 :《我的名字叫红 》中的情节结构隐喻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体的追问 ,失去了对表现技法的探寻 ,都不会有太深厚的价值 ,从这点而言 ,帕慕克获得诺 贝尔文学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实至名归的。 注解【Notes】 ①本文中《我的名字叫红 》的引文均出自沈志兴译 :《我的名字叫红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06年 ) ,以 下只标注页码 ,不再一一注明。 ②斯图尔特 ·霍尔认为文化、意义与表征的运作方式之间存在着两种途径 ,一种是符号学的 ,一种是话语 方式的 :“符号学途径关心表征如何运作 ,语言如何产生意义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诗学 ’;而话语途径更 关心表征的后果和影响 ———即它的‘政治学 ’”(霍尔 6)。 ③有关细密画的知识可参考 : (奥地利 )库尔特 ·霍尔特尔的“波斯细密画 ”(孙龙生译 ,载《世界美术 》, 1981年第 4期 : 2 - 10)及穆宏燕的“从细密画看伊朗文化的顽强性 ”(载《东疆学刊 》, 2002年第 1期 : 101 - 107)等。 ④据安卡拉一家社会研究中心 2001年 11月的调查显示 , 72. 5%的人表示支持土耳其加入欧盟 , 20. 9%的 人表示反对。可参看 Hasan Kosebalaban, “Turkey’s EUMembership: A Clash of Security Cultures, ”M iddle East Policy 9. 2 (2002) : 138.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Bayrakceken, Aylin and Don Randall. “Meetings of East and W est: O rhan Pamuk’s Istanbulite Perspective. ” C ritique 46. 3 (2005) : 191 - 204. Bhabha, Hom 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Davis, D ick. “Murder and Joy. ”Tim es L iterary Supplem en ts 5136 (2001) : 6. 托马斯 ·艾略特 :“传统与个人才能 ”,曹庸译 ,《外国文艺 》3 (1980) : 122 - 131。 [ Eliot, T. S. “Tradition and Individual Talent. ”Trans. Cao Yong. Foreign L itera ture and A rt 3 (1980) : 122 - 31. ] Freely, Maureen. “Book Review: M y N am e is Red. ”N ew S ta tesm an 130. 4552 (2001) : 41. GÊknar, Erdag. “O rhan Pamuk and the‘O ttoman’Theme. ”W orld L itera ture Today 80. 6 (2006) : 34 - 38. 斯图尔特 ·霍尔编 :《表征 :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 》,徐亮 陆兴华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003年。 [ Hall, Stuart, ed. Represen ta tion: Cultural R epresenta tions and S ign ify ing Practices. Trans. Xu L iang and Lu Xinghua.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3. ] M itchell, M. J. T. “Rep resentation. ”C ritical Term s for L iterary S tudy. Ed. 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ughli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 of Chicago P, 1990. 奥尔罕 ·帕慕克 :“伊斯坦布尔 :回忆与城市 ”,周思灵译 ,《世界文学 》1 (2007) : 95 - 120。 [ Pamuk, O rhan. “ Istanbul: Memories and the City. ”Trans. Zhou Siling. W orld L itera ture 1 (2007) : 95 - 120. ] Trachtenberg, Jeffrey A. “After Siege at Home, a Nobel: A Talk W ith O rhan Pamuk. ”W all S treet Journal: East2 ern Edition 248. 88 (2006). W achtel, Eleanor. “An Interview with O rhan Pamuk. ”D escant 34. 2 (2003) : 263 - 67. Zaleski, Jeff. “Book Review: M y N am e is R ed. ”Publishers W eek ly 248. 32 (2001) : 58. 责任编辑 :谭杉杉 441 外国文学研究  2008年第 1期
/
本文档为【文化冲突与文化杂合_我的名字叫红_中的情节结构隐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